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霍乱时期的爱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发表于 2012-8-28 13:46:3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整理书桌,把柜子里的《霍乱时期的爱情》(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拿出来和《百年孤独》放在一起。书里掉下一张小卡片:
  
  凉:
  这是托周到复旦那边的“左岸”书店买来的,算是一种良好祝愿和寓意吧。明年我要去你们学校看百年校庆呦^_^
  界
  
  隐约也可以推算,这是2004年买的。那年我跑遍南京城所有的大小书店,快把地翻了,都买不到这本书。于是界在上海帮我买到了。我记得我收到书的时候,非常地开心,甚至是一种幸福。
  
  因为《百年孤独》留下的震撼,特地非要买到《霍乱时期的爱情》,光名字就能让我神往很久。后来才知,霍乱是个隐语,意在惩罚暗恋之爱。是在学校6楼的上铺上读完这本书的。我是没想到,老马会单单去为爱情写一本书,并且说是“爱情的百科全书”。要说后来读完的真实感觉,有一些失望。——因为期望值大于了《百年孤独》,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我的期望值是很小的,以为又是本现代派的闷书——玩艺术大于让人读懂的。可后来收获巨大,差不多心潮澎湃了。我对于《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期待,不亚于青春期时候期待一场汹涌的初恋。当然,真的来了之后,是会有失望的。
  
  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等待。这个等待并不是很纯粹,这是男人们特有的等待。阿里萨用半个多世纪去等待费尔米纳,一边等,一边从没有停止过身体上的猎艳。米兰·昆德拉说:腰部以下是肉体,腰部以上是灵魂。男人的爱情,其实就是可以这样分开的。
  
  费尔米纳,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女人。所以能够在恋爱中都能够不醉却清醒地和阿里萨分手,而嫁给医生乌尔比诺。
  
  结局非常光明。在一个标识着霍乱旗子的船上。阿里萨终于追求到了丧夫的费尔米纳。我还记得小说的最后一句话:
  永生永世!
  
  对于当年对爱情还存着最后一点幻想的我,当时也没有被打动过。或者我想,这样的爱情不会存在。或者那时我就觉得爱情的本质非常残缺,丫就不可能永生永世的大团圆。书里是遥远的拉丁美洲的爱情,没有一点魔幻现实主义的爱情,并没有霍乱,甚至没有让人伤心的情节。就这样,我试图知道老马要表达的爱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恩,对于女人,她会嫁一个她并不爱的男人,安好地过一辈子,什么都不会缺少。
  对于男人,他心里住的和身边躺的人并不冲突,也可以安好地过一辈子,什么都不会缺少。他之所以可以等待一辈子,是因为那朵花没摘下来就飞了。
  ——我觉得我的总结很无聊。
  
  我想那个译本不是很棒。西苑出版社,罗芳翻译。据说国内还有黑龙江版,漓江版,敦煌版。封面里印着老马的一句话:
  “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痛苦的是没能为爱而死。”
  马尔克斯真正的爱情,是在《百年孤独》里,他说那些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爱。
  ——爱是不需要懂得的,爱只要去承受和经历。懂得这个命题丫不是个什么好事。任何时候在爱情里,做个白痴是最明智的。可惜,修炼到“白痴”是很不容易的。
  
  我把书插到《百年孤独》旁边。我记得那个跑断了腿找这本书的那个阴天的下午,最后无力地坐到KFC里,悲哀地想诺大的南京买不到一本我想要的书。我不是在找爱情,但那时,我确实是一个相当执著的姑娘。
  后来——。
  
  后来,我拿两句歌词来结束这篇关于霍乱般的爱情的日志——
  一开始/我只相信/伟大的是感情,
  最后我/无力的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这也许是对老马那句话,对所有的爱情,最好的诠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
发表于 2012-8-28 13:46:34 | 只看该作者
  “阿超伯跟我说过,人生缺憾,不过是茶余饭后的一场回忆罢了。”--《经过》
  
