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年孤独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FAT说你喜欢就留着吧,一直到今天。就是这本书(浙江文艺版)。随我浪迹天涯又同归书架。我总记得那是2000年的夏天。《维特》、《梵高传》后我看的第一本标准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其后是卡夫卡——就进入我记忆的角度和藏书(卡夫卡的第一本书大学毕业后被人买走)来说约略如此。我至今相信,从那时开始,我迈向文学的脚步,就是在20世纪令人眩晕的云层上,并且直冲云霄属于21世纪的天堂。新世纪就这样开始。后来写诗似乎要向我印证这一点。而我竟然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没有觉察到、感觉到和预见到。我可以笨死的时候相似于此吧?就像路边的野草,或者梦中穿越森林游过长江的老马。
    
  重拾这么大时间跨度的阅读,多么难以消受啊!当现在的我在当时面对这本书时,我那么幼稚,那么肤浅,怀疑一个人的大脑会随着时间的增长生长出不同的组织,心跳的节律也会不同;那时候的爱恨和现在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那时候的一切都静止不动,那时候的一切什么都不缺,那时候没有一切的意外或者不幸……许多许多年以后,差不多在七仙女回到天上以后,我在那么多黑夜里向文字世界某个延宕的空白处积注了那么多圣泉般高能量的墨液之后,这一切之后的之后的今天里,我认识到需要这样来迎接一个注定在时空混乱中偶发重叠在当下的史前事件的回响与欢呼。一把古刀,可能饮过三四个人的鲜血,现在放在她的面前,她激动不已。高龙巴对她说,需要一块钱消灾。这是怎样的一枚分币呢?
    
  这个压强如此巨大,在我个人看来,几乎是一个关于窒息的阴谋,一件走向毁灭或虚无的宏大而徒劳的尝试或假定。原来10-20天看一章,现在30分钟看一章。那时紧密而眩晕的时间,在当下的瞳仁里瞬间收缩,无限收紧,在文字的外围又星云般高速地流转。夜色迷人,而几乎就在昨夜的此时此刻,我在同样的地方慨叹,我多么害怕,望着天空无法被城市建筑物阻挡的可以延宕的空白处,我多么恐惧,惟恐负此夜色,惟恐负此手中书,惟恐负我世事,惟恐世事负我,惟恐陶渊明负九月九日之菊更负南山之望……
    
  在这文本的时空漂流中,这个阅读行为的本身就是一个“魔幻现实”。我选择首先翻开的竟是我毫不犹豫、意外来到手上的北京十月文艺的老版本。这是我在文学某梦的中途,在黑森林的开满白色小花的角落里,牵回并允诺跟随的羔羊或白马。眼前的老本子和新本子都先放下,放在时间的水里再漂洗一段时间吧?他们都需要首先消消灾,在我找到一枚合适的分币以前。太古老和太新近,一旦直面都太过于尖锐,像一把匕首从两个对立的方向直挺入心脏(像高龙巴演示的那样),只有这种感觉能让我触摸到尖锐亲和的边缘,像一个嘉尔曼式美学的爱情,一朵在19世纪的异域里开放的恶之花,一颗在19世纪批判的土壤中结出的文明之果……就这样,这个夏天于我有太多的东西争先恐后进入记忆也被迫挤出记忆。我喜欢这样能通畅流转的从古到今和自我消长的汪洋恣肆。在这无边的激流中生长哪一种永恒之花?哪一种东西经历必经之地(“魔鬼通行的地方,一个女人照样畅通无阻”——梅里美《高龙巴》)、真正进入内心并激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全面变化,尚且保留可以辨认的美?这在逻辑上是很难得到理解的事物。比如电影后的世界。然而在《百年孤独》里,这一切或将被重新唤醒又重新沉睡,数个百年伴随所有百年的孤独。这个数字可以用若干一生来计算。那时的一生这样算着:“团结是孤独的反义词。加西亚·马尔克斯。”
    
