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4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潜规则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9:4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同ISBN的还有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凡的世界》(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第39卷)《林语堂作品集》(著名作家精品文丛系列)等,属于一书多号。

    作者简介
      吴思,1957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33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11 16:13:30 | 只看该作者
      原文链接:http://www.shenc.cn/archives/72
      
      血酬定律:
      1.所有规则的设立,说到底,都遵循着一条根本规则: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这是一条“元规则”,决定规则的规则。《洋旗的价值》
      
      2.身外之物,随着贫穷的深入,可以等于性命本身。跨过这条命与物的价线,搏命换钱就是等价交换,甚至是有利可图的交换。《地霸发迹的历程》
      
      3.中国的工商企业家,创造了适应“破坏力水平”的多种生产关系。《硬伙生意》
      
      4.在古人的观念中,官吏和食肉动物一样,另是一个物种。《我认出了一个小物种》
      
      潜规则:
      
      1.潜规则的产生在于现实的利害计算与趋利避害。(《出版说明》)
      
      2.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之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自序:关于”潜规则”这本书》)
      
      3. 在仔细揣摩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后,我发现支配着个集团行为的东西经常与他们宣称遵守的那些原则相去甚远。例如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这种利害计算的结果和趋利避害的抉择,这种和抉择的反复出现和长期稳定性,分明构成了一套潜在的规矩,形成了许多集团内部和各集团之间在打交道的时候长期遵循的潜规则。这是一些未必成文却很有约束力的规矩。我找不到合适的名词,姑且称之为潜规则。(《正编》摘录)
      
      4.《身怀利器》张居正总结说:人们怕那些吏,一定要贿赂那些吏,并不是指望从他们手里捞点好处,而是怕他们祸害自己。
      
      5.这很像是狼和羊的在一起。一个长着利齿,而且不吃素。另一个吃素,偏巧还长了一身好肉。虽然头上也有一对犄角,但那是用于公羊之间打架的,在异性面前自我显示的时候还管用,见到哪个大嘴尖牙的灰家伙就只有哆嗦的份了。只要是狼和羊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定局了。假如你愿意,尽可以规定羊称狼为父母,狼称羊为儿女。颠倒过来当然也可以,让狼跟羊叫爹或者主人,羊则有权把狼叫作儿子或者仆人。随便你怎么规定,反正狼要吃羊。如果某羊不反抗,也许能多活几天,一时还轮不上被吃。敢于反抗者,必将血肉模糊,立刻丧命,绝少成功的希望。(《老百姓是个冤大头》) 6.商人和渔民们没有办法,就自己凑钱激励水师,麻烦他们出海维护治安。这又属于一件东西卖两遍了。商人和渔民已经在各种税费中掏过钱,其中已经包含了供养水师维护海上安全的费用,现在却不得不再掏一遍。当然,并没有人逼他们掏钱,我只能说他们是自愿的,他们认可了这第二等的公平。更准确地说,是认可了自己的二等身份。(《第二等公平》)
      
      7.至于清朝全国通行的驿站潜规则,我读史不博,说不确实,但我敢确信:清朝在整体上没有实现儒家主义主张和《大清会典》规定的第一等公平,连第二等公平也未必能够普遍实现。以鲁迅“像当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为标准,我们不妨把第一等公民称为臣民级的公平,把第二等公平称为奴隶级的公平。奴隶级的公平没有普遍实现的证据,就是太平天国起义。(《第二等公平》)
      
      8.无论哪朝哪代,人的一生必定要做平一个等式:一生总支出等于一生总开支。结余的是遗产,亏损的为债务。官员们要努力把这个等式做平,最好还要做出节余来恩泽子孙。而明朝规定的工资注定了他们很难做平。(《当贪官的理由》)
      
      9.总之,从经济方面考虑,清官是很难当的。那时的正式制度惩罚清官,淘汰清官。硬要当清官的人,在经济上必定是一个失败者。当然,这里算的都是经济帐,没有重视道德操守。道德操守是官僚集团自始至终卖力挥舞的一面大旗,它翻滚得如此夺目,根本就不容你不重视。我完全承认,道德的力量是有效的,海瑞的刚直不阿可以作证;但道德的力量又是有限的,海瑞的罕见和盛名也可以作证。(《当贪官的理由》)
      
