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神雕侠侣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21:4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6 10:5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神雕侠侣》是金庸作品集之一。其主人公杨过自然而然地走上了非正统的人生道路,入了“道流”。其特点是“至情至性,实现自我”,即把个人的利益、情感、个性及人格尊严置于人生首位,作为首要目标,亦作为待人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68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0 17:40:43 | 只看该作者
             《神雕》一书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怕就是李莫愁到死都无法得到答案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这个问题,似乎谁都碰到了,却没人能给出答案。
      
             一见杨过误终生,一语成谶。傲气的陆无双,女中君子程英,因了杨过而孤独终生;古灵精怪的郭襄把对大哥哥的爱珍藏至死;公孙绿萼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他的生命;甚至连郭芙都是为了杨过而痴痴不觉中做了那么多傻事坏事。身在局外,总觉得她们太傻太不值,明明是一个过客,明明知道他已有了小龙女,却硬生生赔上一生把过客在心里定格。只是,谁不是呢,李莫愁是如此,痴等了十六年的杨过小龙女亦是如此。不禁要问,何必呢?
      
             打心底我觉得杨过和小龙女本身是不合适的,一个单纯爱清净,与世无争,甘心寂寞,她可以独自一人等杨过十六年,她需要的或许只是她的过儿,她不爱搭理外界世俗的一切。她是超脱世俗的“仙女”,而杨过仍只是一个“凡人”,他聪明,他狂傲,一个狂傲的人不可能完全脱离世俗,他需要小龙女但他也需要这个世界。神仙眷侣,隐退江湖是美好的传说,只是我怕要做到没那么轻易。
      
             只是,有些东西有时候还真不能从理性现实的角度去想,金老在书后曾有说明,他说很多人无法理解接受很多感情,觉得逻辑因果不够顺畅,他说,因为理智人不理解热情人。这就是答案了。我们或许不理解人物的情感,不接受她们的痴情痴念,可当感性压倒理性时,一切都不需要理由了。这世上或许就有那样一个人,遇到过,就再也不肯将就。这世上或许就有这样一种情怀,感受过,就甘心拥有直到永恒。
      
             情为何物,这个问题本就无解,实在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6 16:54:19 | 只看该作者
        金庸书中,只有杨逍,肯似他这般不惜一切爱一个人。很多人说,最为痴情的应是杨过。但他是情势种种,偏执偏激,历经生死,与小龙女的故事,已不近情理。所谓神仙眷侣。只有他,是平常日子,肯对牢她,真心诚意,相厮相守,做一对俗世夫妻。富贵荣华,天潢贵胄,皆可看做浮云,不能遮蔽,她的笑。所以,千肯万肯,嫁这样的男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29 03:50:03 | 只看该作者
      神雕侠侣是我少年时期最喜欢的金庸小说,无论是小说原本还是电视剧,都是看的如痴如醉,欲罢不能。现在再读,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一、情节
      小龙女和杨过成婚后在古墓化妆一场写得缠绵悱恻,感人至深,令人不忍猝读。双方甫结鸳盟,就要面临生离死别,杨过暗地里泪流不止,又怕小龙女伤心,于是强颜欢笑,胡说八道逗她开心。小龙女又如何不知?只是担心引得对方心中更加难过,于是强忍泪水也配合着将这喜剧演下去,双方演着演着,情绪越涨越高,终于小龙女不能自已,终于的哇的一声大哭爆发出来。妙极!
      
