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2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44:松山战役笔记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3-3-30 17:4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9:3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了这部书,你才会了解,人,可能疯狂到何种地步,也可能英勇到何种程度。
      你可以说,这部书填补了后人对这段历史认知的空白。
      你还可以说,这将是一部一上架就会获得战史类模范文本地位的作品。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20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7 19:21:55 | 只看该作者
             我是两年多前读的这本书,今天看到网易的《中国远征军70周年策划一:先辈的旗帜》突然想起来这本当初让我难眠的好书。
          记得当时一共买了好几本关于远征军的,还有一本好像叫《远征军:父亲的旗帜》,那本书很多都是优美的抒情散文,很多荡气回肠的当年故事。而这本是实打实的近乎于战史的书,没有恢宏的镜头,没有抒情的笔墨,但读来却丝毫不枯燥,令人发聩。如果你感情细腻,你读着读着眼睛会发涩会有种想哭的感觉。
          真的,当年我们的先辈们太不容易了,一个刚脱离了半殖民地的国家对抗一个当时已经工业化程度相当高的新兴帝国是何等的不易,绝不是现在的愤青(如同当年清末的“清流派”一样)所能理解的。松山、腾冲、龙陵,这三大日军缅北玉碎战也让我们的先辈流尽了血,而他们的坟现在就静静的躺在那里,那些不知名的地方,许多人都没有来得及留下后人就走了,他们走了也就走了,什么也没有留下……
          谁还能记得起当年的英雄们?!他们为国战死,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我们可曾记住过哪怕是一个普通士兵的名字?!
          我想起了《被遗忘的士兵: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里作者说的一句话(大意):只有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才知道坐在暖和的屋里喝咖啡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见鬼吧,什么男儿当从戎、马革裹尸,那是政客们为了达到自己利益忽悠别人的说辞,反正死的不是他们。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8 15:20:37 | 只看该作者
            合上书,久久不能释怀。联系到最近围绕“日本战败日”、“保钓人士登岛”这些热点,读完此书确是无意中的有意,是这些有关的新闻热点引导了我去读这本书。关于保钓人士在8.15这天成功登岛这件事的前前后后这里就不说了,单说本书:这是一本非常严肃的战役史料,不能将其简单地评论为“史料的罗列堆积”。由于时间的原因,现在已很难得到亲历者的口述史,所以大量史料、自传间的比较呈现给我们一个全面的松山战役全景图。正是这本私家战史笔记(作者语)让我们能记住这些为国家英勇捐躯的先辈!
          1944年日本已显败势,国军上有飞机支援,后有大炮开路,手握美式装备,却仍以杀敌一人自损六人的代价拿下滇缅公路上的这个战略据点,可见战事之惨烈。
          8年的抗战,不论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还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都没有发生类似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或者中途岛海战那样的转折性的战役。直至日本投降,中国仍以消耗战的方式抗击日本,而日军也不是被中国军队赶出中国的。中国远征军对日的胜利只是保障了这场消耗战的物资供给线。所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场惨胜,不是那种苏联对德国、美国对日本的那种完全意义上的胜利,所以我们才不得不要面对钓鱼岛这样的烦恼。
          如书中所说,中国是一个防御性的国家,即使如秦汉般强盛仍要筑长城以御外敌。诚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防御是一种优于进攻的战争形式,但中国要想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就要先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要成为军事强国就不能将防线建在家门口,让战火只烧在家门口,必须要御敌于千里之外!
          另:作者即已在附录中列出了日军的人员名单,那么也应尽可能多的列出我方的战斗人员姓名,哪怕是部分人员,不能再只留下指挥官的姓名,应留下更多的战士的姓名,尤其是捐躯的战士姓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28 04:45:13 | 只看该作者
      先说好的方面:
      本书的最大的优点,已经在两个序里面说的很清楚了。在当前大陆战争题材作品普遍专注于表现所谓共党高层运筹帷幄的背景下,能有一本中立、冷静、客观的描写战役层次上国军作战行动的书,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另外余戈作为《军营文化天地》的副主编,文笔也还是可以的。
