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92|回复: 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国志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2-21 15:18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20:3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国志》的版本很多,常见的有百衲本、清武英殿刻本、金陵活字本、江南书局刻本,其中百衲本是影印的,其余三种是刻本。当今最为通行的是中华书局新式校点本,它是对以上四种版本作了校勘而成的,还容纳了自清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9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7-18 21:54:24 | 只看该作者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曹操身世显赫啊

    继续阅读 三国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7-18 22:05:25 | 只看该作者
    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

    太尉桥玄很早就知道曹操了,而且评价很高

    继续阅读 三国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7-19 09:39:16 | 只看该作者
    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曹操一生也没有行废立之事

    继续阅读 三国志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7-19 09:41:34 | 只看该作者
    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董卓却要行废立之事,结果,天下共讨之

    继续阅读 三国志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2-7-27 12:13:04 | 只看该作者
      孙坚字文台。155-191
              孙吴开创者。吴郡富春人,是不是孙武之后有待参考,但至少史书是把他家往名门上扯的。但说实话孙坚一开始什么都不是,只是勇武过人,正直聪敏。在长江下游的口碑不错,有个小官做。直到黄巾作乱后,孙坚在南方屡战屡胜,才逐渐被朝廷重用,做了大官。
      
              跟董卓看不对眼。先后为朝廷平过许昌(会稽小型起义),黄巾贼,边章韩遂凉州乱,区星长沙作乱。汉朝最终封给他乌程侯。此时孙坚在南方的人望达到最高点。
      
              他救过庐江太守陆康的从子,两方关系不可能不好。只不过,当他死后,他的儿子孙策为骗取袁术信任,砍了陆康的人头。这位陆康不是别人,正是几十年后孙吴大都督陆逊的祖父。孙陆两族几十年的恩恩怨怨,一言难尽那。
      
              灵帝死后,董卓入洛阳,关东联军兴起,孙坚亦举兵反董。诸侯大乱,各怀异心,孙坚的忠诚,变得不合时宜,他也与不少人交恶。比如他敢杀了荆州刺史(王睿),也敢吓唬南阳太守(张咨)。
      
              后来与袁术结盟,成为“破虏将军”,做豫州刺史,专心与董卓和各地农民军对抗。董卓在他身上讨不到便宜,还损了大将华雄。阳人之战,吕布也参加了,但打不赢孙坚不知是编制问题,还是当时奉先已有异心。
      
              孙坚的强大引起了袁术的猜忌,袁术不再给他兵粮。激动的孙坚连夜从阳人赶到鲁阳与袁术辩论,袁术放不下脸,答应了他。
      
              董卓很看得起孙坚,说杀了二袁、刘表、孙坚,天下就是他的了。
      
              董卓火烧洛阳,孙坚部队进入了数百里无烟火的废城,痛哭流涕。他清扫了汉室宗庙,以极为神秘的方式拿到了传国玉玺。
      
              这下诸侯间闹开了,袁术很快按捺不住,把孙坚妻子拘禁了起来。
      
              至今,孙坚至死未交出传国玺的做法仍是个谜。他究竟是感于诸侯的不忠不义而宁愿自己为汉室保有薪火,还是胸怀平定天下之志最后取而代之?
      
              无人可知。
      
              他留给后世两种猜测,也留给儿子两条路选。显然,孙策选择了后一条。他的选择,或多或少影响了三国局面的形成。孙策以传国玺换来的资本加上他自身的实力,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几乎统一的扬子江中下游地区。孙策死的那年,孙吴策略有二:孙策领兵从徐州北上搅乱官渡之战;周瑜镇守荆州边境,伺机向西吞并刘表。如果孙周二人谋划成功,孙吴的版图,越过长江直达曹操老巢,翻过巫山,进入汉中。
      
              当然,这仅仅是如果。这个策略还没正式开始,就被扼杀了。孙策被暗杀,孙吴在未来几十年中,再未前进一步。
      
              191年(初平三年),孙坚与荆州黄祖交战,被黄祖军士射杀(据传为甘宁?)。孙坚死时只有三十七岁。
      
              孙坚有四子,孙策(伯符),孙权(仲谋),孙翊(叔弼),孙匡(季佐)。或许从四子的名字上,我们可以看到孙坚的野心。策从符,意味着大儿子是统治者。权从谋,二子则是谋划者。三子四子皆为匡扶,辅佐之意,是不是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呢?
      *******************************************************************************
      孙策字伯符。175-200
              孙坚为仕途奋斗的时候,他的儿子们自然也不闲着。175年,20岁的孙坚初为人父,他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孙策。孙坚是大将军,四处征战,他的家一直在寿春,后来袁术的都城。孙策在这里长大。
      
