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连接你我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金探案系列 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9-2 17:56:45 | 只看该作者
  实在不认为这是推理小说,由于一首诗而产生怀疑,然后在报纸上发了一个启事,招来了一个知情人,从而找到了凶手,过程实在是无聊透顶,沉闷异常,其间还穿插了许多家庭生活和亲情描写,这和推理有什么关系啊??!
  
  而且因为此书是台湾翻译版,所以很多名词感觉很奇怪,比如“优格”,这个词我看网上解释是一种“奶酪”,但按照上下文应该是“乘务员”的意思,实在是不明白优格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是音译???
  
  中间的海岛游和阿奇什么的,和剧情也是毫无关联,实在是太失望了!!!
  
  另外那首诗也只是个噱头和剧情关联不大~~~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9-7 22:23:40 | 只看该作者
  一
  塑造英雄的故事里,都需要一个宏大的理由为英雄的很多犯罪行为正名。这个宏大的理由在《反恐24小时》里因为被鲍小强提到太多次而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名词:Innocent people. 只要涉及到大批innocent people的生命财产安全,小强的一切违背法律、违背道德、违背人权、反人类反社会的行为都能得到理解,并被很多想当英雄而不得的人拥护赞美。
  而在这本《法兰柴思事件》里,铁伊却冷酷的描述了这些innocent people的愚蠢、轻信、鲁莽、冷漠,让那些为了他们而牺牲自由甚至生命的英雄们显得可悲、可笑。
  这件事情多不可思议啊,一个去亲戚家度假的女孩晚了几周才回家,回家后声称自己被住在法兰柴思的两个妇人监禁了,强制让她做她们的女佣,并虐待她。事情被报道以后,群情激愤了。书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直感受到的“围观群众”一样,一直作为一种强大的背景存在,你不知道他们在哪儿,但是你知道他们在,就在那些销量极高的八卦小报里,在那些主人公所到之处打开的窗户背后,在那些清晨起来涂在围墙上的油漆大字上,最恐怖的,是铁伊冷冷描述的在法兰柴思被不知是谁一把火烧掉之后那两双阴险冷酷嘲笑着的眼睛背后。
  
  二
  侦探和侦探小说的差距到底有多远?
  我最初对侦探小说的着迷是在于那些设计精巧的谜题,在于侦探独特的眼光、角度以及缜密的思维能力。一本精彩的侦探小说读完之后总会有种长舒一口气的畅快感,像坐完过山车,或者连打好几个喷嚏。而读侦探小说能遇到的最恐怖的事是在开始几页,故事刚刚展开,人物登场完毕后,有好事者用笔画上一个圈,重重写到:凶手!那个痛彻心扉啊,你只能咒这个人脚板心长小豆豆,越痒越挠,还挠不着了。
  而这样从一个角度说明,我们看侦探小说追求的就是最后那个结果:谁是凶手?什么手法?甚至懒得管为什么。所以看到唐诺写的某篇关于推理小说的文章的时候,才猛然发现:侦探原来是一个不仅仅关于思考的职业,更多是关于接触和交流的,是到各式各样的地方,和形形色色的人交谈,所以侦探小说其实是一种非常适合承担作者关于社会万象书写野心的载体。在追究到一个结果前,路上的花花草草也是精彩的,甚至更是值得书写的。
  铁伊就是这样的作者,而《法兰柴思事件》就是最典型的成品。书里细细的描写着律师的助手每天仔细端上来的铺着白布的下午茶托盘,悉心描写姨妈家的晚餐的过程、事物、以及大家对事件抒发各自感想,甚至不厌其烦(更多的是不怕读者厌烦)的介绍了律师的合伙人的未来老丈人的过往思想历程以及将要发表的对本件事件的看法,而事后证明他的看法实在无关紧要。
  
