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小书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岛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4-1-7 18:14:40 | 只看该作者
  看这本书是因为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科林·摩根主演的《岛》。我会把自己感兴趣的电影的原著找出来看,并且做对比,一般总是书比电影好看。电影只能看到你所能看到的,而书则可以看到角色的心。刚开始,我以为这就是电影的原著,以至于我不停的找寻着熟悉的场景。直到我意识到这是不一样的书之后,我没有了看的动力。但我确实那种有的时候不是为了看书,而是为了看完一本书。抱着这种态度,我大致翻翻,随便看看。就在今天我准备去图书馆还书的时候,我有了种我该认真看《岛》的这种感觉。而我很庆幸,我找到了这本书,四个时代的女人,四个不同的生活命运,却是生命的延续。平凡凄凉而又伟大的爱。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4-1-22 09:47:2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每个人处在不同的时代,但主人公家族中的爱与坚持适用于任何时代。因为有这样的爱,我们面对困难时,是那样的乐观勇敢与从容。这爱也让内心如此的强大,家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源泉。
         值得一看的好故事,对家与家族又多了一层理解。对亲情又多了一份感动……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4-1-25 17:44:29 | 只看该作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对同一本书的不同回忆都取决于看书时的环境。
  
  每次回想起这本书,就想起一个画面,我在多伦多的一个半岛上,清晨摸黑冒雪出门,赶了一个多小时到达半岛,在天荒地老的世界尽头看日出,冻地快失去知觉的时候,找到一家Tim Hortons,捧着热咖啡,看着这本书,身体回暖的同时,心里也满满的。
  
  麻风病离我太遥远。好在有这样一个作者,带我回到那个年代,看到了那些已经灰飞烟灭的历史。
  
  不知道,等死是种什么感觉。被世界抛弃是种什么感觉。
  
  无法感同身受。
  
  不过至少,欣慰的是,有人站出来,向世界大声地说出了尘封的历史。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4-2-1 04:40:08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麻风病人聚居岛的故事,从被隔离,穷荒,破败,绝望到壮大,发展,新兴。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处女作讲述了浪漫爱琴海上一个似乎与浪漫毫不相关的麻风病人岛的故事。这也是女人的故事,年轻的阿里克西斯犹豫在自己与男友尴尬而不亲密的关系中,同时也疑惑于母亲对她家庭及她个人过去的秘密保守。通过一条对“家庭秘史”好奇的追溯主线,《岛》的故事从此展开,也展开了四个女人的故事。
  
  相较于有些散漫不拘一格的阿里克西斯,她母亲索菲亚是一个严谨而善于操持家庭事务的女人。她的卧室从来没有一丝凌乱,整洁至极以至让人拘束。同她的卧室一样,索菲亚把自己也束缚在一个无人能探访的世界里。她同女儿阿里克西斯关系并不亲密甚至有些尴尬,同时死守着自己的过往以及家族的历史。索菲亚像是一个被压抑的女人,但无论对于起初的阿里克西斯还是刚开始翻阅《岛》的读者,无人能理解施予她压力的力量或是话语权力来源于何方。 显然,索菲亚和阿里克西斯的家庭并不是一个传统男权社会下构建的男权家庭。她丈夫马库斯菲尔丁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并且对索菲亚异常包容。从马库斯杂乱的书房以及他对索菲亚整理卧室风格的包容就可以看出他毫不拘束的天性以及对索菲亚的足够尊重和宽容。索菲亚像是一个束缚于传统英国女性家庭道德观的人:保守,内敛,善于家务……可她却是出身并成长于以自由及浪漫之风闻名的爱琴海畔。这种让人费解的冲突和矛盾不单吸引着阿里克西斯,也吸引着读者,随之探访其身后的故事。
  
