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傅科摆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9-15 20: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纳博科夫赐人以讽刺之眼,那么埃柯则会让这眼睛灵动起来。纳博科夫小说中的感官触须戏仿了生活;埃柯,小说里的知识建构戏仿了历史。
  
  当蒲宁的船驶向德聂伯河的纵深处,基辅地区那些古老的往事逐渐变得暗淡,闪亮着的是眼前两岸的新生活:喧闹的商务码头,身穿白俄罗斯鲜艳衣服的人们,成百幢掩映在花园绿荫中的白色 农舍,以及白色农舍旁边上姑娘们甜美的歌声……外乡人的一瞥 ,让平凡的乌克兰景致焕发出诗意的情愫——它们羞怯地轻叹,甜蜜地低吟,想必也为自己能进入诗人的笔端而欢呼雀跃。是的,它们有理由兴奋,作为微小的音符,历史的书写总是将它们遗忘——仿佛,历史的乐章,就该由那些强音谱写。
  
  《傅科摆》,埃柯似乎不露声色地嘲讽了一下所谓“历史的书写”,将自中世纪顺延而下的西方历史洪流稍稍更变了河道。故事在一群博学多识者中间展开。主角卡素朋和贝尔勃偶然的机会里 获得一份中世纪由密码写就的原件抄本,内容被解释为十四世纪欧洲圣堂武士溃灭前一个秘密计划:每过一百二十年,逐代延绵而分散在欧洲各地的三十六个圣堂武士重新聚合一次,拼合信息 ,从而掌握一种可以操控世界的巨大力量,“地底之潮”。
  
  卡素朋和朋友们被“计划”吸引,着手收集各种资料,贝尔勃也会将进展情况以文学语言写入个人电脑阿布拉非亚之中。在整理资料的同时,欧洲的文化与历史,变为圣堂武士团“计划”的增殖,而以一副陌生面貌呈现我们眼前。十七世纪的玫瑰十字团,十八世纪的共济会,以及各种隐秘社团、组织,皆为寻求圣堂武士的神秘力量而存在,欧洲历史便从这寻宝历程的主线中发散开 来。
  
  埃柯把中世纪视作“欧洲近代文明的坩埚”,近代文明的各种倾向都根植于中世纪。《傅科摆》中,埃柯再现大量中世纪知识与掌故,并使其成为一柄“重写历史”的利刃。埃柯曾对再现中世 纪的方法作出多种类型判断且加以说明,许多类型在《傅科摆》中出现了。例如:以讽刺的口吻再现中世纪——尽管小说以详实史料将重写的历史作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当莎士比亚、培根招 摇成贝尔勃档案中的文学骗子,当临近结尾“计划”被举重若轻地另类解读时,我们不禁要会心一笑,轻易便捕捉到作者那嘲讽的笑容,对“重写的历史”,或许也是对我们所熟知的“真正的 历史”;成为传承之地——圣堂武士的秘密得自更古老的知识,“这种对中世纪的再现,孕育了神秘的诸教混淆的源流,吸引我们分别对失去的信息进行永无止境的解读”(《埃柯:符号的时 空》[日]筱原资明著,P19);成为孕育期待千年王国的地方——被解读的圣堂武士的“计划”,秘密开启当在世纪末,而自认为是圣堂武士传承者的刺客集团,将慌称已发现秘密地图的贝尔勃绑架,我们悄然窥到了恐怖主义的影子;作为民族统一性的模式——在叙及卡素朋和前女友安柔的巴西生活时,埃柯对脱离于异民族的神和密教仪式作过有趣描绘。而当卡素朋与安柔参观密教仪式,安柔不由自控冲进灵媒中跳起舞来,仿佛受到超自然神力的左右。而作者也借小说中人物奕礼格之口说道,“种族——或是文化——是我们无意识之心灵的一部分。而在这无意识的另一个部分则充满了原型,是不分古今的所有人都相同的形象……”
  
  知识的建构散发出摄人魅力。纠葛于考证“计划”的卡素朋们开 始被“计划”拖着走。狄欧塔列弗被拖垮了,患上癌症。他终于意识到,执著于“计划”是对世界的篡改,而身体的每一部分都 可在世上找到对等物——“当我们在追寻字母的密格意义时,我们都失去了理性了。我的细胞们也一样,顺从而尽职地……”卡素朋和贝尔勃身陷“计划”的泥淖无力自拔之机,莉雅却凭极有 说服力的理性与知识揭示道——他们深信的中世纪计划不过是一张洗衣店的送货单,仅此而已。秘密只是圣堂武士故事虚假的增殖传说。“重建历史”的大厦顷刻间覆灭。
  
  多么具有讽刺性。在理性与知识、诸多因果事件推导之上罗织成型的“历史”只如泡沫般虚幻。那么,我们会不会生出另一层怀疑,指向我们所熟知的“真正的历史”,那同样书写与理性与知 识、诸多因果事件推导之上的“历史”,就一定足够真诚?
  
