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浮生六记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没想到一位古人会写出如此有意思的笔记。尤其是与娇妻的恩爱幸福,情深意切,另人羡慕,尤以娇妻女扮男装出游为妙。只可叹浮生之幸匆匆而逝。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我已读了七八年开外了,至今感觉难忘。此事古难全,此书证明。人生的酸甜苦辣,此书尽情展现,甘美甜蜜的恩爱生活,亦过目难忘。生活,是条绳,疙疙瘩瘩,使人心灵面前,云开雾散。我认为是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还是不大愿意和人讨论这本书的。
  书是好书,但是读过的人其它都不记得,就对芸娘念念不忘。男生大多通过对芸娘的赞叹满足他们对一夫多妻制的意淫。看,芸娘还帮自个儿老公纳妾呐。
  女生则同样以此作为对男权势利反抗的檄文。因为芸娘最终不能说的了好的下场。
  好好一个女子,生前没少受委屈,死后被不争气的老公一怀念,还沦落成众人关于性别构建探讨的文本。多么不好。
  沈三白并不是个好丈夫。当然,他的闺房故事多年后读过来还是让人鼻子酸酸的。但,这并不能证明他对芸娘的爱。正如钱钟书说的,旧式文人对糟糠之妻的感情,大抵是等着她们早点归西然后写篇催人泪下的《悼亡妻》。如此而已。读仔细你就会发现,芸娘的备受摧残,这家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不过百年之后关于这段家庭恩怨的唯一考据只剩下了这本残缺不全的《浮生六记》,好话坏话都是姓沈的一个人在说,自然,他的种种推脱转圜也得以成立了。
  尽管是个无用的男人,沈三白毕竟还是可爱的。当然没有芸娘可爱。终究还是可爱了。
  我爱读的一段,是他小时候在蚊帐里把一只只花脚蚊子凝神观看成翩翩的仙鹤,还对着它们喷烟,之后幻想出蓬莱仙境。这样的文字,比之他对亡妻那种追认抚恤似的哀思更真实。你可以判断,如果没有一个自由自在童年,如果不是一个聪慧灵性的孩子,谁也编不出来此番景象。
  而正是有了这样的描述,《浮生六记》才真正可以作为一本对过往岁月的追忆而存在并被阅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纵然悼亡伤情,纵然有旖旎艳致的回忆,沈复此生实负芸娘多矣
  
  不能承欢于父母,为家人厌弃
  
  没有一技之长以立命,但知游乐而已
  
  注定的惨淡晚年,似乎仍无反省。荒弃一生,只苦了芸娘勉力维持。
  
  浮生艰难,唯叹息而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只能说,对沈复其人,倍感失望。如果时光倒流,绝不愿回到古代。宁愿嫁一武夫,也不嫁书生。为其妻而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恬淡清脱·····
  难得的好散文
  须一字一句下来读下来··
  再背下来
  才能咀嚼个中甘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浮生六记算是很久之前就一直想看的一本书,源自于那句著名的芸娘是最可爱的女子,后来的后来,有些年纪,有些经历,再去翻翻,那些怀念、感慨、不甘,跃然纸上,那也是人生的一种态度、一种选择吧,至少行了万里路,里面有些内容散佚了,看着颇像如今多年后回想当年的一些日记或是随笔,只是往事不可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浮生六记》,是乾隆时的书生沈复,记其生平之作。读古文,多为怀古、明志、诉愁、颂山水的大气文辞,所以古文比琐碎的白话文才雅致。然而《浮生》所记,不过一粥一饭、鸡毛蒜皮、儿女情长。细微至极,柔软至极,有力至极。
  三白用今天的眼光看,是个庸庸无成的老好人。空读了诗书,只是用来赋闲情、记琐忆,即无入仕达天下,又非持家富其身。读其一生,真只是“浮生”罢了。然而,他与芸娘二十三年执手偕老,安然于布衣暖、饭菜饱的闲情逸致,纵然失宠于父母家人,受叛于同僚朋友,仍相依相持,以赤诚淡然的心来生活,又是人间难得的痴情人。纵然混到了饥寒交迫的地步,也胜却人间无数了。
  《浮生六记》,记的是他的一生,也是她的一生。平常人的生离死别,不若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令人荡气回肠,可却润物无声,令人心头温软,眼眶潮湿。苏轼痛别了发妻,仍有昭云;三白失了芸娘,便只是他一人了。封建社会对一夫一妻并没有丝毫道德约束,束住他的,不过是二十三年的一茶一饭。
  
