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虫百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4-6-16 07:20:07 | 只看该作者
         读钱穆老师的这本书最大收获就是,中国政治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因为中西方历史不同,也许这就是中央经常宣传的“中国国情”;有本书引申的一个问题是,目前国内的政权是代表你我这样的老百姓吗?让我匪夷所思的是,通过排除法发现好像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不满意呢?我能想到的答案有几点,欢迎补充
         1.西方发达国家的老百姓生活水平比我们高,我们归咎于政府,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一直在提高,
         2.收入分配不均或者说没有按劳取酬,虽然和我们有相同背景的人也曾出过飞黄腾达的人,也许我们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心里不 平衡
         3.政府腐败。转型期的中国确实比较严重,更多是制度的漏洞,但另外一方面,腐败的路径其实是提供给所有读书人的,和以前的朝代没什么区别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4-8-12 18:47:05 | 只看该作者
  不是学政治学的人,第一次听到钱穆的名字,从名字看很不错,所以读了一下。后来跟一位学政治学的朋友说起这本书,被对方以很鄙视的眼光看了一下,才知道钱穆原来是大师级的人物。
  最近,又听了腾讯上吴晓波讲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觉得跟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较为相似,又看到前文写的黄仁宇的相关对比,所以勉强作一对比。水平有限,各位看官莫要笑话。
  1.出发目的: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只是演讲稿的集合,所以其并非学术的讲演,而带有更多的通俗性质;吴晓波讲《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也是面向大众而非面向学术,所以也较为通俗;黄仁宇写《万历十五年》,基本上是以其论文为基底,所以其较为学术性。
  正是其出发点的不同,造成了其更多的不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作为演讲词,追求的是其通俗性与概括性,因而并不能作为学术著作,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放大深刻探查;也正是因为其这种通俗性与概括性,让普通读者,如我,在对该问题背景知识不大全的情况下,能够读得津津有味。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作为电视讲演,在叙述的同时也强调其趣味性。可以发现,吴晓波在其中有较多的地方表述与史实不符,例如年代不对,字幕都进行了更正。这种口误的出现,并不影响其整体。包括吴晓波在叙述中,也尽量选择了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增强其趣味性。
  《万历十五年》作为论文基础上的改篇,可以发现其以较为趣味的方式叙事,其语言中也带有相应的诙谐,但是整体上仍可以看到其严肃性。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也是不错的。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提出站在历史立场看,应该有一历史的说法,所谓历史的说法,便是根据历史,把具体事实来说明,这种态度也是严谨的学术态度。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提出了研究方法。对于学术著作而言,我总认为,研究在于方法,而方法之创新是研究的最重要。姑且不论《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所提出的四个利益集团四个方面矛盾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确,但其至少提出来,从而接受大家的批判。
  《万年十五年》也是黄仁宇一直”大历史“观的一种表现,这种大历史观,与钱穆的研究方法说来,也有一种类似性。
  3.内容通俗性
  由于其所叙述内容的不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可以作为介绍读,不过可能大多数人不感兴趣,就如同《剑桥中国史》中的大部分研究一样。同例的还有《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其主要也是研究成果的展示。
  而《万历十五年》可以作为历史读物来读,其选择了万历年间几个重要的人物,而且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特别是在《明朝那些事儿》之后,竟有些小说的意味。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4-8-14 16:21:37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政治制度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这部写于1952年的作品,字字珠玑,对于当前大热的政治制度讨论仍旧非常适用。
  钱老顺着汉唐宋明清的顺序,讲了历代政府职权的分配,考试和选举,政府的税赋制度以及国防与兵役制度。逻辑清晰,方便做纵向及横向的比较。
  开头钱老便开宗明义,指出谬误(而这些对于历史认识的谬误当前依旧存在)。他说:“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因为对传统政治之忽视,而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之误解......我认为政治制度,必须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应的作用......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
  其次,他提出有人说中国是不重视法治的国家。其实不然,“中国的政治制度,相沿日久,一天天的繁密化。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订一个制度来防制它,于是有些却变成了病上加病。制度愈繁密,人才愈束缚......平心可观的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 这与现在两大法系的划分是差不多一个道理的。
  另外有一些小错他也纠正了,比如苏联称美国为帝国主义国家,这在当今仍在沿用,但其实这是错误的。美国不是君主立宪制,没有“帝”,怎么称帝国主义?而像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派去主管的称“总督”,而总督是归在皇帝底下的,而不是政府下的。这便是美国当初让菲律宾独立的原因,不能打破他们原有的制度,又不愿意菲律宾称为美国的诸联邦之一,因此就放弃了。
  一些不足,也是取决于钱老所在的时代局限性。比如他的汉族主义思想比较重,对于满蒙及其他民族他统称为“异族”。对于清代的制度抨击得非常激烈,虽然关于他的“制度”与“法术”的论断还是很有道理的。同时他很推崇孙中山先生,虽然后者在建立及稳固政治制度上,个人觉得是比较失败的,但同钱老一样,我也无法指出什么制度才是真正适合当下中国的发展,这就是普遍读书人的硬伤,也是读书人区别于政治家的最主要特征。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4-8-15 07:21:59 | 只看该作者
  钱先生的书深入浅出,厚积薄发。作为一个对史学一点都不了解的人,读完此书,对各朝各代政治制度有了一个简单清晰的概要了解。本书相比现在那些所谓畅销书写得好太多,真真大家风范,强力推荐。
       看过这书之后,一口气又买了钱先生的多本著作,特别是史学方面、经学方面的书籍,如获至宝。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4-8-18 19:01:35 | 只看该作者
  钱穆是我一直敬仰的史学大师,十多岁即辍学在家,后来自学成才,在民国时期竟成
  
