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 石语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0:3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66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3 11:48:28 | 只看该作者
      你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无穷尽
      
      
      又像灿烂的恒星不断爆炸
      
      
      很多人捡起爆炸的碎片
      
      
      说,这就是你
      
      
      你是个爱玩的男人
      
      
      别人玩不会你的游戏
      
      
      没办法,只好自己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31 03:58:23 | 只看该作者
                    由《写在人生边上》所想
          早些年买了本围城,还未看到一半,借与他人,不幸丢失,至今我也没有读到围城内外的故事。后来看了杨绛先生写的《洗澡》,看完大呼过瘾,你会觉得作者先前漫不经心摆的一些无关痛痒的棋子,突然间斗转星移给盘活了,那种画龙点睛后的神奇感不言而喻。这些天停停歇歇地读了《写在人生边上》,本书主要是评观点、评作品,没有完整读完,因为其中一些或因文言文不甚理解或因专业性太强无法深入,只能就罢。
          读完感触有二:一是对钱钟书先生过目不忘的本领深信不疑,文章提及的信息量极大,我一个过路人实在是眼花缭乱,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套用钱钟书评价约德先生作品的一句话评价这本书,我们无论同意与否,总会感觉到它们的英锐和透辟。
          以下仅摘抄个别印象深刻的片段先管中窥豹一番。
          钱钟书先生在《谈交友》说,假使恋爱是人生的必需,那末,友谊只能算是一种奢侈;上帝垂怜阿大(Adam)的孤寂,只为他创造了夏娃,并未创造个阿二。从物质层面来说,有句话,“急需或困乏时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钱先生认为此时的友谊是最会以金钱来估定价值的。朋友的慷慨或吝啬,肯否排难济困,这是一回事;我们牢不可破的成见,以为有困难理当扶助,是另外一回事。困乏时或许需要真正的朋友,不过真正的需求并非是朋友,友谊不过是可利用的工具,顶方便的法门,直通需求。从精神层面上来说,所谓直谅的益友,规劝,不过是先大帽子把你压住,无抵抗地让他攻击,卑怯不亚于打落水狗,所谓多闻的益友,不过是多了本参考书,一经用过,仿佛挤干的柠檬,嚼之无味,弃之不足惜。在其看来,真正的友谊是一种渗透了你的身心的愉快。正如黄山谷《茶词》所言,“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读中国诗》一文中,认为翻译像开水煮过的杨梅,不够味道。翻译者的艺术曾被比于做媒者的刁滑,他把作者的美丽半遮半露引起你读原文的欲望,他又像在语言的大宴会上偷尝了些残羹冷炙,出来向听众夸张这筵席的丰盛。钱先生的表达不无一针见血,曾经想读一本书《抵达之谜》,才翻一两页,便无阅读的欲望,深深地怀疑起译者的解读是否在这大量的描写之下偏离了原著。
          钱先生在谈“从革命文学到遵命文学”时说,所以要“革”人家的“命”,就因为人家不肯“遵”自己的“命”。“革命尚未成功”,乃须继续革命;等到革命成功了,便要人家遵命。在文学上为然,在谁政治上的革命,更是如此。革命在事实上的成功便是革命在理论上的失败。世间有多少始于“革”而不终于“因”的事情?这让我想起昨天看的电影《V字仇杀队》,V抗议集权社会,用暴力唤醒人民的意识来“革”当权者的“命”。革命后成功是否会成为以后的“因”不得而知,但值得深思,如后让革命不限于循环的怪圈当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0 20:55:16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本三个小册子的合集,看得最久最细的还是《写在人生边上》,因为《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有许多学术性的文章,实在看不懂,而《石语》又是文言文,就都搁下了。
      关于《写在人生边上》最喜欢的还是他的序,人生是一部大书,这个比喻很多人都用过,但是往往局限在感叹此书之大,烦恼如何读好这本书。而钱老当然不会仅仅满足于读书,书读过之后一定要有所感悟,进而留诸笔端。书大了难免会有缝隙,而在人生的空白处写下些感悟,无论深刻或肤浅、无论长篇大论或短小精悍,只是为了作以记录,以便日后重新读过,回味往事别有一番滋味。同时也算是督促吧,人总有惰性总爱读读就罢了,不喜欢思考,写在人生边上的应该是一路走来的一个个或深或浅的脚印吧。
      书的内容就不具体谈了,十篇小文主题想去甚远,却都异常深刻,钱老的渊博可见一斑。最爱《读<伊索寓言>》,娓娓道来总觉像是在聊天一般,虽然有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读这样的文字倍感亲切,甚是可爱。
      对于大师,是不敢妄加评论的,这样的书应该买上一套放在书架的显眼处,我想定会常读常新吧。
      虽然很多人都看过,但是真正能看懂钱钟书的又有几个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2 06:51:32 | 只看该作者
      初识钱老的书,是有次在亚马逊的推荐看到,本想买下这本书,但由于中途有事需要处理,这本书就不了了之。今日,在图书馆众多杂书中,一眼便识出这本书,果断地借回来饱读。
      对于钱老的作品,之前听过,但从未读过。今日从杨绛先生的代序开始,便被这本书的无限魅力所吸引。杨先生写到;"钱锺书绝对不敢以大师自居。他从不厕身大师之列。他不开宗立派,不传授弟子。他绝不号召对他作品进行研究,也不喜旁人为他号召,严肃认真的研究室不用号的。"当从这段看来,文人的谦虚在杨先生和钱老那儿展露无疑。
      读到《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钱老的博学及文字功底,彻底震撼了我。他在魔鬼与自己之间转化,用隐语表现当代社会及人心的浮躁及诟病。“我虽属地狱,在社会的最下层,而从小就有向上的志趣。对于书本也曾用过工夫,尤其是流行的杂志小册子之类的”这句话,在我理解,或许是讽刺所谓的由于阶级差距,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的轻视。反射到当代的中国社会,就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人生尊严乃至健康等权利被无情践踏,弱势群体成为社会边缘群体,由于附上了“农民工”等标签的弱势群体,即使自身是块璞玉,也被社会强加的标签而被忽视。时代在进步,在历史滚滚的车轮中,下层社会的民众也随漫天的尘土所淹没,虽然,对下层社会的理解你我都丁点儿不知。
