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小小看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炉香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2-10-28 15:06:35 | 只看该作者
  我爱你,与你何干?可以说是固执,也可以说是对爱的执着。好与不好,自己不后悔就好!
  
  
  而我男友就不能理解她以及我以及朋友们这种愚蠢的这种为所谓的爱情牺牲的做法,男人就是不一样,理性思维。。
  而我们女人,明明知道那是错的,还要为之,虽然蠢,但感性,才叫女人。。为爱情傻过的人,都能体会女主的心情。不过,我傻得轻些,她更蠢些,有些原则还是坚守的。所以我也是矛盾的。所以他说我思维混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2-10-28 15:06:35 | 只看该作者
  张爱玲的小说大都看过,单选了这篇来说,一来因为这是她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处女作,经周瘦鹃老先生的推荐登在《紫罗兰》的创刊号上,惊艳了上海滩,你看,我固执地称当时四十八岁的周为老先生,只为突出这两人一个是鸳鸯蝴蝶派的泰斗,一个是“出名要趁早”的文坛新手,原来张爱玲在我印象中始终是个顶年轻的女子,穿着那件旗袍料的七分袖斜襟褂子,她的眼眉高挑着,给棱角分明的下巴一个特写,不觉间就睥睨了整个世界。
  
  另外一个原因在于,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属于张爱玲的文字。那时尚在读初中,偶然得到一本《张爱玲文集》,而第一篇便是《沉香屑:第一炉香》,黄毛丫头一个的我还不懂社会环境之压迫,世俗欲望之挣扎云云,单纯为那个叫薇龙的女孩子吸引,看她在昏暗的车里哭了,便也跟着抽鼻子。近十年后再看它,仍固执地认为这是张爱玲笔下最好的一篇,这里没有那个用有预谋的调情给爱情开场的白流苏;没有那个多年媳妇熬成婆、索性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残忍的曹七巧;也没有那个到头来把山盟海誓的爱和咬牙切齿的恨通通抛去,最终只剩苍白的曼桢……薇龙带给人的,是淡淡的馨香,繁盛的留恋。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故事的开头,张爱玲如是说。
  
  渐渐地,大家一定会有似曾相识的精致盛大之感,绿色的琉璃瓦,翡翠鼻烟壶与象牙观音像,斑竹小屏风,金漆几案,大红绫子椅垫和窗帘,景泰蓝方樽,漂亮的衣料,聚会时整桌的宴席,礼节繁缛的送往迎来,男男女女的进进退退,一切都要与华丽挂钩,看白先勇的《游园惊梦》也有这种感觉,总疑心是闯进了颦儿的园子,兴许在下一分钟就会听到绛珠仙子重建桃花社的吟诵。《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谈起吃的,她是如贾母一样爱吃甜烂之物,谈起姓氏,是见得黄金莺的名字好,只因她曾与藕官于河边柳荫下编花篮儿。她还提到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写过一篇《摩登红楼梦》,其中情节令人捧腹,秦钟与智能儿乘火车私奔杭州,宝玉和黛玉由贾母带着在西湖边吃上了冰淇淋,或许只有那个时候张的文字才有稚嫩的影子,其父为《摩登红楼梦》代拟的回目也令人印象深刻,那五回章目绝对是工整像样,颇有大家风范。故现今到了《第一炉香》里,我也总固执地认为睨儿身上有袭人的影子,而睇睇则像晴雯。
  
  言归正传,写《第一炉香》的那一年,张爱玲还未结识胡兰成,而待香屑燃尽,薇龙这一段故事无声收尾的时候,我却发现它像极了日后张爱玲与胡兰成的过往,一样美丽才气而清醒固执的女子,一样拥有着让人无法抵抗之魅力而又阅人无数的花花公子,或许,这便叫作冥冥注定。
  
  百度百科里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简介是这样的:
  “由上海至香港求学的普通女孩葛薇龙
    热衷声色犬马的富豪遗孀梁太太
    社交红人乔琪乔,花花公子
  葛薇龙为求学投奔姑姑梁太太,继而渐渐成为她吸引男人的诱饵。她陷身于享乐泥潭不能自拔。最终难逃被利用和抛弃的命运。”
  
  概括的是很精准,可我不愿也不忍这么说薇龙,她只是个出身中落书香名门而又漂亮有想法的女孩子,面对突如其来、令人眼花缭乱的上流社会,即便聪颖如她,也只能剩下饮鸩止渴,飞蛾扑火。
  