  2011.7.13 BJ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翻译家眼中的《百年孤独》:与黄锦炎对话2009-11-25
  
  
  我得说我最喜欢的《百年孤独》一定要有黄锦炎的名字,那是我分辨译本是“马贡多”还是“马孔多”的标准之一。我喜欢他的译本的文字感觉,不过才知道原来他从来就是和人合译的。
  在下一个真正的正版出来之前(据说很无望啊),我要去弄一本198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百年孤独》来。台版翻译太不习惯啦!还贵……
  
  以下转自《深圳晚报》(真是惊讶呀):
  
  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
  与《百年孤独》译者之一黄锦炎对话
  
  198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黄锦炎、沈国正、陈泉三人合译的《百年孤独》,这是人们能看到的《百年孤独》最早版本之一。近日,记者颇费周折找到了当年的译者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系教授黄锦炎,透视《百年孤独》走过的岁月。
  
  记者:还记得第一次遇到《百年孤独》是什么时候吗?当时怎么会关注到这样一本书?
  
  黄锦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拉美文学爆炸的年代,但当时国内对拉美文学的研究是非常滞后的。我们几个译者都是搞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的,在图书馆里能看到的都是五十年代以前的作品。《百年孤独》出版于1967年,那时国内“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根本无法看到这种作品。我第一次看到《百年孤独》原作是在“文革”后的1978、1979年。有位同事去古巴进修带来这本小说,因为长期没有接触新的外国文学作品,同事们一面传阅,一面讨论小说的内容,感觉特别新鲜。
  
  记者:能形容一下您初读《百年孤独》的感受吗?
  
  黄锦炎:我初读《百年孤独》是把它当成了一本国外流行小说。当时感觉到这本小说很特别,不像其他小说那样有大段的描写、对话、人物心理分析等等,这本小说就像在讲故事娓娓道来,从布恩迪亚家族背井离乡建造马孔多到最后一个家族成员被蚂蚁吃掉,前后有七代人,历史跨度很大,人物关系复杂,读起来很有挑战性,所以我一拿到书就觉得放不下来,读完了就想把小说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
  
  记者:在您的眼里,《百年孤独》是怎样一本书?
  
  黄锦炎:《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被认为是20世纪西班牙语文学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也因为这部不朽的作品而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奖坛。对于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无法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评价的。从个人的感觉而言,我觉得《百年孤独》是一部用文学语汇写就的民族发展史。
  
  记者:当时的翻译过程有何曲折吗?
  
  黄锦炎:作出翻译这部作品的决定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作品内容吸引人,艺术表现手法很新奇,我和沈国正都是搞文学翻译教学的,所以一拍即合,决定把作品译成中文。但那时候译介外国文学作品还是有很多限制,作品内容经过审查后,各出版社为了避免“撞车”有一个统筹的计划。
  我开始找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后来被告知这本书的计划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我听说已经有人去联系过翻译事宜,后来比较了一下两个试译稿,上海译文出版社决定让我们继续翻译下去。出版之前,沈国正和我选了《百年孤独》六章登载在《世界文学》杂志上,这是国内最早介绍的《百年孤独》译文。
  
  记者:当时为何会三人合作呢?后来,我曾经看过某出版社您独自翻译的版本。
  
  黄锦炎:合作翻译在当时西班牙语文学翻译界很时兴,因为绝大多数译者是西班牙语教师,课余时间搞翻译时间不是很充裕。几个人合译可以分担,也可以译得快一些,出版得早一些。从那以后,我就没有重译过,有好几个人跟我说他们看到过我单独译的版本。我说,如果真的看到过,那肯定是盗版,反正我没有收到过翻译费。
  
  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国,没有一个年轻人不知道《百年孤独》,每个作家的梦想都是写出一部中国版《百年孤独》;现如今,这部经典的年轻读者还能像当初一样吗?
  