      再说说遗憾的方面:
      本书最大的遗憾,莫过于第一手资料的缺乏。本书几乎是由几本日本战史和相关地方志以及台湾的一些相关战史组成,到了后来作者几乎饥不择食连网络上的资料开始引用。当然我相信这一局面是作者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也相信作者会亲自去采访相关人士,而不是以这种龌龊的方式完成此书。当然原因也有很多,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对这块历史的漠视导致亲历者大多已去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参战的中国士兵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导致没有留下成规模的文字记载。同时,两岸长期以来对于“人”的轻视也是重要原因。
      本书的另一个遗憾,是关于作者本身的。可以体会到作者写作此书时的心态:好不容易逮着个出书的机会,一定要把自己知道的全卖出去。这一心态导致的结果是,全书中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所谓“超链接”,极大破坏了阅读的连贯性。更为可恶的是,有的超链接里面还有超链接!到最后就离题千里。真是忍不住想跟作者说一句:大哥,别卖弄了行不?这些咱都懂。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9-2 18:13:16 | 只看该作者
      其實,讀這本書是兩年前。不過,現在書中的內容現在仍然有震撼的感覺。相比之前對戰爭的感覺大多數教科書中的簡單幾句的定義似的描述,這本書確實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戰爭是要死人的,雖然之前也不止一次聽到、看到,但都不如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強烈。向為民族解放而犧牲的國軍弟兄致敬,請接受者晚來的敬禮。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2 18:23:48 | 只看该作者
      其實,讀這本書是兩年前。不過,現在書中的內容現在仍然有震撼的感覺。相比之前對戰爭的感覺大多數教科書中的簡單幾句的定義似的描述,這本書確實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戰爭是要死人的,雖然之前也不止一次聽到、看到,但都不如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強烈。向為民族解放而犧牲的國軍弟兄致敬,請接受者晚來的敬禮。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4 11:42:19 | 只看该作者
      以前我觉得只要老李那样一个团就可以打得如此风生水起,而书里一个师、一个集团军却好像给不上力来,应该说字里行间还有很多可以衍生的部分,就像余戈的遗憾------有太多的无名英雄,很多事情再也无从知晓了。但即便如此,还是可以读得出,仅仅是一个连就可以足够惊心动魄。
      拿<亮剑>出来比是因为脑海里对打仗的印象无非就是这样,团长要干啥就干啥,只有一些精神的、简单的,完全不或只略略地涉及战术、武器、兵种等等其他的(这一点是国产电视剧的软肋吧,有相当的真实,但离真的真实还差太远)
      本书在这一点上给了我太多补充,应接不暇,真想去现场看一看。
      以前我脑海里根深蒂固的是战争中决定胜负的不是什么战术战略(原子弹这类数量级差太多的不算),而是士兵,具体到每一个上战场的人。没有人能预测到战场上会发生什么,上级的命令可能根本不具有操作性,或者操作的结果是反的。(<战争与和平>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本书中也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总体对指挥官的作用还是持正面积极肯定的评价,给了我一些新的启发。崔继圣、盛兆、黄仁宇让我对副官这一形象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我终于知道安德烈公爵到底干了些什么,也以一种更微观的视角去体会申格拉本。(读着崔继圣陪着美国人到第一线打子高地,不由得联想到安德烈公爵在申格拉布。)
      <亮剑>里和尚被土匪放黑枪打死的时候,我真心可惜伤心,看了书以后才知道这就是战争,他必须得死。我也知道作指挥官的心里要怎么个苦法,才能让大炮去打自己人。原来觉得何绍周阴险无情,后来还是明白过来这就是战争。但我还是不认同他这种做法。因为事后诸葛亮一下,有很多时候好像只要改变一点点,就可以少死很多人,也根本用不到打掉那么多那么多宝贵的弹药,除了感慨指挥官的无能(但我们都非曾身临一线),也只能叹气。这代人的命运都不好,活在一个舍命的年代,一个亦真亦假、群雄混战的年代,一个玩权利的年代,但荣耀永远属用血肉保卫祖国的他们。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幸与不幸,他们舍了命成全了我们,我们要怎样去活。
      我深深的庆幸中国人尽管有很多讨厌的小毛病,但在大的普适的道义人伦是上是不会开错道的,总有一股力量牵引着你想着人类应该前进的方向。我指的是老百姓们,历史上一些著名脑残败类骄奢淫逸的没进化的表现不算。仅这一条,也许,孔老夫子就可以欣慰了。
      人民的战争,正义的战争,终究会胜利。
      愿老兵安享晚年,和平安宁照耀地球,
      "人,我是人,我是中国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7 19:21:48 | 只看该作者
      ATV-马鼎盛讲军事4集中讲到:
      