  很多时候,看一部电影只是为了听一句话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发表于 2012-8-28 13:46:34 | 只看该作者
  找了这本书好久好久,买都不好买到。。因为超喜欢《百年孤独》,所以想读遍作者的作品。。第一次翻开心情超激动——没让我失望!一口气读完(保证吃饭睡觉的前提!)
  爱情不是请客吃饭,它是你的氧气,你可能感觉不到时刻在呼吸氧气,但你一刻也无法离开。。。里面也不仅仅是爱情的话题,而是爱情不是神圣得高不可攀,爱情也是自私的,也是俗气的,没有理想中无暇的爱情,只有现实中残酷的感情。。说不好,总之是一本好书,刚看完,会涌出一堆的感受,但沉淀到现在,所剩了了。。呵呵,读书的快感就在读的时候和读完那一刹那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发表于 2012-8-28 13:46:34 | 只看该作者
  凌乱的开头 差点错失了此书.
  其实我看完此说却总没有太多很确定的东西,无法用专业语言说出来.
  总感觉从开头到结尾 是不同的人在写
  爱情 又是什么....
  那里面有维特
  那可怜的人 不被作者看好 折磨他 摧残他
  到手间又失去
  作者 把他当谁 要折磨他 给他痒处又挠不到挠不尽兴 最后让他落魄
  我仿佛看到了 那个见笑 很坏的笑  我也在坏笑,不要让他得到不要让他得到.
  
  可到最后归于平淡时候
  我又害怕 如果他和对待其他寡妇其他女人一样 对待.
  
  这个故事 告诉我们的不是2个人间爱情
  我说不出是谁和谁的爱情 是一个人一辈子的爱情
  是变 还是不变?
  那皮包的骨头和下垂的乳房,那老人间 最后的是什么
  
  我看此书看到的不是 爱情.是一种态度,对待爱情态度,也含着对待人生的态度,不是那所清楚的几年几天,不是执着,那是幌子.重点 在 最后的 那 几段,让我忘记前面所有. 忘记所有 .
  
  作者是爱 他的. 我 也 是 爱 他的.
  
  乱语三千.但绝对好书 值得一看,各中自我体会,会心一笑,合书唏嘘.呵呵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
发表于 2012-8-28 13:46:34 | 只看该作者
  本以为马尔克斯写的都是魔幻感十足的小说,虽然他的魔幻读起来给人以无以复加的真实感,个人认为比以前那些所谓的批判现实作家的作品要更真实。可这次,他的确把自己小说中的魔幻给拿掉了。真实的无以复加,可是却有给人以十足的魔幻感。一样是那个腐朽的城市,一样的人。
  
  
  
  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只有一天天的计数,才有可能得到这样的精确吧。阿里萨对费尔米纳,从一见钟情,到饱受相思之苦,继而疯狂通信,愚蠢的寻找宝藏,最后就是莫名其妙的决裂。不可否认,一场旅行使得菲尔米纳成熟了,但也许,她所一同度过五十年的人,并不是她能为之付出一生爱情的人。甫一蜜月归来便开始受罪,这种错误的激情被婚姻所束缚真是讽刺啊。
  
  
  
  很喜欢乌尔比诺医生,一个好人,典型的好人。素质超脱那个腐朽的城市许多,结局也不错了.
  
  
  
  我想说的单与那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有关。六百二十二次性爱情,对一个男人来说真是一种讽刺。一直只是寻求替代,只有性,没有爱。无论战乱,无论霍乱,无论工作如何,一直如斯。甚至靠为其他人写情书来寻求慰藉。五十一年啊。爱情真有如斯力量?抑或爱情只是一个所谓的借口?他所谓的忠贞,无非是为了自己荒淫无度的生活所寻求的心灵上的解脱(甚至还有一个loli..)。菲尔米纳是谁,或者与否,对他已经不重要了吧。
  
  
  
  他爱的只是爱情。可他又不敢去爱爱情。
  
  
  
  最后再说一下那个名存实亡的婚姻。乌尔比诺错在不应该在那样的环境中寻求自己的精致。在愚蠢的环境中就应该愚蠢的生活,那些所谓的世人皆醉我独醒无非是愚蠢的想法。而且,他也背叛了婚姻。既然有了婚姻,就不要去招惹林奇,你已经没有恋爱的权利了。至于菲尔米纳,如果不能包容自己的爱人,那根本就不是什么爱人。她认为的到了爱情,可惜她错了,而且还被婚姻所束缚了。但是,既然有了婚姻,为什么不能包容一下彼此呢?非要为了所谓的自尊毫不留情的伤害彼此。
  
  
  
  婚姻剥夺了恋爱的权利,所以阿里萨才一直没有结婚吧。
  
  婚姻剥夺了放纵的权利,所以阿里萨才一直戏耍感情吧。
  
  
  
