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月亮和六便士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对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如果他们生活中有什么令人感到诧异或者迷惑不解的事件,人们就会如饥似渴地抓住不放,编造出种种神话,而且深信不疑,近乎狂热。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对平凡暗淡的生活的一种抗议。”
  
  初读《月亮与六便士》,完全是处于偶然。
  在一个冬末春至的日子,阳光熹微,车河流动,冬天开始显示出解封流动的趋势,我与人约好晚上某酒店共进晚餐。我生来是受气鬼的命,宁可被人负,不可负人,几经辗转,把酒店里一层与西餐厅之间的每个房间转了个遍,包括厕所的六个房间。一名身着笔挺西装的年轻男子在钢琴面前挥动十指,莫扎特的小夜曲穿过他细长的十指流淌出来,韵律轻柔,熟悉,柔中带刚,带着年轻琴师的欢快明亮,像是老留声机刚换了新唱针,干净,决断,不拖泥带水。
  酒店一楼难得有一层阅读区,三大木柜,五米宽,四米高。本来对中国公共场合的阅读区我从来不抱希望,除了可以拉屎解便秘看的时政报纸,就只得看着一排排的煽动性励志书籍自淫,放眼望去,成功的方法超过一万种,博弈的妙招超五千,再加上情节如黄色小说的历史类书籍,你可以想象我朝人民总是如此志向高远,勤劳善战。白皮鬼佬,东洋鬼子都是些只知自撸的傻蛋儿。
  然后我在这一堆口号和挑衅的面孔之中发现了《月亮与六便士》。
  你不得不承认,书店里总有那么一专柜书,在暗处发出幽幽的绿光,上不挂“中学生必读名著”的比基尼内衣,腰间不系带”XXX名著大力推荐“的阿尔玛尼皮带,不作嘶吼状,不自吹,不自擂,我好些时候是觉得它们生来这样是有意为之,全书字体前后一致,不作重点,不作横批,身着素雅,全身朴素得只剩下文字。像是一枚外表波澜不惊,穿muji无印良品的女中青,眼小鼻平,脸色惨白,一头长发中分自然垂于两肩,你坐在那里动机不纯,准备好烂俗的提纲想一步步将她引向圈套,她吸一口香烟,不语,最后一耳光扇在你脸上,你会觉得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失败的男人。
  毫无疑问,读毛姆的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没有炙热的感情宣誓,没有拖沓冗长的道德说讲。一个满脑困惑,对生活充满疑问的少年带着两元钱买的农夫山泉,头顶惨白的日光灯,脚垫冰冷的地板砖,背靠木质的书架,手握单词书大小的硬壳书本,自成天地。夏日的阳光从不同的空隙穿射进来,亮的炫目,眼珠子从坐扫到右,字块在跳跃,恍然一看,一个中年外国男子坐在你对面,体型发福,身着便准的英式燕尾服,头顶渔夫帽,唇边的胡髭开始变白。不等你反应过来,男子沉默不语,从上衣口袋中掏出自己的烟斗,不紧不慢地放入雪茄烟丝,擦亮火柴,一呼一吸,空气中弥漫着雪茄烟草特有的香味,一个故事就此开始,男子叹了口气,吐出烟雾,”我认识斯特里克兰德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这个人会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他说道,喃喃自语,像是在对自己的另一个灵魂忏悔,这个灵魂,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作为正坐在他对面的这个实体人,他长着什么样的面孔,是眼眶深陷的欧洲人,还是身小如鼠的亚洲人,是被面纱包裹的阿拉伯人,还是色如黑夜的非洲人,我想他是不在意的。他不紧不慢,说着自己的故事,目光犀利,若有所思。
  