  前面提过,薇龙一直是清醒的,她想过要远离这绚丽又污浊的环境,从她到姑妈梁太太家看见她训斥丫头的第一天起,到她濒临绝望哭着闹着定船票回上海,决心做个新的自己,这种洁身自好的想法从没离开过她。她也知道自己为梁太太和乔琪所利用,这场婚姻不过是一张迟早会被瞬间撕破的草纸。可是当她遇见了乔琪,一切就变得由不得自己。他告诉过她,“我不能给你爱,只能答应给你快乐”,这和她想要的差的太远了,而她却只能愈加苍白和羸弱,因为,自始自终,这都未曾是一场公平的博弈。
  
  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一张照片背面写过这样一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是我见过最浪漫而又最苍凉的表白。内在的相似已让我分不清薇龙和张爱玲,不禁想到前世今生,上帝给了薇龙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给她显赫的家世,逼人的才气,总之一切可以让她不必半推半就地坠入深渊的资本,然而,当生命的轨迹和胡兰成的交汇了的时候,她还是重复了前世的选择,几千年才淘出一个来的才女也变作了沉浸于爱情中再寻常不过的女孩子。
  
  她用手指抚着兰成的眉,说:“你的眉毛。”抚到眼睛,说:“你的眼睛”,抚到嘴上,说:“你的嘴,你嘴角这里的涡我最喜欢。”许多年后,胡兰成忆起张爱玲的小女人状,心中亦是温暖欢喜,而当年那朝秦暮楚又是他,怜花惜水,负情债累累。
  
  乔琪是否爱薇龙呢?这应该是每个读过这段故事的人都想过的问题吧。
  
  故事的男主人公乔琪为乔诚爵士与婚后便不得宠,后来离了异的葡萄牙姨太太所生,他不受老子喜欢,曾认真地说过自己以后是注定了要当驸马的。在这篇三万言字的小说里,先后提到了他跟六个女性的纠葛。一个是粤东富商梁季腾的第四方姨太太、薇龙的姑妈梁太太,一个是惹出过绯闻风波的周吉妙——香港小一辈中数一数二的交际花周吉婕的姐姐,另两个是梁太太的丫环睇睇和睨儿,还有一个两句话带过的玛琳赵,最后一个也就是薇龙,当然,她绝对成不了最后一个。这样的花花公子给过任何人爱情么?这让我不禁想到了《Gossip Girl》中的Chuck,尽管心里喜欢着B,他仍可以在父亲的性感女助手向自己走过来时开始烂熟于心的男女周旋,全然忘记了在路口等着他一块去国外度假的B。这便是声色犬马的交际场里纨绔子弟的逻辑,我爱你,但我更爱自己,这两者并没有机会在我的世界里冲突。
  
  所以,我们姑且可是说乔琪是爱她的,刚开始时因为他的浪荡本性和她的娇艳夺目,后来他是同情她、怜爱她的,他明白薇龙对他的付出,意识到他俩在权利与义务上的不对等,他也不许她把自己说作妓女。可是正如薇龙所说的,“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他爱她,但这并不影响他拿着她用青春美色换来的钱挥霍找乐子,而后在她年老色衰、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将她抛弃,他的爱不影响他的生活方式——如果这是爱的话。
  
  薇龙的“病”是自己招惹来的,每个人都这么说,她自己也不是例外,可是她无力抵抗乔琪。小说里有一段我一直记得很清楚,薇龙订了回上海的船票回来:
  
  “正走着,背后开来一辆汽车,开到她跟前就停下了。薇龙认得是乔琪的车,正眼也不向他看,加紧了脚步向前走去,乔琪开着车缓缓的跟着,跟了好一截子。薇龙病才好,人还有些虚弱,早累出了一身汗,只得停下来歇一会儿脚,那车也停住了。薇龙猜着乔琪一定趁着这机会,有一番表白,不料他竟一句话也没有,不由得看了他一眼。他把一只手臂横搁在轮盘上,人就伏在轮盘上,一动也不动。薇龙见了,心里一牵一牵地痛着,泪珠顺着脸直淌下来,连忙向前继续走去,乔琪这一次就不再跟上来了。薇龙走到转弯的地方,回头望一望,他的车依旧在那儿。天完全黑了,整个的世界像一张灰色的圣诞卡片,一切都是影影绰绰的,真正存在的只有一朵一朵挺大的象牙红,简单的,原始的,碗口大,桶口大。”
  