  比起大“历史”的飘渺与无从把握,个人的“历史”则显得坚定而真实。个人的故事似串延的珍珠,触手可及,从过去到未来,包含着梦想、失落、羞愧、幸福、欢笑、泪水……它们构成了人 的一生。也许贝尔勃如此沉迷于计划和在阿布拉非亚的书写只因从来都自认为缺乏创造力,生命中缺少与真理相系的澄明时刻。他第一次向卡素朋讲述童年往事,是刚从游行队伍中成功逃脱之 时,而回忆的故事同样是一次逃跑。那是一九四三年,贝尔勃还是不满十三岁的孩子。一晚,他爬上山丘去买牛奶,树上突然传来“呼、呼”的声响,那是法西斯党与游击队在交火。他开始向 山谷跑去,但就在这时,“嚓嚓嚓”的响声在贝尔勃四周的田野响起。他后来明白,要是有人从高坡往山下射击,那你该跑上山坡,你跑得愈高,子弹便从你头上愈高的地方飞过。他对卡素朋 说道,“你可以一辈子都感到后悔,并不是为了你选择错误——你总是可以悔改,赎罪的——而是为了你从没有机会向自己证明你大可做正确的选择……”那如影随形,与我们一起成长的梦魇 ,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失落与疼痛。
  
  贝尔勃太过在意发生于自己身上的故事。在“计划”中,他似乎已找到了通向觊觎已久的天国与永恒喜悦的道路。但“计划”破灭了,是否人与故事本身就可断绝关系?埃柯不禁追问,人如果不借助故事如何赋予人生以意义——“为何而生?又为何而活着?并且,时而(向听信忏悔的神甫或精神分析医师诉说,或者写 回忆)探询自己的故事。有时候。个人的故事也会同宇宙的故事相重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9-19 08: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纳博科夫赐人以讽刺之眼,那么埃柯则会让这眼睛灵动起来。纳博科夫小说中的感官触须戏仿了生活;埃柯,小说里的知识建构戏仿了历史。
  
  当蒲宁的船驶向德聂伯河的纵深处,基辅地区那些古老的往事逐渐变得暗淡,闪亮着的是眼前两岸的新生活:喧闹的商务码头,身穿白俄罗斯鲜艳衣服的人们,成百幢掩映在花园绿荫中的白色 农舍,以及白色农舍旁边上姑娘们甜美的歌声……外乡人的一瞥 ,让平凡的乌克兰景致焕发出诗意的情愫——它们羞怯地轻叹,甜蜜地低吟,想必也为自己能进入诗人的笔端而欢呼雀跃。是的,它们有理由兴奋,作为微小的音符,历史的书写总是将它们遗忘——仿佛,历史的乐章,就该由那些强音谱写。
  
  《傅科摆》,埃柯似乎不露声色地嘲讽了一下所谓“历史的书写”,将自中世纪顺延而下的西方历史洪流稍稍更变了河道。故事在一群博学多识者中间展开。主角卡素朋和贝尔勃偶然的机会里 获得一份中世纪由密码写就的原件抄本,内容被解释为十四世纪欧洲圣堂武士溃灭前一个秘密计划:每过一百二十年,逐代延绵而分散在欧洲各地的三十六个圣堂武士重新聚合一次,拼合信息 ,从而掌握一种可以操控世界的巨大力量,“地底之潮”。
  
  卡素朋和朋友们被“计划”吸引,着手收集各种资料,贝尔勃也会将进展情况以文学语言写入个人电脑阿布拉非亚之中。在整理资料的同时,欧洲的文化与历史,变为圣堂武士团“计划”的增殖,而以一副陌生面貌呈现我们眼前。十七世纪的玫瑰十字团,十八世纪的共济会,以及各种隐秘社团、组织,皆为寻求圣堂武士的神秘力量而存在,欧洲历史便从这寻宝历程的主线中发散开 来。
  
