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7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作这回事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7-26 11: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不是人生,但有时它是一条重回人生的路。”
         
          读毕《论写作》的结束语,我也完成了一次作家内心的探寻之旅。这是一场我期待已久的旅行,却比想象中要轻松许多。深夜,我穿着厚重的羽绒服蜷缩在书房亮着灯光的一角,屋子里回荡着Ludovico Einaudi的钢琴曲——那用最简单而抽象的原则来诠释的音符,有如金先生的文字,洗练而令人动容。漂泊、困窘、坚守与轻微的叛逆在文字中赤诚地表现出来,我的眼伏在暗处,穿梭了斯蒂芬·金跌宕的成长,使我无法容止若思地平息那些经历扬起的尘土。
         
          乔治·奥威尔曾提出,任何抵制滥用语言的斗争,都是一种感情上的复古主义,就像舍电灯而燃蜡烛,舍飞机而坐马车一样。这种对于文字的热爱,或者,对写作的热爱,是我最初读这本书的动机,更是斯蒂芬·金写这本书的动机。2003年陆谷孙先生曾经在《万象》上发表《旅途良伴:金先生论写作》一文,即这本书序言的前身。他说,作家论写作往往容易落入窠臼,但斯蒂芬却把个枯燥且已被人做烂了的题目发挥得妙趣横生。这是斯蒂芬性格的魅力所在,深入浅出地给了读着最简洁、诚挚,也是最实用的建议,毫无保留。因而我称其为经典——一部有价值、给人以精神力量的书。
         
          斯蒂芬·金的文字风格保持着一个优秀小说家应有的风范。练达的语言与过去的闪回极自然地交织,并善用多种新颖生动的比喻,像雷蒙德·卡佛的小说,简洁中给人以深远的回味。
         
          当读到昏暗的病房里他和哥哥一起守着奄奄一息的母亲时,“过去的幽灵”便充斥了我。年轻的单身母亲独自一人带大两个孩子,不断搬家,体力透支地工作,从不依傍任何亲戚。她用迷茫的笑容给了儿子最初的鼓励,为他打开了无限的可能性。斯蒂芬用报道的严正语气复述着童年一件小事:“这位女士曾把一碗果冻打翻在地,后来索性在果冻上跳起舞来,旁边的两个儿子看得热闹,笑翻在地。我认为,她实际上是死于尴尬难堪。”这是对生活极致的绝望,在绝望的沙漠中又长出另一种希望的仙人掌。随着母亲的呼吸渐渐微弱然后彻底消失,病房外的天气阴沉而冰冷下来。与罗布·格里耶的《嫉妒》、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一样,这个场景没有半个字的心理描写,悲痛之情在平直的叙述中油然而生——我相信,只有已饱尝生活的无情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字句。
         
          他从未歌颂过自己的爱情,但他的确遇上了最好的另一半。那首被广泛引用的《致橡树》里写道:“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斯蒂芬的妻子塔碧莎不仅是位女权主义者(就像萨特的妻子波伏娃,偶然发觉到的),而且是位有着独立思想,能够不随大众愚昧之波逐流的女性。在难以同时照顾工作与孩子和为账单发愁的生活窘境中,她一直支持丈夫坚持写作,甚至从垃圾桶中拯救了他已经放弃的初稿——后来证明成为斯蒂芬一举成名的作品。塔碧莎自己也是一位作家,在本书最后斯蒂芬开出的对他有影响的书单中,还有两部妻子的作品。因此我说,尽管斯蒂芬·金在生命中遭遇诸多坎坷,母亲和妻子仍给予了他许多力量。
         
          作为一名才华出众的作家,斯蒂芬·金拥有玛格丽特·杜拉斯眼中自生自长的孤独,并用写作触知人们身上负载的未知数。从他对人类恐惧的挖掘就能充分感受到这一点。但与杜拉斯相比,斯蒂芬的写作非抒情的成分更多,结果也更功利(但这并非斯蒂芬的目的,我保证)。这两位作家有一个共同点——依赖于酒精。杜拉斯总在给自己灌下一罐红酒后,用急剧加速的心跳体会着深入骨髓的孤独。斯蒂芬则因酗酒几乎不记得自己一部小说的写作过程和内容。他用一部《林中异形》比喻毒品和酒精如何侵入他的生活——异形进入大脑里四处动作,你因此获得力量与肤浅的智慧,用以交换的却是灵魂。
         
          在对酒精与药物的依赖上,他是坦率的,他甚至如实交待了如何油腔滑调地用了海明威的言辞为自己开脱,青年作家蔡骏还评价他“率真可爱”。事实上,他在任何作品中都保持坦白和诚实,在扉页上他还引用塞万提斯的话: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与《易经》中的“修辞立其诚”不谋而合。即使是创作虚构小说,也应在丰满可信的人物创作上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成功作家的基本要素,正如季羡林先生提出的“四真”之境:真实、真切、真诚、真挚。为了做到这一点,也必定要做出牺牲——斯蒂芬说,“如果你有心真诚坦白地写作,横竖你作为文明社会一员的日子也快到头了。”
  