   张爱玲的比喻和描写向来妙笔生花,谈到梵高的向日葵,她只说是嫌着色不够强烈,就把颜色大量地堆了上去,高高凸了起来,油画变成了浮雕。她曾坦言还没有何种感觉或意态形致是自己描写不来的,《金瓶梅》里写孟玉楼,“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淹然百媚”,她便将这“淹然”说与胡兰成听,“有人虽遇见怎样的好东西亦滴水不入,有人却像丝绵蘸了胭脂,即刻渗开得一场糊涂。”我时常想着那究竟是几分细软的丝绵,又是几分润红的胭脂,能只一点朱砂,便勾得两处的情投意合。
  
   文笔轻轻落到这里,依旧是那么的不经意,那张灰色的圣诞卡片只被风吹着,到了这边又飘向那边,一朵一朵挺大的象牙红将眼儿、鼻儿全给遮住了,看不清周围世界的样子,也嗅不到周围世界的味道,只恍惚着。
  
  如果这样一个男子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想自己或许会如薇龙一样的义无反顾。你爱他的唯一理由便是他不爱你,但是他又总是招人心疼的,他甚至不会再说出一句好听的话哄你开心,不会死缠烂打,只是远远地坐在车里,他和你之间横亘着的刚好是无法把他看清楚的距离。自己是个浮躁的人,敲了这篇文章的前几段把粉色的笔记本电脑待机了翻看张爱玲的散文时,看着微弱的白色指示灯一闪一闪会觉得很堵心,偏得找到一个废弃的酸奶包装袋把指示灯盖上,仿佛它一直闪下去就会把思路全切断了似的。或许浮躁的人就会欣赏并非细水流长的爱情,犹如那一朵桃花,一旦在枝头盛开时,就要毫不掩饰,纯真透明,肆意地展示自己无与伦比的美。一如张爱玲,要么轰轰烈烈,惊世骇俗,敢爱敢恨;要么孤独一隅,默默终老,这中间没有妥协。
  
  看到胡兰成当年写与张爱玲的婚书,不禁又要心疼起来。
  
  “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当时两情相悦如斯,却终究未能相守白头。
  
  那一日,张爱玲回到了位于静安寺赫德路口的住处,开了房门,竟发现了一张经门洞递进来的字条,字条上除了姓名和电话外还写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她与那个旧式才子的故事由此开始。
  
  沉香缱绻,她,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10-28 15:06:35 | 只看该作者
    ——《琉璃瓦》的蕴藉艺术分析
  
