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31|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尾巴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3-3-30 17:4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17:1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爱者叛者告密者  1996-1997年间黑色校园故事
      我希望这样的教育不普及,从此以后,不再有这样的现象。——鲁迅
      每个青年作家的诫命都是表现他们自己的时代。——卡尔维诺
      一九九六年的高中校园,娱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9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一直都很喜欢标榜“黑暗”或“黑色”情节的书,虽说“校园”已经无法成为吸引我的关键词,但当“黑色”“校园”四个字组在一起时,却奇妙地成为了撩起我阅读兴趣的组合。只能说,我这个看似波澜不惊的女生,其实是一只小困兽。
            虽说完全算不上个文艺女青,甚至只知道几个文青的标志,写书评也不超过年龄的个位数。对于《尾巴》这本校园黑色文学,我还是要说:它非但不黑暗,还让我感到了些许温存。
           说道校园黑色故事,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却是《告白》,一部日本电影,其体现的青春期反叛、人性评判等残酷主题,我很想说,日本在刻画人性的黑暗面实在是独具慧眼,入木三分。膜拜之~当然,此中道理自不必我详细道来,相比各位信中已有数。言归正传,王若虚大叔对《尾巴》中林的刻画,可谓也是狠狠地抓住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只有这样“现实”的人,这样具有私心、妒忌心、报复心、同情心、惭愧心到最后会幡然醒悟之心的林,才是真的成长中的人,不是么?成长中的我们,会因为一点点成绩而骄傲自满,会飘飘忘我,会因为急功近利而暗中诽谤他人,乃至会践踏别人的梦想。我虽不赞成荀子的性本恶,但也绝对不赞成孔子的性本善。于我,人自然之性,当然是其生理性,从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来追溯的话,我们最初还是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存在的。我想,没有哪个小孩敢说他在青春里高调地发扬过成绩上“助人为乐”的精神的。那个整日为升学而披星戴月的校服一族不是你么?那个想势如破竹杀出个程咬金的高考学子不是你?那个恨不得竞争者越少越好甚至都回家疗养告病在床的人不是你?那个怀着浓烈攀比心地在力争上游的那个不是你?好吧,或许你外表上只是个闪闪发光的神父或圣母而已。
            这篇书评,实在写的有些晚,2010的书抱歉拖到了2012.不过,小说中的人当然不会介意我这迟来的赞肯。林博恪,班磊,陈琛,王丰,这四个主要男生角色中,个人比较喜欢班磊,杯具人物。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林牺牲了,为整部小说渲染气氛时为剧情牺牲了。虽然林与班的“好基友”桥段,实在让人将信将疑,但实在不能否认这是存在的。林,这个精明强干的“尾巴”,从他身上,我们或许可以扑捉到自己的某些原型。
          绝望,早恋。怀念,早恋。
          再见,早恋。再见,青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这个题目似乎比“尾巴”来得更能概括主旨:苦涩的青春时代
      初看王若虚的《尾巴》,要追溯到高二买《萌芽》的日子。是的,那时我和书中的那些六十年代的高中生一样——在“早恋”。我所在的高中,也还算排名靠前的重点高中,女生齐耳短发;校服每天必穿;进门的道路两旁是历年考入清北的学生照片——而比起欣喜,我更常觉得那些笑容中有种如释重负的疲倦。你们都还还记得,十六岁心跳第一次被触摸的感觉么?
      林博恪,南蕙。他们在最初进入“地理兴趣爱好组”时,是否也带有一种由衷的使命感。多年后,林说:“那时,我们都还在犯傻。”毁掉你们的回忆,成全我的虚荣心与报复心,再搭上一个看上去光明无比的未来。尾巴这个身份,当时有多认真,后来就有多感慨。
      关于王若虚冷静老到的剖析,我不必多言。只是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有关“早恋”的种种,如果你要问所谓早恋带给我了一些什么,我想甜蜜、恼怒、嫉妒…这些通通都有,而最重要的是,经历过这些,才在后来的日子里甘之如詒,淡定从容。你带我看到的世界,真的非常绚丽、美好。
      尾巴小组和剪刀小组,本就不必存在。明恋也好,暗恋也罢,顺其自然就好。既然这段时光每个人都只能走过一次,何不让他酣畅的走完?
      即便时光倒流,我还是会选择在十六七岁,不要一个人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肖邦遇上李斯特 12:43:59
      老子看完了。
      
      冷月葬花魂 12:56:18
      尾巴?
      