  黄锦炎: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后来介绍拉美文学爆炸的资料也多起来了,《百年孤独》的名字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了。经历过书荒年代的年轻人,那时求知若渴,正巧在那时出版,所以一下子拥有那么多读者,这是不奇怪的。现在的年轻人能静下心来看文学名著的比较少了,加上这部小说的再版遇到版权方面的问题,想看也不一定找得到书。当然,爱好文学的铁杆读者还是有的。
  
  记者:自1991年伯尔尼国际版权公约在中国生效后,就没有出版社再出过《百年孤独》了吗?
  
  黄锦炎:现在书店里的确买不到《百年孤独》的中文版,作为译者我当然感到非常遗憾,但是伯尔尼国际版权公约是保护作者知识产权的,应该遵守。我们十多年没有再版《百年孤独》中文版,说明我们严格遵守了版权公约。这几年来出版社和我们都在和各方面联系沟通,我想通过大家努力,总会争取到再版权,让今天的年轻一代能欣赏到这部不朽的著作。
  
  记者:如果开列清单的话,或多或少受到《百年孤独》影响的中国当代作家有一长串:莫言、余华、韩少功等,翻译这部作品时,您预料到了它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吗?
  
  黄锦炎:《百年孤独》译本出版的时候,这些作家都很年轻。他们都曾经是知青,“上山下乡”的艰苦经历磨练了他们,也丰富了他们的阅历,使他们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想通过文学语言来诠释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然而,长期统治着文艺界的社会现实主义写作方法不能满足他们渴望创新的要求,于是他们就在外国文学中寻求启示。
  《百年孤独》出版后在上海文艺报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完全出乎我们意料。因为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主要是从语言、文化、艺术的角度吃透原作,然后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再现原作,把它奉献给读者。而这些年轻的作家阅读这部作品却是为了寻找创新突破的“门道”。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他们看到作品的第一句话“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就觉得大受启发: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的。我个人认为,《百年孤独》对于当时刚摆脱长期禁锢的中国文学,意味着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很多年前,拿起来读过两章,那时候觉得这种魔幻让人漂浮起来,找不到依赖物。
  多年以后,拿起来仔细读完,读到的全是现实,那么多人,那么多琐事,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人能一直怀着巨大的兴趣看完,而看到最后又舍不得看完。
  这种带着荒唐的细节描述,让人苦笑叹息,心里放佛下着四年六个月的大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热情没有了回应,就是一个人的百年孤独。
  除了孤独,将一无所有。甚至连哭泣的时候,都没有了眼泪。
  孤独,不是遇到的人不多,只是心灵的交集太少。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感觉整个世界都沉默了。
  书中那么多错综复杂的人物,不知怎么出现,又不知怎么消失了,连名字都很难记住,还有那么多匪夷所思的情节,我就时常想起那个爱吃泥巴的小姑娘的脸。
  就好像所有角色都好像在一出哑剧,沉默的一百年,比一百年更长,
  看到末尾,几个寒颤。
  有人容易沉醉不可自拔,所以总感到周遭的冷漠。
  对感兴趣的事情投入过多的热情,所以看起来几分疯癫。
  
  时间和伤害,会磨灭了一个人的热情,对不对,对不对?
  那时候还有人会相信曾经的热爱么?
  是不是当人挥霍了最后的一滴泪,最终会成为铁石心肠的人?
  