      10.《恶政是一面筛子》恶政好比是一面筛子,淘汰清官,选择恶棍。
      
      11.在各项正式的赋税收入之外,多数地方官还有个小金库,有大量的灰色甚至黑色收入。这是一笔黑灰色的钱,你问起来谁都不承认,实际上数量又小;管理起来难度很大,但是让下边独吞又不甘心。于是皇上就采取了大包干的政策:交够了我的,剩下的是你的,不交不许上任。实际上,这是对黑灰色收入的批准,强求和分肥。这条政策一出,本来不收黑钱的清官也非收不可了。(《恶政是一面筛子》)
      
      12.但是,即使是专制帝国,也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帝国征收的税费已经包括了从官员工资到后宫胭脂钱的所有项目,其中皇家占用的比例相当高。譬如正德,嘉靖之后,皇家的伙食费每年要花三十六万两白银,仅此一项就占帝国全年白银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面对这种类型的收支帐单,老百姓已经老老实实地掏钱结帐了,你尽可以慢慢修你的宫室。反过来说,你提供的公共服务却充满了假冒伪劣的货色,不治水不救灾,盗贼遍地,豪强横行,你这个天子是如何代理天道的?不跟你较真退货甚至另请高明也就罢了,凭什么还叫老百姓额外掏钱给你修宫室?这个道理,即使是儒家经典培养出来的帝国官员也知道讲不通,于是朝野上下一片反对之声,纷纷要求皇上取消矿税。(《恶政是一面筛子》)注:此条倒是让我想起来前几天看到两个有关税收的视频里面关于三公经费的调侃。
      
      13.(接上)万历根本就不理睬那些文官的瞎嗡嗡,他派阉官去各地办理此事。阉官乃是皇帝的家奴,通常是文盲,读不了圣贤书,也没有后代,并不惦记着对历史对后代对天下负责,除了讨皇上的欢心之外再没有别的责任和义务。(《恶政是一面筛子》)
      
      14.皇上将陈奉召回的时候,这家伙搜刮的“金宝财物巨万“,在重兵的护送下,”舟车相衔,数里不绝“。而冯应京被押解时,老百姓“拥槛车号哭,车不得行“。还是冯应京自己穿着囚衣坐在囚车里劝老百姓不要闹了。(《恶政是一面筛子》)注:陈奉为宦官,反面人物;冯应京是清官。
      
      15.更明白地说,一个变质的政府,一个剥削性越来越强,服务型越来越差的政府,自然也需要变质的官员,需要他们泯灭良心,心狠手辣,否则就要请你走人。这就是此前三百年陈奉与冯应京想替换的背景,也是此前一千七百年司马南自我淘汰的背景。在这种背景下,清官和恶棍的混合比例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定向选择的结果。恶政好比是一面筛子,淘汰清官,选择恶棍。(《恶政是一面筛子》)
      
      16.官场宦游,谁知道明天谁富谁贵?培植关系本来就是正常的投资,不得罪人更是必要的保险。陪着转转,一气吃两顿,送点土特产,照顾点路费,怎么就把人家说成吸血的蚊虫?再说,吴县刮来了民脂民膏别人沾一点光,别人刮来了他袁宏道也可以去沾光。这是一张人人都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官场关系网,袁宏道在圣贤书里没有读到这些规矩,居然就如此满腹牢骚,恐怕要怪他太理想主义了。 袁宏道说,他自己少年时看官就好像看神仙一样,想象不出的无限光景。真当上官了,滋味倒不如当个书生,劳苦折辱还千百倍于书生。他说,这就好比婴儿看见了蜡糖人,啼哭不已非要吃,真咬了一口,又惟恐唾之不尽。做官的滋味就是这样。 袁宏道的感觉书生气十足,只能代表一部分被官场淘汰的人。在实际生活中,他惟恐唾之不尽的东西,有的人拼命要从人家嘴里往外抠。拉关系走后门,巴结讨好分肥,乐此不疲者满世界都是。(《恶政是一面筛子》)
      
      17.开始是因为征矿税而派设宦官,后来这些宦官的命运就与矿税连在了一起。开始是因为宦官谄媚迎合而让他们正矿税,后来这些宦官肥了,便结交后宫,根子越扎越深。(《恶政是一面筛子》)注:包括福利制度以及其他的恶政策,都是这样慢慢根深蒂固的。
      
      18.恶政与恶棍集团相得益彰,迅速膨胀到老百姓不能承受的程度,一个王朝的循环就临近终点了。(《恶政是一面筛子》)
      