              孙策从小便不是一般的孩子,十几岁就开始结交名士,这之中就包括周瑜。周瑜不是名士,只是出身名士之家,有那么点人望实力。孙策与他如胶似漆的主要原因,还是周瑜本人的魅力。
      
              周瑜与孙策同龄,也是个有大志的人。孙策名气大,周瑜便主动上门拜访。这下俩人便“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孙策甚至听从了周瑜的劝告,搬迁到了周瑜老家舒城。
      
              只是好景不长,孙策和周瑜十七岁那年,孙坚意外死亡。孙策离开了周瑜家,一个人住到了江都。
      
              这时候,他的三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许他以前还渴望着成为父亲那样为汉尽忠的大将军,而现在,他开始重新思考这一切的意义。当他把从父亲处袭来的乌程侯随随便便让给了还不懂事的小弟弟孙匡时,我们知道,孙策已经思考出了答案。他做出了选择。
      
              在江都,他认识了名士张紘。当时张紘也有四十了,两人却成了忘年交。《吴历》中记载了两人这样一番对话:
      
              孙策用极为正统的口气说,汉国祚衰微,诸侯各拥众营私,我想继承父亲的衣钵,为汉朝扶危济乱。我父亲曾经和袁术结盟,所以,你觉得我现在也和袁术结盟如何?我先求袁术把父亲的余兵给我,再合吴景之力,做朝廷的外藩。怎么样?
      
              张紘先是傲娇了一阵,在孙策痛哭苦求之下,才说:如今的大汉,就像曾经走向衰微的周朝,齐桓晋文之兴已是无可避免。你现在有才能,若是领了兵,占据长江合并荆扬,岂是区区一个外藩?
      
              孙策这下放心了:与君同符合契,再无后顾之忧。
      
              孙策有多放心?他把母亲和幼弟都托付给张紘了。可以说,张紘是最早清楚,并支持孙策吞并天下的野心的人(如果大都督没有和阿策心有灵犀的话)。
      
              孙策几乎一刻未停,安顿了家人后就着手募兵。不过就他这么个小娃娃,谈何容易。最初,在孙策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他身边有这些人:吴景,孙策母舅,丹杨太守。吕范,孙河,亲戚。这些人手下一共也只有几百人。不够,远远不够。
      
              194年,孙策回到了他熟悉的寿春。投靠了亡父的盟友,袁术。他投靠的条件是,把孙坚的老部队还给他。袁术不是傻子,他喜欢孙策,但又怕他。他喜欢孙策的才能,但更喜欢孙家的玉玺。
      
              袁术先把孙策打发去了丹杨——吴景的辖地,同时也是产精兵之地,叫他尽管去募兵。孙策要是能在丹杨找到兵,那他第一次去找舅舅的时候也不至于只募得“几百人”。所以这次再去丹杨,还是只招了几百人,而且经过泾县的时候还被当地豪强祖郎给打了,几乎全军覆没。
      
              孙策灰头土脸地回到寿春,只得说袁叔叔我愿意帮您打仗,把我爹的部队给我用就行了。袁术答应了,因为总共也就千余人,孙策闹不出大乱子。
      
              袁术防着孙策,但孙策只会更防袁术。《三国志》记载了这样一件小事。孙策军中有个骑士犯了罪,逃到了袁术大营的内厩中,孙策找了出来直接砍死。袁术知道后也只讪讪的说,士兵就是爱叛变,我们都很痛恨,你何必来跟我谢罪?
      
              这事儿有些意思。为什么孙策的兵犯了事要躲到袁术那里?他能犯什么事?孙策毫不避讳在袁术大营杀人,这是怎样的景象?最后,袁术是不是直接点出了兵士犯的罪,“叛”?
      
