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0:4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70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5 21:29:01 | 只看该作者
      给三星不是因为不好,而是我最不喜推荐书,因为书于我,从来是很私人的东西。别人的时间,亦属于他人很私人的空间,我又有什么理由,因为一己之爱,去占有别人生命中一个忙碌的下午呢。
      
      在微博上呆了好几天,因为做不下去的稿子。直到今天中午,这个夏日阴雨的日子,我在微博上发现了这本书,下载,本来只是不想再沉溺于微博了,谁知道竟用了几个小时读完,读得快,是因为那些东西,我太熟悉了。
      
      我从来没有听过柴静,甚至连她的电视节目都很少看,但是那些话,那些歌,引用的诗和书,提到的电影和小说,采访的人,甚至,那些收藏,那些记忆,都是我这一代人的标签啊。在这个飘雨的夏日傍晚,我忽然觉得我在微博上沉溺了多日,就是想等待这样一个傍晚。我和我自己的青春,猝不及防地相遇。
      
      我很少听广播,从小就不怎么听。研究生时代的好友喜欢听,有一次问她,为什么可以随便根据自己的心情听磁带了仍然那么痴迷于广播,她回答,磁带是你顺着心情选的,广播可以把你从当前的坏心情里拉出来。在后来的岁月里我经常跟人重复她的这句话,然而在今天下午我忽然明白,我在听了她的理由之后仍然不怎么爱听广播,怕的,也正是这个:我怕这种猝不及防的感觉,我怕在一个忙碌的日子,忽然被广播里传来的一首老歌带回到那遥远的岁月和故土。我怕在那一刻的相遇里,我会突然间泪如雨下。而我,早已不是那个可以在去公司的公交车上不管不顾地泪雨滂沱的女孩。
      
      那个好朋友如今在海德堡,每天跟将近一岁的儿子“谈恋爱”,我在今天下午不断地想起她,我很想把这部电子书发给她,因为我知道只有她会懂我此刻的心情。我很想让她看一下书后的那张歌单,那是我们共同的,岁月的歌。
      
      我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纯是因为知道这是怎样粗暴地把你拉回到岁月黑洞中。我那位从中国追前夫追到北美在追现任老公追到欧洲,漂泊了半个地球的朋友,我相信她已然在儿子纯净的目光中找到永恒,我相信抱着儿子的她,岁月静好。
      
      我也是,现世安稳。“当你作为一个没有生存背景的人,在这一个城市没有根的时候,在风尘满天的北方城市里面,美或诗意其实是一件蛮困难的事情”。来北京16年,我用16年的时间找到自己的生存背景。如今我在这里有房有车有公司有客户有不错的朋友,却仍然很少能够安心地在公交车站等公车,因为最初的仓皇感仍在。那些年,我花了多少钱去掩埋自己的仓皇。等我明年春天离开这里的时候,或许我会很遗憾的想,17年,我竟从来没有把这里当作我的城市。
      
      然而终究,现世安稳。这是我们吃了多少苦才求来的哦!有个女孩说她收藏“干花的碎屑”。我竟一下子想起来,16年前来北京的第二天,经大老远地坐公车跑到城乡贸易中心去买了一小盒干花回来。那个年岁,固执地寻找永恒,因为害怕韶华易逝,竟选择无视鲜花的鲜活和鲜嫩,固执地认定枯败即永恒。那是怎样扭曲的青春期哦!
      
