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大道说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伍尔夫读书随笔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2-9-4 15:40:13 | 只看该作者
  有的人就是不一样,说的话一百年前是对的,现在看是对的,一百年后也一样。
  比如伍尔夫吧。
  
  女性命运的变化,在于特别差和没那么差了。
  
  过于专注于内心的女人,耗尽了生命的精神,自己也选择了离开。
  不过,那又怎么样呢,五十九和六十九也没那么大的差别,或者更年长些,但终究还是要离开的,于今天看,都是一段数字的起止。
  
  所以,她不必勉强为世人存活,那一刻遂了自己的心愿也就是了。
  
  只是,她说的道理,能听得过去还是要听的。
  
  
  我只愿取其精髓:赚多些钱,买多一间房,永远不放弃思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2-9-4 15:40:13 | 只看该作者
  书的开头就说好:“关于读书,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你只要凭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
  
  是很诚实谦卑的看法。在经历过那么多“政治正确”的教导之后,越来越懂得什么是虚伪的教条,什么是开放的胸怀。
  
  随心的阅读,和任何主观性的活动一样,无法避免傲慢和偏见,但如同一场独自一人的跋涉,艰难而任性,会跌跌撞撞,会鲜血淋漓,但同样会恍然大悟,会会心而笑。
  
  这样的刹那,才最愉悦。
  
  如同相信着一个人,完全不顾旁人的目光,只兀自揣摩,关注,付出感情,竟独角戏一般,轰轰烈烈,即使最终黯然离场,也不枉其间的唱念做打,凝眉低回。
  
  好的文字,就是让人在看到最后一页时,不能轻易地走出来去说笑,而是仿佛依然流连于另一个世界。那里的湖光云影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你怀着孤傲警惕之心,却还是一不留神跌进去,成了梦游的爱丽丝。
  
  像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样的聪慧女子,也不过是带着一颗善感的灵魂,肆意遨游,任意东西。她看透了世间女子的种种无奈,却并不欣赏充满怨怼之情的书籍。她希望看到的,是博大的美感,在国家种族性别之外,自有一番辽阔景色。
  
  也许想拥抱所有美好,最要紧的是打开自己。慢慢游离,渐渐坚定,品尝过万千滋味,依然记得最初的平淡蕴藉。
  
  字里行间,照见的是不愿面对的自我,潜伏在深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听从那个隐秘的指引,去寻找光源。岁月流逝里,回忆在不断充盈,对于书的感知,亦越来越敏锐而私人化。
  
  懂得不勉强,亦不取悦。对人对事对书,都一样静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9-4 15:40:13 | 只看该作者
  “女人”绝对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词语,暗香浮动扑朔迷离,神秘的诱惑。自古以来,女人作为一个颇具撩拨意味的话题成为众多学者文人的讨论对象。女人是红楼梦也是金瓶梅。有圣洁有乖戾有放荡有泼辣有高雅也有龌龊,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女性文学,与女性有关的文学如今也开辟出属于她自己的领地。到现代,女权运动的兴起也让越来越多的女人自我意识觉醒,于是更助长了伟大的女性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等等的诞生。虽然女性在思想艺术领域的创造还远不及男性(其中复杂的社会历史政治因素略),但我们仍很高兴地看到女性从封建时代一路走来对思想桎梏的反抗取得了颇为明显的成效。在18世纪之前的英国,著书领域几乎很少看到女性的名字,但到19世纪以后,简·奥斯汀,艾米丽·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乔治·艾略特等诸多女性的名字便登堂入室。这有赖于伍尔夫所说的,一些中产阶级女性拥有了“一小笔钱,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独立的经济,独立的生存能力是一切独立平等的基础。更值得一提的是历史的巧合——上述四位女作家都无子女。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四位女性不仅是修正了在写作成就上唯男性的偏见,更重要的是在生命体验的抉择上,她们拥有了自主权。她们不再只是一个一个性的器具,不再理所当然的充当负责繁衍的工具,她们拥有了思想,拥有了主宰自身欲求的权利。这不得不说是人类社会思想的一大进步。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性别,开始思考自己的需要,不再是男性的依附,可以更广阔的施展自身潜在的能量,无论是基于什么立场,这都应该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至少所谓人类思想文明的精神内核——宽容,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在女性争取平等独立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了温煦的阳光。
  