              袁术当时的主要敌人是曹操、刘备、袁绍,吕布也是个不省心的,所以他没空也没力气与孙策翻脸。既然孙策主动来投(骗),他打算暂时先物尽其用,让孙策帮他打打天下。何况按普通逻辑掂量,几个够格的敌人(庐江太守)大概就能把孙策手上这点兵给耗光了。
      
              可惜孙策不是你用正常逻辑来掂量的。袁术跟吕布翻脸,要打仗,想从陆康那借粮。陆康不借。话说那时候袁术拿了孙家的玉玺要称帝,冒天下之大不韪,敢借粮,等着成马蜂窝吧。所以陆康的做法根本无可指摘。他不幸就在于,袁术派了孙策来报仇。
      
              他跟孙策的梁子——史书虽然没有细说,但应该是在孙坚死以后结下的。孙家顶梁柱倒了以后,孙策那段时间到处造访名士,换句话说是拉赞助,为了以后东山再起。有谁能看到这样一个20不到的毛头小子?陆康没有选择把赌注压在他身上,孙策求见的时候,他只叫主簿接待了他。于是孙策便把这笔账记下来了。
      
              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你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顺水推舟,他便领了袁术的命,去庐江砍了陆康的人头。
      
              袁术每每令孙策出征,都拿各种官职做诱饵,但每次在孙策得胜而归后都不兑现。
             
              袁术在被曹操打跑之后,逃到了九江郡。当时扬州刺史是刘繇,他把人家轰走自己占据了寿春。刘繇只得渡江住在去曲阿,而原来丹杨的太守吴景、孙贲又被他赶到了历阳。两股势力就隔江对峙。而吴景、孙贲则奉袁术之命在前线与刘繇军对抗,连年不克,逐渐成为袁术后方的大患。
      
              孙策逮住了这个好时机,请求袁术让他离开寿春,前往横江、当利帮助吴景军。
      
              吴景是孙策的舅舅,孙贲是孙策的从兄,这个脱身的机会,简直太妙了。
             
              离开寿春的时候,孙策的官职是折冲校尉,殄寇将军。带了千余兵,数百个愿意跟随他的宾客和几十匹马,一直走到历阳。到历阳后,孙策的实力一下壮大到五六千人了。原因,自然是周瑜带着兵与他相会啦。
             
              那么,时间已经来到了兴平二年(194),收复江东之战正式开始啦!
             
              牛渚:刘繇粮草大营,顺利拿下,尽得粮草战具。
              县南:守将筰融。筰融发现孙策很强大之后(首战被斩首五百),便说死闭门不出了。
              秣陵:守将薛礼。薛礼被打跑了,但还没等孙策拿下秣陵,后方着火了。
              牛渚:在横江当利战败的樊能、于糜夺下了牛渚,孙策只得回头与他们交战。大胜。
              秣陵:再过来打筰融,孙策中了流矢,伤了大腿,估计挺严重。严重到手下放风声说孙策伤重而亡,筰融都信了。筰融速速出兵,而孙策也不应战,遣出几百士兵诈降,结果将敌兵引入包围圈中才一举歼灭。得胜后的孙策,一路跑到筰融大营前,令左右高呼:“孙郎如何!”,吓破了筰融军的胆。但筰融仗着地势险固,继续死守不出。孙策也不强攻,很快就去打别的地方了。
      
              在筰融死守的时间里,孙策攻下了海陵、湖孰、江乘等地,几乎没遇到任何抵抗。那时候,没见过孙郎的人,都很怕他。他每到一城,守城的长吏都吓得躲起来。但孙策的脾气却很好,军队也有纪律。他凭着个人魅力,收买了很多人心。
      
              他发布军令,凡是刘繇、筰融的部曲来投降,绝不过问以往恩怨。愿意加入孙家的,自然欢迎;不愿意从军的,也不勉强。
      
              就这样,他很快就招募到了两万士兵。江东人都明白,差不多要换主子了。
      
              而那些做惯主子的,自然反感孙策,而且数量相当多。严白虎、钱铜、王晟、邹他等等,各个拥兵成千上万,全都是做过太守的人。“好脾气”的孙策,对他们毫不手软,遇降便杀,屠城(东冶)的事也是干过的。杀到什么程度呢?孙策母亲吴夫人,拉住她这个儿子,说:“王晟过去跟你爹有升堂见妻的情分,你现在已经把他们家诸子兄弟全杀了,留他这一条老命,又怎样呢?”孙策这才没有杀掉王晟。
      