      读到《窗》,才发现窗子竟然拥有着丰富的内涵。钱老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钱老引缪塞(Musset)的《少年做得是什么梦》里的有句妙语说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但是理想的爱人,总是从窗子出进的。理想的爱人是每个人终身的期许,这牵扯一生的重大事由竟以窗为借喻,可谓重矣!再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或是孟子的相人莫良于眸子,这些都与窗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读罢此文,方知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善于发现生活的同时,也需善于思考。后者,钱老无非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开窗关窗,每天必须重复多次的行为,其实,也折射出我们的心理诉求。开窗,获取新鲜空气鸟语花香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揽获一份善美的心情;关窗,将当日的疲惫抛下,隔断与外界的联系,将自己重置,休息,翌日以全新的自己用赤子的心态去与这个世界沟通。
      读罢18页的内容,就已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想将全书咽下,但又不舍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便将这么经典的人生感悟化为不能消化的速食。就像钱老在序里说的“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而钱老的这部大书,需要时间慢慢去领悟,共鸣,学习,思考。这是对钱老的尊重,同时,也是在邂逅一本好书之后心存感激的敬重。
      这部书,在我又看到生活希望的光芒的时候获得。这是一种福分。我感激不已。在身心艰苦奋斗的时候,我还有这份精神食粮可以细嚼慢咽。命运,待我已不薄!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23 23:13:31 | 只看该作者
       越发觉得真心体验生活,是一件重要且必须的事情。倘若心有旁骛,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好高骛远,则必将无法以一颗“真心”对待生活。灵修,是一门启迪人们身心修行的学问,对于我今天想说的“返璞归真”之说,略有借鉴意义。心灵修行,可以让你用心看世界,而不是用眼睛看世界,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由内而外看世界。由外而内看世界,比如外在工作压力,往往会让人身心疲劳,而由内向外看世界,比如为了梦想而奋斗,常常更添动力。心之所向与外在表象,并非时时统一,我发现,现在很多人都没有用心去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而是被生活与工作学习所驱赶,成为一具行尸走肉,当回首忙碌生活时,怅然若失,不知所谓。这正是没有用心体验生活的后果。
          用心于当下,让一颗纯粹的心灵去接触生活。“心中没有挂念,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不要被过多的生活浮云遮避了双眼,向内看自己,向外寻快乐,要相信“快乐由精神决定”(钱钟书·论快乐 《写在人生的边上》)
          这里,我想谈一下俗气与装b的问题。钱钟书对俗气撰有一文,论述了其对于俗气源头,性质等问题的解读,余以为颇有道理,转念一想,似乎个中原委,与今日“装b”一说,有几分共性,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在“返璞归真”这个题目下,要谈俗气与装b?因为我发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有时候,当你想用心于当下,以一颗纯粹的心灵接触生活的时候,往往会遭到他人的嗤之以鼻,冠名之“装b”,所以我想有必要为此做一个辩护。
          赫胥黎认为俗气是与社会阶级有关的,下等社会认为美的事物,中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中等社会认为美的,上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以此类推。(钱钟书·论俗气 《人生边上的边上》)如此看来,关于某个事物的雅俗之说,也是因人而异的,由此推之,“装b”一说,也要群分来看,研究生看来值得辩论的学术问题,本科生看来是装b;本科生看来值得研究的问题,高中生看来是装b;高中生看来是值得钻研的难题,初中生看来是装b,以此类推,当然了,就算是本科生群体,也会产生这样的装b说法,“因为我们心中潜伏一个道德观念:我们不赞成一切夸张和卖弄,一方面因为一切夸张和卖弄总是过量的;另一方面也因为人家的夸大反衬出我们的渺小,所以我们看见我们认为过当的事物,我们不知不觉的联想到卖弄,不管它是否的确是在卖弄。”(钱钟书语)
                                                                                  此文作于2011年3月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10 18:51:05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友谊的形成,并非由于双方有意的拉拢,带些偶然,带些不知不觉。在意识层底下,不知何年何月潜伏着一个友谊的种子;咦!看它在心面透出了萌芽。在温暖固密,春夜一般的潜意识中,忽然偷偷的钻进了一个外人,哦!原来就是他!真正友谊的产物,只是一种渗透了你的身心的愉快。没有这种愉快,随你如何直谅多闻,也不会有友谊。
      ——这样的友谊需要长时间来发现,可我就想认识她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6 15:59 , Processed in 0.08110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