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活十讲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生活十讲》是台湾广播节目“文化广场”的结集,安抚过监狱中很多绝望而困顿的人。
  在台湾,蒋勋的讲座常常是一票难求;而文字的传播无远弗届。在本书中,作者娓娓道来,在广阔的生活中选取了十个侧面:价值、官学、伦理、信仰、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借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文化的本质。
  旧有的社会转型、伦理道德重建,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物化、官学的限制、信仰的缺失和急功近利,似乎都不可避免,新的价值、官学、伦理和信仰亟待建立。在这个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文学刊物却日益萎靡,我们需要文学,去体味生命的过程。  中国社会很早就进入了理性时代,而神话的缺失,却过早带走了我们的童年和想象力。爱是一生的功课,如果可以真正诚实地面对问题,就不会有那么多情与欲的挣扎。“忙”即是心的死亡。在越来越匆忙的生活中,要学会停下脚步,享受绿色和有机的生活。
  蒋勋的文辞优美,直指本质,悲悯却并不忧伤。在这个问题迭出的时代,带给我们一种发自内心、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作者简介
  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著有艺术论述《美的沉思》《徐悲鸿》《齐白石》《破解米开朗基罗》《天地有大美》《美的觉醒》等,散文《岛屿独白》《欢喜赞叹》《大度 山》等,诗作《少年中国》《母亲》《多情应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来日方长》等,小说《新传说》《情不自禁》《写给Ly’S M》《因为孤独的缘故》《秘密假期》等。

最新书评    共 21 条

风行天    书中的道理不求全部认同,但是作者那份谦卑中对社会深深的关注却是让我不能忘怀。作者那句“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这后面必定有很大的因和果”。强调内省,强调反思,而不是受到各种媒体的宣传就人云亦云,妄加评论。      此外,作者虽然是针对台湾的社会问题进行剖析,但是对当下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却是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比如高分低能的优等生带来的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   比如物质化太严重导致的各种唯利是图。   比如教科书中的一些不太适宜的思想的更新(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哪些该修改,哪些该舍弃,哪些该保留,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变化总是一定的。),就像作者所说:当一种文化已经长久稳定到一种程度,就很容易变成统治者愚弄人人民的手段,我宁可他是不问地改的状态,因为不稳定才有调整的可能。   比如人不可以物化,其实道理大家都明白,不能为物质所累,房子,车子,钱,这些东西原本都是外在的东西,但是社会的大环境却逼迫大家看重它,结果让大多数人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物质要发展没有错,可是人还是要做主人,不可以为物所役。你买车了,买房子都没有错,可是不要到最后变成车奴,房奴,变成你在养它,而不是它在让你幸福。   比如作者分析文学与哲学的区别,哲学史寻找真相,可以一路残酷下去,可是文学常常会有不忍,它不忍时就会“假作真”,它残酷时就会“真亦假”,然后让人恍然大悟。这句话很生动,对于我们这些哲学和文学的门外汉,我觉得是个很好的启发。      比如作者说爱情: 真正能限制爱情的方法,就是彻底拿掉限制,让对方海阔天空,而你,相信自己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量,你的爱,你的才华,你的宽容,都是让对方离不开的原因,甚至你故意让他出去,他都不想跑,这真的需要智慧。这句话让人非常受用,记得最近有位经历世事的好友也告诉我“伴侣要散养”这样听起来很无厘头的话,其实跟作者所说非常相似。这其中的确是需要大智慧、大勇气和大自信。      比如作者说情欲时:动物在性交以后会有一个忧郁期。其实就是一种空虚的感觉。