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瓯缺(全四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21#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3:4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不过一切事物都不可能依样画葫芦,它们在太原城下试用已见成效,到了东京城下又发生新的困难.在太原时,他们只要临时搭制一些载重量较大的桥板,就把重武器渡过护破河了,撤退时也是如此,去来十分自由.在东京城下,由于城上的守御玫击较为密集,护城河较宽,还有东京靠近黄河,土质较松,他们试渡了几次,都告失败,或则陷在城河中,或则勉强渡过后,被城上发下来的火箭火药烧成灰烬.这才发了个狠心,非要把东京四周的护城河全部填没不可.这一点大家都看清楚了,填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用重武器,连得没有军事常识的渊圣皇帝也懂得这一点.他巡行四壁时,就关照守御的大臣,将领,要防止金人填河的活动.


这一天近侍报来,东南二壁的南薰门、宣化门、曹州外门、东水门一带,金人都在填塞护城河,形势危殆.渊圣急忙起驾,带了吴革等几个将领,赶到南薰门.这时南薰门外已有三分之二的河道被金军填没,禁军大将何庆彦刚刚赶到不久,正与金军西路军大将银术可进行对攻.双方都猛发弩炮.上面的宋军要想籍炮石和箭矢之力,使填河的和掩护填河的金军站不住脚,迫他们退回去.在战场上富有经验的银术可已把多辆洞子推到河边,在它掩护下施放弩炮以杀伤城头上的守军.洞子里装满了土、稻草、麦杆、木板.士卒们都扑倒在已经填实的河道上,只等城上的一阵矢石过去,他们趁势揉进,用土填入一段新河道上,上面再铺几层稻草麦杆和木板,城上的攻势虽猛,打不退金人填河的决心.他们牺牲了不少士卒,大量的血渗入泥土中,流在冰块上,但还是节节前进,毫不气馁.眼看这一段河道都要给填没了,形势十分危险.


从展开填河与反填河的战斗以来,各壁城上的守军都打得十分英勇.金人白天不能取得进展,就利用黑夜偷偷地填.在西、北两壁防守的宋军大将姚友仲传令到处点起火把,放在铁盆里,悬到城外,察照金军的行动.一发现有情况,就先发制人,猛施炮弩,使金人的洞子没法逼进河边,多次破坏了他们的填河活动.姚友仲这个办法行之有效.后来就在四壁推行,实行分段察看.


前一夜,提举南壁守御的文官中书舍人李擢在南薰门城楼上与宾客酣饮,喝得大醉,竟在城楼上睡着,守城军士也都懈怠了,没有及时发觉城下金军的活动.及至天明,护城河已被填没一半,势成燎原.现在即使御驾亲临,也很少办法阻止它继续填河.


当下吴革和何庆彦商量了一下,形势已急,除了开城一战以外,别无他法.何庆彦立刻点齐两千名精锐,他与吴革各领一千名,开城杀出.何庆彦补过心切,他一马当先,大声呐喊,直往填河的金军冲去.银术可猝不及防,竟被他冲退数十步,在冰凌泥淖中,也有许多金军被杀.何庆彦利用金军已经填实的一段河道,趁势冲上去,把那些挤着、挨着还来不及撤回去的洞子推倒了几辆,然后整队而归.


银术可集合败卒,整队再至,忽见吴革在城下摆开阵势,一面保护城门,一面接应何庆彦的前军,队伍十分严整.另在沿河之处,推出几十辅铧车,每辆铧车上都装着一床床子弩,弩士持满以待,单看吴革手中的红旗一落,就要发射.银术可不敢造次追赶,也不敢继续填河,双方相持一会,他就收队而归.这里何庆彦与吴革目送金军全部退回了,再缓缓入城.


这一仗,何庆彦、吴革以二千名锐卒,背城一战,有死无生.依赖他们的过人勇气居然打败金人数万之众,杀伤了女真兵一千余名,焚毁洞子、鹅车十余辆,迫使女真名将银术可收兵而退,可真是围城以来的一次奇捷.


论功行赏,官家当场授何庆彦以保州承宣使之职,吴革等也得到相应的优赏,连带有罪的李擢,处分也减轻了,只降官两级.


