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虚拟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书由“虚拟书评”和“作家和书”两部分组成。所谓“虚拟书评”,就是为那些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撰写的书评。写法别开生面,读来生动有趣。而“作家和书”部分则涉及卡佛等西方当代文学名家,以逸闻趣事为主,辅以与“文学性”相关的作品解读。

    作者简介
      比目鱼,男,一九七一年生。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华盛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曾在加州“硅谷”的生物制药及IT公司工作数年。二〇〇六年初回国。业余写作,小说、随笔、书评等散见于国内刊物。

    最新书评    共 21 条

    小英书$    读了比目鱼写的名符其实的书评,却找不到货真价实的书,让人生恨。      《虚拟书评》,乍以为是作者读完一些书后,闲得想拉风,想调侃一番,娱情怡性。翻开书,开篇写着:所谓“虚拟书评”,就是为那些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撰写的书评。这成了我每读完一篇书评都要翻回来反复琢磨的句子,如果不在琢磨这句话,便是在热血沸腾不厌其烦地百度这些书去了。我不肯相信,这些书都是假想出来的,我怀疑我人肉搜索的能力,作者有板有眼地在那说三道四,明明这些书就摊开在他的面前。      可是,可是,我每翻看一篇书评,都真的想从地球上刨出这本书来,怎么就没有这本书呢,作者写得传形又传神,剧情、大纲、作者、译者、主人公叫什么性格怎样、人物对话、书的封面、宣传文案、媒体点评、销售业绩,样样具备,一本书存在的所有证据都有了,甚至书里的重点段落都摘抄了出来。它为何就是不存在,为何是假想的呢?看看,有时候作者都是真名,如伍迪·艾伦,可书是假的,说的是《暴发户的自我修养》。我还自我安慰,或许这些书国外有,国内还没有引进出版吧。再配合研究这句话,“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内心无比的失落,真是没有啊。      再次让我死心的、证明这些书确实没有的讯号是:每本书的书影上都打着标记——比目鱼出版社。      以我多年的出版经验,比目鱼点评的11本书,如果真的有,一定都能登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找不到书,我只好跟随书评来寻找它们的蛛丝马迹了。      《枪口下的十四篇小说》《麦特·埃里克森晚年言行录》《寻找村上春树》这三本书我最期待看到,我甚至想提供大纲,找个精通创作的人写给我看。《枪口下的十四篇小说》讲一群武装分子劫持了一群正在开研讨会的作家,让每人现场创作一篇短篇小说,以小说质量决定释放顺序,为公平起见,规定小说中必须出现三样东西:一把枪、一个闹钟和一条船。比目鱼活灵活现地讲述说,武装分子头领后来阵亡,这批小说手稿在他的基地被发现,由著名的兰登书屋结集出版,读者们十分期待。一个作家面对死亡威胁时会写下什么故事?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作家能否保持创作水平?小说故事都是怎么开展的?比目鱼在得瑟地提出这些问题后,又得瑟地说,那么就让我在此不要泄露任何秘密,让读者自己去阅读这本书吧。本篇书评到底结束。      《麦特·埃里克森晚年言行录》这部书的背后故事,我认为特别适合改编成电影。埃里克森是一位“后现代小说大师”,他成功后隐姓埋名,个人生活成谜。《言行录》作者乔·施拉姆,是埃里克森的狂热粉丝,他通过私人侦探获取埃里克森住址,然后只身前往那个小镇,以咖啡馆侍应生的身份作掩护,对埃里克森的晚年生活进行了大量观察,并和他进行多次对话,这样的观察记录历时半年,这部书最后成为研究埃里克森的珍贵学术资料。比目鱼故弄玄虚地摘取了书中好几段对话。      