可是如果加入一些精神性的,假设在性高潮之后,两个人拥抱或是双手紧握,感觉对方的存在跟体温,在那一刹那感觉到精神性的存在,一种情感的饱满。这句话让人不仅想到,有没有哪一刻,与人做爱时能够激动地流出眼泪,能够达到彼此的完成。这样的情爱一定非常饱满。      但是也有一些内容,我不是很赞同:   比如作者觉得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也许我还没有到最后,但是我的确觉得重要的是“要什么”,这样我才能一心一意的去追求我要的东西,而其他的东西或者“明确不要”或者“可要可不要”,那我就会更好的取舍。不为它们所累。      最后:作者说到“难”绝对是生命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情。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似乎往往那些低效率得到的东西才更具有价值,才更能持久保存,才更让人觉得幸福。  详情 发表于 2013-8-10 19:24
阿D    很多人,特别是在旅行的时候,碰到奇特的美妙的或者造型别致的菜肴时会用相机记录下来。我读书的时候也类似,独到一些奇特的美妙的或者思想别致的内容时会把那一页的书折一个小角,以便读完之后有心情时去整理那些鸡汤似的圈点。读完蒋勋的《生活十讲》,我惊奇地发现全书有十几个被折过的页角......        蒋勋在此书中谈价值、谈伦理、谈官学、谈信仰、谈物质、谈文学、谈食色性......谈一切他关注过和思考过的内容。与其说是《生活十讲》还不如说是“思想十荐”。蒋勋在谈论这些主题时依照他认可的价值观或者他认为与人们应该拥有的Savoir Faire相匹配的价值观来阐述他的所思所悟。碰巧,我的价值观与他十分地接近,所以此书读来有诸多所应所启。力荐。  详情 发表于 2013-8-11 06:26
乐冰    蒋勋的生活论述平淡而真切,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辅以事例,循循善诱。令我意外的是,他的一些论述似乎颇受法国留学、生活的经历影响,例如谈物化中,他推崇共和政体带来的相互制衡,再例如谈文学力中,他举法国的百年期刊《文学杂志》作为正面事例,讲述延续文学传统之重要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详情 发表于 2013-8-12 20:55
裙摆摇    非常好的书,虽然是在说台湾社会变革发生的事情,可谁说不也是我们大陆正在发生的呢?更或者我们的问题比他们还严重。作者从多方面阐述各类当今社会怪象,以及自己的建议,短短数语,却让人恍然大悟。大陆作家中没有看到一个作者站出来反思我们的社会究竟怎么了,抑或者提出疑问却没有解决办法。不过,作者实在高估了大陆的人文现状啊。  详情 发表于 2013-8-12 23:29
annie1     我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的整体印象吧.生活十讲相对于上一本沉重的肉身来说,相对较浅,容易理解,毕竟是广播录音整理的,适合大众.前三章,价值,官学,伦理,感觉有点老生长谈,跟现在网上的一些文章没啥区别,也许是因为这是九十年代的东西.    从信仰物化开始,感觉是渐入佳境,越来越觉得与中国内地的现状相契合.物化这一章讲了人与物质的关系,人应该欣赏享受物质,但却不应沉溺物欲而丧失自我.我顿时觉得,国人如果早看到这一章,或者现在楼市的疯狂就不会这么厉害.但是转念一想,中国在社会发展上所走的台湾的老路,是必然的一个过程,人性并不是预知后果,就能避免错误.我单位在民政局系统内,经常听说限购后,有人为了买房而假离婚.人的物化已到这种地步,不以为耻,反而觉得正常.到底是拥有房产的目的还是不是为了追求人生的幸福?    从作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很少带有地域的偏见,对于台湾和中国内地都有很中肯的评价.台湾与中国内地相比,经济发展程度更高,但传统文化保留的也较多,有时候看康熙来了,蔡康永经常以读书人自居,但是在内地,现在很少人会这样讲.因为我们这一代人,都读过书,都有文凭,但真正有那份气度,没把读书当成找工作的利器的,很少.   我对于作者的观点也不是完全赞同,在最前面几章,他过份的强调了传统的作用.我在大学里学传播学的时候,就学过几个名词,电视人容器人,讲的就是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兴起时,生长的一批人,在认知上表现为追求感官刺激,在情感上渴望交流,却害怕受伤,这是新时代的通病.我们可以尽量限制,但却无法避免.    就像我看过的黑客帝国的一篇影评所说,要么接受被钢铁机器的物化,要么回到原始森林去饮毛茹血,作者想追求一种平衡,但是也必然会面对很多矛盾.  详情 发表于 2013-8-20 05:42