  看来,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单身生活是值得珍惜的。
  
  
  突然想到阿莫乌尔,开始死的那个,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道貌岸然的外表和卑劣龌龊的心灵吧,尽管他自己不承认。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
发表于 2012-8-28 13:46:34 | 只看该作者
  它让我想起年少时舅舅旁边人家的小伙子与去他家路上那座小桥。他送我回家,骑着自行车。那种类似费米尔纳的恐惧与焦虑来源路途的艰险,我总是担心自行车会掉进桥下面的水里去。如费米尔纳随从的那群骡子摔进山崖一样。而对于小伙子的爱情类似费米尔纳一种懵懂热烈状态。那只是种朦胧不谙的少年情结。他们的爱情在旅途中光辉灿烂,致使他们遭受的一切显得相当价值。而这样爱着的两个人怎么一回来就分手了呢?
  这种爱情只来源于心生的一种幻念。一个少女春心荡漾的自迷。不是爱是春心荡漾之下的魔影。魔力美化了有关爱人的一切。当春心不再荡漾之后,一切恢复正常,心智完全打开魔力的钥匙,一切只是个骗局。
  这便将阿里萨的爱情陷入地狱,也将使他接受排除在费米尔纳生活之外的残酷。整个爱情在费米尔纳不必了三个字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这种爱情在半个世纪或者更久之后会再度燃起?人真是奥妙无穷诡秘的东西。恰是马尔克斯令人难以置信的魔幻般表达方式。费米尔纳内心乃至灵魂中隐藏的这个爱情,有如魔鬼玩具中的机关,镪裸包裹中的婴儿,有可能打开或生长的。爱情那么弱不禁风,爱情一样不过海市蜃楼,没有任何痕迹甚至伤疼。爱情依然来临。对于费尔米纳来说,乌尔比诺是个貌似优美和谐的现实,是她终其一生依靠。这种倒叙回到年轻时代的写法,让人打消了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写给老人的一本书的想法。他们年轻情状那样不同,而老了的情状是那样相同。无论老着年轻着,死着生着,他们的精神强壮不可战胜。尽管霍乱一再蔓延爆发,人们一样恋爱一样失恋,一样为新婚甜蜜为失恋痛苦,一样放纵做爱。这些人性的放泄的欲望与禁固不是霍乱能阻挡。这是小说的主要成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
发表于 2012-8-28 13:46:34 | 只看该作者
  《霍乱时期的爱情》加西亚·马尔克斯 纪明荟译
  http://bj3.netsh.com/bbs/103168/messages/925.html
      “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明显比百年孤独要克制的多,摒弃了那种无微不至的流水账,看得出来马老对“葬礼”这个词充满了无比的热爱,从此对81年的《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更期待了,天天翻信箱等邮局到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发表于 2012-8-28 13:46:34 | 只看该作者
  灼热的气息,跳动的语言,优雅的长句,绵绵的情思,一切都化在阿里萨初见费尔米南时胸口别着的白色栀子花——五十年前他们不能相爱,因为他们太年青了。五十年后他们仍然不能相爱,因为他们太老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发表于 2012-8-28 13:46:34 | 只看该作者
  
      重读马尔克斯是在六年后。昨晚家的外面充满了雨声,反复的翻身声音吵醒了狗狗,开了灯,床对面是一墙的书,感觉身处在话剧的宽大舞台上。
      挑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小说,那天起到现在一直是最爱,虽然只是第二次翻开这些粗糙泥色的纸片。又是一夜不眠。
      苏珊桑塔格称肺结核是高贵爱情的隐喻,可是却是欧洲的气质。至于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则充满了热带的味道。腥热汗水海盐,鹦鹉彩羽鸟粪沼泽异香,还有破旧世界的小玩意,带着粗俗蕾丝的南美故事。有人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与百年孤独里的魔幻风格相比,是写实的风格更重些,但是在同样的地方,爱情是霍乱,是青黄的呕吐物,是热烈的狂欢和结束。
  
      关于爱情的话题永远是个谜,对于我。曾经它就象一个滥俗充满了脂粉味的女人,但是在某一个瞬间我才明白我“来了这里许久,却始终没有看清,这片沙漠。”理性地分析什么是爱情,什么应是爱情爱情应是什么,其实都是徒劳的。
      也许爱情没有答案,只有无数可能,对于不同经历的人,都没有对错之分。就象故事里的人,激烈的肉体的疯癫的平静的深厚的还是永恒的,其实真的无所谓。
      说真的,一点都不喜欢阿里萨,他的语言和自信让我厌恶,也许因为他那种绝望的偏执狂一样的爱情,我早就不相信。“您认为我们这样瞎扯淡的未来去去可以继续到何时?”他问。 阿里萨早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个日日夜夜之前就准备好了答案。“永生永世!”他说。这是我最讨厌的一段,也是小说的最后一段。
  
