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永不拓宽的街道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上海有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将保持原有道路的宽度和相关尺度,并严格控制沿线开发地块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间距等,这64条街道因而被称作“永不拓宽的街道”。这些被条例保护的街道有幸保留了原始的风貌,保留了人们认识、回味上海历史风貌的可能,而陈丹燕则用文字、用故事保留了这些街道更耐人寻味的一面。在书中,陈丹燕娓娓道来“街区风貌是一个整体,所以在保护建筑的同时,还必须保护住与那些建筑相连的街道,不得拓宽,甚至也不得随意修改人行道和行道树。这样,这个城市的记忆和历史就成为城市生活中可触摸的、可感受的一部分,而不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陈丹燕可以说是“上海记忆的追寻者”,在深处,陈丹燕视野宽广,心思深厚,她的文字透着精巧细致的韵味。本书是她再次记录上海故事。这些街道,这些人,这些事都将成为上海的记忆。陈丹燕认为,上海从来就是一个敢在街道上无所顾忌地呈现各种建筑的城市,不管怎样的建筑,都能以它看来合理的角度和可以同情的理由并肩站在同一个街区里。
  中山东一路、南京西路、华亭路、武康路……在这本书中,陈丹燕以其独特的个人化视角,精选了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中的18条,着力于描写在这些街道上的带有标志性的人和事。这些人是上海人中的少数,却标志着上海进入现代化社会的进程;这些街道都是上海历史街区的保护地标;这些故事具有真凭实据,力求表现历史最真实的印记。在这些街道中,标志性的红房子西餐馆、和平饭店等都化成了她承载故事的容器。故事中的人与家庭,穿越了上海的多个时代,与大量的史料编织在一起,而它们的共同个性则是租界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这也正是陈丹燕眼中上海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质。
  “一个城市有特殊的历史,这个历史里面可能有愉快的,有美好的,也有辛酸的,痛苦的,你都不能否认。应该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对历史的保护也是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上海是一个需要历史的城市,因为有了历史为借鉴,才有了今天发展的动力。”这是《永不拓宽的街道》一书中陈丹燕引用城市规划局副局长伍江的话,这也是她写这本书的初衷吧。

作者简介
  陈丹燕,作家,写作的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和非虚构文学作品。关注上海城市变迁,并致力于旅行文学的创作。二十年来的创作在如何将虚构和非虚构熔治一炉上多有探索,也对图文书的创作形式多有建树。
  写作的上海城市变迁和人物命运的非虚构作品数度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作品已在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奥地利、瑞士、越南、印度以及俄国等国家出版发行。

最新书评    共 3 条

还是找     不知道为什么陈丹燕的上海六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红颜遗事、上海的金枝玉叶、外滩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成为和平饭店)里没有这本书,仔细读来这本书里的确是截取了六部曲里的不少片段。       每次经过音乐学院附近,路过那些制作凡俄琳,缝纫手工皮鞋的小小橱窗,是姚姚走过的路,是戴西走过的路,是简妮、范妮走过的路,总想象着她们踩在那些金黄的梧桐树叶上的样子,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跳跃着她们的故事。所以,总想着去不同的地方,或许有一天有个人让那些地理上的名词就变成我的故事。       这里有吉米仰望的绿色房顶,滇池路旁精品店里老板娘摆出一张臭脸说“我们这里不准拍照,这是和平饭店!”门边的侍应生却温文尔雅的说“你们没有房卡乘不了电梯走楼梯也可以的。”       这里有简妮第一次去淮海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小心翼翼的注意入门第一步迈下的台阶,像林妹妹进入大观园留心众人吃茶一样谨慎刀叉的摆放,怕被人笑洋盘。       这里有黛西不见了那个“有意思的人”后的湖南路,现在那家叫1984的书店门口的涂鸦被人盖了又出现,店里的奥威尔却不知道去了哪里。       这里有姚姚的雨衣在路中央绽放的如昙花一样短暂美丽,再也回不了那个有着普希金像的街角,诺曼底公寓像艘大船驶过时间之河带走上官云珠的故事,不见了登登,不见了燕凯,终有一天也不见了我们。       这些永不拓宽的街道还存在着么?调亮了灯光的走廊里还有沙逊沈醉的那甜甜鸦片香么?竖着内衣商标的江口那座摄政王公园姊妹小凉亭还能从郊县的倒闭国营旅店里买回来么?没有了爬山虎的小阳台还能吸引罗密欧的到来么?        详情 发表于 2013-8-1 01:58
秋水    很多年前,听人说过,当年北平的建立曾经有人提过不去破坏老城区,而是在外围建立一个新的城市,可惜当年不破不立的中国,没有通过。      来到上海六年, 本想去了解一下录得历史,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可却看到了另外一个故事, 那场浩劫, 一个上海大家小姐的坎坷。      很多时候, 都想去经历那段在自己出生前不久的过去,可惜却没有机会      历史是厚重的,也会重复的  详情 发表于 2013-8-17 13:36
Lois    我爱读外国小说,开始时读经典,刚读初中的时候,现在想起来,崇洋媚外的情结竟是那时候种下根的,后来看外国电影倒在其次。但是外国的东西,再亲切也是有隔膜的。而中国的文学只要和政治沾上边,都倏地变得僵硬。相比起来,中国文人的隐逸情结,虽然有一多半是不纯的,却萃聚了中国文字的精华,柔软而俏丽。这隐逸情结渗透到宋代士大夫的骨子里造就“吏隐”文化,带上雍容的贵族气,延续到晚清,已经圆转熟烂。只有过过贵族般生活的人,才最懂得怎样用各种感官来描绘事物。中国人擅长如此描绘此时此地眼前身畔,在这一点上,中国人的确比西方人感性。普鲁斯特擅长如此描绘记忆,西方人便把他看作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先驱。而陈丹燕,在描写记忆这一点上有些像普鲁斯特,但她的感官式修辞竟没有一点学谁的痕迹,倒像是来自中国文学的古老传统,只是因为描绘对象的复杂与新奇,修辞的内容与手段也翻新,于是跟两边仿佛都脱了干系。她的感官式修辞戳破时空的隔膜,让我们呼吸到记忆复生的惆怅。   读过陈丹燕中短篇小说集和《上海的风花雪月》等,这种感觉非常熟悉,她早期作品里这种修辞用得最好的是第一人称,这本书里不管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她都把握得很好,都像在写自传。当然修辞只是手段,复活记忆才是目的。有和她相似而不相当的经历,和家里的长辈亲密,读过他们的自传,看那些仿佛因为血液的隔空感应而与自己息息相关好像前生的真实经历,让我对她用感官式修辞来复活记忆特别特别特别中意。如果我写记忆,可能更多会受她影响,而不是普鲁斯特。  详情 发表于 2013-8-18 10:49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3 08:29 , Processed in 0.368192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