  他初见她,才十三岁。她长他十个月,是舅舅家的表姐。她家境贫寒,只粗学些字,就已有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雅句。他从那时心里便已经爱她,对母亲说:“将来如果为我选亲的话,我是非姐姐不娶的。”
  再见她,是堂姐的婚礼,满屋花团锦簇的女傧中,唯有她通体素淡,然而“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三白到城外送亲,半夜才回来,腹中饥饿。芸娘早就惦记在心中,在自己房里藏了暖粥小菜给他吃。吃粥的事被堂兄撞见,嘲笑他们,三白窘、芸娘羞。然而二人心中的情却已经因为这一碗粥而明了了。
  不能不说他们是幸运的。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体制内,仍能够找到中意的人,是个小概率事件。新婚之夜,红烛摇曳,芸却卸妆未卧、坐读西厢。他与她谈西厢,“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他探到她怀里怦怦作跳,便笑她:“姐姐为何心跳得这样厉害?”她也向他莞尔。所谓怦然心动,就是这样吧。
  新婚燕尔,他外出读书。“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梦魂颠倒。”在外不过三月,已“如十年之隔”。师傅看他已无心读书,只得放他回来,他“喜同戍人得赦,登舟后,反觉一刻如年。”见了她,“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我读到此,也觉得沈复是个真情到可爱的男人。史上典型的书生,都是读孔孟圣贤书,立金榜题名志,年复一年的赴京赶考去,儿女情长自然不在话下。书生的妻子,雅致的尚可红袖添香,伴读诗书;粗鄙的就只能劳作田间,伺其寝饭,积攒盘缠,供相公觅封侯去。可偏偏有了沈三白,抛了仕途经济的好文章,只念恋着家中娇妻。不仅如此,还不羞不臊不藏不掩,赤子之心,拳拳可见,痴痴可鉴。我原以为贾宝玉是为衬着大观园中的女子而虚构的人物,读了沈三白,方知情种是真的有的。又曾担忧宝玉就是真的娶了不劝仕途经济的黛玉能否真会幸福。读了沈三白,也放心了。芸娘是何等幸运,可以嫁给这样至情的男子。然而不教夫婿觅封侯,反而将一个读书郎“点化”为离家不能的情种,必不是当时推崇的女子德行。芸娘日后虽处处小心仍失宠于公婆,由此可见。
  他们居住在苏州沧浪亭边,此处至今为苏州一景,风物多情。三白与芸娘便在这多情之所做些多情之事。所谓多情,无非赏赏诗书、观观园景,与亲戚姐妹们嬉笑。他笑她所用脂粉俗腻,她嘲他文章看似华丽却不通。这些滴滴点点,她已去了,他仍记得,仍时时回忆把玩,似生命中最珍贵的珠宝。浮生六记,这“闺房记乐”最是甜蜜欢畅,情透纸背。
  他们时常谈到来生。他对她说:“真可惜你是个女子,否则,我们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他希望她不仅是他贤良淑德的妻,也是与他一起挥斥方遒的精神伴侣。可是有些事,是男人做得女人做不得的。她说,只好等来世化身为男了。他却又反悔了,说:“如果来世你作了男子,我就作个女子相从。”
  封建家庭是十分推崇尊卑礼数的。即使是夫妻,也要相守礼数。闺房之外,丈夫不便与妻子过密,妻子更不可与丈夫平起平坐。然而沈复与芸娘鸿案相庄二十三年,岁愈久,情愈稠。即使在家里相遇,也要执手相问:你要去哪儿呢——书房还是后院?在外人面前,也要同行并坐、亲亲密密,在众目睽睽之下坦然相爱。“不然,我们怎么白头偕老呢?”他说。虽然沈复没有提,我也能想象,在一个封建的社会里,他们的旁若无人会招来多少口实。
  他开设了一爿书画店,三日所进,不敷一日所出。生活本就拮据,遇到大事小事,只好典当父亲的家产。窘迫的经济状况,让他受到亲戚们的讥讽和轻视。我想,在他们的眼里,沈复一定是一个只知风月的没用男人。丈夫被冠以“没用”,妻子也得不到尊敬。亲戚们本按礼数称她为“三娘”的,渐渐的也戏谑的叫她“三太太”。她又是本性淑良隐忍的女子,许多事情她默默做了,并无人知晓;即使在公婆亲友面前有了误会,也更愿意忍气吞声,不愿替自己伸张。她不计较人们给她的眼光是否称赞或艳羡,而愿意避开一切是非退缩到他们两人的世界:何必多言呢,你知我便可。时运不济,他们遭了朋友的背叛,又受了父亲的误解,终被逐出祖宅。
  他们其实是在经济上不能自理的一对夫妻。失去了祖荫,他们便开始了“坎坷记愁”的生活。他们守贫数年,虽仍相敬相爱,但终于无以为活,只好安顿子女,欲奔远亲,这时的生活,已经是萧索凄凉。临行前夜,他们“暖粥共啜”,芸娘强颜欢笑道:“我们因为一碗粥而相聚,又以这一碗粥而零落,如果给我们的故事作一篇传奇,可以起名为《吃粥记》了。”
  一路上,盘缠时窘,又被丫头卷了财务,曲折前进。途中,芸娘病倒,这一病,就病到萧索的十月。一日,她对他说:“我这个人,平时就比较多虑,在家的时候,努力想做一个好儿媳,可惜不得。我现在病成这样,您也不必浪费钱财给我医治了。我跟随你二十三年,蒙君错爱,对我百般爱护,不因为我的顽劣而嫌弃我。我此生能和你在一起,只要布衣暖、菜饭饱、有一间小屋,我两能优游美景,就已经是烟火神仙了。我哪敢期望做神仙呢?只可惜,你太多情,我太薄命了。……我知道,自己如今冥路已近,有些话必须要对你说。你因为我,得不到父亲的欢心,所以才颠沛流离。如今我死了,父亲的心也可以挽回了,你也可以不再牵挂了,早日回家吧。愿你能够续弦,找个德容兼备的女人,替我照顾你和我们的孩子。”
  三白大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执手泪眼。他们只一遍又一遍的念叨着“来世”。
  如有来世,你为男儿,我做女子相从。
  