  ”杰伊太太知道得很清楚,逾越礼规的言词是机智的灵魂,因此时不时地用不高于耳语的音调说一些足能使雪白的台布泛上红晕的话语“。
  
  在我们小的时候,天马行空,好登高望远,我们上着语文课,学到《太阳》那一课,年轻女班主任笑容如花,声调甜美,”小朋友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呀?“,这是一道伪命题,答案不能超出所右。小孩儿站起来,挺直胸脯,抚平缠绕在胸前的红领巾上的皱褶,整理好肩壁上三根杠的固定位置,不左不右,服帖在衣上,威严放射全场,”我以后要当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奉献出自己年轻的汗水。“,眼神坚毅,眼大浑圆,气势蓬勃。那个时候的理想总是那样的崇高神圣,科学家占了45个席位,剩下的五个平均分给医生,老师,数学家,作家。然后自己的身体在成长,骨头在变硬,声音在变雄厚,身体里的荷尔蒙在横冲乱撞,我们迎来了无数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头脑混沌,杂乱无章,不同的欲念,野心在不同的道上疾驶,不停地发生着小擦挂。我们被命运的导轨导向不同的轨迹,一路上的花草蒙上扬尘,远处田间的秧苗缺水害虫,横七八倒,不知未来的耕作机在何处。我们行驶在这样的一条轨道上,天地逐渐失去层次,失去线条,慢慢变成一块巨大的单一色调,绿的发怵,像极了旧时医院里那浓重僵硬的绿色油漆。
  我们习惯于将生活比作一条大河,绵延而长,滔滔不绝,穷年累月。我们生而成为其中的一粒水分子,被彼此拉扯,互为一体,哺育鱼群,滋润河草,调节周围的大气,肩扛重责,难有跳出其中的可能。很多人习惯于这波澜不惊的生活,安稳沉静,预知后事,随着河道的去向去往”该去的地方“,走过高山,跨过树林,流过城市,最后汇入大海,完成宿命所安排的一切,不为之失望,也不渴求更多。但总有一些不安分的水分子,神经结构与你我不同,脑中的电波上下起伏,睥睨一切。他们生来如此,小的时候憧憬过科学家的梦想,只是为了得到一纸”优“的证书,跨过年月,身披世俗外衣,难以调节胸口肿胀的心,厌恶长年累月的随波逐流,被生活和宿命扣上标签。它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可以老有所归,这个地方可能此生从未去过,不知它长什么样,拥有的是怎样一个独特的世界,在自己的大脑某一处不为人知的暗处绿意悠然,鲜花铺满天,鸟儿在欢快地鸣叫。在他们流动的脑电波里,传递的是这样一种信号,他们相信世界本应该有更深层的意义,所看到的美景,树林,草木,花鸟透出的是一种精神层次上的飘渺之烟,让人埋醉。他们顺着激流,冲向河道上裸露的岩石,岩石覆满青苔,水流涌动,撞向岩石,腾空而起,下面的同伴被这突然的背叛拴住了情感,变得愤怒,疑惑和不解,阳光刺眼,炙热的光束横穿水心,蒸发掉作为一个水滴重要却又不致命的部分,最后被重力抛洒在岸,看着绿色匆匆,感受着河道所不能给予的暖意,陌生,万籁俱寂,被大自然的循环系统转化为空气,重归天国。
  
  ”一个人陷入爱情而又不使自己成为笑柄,三十五岁是最大的年限。“
  
  昨日与三三两两好友烧烤于江边,一座烤架,两箱啤酒,三副扑克,炊烟四起。想着一同经过的过往以及数日之后的离别,仿佛恍若隔世,身体的血液在往上涌,心在往下沉,啤酒罐子铺满泥沙,酒精运载着五味杂陈的情感,直冲大脑。后来一好友唱歌,唱罢理想,哼完爱情,情感带动醉意,仿似空气都是酒精,唱完最后一个字儿,将话筒比作难堪的过往和对未来的迷茫,砸向远方,一想到理想和所爱的姑娘,双泪落君前。我撩开自己的上衣,看着自己肿胀的肚囊,硕大如球,挡住了小鸡鸡,但忽而又想,明日起来,平坦小腹依旧。我感到一阵暖流横穿心田,其实我当时很想对他说:”我们都还年轻,远没有到自哀自怜,只能被别人理想打动的时候。“
  是为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在从阿姆斯特丹回香港的路上读了这本书。回到香港跟黄先生说的时候,他讲:你难道原来没看过这本书吗?其实我没看过毛姆的这回事,有的时候我自己也有点奇怪。在当年还是资深张迷的时候,对她产生过影响的那些人和书,好像统统都看了一遍(包括《结婚十年》!),不过我自己的人生至今如此多的大小缺陷和错误,用这样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一想,到了三十岁才看毛姆也可以自我原谅了。
  