      二、人物
      杨过似遗传其父的风流性情,加上形容俊俏,武功高强,又擅调笑,一路招惹不少未婚女青年为之倾心流泪,到了后来一等十六年,那时候没有因特网、没有草榴、没有苍老师,做为一个正常的雄性动物,漫漫长夜如何度过?
      我突然想起《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有对爱情跨越半生的漫长等待,主角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男青年。男主少年时和一个富家女相恋,无奈身为屌丝阶层,天鹅肉是不该吃的,终于劳燕分飞,但是他始终念念不忘,后来阴差阳错转身成为高富帅,从此生命不息,做爱不止,专注约炮50年,睡过的妹子如恒河沙数。到了龙钟老年,初恋情人的丈夫终于死去,他忙不迭的跑去求婚。新婚之夜,他十分骚情的对初恋情人说,我始终为你保留处男之身。噫,色即是空,身体是皮囊,真爱驻心中,这难道不是高级的纯情和忠贞?
      至于说一个具备潘驴邓小闲各种绝对优势条件的雄性动物16年不近女色还没变态,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另,小龙女跳谷以后,杨过苦等,本来等到没等到,都可以完结了,又要救襄阳又要大费周章的哄郭襄开心,不知道是为了哪个层次的心理需求。按今天的话来说,杨过从小是苦水泡大的,生长在旧社会,没受过党的温暖,长期接受阶级压迫和摧残,导致性格偏激,爱走极端,不热爱集体,不关心群众,典型的个人主义。
      但凡个人主义者都对政党、团体、组织抱着深深的怀疑,敬而远之。况且国家的事又自有老爷大人们和武林正派人士操心;另外赵宋军事积弱,是输是赢往往是系统问题,不是短短一二十年能够改善的,杨过就是操心操了十来年,搞搞暗杀,也该知道国事不可为了。何以后来杨龙二人团聚以后,不好好去如家开房,又巴巴跑到襄阳大发神威一招击毙蒙哥,让蒙古大军铩羽而归?
      而黄老邪明显是参照魏晋士人描摹的(恐怕金庸写他的直接灵感就是世说新语这本书),落拓放诞,其偏居一岛,离群索居,本来就是因为对社会组织的深深厌恶,神秘失踪了十来年,不知从哪里又冒出来保卫襄阳格勒?晋人王羲之有“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固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言,净是道家万物从无中来,又归于无的思想,黄老邪心慕竹林遗风,一辈子装神弄鬼,到了晚来竟然又有这许多执念?!
      一灯更是逗了,跟瑛姑、周伯通欢乐三人行,结庐山间,遁世十来年,大理国灭都不吱声,襄阳城危倒是上心的紧?让我们重温一下,一个大理人,不远万里来到大宋,把大汉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一位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世界本来就是参差多态,有周树人这样向敌人心脏投掷匕首的猛士,也该有张恨水这样鸳鸯蝴蝶派选手,甚至在敌人淫威下依然美酒加咖啡的周作人。《V字怪客》中有这样一句:“没有舞蹈的革命,是不值得发动的革命。”何必要把杨过等一干人等统统敲打捏造成第二个郭靖?
      
      三、结构
      全书故事以杨过和小龙女的四次分离为线索进行铺陈,以李莫愁寻找古墓遗书、杨过一代大侠的养成为暗线,为了照应前书射雕英雄传,中间横生出来欧阳锋和洪七公逝于华山、周伯通和瑛姑旧情、一灯助裘千仞赎罪等几乎独立、和故事主线衔接不紧的枝节。
      沿着射雕的脉络讲故事,是读者和作者之间一个默契的互动过程,可以两相对照,增添了超脱于故事的趣味性,但是内容也显得拖泥带水。
      射雕故事四十回,背景从瀚海边塞的军事生活,写到逐水草而栖的草原部落,再到烟波浩渺的太湖,还有惊涛骇浪的、九死一生的海上搏斗,最后又经过水系发达、柳暗花明的湖南,内容汪洋恣肆,想象雄奇,令人咂舌,而神雕侠侣写来写去就是两个小儿女的悲欢离合,地点无非就是终南山、绝情谷、华山、襄阳,竟然也是四十回。
      
      另外,作者让周伯通不分东西的瞎跑,从而触发剧情,也是当吐一大槽的了。比如周伯通把李莫愁师徒和程英姊妹引入绝情谷,还说是童心大发而引起的,这句交代如此含糊,近乎一个笑话了。作者的目的就是让李莫愁这个情魔身中情花之毒,在绝情谷葬身,但是这种安排缺乏剧情的铺陈,又要刻意为之,因此只好麻烦周大神人一顿乱跑一顿乱发童心了。
      