曹将    寒假时候接到舅妈的命令:给刚上初一的表弟补习英语。当时心里一百个不情愿:我已经大四快毕业了,怎么还要干这种没技术含量的活!!我自己还有很多事要做!!   抱怨虽抱怨,这份任务显然推脱不了,只能叹气接手,把下午的时间分给表弟。当时间显得紧迫后,自己像饿汉一样在上午和晚上看书完成之前的寒假计划。   补习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当给表弟听写完最后一单元单词时,自己如释重负,誓言要在剩下的十多天好好再读几本。然而事与愿违,当发现大把大把时间空出来后,自己总会想着“明天开始也来得及”。于是剩下的书籍成了摆设,甚至染上了灰尘。   《生活十讲》里多次提及了支点。作者给出的建议是:我们需要一个“主点”,它可以撑起生活的基本面。在完成这个基本面后,我们会有成就感,同时也会倍加珍惜剩下的时间,完成一些其他的任务。想来也对,大学期间不正是这样,每天按部就班地上课,课余时间则抓紧看书写读书笔记,收获的比假期多太多。   所以,不要在意时间不够、支点太多,时间是挤出来的,趁着“紧迫感”多做点事吧。  详情 发表于 2013-8-20 22:54
施比受    我们读古书,如《庄子》、《老子》、《论语》、《中庸》、《孟子》,基本上都在谈人的定位,很少是技术、知识上的东西。所以过去的知识分子在“人文”这个部分,基础深厚。后来他们也开始读西方经典,读到十九世纪时一些人文主义很强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接着又经历了一个新的社会革命,譬如说五四运动,或者更晚一点的中日战争,他们在这里面历练很多。所以当他们到台湾尘埃落定时,我想他们身上真的有一种成熟,是后代知识分子无法超越的。--书摘  详情 发表于 2013-8-25 06:08
西草    当我发现我长大的时候,是在我感觉周围的人都不友善的时候。      为什么他们会用这样的眼光看自己和他人,为什么会用恶毒的语言攻击他们,为什么会以欺负别人的行为来提升自己的“幸福度”?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解,我尝试去理解和原谅。当被一辆汽车强硬加塞时,我会说她/他肯定家里有急事或者是一位驾驶不熟练的新手;当客户需要没完没了的更改文稿时,我会想像她/他有一位严厉的领导,而只有拼命工作才能保住职位,进而我会假设也许她很需要这笔工资来维持家用,所以会将压力施加于他人;当你对别人施与帮助的时候,没有得到任何回报,你会反省自己的“得与失”,将付出所得到的满足作为自己的福报,而忽视其他      其实文学作品中称为经典的都存在着这样一种文学的宽容。像蒋勋文中提到的《局外人》中的人性之复杂多彩。人性本身就是多层面的,矛盾的,冲撞的,没有单一的好人或者坏人。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多数喜欢将人物先定义,所谓的“标签”。我真是讨厌这个词——“标签”!这是一个狭隘的短视的快速的投机取巧的分类方式。它让我们停止思考,并盲目去追随、崇拜。让我们放弃一切的分析判断和理解宽容,凭借浅薄的个人常识就主观地定夺一切,可能是错误的荒谬的一切。      我特别欣赏前几年的一部影片《撞车》,是我认为反应人性较为充分和全面的一部影片。其实生活中很多东西是错位的,如果A对A,B对B这件事情就简单很多,因为他们是一类的。但生活大多数不是如此,是A对B,甚至A对一头牛,一头牛对一只玻璃杯。有些人就不能接受了,觉得生活怎么这样呢,你不去尝试接受,就不能去理解,进而何谈宽容?      想宽容,首先你的心是博大的,眼界是开阔的,你对自己所见的,没有过分的一惊一乍,也不能过分的麻木不仁。对自己不能接受的,不能消极应对,更不能恶语相攻。我想起来现在的一些娱乐节目中某些女嘉宾的表现,她可能私下是个读了很多书的人,也勤于写作,从话语中也能了解她乐于和人交流,有很多的正面的积极的想法和比较深厚的文学积淀。但是她在遇到某些自己不喜欢的男嘉宾时,由于心直口快而发声刻薄,我能理解有些的“心直口快”,但说话有时候是一门艺术,它不是从你嗓子里发出声音就可以了,那只和动物无异,人说话最厉害的是,你传达了自己的思想,声音只是一个通道,它经过人大脑的整理、组织和传递,它的速度节奏和传达的情绪都要远复杂于动物。如果两只狗吵架,可能声音洪亮的就赢了,可是人也许恰恰相反,你用温婉耐心的声音依然会很有力量。如果在嘈杂的环境中,你会发现你调高声音频率可能会使谈话更困难,也许声音低沉一些,反而听起来更清楚。这是语言的力量,是语言的艺术。而这些是读了再多的书可能也意识不到的,我相信如果有朋友好好和那位女嘉宾聊一聊,以她的聪明才智肯定能够明白,但因为她表现的某些“不宽容”,得到了舆论的一些负面的评价,所以她也得到了舆论的“不宽容”。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别人的短处可能是你的长处,但你的短处也可能恰恰是另外一个人的长处。只看到别人的不足,挖苦嘲弄,会将内心牵引到死胡同,心不敞亮,目就更加短视,继而陷入以贬低别人而获取快乐的低级的游戏中。