  索菲亚的母亲安娜是《岛》里面唯一一个被作者以残忍方式结束生命的人——她被自己的丈夫用枪杀死;她也是这个故事里最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相较妹妹玛利亚,安娜从小就厌倦各种家务。在布拉卡这样一个传统而保守的村庄中,历代女性都接受着学习家务,熟练女红等针对女性的传统教育。而安娜无疑是对这样捆绑、束缚女性的教育嗤之以鼻:“她认为她永远不会需要这些手艺,从很小的时候起,她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逃离,逃离她认为毫无用处的家务苦工。”  在书中,年幼的安娜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让自己从这种家务事务中解放出来——把家务活全部扔给自己隐忍而乖巧的妹妹玛利亚身上。她反叛着家务事宜对女性的束缚,却同时又以女性的身份压迫着同是女性的妹妹玛利亚。作者对安娜的这种矛盾之举的叙述无疑是一种讽刺。长大后的安娜利用自己的美貌和姣好的身材获得了一份婚姻。在维持这份婚姻的过程中,她继续着她反叛的行为。
  
  安娜并不爱安德烈斯,她选择这份婚姻,是因为其能将她从她从小厌恶的家庭事务中彻底解放出来。她可以有佣人为她操持家务,而尽情享受高档衣物和庄园。同时,她的地位得以提升,从一个小村庄的普通女子提升至一个大家族的女主人。而这些所得,作为女性的安娜,在那样一个局限而锢蔽自封的小村庄里,无论再怎么努力工作,也是无法获得的。在布拉卡,她并没有被赋予同男性一样争取光明未来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身为女人注定她的未来只有婚姻和男方家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布拉卡女子的命运。所以,只有通过选择婚姻,安娜才能摆脱自己贫穷而低下的社会地位。
  
  遇见安德烈斯的堂弟马诺里后,安娜对性的欲望和对爱情的渴望开始跃于水面。她与马诺里从开始的暧昧到之后数年的婚外情无一不彰显着她对女子道德的挑战。对于安娜来说,性不再仅仅是婚姻内需要承担的义务。她厌烦于与丈夫安德烈斯的性事,并在与其的性事中幻想着自己的爱人马诺里。性是安娜作为人的权利的一部分。而她施予这种权利的方式只能是婚外偷情。叛逆者安娜并未因为有了家庭而放弃追求其爱情和性的权利。安娜的婚外情或许不仅仅在书中遭受各种指责,在书外也会遭受众多读者的谴责。但是,换种角度考虑,当女人只能把婚姻当做事业成为提升自己个人价值,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那在追求事业或者实现事业成功之外,作为一个拥有社会平等权利的个体,是否也应该拥有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追求性的权利?如果当时的安娜能够像纽约曼哈顿商业街上穿着高跟鞋忙碌于高档写字楼里的女性一样被社会赋予通过工作和事业实现个人价值提高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社会报酬的机会,她或许就不会选择一场无爱的婚姻,而成为一个为女性权利游行的人。但是,安娜最终被赋予了悲剧的结束。在妹妹麻风病得以康复从斯皮纳龙格返回布拉卡的当天,她被丈夫枪杀在去迎接玛利亚的路途上。鲜血侵染了她的性感的身躯,她像一朵绽放至极致的罂粟花,下一刻面临的就是无止尽的枯萎然后是凋零。
  
  相对比于安娜,作者笔下的玛利亚似乎是一个更讨人喜欢的角色:孝顺,富有爱心和同情心,拥有女性特有的温柔和内敛气质。可除了这些,玛利亚其实也是一个布拉卡村庄内对束缚女性传统观念的独特反叛者。在布拉卡,女性如果十八九岁还未婚就是一种罪孽,会遭受各种讥笑和嘲讽。玛利亚在“应婚”年龄却依旧安于现状,安稳地操持着家务照顾着父亲。她没有恐慌,也没有因此就自暴自弃,她稳重地等待着自己未来爱人的到来,以一种安静而绵延的方式反抗着当地的传统风气。因为感染了麻风病,被迫遣送至斯皮纳龙格岛的玛利亚失去了她的第一次婚姻。几年后从斯皮纳龙格回到布拉卡的玛利亚又因为姐姐的去世拒绝了医生尼克斯的求婚,即使当时她已经二十几,周围的朋友都已经生了一个甚至两个小孩。最终,维多利亚还是赠与了玛利亚一个美好的结婚——与爱人尼克斯结婚,收养了姐姐的小孩索菲亚。
  