          萨特认为的写作内涵,是语言的一致性——“作家是与意义打交道的”。而斯蒂芬在《论写作》中则提出“从问题和主题思想开始写,几乎注定写不出好小说”,似乎与萨特的观点背道而驰。在我看来,“意义”是由生活渗透到潜意识里,比如一直支撑着斯蒂芬的“科技的潘多拉”、“对上帝的质问”、“现实与幻想的微妙界限”几个兴趣点,都来自对生活的想法,以及从男孩成长为男人的经历。这几个主题贯穿了斯蒂芬·金的多部小说,因此斯蒂芬的写作恰恰印证了萨特的论点。只不过因意义的构建先于故事的过程存在于潜意识,往往很难被人们发现。俄罗斯思想家弗兰克在《生命的意义》中说:“生命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作品的意义是生命意义的折射,这从另一角度论证了意义的内在建立,而非向外寻取。
  
          这又牵扯到另一问题,即灵感的来源。在这点上,斯蒂芬的观点与马尔克斯出奇相似。马尔克斯曾有个很好的比喻——灵感就像一场拳击比赛,就是作家要和灵感打架,打赢了灵感才会源源不断来到,灵感是艰苦的写作才会不断得到的。斯蒂芬以此给青年作家警示,强调“多读多写”、“辛苦干活”是第一戒律。
         
          他对作品语言的删改也见地深刻。最初给他修改稿件意见的人,是高中给体育周刊写稿时周刊的编辑。当他看着古德先生一笔笔划掉文章中的赘述,斯蒂芬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以至于脸上露出了“惊恐”。他质疑,“为什么英语课上老师从来不这么做呢?”中国古时就有吕不韦一字千金的佳话,《霏雪录》中还记录了欧阳修的故事以强调修改文章的重要:“前辈文章大家,为文不惜改窜。今之学力浅浅者反以不改为高。欧公每为文,既成必自窜易,至有不留初本一字者。其为文章,则书而粘之屋壁,出入观省。至尺牍单简亦必立稿,其精审如此。”《论写作》中也为写作者提出了中肯建议,其核心就是从高中这次经历中学来的。其实很简单——删掉不必要的字,哪怕那是你的心头爱。
         
          我曾经因斯蒂芬·金是一位畅销作家而对其嗤之以鼻,但他的这部创作生涯回忆录改变了我的想法。在经历险些丧命的严重车祸后,未愈之时即使挣扎着也立即开始写作。这是他的意识里潜伏着“写作强迫症”使然,这种强迫症源自在精神深处扎根的顽强,而这顽强某种程度上也是写作带给他的。这无疑感动了我。
         
          《魔女嘉莉》中晚熟、孤僻的女孩,《玉米田的小孩》、《克里斯汀》等故事中受尽欺负和社会排挤、对世界抱有怨恨与反抗心理的少年,都源于他童年时对外部世界的惊恐。《闪灵》中为事业苦恼的杰克则是他早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杰克喝酒的幽灵更是一个酗酒的斯蒂芬投影。写作与他的生活,像密网上相互交缠的线股,紧紧连结在一起。
         
          对斯蒂芬来说,生活,是第一次在大学图书馆门口见到塔碧莎时她明朗的笑声,和短裙下纤细的双腿;生活,是母亲给予的最让人惊喜的支持,与学校保守派教师的刻意刁难;生活,是在肮脏燥热难耐的洗衣房长时间工作,还会从医院送来的床单里发现一袋人类牙齿;生活,是刺穿鼓膜的尖针随着医生说“不会很痛”的声音而来,全身痛得快失去知觉;生活是,小时候在林中误碰毒藤身体肿了好几天,没想到几十年后却依赖上其中能置人于死地的物质。在这充满反讽、无奈、疯狂、冷酷的生活中,无怪他会说出:“生活并非艺术创作的支持体系,反之才对。”但他摸索着前进,在阴暗的地下室里迸发出高更所言“像火山熔岩喷发的思绪”,甚至用一种“超人类甚至残暴的方式”。
         
          杜拉斯说:“仍然写作,不理睬绝望。不:怀着绝望。”
         
          斯蒂芬·金回顾自己多年的写作历程,他感慨道:“在一个地下室样的地方……多年以来我渐渐为自己建了那么一个地方。一座瞭望台。”他视瞭望台为“心灵感应”的接收点,地下室则是理想的写作环境。在这个有些古怪也有些诗意的悖论中,我们不难参悟出斯蒂芬绝境中的渴求与坚持。而地下室里的瞭望,更是一个人经历了命途多舛后,仍能坦诚审视的难得豁达与笃定。
         
          就像斯蒂芬·金最著名的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一样,监狱像是生活中禁锢他、挫败他的坎坷,经过不懈的敲打与坚守,结局终于充满不可磨灭的希望。我仿佛看见阴暗的地下室他书桌前污迹斑斑的墙上,退稿信因为太多太沉正要挣脱钉子飞落下来。而新一天的曙光,才刚刚降临在辽阔的大地上。
  
  
  
  2009年11月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3 06:25 , Processed in 0.04882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