如果我们能发现别人的不足,并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引导和疏通帮助对方,同样能获得快乐。      有一次,我想去某家新餐馆,事先在网上找这家餐馆的一些评价信息。往往会看到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看到评价服务态度不好时,我也会略微纠结一下,因为用餐是享受,遭受糟糕的服务,即使吃再美味的东西都让人不舒适。但当我去了那家网上有服务差评的餐馆时,我发现服务挺好的,没有那种不理不睬的行为,要餐巾纸、加水等都马上回应。那问题出在哪里?后来我观察,发现很多人用餐会随意呵斥服务员,像唤一个丫头一样,没有起码的尊重,如果服务员没有及时答应,还会遭到谩骂,搞得自己吃饭也没心情,连周围桌的客人都扫兴。有意思吗?真的挺没劲。我记得某电视台做过一档节目,就是记者假扮服务员,在餐馆工作一天,最后体会到在那种嘈杂环境中工作的不易,可能同时有三五个客人提出要求,如果没有特别锻炼,能完成两件就很不容易。自从看完那个节目,我之后对服务员都尽量体谅,因为我知道,如果是我,我做不到,也做不好。那我就没有资格要求别人做到完美无缺。      宽容别人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开阔,你的视野开阔,头脑开阔,你知道这其中的不容易,你能体会,你就能不苛求。      这个很难,也许一辈子都得去修炼。蒋勋对文学的理解,我觉得宽容是最美好的,它让人理解了之所以为人的千差万别和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都避不开这些纠缠,能够梳理清楚的,就是保持宽容之心。  详情 发表于 2013-8-26 03:53
Pearl    这是本可以反复去琢磨的书。许多人们不敢言不敢提的东西,在这里都能被很理性的摆在台面上来讨论。中国如今的社会太压抑,也太浮动。科技的进步预示着信息的泛滥,有好的,当然也有不好的。麻木与盲从已经是现在社会的常态,但太多的人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理性去认清这点。我们需要引导,需要转换,需要帮助。上世纪的问题到如今已经越见严重,工作,饮食,居住以及交通,繁繁杂杂的让人无所适从。是不是真的来一场末日,让这个世界再一次革新,反而能成一方好事。   生活就是要生动的活。生活十讲,讲述了人许多被束缚的苦闷,被压抑的苦痛,以及无助的挣扎。或许只有放开了该放开的,抓住该抓住的,为自己而活,这样才该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详情 发表于 2013-8-28 14:08
carrie    知道蒋勋源于他的《孤独六讲》。2010年我在豆瓣上看到这本书的书评很好,就去当当上找,不过各大网络书店都没有,我只得求助淘宝,买到了。读完有些许失望,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也让我了解了许多新鲜的概念,比如暴力孤独,这部分给我记忆最深。       11年底,我去逛三联,目的是为了掏那本《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地下一层很显眼处看到了这本跟《孤独六讲》同一设计封面的《生活十讲》,翻看几页后就决定买下。这本书没让我失望。每一讲的题目都是我的兴趣所在。       第一讲:新价值       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如果你的心被物质塞满了,最后对物质也不会有感觉。就好像一个吃很饱的人,对食物不会感兴趣;而独自饿很久的人,他在品尝食物的时候,就会得到好大的满足于快乐。       人有时候也很奇怪,会依靠外在的东西,让自己有信心。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自信,不是建议在与别人的比较上。一味地跟别人比,迟早都会走向物化。       “够了”的快乐哲学       譬如冰淇淋店的老板,他卖没有牛奶的冰淇淋,几十年来店门前总是大排长龙。但他永远不会想说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淇淋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       第二讲:新官学       要让下一代有节气,也有性情,要理想,也要幻想,一个多元的人才是完满跟健全的。       这一章我的总结是:不要让自己固有的思想束缚住,要有理想,要敢于幻想。       第三章:新伦理       “难”绝对是生活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内省能力需要教育,并不是天生的,如果教育没有引带出个人的内省能力,最后却要求他内省,我们就是杀人凶手。       