  但是赶得早不如赶得巧。在荷兰的时候看了伦勃朗,Vermeer和梵高,在回香港的飞机上再看月亮与六便士,有点像对现实的讽刺,又有点像对旅行的总结:有人放弃了伦敦股票经纪人的地位,妻贤子孝的生活去巴黎追求艺术,有人巴巴的休了两个星期的假,默默回香港继续朝九晚x的工薪生活。这样想来,真是云泥之别啊!但要说没有放弃现实的生活去追求艺术便是错误的话,我们好像又对自己太苛刻了一点,因为放弃一样并不意味着就能得到另一样。也许我们空有慕道之心,但其实毫无天份,那也是十有八九的事。如果思特里克兰德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以其巨大的艺术成就结尾,那即便他在这潦倒的艺术生涯之中获得了个人巨大的满足,恐怕也不免被冠以自私放纵的名声--就像我们容忍肯尼迪是花花公子以及那些能力非凡而脾气极坏的天才一样,我们对这样的人多多少少投射出母性的光芒,觉得他们不那么光彩的那一面不过是率真而已。不过这都是我们这些俗人对慕道重要还是得道重要的空想--如果真有那种不顾一切的天赋,那么其他都自然而然地来了。思特里克兰德在其潦倒的后半生中尚且不在乎,何况是他死后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月亮与六便士,一个理想,一个现实。这是朋友在推荐的时候说的。但细细看下来,这本书显然不是限于“理想、现实”这个太过泛滥的主题。它更多的或者更深层次的是想探讨人性,那隐藏在世人眼中之外的,对脱离世俗自由的向往,对美的狂热追求,对宇宙某种未知力量的探索……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斯特里克兰德,用世俗的眼光看,或许他有一个看似和睦的家庭、还不错的工作,但是,在某个机缘巧合的时刻或午夜梦回时,他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觉得自己怎么突然就置身于眼下这个环境了。是啊,这可能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是社会、是舆论、是人们墨守成规的认知,让他不得不把个性中的某些部分给隐藏起来,以迎合他人的认同。就这样,他一步一步的背弃了心中最原始、最初的梦想,踏上一条大家都觉得对的路。在这条路上,有的人麻木了;有的人后悔了,但却畏惧于世人的眼光,只得行尸走肉的继续下去;还有的人,就如斯特里克兰德一样,幡然醒悟,毅然追寻了心中所想……这些追梦的人,无论在物质生活上困苦与否,我想在他们一步步迈向那个最初最美好的执念时,必然灵魂是安宁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生命是自己的画板,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着色”。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看完了许久,只是一直没空写简评。毛姆,确实是那张爱玲口中最会说故事的人。
  人生,有很多选择。最大的那个,莫过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那个。有两种人是幸福的,一种是可以将其兼顾,另一种是无意识到需要对它们进行选择。但大多数的人,是即感受到一丝丝的理想在萌动和对现实的跟从中,亦步亦趋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而书中的主人公,在心中那如同天上的月亮一般的理想所强烈呼唤。最终,决然舍弃那生活中,用俗人眼光看来很好的一切条件,去追随自己的本心。六便士,虽能温饱得了肚子,又怎可满足得了心灵?就用我最爱的一句现代诗来总结对这本书的感觉吧,“生命是自己的画板,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着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如此贴近地去感触毛姆的魅力,便是这本书,《月亮与六便士》。不懂得名字里所镌刻的深意,怀着饶有兴味的疑问阅读下去,看到了末尾,有种汹涌得想要喷薄出来的感情,激荡在内心,一种不能够以泪水形式奔突的情感。
    毛姆后来说道,他本可以以一种倒叙的手法来怀念我们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经历了大半生的漂泊流离之后,扬帆远航。那必定是一帧奇特的画面,在碧蓝的海面上,思特里克兰德驶向心中的圣地:塔西提岛。但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做,他顺从现实,采取了乖巧的叙事手法,开端发展与结尾,一字摆开,将主人公不长却足够惊涛骇浪的人生完整地讲述了出来。
    你我可能是这样的人:长大成熟,拥有一份令人还算满意的工作,娶妻生子,家庭和睦美满,没有任何坎坷险阻,生活似乎可以永远这么平直下去。妻子她贤惠温良,操持家务一把手;孩子们活泼可爱,是家庭里温暖的点缀;你兢兢业业,有着不错的收入足以养活家人。 “这一定是世间无数对夫妻的故事。这种生活模式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也许大多数人面对生活的残酷苛刻,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这么一种圆滑的生活方式,平和安稳,一直等到死神来叩开门扉。可是突然有这么一天,寂静如同镜面的生活被无常打破,丈夫离家出走,留下简略的字条,此生不再回来。故事就这么开始了,一开始就注定了有着愤怒和悲伤交杂的画面,在这个故事里,思特里克兰德是那个平庸家庭中的丈夫。
    毛姆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手段,作为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他与思特里克兰德几经相逢和别离。开篇的出走,是主人公命运的分水岭,自此,生活被完全颠覆,所有有关过去的字眼被一笔勾销。对于之前思特里克兰德所经历的风平浪静、无任何褶皱的美满生活,毛姆这样说道,“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我想思特里克兰德亦是被这种力量召唤着,舍弃妻子儿女,毅然决然奔赴那股驾驭着他的能量,去完成他想要完成的事物。这种力量,作者在结尾给了我们一个完满的答案:对于美的热爱和追求。
