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隐僧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2: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宗教学小姐妹的推荐下看了《隐僧》。虽是悬疑题材,但因为它始终贯穿一些原始佛教的基本问题,包括佛教的源起;原始佛教和现代衍生佛教的关系;佛陀的原初教义;有关佛陀弟子提婆达多、迦叶、阿难等这些一直说法不一的人物的辩证介绍;以及从未消失却秘密存在的佛教隐修会等等而显得充实丰盈。作者旁征博引,学术信仰可见一斑,令人钦佩。
  
  佛教作为唯一一个没有统一教典的宗教,其分类众多,大小乘,南北传等,所以会有多种说法,互相矛盾也是常有的事。但孰对孰错,佛陀的法到底讲了什么。一批学者通过原始资料考据、田野调查等种种方法,排除万难,用自己坚定的真理信仰,加之慈悲胸怀,试图找出当时的经窟和石板经。当然这些东西早已价值连城,被各方势力盯上,于是这本书就展开了这样一个道和魔的较量之旅。
  
  最近几年,宗教似乎成了个大热门。但凡书店,封面有大佛图的书数不胜数,听闻笑谈说有钱人都开始好这口了。但其实世面上的这些花哨的佛教说法,衍生宗教比较多,教义不一。原始佛教专著于人类的有情解脱,以众生平等的慈悲智慧,导引其信徒在当下世界中确立自身的信仰皈依,包容且无攻击性。
  
  与西方的基督教不同,东方的佛教从来没有建立如罗马教廷的世俗权力机构,也没有一个稳固的中心。佛教虽会与世俗权力结合,但更多是被动式的,犹如柔顺至极的藤蔓,它有着独立的生长方式,其根部深入地底,能不为任何狂风暴雨所撼动。这是佛教真正的精神。摊开一张亚洲地图,不难发现自喜马拉雅山脉以西直至西太平洋的每一个亚洲民族或国家,无不是这根藤蔓上的一个分支,这是分裂的亚洲的一条共同的文明线索。(高木繁户)
  
  其实我看过后最为感慨的,是人物角色的学术精神。“无论我寻找的是什么,事实的本来才是我立身的根本。”这句话作为线索反复出现,其实是在讲学者为了捍卫原始佛教教典教义,一直以这句话激励自己而做出守护佛典并传承下去的种种努力和牺牲。“融汇在人类血液中的那股探求真理的动力,对于实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充满了同一的热情。而宗教的脉流往往书写了文明史中最为潜藏的部分。”我想正是这样的学者信仰,造就了日本、英国等非发源地国家佛教的研究成绩。
  
  从20世纪初期至今,日本一代一代的学人,甚至是家族中的一代又一代,累积研究,从未间断。学者的专注度在国内似乎罕见。所以自然而然得到得到质变,学术成就也举世瞩目。
  
  这让我想到我自己的大学,作为西部211院校之一,甚至可以做出一边振臂高呼“振兴人文”,一边默默的把貌似冷门的宗教学教学点撤掉这样的事情。官方不作为,学者不作为,高校复杂无效率的程序,决策以短期利益为标竿,甚至不看发展,这样的事情多了就有点看不到希望了。
  
  在隐僧中有一些参悟道行的尊者,仍然称自己只是一个“卑微的传递者”。崇尚个性和自我的社会,知自己卑微,有多难得。太多时候,我们不自觉的自我构成了一个无形的“定见牢笼”,当我们从“有限定见”出发来判断这个世界,我们其实是趴在了牢狱的窗口向外观望。
  
  “问题是,身处“牢笼”的囚犯却如此的骄傲。当他品尝着权力和金钱,享受着支配他人的优越尊容时,牢笼变成了皇帝的新衣,成了人生享乐的华美饰品。除非你亲身经历生老病死,发现生命最终无可逃避,它将服从时间的律令而衰败。而当你从牢笼里望出去,看到更多的和你一样身处牢笼的人,而你无法自救,也无法救济他们时,你同样会感到生命的卑微。”
  
  作者马鸣谦,似乎很低调。封面没有照片,没有名淫的浮夸词儿。只是介绍说自己对历史和佛教持续痴迷,多次前往日本和东南亚一探究竟,1970年出生于苏州。传说中《隐僧》是此人的处女作,有评惊为天人的,有说亚洲版《失落的秘符》的,当然也有说缺乏情感缺乏力量的。但我觉得如果对原始佛教感兴趣,想要了解一点宗教却又不想看那些花里胡哨的普世本,这本入门很好读,而且颇具启示性。
  
  作者也说,这部小说仅是一个卑微的传递者,愿故事中无染、无贪、无着的智慧,帮助你看见自身的力量。
  
  若有离魔者,问度彼岸道,
  为彼平等说,真实永无余。
  时习不放逸,永离魔自在。
  ——《杂阿含经》卷9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2 10:45 , Processed in 0.04536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