      19.《皇上也是冤大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用不了多久,大家便认清了皇上的真面目。原来皇上是个冤大头。你糊弄了他,占了他的便宜,捞了他一把,他照样给你发工资,照样给你印把子,照样提拔你升官。
      
      20.现在我们知道在位十七年的皇上究竟被糊弄到什么程度了:原来他眼中的世界只是祖宗常法和正式规定构成的世界。的确,按照正式规定行事,军民都不该这么穷。问题在于,他治下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些见不得人的潜规则支配运行的。钱能敲诈并走运的个案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大规模民困军穷的现实也表明,这种规则已经通行天下。而皇上对这类圣人不讲,书上不写的潜规则几乎全然不知。他可真天真呀。(《皇上也是冤大头》)
      
      21.在权利大小方面,皇上处于优势,官吏处于劣势。但是在信息方面,官吏集团却处于绝对优势。封锁和扭曲信息是他们在官场谋生的战略武器。你皇上圣明,执法如山,可是我们这里一切正常,甚至形势大好,你权利大又能怎么样?我们报喜不报忧。我们看着领导的脸色说话。说领导爱听的话。我们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难度有谁能天真指望钱能向皇上汇报,说我最近成功地完成了两次敲诈勒索么?如果干坏事的收益很高,隐瞒坏事有很容易;如果做好事代价很高,而编一条好消息却容易,我们最后一定会看到一幅现代民谣所描绘的图景:“村骗乡,乡骗县,一级一级往上骗,一直骗到国务院。”(《皇上也是冤大头》)
      
      22.就连毛泽东主席那样的雄才大略,他的秘书田家英还说他“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还有江青在旁边捣鼓。我们怎么好苛求那些在皇宫里长大的年轻人呢?(《皇上也是冤大头》)
      
      23.在明朝二百六十七年的历史上,弘治皇帝恰好走在半途,他的处境并非他个人所独有,他只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中的一环。这是一场持续了一代又一代,无休无止,看不见尽头的君臣博弈,是一场一个人对付百人千人的车轮大战。别的朝代不说,在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征讨杀伐开始,到亡国皇帝崇祯上吊结束,我们到处都能看到这局下不完的棋。(《皇上也是冤大头》)
      
      24.皇上的这种冤大头特征对官场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皇上是官场主任,是领导班子的班长,是官场上种种正式规则的法定维护者。正式规则“软懒散“,潜规则就要支配官场,而以收更多的费,干更少的活儿为最基本特征的潜规则,势必造就大批的贪官污吏,造就大批的钱能,同时降低清官的比重。当然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皇上明察秋毫,天道报应不爽,势必造就大批清官,甚至能把贪官污吏改造成好人。(《皇上也是冤大头》)
      
      25.《摆平违规者》清朝的京官比外官穷:京官凭借权势和影响关照外官,外官则向京官送钱送东西。
      
      26.送礼还要”苦求”人家收下,这正是规矩的一部分,目的是让领导实利和面子双丰收,既当婊子又立牌坊。(《摆平违规者》)
      
      27.那么清官究竟在哪里呢?清官光荣地牺牲了,成了大家的好榜样。 我想,每个人都会从这个案例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流合污的利益和风险与当清官的利益和风险比较,究竟哪头大。当然,这不是单边的计算,而是一场双边博弈的计算,双方的行为相互影响,各自的得失还要取决于对方的策略。李毓昌与王知县互斗,真正的赢家是根本就没资格上台面当对手的零散百姓,两位旗鼓相当的对手得到的却是“双输“的结局,双方同归于尽。既然这场对局成了一场要命的灾难,恐怕双方的策略都难以为后人年效法,我们也就不能指望其成为定势或者叫常规。真正的常规是:对局者双赢,老百姓买单。(《摆平违规者》)
      
      28.《论资排辈也是好东西》论资排辈和抽签法可以算作灰色规则,位于白色的正式规则和黑色的潜规则之间。沿着这条灰色道路上来的放牧者则是个大杂烩,勤狗懒狗,好人坏人,豺狼虎豹都有,老百姓赶上谁是谁。这条灰色规则能够大体通行,已经很不容易了。
      