有些书虽然不存在,但也有现实基础,比如《寻找村上春树》这部书。比目鱼在书评里介绍道,村上春树跑步时神秘失踪,各大媒体热烈讨论村上的失踪,并根据村上作品揣测他的各种去向,是欧洲是美国还是日本的四国岛。平日与村上为敌的专家批评这是一起炒作事件。趁着村上热愈演愈烈,集英社提前出版了研究村上作品的文学论文集,更名为《寻找村上春树》,掀起畅销浪潮。比目鱼在这篇评论里算是将整个事件交代得比较完整,他把结局讲出来了,村上又现身了,原来他在跑步时失足坠入下水道,昏迷了几天才醒过来,重返地面。那些看热闹的人是有多无聊,发闲不如挖挖下水道,检查一下路面井盖。      写虚拟书评是有好处的,能将一些入木三分、犀利刻薄的观点,通过虚拟的作者表达出来。在《笑不出来,相声的没落》里,比目鱼附体于作者小东宝说:相声的没落除了存在政治上的原因(长期以来只能以歌颂为主,无法自由地讽刺社会现象),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相声艺人自身定位的偏差,相声本来是“泥腿子”们(放在今天叫“草根”)的一种找乐方式,它当初的魅力就在于一个“俗”字,是通过俗人和小人物的视角表现俗人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而自从相声演员们翻身成为人民艺术家、不再被视为“下九流”之后……他们觉得自己已走入高雅殿堂,不屑于再以“泥腿子”身份说话,他们甚至认为相声的传统过于粗俗,他们力图去美化这门不雅的行当。结果呢?相声演员的谈吐文明了,气质高雅了,可是相声却不再可笑了。      这本精装小书分为两部分:“虚拟书评”与“作家和书”。读“虚拟书评”,我可以利用百度断定那些书都是假的,可是“作家和书”部分,写得亦真亦幻,真让人迷惑,实在分不清真假,只能苦练内功、研究作家去了,不然只有一条路——质问比目鱼去。      比目鱼更招人恨的一点是,他是学理科的,从事过生物制药和IT项目工作,写作只是业余,闲的时候才写。这更让我生恨。      如果他再写一部《虚拟影评》,我可以一笔勾销这个恨,承认对他的崇拜。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18 09:23
    明法抗$    枪口下的当代外国文学(家)——《虚拟书评》读书笔记      这本书介绍的是外国作家及其作品。作者是我在网上一直关注的比目鱼。      “虚拟书评”部分,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假乱真地介绍评论了11本外国文学书籍。如劫匪要求被劫持的作家们即时创作有可能是遗作的作品,汇编成《枪口下的十四篇小说》;将烂小说集结成册帮助写作爱好者指点迷津;以过马路为例,为在中国的老外出一本指南。这些经典的创意,新鲜另类,足够引起作家、出版商的兴趣“做”一本出来。比目鱼甚至为《过马路的艺术》想好了具体的章节:第一章《交通灯不能不看——如何确保自己不犯“原则性”错误》,第二章《什么时候可以忽视交通灯——学会灵活掌握政策和规定》,第三章《看车往往比看灯更重要——如何了解、运用“潜规则”》,第四章《警察管不了太多违章的人——如何把握行事的尺度》,第五章《红灯今天能闯不代表明天还能闯——认识中国社会政策法规的快速变化性》。这些章节不仅颇有道理,而且足够吸引人。如此,等这本书畅销后,出版商可顺势推出《餐桌上的艺术》《开会的艺术》《打高尔夫的艺术》等等,正应和了忙碌而追求品位的国人,庶几可赚得盆满钵满。      借由对虚拟的书的介绍评价,比目鱼实则展开的是社会话题、文化评论。如在介绍《笑不出来:相声的没落》时,他实际想说的是,相声的没落并非由于“表现形式跟不上时代”之类客观原因,而在于相声艺人自身定位的偏差(由草根的“俗”而转变成“人民艺术家”的“雅”),他希望相声艺人能够回到茶馆、酒吧等小型场所,开展贴合生活的即兴创作。      比目鱼的这种横空想象不是空穴来风。在随后的“作家和书”部分,他就介绍了外国作家已有的类似创作。