官家第三次巡城打了一个胜仗,不让银术可继续填河,心里高兴,可是他的最后一个措施是错误的.军法严厉,在自己汛地上失职,让敌人占到便宜,按律必诛.官家一时心慈手软,轻罚李擢,由于这一失出,以致后来各处护城河都被填河,对失职人员不能再以军法相绳,很快就影响到以后几天战局的发展.

(八)

东京人对渊圣皇帝是爱戴的,他做的任何一件好事都没有被人冷淡、遗忘过.


宣德门上书时,开封府尹王时雍、殿帅王宗濋等气势汹汹地调集了一支骑兵,把二三十万人民团团包围起来,单等圣旨一下,就要来个"草雉禽猕",血染广场.是渊圣的一句话,一道圣旨,把这场流血惨祸制止了.在当场,他们谁也没有害怕死,到事后,每个人都不忘记他的再生之恩.


蔡京、童贯、王黼等六贼,横行了二十余年,老百姓对他们"家家有刻骨之仇,户户积难平之忿".当他们气焰薰天的时候,谁敢去碰他们一根汗毛?又是渊圣皇帝把他们一个个地贬了,杀了,为人民出了一口气,太快天下之心.


这些功德,载入人民之口碑之中,铭刻在人民的心版上,谁又能忘记?


第二次围城以来,渊圣已多次巡城,人们喧传说他在雪浆潺淖之中骑马步行,登上城楼,不但把肩舆撤了,内侍为他布下的障泥,他也不要.他撤下御膳,与士兵同进伙食,还就杀贼有功的士兵手里干了几杯酒.人们还传说他亲自在南薰门射弩发炮,一次战斗中杀伤金虏数千人.另外一次则亲挽御弓射死敌虏统帅大太子粘罕,后来又被更正说,射死的不是大太子粘罕,而是四太子兀术.四太子兀术是金虏中最凶悍的贵酋,年初时曾在东水门外杀死无辜百姓数千人.如今官家亲自把他射死了,也是为那批死者报了仇.


所有这些真的或者假的消息都象生了脚,长了翅膀飞快地在京师流传,赢得人民的称赞.特别有一次,渊圣巡行万胜门回来,因雪地过滑,他从马上捧下来,摔伤了肋骨.据目击的老百姓说,他躺在软椅里,面色苍白,不时皱起眉头,表示痛得非常厉害,不过他还用手指指万胜门那个方向,不放心城下正在展开的一场厮杀.这个消息竟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前往宣德门焚香顶礼,叩阙问安.这块宫廷广场,曾经是人民伏阙请愿对官家有所争论的地方,现在却成为老百姓对他表示关切,向他致敬的场所.这样持续了两三天,直到内侍出来传旨说:"朕安,百姓勿念.",老百姓才恋恋不舍地回去.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722#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3:41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东京人对渊圣犯下的错误也采取宽容的态度.所有割地、讲和、赔款、逢亲王为质都是卖国奸臣做的事情,他们是瞒了渊圣去做的,或者利用渊圣卧伤的机会,偷窃了御玺,矫旨前去讲和的.否则如何理解渊圣亲自上城去抵御金寇这个事实?分明官家是要抗金的,就是这些卖国奸贼不让他抗金.有一夜,卖国宰相唐恪从政事堂议事回家,途中受到一群自发的老百姓的袭击,不但打碎他的肩舆和灯笼,还一拥而上,撕裂他的袍服.如非卫兵救护得快,险险乎叫他成为朱拱之之续.这件事唐恪重事轻报,只说灯笼被打碎?但事实是老百姓要他的狗命,吓得他从此不敢再作夜行.


唐恪外,卖国奸贼耿南仲也遭到詈骂,老百姓把他以及跟随康王一起出使求和的儿子耿延禧一起骂为"老贼、小贼",拦住他的坐骑,不让他进入政事堂.只有一个聂昌,他先为开封尹,竭力保护太学生,坚决反对因伏阙上书一事要惩罚陈东、雷观等人的朝议,态度十分激烈,甚至表示不愿与主张惩罚太学生的大臣共事一朝,因此取得太学生的好感.后来忽被耿南仲拉进枢密院,在一段时期中,改变了论调,昌言议和,最后被派出去充为河东割地使,又力言割地之非计.这个态度明朗、毫不暖昧的两面派,弄得东京人不知道要赞成他好,还是反对他好.另外一个态度暖昧的两面派,那就是红萝卜球首相何栗,他先以主战的言论,受到太学生拥护,向朝廷推荐为首相,后来逐渐转变了立场,反而为主和派张目,因此受到太学生们的攻击,他成为舆论谴责的中心.