  三
  法兰柴思的故事发生的荒诞,结束的更加荒谬:两个女人被一个女孩推上被告席,因为她们囚禁她作为女佣并毒打她,可是最后的最后,神奇的证人出现洗刷了女人的罪名,推翻了女孩的谎言。神迹不仅在于“不可能的证人”的出现,更在于观众能保持着同样的热情关注着这个事件的热情持续不退并见证了最终的大逆转,两个女人赢回的不仅是官司更是所谓“正义”。在现在信息发达,注意力转瞬即逝的世界里,后一部分的神迹实在很难再发生了。我们知道了很多惊心动魄的开头,却没有来得及去验证真假就被吸引到下一个开头去了,所以记忆中只留下事情最开始出现是呈现的面貌。哪怕你是迈克尔杰克逊,也只有在死后的大幅报道中翻开当年“猥亵男童”的真相一角,但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
  第一印象就是所有印象,而更糟的是能“印出象”的总不是什么好事。信息的发达和注意力的溃散,赋予了媒体一种不对等的权力:可以造成最大程度的破坏却难以用这样的影响力去行善,只能散播恶而不能宣扬善,因为善不是新闻,更因为即使是新闻也不可信。
  
  
  上面是几个我尝试写的关于《法兰柴思事件》的开头,却悲哀的发现怎么也写不下去。因为有太多想写而写出不来的东西,因为想出来的点却连不成线,因为唐诺写了太漂亮的导读而写到一半觉得不用再写了,也是因为阅读本身并不是愉快而连贯的。作者丝毫没有考虑要照顾大众的阅读期待和接受程度,当然,她对大众的态度本来就是不友善的,遑论亲近讨好了。
  
  不过,文章却还是要写,因为实在很想抄写下本书中这段话,这些话就像曾经十几公里hiking后休息站里提供的奶茶和面包一样,你没有期待会遇到,他们也不是你下次继续hiking的理由,但却因为体验的特殊和丰沛在这里成为里程碑似的东西,象征并带领着对于整个事件的骄傲回忆:
  