  玛利亚和安娜的不同结局似乎也暗示着作者对于“女性”这个社会角色的观念。安娜激进而偏激的反抗致使她被谋杀,而相反,一面遵循着女性传统的“婚前处女,恪守本分,操持家务”一面又以一种温柔而内敛的方式反抗着旧观念的玛利亚最终收获了幸福。似乎对于作者来说,女性并不应该反抗作为“女性”这个性别应承担的传统社会角色,但似乎作者也在否定一些陈旧的社会观念给女性带来的压迫,就如社会陈旧而偏颇的对麻风病的认识一样。从女权运动方面来说,似乎维多利亚也是一个对性(sexuality),性别(gender)看法相较保守的作者。
  
  当我们把目光从过去再次转回到索菲亚身上,我们才能明白为何曾经的索菲亚像是被渔网困住的鱼一样深深压抑着。家谱中的两例麻风病例,母亲的通奸,父亲的入狱,自己的身世不明都像一张张巨大的网一样笼罩在她身上,让她无处抽身。这些历史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批判及谴责让她困囿其中痛苦不已,而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免受自己同样的精神折磨,她选择把这些历史封闭在盒子中。而与她相反的是,当女儿阿里克西斯听完了这些历史,却勇敢的选择了和男友的分手:“她看不到屈辱,只看到英雄主义,没有不忠,只有激情,没有麻风病,只有爱。”社会环境、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使阿里克西斯对家族历史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而这些也影响着她对于“女性”身份地位的认识:男友埃德虽然意气风发长相英俊,但在两人关系中并未给予她平等的地位;而他们的爱也并没有坚如磐石足以经历风霜雨打岁月变迁。她选择不再忍受埃德的挑剔、指责和不理解,结束这段长期却不深刻的感情。
  
  这是一个岛的故事,这也是四个女人的故事,他们其中有人生在岛上死在岛上,有人逃出岛却又痛苦于岛的故事,有人从岛外走进岛拥抱岛的历史。岛——除了血脉相通以外的他们无法逃离的连结。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4-2-1 09:53:25 | 只看该作者
  高中同学聚会时语文老师提到这本书。
  
  我后来一直无法看完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立即去评价它。个人觉得只有在往后的生活里,会在某一瞬间想起书中或者电影中的某个情节,这个艺术作品就是成功的,接地气。
  
  我只是看了一个故事。暂时还没有太多想法。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4-2-2 18:07:24 | 只看该作者
       起初知道这本书是描写麻风病隔离岛上的事情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岛上的人都是等死的状态恐怕各种肮脏,各种为了多获得一点补助各种伤人。
      不是这样的,岛上的人远比岛外的人活的幸福。那不是等死 那是等待希望和享受生命最后一段路的结合。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4-3-3 07:30:55 | 只看该作者
       封面的书评多数把这本书定义为哀婉悲伤的,当然这其中很多带有宣传的成分,作为一本欧洲畅销书,地理位置站了很大的优势,麻风病隔离区的斯皮纳龙格岛,以及二战时期德国人的入侵,都具有集体回忆的性质,而这些都为这本书的畅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这本书里并没有特别感人至深的爱情,开始斯皮纳龙格岛的神秘也随着情节的深入变得清晰明了,并且它并非像外人想象的那样绝望可怕,相反它充满了对生活的改造和向往。
      关于这本书中的奸情部分,并没有多少令人唏嘘的地方,情节也一般。
      总之,这本书里时常洋溢着一种希望,即使在绝境之中也能看到未来在向你招手的希望,我想这是这本书最鼓舞人心的地方!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4-3-24 23:34:48 | 只看该作者
         对《岛》这类风格的小说,带有家族秘密、隐秘恋情、悲欢离合,疾病痛苦的小说,我一直很感兴趣。
  