    我常想,艺术到底是什么?纵观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从他支离破碎的言语中,从他粗野直莽的相貌中,我们也许能够揣测到其灵魂的意图。也许艺术和生活本就是矛盾体,天才的存在从常人的视野观看却是谬论。在思特里克兰德迟钝的心灵中,逐渐产生了一种朦胧模糊的反叛意识,“我怀疑是否在他的灵魂中深深埋藏着某种创作的欲望,这种欲望尽管为他的生活环境掩盖着,却一直在毫不留情地膨胀壮大,正像肿瘤在有机组织中不断长大一样。直到最后完全把他控制住,逼得他必须采取行动,毫无反抗能力”。灵感与欲望在体内奔突游走,肉体必须屈服。思特里克兰德对于生活的细节完全无视,吃穿饱暖在他看来是无用的装饰。他只是作画不止,在破旧的旅馆,在朋友的画室,在土著居民与香花绿草并繁茂的塔西提岛。生活对他也像他对其那样冷漠残苛,病痛,穷苦,潦倒落魄,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似乎命运想要好奇地探测,思特里克兰德这种内心蠢动的创作欲有多强烈,强烈到足以对接踵而至的灾变保持始终漠然的微笑。
    思特里克兰德有着盲信者的直截了当和使徒的狂热不羁。像是一名终生跋涉的香客,寻求着理想的朝圣之堂。 他并不具有和善完美的性格,相反,他粗鲁,暴躁,冷酷逼人,可以抛下与自己相伴十七年的妻子一走了之,并毫无歉疚地说道:“我一点也不爱她了。”我想他体内有一种被引燃的情愫,促使他有一天突然认识到余下的人生时日不多,再如此平淡无味地虚耗下去即是一种对生命残忍的屠戮。每个人心底都有一头沉睡的异兽,不食烟火,随时渴望逃逸出禁锢着它的囚笼。思特里克兰德正是被苏醒的异兽攫住心魂神魄,在芸芸众生谴责的目光下旁若无人步入忘我的境界里,作画,作画,不停止作画。他迫切地想要表达内心每毫米精妙的战栗,对于美的自我理解和个我体认。在生命的暮途,麻风病将他的外形摧残,却未能阻止他绘画的巨大欲望。作家最后对于思特里克兰德辉煌壁画的描写,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任何人都被作家之笔所描述的异景激发着内心蓬勃的想象,随后被这想象感动得无以复加。“ 四面墙上,从地板一直到天花板,展开一幅奇特的、精心绘制的巨画,非常奇妙,也非常神秘。……这幅画具有压人的气势,它既是肉欲的,又充满无限热情。与此同时它又含着某种令人恐惧的成分,叫人看着心惊肉跳。绘制这幅巨作的人已经深入到大自然的隐秘中,探索到某种既美丽、又可怕的秘密”。思特里克兰德的艺术生涯就此终止,他的土著妻子,遵照他最后的命令,将完成的壁画付之一炬,仿佛巨大的嘲笑,又好像是对所有平凡普通人的蔑视。
    毛姆谈到,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人们动不动就谈美,实际上对这个词并不理解;这个词已经使用得太滥,失去了原有的力量。然而当我们面对面地与美相遇时,反而认不出它来了。正如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有生之年不被人认同(虽然他并不渴望被认同,因他是这样一个对外界看法嗤之以鼻的人),死后所有的荣誉和光辉似与他无关。他的唯一使命是表达自己,按捺不住的表达欲,对生命,对自然美景,对从他的视觉所观看到的世界的看法。创作的过程本身能够给与的欢乐,与物质的馈赠和嘉奖相比,凸显了后者的可笑和微渺。“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不禁重新开始思考现实与理想这种相互背反的关系,“人望着天上的月亮,却忽略了脚下的六便士。”天才的存在,是世界内核中隐隐暗含的一股力量,常人之眼观看美,云淡风轻;但对于艺术家们来说,美的存在即是生命之根,整个世界的枝叶繁茂其上。缺少了美,其他一切无从衍生。我知道通往圣殿的路途遥远又辛劳,能够坐下休憩一番又何尝不是美事,可是你啊,“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后记: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月亮与六便士》的原型人物。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并娶了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39岁时踏上了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岛的旅行。 代表作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我想没人不会被最后因麻风病失明的斯特里克兰德坐在壁画环绕的大溪地岛土屋的肃穆景象所深深震撼、感动。这是一个为了理想放弃全部道德、责任与世俗生活,四十岁上抛家弃子,为了追求美真正献祭出全部灵魂的人物。斯特里克兰德生前穷困潦倒,对除画画之外的人与事冷酷无情,为人离经畔道,唯一值得称道的品德大概只有坦诚:他绝不装模作样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他顾不上也不在乎辩解,除了画画,全世界都与他无干,哪有什么解释的必要!毛姆在书中描述斯特里克兰德的生活是非常不幸的,“天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了伦敦的幸福家庭后在巴黎过着隐士般的孤独生活,常常食不果腹,贫病交加;而“画画是一件受罪的事”。他无法汲取前人的经验,因为他要展现的画面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他除了自行摸索别无他途。这种拼命想画,可又不具能力完美驱使画笔的痛苦时刻吞噬着斯特里克兰德的心,就仿佛他与情欲的斗争,又要女人的肉体,又憎恨女人要占有他已全部奉献给了艺术的灵魂。既然如此受罪,那么斯特里克兰德又干嘛非得画画不可呢?
  