  当然女性的觉醒是与书籍密不可分的——记载着人类诞生发展种种的书籍。读书让女人更智慧。于是我想,书籍从某种意义上不正是充当了伊甸园中禁果的角色?当然那是在特定的男权社会,女人读书习得智慧,就会开始怀疑统治她们,令她们迷恋又敬畏的神——男人。神放逐亚当和夏娃,就像男人迫害有思想的女人,给她们“女巫”“荡妇”的称号。神话中的男权色彩我们也不难分辨,为什么受诱惑的要是女人——夏娃。于是人类的原罪归根结底是因为女人,所以女人必须生育,必须承担生育的痛苦。但是书籍——智慧的代表,让女人意识到放逐不是她们理应承受的宿命,赎罪或许只是一个莫须有的惩戒。女人不该只是男人的一根肋骨,除了煮饭洗衣带孩子,女人还可以做点别的。她们可以靠写作赚钱,拥有独立的经济,拥有除拥有男人之外的其他追求,她们的生命可以更加丰盈更加精彩。
  
  如今的女人已不必再按部就班的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她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步骤。可以去旅行,可以写诗,可以战斗,可以和男人平等的谈论性的话题……在这里,性的话题只是一种代表。就好比作家或者画家或者音乐家借助于性来表述某种压制与反抗。性与艺术的不可分割就在于艺术总是揭露那些所谓隐秘,包含某种强权设定的东西,包含真实与真理。力比多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创作原动力的一部分就在于它是一种生命的诉求,是符合生命肌理和韵律的力量,而建立在这原始力量上的一切又都是平等的,是最自然天成的出于“正义”!
  
  当奥斯汀的名字与塞万提斯并列,所有的女性都应该欢呼,这是一个女人的成就,也是这一个女人背后所有女性的荣耀。不是说女人与男人一定要在各个领域或者各个时刻达到一种平等,相反,我认为绝对的平等是不切实际的,哪怕是最基本的生理区别都不会准许绝对平等的存在。(更何况女人不能丧失所谓女性的特质——温柔,细致,精巧,轻盈,神秘……否则世界将走向极端。)只是女人需要以自己的实力证明着自身的天赋:思考的天赋,创造的天赋……证明自身无限的可能性,而男人们对女性的尊重,也更有利于阴阳的协调达成整个世界的和谐。劳伦斯在《流动的男人与女人中》对于两性发展的期待,大约也是如此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9-4 15:40:13 |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Virginia Woolf.也喜欢《时时刻刻》里,妮可基德曼塑造的她。Woolf的书,让我初步对女权主义有了那么一些感觉。这个世界上,最明白女人的始终只有女人。
  
       生活在现在的社会一直不觉得,也想象不到那个年代的女性所受到的不公待遇。这个待遇是整个社会的长期所形成的风俗,观念所造成,并不是谁的错。历史是男人塑造的,历史书上的女人往往是处于配角或者祸水的角色。关于男人的历史大篇大篇,而关于女人的介绍往往只是谁谁谁的妈,谁谁谁的老婆而已。像伍尔夫说的很好,当托尔斯泰在四处游历体验生活的时候,为他写出他的惊人著作积累素材和经验的时候,当他在经历这些对他而言理所当然的一切的时候,一个女人却在为能够站上房顶,仅仅是看看远处的生活而进行着抗争,她是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也是所有一切那个时代的女人。
  
       如果说夏洛蒂·勃朗特是愤怒的,带着怨气和冲动在写作。那么简·奥斯丁则要平静的多。奥斯丁一直是我相对更加喜欢的女性作家。可能因为她平和。她很自然的坐在她的起居室里面写作。描述着她观察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她的小圈子里有趣的生活。但是她仍然会仅仅用1500镑卖掉自己的版权。只是因为,相对四处游历的男人,她的生活只有那么的“大”而已。  虽然说我比较欣赏奥斯丁的平和,但是我宁可自己是夏洛蒂·勃朗特,哪怕是喊叫出声也好,如果不去抗争,女权又何时会平等。
  
