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00:3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是法国著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下层社会民众生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这个书名,虽只以寥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6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15 18:08:07 | 只看该作者
      读完《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沉浸在其对南宋社会精致的勾勒和对中国人的深沉反思中,前面貌似是一些细致琐碎的勾勒描述,结尾对中国人思维特点的分析则升华全书。
     刘东那篇译后絮语更是拍案叫绝。特别是历史学家对于那些急于询问历史学作用的人来应抱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的态度,深有感受。
     近来读的这几本书都是,开始时不知所云,枯燥无味,几次想放下,读着读着渐入佳境,到最后越来越精彩,余音绕梁,回味深远。这就是优秀历史学著作共性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5 18:54:01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是法国的汉学家,本书也带有鲜明的外国人看中国的那种特有视角和语言风格。这书的着眼点非常不错,选的时间节点,恰是古代中国一个重要的拐点。皇汉口中“再无中华”的前夜,也正是中华文明在公元第一个一千年积攒下来的文明模式和文化传统发展发酵到极致的产物。南宋末年,恰似日本平安时代,又似19世纪欧美的特大城市,乃是透支发展畸形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普遍苦难的基础上贡献出的、名为“文明”的精美到极致的空中楼阁。
  
  本书的内容含量并不算大,既然只把目标锁定在一个狭窄的时间跨度内,自然不会有太多的东西可以铺陈出来。况且作者已经明白更多的列举史料只会让人觉得乏味。但本书引用的大段古文,不知是否因为北大出版社的缘故,高端洋气地没有加以任何翻译,读来颇为生涩。以及书中罗列的部分生活物件、节日细节,感觉有点冗余。
  
  当然本书整体的格调还是不错的,也值得一看。尤其书中还有很多让我们称奇的、难以想象的东西。读此书的时候一直再回想去年夏天在南宋御街和西湖畔漫步的心境,实在百感交集。
  
  本书的跋尾是译者刘东的慨叹,可以看做是一个典型知识分子的呼喊。既有为历史学存在及意义的辩护,又有对人类目前生活方式的反思与批判。实际上我也对如今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颇感疑虑。不过这透支的开端,或许在南宋时就早已形成,就像南宋百姓也认为自己生活在现代甚至超现代社会一样……此之谓历史的讽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8 20:18:20 | 只看该作者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 八佾
  
  记得在午夜巴黎的最后,男主和女主在是否留在19世纪末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男主之前一直仰慕1920年代的巴黎,那里云集着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作家,艺术家,导演,他在那里遇见了玛丽昂歌迪亚扮演的女主,后者对于自己的幸运一无所知,而深深的仰慕着19世纪末的巴黎。后来,一次偶然中两人穿越回了19世纪末的巴黎,男主意识到golden age是虚妄的,每个处于golden age中的人,因为处于生活的褶皱和油腻之中,从不会觉得自己的世代多么美好,反而会向往已经一去不复返的更早的时代。沉迷于golden age中不断穿越只能让自己的幻想彻底破灭,不如早日回到现实当中。而女主则坚定不移地留了下来,两人就此分别。
  
  虽然我们不能穿越,但是这个悖论以另外的形式深刻的存在着。过去和现在(以及包含于现在中的未来)相比,究竟哪个更好?冒着以偏概全的危险,我以为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大概可以区分出两种人,一种面向过去,一种面向未来。学人文者大抵是第一类,学科学者大抵是第二类。感性主导前者,理性主导后者。
  
  我自己是怎样的人呢?之前网上流传过一篇关于中世纪真实生活的文章,讽刺当下各种对穿越的想象。这大抵是在美国学习历史的某种真实写照。怀疑,不妥协,紧盯着证据,随时准备以critical thinking刺穿各种myth,西方学究式的锋利。可是理性不那么紧绷的时刻,我依然对不止一个时代有美好的想象,我向往着萨福笔下那个无忧无虑,充满阳光,海风与琴歌的希腊,那时的文明,虽然稚嫩,但是自信而健康。我也同时向往着宋代,伦理道德那是尚未扼杀中华文化的活力,宋代充满了世俗的热闹和幸福感,却也淡雅,精致,自由。
  
  诗意如同晨雾,理性如同锐利的阳光,真相揭开的时刻,也正是disillusion到来的时刻。三清山上若隐若现的神女,在浓雾散开后,终究只是几块巨石。因此,我宁愿看得不是那么清楚。
  
  最后附上谢和耐在结语里的几句话:
  
  13世纪的中国人似乎比其先人更善感更浪漫。
  
  他们成了中华文明所曾经产生出的最精巧和最有教养的人格类型。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历史中,我们得到的一般印象是:他们能自然而然地自我约束,而且其生活中充满了欢乐与魅力。他们对事物的细枝末节亦有极为敏锐的感受。
  
  13世纪的中国人似乎比唐代的中国人在行为举止上更自由随意,而较少矜持拘束...他们全部的社会生活都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于同情。
  
  他们喜欢开玩笑。有一种很特别的中国式幽默,是玩双关俏皮话和文字游戏...它们在玩弄的同时却无恶意。
  
  “我们所描绘的中国人的形象看上去是如此的人性,连同其全部矛盾和放纵一起,都是如此的贴近我们,如此的似曾相识,以至于我们简直被引得要忘掉一切把他们与我们区分开的东西了。”
  
  书中的宋代是温情的,有朦胧的美和善意的幽默,我知道一个历史学生似乎不该这样,但是我的确快落泪了。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8 04:40 , Processed in 0.04853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