      29.《新官堕落定律》所谓堕落,当然是从圣贤要求的标准来看。如果换成新官适应社会和熟悉业务的角度,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迅速进步的过程,一个接受再教育的过程。第一次是接受圣贤的教育,第二次则是接受胥吏衙役和人间大学的教育。第一次教育教了官员们满口仁义道德,第二次教育教了他们一肚子男盗女娼。
      
      30.分析这个故事,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三个要点。第一,晏子初期不媚上欺下,实行了一套合乎仁义道德的政策;第二,晏子后期欺上媚下,实行了一套涸泽而渔的政策,这是只做不说的潜规则;第三,合乎仁义道德的政策顶不住巨大的压力,被迫向潜规则转变。这三个要点构成了一个堪称经典的制度变迁模型。读读中国历史,这类制度变迁总是在人们的眼前晃来晃去,似乎生怕大家不认识它。为了识别方便,我们干脆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晏氏转型。(《晏氏转型》)
      
      31.统治阶级内部的人,控制着通向以暴力组织为后盾的最高权力的信息渠道,他们是齐景公的耳目。晏子实际上干得如何病不要紧,要紧的是信息渠道中传上去的是恶言还是美言,在正常情况下,他本人的命运便是由此决定的。(《晏氏转型》)
      
      32.有意思的是,群众运动中打出了”除五蠢“旗号,这分明是反贪官不反皇帝的表白。我们的先人只要求除去旗杆上的蠢虫,并不想砍倒龙旗。衙门还是好的,但里边的蠢虫很坏。如此主张是出于自卫策略的考虑呢,还是我们祖先的真实想法呢?我认为这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因为我们在别处并没有看到什么高见。李自成似乎走得更远,他反皇帝,但他的目标是自己当皇帝,然后再像朱元璋那样制订出许多漂亮的规定,再渐渐变成具文,过两三百年再重复闹那么一场。这算不得高见。我这么说并没有责备古人的意思。(《崇祯死弯》)
      
      33.有关潜规则的定义:
      
       潜规则是人们私底下认可的行为约束就;
      这种行为约束,依据当事各方的造福或损害能力,在社会行为主体的互动中自发生成,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
      所谓约束,就是行为越界必将招致报复,对这种利害后果的共识,强化了互动各方彼此行为的预期的稳定性;
       这种在世界上得到遵从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当事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
       通过这种隐蔽,当事人将正式规则的代表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或者,将代表拉下私下交易之中,凭借这种私下的规则替换,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
      34.我想在强调一句。在潜规则的生成过程中,当事人实际并不是两方,而是三方:交易双方再加上更高层次的正式制度代表。双方进行私下交易的时候确实是两个主体,但是,他们隐蔽这种交易的时候,就变成一正式制度为对手的一个联盟。隐蔽本身是一种策略,这种策略的存在,反映了更高层次的正式制度代表的存在。(《关于潜规则的定义》)
      
      注:本文摘录了潜规则正编部分的文章,杂编和附录部分的文章暂未摘录。版本是2009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修订版。笔录于2012年初,博客最终整理于2013.7.24。
      