          很奇怪,张爱玲的写作在《琉璃瓦》一下子越到了一个不凡的高度。从题目你也可以看出,跟初期作品相比,张爱玲再也不是那个写着蹩脚的悲情诗的少女,而变得柔滑、亮丽起来。这在文字上体现得更明显。从此以后,张爱玲的每篇小说第一段几乎都会有一段俏皮幽默、智慧深刻的话语,发人深思而又统领全文。从《琉璃瓦》开始,一个聪明的张爱玲出现了,读者不断被她形象独特的比喻震撼,被她狡黠的幽默倾倒,被她的婉转突变的迁延吸引,被她潜藏的宿命寓言击中。人们惊叹文字艺术的华美,体味人心层次的繁复,激动、迷离、紧张、欣喜、大笑,笑完之后却又陷入深深哀思或暗自流涕。……我想,《琉璃瓦》算是第一部“张爱玲小说”。
          人情温暖,心思敏捷,老于世故,繁茂风华和落败凄凉——这是《琉璃瓦》的基本特点。然而更进一步,则是生长在传统家庭里的人各自为自己的富贵、幸福命运而挣扎、斗争,最后是掩不尽的滑稽、荒诞和苍凉。
          从第一句,文笔就精炼老道、流丽圆滑、富含韵味。所叙所论恰切适宜,点到即止。很多精彩的地方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多一笔则觉拖沓,少一笔,则失了那丰富的劲道和韵味。用词练字也极为讲究,非一般人可比。
          姚太太多产,连生一七个女儿,名字起得好听:筝筝(是玉旁)、曲曲、心心、纤纤、端端、簌簌、瑟瑟。秀气所钟,天人感应,女儿一个比一个美,时代流行什么美,生出的就是什么美。说“女儿是家累,是赔钱货,但是美丽的女儿向来不在此例”。于是就开始了嫁女儿的过程,只写了前三个女儿的故事,即筝筝(是玉旁)、曲曲、心心——在这过程中,三个女孩的心思摹写的非常细致精彩;家长里短也诙谐曲折、秀色生辉。
          姚先生是半古旧文化人,和姚太太夫唱妇随,心意相通。筝筝是老大,顺利地被嫁给了父亲所在印刷公司大股东的独生子,因为带有包办和卖女求荣色彩,姚先生打包票“以后有半点不顺心,你找我好了!”三朝回门,新婚夫妇和姚家父母其乐融融,直喝到月上中天。回家途中黄包车上,醉意寒意交织,两人调情热腻里却又讽喻刺探,筝筝锦心绣口,辩白自尊,为了彻底揽获丈夫的信任,最后“咬着牙道:‘你往后瞧罢!’”从此以后故意跟娘家疏远,尽量躲避母亲探望,还主动阻止公公给姚先生的晋升,可把姚先生气了个半死。对女儿婚事心灰意懒。
          第二个女儿曲曲是个有个性的丫头,“一双宝光璀璨的长方形大眼,美之中带着点犷悍”。把她荐到少年新进人才济济的大机关当秘书,指望她的高眼界挑个乘龙快婿。然而丫头不争气,偏偏看中了一个三等书记王俊业,这对曲曲的物质生活而言是没有保障的。两人过从甚密,王俊业常常上门拜访,曲意巴结。在家里吃饭聊天,曲曲和王俊业却乘机卿卿我我,姚先生施计打散,又联合太太对女儿严加训诫。这时曲曲亮了,心思巧妙,出语有轻有重、酸中带讽,又把姚先生气了个半死。过后,王俊业不再上门,却和曲曲两人外面玩得开心。人言籍籍、危及门风,为底下几个妹妹的未来声誉,姚先生答应两人结婚,只求快快脱手。曲曲就说了句名言:“除了王俊业,也没有别人拿得住我。钱到底是假的,只有感情是真的——我也看穿了,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她这番清高的恋爱至上主义宣言可谓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到了第三个女儿心心,是一个文静听话的女孩,必得由父母替她做主,姚先生为她物色了一个杭州富室子弟,陈良栋。攀扯关系精心安排了一次相亲宴席。怕心心窘,特地多请了一些人。席间姚先生颇有手段:“把陈良栋的舅父敷衍得风雨不透,同时匀出一只眼睛来看陈良栋,一只眼睛管住了心心,眼梢里又带住了他太太,唯恐姚太太没见过大阵仗,有失仪的地方。散了席,他不免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心心神情依恋、吃吃哎哎地对着镜子绞头发,一问,果然情投意合,老两口欣喜不已。心心只顾陶醉在两人志同道合的独白里,不想出了破绽。原来她看中的并不是对面的陈良栋,而是旁边的青年程惠荪,程惠荪就要回北京了。姚先生暴跳如雷,要发狂的样子。姚太太献计回请一次,再行撮合。心心委屈了,不愿被这样作弄,还描述那陈良栋“那个人,椰子似的圆滚滚的头。头发朝后梳,前面就是脸,头发朝前梳,后面就是脸——简直没有分别!”这话与其说是在讽刺姚先生,不如单单看成笑料好了。心心哭哭啼啼,姚太太心软,姚先生大骂“你要是把她嫁给程惠荪哪,以后你再给我添女儿,养一个我淹死一个!还是乡下人的办法顶彻底!”
          这以后,荒诞悲剧就开始了,姚先生病倒,昏沉数日,大女儿筝筝却蓬头垢面回来哭闹,要姚先生为她做主,说丈夫在外头有人了,天天不回家,公婆一家齐打伙儿欺负她,咬定父亲当时打了保票,要他为她做主。姚太太和女儿黑色幽默地一番争吵,终是于事无补,姚先生气得又昏睡过去。病愈后知道,在姚太太的相助下,心心和程惠荪已经打成一片了。结尾是,姚先生下面还有四个女儿,“一个比一个美”(这句话简直是一根深层隐伏的刺,时不时扎得人心疼),姚太太又怀孕了,想必又是个女儿。亲戚们祝贺,姚先生想他活不长了……
         