      
      好端端一篇书评写成吐槽文了。说来说去就是金庸小说有浓厚的传统小说色彩,强调趣味性、通俗性,颂扬的都是忠义爱国等主旋律;写作手法上强调大轮廓,逻辑性并不严密;人物塑造上缺乏立体感,没有纤毫毕现的细部描写,以贴标签式和画脸谱式手法反映人物性格,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个黑匣子没有足够的重视。(不过相较前几部,该篇中杨过的心理矛盾和内心冲突已经得到重视了)。
      最后一句话,我喜欢程英。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 03:33:25 | 只看该作者
      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负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6 18:16:08 | 只看该作者
      金庸的书里,一直不喜欢《神雕侠侣》这部书,但据说,好像金庸老先生却是相当喜欢自己的这部著作的。
      可能是因为当初太喜欢《射雕英雄传》了,以为《神雕侠侣》既然是它的续集,就一定可以继续看郭靖的故事,没想到实际只是另起炉灶。
      总觉得《神雕侠侣》的部分情节太过于魔幻化,跳出了我对于武侠小说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同时杨过相对于郭靖而言,有些事太过于偏执和以自我为中心,对一个成长于刻板时代的我而言,有些离经叛道。
      这些可能又是金庸先生所刻意追求的。
      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这套系列书籍中,神雕侠侣是自己最不喜欢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13 04:22:28 | 只看该作者
          注:文中的一些观点不是我本人的原创研究,之前也做过一些相应的整理,这一次加入自己的观点,和大家一起讨论让我反感的《神雕侠侣》。
      
      一、金庸嘴里的礼教
      
          《神雕侠侣》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但简单说一说:由杨过和小龙之间的曲折爱情贯穿全书,而能构成这些的前提,就是《神雕侠侣》里所谓的“礼教大防”。其实如果是虚构的话,那么也没什么,因为所有的故事本来就是编的,再编个这样的教条,也没什么。非常奇怪的是,金庸本人自己多次自己出头说,什么宋代礼教很严之类的话,比如,在第十四章中自己伸出头来特别加以评论说:“宋人最重礼法,师徒之间的尊卑伦常,看得和君臣、父子一般,万万逆乱不得。”还比如,在金庸为《神雕侠侣》写的后记中,他又一次强调说:“师生不能结婚的观念,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当然是根本不存在,然而在郭靖、杨过的时代却是天经地义。”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喜欢金庸的所谓“金学家”们,也将宋代说成一个礼教大防的朝代。
      
          宋朝确实有很多非常主张礼教的学者,但老子告诉我们,什么东西不行的时候,人们就更强调什么,如果真的礼教建设相当好,那么根本不需要提倡。宋代其实继承了之前五代十国,低下的道德混乱状态,比如五代著名的冯道先生,一生在四个朝廷当高官,服侍过十个皇帝,亡国废君根本不往心里去,更别说投江什么的,同时代的文人却推崇他为圣人。
      
          南宋朱熹的哲学体系,是典型的礼教集大成者的哲学系统,程颐也反对寡妇再嫁,说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没挨过饿的屁话,但南宋反对道学的力量非常强大,比如:朱熹本人的哲学体系,就被批判称伪学,在禁止的行列,程颐的观点更是没有人理会。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父亲李格非着意经血、礼记,应该是个很讲礼教的人,可李清照48岁丈夫去世后,就再嫁一个叫张汝周的人,后来又离婚了,可见,宋代的那一套所谓的理学,在官二代、富二代家庭中也没什么人接受,更别说普通百姓之家。
      
          不知道,金庸和“金学家”们,是根据什么判定“宋人最重礼法”。
      
      
      二、失败的杨过塑造
      
          杨过,是我本人比较喜欢的一个人,但我喜欢的是我想法里的杨过,因为我个人猜测,金庸是想把杨过塑造成为天生名士那样的人物,可偏偏最莫名其妙的就是这个人。他一开始的性格像韦小宝,全书结尾的时候,他变成了乔峰,并且不仅如此,他的性格在金庸小说里,是空前绝后的复杂,变化多端,完全可以说是一会儿一个样。
      
          在整部《神雕侠侣》里,杨过报杀父之仇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但很奇怪的是,好几次他明明找到了线索,但不去追查,只是让自己在糊里糊涂的状态中过着,他对书中的很多人物,感情也很奇怪,比如:他看到蒙古兵恶行,非常厌恶,但转眼又成了忽必烈的座上客;看到周伯通武功高深,是郭靖的把兄弟,必须先除掉,转眼周伯通被抓,他又想自己非救他不可;他和郭靖共处一室,几次暗杀未遂,第二天在襄阳城头,又冒着生命危险救郭靖;蒙古人伏击郭靖,他先是准备要杀死郭靖,然后有改变主意拼命救郭靖脱险。
      