      此外,大一上学期的宪法课老师张伟强对奥尔森的理论颇有研究,推荐他的论文给大家:《奥尔森宪政理论研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2 13:41:06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第一次推荐时,我没有放在心上,觉得不过是一个愤青的愤世嫉俗,当第二个老师推荐的时候,我开始感兴趣了,从图书馆借出来却先被室友拿去,等我拿到手时,只觉得真是不容易……
      说实话,我已经开始期待一个愤青开始冷嘲热讽或者指桑骂槐,却没想到作者的语言朴实到不能再朴实,偶尔出现稍显学术的知识,也是通俗易懂,如此这般,却没有让人感到枯燥,反而沉浸其中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7 07:29:52 | 只看该作者
           吴思的潜规则这本书确实好读,可以完全当成一本小说来赏读,这本书也是我读得最快的一本书,计算了一下总共花了4天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读完之前我很想无语,但是由于自己给自己定了个任务,每读完一本书,总得要写点什么,不管这个什么是不是成熟或是幼稚,总得留下点踪迹吧。
           这本书,潜规则不如称之为官场潜规则或是简化版的官场显形记。 初读这本书,感觉是轻松的,但是读着读着却有点沉重起来,如果站在自私自利的角度,站在他人瓦上霜的角度,完全可以不必沉重,管我嘛事啊,但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其实应该算是胡思乱想才对),如果看了一本书就这样看过去了,没有任何思考那还不如去电视得了我们看到阶级层次的智慧程度不是一天练成的,有其历史根源,也不得不感叹老祖宗们的大脑如此之发达,如此聪明才智不用在国家富强上,而用在了关系利益上,可能他们一直认为那是皇帝的国家,与他们自己是没多大关系的,所以只要看到眼前或是实际的利益,管他国家是强还是弱,管他什么更朝换代,同时也验证了另一句话,与人斗其乐无穷。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也可以听到,甚至有的能亲身体会到潜规则的存在,现在不仅仅是官场,几乎各个行业都有此幽灵的身影,只不过存在的程度有所差别而已,只是自己的圈子还不大,所以很多时候感觉自己还是在围墙内,很多现实的东西完全看不到,但是不代表不知道,听不到。读了这本书感觉应该给所有当官的人手一本,至于读后有没有效果另当别论,历史如果是一面镜子,你是以镜正观还是对镜描红,可能效果还是二说的,正如看过香港一个反腐败的电影一样,有人说别人都坐在贪污这个公车里,你不贪污也没事啊,但是你别挡道啊,大概意思是如此了;所以当官官皆如此之时,想保留一下自我还是很难的了,经常在网上看到某人贪污被抓住时我就在想,要贪污也有个度吧,少弄点,然后多办点实事,不就行了吧,我承认,我堕落了,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想不堕落也不成,但是底线还是需要,最起码办点事出来吧。
          从体制来看,以前的朝代中官员的薪水是哪些之低,估计想不贪污全家都得饿着肚子,所以对于这个朝代来说可能总是个死结,总想需要用思想来净化人心,而完全忽略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的需要,最起码要保证活得中等的程度吧,可能当时的皇帝总想着省钱来着,想马儿跑又不想把马儿喂饱,不贪污才怪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能是当时的体制所限制,所以朝代总是换来换去,但是不变的还是一样的制度而已,可能一段时间皇上勤快点,还能知道点人民疾苦所以搞出什么盛世来,然后又是然后,所以古话有云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还是老祖宗想得开,一句搞定了历史趋势,而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总是才百姓。而现在啦,不说也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这薪水应该是足够饱着肚子,同进还有富余,但是如果要上天揽月,下海捉蛟那是不够看的了,但是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的腐败横行,其中之一是信仰的丢失吧!另一个最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看多了民主和自由的书,可是发现二样又象是个遥不可及的梦一样,总是说有,但是总是个镜中花,水中月,今天与同事感叹一句,这世界太没意思了,同事反问一句,没意思又能怎么办呢,是啊,又能怎么办啦,不可能学着张国荣奋身一跃,活着总得活着吧,还是多看点书,少说点话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7 23:33:40 | 只看该作者
      说来说去都是老问题,儒毒不除,国难不己,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王朝,为什么只要一旦陷入到“尊孔反孔”的这个周期律中,必然也就要陷入到兴衰更替时间极短的另一个周期律中。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由于儒家学说的本质才造成的。  
      
        孔子尽管被儒家传人尊为是鼻祖,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又被后世的许多人美誉为是平民教育的首创者,但是儒家学说的源头与核心内容却是周公所制定的《周礼》,而《周礼》的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维护王朝统治的纲常制度。所以,不管孔子为其增添了“成仁”,孟子为其增添了“取义”,还是后世那些名儒、耆宿为之增添了多少诸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内容,然而儒家学说都始终没有跳出为统治阶级效命的范畴,其根本的性质仍然是一种依附于皇权加官权的文化,所宣扬的仍然是一种极端的实用主义加机会主义的人生哲学。  
      
       任何依附于皇权加官权的文化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全心全意地为皇权加官权服务。在阶级社会里,文化为皇权加官权服务的根本途径,就只能是愚昧和麻醉被统治者,通过对被统治者进行思想麻醉和精神控制以及性格上的弱化,以达到接受、甚至是顺从地接受统治者的统治的目的。  
      儒家礼法治理下的社会,法律性同虚设,司法依附行政,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巨大的腐朽和无序,动乱一触即发,可万历十五年,一切都显得盛世安详,丝毫意识不到三十年后即将发生的一切。开朝的筚路蓝缕励精图治总是不可避免地走向陈腐没落积重难返,如何避开这个被诅咒的历史怪圈?只在于我们是否有尝试的信念。只在于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尝试的勇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f4c430102e13n.html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21 14:46:31 | 只看该作者
      书是一种管道,得以窥见曾忽略的世界。潜规则是世界的一部分,我相信这不是世界的全部(个人判断),知道并了解。至于如何做这是自己的事情。
      