      肖邦遇上李斯特 12:58:15
      对的,感觉后面忧伤了 。
      
      冷月葬花魂 13:26:10
      你带入了男主寂寞的心境。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26:53
      我觉得不是这个感觉,如果男主是个高帅富,我就不会这样想。
      
      冷月葬花魂 13:27:14
      背景设定?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27:57
      我觉得男主卑微沉默而又无法挣脱这种环境。现在回想起来,突然想过过男主那种艰苦条件的日子,当然当年的我还是会更期待过好日子。
      
      冷月葬花魂 13:30:26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31:06
      大概是男主的年龄。但是那个年纪的我,肯定不会这样想。大概前面那种希望男主过得好的想法,源于对男主生活经历的同情和共鸣。
      冷月葬花魂 13:32:52
      应该是的。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33:45
      但是我不满意书的结局。
      
      冷月葬花魂 13:35:28
      如果要你设定,你会设成怎样的。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36:01
      那就不需要提到成年以后的事,我会觉得突然很残酷,前面明明有些喜感的。男主长大考了大专,去外地工作了。并提到了南蕙和马超麟后来过得比较好的事实。
      
      冷月葬花魂 13:39:35
      那前一章,就是解散尾巴那里,我觉得作者可能没想清楚。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40:12
      何解。
      冷月葬花魂 13:41:07
      那里我感觉不精彩, 也不是很深刻,有点突然的。不过有点还是很好的,就是他在最后用对话形式解释了之前发生的事情。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44:26
      我倒是看到网上有很多人觉得《尾巴》很做作很夸大,评价不是很好。
      冷月葬花魂 13:45:08
      很多所谓的震撼人心 不都是夸大。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46:11
      但是我个人觉得挺赞的,没有张力的故事,更不好看。笔者有很多小细节能一一展现出来 ,难能可贵。他描写男主因为家里穷而干的很多事情,我都特理解。起码我作为一个算在思考的读者,我就觉得97年那时候真的是这样的氛围。
      
      冷月葬花魂 13:51:08
      我在想,那我们现在老师怎么知道,谁谁一对的。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52:01
      你可以致电河马和张国英去问问,她们估计听到你问这个,会开心一笑和你聊聊的。我觉得你刚才的问题,很简单,肯定有眼线在的。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56:21
      我倒是奇怪,查了一下作者,发现和我脑中作者的形象对不上号。我脑中应该是ZSMJ的形象,结果却是个高帅富形象。
      冷月葬花魂 14:00:43
      我以为是个比较胖的人。
      
      肖邦遇上李斯特 14:30:03
      我觉得王若虚也算是挺关注社会性问题的青年作家。
      
      肖邦遇上李斯特 14:47:55
      我本以为小说结尾是那种讽刺式的,男主恋爱为结局。我看到夏朵很讨厌男主很喜欢班磊的时候,有一种读青春小说的感觉,马勒戈壁的三角恋。
      
      冷月葬花魂 14:49:52
      呃,他就是想这样的感觉吧。
      
      肖邦遇上李斯特 14:50:26
      但是他只是简单叙述而已,没专门写情感。这不是很操蛋么?
      冷月葬花魂 14:51:04
      感觉情节还是单薄了点,作者喜欢把人物弄成多层关系。
      