圣明仁孝,原来就是任何一个官家的"起点",不管他是三岁小儿被抱上金銮殿的,还是长期在深宫储待,等到登上宝座时,已达六十岁的高龄.不管哪一个,老百姓在他刚即位时,都深信不疑他应该是圣明仁孝的.除非经过长时期的考验,这个不争气的官家做出来的事情距离"圣明仁孝"的标准实在太远了,甚至完全是它的反面,这才对那根深蒂固的信念稍微动摇了一些.譬如老百姓对道君皇帝的信念也是直到最后几年才有些改变的.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当今的渊圣皇帝确实不愧为圣明仁孝的好皇帝.既不因为父皇,也不因为奸臣,更不因为金寇的关系,对他圣明仁孝的看法有一分动摇.在强敌围城的情况下,东京人热血沸腾,渴望在抗金的事业中能够贡献出一份力量.他们不惜流汗,甚至流血,只要有用得着他们的地方,他们一定去.打击金虏,究竟为的是保卫这个国家还是为了保卫这个官家,他们并不十分清楚,在他们的思想中,可能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前者是抽象的,后者是具体的.在他们看起来山河城市、土地人民都是后者的附着物而并非是前者的组成部份.


不过要领导他们去保卫这个受到金寇攻击的官家,决不是官家本人,他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偶象.一定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才能担负起领导他们的责任.二月间那场如火如荼的运动,才是他们心目中最伟大的行动,陈东就是最理想的领导者.当时几十万人都听陈东的一句话.他要大家鼓噪,大家就摇撼着门柱,发出震天动地的喊声,他要大家肃静,一下子忽然鸦雀无声,开封尹的刽子手吓不倒他,殿前司的铁骑,他视若无睹.是他把运动领导到胜利,最后官家出来宣旨:种、李复用,奸臣罢黜,就这样把十万金兵吓退了.那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胜利.


但愿现在再出一个陈东来领导他们,再一次把金寇打退,那该多好!


群众的领袖主要是自然产生的,现在已经有许多人听说吴革这个名字,许多人知道他在第一次围城之战、特别在第二次围城之战中立了许多功劳.那天何庆彦南薰门之战能得胜利,就因为他在城门口的摆布.没有他的接应部队,没有他的铧车弩床,没有他的严阵以待,何庆彦不一定能够安全凯归.许多人知道他帮助官家做了不少事情,而不以官职升擢为念.从品质、才能、威望各方面来说,吴革比较陈东并不逊色.但是吴革仍然不是几十万东京人民共同承认的领导者.当初那六家村的盟约者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化了.他们认为只要吴革出来登高一呼,就有十万、二十万群众出来响应他、拥护他,马上就成为大家公认的领袖.但事实并非如此.要成为群众的领袖,特别是一群"业余"群众的"业余"领袖,要有一定火候.事情碰了壁,他们才冷静起来,重新研究问题,重新考虑了一些比较可行的实事求是的具体措施.


他们六人,除了师师外,其余五人都有本分的工作,吴革尤其忙,官家给他的任务是四壁策应,那就是说东南西北四壁,哪一壁受到攻击,哪一壁情况危殆,他都要驰去救应.攻击的警报没有解除,他就得留在那里,留一整天,有时还要留过夜,留到明天.


他的业余时间是十分有限的.但是他比任何人都早看到东京城的危机.从护城河被填以来,四壁中的任何一壁,只要稍有疏虞,就有被攻陷的危险,而这种疏虞,常会发生,防不胜防,他怕的是一壁被陷,其他三壁的战士也会同时奔溃,导致金城的沦陷.这一点他只好闷在心里,连最亲密的盟友面前也不敢多谈.他现在较多考虑的问题是万一全城沦陷了,怎样把更多的散漫的群众组织起来,或进行巷战,或继续反抗.他与雷观商量这个问题,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他们的这个组织无论在目前,在今后都是十分需要的,也该进一步加强.