        还是来说说伍尔夫吧。第一次知道她是因为初中的陈xx老师在我的日记上批了“意识流”。。。思来想去,咦,原来这是个很高的评价。因为大名鼎鼎的伍尔夫就是意识流写作手法的代表人物。我就是这么的知道了伍尔夫。你知道,当别人夸奖你长的像谁,或者说你有谁谁谁那个大名家的风范的时候,就会特别的关注这个人的一切。当然我的那所谓的意识流绝对不是故意的去模仿她,因为在得到那个评语之前我还真不知道有伍尔夫这么个人。那种巧合只是我写作文向来没有章法想到什么说了什么而已。没想到还是一种文体。不过,我对于意识流的理解,一直是那种随意的,应该说是随着心去写作的意思。那是忠实的记录着自己的思维过程,丝毫不带做作。因为人脑袋里所想的就是那么的,像流水一样,从这到那,也许是跳跃的,也许是顺其自然的联想。。。并不是说要刻意的写给谁谁去看,面对哪些受众,往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表达。我想,用心去读的人,会随着她的意识一起的流动,绝对不会从一个苛刻的所谓评论家的目光去认为她不合乎某些章法和逻辑。心的表达是不需要逻辑的。姜太公和鱼的关系。看得懂的人自然能够明白哪怕是心里的一点点微微的触动。看不懂的人你不看我也觉得毫不在乎。就是这样的自由和独立。我欣赏的,崇拜的女性主义。
  
         其实说,如果一定要把男人和女人这两个性别强行分开,说个优劣的话,当然在现在的社会讨论这个已经没有什么意义,我是说,其实那所谓的男人比较优等实际上是比较可笑的。
  
         女人有较深的潜意识。女人的脑容量较小。女人体毛较少。女人脑力,道德感和体力都较差。女人喜欢孩子。女人寿命较长。女人肌肉不发达。女人爱虚荣。女人的理性倾向。女人比较谨慎。女人毫无个性可言。。。。。
  
         等等等等。
  
         但是说来说去。当谈到女人是祸水的时候,实际上是默认了女人地位的重要性。因为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那么一个女人她的地位无可替代。只可惜的是,这样女神一般崇高的地位并没有帮助女人在那个时候的社会上赢得应有的尊重。她们所获得的,依旧只是,在家里看孩子,做女人所应该做的事情。她们的想象力被局限在小小的起居室里,她们想要像男人一样游历世界却受到万千的阻挠和鄙夷。会有人告诉你,这是不对的。那么,这真的是不对的吗
  
        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大部分已经摆脱了重男轻女这样一度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既然是封建思想,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已经是承认这种思想是不对的,是负面的了。而所谓女权主义和大男子主义,我知道过于极端都不是很好。但是,比起伍尔夫所认为的女人应该拥有的三样东西,“闲暇,一小笔钱,和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空间”,至少,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相对比较美好的社会里,平等,自由和相互尊重,应该都不是很难。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9-4 15:40:13 | 只看该作者
  随便翻翻,一页翻到她说蒙田说得实在逗,就借回来看看,午睡前看,结果看得兴起,一骨碌爬起来看,再也睡不着了
  
  很自然也很有些犀利心得的读书笔记,从这些随笔里看起来,她是一个非常富有英国文学意识的读者,也非常注意这种界限,她读书,是从大处来读的,尽管读得杂,却是一种自我建设,而非现在许多人所谓的作为消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9-4 15:40:13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买完最开始是在单位看的,工作休息时翻出来看几页。没有条件做读书笔记,也只有在书上直接勾画或是做些笔录了。零零散散的看了好几天,今天醒来时便开始最后的冲次,想着一定要看完。
  
      我开始回顾这篇随笔了。
  
      最开始在前言中提到的,伍尔夫对待一本书的观点,她说:我们既是作者的同伙,又是作者的审判官。所以在读她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是她的同伙。而此时,我却以审判官的身份写下这篇文字。我完完全全将这本书做了自己的评价。其实我也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我评判,对,没错。
  
      作为一个很典型的意识流作家,她在这篇随笔中深有体现。刚开始翻了几页,却觉得索然无味。怎样读小说,怎样读诗歌,又帮你认识读书的价值,这些显然很枯燥。真正吸引我的从女性莎士比亚开始。伍尔夫假设莎士比亚有个妹妹,而后又展开她强烈的意识,根据那时的社会背景杜撰出莎士比亚妹妹的人生惨剧。由此,我竟然有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冲动。一口气读完一篇随笔。
  
      才华出众,必不用说。从她读的各种书籍以及对其中作者的评价,我觉得她更像是一个批判家。而她的风格也尚可明确。用一句俗语说就是‘先打一巴掌,再给一甜藻(个人观点)。’在女性与小说中,她主要是引用19世纪最杰出的四位女作家:简·奥斯汀、艾米莉·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和乔治·爱略特,而其间反复引用,从而会使读者有些过于烦腻,我想这点当我充当她的同伙时,我也没有察觉出来。必竟审判官的眼睛是锋利且不可蒙蔽的。
  
