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恋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情书,不单恋人给你的才是
      父母,亲人,朋友,他们的情书,就在身边
      日本文坛知名推理与爱情小说两栖作家
      第91届直木奖获奖作品
      五则故事,五种不同的情感真相
      她给了他一封最棒的情书——离婚申请书。
      她借小她三十多岁的他之名圆了四十年前的单恋。
      他一直当做弟弟疼爱的人竟然有另一身份——儿子。
      他应该很爱她所以为了出轨的她而让自己也出轨。
      她在去世之前便已经和他借由结婚的方式离别了。
      本书为日本第91 届直木奖获奖作品,收录《情书》《红唇》《十三年后的摇篮曲》《小丑》《我的舅舅》等五个短篇。
      五则故事,五种不同的情感真相,作者将推理小说的元素巧妙融入情感小说,故事结局常出人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文笔洗练,感情细腻,故事情节寓奇于常,浓浓的人情味让人回味良久。

    作者简介
      连城三纪彦(れんじょう みきひこ、Renjo Mikihiko、1948年1月11日 - )日本小说家,本名加藤甚吾。
      一九四八年生于爱知县名古屋市。爱知县立旭丘高等学校、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毕业。
      一九七八年,在大学求学期间,以推理小 说《变调双人短外套》(変调二人羽织)获第三届「幻影城」新人奖而正式出道。
      一九八一年以《戻川殉情》(即《一朵桔梗花》)获得第三十四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短篇部门奖。之后开始转向恋爱小说和恐怖小说创作。
      一九八四年以《宵待草夜情》获第五届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同年以描写两位女性复杂心理的恋爱小说 《情书》(恋文)获第九十一届直木奖。
      一九九六年以《隐菊》(隠れ菊)获第九届柴田炼三郎奖。其他著作有《暗色喜剧》、《我的变奏曲》、《饰火》(曾被 TBS改编成日剧《诱惑》)、《落日之门》和《美神的叛乱》等多部作品

    最新书评    共 8 条

    杀杀草    所有的不伦和扭曲不过是为了哗众,这是最可耻的了,再离奇又有什么用呢,事实上每一篇都毫无逻辑,每一个故事都苍白无力,也许只能算是个框架,内容极其贫乏,也就只能写成短篇,换成长篇的话,连作者自己也不好自圆其说了。为什么会是高分呢?人物内心、动机的描写基本是小学生水平吧?   还说我的评论太短?为这种书,多写一个字都是浪费时间。  详情 发表于 2013-7-24 03:52
    纪夏弘     这本书是养成了在床上睡前读书的习惯的第三本书,很早以前就把他的作品列入了我的书单,原因竟是出奇地简单:其名字中有一个彦字。这无厘头的理由让我自己都无法相信。    情书 的结尾不是两人重归旧好的画面 而是一人选择了别离,与我而言,这是最好的,倘若他们最后在一起了,我会多少觉得有点失望。而文章最后作者介绍了自己在书中的文章的写作缘起,不过是日常所见,却那么直达心底,这就是恋文的魅力所在吧。    而除此看到这本书,最为吸引我的是它的名字,恋文,好直白啊,但确实如此,倘若不是恋文,又如何会拿起它呢。    所谓耽书是宿缘,我喜欢,并深深地恋着。     详情 发表于 2013-7-27 20:42
    有寂     作者好像很喜欢在混乱的感情里作文章,关键是这些盘根错节的爱情故事似乎更像是为了剧情而剧情,很多人物的行为和动机啊,真的是相当仓促和无聊啊。。。完全是靠情节和情结取胜,详细的心理活动基本为零。故事本身毫无节奏可言,简直就是平淡的剧本大纲嘛,但对于一些很零散的小点把握的还是很棒的,作者在后记里也说了观察到了生活中很多有情感的细节,作者的心思还是很细腻的。    比较喜欢【我的舅舅】,虽然这个故事相当的扯。。但是故事的构架相当出色,很有想法,这种二重身份轨迹重叠的明明可以写更有意思的嘛,可是翻来覆去都只是爱情爱情爱情。。。    虽说作者的文笔(也可能是译者的)相当乏味和白开水一样,但出色的是很有画面感,倒是很适合改成小清新爱情片儿,反正也是日本人擅长的那一套东西。。    对了,爱情是多么无聊的一种东西。        详情 发表于 2013-7-28 16:16