       其实阿里萨的爱情。不过是,既然开始了便要完成,就如我要把这篇文章写完一般。
  
       爱情是世俗的爱情。爱情是霍乱的颜色。马尔克斯说,世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了。但是在书中每个人都在为爱而生活,那么真实又那么难以置信。你在哪里?你无处不在。
       马尔克斯最让我动心的地方,是他把人生许多看似微薄的事件平等对待。他在努力构造被我们忽略了的真实,在爱情的谎言里我们说的是“因为你是你所以我爱你”,但是实情却是“因为我遇见了你所以我爱你。”遇见你纯熟偶然,你和我现在的样子也是偶然所创。每个走进你生命里的人都在无言中改变了你,这样你忽然来到了我的面前。在雨中,带着各自的行李箱,微乱的头发;在阳光下,眩目的颜色;还是别的,我们平静叹息,互相接纳。
        
       顺河漂流而至的婴孩,是昆德拉对爱情的比喻。
  
       震撼,不单是因为她从狂热的一瞬间忽然醒悟说,“忘了吧。”戏剧性的一幕于我的相似之感。不单是他和她那种另一种情感基础上的婚姻,明白热烈的爱和婚姻之间的鸿沟。
       而是垂暮时缓缓漂浮着爱的味道, 我所深深惧怕的年老也变得有味起来。也许平静并不代表没有深厚的爱。
  
      想起高中时表情冷酷地回答别人的提问。若今天问同样的话,我必不能平静如昔,那么时间和在此间走过的人,给我的东西究竟,是什么?难持的恐惧,犬儒的逃避还是最终的放弃?
      把冷漠奉为真理,把逃避选为利刃,视而不见,游离人群。我说我伤不起。
  
      对于时间给我的一切,还没有平静接纳,就要面对新的敌手。而我此刻,就那样无助地,站到你的对面,没有了武器。当我重新打开这本小说,高中那个完好无损的我又出现。我只呆呆地在房间满屋的雨味,破旧书页的气息中,感觉一个我多想成为的,却又无法再成为的自己——那样无所顾忌,爱恨分明。      
  
      那样的我,是不是正如那个年老的叔父所说“我对死亡唯一的恐惧只在于,我不能为爱而死。”
      而现在的我,早已做不到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
发表于 2012-8-28 13:46:34 | 只看该作者
  刚进华农的时候第一次闲逛它的图书馆就发现了几本旧旧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大概有5本吧。3年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从市面上根本没办法买到那书了,于是我曾想过把书借走然后说我丢了,赔款算了,但我做不到,于是我又异想天开地想把那本342页的书拿去复印罢了,6分钱一张A4纸,也不过10块多一点,但这样子做似乎对复印店的人很不人道,其次,拿着一叠复印纸的感觉又怎么比得上拿着本书,虽然,那些书已经风烛残年,很旧很旧了。
  
  几个星期前把《霍乱时期的爱情》借了回来看。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次又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几年没看他写的书现在又拿起来真的很震撼。加西亚写的东西很详细很真实于是你能想像出整个环境,他最喜欢算年份的数,很喜欢把数字精确到个位,比如说那书最后的一个时间“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个日日夜夜”, 又或者书中说到那个痴情的男主角阿里萨的在册爱情达“六百二十二次”,积攒了“二十五个本子”……很多时候作者都会把数字模糊化,但加西亚却喜欢把数字列得清清楚楚,无论真实也好虚构也好,数字的力量是其他作家不曾告知我的。
  
  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男主角阿里萨和女主角费尔米纳的爱情,实在太跌荡起伏了。痴情的阿里萨是个难缠的东西,而费尔米纳开始的时候则是个任性的姑娘,但生活慢慢雕琢着这两个主人公。首次因费尔米纳的爸爸强行分开的时候二人的爱情依然还是那么的热烈,尽管那得通过翻山涉水,电报把二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谁不羡慕啊!不清楚加西亚的人大概认为加西亚创造这个情节十分伟大,但实际上这是加西亚父母的亲身经历,当年的上校(加西亚的外公)就是为了不让加西亚的父母结婚而带着女儿远离城市,但当电报员的加西亚父亲不但没有和加西亚的妈妈断绝联系而且两人的感情还越来越好。
  
  这个故事第一个让我很惊讶的情节出现在费尔米纳从山区回来,第一次再看到阿里萨的时候居然把他拒绝了,是用很不屑的那种态度,就如拒绝身边一个很低下的乞丐那样,把阿里萨拒绝了。的确,当时的阿里萨的确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个腼腆的阴沉沉的瘦子,但她怎么可以做得那么绝,仿佛她俩从来没有爱过?!
  