      松山在中缅边境,打通它就等于打通了中缅公路,就会有大量的补给从陆地运入中国内地,支持抗日,不用飞虎队通过喜马拉雅山脉的驼峰,用20倍的金钱才能运到补给品,所以,松山战役非常重要,但打的非常苦。日本兵非常顽强,1000多人顶国军3万人,最后打成一场消耗战,国军自己承认的伤亡是7700多人,为何是10倍的损伤,这本书总结出日军有多大的优点。
      第一,他懂得做工事,松山此地方圆只不过十几公里,但每攻下个山头都有大量伤亡,就因为其工事做的非常好,两尺粗的圆木,横竖放四五层,中间还要夹一寸厚的钢板层,上面还堆上沙包,日军自己试过,用500公斤的重磅炸弹直接命中,都打不穿。
      第二,是其战斗意志强,往往一个山头已经攻陷,谁知突然一声枪响,死了一个,就是因为这个山头有一两个日本兵还未被歼灭,他在放冷枪,他明知会死。最后还是要打死20几个中国兵,才最终被打死。
      这几件事,综合起来,便能看出中日之间的差距,最重要的还是人的意志,写书的人到当地调查,还看到有十多个当时仍未死的日本兵每年都去拜祭,还带儿孙同往,以缅甸收取了他们的日元,将中国盟军的坟墓全部铲平。而中国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很少在中缅边境建造中国的陵园。虽然日本是属于侵略者,但他不管。所以,如果中日之间再有战争,我们要看这本书总结经验教训,要取敌之长,补己之短。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9 05:09:32 | 只看该作者
      松山属于云南保山,是靠近怒江的一个很小的地方。
      在沉寂了很多年以后,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
      2003年第一次去腾冲,瞻仰国殇墓园。感觉是悲壮和震撼:高高隆起如一座小山的坟墓,依官阶大小整齐排列的墓碑,记得国军最大的牺牲者应该是位少将。墓前还另外立有牺牲盟军的纪念碑,大约有20多位。
      在墓园一个角落,还有小小的一个坟堆,碑文很简单:倭冢。
      墓园大门,有蒋中正题写的“浩气长存”
      从腾冲前往保山机场,车从高黎贡山盘旋而下。路修得很好,但很险峻,许多地方接近90度的急弯。一边是山壁,一边就是飘渺云雾的怒江峡谷。不到2个小时,就下到了怒江边上。茂密的植被也从亚热带的植物变成了硕大树叶,叫不出名字的热带植物了。路边的摊贩也兜售着各种的水果:菠萝,香蕉,百香果,酸角,木瓜。。。。。。
      接近2000米的海拔变化,像刚下飞机,耳朵出现了蜂鸣声,过了很久才听清路旁怒江的波涛声。7月份的云南,应该是旱季。江面不宽但十分湍急,溶合了云南特有的红土,铁锈色的江水争先恐后地夺路向下。远处还隐约可以看见悬在半山的滑索。
      跨过怒江,前往保山的路一马平川。用云南当地的说法:我们已进入了保山坝子。
      这次行程,虽然没有经过松山,仍可以体会怒江一线的自然条件,理解战争中攻防双方的不对等的状况。
      作者多年来致力于滇缅战役的研究,在最近的一期三联周刊里,很大的篇幅都来源于他的著述。
      回到松山战役,为何在整个远征军的历史中,留下如此重要的地位,除开战役本身的惨烈,日本松山守备部队的“玉碎”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
      按照日军规定,若一支部队丢失军旗,则意味着整个部队的建制取消。二战中,日本少有军旗灭失,缴获的纪录,中国大陆战场,松山部队是唯一一支军旗丢失的日军。因此成为不可一世的“大日本皇军”最大的耻辱。
      最早知道松山,来源于我的一位长辈。记得在10多年前的一次家族聚会上,他谈到了松山的战斗极度惨烈,他所在的一个连队战至最后仅存三人。由于一个亲戚的关照,他在战前调往炮团才侥幸逃生。
      在书里,居然能读到提及的这位长辈的访谈,有关他的豪爽的笑声和面容不禁又浮现在眼前,深为作者的细致无遗的材料收集和繁杂工作而感动。
      1944年,中国驻印军和国内的远征军同时发动滇缅战役,目的在于打通滇缅线,并接通中印线(史迪威公路)和中印输油管路。按说这时的日本已是强弩之末,其战略重点在于太平洋岛链的防守。而全副美械装备,拥有空中优势的远征军应该能摧枯拉朽,很快扫荡滇南缅北的日军。
      可是在松山,腾冲,密支那,仁安羌,一场场鏖战,仍然是尸山血海。究其原因种种,感兴趣的可以去读读黄仁宇的回忆录《黄河青山》。那时,他正担任远征军的翻译。
      《1944:松山战役笔记》,开创国内战争纪实的先河:田野实地考察,各类史料的去芜存真,交叉校验不取孤例,重视数据,任何结论都有出处。是一本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书。可以和它类比的,是很早前也是三联出版的《天朝的崩溃》。
      
      中国远征军,中国第一支真正现代化意义的军队,不过短短三年,就在国共内战中灰飞烟灭。
      
      重看历史:前生的税警总队,德械师,南京教导总队,战史:从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长沙常德会战,桂林战役,昆仑关战役,第一,二次滇缅战役,到内战的辽沈,山东,淮海,再到最后的金三角割据。
      
      一颗颗将星:戴安澜,张灵甫,杜聿明,廖耀湘,邱清泉,李弥,宋希濂,卫立煌,孙立人。。。。。。
      
      我以为:能与他们起伏跌宕命运相比的,应该只有经历了甲午的北洋海军的将领们吧
      
      非常希望能有人来论述中国远征军的前世今生。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9 14:54:17 | 只看该作者
      字里行间都可以感觉到第一手资料的真实语言朴实生动,资料翔实可信,看的出来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微观战场看整个抗日战争,感觉完全不是高大全的概念,没有胜利的喜悦只有惨胜的无奈,当时的中国军队真的是打不过小鬼子,只能用血肉之躯来换,比例之高令人咋舌!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5 20:13 , Processed in 0.05341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