          有人可能会解释说,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民族矛盾和私仇之间的冲突在杨过身上的体现。不过仔细看来,不像是这么回事。以金庸的笔力,想表现这种冲突,一定可以写得好得多,不会出现主人公的表现和性格自相矛盾的现象。
      
          还有不仅如此,那个大反派金轮法王也是一样,他根本没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
      
          个人猜测,杨过之所以成为这样,是因为金庸小说里的主人公,多半最后封顶的人物,但在《神雕侠侣》里,因为杨过在智力上黄蓉压着、武功上有五绝、周伯通、郭靖这样的人压着,性格上左边是周伯通右边是郭靖,最后变成一个类似东西的人,不能成为单独的性格个体,甚至连他的武功上也是如此,没办法的情况下,出现一个:独孤求败,然后让读者自己去揣测。
      
      
      三、长寿老人们
      
          实际上,这个问题很早就在网上流传,但完全推理论证过的只有一个叫闫大卫的人,让我们看看《神雕侠侣》中,我个人认为最可笑的事情。注:这些人的各种状态,都是按照壮年人写的。
      
          《射雕英雄传》第一回中写到:“光宗传到当今庆元皇帝手里,他在杭州已坐了五年龙廷。”——1194年。
          《神雕侠侣》第三十三中写到:“大宋理宗开庆元年,是蒙哥接位大汗后第九年。”——1259年。
      
          郭靖:《射雕英雄传》开篇时候,是郭靖出生的前一年,也就是说,《神雕侠侣》结束时候。——郭靖64岁
      
          黄蓉:其实黄蓉的年龄是有问题的,比如郭靖没出生,她就在桃花岛上见过梅超风,《神雕侠侣》结束的时候。——黄蓉70岁左右。
      
          柯镇恶、沙通天、侯通海:这些人的年龄大概是80-100岁之间。
      
      
          下面是真正的老人们:
      
          黄药师:郭靖18、19岁的时候,举行第二次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周期是25年一次,第一次举办的时候,黄药师已经是天下五绝之一,推测他是30岁左右,应该是合理的,那么郭靖出生,黄药师已经是40多岁的人了,《神雕侠侣》结尾的时候。——黄药师105岁左右。
      
          黄药师:郭靖6岁见到梅超风,当时梅超风大概是40岁左右,《神雕侠侣》结束的时候,梅超风如果活着的话,那么她是100岁左右,黄药师如果只比梅超风大10岁,那么黄药师就是110岁左右。
      
          结论:黄药师年纪是105岁左右——110岁左右。
      
          一灯大师:第一次华山论剑后,王重阳带着周伯通去大理国,周伯通和刘贵妃私通,生一子,被裘千仞打成重伤,段皇爷拒绝医治,后出家成为一灯和尚。出家时间为第一次华山论剑后的第三年,即郭靖4岁那年,他出家带着四个徒弟,是原来朝廷里的重臣,将军、宰相什么的,按照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能熬到这个官,要很长一段时间,介于大理是个小国家,算低一点,就30岁吧!(30岁熬到将军、宰相真不可想象),一灯和尚是他们师父,就勉强只大10岁好了。而黄蓉和郭靖去找他的时候,是他出家后22年,书中的描写是“一个老僧,银须垂胸,两道长长白眉从眼角垂下。”这个描写怎么也是七老八十的老人,这一年距离“第三次襄阳之战”,还有大概40多年,所以一灯和尚的年纪和黄药师差不多,甚至更老。
      
          结论:一灯大师年纪是至少105岁——110岁向上。
      
          周伯通:他早在《射雕英雄传》的时候,已经以“老顽童”名震江湖,郭靖看到他的时候,是个“长须老人。”在阳光下看,他是“须发苍然,并未全白。”可见他是个头发有些白的老人了。少算一点,但最少也是100岁
      
          瑛姑:他和周伯通勾搭上的那年,是郭靖出生前6年,如果她那个时候20岁,那么最终他的年级在90岁左右。
      
          最终结论:第三次襄阳战争中,宋军的主帅,东路、西路、南路等各路领军统帅,竟都是百岁老人,这真可谓奇观。马马虎虎读小说时,给人的印象并不是这样,这些百岁老人都被写得像四五十岁的人,正好作军队的统帅。
      