      肖邦遇上李斯特 14:53:54
      电影的感觉不强烈。
      
      冷月葬花魂 14:54:53
      这样的人物设置改不成电影的。要你写这个题材你怎么写,我是特喜欢第一章第一节,引入得特别好。电影就做不到这样引入。
      冷月葬花魂 15:00:39
      我觉得尾巴这样的结局对于尾巴而言不够深刻,作者肯定是想深刻的,不然不会用第一人称。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02:39
      他大概是想强调,作为一种时代产物,洪流中的“我”其实也做不了什么 ,只能是一个见证者。
      
      冷月葬花魂 15:03:05
      但是我又去做了。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03:59
      “我”的结局挺惨淡的,和一般故事的男主角比,我觉得 。反正如果从创作的角度去说,还是觉得能写得出故事的人,挺厉害的。
      冷月葬花魂 15:17:57
      话说你那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时候开始纠结的,写到一半,还是一开始就在纠结。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18:37
      一开始就纠结。看了《尾巴》之后更纠结。
      冷月葬花魂 15:19:53
      是的。所以我感觉尾巴的结局不舒服。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21:48
      人不是不是常会有一种阅览之后想去推荐别人的快感。
      冷月葬花魂 15:22:10
      快感?欲望?有的我看过很喜欢也不会去推荐,但是也有一些会。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25:05
      大概更多的是寻找自我认同感。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25:26
      对,老子是nb的,老子有的是眼光,老子推荐的都是好东西。
      冷月葬花魂 15:25:41
      我不是这样想吧,我想的是,别人看过可以聊聊他喜欢这作品的哪里。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30:05
      有时候想想,不停的看别人的东西,不如有时候自己写写,可能会更High。
      冷月葬花魂 15:30:27
      自己写难,不是短篇的更难。
      冷月葬花魂 15:30:33
      我觉得自己写差不多也是发泄吧。有时候写到一半情绪就去了,就不太写得下去了。那种布局精巧气势恢宏的长篇真他妈神奇不是人写的。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32:03
      短篇tmd也要构思一星期。
      
      冷月葬花魂 15:32:12
      短篇能写得出来,不管构思多精巧,都是有限的。长篇太吊了,再怎么构思都是个大概,精细的构思不可能的,能在写作的过程中把握好方向和节奏,而且时刻保持自己的写作欲、控制好读者的阅读欲,真心不简单。
      冷月葬花魂 15:36:12
      你那篇想怎么写,我是觉得很难啊,写人物的短篇怎么写结局呢?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37:11
      奇葩的结局。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37:17
      快写好了,写好给你看,奇文共赏。
      冷月葬花魂 15:37:25
      好的。
      冷月葬花魂 15:37:28
      期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萌芽》书系。王若虚。校园恋情。零零碎碎的标签在未翻开扉页时被贴的满满的。任何小说都是从故事开始入手,《尾巴》也不例外。心情随着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唏嘘着,感叹着,实在是一本看了开头就放不下手的书呵。
          初春。午后。昏昏欲睡的高中课堂。《尾巴》似乎激起了隐藏在心灵最深处的那缕执念。此书连载时就口碑颇高。只是记录一下我的感受。
          90后的我们想必是不会理解书中的尾巴小组的存在意义,纵使描写的再过生动,没有亲身经历过一定读来颇觉惊讶。我们是不懂的。不懂在那个特殊年代下的产物。
          可是同样的少年时代,是六七岁的年纪,心中的栀子花同样隐约绽放的年代。这一丝青涩中透露出淡淡的甜蜜感是不会改变的吧。于是我们在书中终究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叹息着,泪水湿了眼眶。
          也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了书中的人儿,还是为了自己的相似境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部另类的青春校园题材小说。说它另类,是因为它不像以往校园题材小说那样只为怀念那纯真年代的美好,相反,它讲了一个发生在青春年代的黑色故事,有些沉重和压抑。“尾巴”,显然是对“跟踪者”的形象而又贴切的称谓,没错,这本小说写的正是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高中校园里有关“跟踪者”的故事。
      