当然光靠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文化、道德、宗教等其他东西来辅助。时代快速进步,伦理不断改变,人要在这么不稳定的状况下自处,应该是要找回自己的信仰,在对人、对事的期待与渴望中,重新去体验追求本身代表的那种高贵性,才是永恒不变的。       第四章:新信仰(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章)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是信仰,它与宗教的区别。       知识并能不等同于智慧,知识没有办法解答信仰的问题。       最高信仰就是自然。       道德也可以是一种信仰。任何你在生命里的某一个阶段,所相信的事物都可以是信仰。信仰的对象可以改变,没有那么绝对。       这些思辨的过程(指的是佛教和基督教中发生的思辨事件),才能构成一个牢固的、伟大的宗教,并真正发挥对人的影响力。可是当今教育体系重视的是“结果”,急功近利地要求结果,少掉了思辨的过程,当然有一天会出问题。       第五章:谈物化       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       蒋勋在这一章中主要是倡导精神和物化的平衡。社会的物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我们都被卷入其中,这时候需要真正的知识分子站出来泼盆冷水,让我们清醒一下,否则就会在混沌中走向一个极端。       第六章:创造力       所以我非常希望年轻人多读神话,教科书里也多些神话,神话有一个无限领域,可以同时满足幻想的创造力与科学的创造力,所以小孩读神话,他将来可能变成科学家,也能变成文学家。       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       第七章:文学力       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       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我想,人跟人的相处是不可解的,每个人都是在了解与陌生之间游离,不可能有绝对的看破。       文学呈现人生的各个面向。       蒋勋提到《佛经》和《圣经》其实都是文学作品,由此,我打算抓紧把《圣经》看了。       第八章:爱与情       在临终的时刻,怎么看待自己这一生爱的功课,会是一个圆满的分数,或者是不及格,甚至零分?       爱的形式与道德、法律没有办法脱节。       爱的本质是一种智慧,尤其是年龄越长时。你在二十岁以前可以依靠上天给予的青春、健康、年轻,这些不是你自己的,是上天给予的。而当你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以后,你要如何保持自己的魅力?这要靠智慧。       我认识很多朋友,他们年纪越长越有魅力,甚至有一个女性朋友到六十岁了,还是被宠爱着。所以绝对不要认为人的生命就是逐渐走向衰老,爱的机会也会逐渐减少,相反的,爱和智慧是随着年龄一起在滋长的,爱也会因为智慧越来越饱满。       第九章:请与欲       情欲在我们的文化中,会变成一种恐惧,而使人不敢去正面凝视。       A片只着墨在动物官能的刺激和满足,看完后会让你想要寻求发泄,它引发的是感官的欲望;可是看完《金瓶梅》,你不会想这么做,你会开始反省,开始思考,因为它是严肃的。       第十章:新食代       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宗心态,一种新价值。       在新食代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缓下自己的脚步,少吃一点,吃好一点,并且学会等待,我觉得这很重要,等待花开,等待果熟,等待不同季节的不同食材,等待一道事物用繁复的手工步骤细心料理。       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总结:读完这本书,我给自己列一个书单,这些书都是蒋勋在《生活十讲》中提到的,是我想要看的,也是以后会推荐给达达看的。       1.《金刚经》       2.《圣经》       3. 卢梭的《忏悔录》       4.《查泰来夫人的情人》       5.《局外人》       6.《红楼梦》如果有时间的话,这个需要很多时间。       7.《金瓶梅》如果我能买到未删节版的话。     详情 发表于 2013-8-28 20:51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8 09:34 , Processed in 0.388704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