         
      四、后记
      
          在我个人看来,金庸在写作《射雕》、《神雕》的时候,过分追求不朽和史诗,在文中清楚交代了年代,甚至在《倚天屠龙记》开篇的时候,金庸仍然意犹未尽,借郭襄的口再次提起外公、老顽童等人,如果他们那个时候还活着的话,当真是一群老王八。其实,其实未必不注重武侠小说里,高手和年龄的关系,比如张三丰在赵敏等人攻上来的时候,想的不是击退敌人或者避开,而是想就算不遇强敌,又有几年活头,担心太极功能不能流传下去,这是个行将就木的人,正常的心态。但是金庸在不朽面前,已经忘记了这些,只是一味的写下去,最后出现了一堆如壮年般的百岁老人,他们就像神奇N侠一下,永远的活着。究竟,不朽对我们有多大的吸引力呢?或者说欲望到底会多大程度上破坏一个人的专业修养?
      
      原文地址:http://www.nameqi.com/2013/04/23/nasty-evil.html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8-14 11:25:43 | 只看该作者
      百度一文,一语点醒梦中人。小龙女冲虚宁静,杳然自存,杨过热力阳刚,灭裂多变;小龙女已是忘情灭欲的世外之人,而杨过则是心肠如火,风流多变的世间英雄;一个至纯,一个至性。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这种极致的吸引力,最好还是生命的暂时安顿,而若谋长久结合,最后注定磨难重重,彼此牵制让两人都无法圆满自己根本的生命成全,收尾于一段悲剧的感情。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29.htm
      
