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浮生六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这是一部自传体文学的作品,原书六卷,已逸其二,现仅存四卷(有所谓“足本”者,后二记系伪作。书中记叙了作者夫妇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和各地浪游闻见。文辞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三角,读之心醉”的评语。本书文字不长,但向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影响广泛。

作者简介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年轻时秉承父业,以游幕经商为生,后偕妻离家别居,妻子客死扬州。46岁时有感于“苏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乃作《浮生六记》。

最新书评    共 137 条

herb$    想出人头地的和一帆风顺的人最好别看这本书,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这本书上。鉴于99%的人都无法出人头地,而100%的人都没有办法一帆风顺,所以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看看此书,顺便幻想一下可能的古代生活,到是挺有意思的。故事写得很好,所有的风雅跃然纸上,写的非常自然,有时候有点犯酸,但谁又不呢?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9-25 09:27
清粥小$    看到这个《浮生》便想起南康的《六记》,同是记述生活琐事,平凡而真挚的感情,就是父母给与我们的最大希望,幸福并不是那么遥远,只是很多人到失去了才开始想念那曾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人或物。满足,平淡,真实,是这个喧嚣的城市无法给与我的东西。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9-25 09:27
落水的$     妾自识君起,未尝愁滋味,谈笑如琴瑟,合鸣会有期。寒雨连天落,江低断雁鸣,但为识君故,素心生暖霁。古来事无全,花开旋成空,帝王黄土没,美人迟暮诛。此情亦如此,未敢与天齐,唯有思君意,能得万古枯。       这本是我今天写给一个朋友的,那人眉清目秀,笑起来温润如玉,年轻却不盛气凌人,一身的知礼谦恭,少年白马轻裘。于是,想起近日读毕的《浮生六记》,那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道尽一生辛酸,荒唐百态,若能和他一同经历一番,也不枉浮生若梦一场。       作者生于乾隆年间,名沈复,娶妻陈芸。二人夫妻知己,情深意笃之余,还有很多趣事。一起赏花观景,盘屋消夏,陈芸还女扮男装出游差点被妇女以为调戏……彼时的斗嘴戏谑乖张反叛,被文字记录下来,穿过漫长的时间,几百年后被我们看到仍是生动如许,令人忍不住唇齿含笑。它就这样和沧浪亭一起,系住韶华,抛了流光,和不再走月亮的我们一起,永远的走下去。文明真是一件令人肃然起敬的事物,它已经先于所有科技,带我们看到已消失的历史和人们。难怪作者开篇即说:“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       可读史其实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因为我们谁也不能重新亲临那时那地,你纵使再醉心于前朝往事,不过是漠漠黄云,早已了无痕迹。如同那已失传的吴俗“走月亮”,夏日七月的夜晚,少女们盛装结队而行的画面,也只能徒留于我们的想象。                   在此一段有趣的对话,可见所谓恩爱,古今皆同:   比如,妻子陈芸喜食臭豆腐和虾卤瓜,沈复平生最恶此二者,于是有了一段斗嘴,这里不赘述原文,只把我的翻译以及延伸附上:       沈说,狗改不了吃屎,因为它闻不出臭味儿,屎壳郎滚粪球,因为它想化蝉上高枝儿。亲爱的,你是狗么?是蝉么?(明显欠抽挑衅)       芸回答了,臭豆腐既便宜又可以就粥下饭,从小吃惯了,现在到了夫家已经如同屎壳郎化蝉,升高了层次,仍然喜欢吃是不忘本呀。至于卤瓜,可是到这里才尝到的。    (多么纯良朴实贤惠的一姑娘啊,话语间还不忘贬低自己抬高对方。如果是现代版的话:陈芸脸上一定满脸黑线暴着青筋,边摞袖子边问,你说什么,你再给我说一遍!?谁是狗?谁是?!)       沈又问,那我们家是狗洞么?(这男人没完没了啊)       芸羞窘的辩解,粪便家家都有,区别在于吃与不吃(谁说你是狗洞了),而夫君喜欢吃蒜,我也是勉强接受(你看你也不都是高雅嘛)。臭豆腐不敢强迫,你可以捏着鼻子尝尝卤瓜,吃进去就知道味道鲜美了,这就好比无盐相貌虽丑但品德美好!    (多么含蓄的反击啊……甚至不惜拉人家无盐来垫背!无盐如果知道自己在后世跟臭豆腐并列并举,估计也“无言”了!!)       沈又笑着说,爱妻要害我作狗么?       芸说,我已经作狗很久了,委屈你试着尝一下吧。    (所以说娶妻求贤……不仅温柔,还大大的满足了男人的自尊心。)    沈自此也爱上了这两种食物……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9-25 09:27