2003年去世的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早在1996年就曾出版过一部伪百科全书式的小说《美洲纳粹文学》,里面虚构了一批并不存在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波拉尼奥现在已经是与马尔克斯、略萨、科塔萨尔相提并论的拉美作家。但他被认为是当代拉美作家中的离经叛道者,其作品不同于“魔幻现实主义”。比目鱼对《荒野侦探》、《2666》这两部代表作品有详细评介,读者可借此加深了解。      比目鱼的文学视野是前沿的。他详细介绍了“歇斯底里现实主义”(Hysterical Realism)或曰“极繁主义”小说、邪典小说(Cult Fiction)等作家、作品。就个人阅读兴趣而言,虽然马丁艾米斯《时间箭》那样倒带式的叙述颇有新意,但总体来说我并不喜欢那种结构奇特、观点另类、挑战传统、“形式即内容”的“后现代”写法,我更赞同“歇斯底里现实主义”概念的提出者詹姆斯伍德的观点,“希望当代作家摒弃这些花里胡哨的噱头……,沉静下来,重新担当起描绘人类心灵的重任”(P113)      能够写出风格另类、歇斯底里的后现代小说,这与现代社会的技术化有关,也与作家的精神生活有关。拜伦说:“我们艺术家全都疯癫,有些人迷醉于狂欢,有些人则受制于忧怨,但都有点精神错乱。”比目鱼在《患者肖像》中,专门介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伍尔夫、海明威的精神疾病。据说,作家患躁郁症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十至二十倍,患忧郁症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八至十倍,而自杀的概率更比普通人高出十八倍。美国精神病学专家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在《疯狂天才:躁狂抑郁症与艺术气质》中开列了“可能患有循环性精神病、重度抑郁或躁狂抑郁症的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除了伍尔夫、海明威,还包括:巴尔扎克、查尔斯狄更斯、威廉福克纳、果戈里、高尔基、菲茨杰拉德、格雷厄姆格林、赫尔曼黑塞、亨利詹姆斯、赫尔曼麦尔维尔、罗布特路易斯斯蒂文森、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左拉。他们的精神病史不少与家族遗传有关,同时,也与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体认互相作用。患有“躁狂抑郁症”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了《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等经典意识流小说。经历了二战、目睹过屠杀的冯内古特,在创作了“时间旅行”题材的《五号屠场》后一度搁笔,无法创作,并在六十二岁时试图服药自杀。晚年的海明威表现出妄想症状,曾接受电击治疗而导致记忆力部分丧失。在他第二次从精神病诊所出院一个月之后,这个硬汉在家中用一把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12年5月17、18、28、29日午后 于绍兴      《虚拟书评》,比目鱼著,上海书店2010年7月第1版,20元。推荐指数:★★★。   推荐篇目:《过马路的艺术》《暴发户的自我修养》《雷蒙德卡佛:刻小说的人》《冯内古特的时间旅行》《邪典:由读者决定的小说类型》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18 09:23