      校园里怎么会有“跟踪者”呢?回想九十年代我们上中学的时侯,学校是禁止谈恋爱的,男女生在一起走路都要隔着一人以上的距离,不然就会被老师怀疑你们“走的太近”,轻者叫到办公室开导一番,重者要通知家长予以管制。所以,有恋爱倾向的同学都得搞地下工作,就像今天许多公司里不准男女同事恋爱一样,即使两个好上了,也要在大家面前表现得“形同陌路”。当然,这一切被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将来着想”,实质上则是怕恋爱风气蔓延影响升学率而已。因此,这也就保不准有些学校采取一些更激进的措施,成立“东厂”,在学生中发展一些“特务”,专门负责跟踪有恋爱倾向的学生,证据确凿之后“宣判问斩”。这就是书中“尾巴”小组的由来。当然,该学校的“东厂”机构更加健全,“尾巴”小组之外还有个“剪刀”小组,专门负责过滤学生的信件。
      
      是不是很可怕?难道我们中学时代的通信都是这样被严格“审查”过的?难道我们也曾被人跟踪过吗?有人会表示怀疑。的确,不可能所有学校都会那样做,但要说绝对没有也不太可能。用作者在跋中的一句话说吧:“信,则可能有;不信,则铁定无”。毕竟这是小说,它需要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设计,让故事足够抓人眼球。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故事确是对当时那种社会现象(可能现在某些学校仍然存在)的一种反讽,值得我们深思,值得这个社会进行反思:我们的教育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培养塑造什么样的人?对中学生恋爱的现象,我们是该“堵”还是该“疏”?
      
      也许很多家长都赞成学校加强管制,明令禁止这种方式,这样他们会觉得更放心。殊不知,这正是学生管理和教育的一个误区。青春年少的孩子最大特点是“叛逆”,因为他们正学着独立思考,他们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证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尤其是对待学校和家长的一些强制行为,他们会表示明显的反感和抵触,“越不让我做我还就偏这么做”!结果造成孩子和家长,或孩子和老师之间矛盾重重,孩子会不高兴,家长和老师会生气。长此以往,孩子选择了自行其是,一切都跟家长和老师对着干,家长和学校便失去了与孩子沟通的桥梁。结果,这不但会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阴影,也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造成一些孩子性格的扭曲。我想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方面,要少“管”多“疏”,少“教训”多“沟通”。其实,孩子跟我们是平等的,他们与我们拥有同样的人格,同样的自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尤其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希望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希望可以与自己的父母、老师以朋友的方式谈一些自己的问题,可能包括生活、学习、情感等各个方面。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去了解他们所思所想,然后再结合过来人的体会给予他们合理的建议。我想这才是正确的沟通方式,会更加有效,也会让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更紧密,更和谐。
      