Sein$     总觉得《西湖梦寻》和《浮生六记》是远隔数百年的姊妹篇。          《浮生六记》的开篇如同一本爱情小说。          倘若不作女性主义批评的话,这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开始。此类爱情小说的主题之一,大多是男方掌控中对女性的教育过程。《国策》、《南华》也好,杜诗李诗也罢,《琵琶行》是最初肇始的文本——一个沦落天涯的女人,因为男人的倾听和记述而成为不朽,永远匿名地漂浮在历史之海的无限之中。          《西湖梦寻》大约也有类似的地方。武装抵抗失败之后的遗老遗少,遁隐山林,心有所失,充满驱车古原之意。这与宋词元曲之兴颇有相似。失落的疆土和前朝风物,如隔云端的美人,可追忆而不可求思。在张岱的笔法里,回忆中的西湖景物即是美人。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散文不啻为苏轼“西子”之喻的延续。静止、美丽且哀愁的西湖,不断为掌控语言之美的男性的目光所笼罩、型塑和穿越。          只要这些追忆黄金时代的男人仍在,这些文字也注定会消逝于月下,再不断诞生于花前。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9-25 09:27
yiran$     在俺们这些芸芸众生,挣扎于爱情、婚姻、房子等等红尘琐事之前,一个名叫芸娘的女子,打记忆中走过。并非本人咬文嚼字、卖弄风清,之所以称芸娘为女子,而非女人,是因为女子这个词更多了几分缠绵,几分雅意,稳和她的生活气质。       说芸娘,不能不说沈复;说沈复,不能不说《浮生六记》。关于这本书,其实没什么多说的,喜欢的人爱不释手,不喜欢的人,不会去看。说得有文化一点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是通过此书,我们知道了还有一个叫芸娘的女子。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中,芸娘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她符合了三从四德,什么精通女工啦,孝敬公婆啦等等。不过,觉得这方面似乎没有说的太多的必要,在那个年代,女人好像都这样,除了敢为天下先的潘金莲以外。个人来说,还是比较喜欢她才情的一面,从他们夫妻讨论唐诗的地方可以看出来——芸曰:“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非杜亚于李,不过妾之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在中国古代没有几个女子能够如此!而且,她还聪明在,懂得把自己的才情用来经营日常生活上。有人说,他们夫妻的生活是中国古代的小资,且不说,“小资”这个舶来词原意如何,现今却已演变为有点崇洋媚外、装腔作势的姿态用语了。但是芸娘夫妻,可不是这样,他们在平淡生活中举案齐眉,体会着一份来自中国古典文化修养的惬意。       芸娘在从事时,知道进退的一个尺度,没有像一些依仗丈夫而大胆行事的人那样,做出一些笨蛋加白痴的事情。也正是这样,她生活的比较安逸。很多过去的礼教在现代看来,可以说是压抑。但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郁闷,也就没什么可比性了。只要在那么一个环境中,知道该怎么办就好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芸娘的先生沈复还算是标兵级别丈夫吧!真实情况什么样不得而知,从书中来看,还算是不错,至少知道疼爱老婆,同时,他还给与芸娘尊重和自己的想法,没有让自己的老婆整天的忙着“孵蛋、下蛋”,最后忘了自己以前还读过《琵琶行》。在那么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做到这点不容易。       一个女人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得到这些,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芸娘生活在这么一本小小的书里,她没有武则天在历史上的独立篇章,也没有李清照在文坛那么耀眼的词句。她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9-25 09:27
衣服领$    一个剑桥中文系的美国小孩跟我说:“芸娘跟林黛玉真像,动不动就哭,还很爱抱怨,真不知中国男人怎么受得了。”如果恰好你也像他说的这副德行,这部书的平淡叙述以及诗意的细节一定很对你胃口;如果你已经为人妻或人母, 芸娘的遭遇无疑会引发你生活里多种情感和困惑的共鸣;如果你怀疑天下没有一个愿意主动跟人分享自己的爱情(也许只是丈夫),芸娘就是这么一个人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美的女性。我流露女权主义的倾向了?绝对不会。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9-25 09:27