          本来评论不该长述情节,可就是这么简单地过滤一遍,依然可见小说的鲜活、生动与妙趣横生。笔者实在忍不住要写在这里。不过,我们更为看重的,是张爱玲的文笔。开头说了,阅读体味的过程就是最好的评论。
          小说着重和细致描写的四个情景极为精彩。
          第一是筝筝婚后回娘家同丈夫启奎如胶似漆,夜晚两人在车上一软一硬、轻重徐疾的对话,店铺玻璃橱窗里品字式堆着的黄肥皂,像童话里的金砖堡垒;启奎带着酒气的嘴巴下巴和手随话语在筝筝身体上的移动;筝筝鬈发被风吹乱,差点卷到车轮上去,启奎去挽,筝筝猛一甩头,发梢扫到他的眼里。这部分写足了上海租界的夜巴黎式的大都市氛围,和新婚夫妇的情长意短,画面感很强。
          第二是王俊业饭后对姚先生曲意奉承,然后和曲曲两人趁机亲热,以姚先生视角,只在外面听得追笑打闹和香软耳语,“你搽了什么嘴唇膏!苦的!”,急得姚先生在外面直跺脚,差小女儿瑟瑟进去打探,后来看到曲曲的嘴上、腮帮子和冰纹绉单袍上点染着斑斑胭脂痕……写得隐幽曲折,闪烁含蓄,一出趣味十足的幕后调情戏,绝对的高手文笔。后来曲曲与父母的针锋相对也妙趣横生。
          第三是姚先生为心心精心策划布局的相亲宴席之后,回到家里,在浴室里外的情景。张爱玲巧妙地运用一个“阴差阳错的误会”,带着读者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先给姚先生一家三人和读者一种皆大欢喜、大功告成的喜剧、轻松感。心心在镜前羞羞答答、情思缱绻状惹得姚先生大喜,感叹“真的,我倒不知道我们三丫头这么鬼精灵,隔得老远的,眉毛眼睛都会传话!早知道她有这么一手,我也不那么提心吊胆的——白操了半天心!”直到一个关键性细节透露,才发现弄错了。这大约似亚里士多德的“突变或转折”。姚先生大骂,死劲啐口,却啐在自己汗衫上。心心惊怕啼哭,这时的姚先生猴急火燎,转来转去,正在脱的汗衫套在颈上,“像草裙舞的花圈”。活脱脱一个喜剧小丑……我判断,张爱玲明显吸收了那时传入中国的欧美喜剧因素。如爱默生。总之,最后大家都怏怏不乐,姚先生也病倒了。
          第四是大女儿筝筝在姚先生昏沉病中回娘家求救。看起来纯是一出家庭生活闹剧。筝筝此时邋遢庸俗的形象与之前自主独断、心高气傲的气质大相径庭,对比鲜明。然而张爱玲加重火力,再行渲染,以对话语言加重喜剧(闹剧)色彩。筝筝出语不当,大哭中假设父亲死去,极似哭丧。姚太太冷言批评女儿的无情,继而两人开始争理,不想姚太太说了一句“这会子别说他还没死,就是死了,停在棺材板上,只怕他也会一骨碌坐了起来,挺身出去为你调停!”,被筝筝反唇相讥……浓厚的黑色幽默气味。然而又是中国人的黑色幽默,大约是照着《儒林外史》和晚清谴责小说的幽默模式做了现代翻版。姚先生内中忧愤却无力辩驳,赌气睡去。醒来后人不见,褥单哭湿了一大片,冰凉,像孩子溺湿了床。一个很脏的意象。
          结尾,张爱玲余音绕梁,穷追不舍,心心和程惠荪随他们闹去不说,又让姚太太再怀胎,又是女孩,旧话重提——一个比一个美,这强调让人战栗,仿佛重重的蘸盐鞭子一记记打在姚先生衰弱的心脏上。真是不将姚先生置于死地不罢手。亲戚们恭贺“八仙祝寿”,姚先生已经绝望了,觉得活不长了……终结的调侃,讽刺和悲凉。
          姚先生是被女儿气死、拖累死的,更是被张爱玲的一杆笔掐死的。
         