  在痛哭之中,在念“来世”之中,芸娘长逝。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我之为我,因为有你。你走了,这世界于我已是一座空城。
  
  二十三年,是他们的浮生。乾隆盛世,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有过很多才子佳人的故事。沈复和陈芸,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对夫妻,平凡如草芥,又真挚得洗净铅华。光阴飞逝,千帆过尽,他们的浮生只如宇宙中的微尘。若不是深情如沈郎,写下这《浮生六记》,谁还能记得他们的布衣暖、饭菜饱的平凡爱情。
  可这一记,谁又能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带在身边的几本中文书之一。每晚入睡之前,都会翻读几页,文中的款款深情,字里行间透露的对往昔生活和亡妻的无限怀恋,总是让人唏嘘不已。但是也给人带来一种暖意,如果身后有人如此深切挂念,此生足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
发表于 2012-9-25 09:27:11 | 只看该作者
        很早就看了这本书了,不记得从那里知道这本书好看,隐约记得,有一次到书店逛就顺手买了,书不厚。
  
     书里有文言文和白话对照的,不过我喜欢文言文,精练精辟,白话文看起来就是罗七八嗦。
  
      全书最出彩的应该是第一记,闺房记乐,描述了沈和芸相处的浪浪漫细节。芸堂姐出阁时,沈随母往,半夜,芸为沈藏粥,被其堂哥撞见(不能说撞破,没奸情:)人家订了娃娃亲),芸大窘避去。这一段让我怦然心动,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大抵不过如此。
  
      沈和芸最终悲剧收场,落得个家破人亡。沈和芸之间相处是浪漫,芸娘是有情趣、情调的人,即使在他们成亲后,他们仍然保持了这份浪漫。从沈的记叙来看,是他的家人让他们受委屈或者说他的家人得罪了他们,导致沈一家人孤零零的。在我看了,沈和芸肯定也是不太会做人,所以才把自己的家人们都得罪了个遍。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 10:35 , Processed in 0.05774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