  北大教授,其经历可谓传奇,也顺便感慨下民国如此乱世,也还是出了不少人才的,
  
  有百家争鸣,大师辈出的气象。一直想争取时间好好读读钱穆的书,写的这本历代政
  
  治得失高屋建瓴,道出封建政治的发展历程,也启发了对现代政治体制的思考,顺便
  
  还可联系企业制度、管理体系等诸多方面,确实值得好好研读。
  最近习core有一句名言是“空谈误国”,所以还是应该少谈政治制度,治国安邦之类,尽量结合自身感受,其实企业管理也是一样的道理。
  感想一、任何一个组织要有制度,制度总是因时因势而异的
  纵观全文,先分朝代,每个朝代先讲政府组织,政府又分皇室、中央、地方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分别描述,之后再分述选举、兵役、经济各方面制度,各朝各代均有变化,可见古人也一直在与时俱进,纵使汉唐再强盛,其制度总有很多不符合后代执政需要的,屁股决定脑袋是准则之一,宋太祖要杯酒释兵权,明太祖精力过剩,元清两朝是外族统治,各有各的考虑,一个朝代也要因战争、内政各方面不断作些调整。
  感想二、职责分明、分权制衡是一个好的制度所必须的
  本文对汉代制度推崇有加,三公九卿各司其职,皇权相权也还有所制衡,到后来的朝代,中央集权逐步加强,相权衰落,国力日渐衰落与此不无关系。仅靠几个开明的君主和强势的宰相终归只能勉强维持一时。
  本文作者以一种教授的口吻介绍其思想,但感觉其实也有很多有失公允之处,对元清两代的描述过于侧重外族统治的特征,大概与其长期从事国学研究、视汉族文化为正统有一定关系。看各种评论,似乎对经济制度章节的描述也颇有争议,还未及细细品味。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4-8-20 19:56:27 | 只看该作者
  几个问题,
  1 政治制度是越变越差吗?
  
  2 政治制度的变化遵循什么规律?中央集权越来越加强,但中央的权利没人制衡。
  
  3 如果制度变坏了,那么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为什么会进步,为什么会退步?
  
  4 朝代的灭亡是否有无法维持一个庞大的军队,和官僚集团。例如清朝,不停的开拓疆域,军费开支巨大,但没有有效的税收机制?导致社会瓦解?
  