林孤帆$    古来就有人说:“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这话说得咬牙切齿的,好不解恨,想必李后主、宋徽宗听了,难免会无地自容。但是这文人的说词,却又很含糊,按某种感觉而言,想必应该有填词作渠的,有画画的,有写大字的,有作文写诗的,还有赶考落第的,却不晓得有没有才子,“才子”是个什么东西?   沈复是才子,字三白,既生在衣冠之家,又生在苏州沧浪亭,可谓双料的江南才子。不过虽是才子,却非达官,亦非名士,生前却并不为人知,逝后也寂寂无人问,没有了他,岁月依旧浪静风平,谁也不会觉得少了什么。此君虽生于诗书门第,却也经传不见名,不事科举,反随父或设馆或幕僚,先是小康之家,优游自在,尔后父子失和,颠沛流离。潦倒无奈之际,为微薄小利,还赴岭南贩过酒。丧妻逝父之后,度日更得烦劳友朋接济,暮年运转时来,这才做了石琢堂的幕僚,总算有了几许出头日,还随从出使过琉球国。   沈复唯一的文墨,是其生平自传《浮生六记》,写成后手稿多有辗转,几被湮没。若不是贡生杨苏补于冷摊购得,并于光绪三年付梓,后辈恐无人知晓世上曾有沈三白其人其事。民国十三年,俞平伯整理标点,首次以单行本印行,30年代林语堂又把该书译成英文。靠了三位的功劳和举识,一代才子才终被打捞出土。出土是出土了,虽然重见了天日,也博得一伙儿人喜欢,但却不入文学史的流。因文不载道,亦不载志,于是只合在旧书铺地摊混混,终难登大雅之堂。比较起来,似乎同样是无足观的命。说沈复是才子,其实他也就写了几首诗,画了几副画,当了几天私塾先生和师爷,游山玩水走过一遭,但这样的人,几千年来何其多,大江南北何其多,并无十分稀奇。稀奇的是,那么多先生师爷,那么多乐山乐水者,却只有沈复写出了个《浮生六记》,倒不见谁还有《浮生七记》、《浮生八记》。   《浮生六记》,从书名而言,应有六篇才对,其实却不然,出土时便只有四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闺房记乐”看似风月,读来却不伤雅致,反惹人心生艳羡,句句皆心声,事事皆真情,内容兼文字皆清净明了,言已尽而意尚远。“闲情记趣”记闲情逸趣,情是闲情,趣是野趣,物是身外之物,但却一点不觉得有玩物丧志的诸般狎猥。“坎坷记愁”记父子失和,记颠沛流离,记妻丧父逝,读之有如读《水浒》,天下坎坷,世道艰难,眼看山穷水尽,但亦会有天上人间的慈悲。“浪游记快”写风物胜景,写古寺深山,写绩溪城,写黄鹤楼,写赤壁,抒胸畅怀,感慨万千。此各篇均以一字点睛,即“乐”、“趣”、“愁”、“快”,“六记”是名不副实了,但偏偏坊间有好事者,费尽心机伪作两记去补,然而旨趣文字皆不伦不类,高下一眼立判,倒可付与谈资一笑。   历来读中国文学者,皆以读沈三白《浮生六记》为幸,我亦如是。但我生平最怕读充满了刻薄和怨恨的古代笑话,如《儒林外史》,又如《孽海花》,本来想认真表达些什么,却往往常出言不逊,难得平常心,也难得平常情。《浮生六记》的可爱,就在于能从凡尘琐碎中发掘出情趣与意味来,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尘寰俗事里亦有着人世的繁华与炎凉。   漫想沈三白一生,虽是一介才子,倒也莫奈贫寒颠沛,没有功名,没有利禄,却是个才多情真的良人,能诗文,好书画,工花卉,善游历,重信义。读书人大概都有这类艺术人生的倾向吧,这也是他们应付艰辛世事的手段,因了那份尘世里的活泼和创造力,多少的人间苦难,都化作笔端的因果报应。但沈复这等恩爱夫妻不到头,世事蹉跎流转的浮生遭际,只不过平白叙述,娓娓道来,不曾惊于波澜,更不曾奇于跌宕,怎么竟会这般叫诸众向往留恋?原来长生殿里的浪漫,除了贵为天子的唐明皇,倒还有个一介寒士的沈三白;原来除了哭哭啼啼的杨玉环之外,中国女人还有个陈芸这等可羡可叹的角色。林语堂说:“《浮生六记》里的陈芸,是中国最好的女人。”这倒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9-25 09:27
岁月$    最是欣赏这一句:他日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   一切繁华散去,回归到安静与闲适。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9-25 09:27
谈笑深$    曾经买过几个版本,最后还是收藏到燕山版的才算满意,并买了几本分送朋友。目前读得最多的,反倒是手机里的电子书版了。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9-25 09:27
潇怡$    总是喜欢简单却颇有韵致的文字,一个个平凡的字,堆积起来,却曼妙生姿,不可方物。无需华丽的辞藻,无需冗长的铺陈。一字一句,扣人心弦。浮生六记就是这样。沈三白写下这些文字,大抵只是自我抒发,不料我等会在几百年后,一睹芳容。与芸的爱情,楚楚动人,充满了闺中乐趣,读之神往,愿得妻如芸,得夫如白。人生的坎坎坷坷,在作者笔下,读之心酸,却不卑微。在书的最后,也是作者万年所记所想,充满了人生的通达感,颇有苏轼之风,陶潜之品。   实在是中国古代文人品格的至高境界,读之神往。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9-25 09:27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3 07:43 , Processed in 0.268807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