      她说,“对于一般女性来说,要想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不仅需要明澈的心境,还需要坚强的意志。”(这句话不管对那些写作的女性还是为任何身份的女性都适用)。拿《简·爱》为例,说夏洛蒂·勃朗特文字中便可看到一种愤愤不平的情绪,而是这种情绪,使她永远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才华彻底表现出来。她的书是扭曲的,变了形的。还称之为“愚蠢的女人”。与此同时,她曾两次提到乔治·爱略特和托马斯的‘对比’。跟着她的丰笔,我慢慢想象这杰出女几位作家的身世,写作的条件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试着去领略她们当时追求的美好时代:闲暇、一小笔钱和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
  
      从她对玛丽·卡米盖尔的评判开始,如果说前面对几位作家隐约提到的不满我都可以接受,然而这一次,我却只能勉强接受。然而,我还是慢慢的站在她同伙的角度去为之辩解。这样做不无作用。可我仍然无法喜欢上她这种以尊师身份去教导或是评判一个类似‘学生级’的作家(可她确实给我这样的感觉)。以我自己的理解,倘若她对玛丽这个作家不满或是未看得起,她大可不必花费几页纸张去概述,或是进行指责。在说了很多的不满后,又加以自己对她的鼓励以及好的见解。最后的两段话更让我愤慨。更没有了抄下来的欲望。她这么说着,把玛丽·卡米盖尔的《人生的冒险》放回了书架,而当时,我也想把她的这本随笔放回简易书架。可我还是按耐住了。
  
      我本该适应的。其实她还是持有她一惯的风格。读她的随笔,就如她读英国现代随笔所说,我们会有喜悦、惊异、好奇、愤慨等种种感受。而我也只是有着普通读者所具有的感受而已。这些是多么普遍存在的,根本就是无足轻重。
  
      或许,她总归有她表达自己感想的方式。从她日记中发现她是如此喜欢拜伦,然而却会用一些低俗的语言来形容他。“说到拜伦,可以说没有哪个循规蹈矩的正经女人是会喜欢他的。因为在她们看来,拜伦的那种自我中心、虚荣自负的性格,就像是恶棍和巴儿狗的混合物,他那种高高在上、蔑视一切的孤傲姿态,看上去就像是理发师用来放假发的木桩,而他的那些连篇累牍的感伤话,表面上好象说得娓娓动听,其实不仅单调乏味,甚至令人恶心。”摘抄了这些,这便是他形容她喜欢的那个“他”。让人有些不能理解。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她描述约翰·堂恩的一段。所以,我也要摘抄下来,即使会用掉较言大一些的片幅。
  
     一个诗人—他爱女人,但是爱的路上布满荆棘。他时而狂呼,时而诅咒;时而凶狠,时面温顺;时面妙语连珠,时而口出秽言。然而,正是他阴沉沉的思想中的有些东西使我们为之着迷;正是他变化无常的暴躁性格,使我们为之兴奋。从他浓密的荆棘丛中,我们可以窥视到最高的天界,可以领略到那种陷于忘我之境是狂喜和那种无声无息的、真正的宁静。年轻时,他曾用一双中国人似的细长眼睛凝视着这个他既爱又恨的世界;年老后,他双颊塌陷、颧骨突兀,形同骷髅,犹如包在裹尸布里的痛苦度日,最后死在圣保罗教堂里。但是,无论是他年轻时,还是他年老时,我们都不能不爱这个人—约翰·堂恩。(17世纪英国玄言诗人)
  
      有不满的表述,又有美的描绘,这便是这本书的精髓,使我更想要马上读完这篇随笔。几乎到了最后,又提到了以奥斯汀为代表的历代杰作中,小有不足的地方,平平淡淡的令人昏昏欲睡。而后,她对美国小说的漫谈中,引用了舍伍德·安德森和辛克莱·刘易士这两个美国作家,看完了对他们的评价,我把书扔在了床上,看不下去了。我不想看到她的偏见,她以英国作家的身份去看待美国作家。她说,我们通过舍伍德·安德森先生的眼睛,看到的只是美国生活原始景象,而不是经过小说家笔下的那个世界。她说,舍伍德·安德森先生就像一个自我催眠的失眠症患者那样,一遍又一遍地说着:“我是个美国人,我是个美国人……”“是的,他是个美国人,这很倒霉,但是也很幸运。”她说,如果舍伍德·安德森如果忘记自己是个美国人,那他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更完美的艺术家。可当她写到辛克莱·刘易士的时候,却又在说美国
  小说家和英国小说家之间并没有太大区别,他们的生活经历他摹仿了英国小说家赫·乔·威尔斯。我有些不明白,她断定他们两个都为自己是小说家又是美国人而感到苦恼是取决于哪些方面。然而,他们的自卑感又体现在哪里呢。读到这里,我想有必要去了解下这两位小说家,只为了伍尔芙的这几页纸。希望过后,我能够理解她说的那些话,以及她口中的美国的文学大多受到英国的影响和其中的对比,最后却落得美国的文学到英国却成了不登大雅之堂的俚语。而该节最后一段随意的故事却更让人愤怒。看过的人也深知其义,不摘抄了,对于这些我总是想避开,让内心不再波涛澎湃。
  