雷观出了一个点子,他在户部供职,可以拨借太仓公粮,举办一个账济所,一方面是救济难民,一方面就把群众组织起来.这个点子出得好.围城以来,许多穷苦市民失了业,或因小生意的收入减少了、不足维持生计,需要政府救济.赈济所虽用公稂,却以民办的形式出现,借用五岳观、启圣院、同文馆三大处地方.每天发放救济粮食,并熬稠粥两次,供贫民食用.这几处赈济所就请何老爹、邢倞、太学生吴铢还有皇亲高某、宗室赵子昉等人出来主持.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把领用赈济粮食的贫民连同他们的家口,一概都登记起来,编成名册,分为小队、大队,按次序领粮.破城后又加上不少脱了军籍的教兵游勇,懂得军事编制的禁军军官崔彦、崔广等被借调出来,暗暗以兵法部勒军民.这种领取粮食的军民,人数越来越多,竟达十万人以上.他们挑选了一些年轻力壮的另外编成队伍,并把禁军的军官、士兵混合编制进去,给予军事方面的训练,这个赈济所就逐渐成为带有军事性质的群众组织点了.


除了吴革经常抽空来赈济所与贫民见面外,其余的盟友也都在这里兼一份工作.太学生丁特起这时在张叔夜手下当幕傣,他不懂钱粮出入之事,在赈济所里没有多少事情可做.他还讥笑师师说,你妇道人家,连这口大铁锅都搬不动,到赈济所来顶什么用?师师却找到她能够胜任的工作了.她帮何老爹、邢太医编写名册,每天忙个不了,后来索性_把识字善书的小藂、惊鸿两个都带来.一起住进同文馆工作.她穿一身棉袄、布裙,头上包一块青花布帕,不但写字,连烧粥、发放粮食等项也样样参加,谁都没有认出来这个普普通通的妇人竟是当年名噪一时的李师师.


这个丁特起又来烦师师了.他把围城时期的见闻以及朝廷的种种荒谬措施都写在一本书里,说是要成为后世的殷鉴.他请师师替他缮写,并请她代想一个书名.师师不加思索就在书签上题上《泣血录》三个字.丁特起对这书名十分满意,后来这部书就以《孤臣泣血录》的名字行世.


同样的太学生,同样的爱国之士,丁特起愿以血泪救国,雷观却更愿意流汗.他和同舍生徐伟等以贫苦市民不能白白地消耗国家粮食为理由,建议他们巡行街头,查诘奸宄.这一条被批准了,从此他们就取得"诘奸"的权利.每晚出队,在街市巡查."赈济所"这个以特殊形式出现的机构在东京人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了.


这时,军事形势更趋恶化,东京城已处在沦陷的前夕.

(九)

两次围城之役,在军事上有一个明显的区别:第一次围城的斡离不,采取政治攻势多于军事攻势,特别当宋方的西北勤王军抵达东京,在军事形势已经转为不利的情况下,他尽量避免接触,即使偶然攻城,也都是为政治攻势服务.第二次围城之役则不然.虽然没有停止过暗中进行的政治攻势,却显然以军事攻势为主.粘罕与斡离不合围后,截断了宋朝各处勤王军的来路,他们已无后顾之忧,就可以积极发动攻城战.可以说自闰十一月初一日攻城开始以来,无日不在恶战之中.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723#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3:42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从闰十一月下旬以来,金军陆续填塞四围的护城河,攻城的重武器充分发挥威力,洞子、鹅车、云梯、偏桥、楼车、撞车等横冲直撞,在每道城门下都逼近城墙,或在半空中施放箭石,踞高临下地杀伤城头上的宋军,或施放火箭,焚烧城楼,或在城下用撞车猛撞城门,在军事上占到绝对的优势.只要一处得手,大功可成.宋军的抵抗已濒于绝境.


攻守战的(禁止)发生于闰十一月二十四日.那天,斡离不、粘罕发下狠心,把全部女真兵、契丹兵、奚兵、室韦兵、渤海兵都调上第一线.连后备的汉军兵马也调上前线,作为佚役之用,后营为之一空.所有高级将领都奉到命令,分段指挥攻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猛安以下的中下级将佐,都责下军令状,今时攻城不效,甘受重罚.这种大规模的孤注一掷的攻城战,在女真建国后的二十年军事史中确是空前未有之事.