  “真正的罪犯,”他记得有一晚,凯文在冗长地讨论刑罚改革之后说,“有两个僵固的特质,也就是这两个特质让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极端虚荣浮华和绝对自私。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而且根深蒂固得深植于皮肤底层。要改变它,就像想改变一个人眼睛的颜色那样荒谬。”
  “但是,”有人反驳, “也有具极端虚荣浮华和绝对自私特质的人并不是罪犯呀。”
  “那只因为他们把他们的妻子当牺牲品而不是银行,”凯文指出,“多少书籍史料尝试为罪犯下定义,但其实定义非常简单,罪犯是一个把自己个人需索的满足当作他行为动机的人。你无法纠正他的利己主义,只能把沉溺于利己主义的后果变得非她所愿,或几乎让他觉得不值得。”
  凯文理想中的刑罚改革,罗勃记得,是放逐到一个刑事处罚殖民地:一个独立岛社区,里面的人都必须努力工作。这不是为维护犯人利益而设想的改革,而是为了提供管理员较好的生活,凯文说;而且可以让这个过于拥挤的岛国多一些空间给善良的公民盖房子、建庭院;更何况,既然罪犯最恨的就是辛苦工作,这比现行刑罚计划更能起到阻吓作用;现行刑罚就凯文看来,不比三流学校的处罚好到哪里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9-8 00:04:52 | 只看该作者
  1。在四分之三的地方才案发,实在不能算一本正经的推理小说
  2。又是一个铁伊构建的完美世界:没有坏人,大家都不喜欢的人也死了
  3。如果拍成连续剧,那个瑞克表哥该由梁朝伟这样的人来演
  4。仅当作消遣读物,还是不错的,别的也不要奢望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9-8 12:43:20 | 只看该作者
      犹豫了很久,给它三星还是四星。
    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被誉为第一推理小说的这本著作。我并不否认这部小说的优秀之处,这是觉得它是一部局限于一定语境中的优秀著作。
    就像很多身边的许多中年男士喜欢看考古、历史类的电视节目一样,这类题材需要一定的语境。它是否属于你所感兴趣或了解的那段历史,或者跟性别也有关系。至少,喜欢这类主题的男性数目远远大于女性。
    当然,我没有忘记,铁伊也是一位女士。但是她缜密而冷静的推理能力,更倾向于男性的心理特征。对于那些具有欧洲文化背景、或者了解英国历史的人群眼中,它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因为它所引起的颠覆和震撼效果。但是对我们来说,距离感大大减弱了这种效果。
    理查三世的沉冤昭雪并未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汤尼潘帝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一件小事出于政治或宗教的需要,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知情者却缄口不言,直至将所有的目击者和证据带入坟墓,让谎言心安理得的被镌刻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着各种各样的汤尼潘帝,你有没有加入到它的塑造中去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3-9-8 15:30:46 | 只看该作者
  这是铁伊最著名的作品,长久以来高居历史推理类第一名。但读过之后,还是觉得离黄金时代大师的解谜巨作相距甚远,当然,这是从纯本格推理的角度。但是,如果对都铎王朝前后的历史、人物以及复杂的关系有娴熟的了解,读这本小说时,又能增加无穷的乐趣。
  我缺乏对英国中世纪那段历史的了解,也对此书的推理成分颇有微词,但是还是忍不住想要提笔,写一段感悟。全因为书中多次提到的汤尼潘帝。
  所谓的汤尼潘帝,是铁伊在书中提到的例子,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所信的那些“确凿”的史实,有时往往离真相相去甚远。被历史学家渲染的死伤无数的暴力流血镇压事件,其实就是一群对立的人互相推推嚷嚷发泄一下,最后某几个人流了鼻血而已,其重量级甚至连地方志都没有地方可以放,却最终变成大家耳熟能详的所谓历史。
  铁伊所说的汤尼潘帝,却又绝不是要去走向历史虚无主义的道路,而是说人们自身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往往会起到曲解、歪曲、颠倒的作用,所谓三人成虎,以讹传讹。这样一来,真相往往需要下大力气去分辨。
  尤其值得思考的是,铁伊指出,有时候其实事实的真相再明白不过了,大家都清楚,却偏要去传播那些经过改编的谣言,或者是无力、无心去澄清事实,而任由谣言越滚越大,以致最终成为铁一般的史实。个人的理解,这些经过改编的谣言,有些有阴险的政治目的,有些则纯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重新编码,但相比事实而言,都有如下的特征:故事神秘、曲折、耸人听闻、背离常规、有刺激点、有多重高潮等等,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谣言比起平淡的事实要远远有料!因此,人们才更愿意去传播谣言,即使心里清楚,这他妈的根本不是事实!在这个传播链条中,谣言传播者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膨胀,感觉自我的价值得到了实现。