              但在这些年间,他结下了多少新梁子,恐怕是数都数不清了。
             
              严白虎很快就扛不住孙策了,便派弟弟严舆请和。孙策说,要来就来吧。严舆请求和孙策单独会面,孙策也答应了。会面酒席上,孙策抽出刀就砍了桌子(这一点在后来被他弟弟孙权山寨了),严舆吓得抖了一抖。孙策笑着说:“早听闻,你坐着也会跳,伸手敏捷,我只是想试验试验!”严舆咽了咽口水:“我是见了刀,才抖的。”孙策没多说话,抄起手戟就杀了他。
      
              严白虎大败,逃到了余杭许昭处。
      
              程普请求领兵讨伐许昭,孙策说:“许昭对故君有义,对故友有诚,就别去了。”
      
              他钦佩有种的汉子。故君,指的是曾经的吴郡太守盛宪。盛宪,是声名较好的士大夫,和孔融、陶谦交好。许贡是袁术的手下,和孙策一起攻打吴郡后来领太守,顺便杀人,盛宪被许昭收留。而“故友”,指则是严白虎。他钦佩许昭有胆子收留他们,竟然留了他们的命。
      
              可他不知道,许昭收留的,不仅是严白虎,还有曾被他击败的吴郡太守,许贡。这个人,被孙策饶过一命,却在后来与曹操暗通。孙策发现后,即刻将他绞杀。但在200年,许贡的门客刺杀孙策,复仇成功。
      
              至少表面上,孙策与曹操是和谐的。拿下江东后,他遣使奉章诣许,拜献方物。建安二年夏,曹操也表他为骑都尉,领会稽太守。
             
              袁术称帝,曹操命孙策与吕布、陈瑀一起讨伐。孙策便去海西找陈瑀,结果到钱塘的时候,陈瑀欲加害孙策,让那一度被孙策打败但却蠢蠢不安的力量(祖郎、焦已,严白虎等)在孙策离开后反攻倒算。孙策发觉了,遂发兵攻陈瑀,俘获四千余人。
      
              陈瑀一个人逃走了,逃到了袁绍处。
              值得一提的是,陈瑀哥哥的儿子,叫陈登。
             
              这样的变故出现后,孙策上表表忠。并加倍进贡。建安三年,曹操才表他为讨逆将军,拜吴侯。
      
              没过多久,袁术就死了。树倒猢狲散,他的部下亲属不敢投靠曹操,便转投皖城太守刘勋。
      
              处理这群人,又成了复杂的政治问题。刘勋粮草养不活这么多人,但却还算有义气,派弟弟刘偕到豫章郡太守华歆处求救。豫章本就不是粮草大郡,华歆半真心半敷衍地把刘偕又打发去了海昏的上缭。上缭有粮三万余斛,拿出了数千救济刘偕,可刘偕偏偏起了歹心,回头告诉刘勋不如偷袭了上缭,占了他们的粮草。
      
              刘勋偷偷进军到海昏,结果泄露了情报,当地宗帅逃跑,什么都没留下。
      
              刘勋离开了皖城,反到中了孙策的计。当时孙策正向西进军讨伐黄祖,听说刘勋这边的事,立刻遣心腹孙贲,孙辅率八千人埋伏在彭泽等待刘勋归来,又命周瑜率两万人取得皖城。轻轻松松拿下了袁术所有残余力量——百工、鼓吹部曲、士兵、袁术刘勋的家属等等,一共三万余人。而刘勋在彭泽遇伏大败。
      
              这根本是孙策与华歆合伙算计刘勋。
      
              刘勋最后逃到了刘表处,得到了黄祖部下的支援。仍然被孙策打败。刘勋是荆州的人啊。最后走投无路的他只得投奔曹操。
      
              【百度所得:刘勋当时在江淮之间有很强的兵力,受到孙策的忌惮,于是孙策派使节特以卑下的言辞和财宝要求刘勋代为攻打上缭城。刘勋相信孙策,更因收得财宝而十分高兴,各人都祝贺,但刘晔则不感喜悦。刘勋询问,刘晔认为上缭城不易攻下,若出兵,孙策必会乘虚袭其后,到时候”是将进屈于敌,退无所归“,反对出兵。但刘勋不听,坚持出兵。】【刘晔传】(刘晔不是刘勋的人,但他是扬州人,想必怨恨孙策。在刘勋兵败归曹后,他成为曹操的军师。)
             