    未悟道$    第一次接触虚拟书评,在读的过程中,就一边看,一边反复琢磨虚拟书评的定义,因为的确分不清孰真孰假。很多虚拟评论都是涉及人类情感底线的文章,刚开始读的时候的确想,如果有这样一本书,那该是多么震撼,实际到了后来,我不太想看了,也许射手座都有一种盲目的单纯,尽管很愚蠢,还是很希望世界很纯粹。我希望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一面。若说非要出版一本书,我还是喜欢《过马路的艺术》,表浅的讲,我一直到现在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过,什么时候该闯?记得刚到澳洲读书的时候,师兄师姐说得最多的就是:一定要按规矩过马路哦。讲得最多的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到英国留学的男生,在国外谈一外国女友,过马路的时候,红灯,但是没车,带着女友就往前冲,外籍女友很正义的批评他:没有规矩,破坏法律。分手了。留学生回中国了,在国内又谈一中国女友,谨记上次在英国的教训,过马路的时候,红灯,没车。坚持等着绿灯,被中国女友批评一顿:死板,不知融通。分手了。哈哈。。。实际上直到现在,过马路的时候仍然是我最尴尬的时候,所以每次都磨磨蹭蹭等着刚好绿灯的时候就刚好过。往深了说:这是国家体制决定了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虚拟书评》后面的作家和书,我一本都没看过,汗颜。。。但是里面有一句话,我有点心有余悸:天才都是疯子!不是不知道这句话,只是隐隐觉得有些孤寂!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18 09:23
    独家旅$    比目鱼出这本书,一定是为了报仇血恨。   献给LL。(现在你该相信我是个作家了吧?)   想必比目鱼在这本书出版之后一定相当畅快得意,大宴三百宾客。这本书一举两得,既让他一血前耻,又把玩够文字。没准他现在正琢磨出版下一本《实体书评》再过过作家瘾。到时献辞就会写上:LL,这下你总该相信我是高产作家了吧。   回到比目鱼虚拟第二本书的前作《虚拟书评》。目次第一页,虚拟书评。共11篇,虚构11本书。且本本都是畅销书。   第一篇《枪口下的十四篇小说》不禁令人联想到《诺亚遗稿》。《诺亚遗稿》是由黄粱美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新书,这本书收录了在2012年地球中国人制造的诺亚方舟与南极冰川相撞沉没之前,船上的城管、警察、红十字会成员等留下的手稿。上面完备地记录了当时的地球中国人的生存状况。这部珍贵史料被封存千年,今天终于得以出版。   第二篇《烂小说精读》,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给自己的反讽。   第三篇《风铃》尤为传奇。据传,为写作此篇,比目鱼进入邓不利多魔法学院,借助水晶球通晓了自己的前世今生和来世。比目鱼更因此罹患抑郁,一病三年。期间病重到数次需要进入医院疗养。如今比目鱼写出此篇,揭示俗世轮回的真谛。当然,值得庆贺的是,在此篇写出之后,比目鱼也彻底痊愈。   比目鱼在罹患抑郁症期间,写下《泪水的收获季节》,便是本书的第四篇。这本书可说是比目鱼历经三世伦回的辛酸之作。书里详细记载了比目鱼三生三世的情感纠葛,以及他前一世的为情自杀。感动程度堪比新西兰经典动物文学《总有你陪伴》和国内原创催泪大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比目鱼在痊愈之后做过一次环球旅行。第五篇《过马路的艺术》即是他途径中国的感受。这本书是比目鱼在中国的血泪史,经验史,教训史。这是一篇写给所有准备去中国人的书。   在结束环球旅行之后,他开始研究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于是在研究过程中写出了这本《麦特埃里克森晚年言行录》,也就是本书的第六篇。   有感于近日北京方面在西方大肆推广他们的国粹相声这一农民艺术,比目鱼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写出这篇相声现状的报告,《笑不出来:相声的没落》,以期为北京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第八篇《暴必户的自我修养》是比目鱼目睹中国大陆富豪在纽约斥巨资购豪宅,有感而发。   第九篇《地久》是比目鱼自己的上当经历。   在被无数读者友人批评为没有腔调之后,比目鱼写出第十篇《腔调》聊以自慰。   第十一篇《寻找村上春树》可谓本书压轴之作。当中的村上春树其实是作者的隐喻,记录的是作者某次掉入下水沟的经历。      翻开目次第二页。原来还有另一版,作家和书。当中是比目鱼为各大媒体撰写的真实存在作者的书评。这些评论由长篇大论组成,语言沉闷。在此不作评论。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18 09:23