      再回到本书,主人公林博恪开始积极为“尾巴”小组服务,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内心也不断的挣扎,经常在“尾巴”的宗旨和道义之间进行徘徊,尤其当调查对象是他的好友时,他抵住了所谓“尾巴”宗旨的压迫,选择了帮好友隐瞒。此后,他自己也陷入情感之中。然而,这一系列“尾巴”行为却让他失去好友的信任,受到心仪女孩的愤恨和鄙视。他很痛苦,他觉得既然当了尾巴,就已不配拥有爱情。直到好友因尾巴的跟踪出了车祸,他才彻底醒悟,并决然的将“东厂”的“尾巴剪刀”行为公之于众,亲手将这个黑暗的机构埋葬。“尾巴”小组从内部分裂,这样的结果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这种“束缚”方式的不当,不恰当的阻挡最终也挡不住潮流的奔淌,治理洪水“堵”总没有“疏”的效果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在星巴克里一口气读完了《尾巴》的。大约在一个多月前,《尾巴》开始摆在星巴克的书报架上。星巴克的书报架上上一次出现的小说是《龙纹身女孩》。不用多去猜到底这些小说出现在这里是因为星巴克的管理人员中有人喜欢这本小说,或者仅仅是一次华丽的推广。我们,现在,都很难相信前面那种推测了。
      读着《尾巴》,我想起了多年前在《萌芽》上读过的另一篇小说。名字已经忘记了,记得剧情是说一帮小孩子恶作剧,将一个讨厌的老师关在一个无人问津的地下室里,然后就跑开了。多年之后他们重聚,他们再没听说过那个老师的消息,也再不提起那件事情,仿佛那个老师,那个地下室,那个夏日午后从来不曾出现过。
      《尾巴》和那篇小说,调子上很像。当年那篇小说是老大手里出来的,《尾巴》则诞生在惊奇组。这应该不是巧合。
      尾巴小组和剪刀小组,不可抑止地让我开始回想当年惊奇组的点滴。那是个奇怪的小组。
      赵长天老师让老大组织个小团队,做一本刊中刊。于是,惊奇组出现了。惊奇组最初的组成很诡异,开始的时候只有四个人:老大,那多,张佳昺和我。老大在第一届新概念的获奖者名单里选中了我们。不要问为什么没有韩寒,当时他数学虽然个位数,并且在老大的耳提面命下终于十位数了,可他还没有退学,还在很残念地读着书。
      随后,小曹,Ricky和陶磊陆续加入。小曹,Ricky和陶磊都是我的高中同学。小曹是漫画好手,Ricky是美编,陶磊的功底深厚到当时和现在许多写小说的人永远想象不到。
      我的意思是,初代惊奇组,大半是我的亲友团。我得管小曹叫师父,因为高中时候拜师学漫画,虽然没真的学到什么,不过既然拜师了,这得认到底。我和陶磊在小学就认识了,参加过同一个数学竞赛班,不过事实证明,我们的数学都不会怎么样的。初中高中我们是一起在课间和中午下军旗,一起跑去街机房摇街霸的那种铁哥们。我和Ricky……高中时候经常放学一起走上很长一段距离,搁到现在,估计要被人说成是基情四射了。现在,Ricky还是那种很吸引控大叔的萝莉的类型。
      后来,傅亮同学加入了。他寄来的应征材料显示了他不凡的文字功底,还夹着几张漫画和速写作品,很富坚义博的那种。我指的笔触、力度、功底,而非敢于直接上草图的草率和勇气。傅亮同学应征惊奇组的文字编辑,结果成了我们的美编。
      后来,还有张尧臣、蔺瑶、小饭、唐一斌……我离开之后还有很多人吧,不过不太清楚了。
      《萌芽》当时只有周一周四上班,除了老大和那多,其他都是学生。跑去萌芽,与其说是工作,还不如说是找个堂皇的理由先凑到一起,然后等下班了去玩。讨论选题,约稿收稿之类的活,哪里不能干啊?经常下班之后就跑去打牌了。除了惊奇组的核心成员,还有大批外围人员,共同参与牌局和选题讨论。韩寒同学在市区里活动的时候,也经常过来凑热闹,然后我就可以搭他的车回家。
      我们的固定据点,一开始是陕西北路上的心约红茶坊,后来则是茂名路上的园缘圆,长乐路上的平湖秋月。偶尔也会跑去某家避风塘,因为真的很便宜。有时候,周一周四打牌没打够,周末继续跑出来玩。老大很照顾我们,我们基本都白吃白喝,老大买单。当然,打牌也是不带彩头的。至少我还打牌的时候是这样……
      多年之后,我才意识到老大对我们这些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大和我们聊生活的方方面面,股票、房子、车子、品味,永远魅力无穷的老大在这些话题上有着无比的权威。她和我们聊音乐,聊绘画,聊历史,以及,聊小说。我至今记得在那个米兰昆德拉最红的时候,我却和老大在不怎么喜欢这个作家上达成了一致。我说不出为什么。老大说:我不喜欢他,是因为他太聪明了。这“聪明”二字对我有着振聋发聩的效果。是的,米兰昆德拉太了解小说的艺术与技术,太了解读者们希望看到什么,喜欢看到什么了。
      好小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至今仍然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我没读完的华师大,老师们有这样那样的解读。印象最深刻的,是倪文尖在现当代文学的第一堂课上,说文学就是无事生非。看了恁多年的小说,最后终于还是明白了:小说不解决任何问题,它不能。写过去是怀念、反思,写未来是YY或者思考,写现在……你倒是写写看现在?可惜,我想明白这一点,并且终于靠着写小说过活的时候,我已经离开惊奇组了。
      在老大的熏陶下,惊奇组成为一个低调地不合时宜的团体。有着各种各样的牢骚、不满、冷嘲热讽,也不惮于将他们宣之于口,付诸笔下;有着良好的文学和艺术的鉴赏和解读能力,却总是将尖锐和锋芒解构成满地的玻璃碎片,冷眼看着过往的行人,仿佛在说:扎着了不管我的事;最重要的是,明明都热爱着、眷恋着青春、理想和热血,却希望在嬉笑怒骂中,让别人以为自己是个现实主义者,不甚成功的现实主义者……