    朽木立    说起连城三纪彦的名字,果然第一反应还是:那个写出《一朵桔梗花》的推理作家。所以在封面内侧读到他后来也转向恋爱小说创作后,心里也就放松了严肃阅读的警戒。但最终发现还是小看这本打着纯爱旗号的小说集了。连城出生于1948年,典型的战后婴儿;五个与情有关的故事散发着讲究人情、守望相助的浓浓昭和味;背景展现的画卷一路铺开:战时岁月中被萤火虫照亮的黑夜、和平年代承载悲欢离合的商业街道、隐藏无法言说的秘密的车站。      写这本集子的时候连城先生已开始迈向中年,一旦进入30代的人通常都有“初老症”。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越近的事情越容易忘记,越久以前的事情反而越是记得。我们可以在后记中发现,《红唇》里出现的如岩石般强壮的母亲形象,《十三年后的摇篮曲》里父亲角色缺省的家庭环境,这些构思都是作家在青年时代甚至幼年时代与父母产生的羁绊记忆中发酵的。就像电影中的素人演员往往能给人惊喜一样,连城先生喜欢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供自己幻想杜撰的实际场景、聆记平凡人口中的名台词。因为素人有时候会露出连职业演员也自叹不如的表情、或说一些经典话语。那是自然,因为我们的人生才是NG不能、倒带不能的大电影。取”恋文“为小说集的名字,相信更多是作者想把这5个故事当做献给父母、朋友、不认识的路人这些非职业演员的情书。      除了标题文《情书》因为有过度日剧即视感而让人审美疲劳外,其余每一篇都相当喜欢。摸着脑袋不明白为什么最近读的日本中短篇集子里的同名文往往是后来印象最不深刻的呢?就像小时候买的一盒磁带里最心水的永远不是主打歌。连城老师的故事也跟磁带一样有着A面B面,A面让你以为是温吞到天长地久的家庭暖文,其实分明是笑里藏刀直到最后一刻才让悬疑色彩浮出水面的爱情推理小说。只是不同于杀人案要隐藏的是凶手是谁以及作案技巧,这里要隐藏的线索是爱,是温柔和体谅,是一个人的心事。合上最后一页唯有捂着心口幽幽嗔怪:连城老师真是虐的一手好文,藏的一把好刀。      《红唇》是第一个惊艳我的故事,因为它是年代跨越最久的,战火延烧的土地和响彻空袭警鸣的天空令人想起吉卜力的名作《萤火虫之墓》。故事从新婚不久就丧妻的倒霉男子和广的不幸生活开始切入,讲着讲着才发现真正的主角是岳母大人田津。世界上再没有第二对那么尴尬的母子关系了,妻子去世后和广与半生不熟的田津过起了相依为命的日子,明明两人之间存在着若有似无的亲戚关系,但彼此心里都明白谁对谁都没有特别的义务,临时家庭的建立是有无奈的原因,他们都是无所依的人。奇怪的家庭结构第一次面临拷问是和广再婚对象浅子的介入。日本人似乎就是这样出了奇的暧昧,即使心里有整整一包袱的小九九,他们也能藏着掖着努力维持着基本的仪态,不把丑话放到台面上讲。田津有着男人般宽阔的肩膀和体力,被女婿称为"没有子女运和男人运”的女人,年轻时被丈夫抛弃,老年后又被子女抛弃;经历过战争时期的她有着一般老太太没有的爽朗劲,一辈子笑口常开,只在柏青哥的小钢珠机子前流过泪;战乱时为美女好友与军官牵过红线,一辈子助人为乐,也会在老了之后在女婿面前揶揄自己:做人太善良未必有好报。      比起现在进行时的田津,年轻时的田津更具有人物魅力,几十年前泛黄的记忆因为她绘声绘色的讲述而重新变得鲜亮起来:沾满灰尘的口红、温柔粗狂的军官、为红颜薄命的女人而唱的《凤尾船之歌》,这些残存的画面像拉洋片一样重新跃上幕布。老太太在留给和广与浅子两个结局迥异的故事后,一个人卷铺盖离开了。这是一个一生都没有获得过爱情的女人的故事,她看似粗笨丑陋,却从来没有让嫉妒心出来作祟,舍弃了暗恋,选择成为一个大智若愚的女人。她有权利在年老后为自己的恋爱心情杜撰一个结局,因为喜欢人不犯法,但她也只能做到暗自圆梦为止了。      连城先生喜欢把一个四十多页长度的故事讲得七转八起、峰回路转,其实用简单的两个字来说就是“拧巴”。不喜欢的人会觉得坦白一些的话不就没有这些揪心事了么,有情人就该终成眷属,该父子相认的就不该拖拖拉拉。但这样的形式倒迎合了某些希望在虐文中求眼泪的书迷的爱好,请允许我把这种美学叫做“拧巴”美学。日本人的美学体系里总归有个“残”字,他们认为极好极好的事儿是最好不完满的,所以小说集通篇都在向读者辐射着他们世界里成人年的处世之道,比如《我的舅舅》里构治对夕美子说的:你不是常说自己是大人么?大人并不是爱说谎,而是知道该说什么谎。不,就算是实话,只要是不能说的就绝口不提,即使不小心说漏了嘴,也要笑着说,刚才是开玩笑的。这句规范其实更适合用在《小丑》这个故事里,从第一次相亲开始就故意扮滑稽来掩盖妻子紧张的丈夫,直到最后离开前,也故意撒谎自己有外遇来替妻子的出轨遮羞。不仅仅是上述两个故事中的小丑丈夫和田津夫人,连城老师笔下的大多数主角都超越自我不可思议般地站在了他人的立场上,成全了他人的故事。      虽然书名叫《恋文》,但这本书更值得推荐给丧恋无恋之人。有时候本着负负得正,以毒攻毒的理论,这本虐文集说不定反而能挽救不少女孩儿的心呢。  详情 发表于 2013-7-29 09:40