  斯特里克兰德的天才在死后才被世界承认,他画画绝不是为了成功。不管活着死了,世界是不是承认对这个不同凡响的人物来说都不重要。斯特里克兰德画画也不为快感,书中曾多次提示他的灵魂受尽折磨,画画是斯特里克兰德的诅咒。他画画是为了“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通俗点说这是“邪魔附体”,只有用画笔把头脑中的景象描绘出来才能获得心灵的喘息与平静。对斯特里克兰德而言,现实世界中的痛苦并不是真正的痛苦,他穿得如何、吃得丰俭、住得好坏都不值得讨论,他的痛苦是创造的痛苦,因为“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
  
  所以斯特里克兰德画画,是他的命运,他是一个没有选择的人。他“必须画画“。
  
  这种被命运摆布的人生非常可怕,因为人在这种更强大力量的推动下自我意识只能是第二位的,是微不足道的。正因为如此,斯特里克兰德的人生只能作为理解他作品的一个入口,却不具任何普遍意义上的借鉴价值。相对而言书中真正聪明的倒是二流画家戴尔克施特略夫,他知道自己不具开创性的绘画才能,便专心画画糊口。他有自己的画室,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也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他完全明白创作的痛苦,“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当然,故事里他低估了斯特里克兰德的天才的破坏力,但这只是情节的偶然,不是施特略夫的必然。
  