      《尾巴》和惊奇组扯上关系,一点都不让人觉得意外。
      尾巴、剪刀,还有龙虾、夏朵等等等等,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故事,重要吗?王若虚在书后附加的那些小说背后的故事,看着让人有些哭笑不得。小说,是真是假,重要吗?《萌芽》的读者一直都是一帮很奇怪的人,从中诞生的许许多多的青春文学的作者、粉丝,郭密韩迷,越发奇怪。新概念从早恋文本汇编到后来越发充斥着“明媚忧伤”的气息,发掘年轻文学人才的重任现在不知道哪本杂志担负着,或者索性就全部交给了天涯猫扑之类的地方了?后来几次跑去萌芽杂志社,看到几位老师,看到老大,总忍不住要念叨念叨。怎么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我不知道到底惊奇组在《尾巴》的诞生和发布里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但从这个小说的况味、笔调、结构等等看来,这太惊奇组风格了。
      《尾巴》是一本校园小说,仅指题材而言。文笔犀利冷淡,有着压抑得很深的情绪,有着老到的节奏控制,和情节推进……排除其他,仅以我列出的前两点来说,这本书其实并不是现在青春文学的读者会爱的类型。《尾巴》非常不明媚,非常不忧伤……抱歉,我就是那么烦那个。
      《尾巴》的特色,也就在于它不是一本典型意义上的校园小说。尾巴小组和剪刀小组,就是情报机构里干湿活和干活的两大体系,而龙虾,则是掌控整个秘密情报机关的头目。组织形式、联络方式、组织内的争斗乃至于最后分崩离析的方式都很像,王若虚也没有隐藏这点,里面的诸多用语都和谍报小说如出一辙。“沉默”“潜伏期”等等,随着这些年谍报剧大行其道,想必谁都看得懂了。现在的间谍小说,流行反恐,披上校园外衣的《尾巴》,反的是早恋。其实,很难说到底是前者还是后者更非虚构一点。间谍小说搞搞反恐,不过是扯着虎皮,搞点技术环节而已,归根到底,小说毕竟是人和人之间的故事。《尾巴》在情节和结构的设置上,甚至比不少间谍小说都来得严密,从整个故事里,我甚至看到了一点本格的味道。
      于是,我渐渐明白过来,《尾巴》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小说。这是一本需要模范读者的小说!一个读者,需要预设小说里这一切都是可能发生的,需要预设高中生就能够冷酷、智慧、狂热到这个地步,需要预设学校能够为了升学率不惜一切地策动阴谋,需要预设初恋是重大到需要这些事情发生的事情……
      于是乎,《尾巴》让早恋这件事甚至有了几分壮烈的味道。这是我第一次用壮烈这个词汇形容早恋……那么坚决、残忍、义无反顾,那么渴望鲜血的味道。
      核弹、病毒、刺杀……他们是重要的,但这些事情并没太靠近我们的生活,或者,那些在发生的事情,总有些人不希望我们知道,于是,我们也就不想知道。可是,青春却并不懵懂的情绪,那些激烈而灰暗的日子,却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每个人的。这或许是为什么这本书让我读来居然有些惊心动魄的感觉。
      不管主角是不是想当一个好人,他的努力毕竟不是徒劳的。尾巴和剪刀终于还是走到了尽头,哪怕在阴谋被掩盖之后。我看得很入戏,于是,看到主角捅破了尾巴和剪刀的存在,学生们在恐慌,老师们在掩盖,家长们却在支持的时候,感觉着实有点悲凉。
      按照一般间谍小说的路数,有间谍、有管理层、有恐怖分子、有各种资源,也有只被披露需要知道的信息的无知群众。将《尾巴》里的角色对位过去,恍然发现,支持和反对的立场全都颠倒了……全世界任何恐怖分子,随便在哪个国家搁点什么东西,多少还是有点支持者的。但早恋,却是这个待遇。这也算是某种残酷的真相吧。
      于是乎,觉得先前自己觉得需要模范读者的想法,也够扯淡的。模范读者,只是一种技术上的需要。比起小说,现实好到哪里去了。需要模范读者,也就得预设那种残酷的青春环境是不真实的。抱歉,那不是事实。从来不是。
      搁在星巴克里,《尾巴》可惜了。放学后跑去星巴克读书、写功课或者恋爱的孩子们未必明白早恋和学校之间的那种紧张关系;那些明白的人,现在,又未必在乎了。大致是这样吧。
      归根到底,这本书本身就有点不合时宜。好吧,这也很合惊奇组的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读来很伤感。
      尤其是书中的那句话:相爱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儿。
      几乎快要落下泪来。
      我们老师现在都不管我们的情感事情了。
      就算再校园里面kiss也没在意。
      不知道这是幸福还是不幸福。
      还好,再书店我翻开了这本书,封面不给力,差点错过了。
      听说还有续集。
      期待一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校园小说之骨有轻重之分,骨轻者玩味残酷青春,为赋新词强说愁,用忧伤的姿态谈谈恋爱,多写给同龄少年看,属于阅后即可焚一列;骨重者则反向行事,在阳光后的阴影里寻找故事,在校园的体制内发掘缺口,糅作小说的素材,不仅给少年看,也给成年人阅读。王若虚的长篇小说《尾巴》属于后者,一部写给成年人的校园小说,一部或许会让很多人吃惊甚至不舒服的小说,因为反思了当代中国教育制度,挑出了乖戾教育方式背后隐藏的极权化思维。
      