  当我的读着《百年孤独》这样的小说时,竟会流泪。
  一个人,没人理解的时候该怎么办,除了去远方游荡,或是书写,把自己禁锢在书本里文字里。
  我的百年孤独是电子书,阅读于长途汽车的猛烈摇晃中,一次脑和心的振荡,网上买不到好的译本,听说绝版了,作者临死之前没有给出在中国的版权。
  但我想,这样的书,很难成为畅销书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以前看过,但中途放弃了。此次拾起看完。跟随书中的布恩地亚家族一起从兴盛到消失。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辩认出那种这一家庭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神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看《百年孤独》中的《大学》
  小说《百年孤独》以马贡多镇布恩迪亚家族十代人的故事来展现拉美的封闭和孤立,描写出了一个落后民族的伤痛。其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对整个国家造成影响的人物,当属奥雷良诺上校了。书中对于上校有这么一笔交代,他的岳父属于保守派,给他灌输的观念也是保守派正义自由派邪恶什么的,但他却成了自由派领袖,原因是他所看见的保守派成员(如他岳父等)会玩阴谋诡计,而身边被自由党感染的年轻人却一个个那么单纯而向往崇高和光荣。在军事行动上自由军是失败的一方,却是受很多人尤其是马贡多人尊敬的一方,甚至于胜利的政府都不敢怠慢。而作为投降者的上校,原本会被误认为懦弱而受到辱骂和指责,却因他那未遂的自杀行为挽回了名誉。
  这是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时的特色了。小说中革命者们也不过是在被吸纳入秘密团体时被予以该团体理念的简单介绍,真正吸引很多人,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又有实际行动力的人的,是该派别成员的素质,而非信仰。如果说太平天国这样的农民起义体现的是底层人民企图通过战争赌博为自己赢得命运的改变,而法国大革命后期由于这个具有人文气质的民族对于主义过分推崇而导致不同主义间的混战不断,那么一般既受过教育又有良好生计的家庭成员要投入战争,其理由一定是相信自己是正义的一方的了。这些人相信,他们与之斗争的敌人,是对包括自己家庭在内的很多家庭的生活已产生或将要产生干扰和破坏的邪恶势力,自己的战争是为了赢回和平。
  无独有偶,苏联小说《静静的顿河》中塑造了一个在红军和白军间反复徘徊的主角,其叛变的理由也是认为原派军人没有仁义道德。可见普通实诚本分人家,无分国别,都是有深入骨髓的正义观的,这是漫长历史中的教育形成的。
  所以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祖先多有智慧。《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又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文中把“修身”作为根本,修身是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的,即一个人言行符合“明德”是其发自内心的结果,而不是由外在因素造成的结果。我们知道近朱者赤,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深的,但一个真正的君子不是只在民风淳朴的时代才是君子,真正的道德有如明珠,在黑暗中也能发出让肖小不敢正目的灿烂光芒。《论语》中在谈到“孝”时就提到“色”(既态度),否则人无异于牲畜。这里体现的是儒家学者积极乐观的世界观,其对人是持高度肯定和赞扬,认为“人之就善有如水之就下”(《孟子》),并且认为一个人正心诚意既能使言行合乎君子之礼,而修身之后就能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世事真的像《大学》中那么几句话中所写的那么简单吗?德行就能代表处理事情的能力吗?其实这是因为一个人倘若拥有德行既能克制私心,他是会很受人尊敬的,并且他在处理事情时也能够示之以公允而不徇私舞弊,这样的人处理纷争的结果才能让人信服。而一个人连处理家务这种大量涉及到与自己的私情的事物都能让人信服,那么其治国必也是一把好手。而一个人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了,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够考虑平天下。
  这便是德行的魅力,一个人若能够“修身”以符合“明德”,其也是极具人格魅力的,才能对其他人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百年孤独》中自由军是势弱的一方,却那么受人尊敬,正是其成员素质收获的结果。普通的百姓,不会考虑什么主义,甚至也并不明白什么叫“大局观”,什么是对祖国未来有益的(如果没有经过宣传)。但他们能够明白的,是怎样的行为是正义的,合乎他们的道德观的,并且他们相信的是正心诚意的人。上校向政府军投降,让人们对其产生质疑至于非难,但他那未遂的自杀行为立刻让人们的看法改变,相信他从头到尾是在为自由军考虑,可见这个民族对于一项行为是否合乎道德的判断,是建立在作出此行为的人是否是他们眼中的道德的人这一点之上的。