    Bigluk    爱情、推理、悬疑掺杂在一起,但都不足以表达他的特点,我觉得应该封他为“谎言大师”,并非他写的虚假,而是经他一描写,你无法判断什么是真话,什么是谎言。“即使你了解真相,不说出来,也没人知道那是真相。”而假相,你一直把它当真,也就成了真相。        详情 发表于 2013-7-29 19:31
    Kansin    买这本书是冲着名字, 没错「恋文」我很喜欢的elt的一首歌名也叫这个。五个围绕着爱的短篇故事, 从不同的视角不同身份的人物所编制成的共同主题的这本书。每个故事读完都会有一丝的温暖与感动。尽管内心也会抗议故事的不真实感, 可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作者只是用他善于发现生活的视野, 用他心思慎密的笔触, 像我们描绘出了永恒不变的那一种感情。短篇也不错啊。  详情 发表于 2013-8-13 01:48
    浮云     對任何決定都不經意說著“無所謂”的丈夫,爲了成全妻子的夢想,不斷扮演著“小丑”的角色,爲了讓妻子不起內疚之心,去除不必要的顧慮,溫柔的訴說著一個個謊言,用這些謊言去守護他愛的人,而在這些謊言和匪夷所思的行為背後掩藏著無私奉獻的愛。當妻子理所當然的接受這些給予的時候,他的存在就好像空氣一樣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而她也逐漸喪失了感知這種愛的能力。於是她想到了出軌,以此來測試丈夫對自己的愛,結果這個溫柔的男人爲了減輕妻子犯錯的負罪感,撒了一個彌天大謊,這便是他愛她的方式。無私的成全,默默奉獻自己的全部,確認對方不在需要自己的時候瀟灑的離開。       所有的真相在他離開自己的生活之後慢慢浮出水面,她失去了對自己而言很重要的人,諷刺的是當她重新感知丈夫對她的愛時,他已不在身邊,留給她的只是無盡的後悔。       不要輕易去傷害一個愛你的人,愛不是擋箭牌,更不是免罪符,無論外表掩飾的多麼堅強,在你看不見的地方人心必定又脆弱的一面,它是需要用愛澆灌的,同樣,愛人的一句不經意的話能夠輕易的製造傷口,出於自我保護,爲了掩飾內心的傷口,只能選擇逃避~~不是所有的錯誤都能夠彌補,不是所有的愛都可以重來,懂得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是必須經歷過多少次的失去與心痛才能懂得的事~~  详情 发表于 2013-8-14 12:56
    范典    一丈之内,尽显风流   ——读《恋文》      范典/文         初读连城三纪彦,便被他讲述故事的能力所折服。或许是跟他凭借推理作家身份出名有关,他的故事赋有绵密的曲折性,到后来他写情感类的小说,这种曲折性便融入到对人物关系的整合上。或许,这算得上是推理小说家潜意识下培养出的职业修养吧。      推理作家讲求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往往带给读者以一种阅读的快感。连城三纪彦的《恋文》一书,就让人在阅读中获取情感上的认同,既然是言情小说,当然要以“情”来连结整个故事。《恋文》一书收录了五个小说,都是以男女之情来贯穿始末,《十三年后的摇篮曲》则偏向于父爱的主题。这些故事或以夫妻情、亲戚关系,或以第三者插足、忘年之交为范畴,所涉的圈子不大,有人说:丈夫的权限只在一丈之内,显然连城三纪彦设定的这些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也不过在咫尺之间。      《恋文》实际上对应了《情书》这个短篇小说的篇名,但“恋文”包含了单纯意义上的“情书”,所以更具广义性。正是因为这些人物的关系看似在一丈之内,却发生着天翻地覆般奇妙的事件,所以才觉得既亲切又刺激,而且层层剥开的人性底下,往往显露出超脱我们认识之外的惊诧,就非常佩服作者叙述的本事。      