  或者农业社会无法支持那么大的国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4-8-25 03:20:06 | 只看该作者
  我读完钱穆先生写的 《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以往我看待中国历史都是断代的,而钱穆先生将中国的历史系统的联系起来,并且在行政制度,考试制度,税赋制度方面都做了比较。从这些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历史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不断的从社会现实中抽离出来,形成自己特定的形态。这个过程中有倒退又前进,有继承也有发扬。历史上没有那个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即使是在汉唐时期,制度也有它的局限性。社会是在发展的,制度也应该是在不断的完善的。当然这个完善应该是制度上的平衡并不是简单的像元朝和清朝那样多半为了某一特殊群体而采取的权术上压制。除了大的方面,钱穆先生还重新诠释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专制”。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制社会,它一直演绎着相权与皇权的博弈,只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皇帝越来越不满足于相权对自己的制衡,不断的削弱相权。相权是弱了,但政府还得运行下去。历史上除了一些开国皇帝还能身兼皇帝宰相两职,其余的皇帝由于精力和社会现实的原因都不能圆满完成祖辈们交给他们的事业。偶尔几个比较精明强干的皇帝,也由于冗繁复杂的行政制度和盘根错节贵族利益而将改革事宜就此作罢。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历代的统治者都在不断的打压人民的创造力,汉唐两代还是比较开明的,但他们忽视了凡是有巨大创造力的力量往往也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利于引导而不压制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制度才是好的制度。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4-8-30 15:29:30 | 只看该作者
         本可以大书特书的一个题目竟然被钱穆这么草草带过,实在可惜。虽然篇幅有限,但总体讲出了对政治的见解,即无论政治制度亦或者政治制度的执行都跟时代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一劳永逸的政治制度,也没有对一项政治制度初衷完全了解并且持续执行的官员。虽然说有对清朝贬低过度,但是总体讲清的政治制度是弊大于利,私心大于公心,因此才会对达到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皇帝集权,并直接导致了管理级别多,民间创造力极度停滞等等贻害到如今的祸害。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悖论,在清朝大量的官员非但并没有削弱而且加强皇帝的集权,同时制衡了外戚宦官割据诸侯势力。而唐朝如此清明而又简洁有效的制度却最终导致了藩镇割据,不得不相信西方“政治是制衡的艺术”的名言,也知道了想到了一项政治制度的制定同时必须考虑到执行者并非完人,也有利欲仇惰等等的缺点。
      正如儒家所言,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治国也一样的道理,怎样让政治制度简洁有效同时又不会让权力过分集中,这将是现在以及将来社会一直思考并且实践的问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4-9-3 18:03:4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所受的历史教育,完全是把中国历史隔离开来,2000多年的历史仅归结为封建专制而加以批判。在当前国情下,我们有必要反思我们的历史观,正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的精髓,无根何以立国,我们无法和传统一刀两断。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4-9-5 11:51:06 | 只看该作者
  以前总是奇怪为什么中国历史这么漫长,辉煌的阶段却只有那么零星的几段。。
  读了这本书,明白了一点,任何人或事,想要成功必须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三者缺其一都不会成功。有些君主人好命不好,结果成了昏君,无为无为君,有些君主人不好命好,结果就是一个好皇帝。
  为什么有些政令刚颁布的时候那么有成效,可是过了几代就开始出一大堆问题,政令还是那个政令啊?问题出在哪里?因为人变了,时代变了。
  
  总觉得国家出台一项政策,总是有他的原因,即使颁布的时候不得人心,但是它一定有不得不颁布它的理由,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事态的结局,看不到其中的无奈,看不到时局的制衡,我相信,所有政令都有自己诞生的原因,但是结果并不是它自己本身能控制的。
  
  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貌似和谐的时代,貌似有为的君主,但是后人看待这些的时候会跟我们一样吗?
  
  看待任何问题必须设身处地,做好一件事情一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4-24 02:40 , Processed in 0.08543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