              打完这一仗,清理了又一个祸患后,孙策正式对荆州开战。第一站,夏口,vs黄祖。第一战对刘虎,韩晞,大胜。
      
              看看孙策写的表:
              我在十二月八日进军屯于沙羡县,十一日率周瑜(江夏太守,建威中郎将)、吕范(桂阳太守,征虏中郎将)、程普(零陵太守,荡寇中郎将)、孙权(奉业校尉)、韩当(先登校尉)、黄盖(武锋校尉)同时进军。当天便打烂了黄祖,虽然他逃跑了,但他的家人被俘,刘表的从子刘虎,韩晞的两万部队全部被斩首,溺水死亡者达一万余人。
      
              这一战后,曹操拿着孙策的上书,说:“狮儿难与争锋也。”
             
              建安五年,亦即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开始。
             
              高岱事件:孙策因为和高岱辩论《左传》受人挑拨认为高岱看不起自己就把高岱关了起来?然后看到黑压压为他求情的人更是怒火中烧杀了他?
      
              孙策的阔达听受都哪去了?
      
              高岱,吴郡人。是当时江淮地区名士。与许贡交恶。
      
              高岱与许贡的故事:孙策攻下吴郡后派许贡领太守,盛宪和高岱一起在许昭家避难,并求救于陶谦。陶谦(一向厌恶孙策)答应出军,并给许贡写了封信,叫高岱带回去。史书对陶谦的“出军”书信毫无解释,但从上下文看来,许贡当时就有心反孙策了。只是孙策还蒙在鼓里。
      
              别人都很担心已经囚禁了高母的许贡会杀了高岱,但高岱还是献上了陶谦的书信,并成功说服许贡释放他的母亲。
      
              高岱当然还留了一手,在见许贡之间就准备好了逃生小船。母亲一被释放就连夜而逃。许贡后来遣人来追(怕什么?怕他泄密?),但没追到。
      
              实际上,孙策在得知许贡暗通曹操立刻杀掉许贡,高岱很可能就是那个通风报信的人。但最后,高岱还是死在了孙策手上。表面上因为阅读《左传》,实则是永久堵住他的嘴巴。
             
              至于于吉事件……或许于吉只是如黄巾一样的叛民首领(“太平青领道”有木有!),或许当时民间宗教信仰的力量真的是被大大小觑了。如果是这样,孙策之死,就是高岱事件和于吉事件的合力了。虽然,跟他们本人没有半毛关系。
      
              陈寿写这两件事用了同一个套路笔法:孙策嫉妒文化人高岱(实际上暗地里与陶谦联系调兵帮助吴郡许贡造反的家伙)的人望,也嫉妒于吉的祝祷能力拉拢人心,才杀了他们二人。可是哥哥,之前的“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也是您亲自写的啊~
             
              算上许贡,孙策杀掉了三个人,却还是杀不净他们背后的武装力量。他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
      
              在他一面清理江东,一面密谋攻许的时候,他被许贡手下的人暗杀了。
      
              事情是这样的:陈登因为陈瑀被孙策迫害,在孙策西征时就联合严白虎余党弄孙策,等孙策大胜黄祖,出征归来,就立刻平叛,找陈登算账。行军到丹徒,等待军粮后至。就在这休养期间,孙策被暗杀。史书上说,他爱打猎,爱独行,因此给了人暗杀的机会。
             
              世人皆以孙策轻狡。孙盛后来点评说,孙策当时声势虽浩大,但处境却一直艰险。荆州黄祖未灭,下游陈登又“间其心腹”。孙策不可能有闲心贪图许都。他要搞死陈登是真的,孙策的首要目标,依然是荆州和刘表。曹操确实倾巢而出,但当时袁绍已衰,孙策如何敢去撞?何况他在名义上,仍是大汉(曹操)的臣。
             
              “庸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何况是达于事势的孙策?”孙盛写。
      
              孙策被杀当日,他与随从同行,只不过他一人单骑当先,等后人追赶上他的时候,他已经重伤了。会不会有人故意延阻?谁也不知道。
             
              裴松之则有了另外的分析。江东六郡确实有很多不安因素,但荆州绝对不是压力最大的一头。黄祖元气大伤,刘表无暇东顾,两方根本是相持状态。孙策就是要打陈登(上面已经论述),但最终目标绝不止陈登。图曹操,不是不可能。
             
