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大道说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9-8 11:50:42 | 只看该作者
  本来想随便找一篇评论支持一下,希望更多的人能一览柏杨晚年的心血大作,以告慰泉下的柏杨先生。可是实在是找不到一篇看法与我相仿的评论,加上这么好的一本书,不谈点个人心得和看法,实在说不过去。
  
  先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吧,司马光穷其一生著成此书,是希望皇上能以史为鉴成就一番作为(可司马光居然又排斥王安石改革...)。可惜后世完全把《资治通鉴》看成是一本智谋的书,像老毛,慈禧都有此评价,这似乎和司马光所尊崇的儒家正统南辕北辙,当然啦,儒家所谓的“仁义”也是为后世诟病的,其中就有柏杨老头。
  
  不管写《资治通鉴》是出于什么目的?翻开《资治通鉴》第一篇,就能看出此书之牛,司马光之牛。开篇不谈历史,首先谈“礼”,认为周室之所以没落,就因周王不注重礼,以至天下诸侯都不尊周王,各自为王,而有周室灭亡。这种论调简直闻所未闻,仔细思量下来,不得不发出感叹啊。一个礼就奠定了中国政权的基调,礼就是要遵守君臣之道,各有所礼,安分守己,这王朝的江山才能千世万世。江山不能靠铁骑去巩固,需要用文化去熏陶。
  
  据说柏杨晚年所有的心血就是写成这部白话版的资治通鉴,如果单单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或许不需要花上数十年。翻开这本书,你就知道,柏杨的心思花在哪了?古今地名,路线图,难能可贵的是将古代历史所有事件一一过一遍,分析当时形势,最后才能将司马光的评论,一一剖析,得出柏杨曰。
  
  有人说,古地名今注释,似乎每本史书都有,不足为奇。我却不这么认为,从柏杨的注释中,可以看出有些古代地名,柏杨老先生亲自去看过,这样严谨的精神不得不让后辈折服。配合路线图,再结合事件,你完全能看清楚秦始皇东巡的路线,秦末起义的事态发展,以及王朝江山的构架。当你严谨的看完这秦始皇山东暴毙些的时候,你才能发现,历史上的细节。例如:秦始皇山东暴毙,李斯等人居然将“灵柩”绕道蒙古再回咸阳(为秦二世争取时间),这段时间比正常路线多花了一个多月,居然还能瞒天过海,简直匪夷所思。
  
  也有人说,很反感柏杨曰,非要用现代民主观念去评论古代封建集权。其实我也很反感柏杨曰,但是我理解柏杨的出发点。首先民主这个东西不是现代的词汇,不是到了现代才发明的,自古有之,不是么?第二,柏杨为什么非要说民主来评判专制集权?那是因为他经历过抗战解放战争的苦难(其间,柏杨娶了4个老婆,到了台湾又娶了第5个),所以他呼唤民主。只有民主的制度,才能让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集权统治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构架,总会有超强人推翻,然后超强人把功臣都干掉。不管谁封侯拜相,百姓没好处。
  
  那我为什么还反感柏杨曰呢,因为他喜欢把历史上所有的伎俩都一一戳破,这岂不是让后世谋士都没饭吃了?这当然是我的小心眼啦。什么是历史?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最后一位大师费曼说“没有真实的历史,当人们回忆它时它就存在了”。中国的史官从来一种传统,那就是刚正不阿,客观记录历史。我也喜欢这种客观中立的态度,所以认为司马迁第一,而司马光,柏杨不如。可实用性上,后者的书远胜于前者。哎,这一点让人唏嘘不已。
  
  书,我还是希望看原版的资治通鉴,因为文言文比较精练,白话版稍显啰嗦。看原版资治通鉴,配合柏杨版,花它个几年时间消化,绝对一生受用不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9-8 15:33:17 | 只看该作者
  作为学者,柏杨将资治通鉴翻译成白话确实值得称道。但是,毕竟术业有专攻,作为学者,最好还是少把自己一些十分不成熟的意见写成什么柏杨曰放入译文中,只会让人减少对其的印象分。不能说柏杨不懂什么治国之道,不懂政治,至少他了解不深。作为学者还是干好自己的份内事就好,不需要随意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免得误人子弟,害人不浅。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6 06:00 , Processed in 0.0420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