      全文看完,除了感到一种或许是深沉的情感,却被淡淡地克制的压抑之外,大团圆结局也没能带给我多少感动。如果整个欧洲都为这样一个故事潸然泪下,我只能说他们的泪点太低。
  
      事实上,除了安娜,或许还包括马诺里,我惊异于全书中的正面人物都有那么好的克制力,以至于令人觉得他们是神而不是人。难道品格高尚的人,都一定是温文克制,在灾难面前拥有足够理性的人吗?比如伊莲妮、吉奥吉斯、玛丽娅,还有克拉提斯,不可思议!相比之下,那对偷情之人倒是显得颇具人间烟火。
  
      全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情节是,作者以轻描淡写的笔触写到玛丽娅第一次发现脚上斑块的场景,清淡的笔触下揭示了一个惊人的可怕预兆,这里真是写得很好,非常喜欢这一段。
  
      总得来说,如果想要看个故事,《岛》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期待悬疑、神秘、悲情、史诗,本书火候还稍欠。书中不乏许多脱离主线的情节,比如德国人入侵、岛上的竞选等,即使不写也完全无碍故事的讲述。
  
      最后,医生对玛丽娅的爱,竟然可以因为地域相隔而成为一个问题,更是令人匪夷所国,麻风病都治好了,可谓是穿越了生死得到的爱,居然会因为地理的问题,而搞出生离死别的一幕,实在是狗尾续貂,为了悲情而悲情。我自己当时还以为是安德烈斯走火不巧杀了医生,让真爱之人永远得不到真爱呢。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译得不错,十分通俗易懂,我蛮喜欢译得风格,如果你看看门罗的《逃离〉,译注十分生涩,不好理解。
  