      又一次的,我又按耐住拿起书接着读剩下的几页,是伍尔芙的日记。看到了这样样的一段话:读书要精细,要读出字里行间隐藏着的东西,显而易见的东西倒是无关紧要的。当然,这样也有危险,有时会曲解作者的意思。却是如此。我不知道自己读它时的心态是不是最佳的,然而我却试图努力调整到最佳。
  
      她在日记中评论《尤利西斯》:这本书的作者既没有语言素养,也没有必要的审美趣味,倒像个刚学会写作的搬运工。我很知道这类人,粗俗不堪,还自以为是,简直令人作呕。这样尖酸刻薄的话又被我当刺一样挑出来了。我不知道她当时写日记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些会被后人以书写的形式流传。就像她说:要是在写书评,我可能只好说这两个人物写得怎样怎样地成功;可是,感谢上帝!我现在是在写日记,不是写书评。然而,她却把《尤利西斯》看到了第五卷,我想接着她会把它看完。这就是我不能够理解、不能够真正意义上认识的自我了结生命的弗吉尼亚·伍尔芙。
  
     “了结生命,倒可以给无聊的生活增添一点生气,甚至可以说,一点喜气和一点勇气。昨天我就在想,也许现在的这段日子,是我最后一段生命旅程……”
  
      终于看完了,“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其实,书不管好坏,读完后总会让人觉得好象松了口气……”,伍尔芙也这样说。
  
  
     虽然曾两次令我愤慨,可我还是给了五颗星。必竟我从中受益很多。然而却也未能写下点儿颠覆性的东西,也只是一篇随性的笔记。以后还是会多读一些这样的随笔,对于文学的品识,需要丰富的还太多太多。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9-4 15:40:13 | 只看该作者
  生活并非一组排列得匀称的车灯,而是一圈明晃晃的光晕,一种半透明的罩子,环绕着人的意识,贯穿始终。于是乎,便有人开始像追赶朝阳似的,剖析深层的心态,挖掘敏感的自我意识。
  然而,我只觉得,凡事都应适可而止。一味地凝视内心,剥茧抽丝般剖析自我,可能会夸大心灵深处的疑虑、惶惑及恐惧,更觉得浮生若梦、万有虚无,而把光明与黑暗交织的大千世界看成一片灰色,甚至一团漆黑。
  “生活恰似万丈深渊边上的羊肠小道……”伍尔夫曾在日记中如是写道。这不免使我联想起电影《垂直极限》中那个攀岩者,在悬崖峭壁间所作的自由落体,和拍打地面时那滚滚红尘和沉闷的钝响。这样的生活俨然是变成了一种透明的忧虑和双重式绝望。
  可能有人永远也不会相信,一个人也可以把自己折磨得痛苦不堪,那么,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假如你曾彻底体验过一部恐怖片的刺激,既没有捂住眼睛也没有堵住耳朵,那么你可以选择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把自己埋在棉被里,聚精会神地回忆那些印象深刻的片段:一具血淋淋的尸体、刺耳的电锯切割声、小男孩的笑和时而间断的奔跑……就像是在拨一棵洋葱似的,总有一片会唤醒你心灵深处的恐惧。起初你也许只是觉得心脏在有节奏地奔跑,然后你会发现周身的血液好像只流经了大脑和胸腔,好比是被捆绑在铁轨上,眼睁睁地看到一列火车朝你呼啸驶来,你的求救声埋葬在汽笛声声中,没有人能听见……现在,唯有你自己将这些连续的印象一刀刀剪断,才能从这个营造的恶梦中醒来,那时你将发现,其实本没有什么,只是想得多了,才生发出这些令人身心疲惫的可能性。
  我想,这些都需要时间和启示,才能略微地感知到,我与我过于亲密也未必是件好事。于是我又有些遗憾地觉得,假如伍尔夫能知道这些,就不会义无反顾地朝着欧塞河的深处走去,而是变成另一种坚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9-4 15:40:13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又看伍尔芙上瘾了,拿起来了就不愿意放下,看得超时难免影响睡眠。
  有说伍尔芙总是常年穿着粗麻布的长袍,从不在这个上面画心思,她一生只有两件事,看书和写作。
  一说一生只有两件事,难免想起吴清源,一生也只有两件事,下棋和信仰。吴的夫人说,给他吃一年面条也没意见,衣服也是磨破了领子还在穿,人是浑然不觉,全在那两件事上,所以做得好。
  伯格曼以戏剧为夫人,电影为情人,也是两件事。离婚次数太多,负担重,人很穷,有次发现,只得几件衣服,衬衣两件、外衣三件一类,不必在这上面画心思,寒酸吗,一旦进了戏剧电影怀抱便全不在意此事了。
  有句话说,集中精力办大事,他们便是此之谓。
  吴尔芙有个宽厚的好丈夫,及时给她鼓励,以免看别人透彻、看自己还是惴惴的女作家,可以心情舒畅,但是伍尔芙神经质、常头痛欲裂,自决时,写给丈夫的遗书说,你给我全部的幸福,我却不能再拖累你了。
  她给我们幸福。看她的书,常豁然开朗,譬喻之妙又叫人忍俊不禁,英国式的幽默,在含蓄礼貌的外衣下,常有些智慧的火花,评论也全不见枯燥,却常有生动的场景引入其间,除看到字字珠玑的论语,还有大千世界的花样百出,结合在一起又是分外贴合,形象可感。
  她好像是个细心的缝娘,在芜杂的一团线中,一眼便可发现线头,再庖丁解牛般循诸纹理,将一条线重新缠起,又成为清晰可见、完整的一个圆球,这一路走来,又为我们解说清楚,线缠好了,我们也便清楚获知,这团线的由来、特点,最适合做什么。这本书里,她做的便是这样一个慧眼识珠的工作。相识恨晚。以后要好好看伍尔芙。居然她是水瓶座,难怪镇定得一塌糊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9-4 15:40:13 | 只看该作者
  窝在榻上随机展开一篇。断续听她聊天昏昏沉沉睡去,梦里泛黄的五光十色。醒来大多已天亮,接上最后几段睡个回笼觉。
  