              那么真实的孙策,究竟有没有图许之意呢?
              孙策死前,交代的第一件事:先观其成败,善待我的弟弟!
              这里的“其”,显然是代词,代指的,只能是正在官渡激战的袁绍和曹操。这样一来,事情就清楚了,他把袁曹二人放在心上很久了,连死之前都念念不忘。
              孙策死前的脑子是很清楚的。重伤的这段日子,他想了很多。全是关于江东未来之事。他可能也知道,他不在以后,他的规划他的野心可能再也不能实现了。他所求的,只是家人安康而已。
             
              孙策交代的第二件事。这件事是对孙权一人说的。他把印绶亲自交给孙权,告诉他: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卿不如我,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江东在孙策活着的时候,是欣欣向荣,团结一心的。但在他死了之后,君与臣的隔阂,再也没有消失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7-27 12:13:04 | 只看该作者
          郭奉孝,(170-207)颍川阳翟人,26岁出仕曹操,那么老谋深算的一位政治家,对于这么个算刚刚步入中年的谋士,言听计从。假如嘉未早逝,托孤大臣必然有他,憾憾憾。
          早年,奉孝在北方四世三公的袁绍处谋职,一眼看穿,袁绍做事没有要领,喜欢谋划却不能决断,难成霸业。颍川戏志才死后,由于荀彧的推荐,虽没有曹操的三顾颍川,却得到了曹操从心底的信任和佩服,表彰他为军师祭酒,虽然这是一个低微的官职,细想想,那些重要人才,开始都是这么低微的职位,但是跟领导最近距离的谋划,最后一举成名,甚而权倾天下的主大有人在。这是曹操对他的考验,也是对他的仕途规划,能相信,奉孝得到曹操召见,座论天下事,不正是魏版隆中对?刘备有孔明,曹操有郭嘉,孙权有周瑜。曹操慧眼识珠,立马就知道这个人将是自己霸业最有力的助手,得一奉孝,胜得一子,此时的郭嘉也正是步入他功名之路的大道上,有才不能算了不起,得一识货的主才是人生幸事。
          曹操袁绍官渡大战,看来胜在许攸的临时倒戈,抛开这些看来偶然的事件,郭嘉战前就分析了官渡之战的胜利的因素,这就是有名的十胜十败说,虽有点马后放炮之嫌,因为战争瞬息万变,光靠这点所谓的理由还不足以绝对战争的胜利,但十胜十败说无疑给曹军一个出师之名,出师得胜之因,相当于喊口号,“我们兵强马壮,我们上下齐心,袁绍怎么怎么......我们不胜都不行”,但是这口号得喊得自然,喊得让人信服才行。不知道,私底下,郭嘉有没有跟曹操真正的商讨调兵遣将,行军布阵,粮草接济什么的。这才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打仗打的就是敌我双方的因素。
          刘备来归,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个善人,要早早处理为妙。但是杀,可能堵人才之道,不杀,难免放虎归山。郭嘉献计,既不杀也不放,软禁刘备。没想到,刘备什么人,他不拼了命也要想法跑,一时疏忽还不就中了他计?这事,没有处理好,后患无穷啊,要是假他人之手,杀刘备于无义,何来三国鼎立。历史总是说袁绍优柔寡断,其实曹操有几次不也妇人之仁吗?而且都是关键的那么一着。
          官渡之后,郭嘉献计退兵,这才是谋士政治家最漂亮的一招,杀人于无形,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敏锐的看到袁氏后裔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只需退兵就可让这矛盾瞬间激发。这不能不说是郭嘉的眼力和判断力。
          其后征吕布,退孙策,出奇兵破乌桓,千里袭人,平定北方后背,可惜时不我待,回来的途中重病而亡,传言,曹操每天派去打听郭嘉身体的哨探,络绎不绝,读到此处,心不觉为阿瞒心痛,郭嘉既是谋士,是下属,也是朋友,是知己。孔明尚能哭公瑾,阿瞒心为奉孝死啊。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若,奉孝在,赤壁之战岂会如此狼狈,岂能让诸葛小儿,年年侵犯,天下大业何等身后。
          封洧阳亭侯,谥曰贞侯。
          青青子衿悠悠心,为郭奉孝时沉吟。天赐奇才冠群英,英才早殒痛君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2-7-27 12:13:04 | 只看该作者
          疾向东南。独立舟头。江流如湍。白帆张驰翠岸。水天一线苍鸥远。时在少年。廓清天下。鲲鹏之愿。战事繁、横行于荆楚。运筹谈笑间。纶巾羽扇。倥偬书生。风流千古。知音顾盼。
      初见。卿卿国色。流离宛转。茜裙裾。青丝绾。对姊兀坐语文言。芙蓉花开独艳。刹那间。千万结。惟有此念。夫小乔初嫁了。辗转相随。犹自知节。诗书怡悦。虽天不假予年。公瑾无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2-7-27 12:13:04 | 只看该作者
      章太炎说:读《三国》要读裴松之注,英雄巨眼,不其然乎?
      