  接着,一个仿佛圣人的乌尔比诺医生出现了,他是名门之子,从法国留学回来,在治疗霍乱病上立了大功,并且医术高明,在社会的很多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简直好像是完美无缺。他也爱上了费尔米纳,而费尔米纳的父亲洛伦索·达萨也攀附权贵,费尔米纳就这样,在没有爱之前就嫁给了乌尔比诺。
  
  荣升贵妇的生活其实并不如想像中完美,家里还有麻烦的婆婆和其他女人们,她得受“她们”的气,但原来也得受丈夫的气。在得知那个似乎完美无缺的医生丈夫有外遇的时候,心高气傲的她怒不可挡,但在某个程度上她还是“挺着”过日子。这让我想起了Jorge和他前妻Marcela,看到了费尔米纳的故事我似乎更明白了Marcela的当时的处境,但很可惜Jorge不是乌尔比诺医生,他似乎没有意识到他要为了他的Marcela而回心转意。而那个因为费尔米纳的拒绝已成一滩烂泥的阿里萨却依然能苟且过着他的日子,他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能接近费尔米纳,哪怕远远地瞄上一眼。在那段漫长的等待中,阿里萨不知多少个日夜和不同的女人鬼混。而那些女人都是心甘情愿的,就像在安抚那个需要爱情的家伙一样。记得阿里萨的其中一个女伴说过“腰以上是心灵的爱情,腰以下是肉体的爱情”(好像大概是这样吧),这句话很实在。阿里萨腰以上的爱情永远都只留给费尔米纳,他从一开始就把腰以上的部位保护得严严密密,直到76岁时最终和72岁的费尔米纳在一起;但他腰下的部分呢?在年轻的时候就被一个大概叫做罗萨尔瓦的女人夺去了童贞。阿里萨在某个程度上过上了加西亚年轻时在巴黎的生活——在妓院的房间写作,和妓女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妓女们甚至为他准备食物和熨衣服,但他们的界限却一直很分明,妓女或他都没越界。我们的伟人毛**能在市场里读书,但加西亚或阿里萨却能在妓院里读书和写作,都挺绝的,我个人认为后者更绝。
  
  曲折离奇的,在乌尔比诺医生“荒谬”地死去后,费尔米纳和阿里萨又渐渐走到了一起,虽然,两个都是老人家了。应该用荡气回肠来形容这个不可思议又似乎有点必然性的爱情故事吧。但除了爱情,《霍乱时期的爱情》也告诉了我很多爱情以外的东西。在《食品微生物学》课上小胖教会我患了霍乱的人是会拉透明的排泄物的,而这本书则教会我霍乱而死的人会蓝青色。书中所写到内河中的环境破坏也让人很心痛,原始热带雨林被砍伐光了,因为轮船的锅炉需要木材,在河滩上捕蝴蝶的鳄鱼被捕猎光了,能发出女人般哀怨叫声的海牛几乎灭绝了,没有了树林里面的鹦鹉不服存在,也再也听不到长臂猿的叫声了,所有一切都寂静无声,或者说死寂。我才知道原来海牛是只有雌性没有雄性的哺乳动物,我的知识又长进了。
  
  加西亚的描写很详细,于是我对那个和我隔着个太平洋的加勒比地区又知道了多一些,似乎明白到多一点为什么说“大男人主义在我们国家(哥伦比亚)是个普遍性问题,在世界这问题也广泛存在[xrspook:以上引用的是Jorge Enrique Abello的某段话]”。女人其实也可以很厉害,比如说费尔米纳、阿里萨的母亲特兰西托又或者卡西亚妮等等,她们各有所长,在某些方面她们远远超过了男性。作为男性,比如说在某方面不堪一击脆弱无比的阿里萨凭什么可以耍大男人主义,虽然,由始至终,阿里萨都没耍过,我只是顺口说说而已。
  
  加西亚的书每次都让我很心寒,特别是他的长篇小说,和其他作家不同,他总是把主角从年轻写到老到死,看他的书就如看了本历史书或纪录人物一辈子的传记。我最后的感触是,害怕接受现实打击的人,不看为妙。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 23:17 , Processed in 0.04651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