  hours里的她没想像中从容,时间点不对。但写作和抽烟的样子很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9-4 15:40:13 | 只看该作者
  对于翻译文本,我一向报以审慎的态度,不过通读本书还是能感到刘文荣的译笔颇为精细。而且作为一本读书随笔的汇编,通过翻译文本去感受作者的思维脉络还是可行的。
  
  有些人你了解他的一生却从未在意,而有些人你只要断断续续的看到他生活的一个侧面便会为他倾倒,引为知己。我对伍尔夫就有这样一种迷恋,或者说是依恋。她的思维清晰而深广,像一条碧绿的湖泊。她反思女性问题的思路很有意趣,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她原本是一个理性天才,应该去研究地球、生物或者进化论。但这位早我一百年出生的英国女贵族的生活一定还要受到很多很多的限制,所以她想往的是性别在社会生活中已无足轻重的境界。伍尔夫走向意识流的创作道路是必然的,她的思维本身就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很多时候我并不想知道她对哪本书哪位作家的看法,单单是她表述这种看法的层次就让我着迷——看似信马由缰,却又秩序井然。你很难想象伍尔夫在撰写这些文章之前写下了提纲之类的东西,也很难想象她会在草稿上涂涂改改,她只是由衷地记录下自己的思绪,而这思绪充满逻辑又富有想象力。
  
  我一向认为散文是一种烦闷、絮叨的文体,也最容易让人看出作者性格的缺陷。可伍尔夫有什么缺点呢?她的缺点就是她的特点。我总感到她被什么卡住了,上不去也出不来,但她没有挣扎着直到流淌出鲜红亢奋的血,也许是因为她有书为伴。
  
  最后,我也只能在伍尔夫的思绪里结束对她的品评。“我有时会这样的想象:到了最后审判时,上帝会奖赏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征服者、伟大的立法者和伟大的政治家——他们会得到上帝赏赐的桂冠,他们的名字会被刻在大理石上而永垂不朽;而我们,当我们每人手里夹着一本书走在上帝面前时,万能的上帝会看看我们,然后转过身去,耸耸肩膀对旁边的圣彼得说:‘你看,这些人不需要我的奖赏。我们这里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只喜欢读书。’”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7 14:39 , Processed in 0.0554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