    1-2-3$    读到这本书很偶然。但是其实读到哪本书不是偶然的呢?所以有些时候你会想说感谢老天让我读到这本书。《虚拟书评》算是一本。   作者是个搞IT的。我敢说他肯定不务正业,不然怎么能读了那么多的书,写出堪比专业作家的作品出来呢?   听说这是一本“虚拟”的(也就是瞎编乱造的)书评,一直想不通它应该是什么样的。看了之后其实也平平无奇——你可以说它是一本虚拟书评,也可以说它是作者尚未实施的写作大纲——这么形容可能更恰当些。是的,虽然每一篇都充满了创意和笑料,但是它们绝不是随便YY来取悦观众的。相反的,每一篇都设想了“书”的背景和作者,内容的方方面面,有的甚至有的连目录都有了。例如《过马路的艺术》就列举了如下章节:   第一章:《交通灯不能不看——如何确保自己不犯“原则性”错误》,   第二章:《什么时候可以忽视交通灯——学会灵活掌握政策和规定》,   第三章:《看车往往比看灯更重要——如何了解、运用“潜规则”》,   第四章:《警察管不了太多违章的人——如何把握行事的尺度》,   第五章:《红灯今天能闯并不代表明天还能闯——认识中国社会政策法规的快速变化性》。   听说小说家的基本功之一就是每天写故事大纲,这一点倒是可以跟作者好好学学。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18 09:23
    liubar$       前半部分是虚拟书的书评, 各本书之间似乎还有交集. 后半部分评价了一些作家, 有些知道,有些没听说过. 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关于歇斯底里的极繁主义风格, 也不知道真假, 反正我是信了.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18 09:23
    左手的$    我相信比目鱼属于那种举手投足间深入骨髓的绝对文学范。这种不可多得、不可模仿的气质,在这本书中展露无遗。就好像看了和菜头,一个微微谢顶,面容看上去憨厚仔细看猥琐的中年胖子就立马站在你的面前;就好象看了王小峰,斯文外表下冷不丁的爆粗,会让人有种衣冠楚楚实则兽类的印象;更不用说冯唐那个妇科圣手,字里行间的淫邪依然盖不住重口味的浪漫味...重要的是,我都很喜欢。除此之外,这本《虚拟书评》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又招着我这种装逼饭去装点书柜了。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18 09:23
    高俊傑    (原刊2012 年九月號cacao雜誌)      我總是無可避免地以微微仰視的姿態來看待書評:一篇好的書評,必然充滿著炫目的靈光,帶領讀者直抵文字核心,甚至以其稜角召喚出書的第二生命;但它又同時必需姿態謙恭,平靜地守在作者身後,像閒話家常,卻不囉唆,不以自身搶去書的風頭。當中種種進退的軌跡,輕重之間的拿揑,都得兼顧好。所以這個年頭能遇上好的書評,有時比發現一本好書更令人傾心——在副刊文化萎縮,評論類文章很難賣得好的時代,還有人願意花時間經營,也有能力把這個複雜的遊戲玩好。那種心情像忽然遇見消失於舊時代裏的技藝。      若從這一點看來,《虛構書評》一書其實「只是」剛好合格——這本小書由中國內地一位在網上持續發表書評,取比目魚為筆名的作者所寫。書中一半的篇幅是上述那種規規矩矩的書評。這一半被收納在「作家之書」這個題目之下。比目魚寫當代美國小說作者馮內果、瑞蒙卡佛的兩篇書評文章尤其出色,他準確地把握到作家的生命及其創作之間如何相互交纏,資料的剪接、摘引也做得恰到好處。