      青年作家王若虚近来的创作势头相当好。先是在《萌芽》杂志上连载了一年的长篇小说《尾巴》,单行本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又在《收获》长篇小说专号上发表《限速20》。一年里,能同时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青春文学杂志和纯文学刊物上发表两个长篇小说,他已表现出足够的实力。
      
      内容的特别,是衡量一部小说优劣的简易标准。只是怎样才算得上是特别,并无统一固定的答案。但一看《尾巴》就可明白一二。《尾巴》写道,1996年,为杜绝早恋,某中学领导授意成立“尾巴”小组和“剪刀”小组,前者负责跟踪有早恋嫌疑的同学,后者负责检查搜索学生间来往信件,为前者提供情报。小说讲述的就是尾巴小组在上级的授意下如何发现、跟踪并扼杀早恋同学的故事。这是平常的校园小说所不曾有过的,是一个全新的、尖锐的视角,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素材。
      
      小说内容的别致,说到底在于写作者想建构一个怎样的文字世界,这取决于作者观察世界的角度和叙述方式———是45度仰望天空呢?还是驾驶赛车和这个世界谈一谈?又或者躲在蜗居里面回忆山楂树之恋?不同的方式产出不同品质的作品。但有一种视角,是弯腰从两脚间倒看这个世界,视点的颠倒和非正常化,入目的是一个和常人相反的世界,这往往会成全一个作者的深度和独特之处。王若虚在处理校园早恋这个本已俗套的题材时,没有落入窠臼,而是换位到作为管理者的校方。视角一转换,戏剧效果立现,所有的矛盾冲突瞬间就升级到了人性善恶与管理体制的博弈层次,小说也由此有了质的提升。
      