      杨过与小龙女一离一合,其事甚奇,似乎归于天意和巧合,其实却须归于两人本身的性格。两人若非钟情如此之深,决不会一一跃入谷中;小龙女若非天性淡泊,决难在谷底长时独居;杨过若不是生具至性,也定然不会十六年如一日,至死不悔。当然,倘若谷底并非水潭而系山石,则两人跃下后粉身碎骨,终于还是同穴而葬。世事遇合变幻,窍通成败,虽有关机缘气运,自有幸与不幸之别,但归根到底,总是由各人本来性格而定。
      诚哉是论。信哉是论。说是杨过的性格,我们看到,台湾学者曾昭旭在其《金庸笔下的性情世界--论<;神雕侠侣>;中的人物形态》(载《诸子百家看金庸》一书,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出版)一文中,将杨过归于“刚猛的生命”一类,其中写杨过道:
      我们前说郭靖是代表一纯朴的先天理性,这理性是独立完足,能自作主宰,衣被他人的。现在,我们如果将这阳刚的理性拉下来,变质为一种生命气质的话,这就是一种阳刚的生命。但生命的本质既原是空而无自主性,则这阳刚的生命便也只能是有一种形似的独立自主,形似的对他人之爱。实则他独立自主只是意气的刚猛,他的爱也只是情绪上的风流,这全不是理性与道德,全只是浮动的野气。
      而杨过便是这刚气的代表,他因此轻浮佻脱,灭裂多变,然而生命热力姿彩,也随处突出。使得一切受压抑委屈,而生命中有缺陷,有伤痛,有浓郁,有渴求的人,为之痴醉颠狂……这样的生命,当然不如黄蓉的清畅轻柔而得生命之正(生命本质是虚,所以其表现也当以阴柔和顺为正),也因此不易受道德理性的感召而立即欣然顺受。但也不如阴柔生命一遇到创伤,便委屈退缩,而是自有其冲突果决,不甘雌伏的气力。这样旺盛的生命,也是可以隐通于无限之境的。他只是不如阴柔的生命之易受感召而被提携至无限,而是要采取主动有态度去求进取,而逼近到无限。他因此不能接受任何委屈任何管束任何领导的,他固不受气(不接受一切强权的欺负),也不受理(不接受道德的教训)……其次…… 而其可能有的归宿有二,其一便是积极在指向道德仁义的理想,贡献出他全部的的生命热力,以建设一个合理的世界。其二便是消极在归宿于彻底宁静的玄境,以平息他生命的躁动不安。前者是他生命的根本成全,后者则是他生命的暂时安顿。而在书中,杨过是放弃了前者而毕竟归宿于小龙女所代表的冲虚之境。
      在同一文章中,曾先生言小龙女道:我们试品味《神雕侠侣》中小龙女的神韵吧,她清淡绝俗,几欲透明,长居于幽深的古墓之中,直言万古之长寂,而实无时间空间的变化。所以她是永远不会老的(她的形貌永远只是一个小女孩),她只是绝对的冲虚,绝对的宁静,而即以此冲虚宁静杳然自存。这是一种又像有,又实在冲虚无迹的存在。这是一种玄境,一种纯阴之体。这使我们相起“庄子”里同样的象征:“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
      进而,该文言“杨、龙结合的本质缺憾”道:
      现在我们要谈到像杨过小龙女这样的结合,中间含有怎样的困难与缺憾呢?
      我们前文已提到这冲虚的理想不是人生究极圆满的理想,这刚猛的生命也不是冲与清畅的生命。因此在本质上这种结合就只是暂时的。小龙女之下凡是暂时应迹,杨过之要求平息其生命的冲动也只是一种心灵受伤时的暂时要求。到末了,小龙女还是要回归玄境,杨过也还是要再涉人间的。所以他们的相遇,最好就是如浮云之聚散,缘尽了,彼此挥挥手,各奔前程,则小龙女不失其应迹渡化,杨过也如其暂时小憩。而一定要归宿于此,而谋长久的结合,则不但处境磨难多多,内在的缺憾也是极深沉的。而杨过因种种外缘,毕竟决心归宿于小龙女了,于是,这一份感情便显现出悲剧性质来。
      这悲剧从杨过这边来说。便是他原可以凭自己冲至道德理境,如今限于清虚的格局而不能出头了。而从小龙女那边来说,则是她对杨过的许多言行表现有根本的不解。遂显出二人的结合,有着隐隐的危机……
      以上曾先生的论述虽有不少生涩难懂之处,然而论到杨过、小龙女及其相爱与结合的必然性与隐伏的危机,大体上还是清楚明白的。实际上,小说中的杨龙相爱的种种磨难,虽是缘于外界客观情势,然而究其根本,乃在于心中不自觉或“下意识”地对于这种隐伏的危机的警醒。甚而,便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造成。小说中的杨龙之难,每次都是小龙女离杨过而去,表面看起来杨过不无责任,而小龙女之离去,也因为深爱杨过而愿为之做出牺牲。然而在更深的一层次上,我们则又可以见到小龙女的屡次出走,未尝不是她对这种结合的下意识的逃避。(在83版神雕侠侣中,有这样一个新添情节,很是别开生面。杨过用计令二武对郭芙死心,编剧安排小龙女和李莫愁在暗处目睹这一幕。李莫愁认为杨过对小龙女确实负心,因而出言刺痛小龙女。可是小龙女却仅是淡淡一笑,对李坦言自己相信杨过的心里只有她一人。李莫愁不禁感叹,好,好!郎情妾意,情比金坚!于此处表达自己对小龙女的羡慕。后来小龙女离开杨过是仅仅因为得知真相这一重打击。这一幕其余版本皆无,也只有这个版本点出了小龙女对杨过的信任。由此证明,经过数度离合,杨龙对感情是有自己思考的。可惜其他的版本都没能点出这一点。连原著也是如此。)
      从本性上来说,小龙女已是忘情灭欲的世外之人。而杨过则是心肠如火,风流多变的世间英雄。
      小龙女之爱杨过,则是因为杨过的热情感染并“不断追求”;而杨过之爱小龙女,则是“隔岸观景”自比人间女子更其动人。更何况这一对少年男女自小同居古墓,再无外人,自是心心相印,如母子,如姊弟,如兄妹,亦貌似情侣。杨龙之恋饱经磨劫,反而显得格外的灭裂多姿,这极符合杨过的理想--他曾说:“不错,大苦大甜,远胜于不苦不甜,我只能发痴发颠,可不 能过太太平平,安安静静的日子。”--而小龙女则喜适应“宁”而且“静”,亦即正是喜欢那种“太太平平,安安静静的日子”。从而,劫难重重使杨过非但丝毫不会觉出他与小龙女长久结合的危机,反而使他对此历尽尘劫的情爱充满了异常的热情与幻想。而小龙女只能是一次又一次自觉与下意识地逃避,逃避……
      这就叫做:“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30 10:27 , Processed in 0.0474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