      潜规则,古已有之,也曾在现实中隐约看过,满腔的仁义道德,背后的男盗女娼,有时候都会怀疑这些人会不会人格分裂。这只是我个人的矫情,他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这不是道德判断,而是在现实利益格局之下每个人所做的最好的选择。
      
      现实中最好的选择,这才是无奈的,最后只能是治乱循环,至今还是这种循环中的一极。有种悲哀。看美国大法官的传记,对比书中提及的《道咸宦海见闻录》,感觉是两种不同的气氛,这难道就是民主国家和专制国家之间的制度差异所引发的社会文化的不同。
      
      我把所有的这些东西都归咎于专制的制度和信息通道的垄断。从专制到民主,从一种规则跳跃到另一种规则,真怀疑有生之年是否能看到。
      
      最后到你面临这种现实的选择,你会如何处理?我想我最多会沉默吧,所幸我还不到潜规则的那个层次。真是具有犬儒主义者的潜质。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25 10:10:57 | 只看该作者
      初读此书,说实话是失望了的,完全没有原来想象中的缜密和犀利,无论是语句还是内容初看上去实在并不是多么出彩,但好歹是自己三跑图书馆才借到的书,便尝试着继续读下去,这才发现作者语句,平实中蕴含乾坤,嬉笑怒骂之中,既避开了麻烦,也说清了道理,实在是聪明!更惊喜的是,原本以为是史评类的书籍,其中的模型也是新颖缜密,值得回味!
      值得一提的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想起许嵩的《拆东墙》,“兴也苦,亡也苦,青史总让人无奈;更迭了朝代,当时的明月换拨人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8-26 04:41:09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在开篇中说:收入本书的这些随笔,大体都在讲中国传统社会是如何“淘汰清官”的,解释清官为何难以像公开宣称的那样得志得势,为何经常遭遇被淘汰的命运,以至青天大老爷竟成为我们民族梦的一部分”。只这一句,足以令人长歌当哭!
        
              这是本让我深感绝望的书。因为在读本书前,我对所谓“潜规则”只抱有“厌恶”的浅薄态度,总以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坚信在不断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潜规则”被消灭、被取缔。可是这本书打破了我天真的想象——四处横行的“潜规则”,不是今人的发明创造,它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已经嚣张地存在了数百上千年!作者从众多史书、札记、地方志里找到了无数我们熟悉无比的“潜规则”:地方官见缝插针乱收费,皇帝和京官要么走个过场,要么为虎作伥,那些念着好听的文书规矩,其实早已给“官断十条路”留下了足够的余地,它们给了官老爷“合法伤害权”,伤害百姓之后不必负责,因为这些条文还给了他们“合法恩惠权”,老百姓的伎俩他们早已算透,想告状就尽管告,他们早就想好了办法让你死了告状的心。这门“潜”人的艺术,经过一代代有知识、有权力的老爷们发扬光大,终于发展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贼开花”,以及牢狱里盘剥犯人甚至死人的种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陋规。其中有很多东西,今天仍在延续。
        
              如今,“潜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校园到职场,从政界到医院,从基金会到演艺圈,貌似公平的文字规章大多徒有其名,谁没有感受过“潜规则”的无处不在与根深蒂固?谁没有体会过程度不一的被“潜”经历?然而这些都不是改革开放之后飞进我们社会主义家园的“苍蝇”,而是随着历史的传承渗入我们文化血脉与思维方式之中的难以治愈的痼疾。
        
              虽然深感绝望,但我深信作者写作的动力和深意是让懵懂、盲从、忍耐的绝大多数不再懵懂、盲从和忍耐,所以,这也是本让我心生希望的书:尽管历史上罕有不顾个人得失反抗“潜规则”、百折不挠且终获成功的案例,可是人民群众的智慧无穷无尽,既然躲不开,那就让我们面对它们、了解它们,学会自保,同时积聚勇气,肩住黑暗的闸门,再造新的文明。
      
              在作者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评述结合的叙述中,以前看不清、想不通的事情有了豁然开朗的顿悟。希望读过它的朋友在了解了“潜规则”的种种花样和手段之后,不是用它们把自己变成游戏的得利者,而是保护好自己,作一位追寻正义、公平和光明的勇士。
      