高水準的評論,本身就是一種創作。      另一半的文章便是題目上的「虛構書評」。說整本書「只是」剛好合格的意思,不是指這個部份不甚可觀,而是無法按慣常的標準評分。比目魚並不意在開列閱讀清單,因為他在這部份談的,是一堆不存在的書:《過馬路的藝術》、《暴發戶的自我修養》(但還是貼心地一併虛構出這些書的封面)……談暴發戶一文的黑色幽默感就做得不錯。比目魚通篇羅列「具中國特色」暴發戶的種種惡行,但真正致命的伏擊其實在文末:「讀完此書我惟一的困惑是:一個真正的暴發戶是否可以忍受《暴發戶的自我修養》這樣措辭強烈的書名呢?」……「假如作者把書名改得過於文縐縐、過於含蓄,也許那些暴發戶讀者們就不一定能明白這本書是寫給他們的了。」      比目魚所做的工作,其意義不僅是簡單的惡搞,而是藉著戲仿挑戰邊界、分類系統。形式帶來的快感總是最純粹的。這位書評人將創作偽裝成書評,向讀者,也向書評這個形式施襲。      然而我還是稍嫌他在姿態上太過「老實」:這從書的取名,「作家之書」的部份可以看出來。但我想,其實不是比目魚寫得不夠好,而是珠玉在前——張大春的《本事》展示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      嚴格來說,《本事》內的文章不完全是書評,而是「偽知識」的條目。張大春將虛構的實驗性推向最極致:書中最跨張的是他調動極具像真的文獻資料、考證功夫寫成的三篇文章。一場虛構出來的學術討論由此誕生。《本事》使我看到,在小說世界以外,一個優秀的創作者如何以敘事的狂歡接管不同類型的文本。      其實我不無貪心地想,如果比目魚和張大者根本沒有寫出《虛構書評》、《本事》,那我也許能夠寫出一篇真正的虛構書評。我明明知道我不能夠,而這一不能夠,卻又是寫作書評帶來的幸福。書評總是關於仰視。  详情 发表于 2013-7-22 12:06
    穆肃       博尔赫斯的文笔很有意思,他的许多小说写得都像是内容梗概,言简意骇,行文简洁,有时候又像是那种“剧透派”评论家所写的评论一样,把故事情节进行干巴巴的概括总结。我常在想,这也是使他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的原因,在他的简洁背后,却藏着一种迷宫式的繁复,至少,博尔赫斯在小说领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体,在一种暧昧不明、四不象的语气里,却又透着一种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一般复杂循环、无限衍生的叙事魔力。   比目鱼的《虚拟书评》同样给了我这样的阅读感受。《虚拟书评》确确实实是书评,但大多数的书评却又建立在“虚拟”之上,“所谓‘虚拟书评’,就是为那些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撰写的书评。”作者没有透露他的真实姓名。比目鱼,三个汉字,一个意象,代表了一位生于1971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得华盛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的中国人,他曾在加州“硅谷”的生物制药及IT公司工作,后来回国,业余写作小说、随笔和书评。除了这些信息,他显得面目模糊,同样像是一个虚拟者。   有意思的是,当你在一种虚拟的暗示之下,翻开书籍时,却屡屡遭遇真实。在书的字里行间里,无处不在显示着作者的阅读趣味,村上春树、雷蒙德-卡佛、库尔特-冯内古特、陀思妥耶夫斯基、伍尔夫、博尔赫斯……这些大师的作品,一方面构成了“比目鱼”的阅读养分,另一方面,在《虚拟书评》中,他们也成为了其笔下调侃与解构的对像,《寻找村上春树》杜撰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失踪,在对村上春树失踪事件的描述中,出现了许多村上春树笔下司空见惯的场景,六点半起床,在厨房烧咖啡、烤面包片,吃完早餐出门长跑,然后,“这位年近六十岁的作家消失在长跑途中”。   