      最最后,岛,清新,但无法掩示欧洲人过低的泪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4-6-2 12:51:11 | 只看该作者
  合上书的一瞬间,我仿佛才意识到这段几乎贯穿了一整个世纪故事竟然如此之长,许许多多我们未曾经历的事件,战争,麻风病,遥远的希腊民俗,都以斯皮纳龙格的名义紧紧缝合在了一起,就像伊莲妮手里长长的丝线,精巧细致,不可方物。
  可是我还是仅仅记住了这四个女人的故事。
  无论是战争还是疾病,对于仅仅在电脑前挥霍想象的我而言,都只是一个模糊而空洞的概念,无法掘出实际的怜悯或愤怒。而唯有“人”这个字,简单直接却尖刻锐利,才可以如若无物地切割开胸腔,刺透最里层最孱弱的地方。
  这是四个女人轰轰烈烈的一生。
  以希腊人的“命运”来说,她们的故事相互交织,彼此抵倚,才构成这一幅完整。
  伊莲妮。她是最伟大的妻子,同时也是最伟大的母亲,最伟大的老师。没有人拥有超过她的勇气。即便是疾病降临,战争袭来,她也从未放弃。正是她的勇敢,她的坚持,她的信念,才为这个故事铺缀好了温情的底色,以使再多的艰难窘迫也未曾使之寒冷过。
  玛利亚。正如她的名字,她是一个真正圣洁的女性。我不知道是不是也有人像我一样在她不能嫁给马诺里时拍手称快,即便是该死的疾病的缘故,可某个混蛋却远比麻风病更该死。
  她是这本书真正的主人公。她继承了来自母亲的勇敢和善良,同时也继承了母亲对父亲以及这片热土的守望和热爱。为了父亲她几乎就快放弃得来不易的幸福——要知道她可是付出了疾病、痛苦,甚至快十年的等待。幸运的是,这一次老天没有让我们失望。
  安娜。她偏激、任性、自私好高骛远。我甚至不想用咎由自取这个词来同情她。可最后她到底是真实了那么一次——没错,她那不算太短的虚伪的人生里就那么一次,然后她就带着最后一点真实真实地去见上帝了。
  索菲娅。我只能说她是幸运的。即便她的生母被生父枪杀,生父又死在牢狱里,但她到底是幸运的,她被爷爷奶奶,外公,以及后来收养她的善良的姨妈姨丈小心地保护着,甚至到最后也有着佛提妮在保护着她。遗憾的是,她身上没有半分她外婆和姨妈那种直面疾病和死亡的勇敢,她唯一的本事就是逃避,然后将辛辛苦苦抚养自己成人的姨妈姨丈远远抛弃。
  她到底是安娜的女儿。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佛提妮那么幸运的活着,她又能指望谁去说出这些故事呢?她能活在自己的谎言里逃避一辈子么?我不禁也在想拉克利斯医生的那个问题:教养与本性,到底哪个更重要?
  所幸的是,她终究没有浪费玛利亚那里得来的教养,把它完全地交给了阿丽克西斯。
  还是说回安娜。她是整部书里最卑劣最薄鄙的人,却也是这个故事最核心的一环。她的两个遭遇直接影响到了所有人。嫁给安德烈斯——遇上马诺里;马诺里遇上玛利亚;被安德烈斯枪杀——险些导致玛利亚婚姻的失败;直接导致索菲娅日后的选择。
  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辜负着所有人,父亲、妹妹对她的爱,丈夫对她的爱,还有婆婆婆公,还要再加上安东尼斯。但她如愿以偿地嫁入了豪门,成为高高在上的贵妇。她太私以为是地一味索取,不愿付出,却最终引火自焚,害己害人。
  与之相反的是她的妹妹。玛利亚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遭遇不测。她是不幸的,很小的时候就失去妈妈,紧接着将要结婚的时候却因为疾病要被放逐——虽然这个其实算个好事;接着又因为姐姐的死险些失去得来不易的感情;之后在含辛茹苦地抚养索菲娅十几年之后最终干干净净地失去了她。
  但是我相信她是幸福的。得益于疾病她得以逃开了和马诺里隐患重重的婚姻,在岛上经历了无数的等待与守望,她毕竟是收获了自己真正的幸福——付出了无数咖啡的代价。
  所以说,爱,终究是值得期盼的,虽然她有时会来的很慢,可她终究会来——只需要你一点点不那么奢侈的,耐心的代价——就像玛利亚所守望的那样,穿越了疾病与健康,平和与艰难,穿越了无数日夜轮回的等待。
  所以,唯有爱,不可战胜,不可阻隔,不可辜负。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4-6-8 12:03:35 | 只看该作者
  《岛》,这本书,我自然是忘记什么时候买的了,只知道被搁置许久了,在我把那些买来的爱情小说一部一部消化掉之后我似乎也未曾记起……可是凑巧某一天,我翻箱倒柜,我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忽然就看到了《岛》,这本被压在了最下层的书,于是我调皮地希望它能够帮我打发几个寒冷的冬夜……
  看了前面几页,我一度觉得我看过这本书,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疑惑?对将陪伴自己一生的丈夫的不确定?我想这类型的题材很多,女人总是得花些时间来担心这些,这很正常,这本就是生活。顿时,我没了多大兴趣,就这样它躺在了我的床头……
  一段时间后,我又重拾……(没办法,对看过一半的书我觉得弃之可惜)读到了“麻风病”,我不知道麻风病带给人的危害是这么致命,我只是一度以为这种病就像小孩子得的湿疹,或者说比湿疹更甚,但总归不至于是带给人们这种毁灭性的灾难,好吧,我承认我被这种病吓到了,(在我上了百度搜索之后),我甚至不敢看图片,不敢看那些垂垂老矣的生命,不敢看那些恶心的生物,原谅我这么叙述……作者叙述麻风病的文字,我也觉得可怕,文字果真不仅仅是文字,它带给我的是无尽的想象,那些“恶心”的面貌,“苟延残喘”的生命,连续几个晚上在我的梦里出现……
  被噩梦折磨了几个晚上,我没接着往下看,好像我只看到了不好的东西,我只看到疾病,疾病带给人的痛苦……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4-26 12:44 , Processed in 0.0544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