      (本书评版权归云中书城所有)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8-28 02:21:19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个,我想感叹一句:“要是没有潜规则,社会该怎么办啊!”有台机器长得难看又老是出问题,但好歹还能用。有人嫌弃它报怨它,它一听就火了:“有本事你弄台漂亮又实用的来替代我啊,弄不到?那就最好记得定期给我上润滑剂。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2 17:50:48 | 只看该作者
                   《潜规则》----皮肤下的蛆虫
          这本书写于十来年前。潜规则这个词到现在,已经变成流行到滥的一个词。可在十多年前,这是一个字典里查找不到的词。是作者吴思,一个新闻工作者、著名媒体人创作出来的,用以形容一种社会现象与规则。
          潜规则这个词是新的,可是这种现象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在社会道德水准高的时代,它会披上华丽的外衣;在社会道德滑坡的时候,它会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这是一套潜藏在社会法律、制度、风俗等社会规范之下的一个对社会行为起实际作用或辅助作用的系统。中国人曾经有太多的优越感,说为了顺应天人合一,做人应该内圆外方;近代说是做事与做人需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依法办事时应该要有人情味。最被推崇的孔圣人,被人们崇拜为圣之时者。我甚至是这样理解的,中国人是最能适应潜规则的国家,因为中国人智慧。所以老外在中国会玩不转,因为他们没有中国人聪明。
          在吴思看来,这与是否聪明其实没关,是中国的文化体系与社会制度进化的水准相关的。
          我们已经对各种潜规则已经习以为常了,甚至认可并习惯了这种规则的存在。比如你去给孩子家长送礼,其实并不是求老师如何的特别关照,只是你如果不给,老师很可能会在现有的规则之下对你的孩子施以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暗示,也许就足以让你的孩子信心消失殆尽,留下长长的阴影。但现在社会风气就是如此,作为家长,你敢于对潜规则视而不见吗?作为一个不愿意潜规则的老师,也许收受了你的礼物,还需要费尽心思来想法还礼,以求自己内心的心安理得。你看,对于愿意阳光行事的人来说,对潜规则双方都是一种伤害。
          潜规则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文化传统上,其实一直不愿意说透,在知识分子的笔下,其实一直都是仿佛只可意会不可言明的存在。其实,它就是腐败的外衣。至于其深层次的原因,以及如何去根治。在中国历史上除了严刑峻法,就是依赖于道德。明朝一代反腐败的法律是最严苛的;明朝大儒,是最推崇德化天下的儒学的。可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毛主席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一生堪称伟大。他并没有滥用私欲,个人生活简朴,没有在物质上穷奢极欲。因为成王败寇的政治原则,我以为在政治上是没有道德,只有利益可以讲的。所以说我对他在道德上的光辉形象并没有因为他在政治手段上的阴险狡诈、凶狠无情而打折扣。
          朱元璋、毛泽东两个怀揣理想的乱世枭雄,天下的运行轨道并没有按他们设想的那样运行。社会还是逐渐的腐化下去了。
      是吴思,用西方的逻辑思维,穷根刨底。在潜规则的背后,在腐败的背后,不仅看到了那个知其然,还琢磨透了那个知其所以然。这个突破,竟然源于对一个英文词语的理解。”right”.传统的,官方的翻译是将这个词译为“权利”。吴思将这个词译为“权分”。及权利双方各自权利的分界与位置。(吴思的理解与历史上的理解其实有共通之处。《资治通鉴》上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潜规则所侵害的就是权利弱势一方的边界,而这个边界的界定是由显规则,及法律、规则等阳光下的制度决定的。所以抑制潜规则的关键是要设计出能对权利双方能有效平衡、界定边界的游戏规则。腐败等潜规则现象,不到社会文明发达到一定的程度,是不可能消失的。我们社会人所能做到的唯有尽可能合理地设定游戏规则,能平衡权力各方的力量,使权力有固定的清晰的界限。而立法、司法、执法的三权分立、独立是一个基本原则。
          没什么不好承认的,没什么好扭捏的,没什么必要说中国的改革得适应国情慢慢来,中国的社会制度就是极端落后的。譬如言论自由,譬如司法独立、三权分立,相信这些与国情无关。反对的理由无非是潜规则的幌子,感谢文化人将它撕个粉碎,拒绝忽悠。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7 03:07 , Processed in 0.0555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