围城初期,曾连续下过几场雪,后来天气转阴转冷,对金军的填河活动十分有利.廿三日黄昏后,天色凄渗,彤云密布,起更以后,忽然又下起一场入冬以来最大的雪.到了清晨,积雪竟达二尺的厚度,这显然会给进攻的一方带来更多的不方便.但是他们决心下得如此之大,不愿意临时再改变命令.粘罕为了鼓励士气.不顾事实地宣称:


"雪势如此,如添二十万生兵."


战争本身就是丧失理智的活动,一句骗不了小孩的谎话,有时竟可以骗过十万人.金军的将帅战士们也宁愿相信粘罕的话,大家整理好队伍,踏着大雪纷纷整队而出,攻城的重武器也全部出动,迅速就造成全面展开、百道齐攻的巨大声势.


战争一开始,东壁守将统制官高师旦就被金军的劲矢射死在曹州门城楼上.提举东壁守御的文官孙觌一见大惊,急忙逃下城楼,东城大乱.金朝的金牌大将刘安乘势架起云梯,正待爬城而入,幸得四壁策应使吴革带了一队民兵赶到.他指挥部众以大炮猛击,把刘安打死在城下,稳定了东壁的形势.刘安是斡离不手下的重要谋臣,今天他代替连日攻城不下的挞览指挥东壁的攻城,可见斡离不对他畀任之深.把他打死的这一炮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天的攻击中,东城门一带的金军攻势已挫,始终没有构成重大的威胁.


战争的重点在北壁,斡离不亲自参加封邱门的进攻,金方东路军重要将领都在这一路指挥作战,使用的洞子、鹅车达一百余辆,占全军所有的半数以上.


这时首相何栗、副相提举四壁守御史孙傅都已躲得不知去向.只有四壁守御副使张叔夜尚在南城与粘罕对战,无力兼顾其他各壁.主持北壁的大将姚友仲受到如此严重的攻击,竟不知道向何人去告急请援.后来别人告诉他,吴革在东壁,他也派人去告急.吴革告诉使者说:


"高统制战死,孙御史逃走,东壁竟无人主守.今吴某在此承乏,勉强支吾,手下无兵可调.寄语姚都统今日之事,吴某与都统唯有相勉以死尔!"


吴革的激将法比他的增援更起作用.姚友仲是吴革在西军中的老战友,两人相知甚深.他说无军马可以调拨,那肯定是没有增援的希望了.他惟有尽自己的兵力,来阻挡金人的猛攻而已.


这是双方都不要活命了的攻守战.


这天,北门诸城,险象环生,在每个时辰中几乎都有五次、十次被攻入的危险.所有的楼橹全被击毁,用以阻挡炮矢的虚栅和绳网也都被火箭烧成灰烬.宋军只能凭血肉之躯,在城头上抵御矢石.有时一矢中胸,人被直直地钉在烧焦的木柱上,手足头部都佝偻起来,象只烤红的大虾;有时一炮飞来,被击碎的头颅和折断的四肢一齐在天空中飞舞,阵阵血雨,洒在雪堆上.在这个时候还能继续站在城头上作战的就是非常勇敢的猛士了.


也有过几次,在哪一段城墙已经看不见守军的踪迹.城下的金军军官大喜过望,立刻架起云梯,战士们一个个鱼贯而上,直爬上城.他们一声呐喊,正待翻城而入.这些金方战士在云梯上爬着象一群轻捷的猿猴,只要有一只脚踏上城墙,就变为一只凶狠的猛虎.谁也设料到往一凹一凸的城堞背面还隐藏着许多守军,他们冷静得好象一块化石,一直等到金军跳上搁板时,才从隐蔽处杀出来,挥刀飞舞,把进攻者一个一个斫到城下去.这时城下金军的箭矢乱放,顾不得自己人和敌军,把他们一起射倒在城头,或者一齐从几十尺的空中坠下城根.在混战中,有几架云梯也随着战士一起倒下来.


到了下午申时时分,封邱门下的攻城战达到白热化.二三十架洞子一字儿横排在城根下,掩护一批批的战士用撞车猛撞城门,这些金军似乎不知道什么叫做死,什么叫做生?根本不知道这两者之间还有一道界线.他们不管城上有多少东西泼下去,不管地面上已经堆起了多少层尸体,还是不歇手地连续撞城,前面一批人死了,后面一批又接上来.那几层厚的铁门也经不起长时间的冲撞,眼见它撞出一个个的瘪洞,撞上去的声音也变成混杂的哑音,这标志着铁门将被撞破.