      如果说其他校园小说多是讲述爱情的话,这本书就是讲述如何扼杀它的故事。说是校园版潜伏也好,学生间谍也罢,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王若虚笔下的世界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过、发生过,不是作者刻意虚构的。猜忌,告密,打小报告,背叛,邀功请赏,权力分配,人性中恶的花朵被过早地浇灌过,这就是中国式教育。
      
      经过诸多短篇小说的磨砺,王若虚已经形成了独有的思维方式、观察角度和故事架构,这是一个有作为的小说家必备的素养。他总是能够捕捉到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透过细节对社会病象进行诊断,并写出病情报告。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马贼》,选择一个大学里的偷自行车的人,写出了一个大学地下的学生状态;《尾巴》关注扼杀早恋的教育方式、学生间的权力争斗;第三部长篇《限速20》,在收获长篇专号上发表,关注的是大学生有车族阶层遭遇车祸的故事,在“70码”世界和“我爸是李刚”的呼喊声中,这种关注值得赞赏。
      
      一部好的小说应该经得起多种阐释。《尾巴》所表现的生活,尽管发生在高中学校,目的也止于扼杀早恋现象,但尾巴组织的构建过程,挑选组员时的威逼利诱,控制组员时的交叉监控,及尾巴行动过程中采取的跟踪、盯梢、报告等方式,就是活生生的校园政治。小说的这些情节具有丰富的隐喻,除了直指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和校园制度中的某些荒谬处,还透露出了可怕的极权思维。要知道,这些手段都是战争年代或者残酷的政治斗争所采用的,出现在校园中老师的身上,继而蔓延至学生中间,令人深思。只需要将故事场景———学校进行置换,就会惊讶地发现这部小说所述的“尾巴”现象,其适用性几乎可以遍及各个角落。它以校园小说的方式,提炼出了一个残酷的中国逻辑。这也是《尾巴》之骨重的根本原因。
      
      1996年已经过去,早恋现已司空见惯,但这并不意味着“尾巴”式的教育已经绝迹,校园政治依然可见,依旧还会有不同版本的尾巴故事在学校上演,只是他们的代号不再叫做“尾巴”而已。
      
       (刊于南方都市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本颇有争议的“校园小说”,它迥异于那些一般描写校园爱情的小说,从相反面出发,展现出一股黑色气息的苦涩图景。
      
      从始至终,在作者冷静客观的笔触下,我们能够看到一场不可思议的“地下行动”——对早恋学生采取措施的“尾巴”与“剪刀”小组是怎么开展一次次周密而严谨的扼杀行动。
      
      作为小说的男主角、第一叙述者,林博恪以冷静而克制的心态一次次逢凶化吉、步步高升,虽然在成功扼杀了一对恋人之后,难免心头会有一丝愧疚,但也只是那么一下子,而就连他自己也难以察觉,一向身为扼杀他人青春的凶手,竟然也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了这一角色,而令人讽刺的是,这样的转变并不仅仅限于他一人。
      
      而作为剧情发生扭转的部分,男主角的好友遇上的变故令其想法终于产生了与过往决裂的决心(当然那本一直陪伴左右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是一个引信)。
      
      故事的最后充满了悲剧色彩,令人唏嘘不已,而这一切,如今看来是那么可笑、那么荒诞,在当初却是那么合理、那么强大。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本小说太过虚幻了,而对于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而言,这一切又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对于那些被现实主义浸染已久的人来说,这本小说可能是不可接受的,而其中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生活的可能性”,这一点作者恐怕也受到卡尔维诺和王小波的影响,对此我感到十分认同。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那些可能经历过这么一段岁月的人而言,自己的青春是否被扼杀了,可能是他们心头一直徘徊不解的一道痕迹,那些扼杀与被扼杀的青春,无疑是充满了苦涩、曲解、背叛与原谅的可悲记忆。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7 11:41 , Processed in 0.04604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