  明白这一点,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如果被阴谋家恶意的利用,其能掀起的巨大能量,绝对能够在历史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只可惜人们往往甘心被利用,只是为了能够亲身去讲述那神秘的颠倒的故事,从而给渺小的自己抹上神秘的光环。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3-9-15 12:21:58 | 只看该作者
  目前只看了《时间的女儿》,挺不错的,不输给阿婆。阿婆的有些作品虽然经典,但也有很多纯商业的应景之作,约瑟芬一生只有八部作品,据说部部都很精彩,继续期待中。约瑟芬主要在于逻辑推理,而阿婆的作品比较强调证据,感觉就像美剧中的CSI和铁案悬证的不同。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3-9-15 17:27:59 | 只看该作者
  有人说读铁伊的书,要么给100分,要么给0分,喜欢与不喜欢,没有中间地带。看这里的书评,都是给100的;但我还是要说,没错,我就是那个给0分的,那个没品的,我不喜欢。作为一部侦探推理小说,在看完前几页的案情发生后,本书前一半,长达100多页你压根不用看,直接翻到第九章继续就可以了——完全不影响阅读(至少我对主人公所谓的寻找自我无病呻吟没有任何兴趣)——在我看来,尤其是推理小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没有紧张的情节,没有迷人的侦探,甚至没有狡猾的罪犯。这是我看过的最无聊的侦探小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3-9-16 20:53:41 | 只看该作者
  英国犯罪作家协会投票第一的推理小说,说实话看过之后,如同嚼蜡。还真是感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也许如果书里的主人公由理查三世换成秦始皇就很刺激了。不是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3-9-21 21:39:15 | 只看该作者
      实际上对历史并不太感兴趣,本身英语专业,对于历史上的理查、亨利几世几世到现在还没弄清楚。只能迷迷糊糊跟着格兰特,顺着他的思路往前走。
    一本历史深厚的书。还是推荐读一读。
    这本书是之前促销买的一套,感觉超值了。
    静下来的时候看看这样的推理故事,还是很不错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3-9-22 02:40:3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主要倒不是讲格兰特警长,看到最后我才明白过来,之前我一直以为铁衣的八本书都是以英俊的警长为主咧。这本书看简介就很吸引人:  一位失踪近一月之久的16岁在校女生指称被法兰柴思大屋的主人——一对母女所诱拐并强迫她做女佣,进而被软禁在法兰柴思。但当警察带这个女孩来法兰柴思指认时,这母女声称她们既不认识、也从未见过这女孩,但她却能准确地说出房间的格局、摆设,甚至这对母女的日常用品。 一个谎言贯穿故事始终,。。。。。。  我这次看的北方文艺出版社的,而非人民文学出版社。因为后者的翻译实在让我看的累。铁衣很擅于把人的思想波动等细节一一分明写出来,这是我觉得很厉害的一点也是她不如阿加莎 克里斯汀大众化的一点。顺便拿着我很喜欢的一段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迷惑:  就在罗勃浏览的眼光停留在原本装有饼干的盘子上时,一股凉飕飕的寒意又突袭似的撞击他的胸肺。这感觉跟那几块饼干无关,至少与生理机能无关。是因为这似乎无可避免地已成习惯的饼干程序:一种没有变化的死板必然,如星期四必然是消化饼,星期一小圆饼。去年以前他并没有觉得这样在他生长的地方平静和气地过活有什么不好,也从未想过其他发展的可能性。他现在仍旧没有想要其他的生活方式。只是近来总有这么一次两次,往昔从不曾困扰他的那种对生活的怀疑,会不期然地往心中撞去。  像足质问自己:“这真是你要以之终老的生活方式吗? ”伴随而来的是胸中突然一紧,恐惧慌张充塞脑海;就像十岁时,被逼着去看牙医引发的那种心脏一缩恐慌和不知所措。    罗勃本身是个一成不变的律师,却因为偶然接到一个偶然的电话卷入法兰柴思事件。我很喜欢这一段的描写,代表着事物的偶尔与命运的必然性:  罗勃在后来常不自觉的想,如果那电话晚一分钟打来会是怎样一种情况? 一分钟,平常毫无用处的六十秒,他可能已经拿起挂钩上的外套,探头到对面黑索汀先生的办公室道再见,并且走到户外,沐浴着夕阳余晖,沿着街道往下走回家了。那就会是黑索汀先生接起那电话,告诉电话中的那名女子说他已经下班离开了。然后那名女子就会挂断去找别人。而接下去发生的事,他纵然有兴趣,也只是在学术领域里的探求研究罢了。     这本书更让人深刻的感受是舆论致死的压力。当事情没有真相大白之前,所有的舆论都在针对夏普母女甚至对她们造成实质上的伤害,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比比皆是。我很愉悦的看到最后因为某个小点夏普揭破了伊莉莎白肯恩的谎言。虽然最终胜诉,夏普母女依然搬离原地,我很高兴看到罗勃认识到自己的感情追随而去。这种感情在约瑟夫的作品中一般很少体现。     主说:你们是干净的又不都是干净的。及时别人深有罪孽,你又怎能从未犯错?舆论太可怕了。尤其在中国。不说了,你懂得。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咱们的老祖宗也是大有智慧。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5 12:20 , Processed in 0.0446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