姚友仲既要照颐下面,又要在上面指挥,无法兼顾,势已殆危.幸亏吴革趁东城门金军攻势稍懈的机会,赶到增援,他和姚友仲分别在城上、城下指挥.这时城头上可以杀伤敌人的矢石已剩下有限,在大雪中,火器又不能发挥作用(这就是粘罕说这句谎话的最大根据).此时吴革充分利用老百姓的力量,让他们把打铁铺子的全套家伙都搬上城头,利用鼓风炉,把大块的铁烧得通红,甚至烧成铁汁、铁浆,一齐向城下泼下去.这一着才给撞门的金人以致命的打击.不但撞车本身,连掩护它的洞子、鹅车都损折了不少.在封邱门城门口的女真战士的尸体堆成了一座小山.


直到黄昏以前,金军在四壁的进攻都没有得手,只好收兵而退.这一天的激战,胜负是明显的,尽管多处城门受到冲撞,多处城墙被凿出一个个小窟窿,却没有一个金军能攻入城内.他们损折了不少战士,单是北城一带,战死的金军就不下三千余人,断头洞腹的尸体还躺在城根下,不及收去,同样在城头上也躺着几百具宋朝守军的尸体.双方死伤的比例是十比一,也是二十多天围城战中取得最大战果的一天.入夜以后,东京的老百姓掌着灯上城头来看这二天的战绩,大家感到欢欣鼓舞,一种乐观的说法,认为金军经过这样一次挫折,已经无以为继,看来他们只好象第一次围城之役一样自动撤兵回去了.


官家与大臣们也被同样的情绪鼓舞,伸长脖子,等待来日的捷音.


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六甲兵已经组成了一个月,在神将郭京、刘无忌、傅临政率领下,屯在天清寺内,领取最高请受,过着真正的神仙的生活.好酒好肉,美姝倡优,尽他们受用,好不优哉悠哉.


他们的头儿郭京本人却不清闲,每天都在打听行情.他知道东京人根本不信任他们,许多官员对他们也持怀疑态度,正规化部队的战士们对他们更是十分嫉视.只有大臣何栗、孙傅、殿帅王宗濋才是他们的有力靠山,官家又是他们这批人的后台.不过戏法总还得变一次,才能取信于人.在战争最激烈的前几天中,何栗、孙傅一再催促出师,郭京借口时机未到,一直拖到今天.但是时机终于到来了,既然城头上的"赤佬"们今天已取得空前大捷,他们乐得去凑个现成,坐致胜果.前面说过赤佬是市井游民对军人的蔑称,这支神兵除个别人出身军队外.大部份来自市井街坊,他们对士兵的情绪是对立的.


善于揣摩人心的郭京立刻把这一决定通知何栗,说是昊天玉皇上帝昨日降神天清寺,传命明晨六甲兵出征,定可大歼丑类,上上大吉.他乘机提出三项要求:一、郭京到时要在城头上作法,祭一座血海罩在金军营寨上,不可使凡夫俗子看见,城头守军一律撤退.二,每壁城上都要树起三面绘有玉帝天王之象的绣象,使金人丧胆.三要赶制槛车数十辆,缚置粘罕、斡离不等酋,一车一人,决不落空.


这些要求,都被接受了.


闰十一月廿五清晨,郭京大启宣化门出战,兵锋未交,他就派人进城来报捷道:"前军大胜,已在敌营中树起大旗."一会儿又派人报捷道:"前军夺得贼马千匹,粘罕等落荒而走,已派神将去拿捕."何栗、孙傅这天起个大早,坐在宣化城门下等待捷音.郭京每次报捷,他们都转报官家,现在一切都应验了,单等槛车缚酋这一着应验,大功就可以告成.


由于郭京关照过,他作的"血海法"不能让凡夫俗子看见,何栗、孙傅虽然贵为首相、次相,毕竟还是凡夫俗子,不许他们在城楼上观战.他们只有坐在城下"听"战的权利.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724#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4:13:43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城外一阵阵惊天动地的喊杀声、惨呼声,想是六甲兵获胜,金人四处窜逃.不过奇怪的喊杀声不是越去越远而是越来越近了.他们终于听到千万人惊呼"城破了,城破了!"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走到城头上,壮起胆睁眼一看,不好了,大事坏了,六甲兵就在离城门不远之处,被粘罕的铁骑冲散.六甲兵纷纷夺路而逃,逃不走的都成为刀下之鬼.金军猛烈攻城,城门已闭,金军就架起百十架云梯,直奔城头.城头上已无守兵,何栗、孙傅手下的一些从人早已一哄而散.何栗、孙傅等几个人,转身就逃,刚来得及奔下城楼,已听见攻上城的金军狂呼乱叫,此应彼和,霎时间南壁诸门都被攻破.