《情书》看似是妻子成全丈夫去完成他初恋情人的遗愿,很简单的线索,却一波三折,把三个人物间的感情关系和相互包容、体谅的心理状态细致勾现。看惯了如今电视剧上夫妻感情不和、大打出手的情节,再来看这篇小说,会立即被女主人公乡子为丈夫所做的一切努力而感动。面临婚姻破碎不一定是以吵闹分手,也可以是因为理解和认同,心平气和的放飞对方。乡子是杂志社编辑,以一个知识女性的身份出现在丈夫将一和他的初恋女友江津子面前,为使江津子在患绝症的最后半年享受爱人的照抚,乡子和丈夫联手演一对姐弟,并同意与丈夫先离婚再促成与江津子两人的婚礼。      这个故事看似是第三者插足、造成两人平淡无奇的婚姻出现裂痕直至无法弥补,但作者并未去谴责任何一方,而是极力表现三人内心的那种纯美的意识。乡子的大度、包容,将一的忍气吞声、善良纯真,还有江津子坚强勤劳的品格,统统跃然纸上,让人过目难忘。倒让我想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些日本的译制片,纯美而动人,也颇为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习性。在现下很多丑陋、畸形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这样的小说反而令我一见如故,犹如看到失踪已久的故人那般难掩激动。      作者还用了许多手段来使故事愈趋圆熟,很多既表现主人公身份又能使故事直奔主题的亮点和细节使人印象深刻。将一是美术老师,通过用指甲油画在玻璃窗上的樱花,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凄美,蕴含了对生命暂短的惋惜和婚姻无常的嗟叹;而乡子的儿子小优某天在看数学课本时竟然问起“循环小数”的问题,使乡子想到三角关系与“循环小数”永远除不尽的结局的某种对应;而那封象征着夫妻感情的“情书”实际上正是妻子为成全丈夫签过字的离婚书……      《红唇》也很感人,自喻为中古车(二手车)的二手车销售员和广自从死了妻子以后,同情自己丈母娘田津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接来和自己住。结果两者产生了情同母子又如情人般的感情,作者借助一段田津在战争时期的故事来映衬,前后呼应,细节上又作了些许铺垫,使记忆中最隐秘而难以启齿的部分通过现实一点点浮现。那支唇膏相当于戏剧舞台上不可忽略的道具,既使故事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又突现了人物内心最私有化的一种情感。      若说田津与和广这种似有若无的母子情实乃爱人间的感情,却并非你我能够下定论的,因为书中的结局令人寻味。而到了《十三年后的摇篮曲》中,这种女大男三十几岁的忘年恋显然成为了真实,母亲因出游带回一个比儿子还要小四岁的男人,并与之结婚让他住在家里,家庭关系一下子显得紧张起来。而这个名叫新次的年轻男子实际上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去,可是当所有人围绕着这一对特殊“父子”组合的时候,更离奇的事情发生了,多年来被“我”认作是弟弟的雅彦竟然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有《小丑》中一直掩盖自己妻子缺点、自认为是吃软饭却对妻子美容事业鼎力支持的丈夫,《我的舅舅》中看似是舅舅与外甥女的关系,实则是舅公与外甥女的女儿之间的关系。      从这五篇小说可看出作者对人物塑造的功力不凡,而且常通过一些推理的技巧达到让读者出乎意料的程度。虽然看似是一丈之内的有亲属、血缘、家庭关系的,但人物间有明显的差距,比如年龄,不是男的大女的几十岁,就是女的大男的几十岁,甚至存在亲情伦理的乱套。可是在出乎意料的故事发展中,依然可以读到热泪盈眶,信服不已。小人物有大情感,这些人物不为卑微的身世所限制,而做出了连许多常人或伟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或许作者有意就是要让那些在情爱面前自私、无聊的人觉得羞愧难当吧。     详情 发表于 2013-8-21 06:09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3 07:51 , Processed in 0.375159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