  斯特里克兰德和施特略夫这两种人生,一个是伟大的不幸,另一个是平庸的幸福,如果一个人能够选择的话,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却在选择的同时又都对遥远的伟大趋之若鹜,不断幻想非凡的莅临。但要知道,“伟大”实在是一条灵魂的不归路,宗教、哲学、科学、艺术,不论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方式,不论追求的是神、是真理还是美,献祭都必不可少。而所谓献祭,那是血与汗与泪的浇灌,是近乎疯狂的执着与自虐,是“原初的兽性”。纪录片《皮娜》中德国舞蹈家皮娜指导她的舞者要“更疯狂”,而她编舞的《春之祭》、《穆勒咖啡馆》,不管具体的叙事线索为何,在所有的段落中舞者们都必须尽最大限度地放弃意识,肢体彻底成为情绪的载体,竭尽全力将舞蹈动作变作符号,在不断的重复中抵达神性。如果灵魂献祭是可见的,《皮娜》便是最好的例子。
  
  归根结底,献祭不是一个姿态,它是实实在在的牺牲。所谓理想主义,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思特里克兰德这样对现世教条视而不见的勇气与愚钝,也需要放任伤害与破坏的冷酷和残忍;而主动向残忍与丑恶靠拢在很多时候比自我牺牲来得更加困难。但没有这些阴暗面,也就没有伟大绽放的终章。如果狠不下心来伤人伤己,那还是施特略夫的路走得更容易些。但即使是施特略夫,因为理解了美,意识到了天才的可贵,也不得不忍受无穷的屈辱与折磨来完成他的理想主义。
  
  到最后,真正的理想与结果根本无关,就好象斯特里克兰德必须画画,哪怕失明;而他画画这件事却与画根本无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读它,被一种炽热的对于艺术使命的追求所震撼,这种追求,它超越一切人性的欲望、安逸、虚荣、享乐……所有人世间被平庸的大众追捧的所有……
      它要挣脱身体的桎梏,甚至,它能摒弃生命本身。因为它只关乎灵魂,关乎性灵。对于有着艺术使命的灵魂来说,除了艺术使命本身,都堪称累赘,尤其是人性。
      纵使,它令它的主人活在世俗之底层,却使他栖息于灵魂之内,生存之外,世界之上,时间之永恒。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是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成书于1919年。在
  
  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叙述了整个故事。本书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
  
  更的生平,原是位证券经纪人的主人公中年,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
  
  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小说所揭示的逃避现实的主题,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
    
  
    《月亮和便士》的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
  
  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
  
  许多艺术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探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
  
  毛姆,一个出生于法国的英国人,他是以戏剧成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骑士,他在
  
  20世纪初,风靡了整个世纪和世界。他的这部小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
  
  ,人们争相传看。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了整个故事,有人
  
  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是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成书于1919年。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叙述了整个故事。本书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原是位证券经纪人的主人公中年,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小说所揭示的逃避现实的主题,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
      《月亮和便士》的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探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
      毛姆,一个出生于法国的英国人,他是以戏剧成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骑士,他在20世纪初,风靡了整个世纪和世界。他的这部小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了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发表于 2012-8-29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我没有看这个书但是我知道他应该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
  
  但是我感觉月亮和六便士这个书非常不错http://www.zhj2.com
  
  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你们说是吗?
  
  我想大家都喜欢看这个吧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写出来这样的文章
  我想大家都喜欢看这个吧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写出来这样的文章
  我想大家都喜欢看这个吧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写出来这样的文章
  我想大家都喜欢看这个吧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写出来这样的文章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8 13:19 , Processed in 0.0518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