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飞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告白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4: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完整版(嫌这个长的,下面有精简版):
  
  一口气读完了《告白》这本书,本来以为这又是一部雷同的校园凶杀案,最多涉及到青少年成长的问题,但是读了第一章之后就觉得这本书显然不是一本简单的悬疑小说。
  
  书的第一章写法上就相当不平常,逆向推理,死者母亲以教师的口吻对全班学生告白,但是却不处罚凶手,这就留下了一大堆谜团,让人有强烈要读下去的冲动。据说这本书的第一章原来作为一个短篇拿了不少奖,后面是扩写的。但是后面写的更好,整本书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环形,每个人的视角清晰的把全局展现在我们面前,整体的契合的非常好。
  
  故事的开始,老师对学生告白,老师的话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诉苦,一个长句子接着一个长句子,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日本的教育工作者也这么悲惨。老师的话里有很多深入的思考。读的时候我都忍不住猜想,这作者莫非以前当过老师?怎么对老师的苦衷这么了解。也许这就是作家的善于观察吧。接着读下去,开始越来越同情这个老师。作者非常善于塑造人物,尤其是人物语言,每个人物的语言都从自身出发点展开。老师的叙述非常有说服力,读着老师的叙述我开始越来越生气,怎么会有这样的凶手,对一个小女孩这么残忍,我甚至觉得A,B两个小杂种必须得被处死,未成年人也不能这么胡来啊,难道可以逍遥法外吗?作者一路引导我们对A,B,产生愤怒,形成一种对案件的看法---------A,B是罪人,他们受到老师放HIV病毒的惩罚也是咎由自取。
  
  第一章就这么结束了,第一章最好的地方在于故事的写法和结构。读完第一章我就开始想,故事已经明晰了,你下面还能怎么写呢。然而,读第二章,我就开始有点被震撼了。本来我甚至还是支持老师私刑复仇的,但是通过女学生的告白可以看出班里的气氛变化已经很大了,同学们为了所谓的“替老师伸张正义”都开始欺负A-修哉,愤怒像雪球越滚越大,修哉不断的受到欺负,并且拒绝欺负修哉的同学会被当做同伙。学生们已经失控了。
  
  
  这让我想到电影《浪潮》了,或者说路西法效应,一旦群体陷入一种崇高的精神狂热之中,能做出什么真不是轻易可以想象出来的。人是容易被环境影响的,所有学生都觉得自己是正义的拥有者,可以肆无忌惮的对他人进行审判,然而这样对吗?这时候我对第一章中老师的做法已经开始怀疑了,甚至对自己读第一章时的想法感到愧疚,即使AB是罪人,他们也应该受到公正的审判,而不是被私刑解决。即使是罪犯也有个人权利。人类进化这么多年,最大的进步是明白控制愤怒和通过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私刑这种解决办法太复古了,完全无视现有的法律规则,一下子回到公元前。
  
  
  而后面几章的故事则给了我更多零散的思考。B--直树的叙述让我开始思考案件到底是怎样的。每个叙述者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话,他们都以为自己得到了真相,然而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事实并非如此。那么我们到底需要的是真相,还是符合我们需要的真相?比如,直树的妈妈,因为溺爱直树就不断的假想小女孩的死跟自己的儿子无关。这算什么,自欺欺人?而所有人都仅仅看到最终的结果--------直树杀了母亲。但是事情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样吗?也许我们应该不急着下结论。
  
  后来直树妈妈的日记被发现后,更令人感慨。我觉得这个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所有人都好像《城堡》里的K先生,怎么也找不到进入城堡的入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薄,每个人都像是一个孤岛,儿子不告诉母亲,母亲不理解儿子,同学不理解同学,老师不理解同学,父亲不理解儿子。如果那个女班长早点跟直树说他没有得艾滋的真相会如何?如果全班同学跟新班主任有点交流会如何?如果直树的父亲多花点心思在家庭上会如何?
  
  
  故事读到这个份我们就该知道,每个人都有阴暗面。每个人都有成为魔鬼的潜质。直树一直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下,而母亲呢,一直夸自己的孩子“善良”,把直树当做自己梦想的替代品。到最后母亲发现直树不是自己想象中的“良好产品”时,居然想到跟儿子同归于尽,这样的爱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自私。每个人之所以做下某件事都是有迹可循的,人的心是多么微妙。修哉的母亲从小就培养了他自傲的性格,让他学理科,把他当做自己的梦想替代品,这也为后来埋下恶果。而直树的母亲对自己“平庸”儿子的过分夸奖则相当于捧杀。
  
  
  后半部分最精彩的一点则是直树的叙述了,一个杀人犯的自我叙述,这部分的心理描写颇有点陀翁《罪与罚》的味道(作者也喜欢陀翁,文中几次提到陀翁作品),一种庞大的不安与恐惧占据了直树的全身,直树一步步掉进深渊。
  
  读到后来我对A,B已经没有什么愤怒了。修哉做出这样的事固然有自己的精神原因,但更多还是因为自己有一个抛弃自己的母亲,和娶了后妈赶自己出门的老爸。难道我们能只怪修哉是个天生杀人狂?
  书的结尾,最终老师完成了一个看似完美的复仇,然而仇恨解决了什么?只带来了更多的死亡。
  
  
  很多死亡本来都是不必要的。由一个女孩的死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杀人犯是未成年人, B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一无是处,A为了见到母亲。他们在生活中都遭遇了各种各样细小的困难,但是无人诉说,找不到进门的钥匙。看起来杀人的理由很可笑,但其实现代社会糟糕的人际关系已经埋下了埋下悲剧种子,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与关怀,缺乏理解。插一句,马加爵杀人案的悲剧起源是什么呢?不也是小事吗。
  
  整本书看完感慨挺多的。书的结尾有点松散,故事的安排过于完美。有些追求戏剧效果而忽视真实的感觉。不过瑕不掩瑜,《告白》这本书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好书,与其把它定义为悬疑,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小百科全书。
  
  -----------------------------分割线--------------------------------
  精简版:
  
    
    1,人是容易被环境影响的,所有学生都觉得自己是正义的拥有者,可以肆无忌惮的对他人进行审判,然而这样对吗?
    
    
    2,每个叙述者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话,他们都以为自己得到了真相,然而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事实并非如此。那么我们到底需要的是真相,还是符合我们需要的真相?
    
    3,所有人都好像《城堡》里的K先生,怎么也找不到进入城堡的入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薄,每个人都像是一个孤岛
    
    4,他们在生活中都遭遇了各种各样细小的困难,但是无人诉说,找不到进门的钥匙。看起来杀人的理由很可笑,但其实现代社会糟糕的人际关系已经埋下了埋下悲剧种子,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与关怀,缺乏理解。插一句,马加爵杀人案的悲剧起源是什么呢?不也是小事吗。
    
    5, 后半部分最精彩的一点则是直树的叙述了,一个杀人犯的自我叙述,这部分的心理描写颇有点陀翁《罪与罚》的味道(作者也喜欢陀翁,文中几次提到陀翁作品),一种庞大的不安与恐惧占据了直树的全身,直树一步步掉进深渊。
    
    6,据说这本书的第一章原来作为一个短篇拿了不少奖,后面是扩写的。但是后面写的更好,整本书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环形,每个人的视角清晰的把全局展现在我们面前,整体的契合的非常好。 整本书看完感慨挺多的。书的结尾有点松散,故事的安排过于完美。有些追求戏剧效果而忽视真实的感觉。不过瑕不掩瑜,《告白》这本书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好书,与其把它定义为悬疑,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小百科全书。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1 04:29 , Processed in 0.0697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