他们从城头奔下,直奔到政事堂,似乎那个平章天下大事的宰相办公的处所,还能容他们苟延一会儿残喘,但是坏消息好象长了腿胫,接踵跟到政事堂,其中最关紧要的一条是北城封邱门的主将姚平仲昨天刚立下大功,今天闻知南城有警,军心已乱,他急忙下城弹压.不防范琼所部士兵因不准观看神兵作法,连夜调来北城,他们趁乱中把姚平仲杀害了.城下金军趁势登上陴睨,夺取了封邱门.


不久又有人报来,东水门、新宋门也相继沦失.这时东南北三壁都有敌军登城,只有西壁尚在相持中.不久前从南薰门调到万胜门去主持城守的何庆彦明知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但他一息尚存,决不愿白白地把城门让给金军.他力战到黄昏,手下人损折溃散殆尽,他使用的长刀也早已缺口难用,就拔出佩剑,力斫数人,最后与他们同归于尽.


东京地区广,城门多,各处抵抗的情况不一样,一壁数门的抵抗情况也各各相异,有的一下子就失守了,有的竭力抵抗,支吾了一整天,直到晚晌,全城城门才告全部易手.当时大雪已止,金统帅部传令占领各城门的金军,把城上的守御之事全部拆毁破坏,残余的城楼全部焚烧,但未得命令,严禁擅自下城,城门口的军队在扫荡了残余守敌之后也不准随便进城,且观望一下,再来施展他们的政治攻势.


这一夜宫禁尚未遭兵,但情况已极度混乱.宫门口无人守卫,宫人们可以随意进出,不过谣诼纷纭,宫外比宫内更为危险.她们现在共同考虑的问题是要不要死,马上死还是观望一下再去就死.


渊圣皇帝接到破城的消息后,就在懋德殿上兜来兜去,已兜了几个时辰,仍兜不出一个办法.他的头脑里也好象宫禁中一样"一片混乱".他是化妆易服而逃,还是去找金使刘晏,通过他向二太子泥首乞降,还是积薪大内,自焚而死?这三条路他统统想过了,结果仍决不定走哪一条路.


他登上一座阁子,环顾东京路已被烈焰浓烟所包围,夜空中一片通红,浓烈的烟呛入喉咙,他以为全城已遭焚毁,其实那是金军在焚烧各门城楼.这时宫禁中也有一堆小火,据小内监报来是太上皇的老内监黄经臣纵火自焚.黄经臣希望以自己的死来促使两宫在此"患难之际,当有以自处".这是年初李师师要他转告太上皇的话.此刻他自己先实行了,临焚前,手中仍紧握着李师师折断的那半段金簪不放.


当然这个老内监的死,起不了促使两宫"有以自处"的作用.渊圣听报后,呆了一会就把他忘了.他仍在殿上兜来兜去,最后想出来的一句话是:"朕悔不用种师道之言乃有今日."


其实他应该悔的决不止种师道一句话而已.


伟大的东京城,美丽的东京城,在这一年中历经沧桑,多少人为它操心,为它挥汗,多少人为它流了血,希望从敌人的锋镝下,把它守卫住.可是昏聩糊涂的靖康君臣,儿戏似地拱手把它让给金人了.这是东京城的灾难,也是这个北宋王朝的灾难!


一座城市被毁灭,一个朝代被灭亡,都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事情.首先它并非单纯地亡于外来的暴力而亡于内部的溃烂以及本身不断造成的错误.人们要花多少气力才铸得成这样一个足以毁灭一座京城,一个朝代的大"错".


①今河南长垣县


②拐子,在宋人的语汇中,有左右两翼之意.如拐子城、拐子马等.金朝骑兵作战常用两翼包抄战术,宋人称它的左右翼骑兵为拐子马,并无马匹以铁甲连贯起来保护作战的涵义.


③即当铺


全书完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20 10:37 , Processed in 0.0585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