  埃柯把中世纪视作“欧洲近代文明的坩埚”,近代文明的各种倾向都根植于中世纪。《傅科摆》中,埃柯再现大量中世纪知识与掌故,并使其成为一柄“重写历史”的利刃。埃柯曾对再现中世 纪的方法作出多种类型判断且加以说明,许多类型在《傅科摆》中出现了。例如:以讽刺的口吻再现中世纪——尽管小说以详实史料将重写的历史作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当莎士比亚、培根招 摇成贝尔勃档案中的文学骗子,当临近结尾“计划”被举重若轻地另类解读时,我们不禁要会心一笑,轻易便捕捉到作者那嘲讽的笑容,对“重写的历史”,或许也是对我们所熟知的“真正的 历史”;成为传承之地——圣堂武士的秘密得自更古老的知识,“这种对中世纪的再现,孕育了神秘的诸教混淆的源流,吸引我们分别对失去的信息进行永无止境的解读”(《埃柯:符号的时 空》[日]筱原资明著,P19);成为孕育期待千年王国的地方——被解读的圣堂武士的“计划”,秘密开启当在世纪末,而自认为是圣堂武士传承者的刺客集团,将慌称已发现秘密地图的贝尔勃绑架,我们悄然窥到了恐怖主义的影子;作为民族统一性的模式——在叙及卡素朋和前女友安柔的巴西生活时,埃柯对脱离于异民族的神和密教仪式作过有趣描绘。而当卡素朋与安柔参观密教仪式,安柔不由自控冲进灵媒中跳起舞来,仿佛受到超自然神力的左右。而作者也借小说中人物奕礼格之口说道,“种族——或是文化——是我们无意识之心灵的一部分。而在这无意识的另一个部分则充满了原型,是不分古今的所有人都相同的形象……”
  
  知识的建构散发出摄人魅力。纠葛于考证“计划”的卡素朋们开 始被“计划”拖着走。狄欧塔列弗被拖垮了,患上癌症。他终于意识到,执著于“计划”是对世界的篡改,而身体的每一部分都 可在世上找到对等物——“当我们在追寻字母的密格意义时,我们都失去了理性了。我的细胞们也一样,顺从而尽职地……”卡素朋和贝尔勃身陷“计划”的泥淖无力自拔之机,莉雅却凭极有 说服力的理性与知识揭示道——他们深信的中世纪计划不过是一张洗衣店的送货单,仅此而已。秘密只是圣堂武士故事虚假的增殖传说。“重建历史”的大厦顷刻间覆灭。
  
  多么具有讽刺性。在理性与知识、诸多因果事件推导之上罗织成型的“历史”只如泡沫般虚幻。那么,我们会不会生出另一层怀疑,指向我们所熟知的“真正的历史”,那同样书写与理性与知 识、诸多因果事件推导之上的“历史”,就一定足够真诚?
  
  比起大“历史”的飘渺与无从把握,个人的“历史”则显得坚定而真实。个人的故事似串延的珍珠,触手可及,从过去到未来,包含着梦想、失落、羞愧、幸福、欢笑、泪水……它们构成了人 的一生。也许贝尔勃如此沉迷于计划和在阿布拉非亚的书写只因从来都自认为缺乏创造力,生命中缺少与真理相系的澄明时刻。他第一次向卡素朋讲述童年往事,是刚从游行队伍中成功逃脱之 时,而回忆的故事同样是一次逃跑。那是一九四三年,贝尔勃还是不满十三岁的孩子。一晚,他爬上山丘去买牛奶,树上突然传来“呼、呼”的声响,那是法西斯党与游击队在交火。他开始向 山谷跑去,但就在这时,“嚓嚓嚓”的响声在贝尔勃四周的田野响起。他后来明白,要是有人从高坡往山下射击,那你该跑上山坡,你跑得愈高,子弹便从你头上愈高的地方飞过。他对卡素朋 说道,“你可以一辈子都感到后悔,并不是为了你选择错误——你总是可以悔改,赎罪的——而是为了你从没有机会向自己证明你大可做正确的选择……”那如影随形,与我们一起成长的梦魇 ,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失落与疼痛。
  
  贝尔勃太过在意发生于自己身上的故事。在“计划”中,他似乎已找到了通向觊觎已久的天国与永恒喜悦的道路。但“计划”破灭了,是否人与故事本身就可断绝关系?埃柯不禁追问,人如果不借助故事如何赋予人生以意义——“为何而生?又为何而活着?并且,时而(向听信忏悔的神甫或精神分析医师诉说,或者写 回忆)探询自己的故事。有时候。个人的故事也会同宇宙的故事相重叠。”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20 00:37 , Processed in 0.04183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