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24|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切·格瓦拉传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15: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切战胜了死亡,他永远年轻,永远勇敢,永不妥协,永远反叛,永远带着一双充满决心和愤怒的眼睛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都是依赖于每天来往于徐汇和杨浦的地铁路上看的,而今天站在一号线的角落,静静地看着他死去的段落,死后人们所做的批判、敬仰、迷信、迷茫,难以抑制内心的不甘,而手机的随机播放列表恰好在这时跳转到了五月天的《摩托车日记》,只能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巧合——与宇宙大爆炸一样绚烂而令人激动。
  
  最初认识这个人,是通过沃尔特·塞勒斯导演的《摩托车日记》——尽管那时对这张叫做《英勇的游击队员》的照片早已经习以为常——中盖尔·加西亚·贝纳尔饰演的年轻格瓦拉。影片浓重的青春气息,以及少年的意气风发,彻底燃烧了对于梦想无比憧憬,前途一片未知的我——记忆犹新的恰是那被一股冲动不顾生命危险向着亚马逊的一跃——要知道,这家伙的哮喘可是一塌糊涂的。
  
  之后,通过五月天的歌一路切切切拉;通过一本叫《蒙面骑士——墨西哥副司令马科斯文集》的书——这个马科斯被称为第二切——间接地提到一些切,并且这个第二切无比浪漫主义的革命情怀;通过《切格瓦拉语录》中让人读了便激动到汗毛直立的“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地回答说,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通过史蒂文·索德伯格的两部有点让我打瞌睡的切的传记片(游击为主),零零碎碎地拼凑出了这样一个形象——也许是大众所最爱戴但却似乎有些神话了的切:激情、理想、革命、反叛、真实。
  
  不得不说,因为他,我对整个拉丁美洲人民的印象也是如此——感情丰富的真实表露者们。
  
  但对于偶像的崇拜总免不了会遭受到“盲目”的指责,更何况是一个被全世界人民印在T恤上的人呢。
  
  全书分为三部分:“青少年时代”、“成为‘切’”、“创造新人”。青少年时代无疑我们可以用《摩托车日记》来总结——此书刚出中文版,一定要入,而第二部分则是切人生中的最高潮——与卡斯特罗一起通过游击战夺得古巴政权,第三部分的切则是一个我们都不太熟悉的切,从工业部长到国家银行行长,与美国苏联反目,积极策动全美洲革命,甚至跑到非洲的刚果惨败而归,最后客死他乡玻利维亚——虽然他有说“我是古巴人、阿根廷人、玻利维亚人、秘鲁人、厄瓜多尔人……”。
  
  维基百科上有这么一段:
  
  而对格瓦拉及格瓦拉主义的革命方式批评来自于已故中国总理周恩来,他在与时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部长的耿飙的谈话中指出:格瓦拉是“盲动主义者”,他“脱离群众,不要党的领导”,在古巴获得偶 然性胜利后没有认真进行总结,就跑出去盲目地推销经验。试图“不依靠长期坚持武装斗争,不建立农 村根据地,不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来逐步取得胜利”,而是“不管有无条件,以为只要放一把火 就可以烧起来,这完全是冒险主义和拼命主义”,“主张到处点火。我们说“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 的,但必须那个地方有了燎原之势,才能燎原。”结果给革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害人害己。格瓦拉的 英雄形象,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青年的偶像崇拜心理和知识分子开始时“分辨不清”给抬举出来的。
  
  的确,如果你是格瓦拉的盲目崇拜者,那千万不要看这本书,因为你会发现这个完美的人其实并不完美,甚至在有些时候显得如此固执,缺乏理性。古巴革命三巨头,卡斯特罗的性格最为圆滑,被冠以“实用主义政治”的标签,而弟弟劳尔的性格则过分偏激甚至时不时地脱离掌控,而切则处于两者之间,可他并不是一个中庸者,更确切的来说是一个分裂者。尽管他总是沉思、看书、写日记,可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他的理性是被感性所驾驭的,他的特殊魅力正是在于他那用理性所武装起来的感性——无疑,这样的一种包装可以迷惑更多人,让他们一边屈服于他的个人魅力下一边还可以高举理论依据来据理力争。
  
  切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他自身性格上的硬伤。对于美国的极端仇恨,对于资本主义的极端仇恨,甚至到后期对于苏联老大哥的各种不满,都揭示出,他身上完美主义者的特质——他急于达到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达到的高度,可事实上,古巴人民的生活在实质上进步了多少?
  
  “是什么让你决定到我们国家来作战的?”
  
  “你难道看不见这些农民的生活状况吗?”切问到,“他们几乎像野蛮人一样,生活在令人痛心的贫困中,只有一间房睡觉、吃饭,无衣可穿,像动物一样被人丢弃不顾……”
  
  “但古巴也有同样的事发生。”塞里克反驳道。
  
  “不,那不是真的,”切回击道,“我并不否认在古巴也存在贫困,但(至少)农民存有进步的幻想,玻利维亚人的生活却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完全看不见生存条件的改善。”
  
  我只能说,尽管我如此疯狂地崇拜着他,但这个回答相当牵强。
  
  切参加革命的初衷是人民的生活贫困,而共产主义带给他的解答是,因为有剥削,所以显而易见,那就让我们取消剥削。而当切当上工业部长以及国家银行行长之后,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削的剩余价值减少了,可古巴的经济却陷入了泥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资本主义可以依靠规模效益带来社会经济总量的更大增长,而如若你由于意识形态的关系,必须要放弃西方经济学,那你必须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建立一套可以维持增长的经济理论。切不仅没有这个能力,而由于他那极端的性格,经济学家都被他一个个地赶出了国。面对经济的年年衰退,古巴走上配额制也就不可避免了——而这种经济的劣根性远远大于资本主义,毕竟物质条件是最基础的。想必在切在离开古巴后也思考了这个问题,当临死前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得出了这个结论——也许物质条件没有进步,但精神文明建设跟上了,所以人们更幸福。
  
  我们恕难分辨,究竟是大家其乐融融地饿肚子好还是大家吃饱穿暖着蝇营狗苟好。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提到的古巴的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的填鸭成分是很高的。
  
  综上可见,切的个人能力其实并没有达到那种足以轰动全球的地步。可为什么当他被看下双手的时候仍旧不禁泪流,为什么在沉寂了将近二十年后,他的光辉形象会在90年代突然大爆发呢?
  
  我认为,客观因素是在苏联解体后,世界两极对抗演变成了美国一极霸权,而国际社会主义阵营也日趋羸弱,主流世界的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而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假设则是“理性人”,无疑,在这样的体制下,人要不向着“理性人”进化也难,社会问题必然显现。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9 14:16 , Processed in 0.04575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