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99|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团长我的团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9-4 07: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一段时间,我用几天时间读完了兰晓龙的小说《我的团长我的团》,虽然以前已看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但阅读时我仍沉迷于阅读的快感中。这部小说让我着迷之处就是它的独特,它没有其他抗战题材小说的那种千篇一律,所以不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疲劳。读完小说我觉得它具有以下几个独特之处:
    首先,如此巨幅的抗战小说中几乎没有关于日本人的正面描写。书中描写日本人的寥寥几处也都很惜墨,而且都是以中国人的观察为视角的,我非常欣赏这点。目前抗战文艺作品都有个我很不理解的喜好,就是都乐于对日本侵华军人进行人性挖掘,都要树立几个痛苦惆怅的日本官兵形象,着力于描述他们在屠戮中国人时的不忍,这样作品的代表有《南京、南京》,《雪豹》等,我喜欢的《鬼子来了》也如此,但手段比较高超而已。每次看到这样的影视剧,我都很纳闷,难道我们中国人真是大度到如此程度了吗?对着刀尖还滴着自己鲜血的侵略者也能悲悯谅解?我不否认几百万侵华日军中也有一些良心未泯的,但这改变不了中华大地被蹂躏的血流成河的结果,这种在万千残暴之中关注些许良善之心的创作手法,是一种羔羊对狼的理解,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我想,也许这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优越感太强的缘故吧,我们总是天朝上国自居,以为自己道德高尚德化四方,攻击我们的异邦都是野蛮之族,或是愚昧或是被迷惑,我们不屑与他们计较,也应该对他们宽宏大度,因为我们优越嘛。如此想来心中自会有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就如同我们所津津乐道的那样,无论契丹,女真,蒙古还是后金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我们,但却在文化上被我们反征服,即使我们被杀的血流成河而后被变成奴隶,也是可以在文化上找到一些优越感的,这真是让人苦笑不得。而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却不见一丝如此的宽宏大度,书里日本人对中国人毫无怜悯,而主角们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送日本人上天堂,或是滚出中国的土地。以死啦死啦为首的炮灰团,每个人都对日本人恨之入骨,绝无原谅,而不会去考虑那些诸如他们也跟我们一样是爹妈生的会有七情六欲等等愚蠢的问题。小说中也描述了日本人的一些优点,比如勤劳、严谨、富有牺牲精神等等,但他们运用这些优点只是为了更便利的更肆无忌惮的屠杀中国人而已。书中的每个角色在战斗中毫不犹豫的杀死日本兵,而且渴望的杀死更多,这才是被侵害者应有的态度。我喜欢书中这种对日本人快意恩仇的态度。在正个抗日战争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日本人处于强势地位对中国人肆意屠杀,而做为弱者的中国人是没有资格表现风度的,风度是强者的专利。
     第二个独特之处就是小说不是以真实历史事件中为背景展开情节,而是对真实历史事件的逆反颠覆。熟悉抗战史的人都知道,小说中主要事件南天门之战的历史原型为松山之战,但与小说中的中方以很小损失取得酣畅淋漓大胜恰恰相反,真实松山之战是一场典型的惨胜。守卫松山的日军只有1000多人,但全部美式装备的中国军队精锐却付出了死8000伤数万的代价才取得胜利,战死比率高达7:1,让人疼心。松山之战如此惨烈一是因为如书中所说日军准备充分、战斗顽强,但更重要的是由中国军方高层侦察不力、盲目乐观造成的。小说中因为龙文章的坚持与牺牲使得国军避免悲惨境地,但这也只能在小说中实现而已,无法缓解真实历史带来的沉重,这真让人唏嘘。这让我想起英国电影《赎罪》,片中主角让死去的人在她的小说中得到了永恒的幸福,以缓解内心的愧疚,兰晓龙也在小说中挽救了无数中国青年士兵的生命,这或许是作者良好的愿望吧?
     再有的特点就是人物的塑造很艺术化,以至于让人感觉有些不真实。书中的十几个主角来自天南地北,每个人都操着一口家乡话,真不知道作者是如何通晓这么多地方语言的。但除去这些方言,书中的其他对白却很书面化,尤其是孟烦了、龙文章、虞啸卿几个人的话简直就像话剧对白一样,深刻而煽情,让人沉迷其中进而思考,有道理的话不管它是用什么语言讲的都是能打动人心的。书中人物个性也都很鲜明,最引人注目的是每个人的坚持,仅仅因为要做对的事情就无法违背自己的良心。因为要做对的事,孟烦了终于不再愤怒,阿译不再软弱,而龙文章付出了生命。还有其他许多像小书虫一样牺牲的炮灰,他们不逃避责任仅仅因为那样做是对的,对的就要去做。即使是变成自己最讨厌样子的虞啸卿,也在转变过程中时时面对良心的不停拷问,想死死的揪住什么以避免自己划入泥淖。我们都知道这是不真实的,这样的人肯定有,要不然我们中国早就成为什么异邦占领地了,但不会多到在滇边的一个炮灰团里就有如此之多的地步。在我的周围,没有看到多少如此坚守原则良心的努力,相反 ,满目都是对抛弃原则出卖良心的习以为常,每个人都渴望着堕落的机会,当机会来临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中国人是一个善于为自己行为找借口的种群,仿佛从周遭空气中就能榨出自己所需要的理由一样。他们既能赞叹忠于旧主慷慨赴死的忠烈,也会为顺应时势再投明主的明智叫好,中国人似乎能谅解一切,没有什么是需要用生命前途来坚持的,他们也从来不会缺乏对自己行为合理化的解释。但书中人物不一样,死啦死啦带领的一群炮灰,最终没有屈从于自己借口,而是坚持于做对的事的执着,慷慨赴死。汉民族在他童年也曾斩钉截铁的明朗,但却逐渐变的模糊不清。也许龙文章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事情本来该有的样子,就像天空本来就应该很蓝一样,但最终却稀少的在出现时让人感到不真实。如同海市蜃楼一样,明明就是原来的样子,但出现在遥远的天空难以企及,就美到让人心醉到崇拜。
     最后一个与众不同,就是共产党没有成为小说的主角。书中也有对共党的描写和歌颂,虽然有些理想化,但还没有到肉麻的地步。这就已经是很难得了,对比其他艺术作品中的我党的中流砥柱和国军的脑残奸诈,兰晓龙能写成这样也不易了。当然艺术作品里共党无处不在无往不胜的现象也不能都怪创作者们,大坏境如此,不能强求。但我总觉得主动巴结和无奈应付还是不同的,后者更让人敬佩,也更容易写出佳作。
    小说的最后的结局很悲惨,电视剧中也采取了和谐的手法,但这样结局书中人物也算求仁得仁,得其所哉了。
      Ps: 小说中没有创造个山东人形象让我感到遗憾,那怕是个打酱油也好。呵呵,不过确实在抗战中山东人也没啥太出彩的地方,没有听到过什么鲁军团的光荣战绩,理当如此吧。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6 02:03 , Processed in 0.04056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