      我至今不喜欢鲜花,从来不让男孩子,男朋友或者先生买花给我。我固执地要生活在这俗世里,不喜欢任何来自脆弱世界的讯息。
      
      “声音清而轻,少年的歌啊,今天到了唇边,是这样淡如微风”。谁都没有我们清楚,人生,到了淡如微风的那一年,经历的,都是怎样的苦。
      
      所以即便淡如微风,我们也很少提起少年的歌,因为,在这场相遇里,我猝然发现,自己仍然是这般脆弱,那些原以为已经忘记的东西,原来,从未远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9 11:32:5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旅行,想到的很多,却不知从何说起。适逢端午小长假归来,众多思绪便一并梳理罢。
          大学时期火车是最平常的出行方式,无论往返学校与家乡,还是各种长短途旅行。每每出行,总喜欢倚靠着窗户落座,一本书、一本杂志或是一沓报纸,便是一段旅程的开始或结束。看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想象那些不可知的生活,那些经过的土地上有怎样的生活?人们是不是幸福?是不是也想远走天涯。。。。总是相信会有和我一样的人,在车窗外望着飞驰的火车有相似的想法,想象着旅途中人们的心情与生活。这样的冥想经常可以成为我独自旅行的主旋律。
      坐夜车的时候总是喜欢隔着玻璃寻找光亮,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小小村落的家家灯火,每一个灯光的背后都有一个未知的故事,隔着玻璃窗我总是惦念那些遥远的光亮。于是在我看柴静《用我的一辈子去忘记》中那段关于旅行的话,“年假时我回家,车经过千山万水,在来不及涉足的土地上飞掠而过。深夜车窗外,寒雪无声,纷纷坠下。远处的平原上有几点灯火,我将手掌轻轻按在冰凉的玻璃上,接触不到那些小光点,忽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说‘人生如寄’。即使对一个足不出户、渴望安宁的人来说,旅行也是一种宿命。”我知道,我是个孤单的旅行者,在每一次旅途中都充满了对温暖的渴望与期待,终于体会到“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语所蕴含的深意。年轻的旅行者像是一只飞翔的风筝,向往着自由,在享受飞翔之后终将回归大地,因为长长的线的那一段有无尽的期盼。
          有人说旅行就是从一些人厌倦了的地方去另一些人厌倦了的地方。我想,因为未曾到达,所以每一个远方都可以是旅行的目的地。因为留恋,每一个走过的地方都成为一段记忆。每个人都有一段未知的路要走,都有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要去,都有一颗旅行者的心。那些在路上的日子里总是会有各种丰富灵魂的经历,不断涤荡内心。总觉得久不旅行的心灵像是尘封在角落里的旧书,可能写满故事却落满了灰尘,一次简单的旅行丰富了内容也清理了落尘,焕发了新的光彩。想必正是如此才有“读书或者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因为旅行可以丰富原本单调的人生,让灵魂充满灵动。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23 21:37:22 | 只看该作者
          读过《看见》再来读柴静的这本旧作,相比文风的变化之大,字里行间隐藏的是一个人的成长。这本书里,我看到铺天盖地的形容词,到处是自己年少时极力推崇模仿却不得的美毙了的句子,一读起来立刻就会文艺青年上身,情感模式自动转换为淡淡地忧桑。。我想,彼时彼刻,柴姑娘一定是带着真挚无比的感情在写作,这点毋庸置疑。
           十多年间,面对一批批流水的文艺青年,铁打的“柴徽因”却依然是'女神"般的存在。从《夜色温柔》到《新闻调查》:从《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到《看见》:从柴静到“柴老”。。岁月凿去多愁善感的文艺腔,露出了平平淡淡的朴素。今天她会说:写东西的人不用带着感情写,写得客观平实,事物自会折射出它本身蕴涵的感情。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很幸运,我赶上了“后柴静时代”。《看见》让我明白,写作不是炫技式的表达,而是内容至上的写实。如今再看这些青葱岁月的的文字,深知阅历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对我而言,只有”看见“了的东西,才会用一辈子去忘记。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9-12 09:31:15 | 只看该作者
      读完了柴静的《用我一辈子去忘记》。一直以为这个书名取的很妙,为什么要用一辈子去忘记呢,正是因为一辈子也忘不了。
      
      细腻,敏感,安静这是我对柴静的大体印象。没有高楼林立,没有灯红酒绿,柴静眼中的世界,只留一缕阳光,一轮弯月,一首歌曲,一封来信。虽然,她经常用乏善可陈来形容生活,可当她把对生活的情感融入到身边的一切细小的事物时,却发现了不一样的生活。我们跻身于拥挤的人群,几乎以为,生活就是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的延续,以为把握了大体方向,这就是生活。其实不然,生活是细腻的,最值得我们留念的往往是,那些从我们指尖留过的细沙。
      
      “浅绿的绸布”,“宝蓝色的小镜子”这些鲜明的色彩,时常出现在柴静的笔下,对色彩的敏感,也透露出她内心对生活,对世界的敏感。她能那么舒展地写下《生命本无羞耻》,以及她的日记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对流年的感伤,可能多半也源于此。仿佛她心中有一方湖水,飘落的秋叶,敏捷的水虫,温和的微风,都能激起层层涟漪,而且久久不能平静,岸边的人,在这层层涟漪中,看见了彩色的世界。
      
      我一直坚信每个人都有骨子里的一种性格,无论人被流年打磨多么光滑,但骨子里的性格不会变。对于柴静,名字中这个静字,就是来自于她的骨子里。她的《夜色温柔》是一档深夜节目,也是她主动请求的。深夜,城市安静了。这才是属于柴静的世界。她安静地倾听着人间百态,与电话那头的形形色色的人交流,有欢喜时,感动时,伤感时。但对于一个渉世未深的小女孩而言,拥有被信任的感觉,是美妙的,幸福的。我猜,她能有如此丰富,清晰的生活感悟,也是这夜赋予给她的,就如同我朋友从深夜中获得直白的自我认识一样。
      
      也许,这些特质是每个女孩固有的,但在柴静身上体现的尤为深刻。
      
      名如其人,人如其文。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整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日记,回信和采访录。我主要看的,是日记和采访录,因为我觉得第二部分只有陪伴《夜色温柔》,陪伴柴静一路走来的听众朋友才能体会其中的特别感情,这里是属于他们的,我就不要进去了吧。她的日记和采访录,给人感觉很舒服,夹杂些惆怅。记的书中写到,采访完丁薇后,丁薇给她回了个电话,说这是她接受的最舒服的采访。想想,呵呵,怎么能不舒服呢?
      
      看完后,我在想,到底是什么让她用一辈子去忘却呢?也许是小段,也许是《让我拥抱你入梦》,也许是那只小乌龟等等。如果,要我说的话,这些都是,但总结起来,正是“乏善可陈的生活”和“滔滔的似水流年”。
      
      
      (ps:写下这篇文章已经比较久了,当时是大四上学期,晚上从自修室回来后,电脑也懒得开,和同学扯扯淡,泡个热水脚,早早就爬上床了。戴上耳机,滑开手机,《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就这样开始。现在在回过头去看里面的一些文字,条件反射的让我感觉,耳边又响起了陈绮贞的歌声和那唯美的钢琴曲,现在回想一下,感觉听着这些曲子看这本书真TM合适)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17 08:42:02 | 只看该作者
      我读着柴静的《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对柴静的印象最早来自于中学时代湖南卫视的《新青年》,此后多次在各种博客推荐上读到她的文章,犀利而细腻,是我喜欢的风格。这本书,大部分是记录她在此之前的经历:她的童年,青春期,大学,在电台工作。
      
      柴静 著, 晏文娟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23 01:28 , Processed in 0.04387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