          张的文笔则圆转流丽,毫不滞涩,聪明中带着喜感。
         
          所谓“屏风体”,有三个点可说:
          剧情感、画面美。
          无论是综述描写(静态地描述环境、关系、人物等),还是特定叙述(动态地叙述故事情节、语言、行为等),张爱玲总善于将人物身上或周围的某个印记深深打在文字里和作者心里。比如筝筝的果决、无情和冬夜里路边橱窗里品字式堆着的黄色肥皂,人物的鲜明个性和街景的朦胧描写,将读者强烈地带入一种电影剧情中,往往留在脑海里的就是那若有若无的月、金黄的橱窗肥皂、带着酒气的寒风,以及身在其中的一个女人的狡黠和忿恨誓言。看张的很多小说,都有看电影的感觉,堪称电影语言的翻译高手。具体而言,张爱玲的比喻就像刺青、胎记,精美而刺痛人心,形成一个个点击人物个性的诗歌意象。所以,画面美是在情境描写和比喻修辞上同时体现的。正如屏风,既可以是故事图画,也可以是诗象的定格。
          蕴藉、含蓄美。
          细腻不等于精确,蕴藉则与细腻和精确都无关。诗歌的蕴藉若是凭借意象跳跃和意义的无穷散发勾连、纵深层次差异造成,小说蕴藉则要靠情景的烟笼雾罩和人物心灵的观照限制来营造,且总是处在单方面视角,恰如刘姥姥眼里的大玻璃镜,似真似幻。多数作家在性描写的时候一般会使用类似的手段,但往往仅是顾左右而言他。在曲曲和王俊业卿卿我我那一段里,有一堵隔板墙放在两方中间,张爱玲简直是掐着姚先生的心尖在撷取墙后屋里两个年轻人的肉麻动态,每一声响动,每一句狎昵耳语,都让姚先生揪心、汗颜,简直老脸丢尽,无地自容了。至于写到曲曲“嘴上油汪汪的杏黄胭脂,腮帮子上也抹了一搭……单袍子粘在身上,像牛奶的薄膜,肩上也染了一点胭脂晕”,更是一种油滑的虚与委蛇,蛛丝马迹。仿佛蛇蜕的皮。仿佛贾宝玉和晴雯在屋内洗了半天澡之后地上的一大滩水迹。遮盖、掩藏,是一种高级的美,隐隐绰绰中最撩动人的纤细神经和审美意识。屏风除了出自室内空间的分隔设计,自然还有这种审美心理在里面。
          洞窗景深,背底苍凉。
          苏州园林有很多亭台楼榭,回环檐廊,其间遍布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花瓣、扇面、雕镂型窗洞和月门,这些设计深得取景构境的奥秘。洞窗取景,就是一个新的景深;假山屏风,是另一种风致的障景通幽。深得中西文化意蕴三昧的张爱玲对此运用得极好。姚先生有七个、八个女儿,要细论起风月故事,大概比得上红楼梦的规模了。这原本可以扩展为一部家族婚嫁风俗长篇小说。张爱玲无意写成长篇,不愿在拖沓缠绵的叙述中消耗自己和读者的兴致。只写前三个女儿的嫁人,每个部分简化综述,情节快进,在一个关键的地方停下,娓娓叙来,极尽风韵,犹如曲折游廊中三个含纳万千风情的洞窗。这便是详略取材的匠心。三个细处描写风景各异,精炼地传达出三个女子不同的心理个性,不费笔墨,曲尽其妙。当然,在更深层次上,作者赋予了它们无尽的幽默讽刺,在总体效果上构成一种透彻的人生悲凉意味。正如屏风上的图画,看久了,画面便烟雾迷蒙,犹如幻境,画境也遥远荡开,如在千山万水之外,一股水流幽咽。便是屏风的苍凉底色。
          在初期那篇幽怨满怀的《茉莉香片》中,张爱玲这样写怨艾少年聂传庆死去多年的母亲,“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这样绣针式的精密贴切表述恰好可以自明张氏小说的画面感、蕴藉美和景深苍凉。尤其后两者,最见张氏艺术特点和功力、魅力。   
          衬在人物形象面影上的花鸟图案,美丽而黯淡。就像一件故去多年的人的衣服,贴在脸上,气息悠远,触感冰凉,一霎间,衣服和它的主人似乎活过来了,于是往事那华丽繁复的精彩纷呈、热闹曲折娓娓上演(即小说内容)……然而,很快就幻灭了,依旧是冰凉暗淡的衣服。
          屏风,就是人物命运的一瞥薄魂,偶尔闪现、哼吟,如此而已。
          这种屏风式的人物,在张爱玲笔下多为女性,且多怀着繁华美梦而悲剧终结。从她的整体文学景观来看,是数不胜数,乃至是一贯的。例如段小寒、《花凋》郑川嫦、《桂花蒸 阿小悲秋》阿小、《留情》敦凤、《鸿鸾禧》娄太太和棠倩、《相见欢》荀太太表姊妹、《色戒》王佳芝、《倾城之恋》流苏、《金锁记》七巧和长安、《红白玫瑰》妻和情人……
         