  《百年孤独》中将上校引入自由军的那个医生,原本制定的一系列暗杀计划赢来上校这么一句评价:“你不是自由党人,你是个屠夫。”而后制造叛乱成功的他,在他岳父面前那么潇洒地说:“这是战争。”我们知道,战争意味着要死人,那么我们还能够认为上校的行为是正义的,道德的吗?
  我们再来看《大学》,发现它还有一些内容:“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又有“知止然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止”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作者想表达的是人要有原则。什么叫原则呢?就是任何时候人优先考虑的东西。比如儒家也讲爱人,但它却极反对墨家那样华夏民族与蛮夷一视同仁的爱。儒家说爱人是推己及人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因为它所宣讲的道德,是发乎于人情的,合乎内心意愿的,而不是外来强加的。同时儒家也讲修身,却反对道家的“自清”,从《论语》中好几处地方我们都能看到孔子对“邦无道则隐”的行为的不以为然。所以对任何一种道德的追求都要适可而止,《大学》中宣讲的,便是“止于至善”。
  所以我们的老祖宗推崇“堂堂之师”,有纪律有原则的的军队才是不可战胜的军队,因为这是百姓心中正义的军队,是即使形体被毁灭了精神也依旧长存的军队。小说中上校和镇上其他人的后人都忘了上校政府却没有,虽则作者想写的是镇上人丧失了精神之根,却也写出了“堂堂之师”的影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在网上看对大家对这部书的评价都很不错。或许我的阅历还不够,不能对这部著作完全理解透彻。不过故事确实也是不错的,最另我感到惊奇的也是里面的人名。十几个相同的姓名,却不会让读者将人物混淆,我不得不惊叹一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我只想说,在你要读这本书的时候,请你虔诚些。现在的文学市场是在是太大太大,大到繁杂,大到我们焦虑,大到我们无所适从,大的到处都是快餐文学。但是一些书却是需要我们怀有一种敬畏去看的,如果你焦躁,请不要去糟蹋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家族里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派遣寂寞,事实上是延续自己的寂寞。”
                                   ——《百年孤独》
     当面对攻击性的人或事时,我们是把自己孤立在原处,享受寂寞还是奋起反抗?除去作者批判西班牙殖民者对拉美文化造成的不可磨灭的冲击,如果一定要挖掘出一些启示的话,这应该是最合适的吧。
     爱情,情欲,权利,荣誉,政治,纯真,美丽,教条,不分好坏,不分轻重,都是孤独的种子。书中家族里的任务见没有任何心灵的交流,每个人都因为自己的欲望和秉性将自己封闭起来了,他们都是动荡社会的受害者,是外界因素点燃了他们人性中孤独的火焰。
     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极端的,这也必然,文学的张力总是伴随夸张的手法。试问,如果除去这夸张的情节,如何才能战胜孤独呢?要接受孤独,就像一个精神病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患了精神病一样,漠视换来的是无知。这让我想到了和拉美有着类似历史的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同样那些固步自封的封建主义者不正也是孤独的吗?正视孤独的人,发现了自己身上孤独的影子,拿起刀枪反抗。书中前言有句话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也许,在孤独面前,团结也是一个强大的敌人吧。再者,就是要理性,不能被权力冲昏头脑(上校),不能太唯心(作品中人的幻想,迷信),事实就是吧(最近毛邓背多了)。
    但是,我始终认为孤独只是一个代名词,这始终是一个反应现实的爱国主义小说,作者声讨的是政治问题,这些太复杂,我也就不多想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后来自己一直也纳闷,大学时代是什么力量让自己爱这本书,且不厌其烦的读了N遍?现在,却翻也不翻?是因为如图的版本不小心遗失在校园,后来手中的译本,没了熟悉的韵味?还是时过境迁,人事已非?  读书时,看来读者的心境和外环境很重要,记得在一天,阴阴的中午读安意如的《当时只道是平常》,心情被那伤感的句子感染的莫名的忧伤;可是第二天,在暖阳里阅读,居然会微微的笑。我是个容易被左右的傻女子?还是文字的力量巨大?  总之,当年读这本书除了了解了拉美的历史外,真的在书中体会到了深深的孤独,那个家族的孤独,那个一生不语的女子的固执和孤单。  现在,幸福的快找不到北了,所以《百年孤独》落满了寂寞的灰。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8 01:27 , Processed in 0.04622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