      这篇书评讲一些题外话,关于裴松之。
      
      裴松之修改《三国志》,征引书目达210种,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考订史实,补充史料,以将近两倍于原著的篇幅所作的注,弥补了陈寿原著简略的不足。
      
      裴松之自己的描述他所做的工作是:
      “绘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
      
      作注原则:
      “寿其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离,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皆并抄纳,以备异闻;
      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纠正,以矫其妄;
      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三国志》注的内容由补阙、备异、矫妄、论辩扩展为六类,即:
      “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
      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
      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
      一曰传所无之事被其阙佚;
      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
      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南史`裴松之列传》称“松之鸠集传记,广增异闻。既成奏闻,上览之曰:‘裴世期为不朽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2-7-27 12:13:04 | 只看该作者
      繁体竖排线装八本,摸起来够有感觉,就是书皮太脆弱,经不起揉卷。
      看了三国部分章节(完全不认识的人和少帝们没看),虽然对赤壁和夷陵之战陈述简略,战略思想还是交待的很多,尤其是曹操,吕蒙等。读了感觉对孙子兵法的了解也更立体了一些。
      
      人物上也澄清了原来一些想法。
      
      1. 对曹魏三帝及其谋士团体更加了解,脑残粉了荀彧. 可惜三国志没有司马懿的直接记载。
      
      2. 曹操与陈宫,张邈的青葱往事。及颜良,文丑之死。
      
      3. 苦逼的谋士陈宫(为布画策,布每不从其计),与沮授(绍不听,绍不听)。
      
      4. 管宁与 华歆,三国志里华 歆官至尚书令,”清纯德素”,精通法理,促进教育和人才举荐制度。数次举荐管宁甚至不惜让位与他,管宁做了一辈子隐士,为了避乱还迁到了辽东。 就算管宁割席的故事是真的,何妨不解释为管宁心胸狭窄,且不怀天下万民。
      
      5. 东吴的局限,孙权的野心。撇开孙权本身和孙策的强弱点不说,孙权的野心或许从来没有很大,至少三国志中他常年称臣(无论是对曹操还是曹丕),常年打蜀不打魏,个人觉得他内心比谁都纠结。时人多把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和孙权后期的“昏庸”联系起来感叹没了周瑜的东吴,岂不知东吴本身不上不下的尴尬处境,根本没可能攻入中原,和蜀开战又必被人所趁,不安于江东能怎么办。小打小闹的战斗和挑动魏蜀互斗,成功了也不干东吴太多事吴蜀的基础都太弱了。
      
      6. 孙权与张昭周瑜的关系,虽然陈,裴都没有取信[江表传]的周瑜遗言中“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根据本人不算成熟的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大臣跟皇上交待后事,竟然要在推荐自己的接班人之后加这么一句“乖异”的话,两人关系总不会太好。
      
      7. 孙策哥哥真的好萌。” 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撇开瑜策不说,其实兄弟也很好啊T.T
      
      8. 兵法就那么几条,reasoned determination很重要。以曹操攻打于毒和官渡之战为例。
      
      9. 不容易的诸葛亮,”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其实这话也不算太错,虽然未必是孙权的问题。姜维也是个不容易的娃。三国后期善终的将领太少了。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3 00:07 , Processed in 0.05288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