          《琉璃瓦》当然不是张爱玲最好的小说。后来的很多小说要出色得多。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10-28 15:06:35 | 只看该作者
         高中的时候自读课本里节选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那个时候读张,是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背着父母老师偷偷躲在桌下看。没有体会过爱情和世俗,只觉文字凄凉,好像冬日里缺少阳光的日子,缺少希望的气息。大学的时候,随着小团圆的出版,张爱玲的文字又回到了我的生活。重读那些不完美的故事,又有了新的意境。
      有人说张爱玲悲观,即便是倾城之恋这样看似团圆的结局,也预示着白流苏寂寞的婚后生活。女人在这些故事中,算不得数,飞蛾扑火的女子,更是低到尘埃。葛薇龙,“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站在半山里一座大住宅的走廊上,向花园里远远望过去。薇龙到香港来了两年了,但是对于香港山头华贵的住宅区还是相当的生疏”。这样的开头,预示着女主逃脱不了世俗的腐化。“在这夸张的城市里,就是栽个跟头,只怕也比别处痛些”,倾城之恋里的这句话,又何不是所有故事的结局。葛薇龙明知自己被利用,却又抵挡不住奢华的引诱。面对乔琪乔的追求,薇龙无法抗拒,“他的爱和她的爱有不同的方式——当然,他爱她不过是方才那一刹那。——可是她自处这么卑下,她很容易地就满足了”。她自恃深爱乔琪,可她真的爱的是乔琪吗?换一个层面来说,她爱的只是那虚幻的爱情。她明知结局,却又不可自拔。当他知道乔琪乔的真面目后,又舍不得离开,从表面上来看,她舍不得乔琪乔,“但是她生这场病,也许一半是自愿的;也许她下意识地不肯回去,有心挨延着……说着容易,回去做一个新的人……新的生命……她现在可不像从前那么思想简单了。念了书,到社会上去做事,不见得是她这样的美而没有特殊技能的女孩子的适当的出路。她自然还是结婚的好。”面对一番对自己的分析,或许,她还是舍不得。爱已蜕化为零,而虚荣欲却膨胀前进。她已经无法摆脱,只有继续选择留下,把自己的青春,卖给了梁太太和乔琪乔。
      幸福是什么,薇龙永远都不会明白。她让我们看到了人性脆弱的一面。每个时代都有着这样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当然,过了七八年,薇龙的收入想必大为减色。等她不能挣钱养家了,你尽可以离婚。在英国的法律上,离婚是相当困难的,唯一的合法的理由是犯奸。你要抓到对方犯奸的证据,那还不容易?”薇龙想抓住的爱情到头来到底什么,我们没有看到,看到的不是爱情,而是爱情借口下虚荣与欲望。薇龙的命运就像乔琪乔吸过的烟卷,“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10-28 15:06:35 | 只看该作者
         清纯貌美心高的葛薇龙、不甘平庸嫁给姓梁做小的梁太太、颇有女人缘的豪门失宠浪子乔琪乔、身为下贱志比天高的丫鬟睇睇、风度翩翩少年郎卢兆麟、出手阔绰内心猥琐的司徒协、年轻貌美工于社交的混血女郎周吉婕……处处都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掺揉在一起,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
         “墙里的春天,不过是虚影个景儿,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去了”。 薇龙自小受传统文化熏陶,到香港喝了几年洋墨水,不想内心的不甘被触动,逐渐萌动起来。回老家上海前夕投奔姑妈梁太太,为学业八成是幌子。收获总要有付出,被姑妈利用也心甘情愿。“为适应新环境,她新生的肌肉深深嵌入了生活的栅栏里,拔也拔不出”。到底还是在似水流年中随波逐流。为梦想奋斗的女孩子呀,该爱还是怜?
         贵妇阔少奔走于无尽头的聚餐酒会,恭维无意的话不绝于耳。都说不要沉迷于安乐,但是沉迷于安乐中的人何尝无自知之明?“我在五十岁以前,不能做一个令人满意的丈夫”,“我没有婚姻自主权,我没有钱,又享惯了福,天生的是个招驸马的材料”,这么理性的话竟然是从身边从不缺女人的乔琪嘴里说出来的,不敢相信!终究年少不更事,经梁太太一忽悠,权衡利益得失,还是娶了薇龙。
         梁太太可不是省油的灯,年轻时冲破家庭阻挠加入朱门做小,想必有几分姿色。如意算盘打的也不错,不消几年,梁老头儿脖子一伸两腿一蹬,留下的别墅票子也够享清福。半老徐娘,风韵犹存,上至糟老头子,下至没毕业的大学生,无所不吃。训练左右手,侄女也利用,和“欲成大事,至亲可杀”的武曌倒是有几分相像。可能是以此来祭奠她那已失去的青春,抑或是无所依靠,时刻为将来做打算。
        上等阶级的名利场,从一开始就是冰冷的,跳进去又如何,不过溅起了几朵鲜黄橙红的花儿,花,立时谢了,依旧是寒冷与黑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10-28 15:06:35 | 只看该作者
