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2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闭·开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18: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Vickie的介绍文字,对素未谋面的译者黄福海先生产生了一份敬意。我读过这本阿米亥的诗集《开、闭、开》,刚买的时候,也是心存疑虑的,因为近年来的译诗状况实在令人担心,可一读之下,竟让我深深折服了。而且Vickie的文章中涉及了一些译诗问题,令我想得很多,所以想在此说几句。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100多条注释。我仔细查对过那些注释,每一条都有根有据,而且有些还是属于奇缺的材料。如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的来历,可能连美国人自己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称的来历。我知道那个来历,是因为前几年买到一本《弗朗西斯科传》,正是译者黄福海先生在注释中提到的那本书。
  现在译诗的人,能静下来把诗文完整地译出来已经不错了,因为注释是不计入稿酬的,而且查找注释的时间,有时会远远超过正文的翻译时间。黄福海先生花了这么多时间作注释,令人想起中国古代的考据之学。他甘愿做这些细致工夫,可能与他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而培养的文人气质有关。
  我认为诗是全世界相通的。黄先生原先是从事英国诗歌研究的,能把英国诗歌讲得十分生动,同时又从事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这种例子并不少见。屠岸先生有过一册古体诗集《萱荫诗稿》,而他本人也是英诗翻译的大家。年初买到一套《英国历代诗歌选》就是他积六十年的译稿汇总。
  据介绍,黄福海先生自己写诗,而且写得很慢,数量不多,有时对一句诗如何分行,会推敲很久。这句话体现出介绍的人自己也很懂诗的韵律。诗与散文的区别是什么?就是诗的韵律感较强烈、紧凑,而散文的韵律感较细弱、舒缓。我初读黄先生的译文,只是觉得文字很流畅,而且紧凑没有多余的字。这两点一般很难做到,因为流畅者往往浮泛,紧凑者往往艰涩。而细读之后,发现在一些长句的处理上,黄先生的语句调整得比较恰当。可能是由于译文必须照顾原文的缘故,有些句子处理得较长,但黄先生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在紧接着后一句中用一句短句,在诵读的时候息气得以缓解。这些也许只有写过诗的人才能体会的。
  这本书中的有些句子,可以说就是创作,很难辨认出是翻译的,那种节奏之妥帖,用词之稳实,可以看出黄福海是用心在译,甚至是一边译一边在吟的。其实,诗是吟出来的。我很反感一些译诗的人,把诗译成豆腐干一样的方块。如果那些方块读上去有节奏感还好,可惜,多半豆腐干诗读起来根本没有节奏,还不如参差不齐的诗句,读上去更自然妥贴。
  黄福海的译诗中不时夹着一些只有中文才可能有的妙句,让人无法辨出来那句子究竟是他翻译的还是他创作的。这里点出了一个译诗中最被人忽视的方面,即译诗应该本身是一首诗。译诗者的任务不是只把诗文译成可理解的文字即可以了(有些译者甚至连意思都没有译对,这里姑且不谈),它还有责任将其“做”成一篇诗,从这一点说,译诗比写诗更难。穆旦等老一辈诗歌翻译家本身就是诗人,所以知道诗歌应如何写,所以译诗就特别出彩。我一直认为只有诗人才能译诗,也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坊间很少见到对黄福海先生的介绍,可能作为一名翻译他还只是一个新手,但从我的读后感觉来看,他对诗的感受是丰富的,对诗的理解是深刻的,尤其是他在译者后记中所谈到的几点翻译感受:翻译象一座桥,连着两个文本的两头,而译者就是这座大桥的建筑师,必须兼顾两头,起到一种协调作用(大意如此)。用以前的术语讲,是既不能太归化,也不能太洋化。语气之间带有一些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味道,羚羊挂角,点到为止,颇有大家风度。我比较看好这位译者,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好译作出现。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20 04:23 , Processed in 0.05385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