除了为村上春树这类真实存在的作家写“虚拟书评”外,比目鱼还在《麦特埃里克森》等文章中,直接“虚构作家”,“麦特埃里克森”是一位类似于托马斯品钦或者是塞林格之类的后现代主义的作家,他的生活因为隐居而充满神秘感,一位热爱文学的硕士生,为了探究他的生活就前去调查他的生活细节,结果发现这位作家的生活中充满了“文学性”,比如说,当这位作家试图去买一杯咖啡时,他不是直截了当地说他要一杯什么咖啡,而是充满了自相矛盾,“我想来一杯摩卡咖啡……等一下……我在想是不是卡布其诺会更好……对,还是来杯卡布其诺吧!”此外,这位文学硕士生还敏锐地发现,麦特埃里克森还在他的生活中随处体现着文学创作中常用的 “戏仿”等技巧——“他在玩飞镖游戏的时候喜欢伸出右手比划成一把手枪,还会煞有介事地对着‘枪口’吹一口气。”   在这里,存在着一个“双重戏仿”的游戏,在麦特埃里克森戏仿文学生活时,比目鱼也在戏仿中对此类作家发出了充满善意的揶揄。   《虚拟书评》所杜撰的许多不存在之书,大多数都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气质,《过马路的艺术》无异是借外国人的视角嘲笑了国人在“过马路”一事上的素质缺失;《风铃》一书,则对国内的“先锋派”写作,有了另类的看法;《暴发户的自我修养》书如其名,“该书名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会是一部揶揄、讽刺有钱人的搞笑作品”,但好笑的是,比目鱼更正说,这本书其实“提供了一个了解暴发户阶层心理和生活方式的渠道”。而为这种幽默起到锦上添花之妙的,是比目鱼为这些“虚拟之书”所设计的种种封面。   把自己对种种文学现象,尤其是对外国当代文学的真实阅读感触,一一编织在一篇篇的“虚拟书评”之中,无异是一种智性阅读的行为艺术,这也呈现出一种混淆着书评与跨文本写作的思路,《枪口下的十四篇小说》你也可以将之视为是一个小说构思,《烂小说精读》可以视为一种文学现象梳理,《邪典:由读者决定的小说类型》宛若是一个文学论文。   遗憾的是,在这本并不存厚的《虚拟书评》中,还混杂着一些“真书评”。这种编排方式在我看来有弊有利,弊端在于,整本书晚节不保,不能在“虚拟”的品德上保持纯粹;利处在于,作为一本志在戏仿、拼贴之书,真实书评的存在,反而使这本书更多了一些耐人寻味之处。   更何况,这些“真实书评”中所评点的几本书,都再一次验证了比目鱼对风格独特、写法复杂玄妙的西方当代小说的偏爱,罗贝托波拉尼奥的《2666》,大卫米切尔的《云图》,都是近些年来在文坛上制造出爆炸效应的小说,比目鱼热爱它们并给予赞颂式的推介,这一点很重要,这无异是一位狂热读者应尽的职责,需知,在比目鱼写作《虚拟书评》时,这些小说还没有被引介到国内,在某种程度上,当时他们也是一种虚拟之书        详情 发表于 2013-7-23 18:06
    rain    为不存在的书写书评,和不存在的女人谈恋爱,两件事都显得如此不合理,但是艺术提供了各种形式却给这种闲得蛋疼的行以发泄的出口。   不信,你看看比目鱼的《虚拟书评》和叫兽小星的《看不见的女朋友》。         枪口下的写作比赛作品结集出版,烂小说精选,同一作者出版的七本同主人公不同命运的小说,让人哭到晕过去送医院的悲情泪水小说,外国人写的中国生活指南,比较文学硕士跟踪大师写的言行录、相声演员对相声艺术没落的批评、……当作者煞有介事地评论着根本不存在的书时,讽刺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你可以把你看不惯的精英主义、商业文明、社会脆弱神经、无信仰的大众、被病态放大的名人效应、放在那些不存在的书里,也可以跳出来作为书评人直截了当地指手画脚。         总而言之,对于一个有想象力的作者,隐忍而克制的批判,并不难。     详情 发表于 2013-7-24 04:58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 23:34 , Processed in 0.376196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