  在那个新旧互相冲撞的特别时期,我们不仅看到了旧时代根深蒂固的残留,也看到了新时代不伦不类的拼接,尴尬而可笑。
  葛薇龙并不是一个傻女人,却不聪明地爱上了乔琪乔。她很有野心,不甘心因为家境的窘困而放弃香港的学业,放弃香港的一切,竟然大胆地去找与父亲势不两立的姑妈。她谙熟一切,深知姑妈为她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一种利用。她洞察敏锐,颇有谋略,仅是花了短短时间,就在上流社会中游刃有余。
  她与乔琪乔的开始不过是一段看似认真的调情,但是,却在此后,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懂爱情。明知他不过是逢场作戏,却乐此不疲地沉沦于此。即便,他只能让她快乐,不能给她婚姻。她依然用全部的生命去爱他,心甘情愿放弃自己的自尊,放弃自己的坚持,独自固守着一段可悲的爱情。
  在还没遇见我们的另一半以前,我们都曾有过幻想,幻想着他(她)应该是如何。然而有天,当他(她)猝不及防地出现,心里便永远种下了那颗只属于他(她)的种子,哪怕与心中的期许有着太多的不相符。或许这就是爱情的游戏法则,谁先爱了,谁就输了。从此,按捺不住,无止境地追着他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10-28 15:06:35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很多遍,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薇龙开始就对乔琪另眼相看。
  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可以抵制姨妈诱惑的男人。当然,乔琪的迷人也是吸引薇龙的致命原因。他的孩子气思考的动作,触动的是薇龙心地最柔软的母性。他的不会在五十岁前做一个安心的好丈夫的言论引发的是薇龙愈燃愈旺的征服欲。这样一个男人,一旦爱上就是无休无止的烦恼。他给你最美好的吻,最浪漫的情话,最美丽的爱情,可是,你却抓不住他的一颗真心。薇龙为了这个男人,为了自己的爱,心甘情愿的堕落,一点点的陷落直到自己放弃自己。
  一直傻傻的希望,时间会让乔琪慢慢的珍惜薇龙的爱,慢慢的让这份爱融化乔琪变化的心。时间会改变一切吧,即使变幻如乔琪。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10-28 15:06:35 | 只看该作者
  当薇龙深幸乔琪没跟她结婚时,是这么比喻的“有个人逛了庐山回来,带了七八只坛子,里面装满了庐山驰名天下的白云,预备随时放一些出来点缀他的花园。为了爱而结婚的人,不是和把云装在坛子里的人一样的傻么?”薇龙和乔琪结婚后那句“我爱你,关你什么事?”不知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如果问起来又会有怎样有趣而心酸的回答。不是为了爱而结婚,为的是对方的财富?地位?性?陷入爱情的人是没有智商可言的,甘愿自己去赚钱养活一个放浪不羁的纨绔子弟,盲目的爱情可怕。而不得不说薇龙却有那么些清醒的认识,正如她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根本谈不到公平两个字”。梁太太和葛父、薇龙和乔琪、睇睇和睨儿、司徒协和梁太太、睨儿和薇龙……错综的关系,没有公平两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10-28 15:06:35 | 只看该作者
  透着淡淡的忧伤,文字美得无法比拟。
  张爱玲的文字有许多红楼梦的影子在,细节刻画让我惊叹。
  有人说,乔琪有什么好,值得薇龙这样?爱情就是这样的,让人无法自拔。
  在大雨中,乔琪开着车一言不发,缓缓地跟在薇龙后面。这样的画面,薇龙如何说不?许仙有什么好了,白娘娘为他喝雄黄,触天条,水漫金山。这样的爱情,我不赞同,但是做为局外人远远看来,有一种绚烂的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10-28 15:06:35 | 只看该作者
  搜遍豆瓣,都没有第二炉香,它只是一个故事,它撑不起一本书的面。
  难怪,愣是没看懂。张爱玲本身就写得晦涩,我以为出了啥事了,怎么就口口声声一个禽兽就出来了。
  立马度娘搜书评...开始懂了~~~~
  邓爷爷说得就是对,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啊!
  张爱玲也看得很清,不晓得那么年轻的她是怎样无师自通起来的。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9 23:09 , Processed in 0.05192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