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看书问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偷影子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2-8-22 19:17:17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它给了我一张明信片,那个小男孩儿跟影子亲吻的照片给人一种宁静感。而恰好手头上有邮票,于是我认真地给鑫写了一张明信片。那天穿着非典之后第一次见你时穿的小短裙(有九年了吧?),做着热恋时动作——满心欣悦地将明信片投到邮筒里。谢谢它给予我手边的浪漫。
  
  听说这是一本治愈系的小说。不过我认为这只限于作品中的“我”未成年那个阶段。在少年期,“我”对于父母离异的避重就轻,的确能对受伤的心灵起到疗愈的作用;然而到成年后,这种避重就轻就演化为对严肃交往关系的漠不关心和轻描淡写。到了这个时候,我开始怀疑:首先,“我”母亲的离世是否表明了这种疗愈的气氛流于瓦解?另外,少年时代的承诺纵然可能会成为我们成长后不可解的心结,但这种心结是否成为我们取舍的必然牵绊?也就是说,我是否真的非克蕾儿不可,而使我放弃了身边同样值得珍惜的女孩?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很多女孩都面临着危机,认为自己怎样也斗不过他心底最早的那份感动。
  
  答案只有一个,这个“我”是一个有彼得潘综合征的男人:长不大;仍然珍视着幼时所认为重要的东西;处理严肃关系时随意化和情绪化。我觉得他在长大之后,除了失去少年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之外,心智上并没有多大的成长,而这种不成熟使他在面对爱情等严肃关系时以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去处理。他渴望一种男女关系近似母子之间的温存,却不理解女性对于爱情的需要以及承诺。说实话,我们在陪着这个成人躯壳里的小孩儿在抽抽呢!
  
  其实,对比一下克蕾尔和苏菲的影子的倾诉,我觉得前者并没有什么让人刻骨铭心之处——她会用风筝去表达思念,而苏菲也会有她自己表达爱意的方式。关键的只是一个先后的问题,而彼得潘一样的男人,不乐于将心的位置腾出来给予新的人。如此而已。这个“我”与影子的对话,拯救了很多不愿面对自己真正内心的灵魂,然而对于自己的灵魂呢?他却忽视了自己影子的作用。如果这是一本真正的治疗系小说的话,我会更加关注“我”本身的欲望及其治疗,毕竟渡己,方能渡人。
  
  到底我的影子会告诉你什么秘密呢?这的确是个有趣的问题。
  
  最后,在经历过上一本译者拼命耍宝的小说之后,这本小说的翻译让人舒服,形式与内容契合得很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2-8-22 19:17:17 | 只看该作者
      童年的爱是很神圣的,什么都无法将之夺去,它会一直在那里,烙印在你心底,一旦回忆解放,它就会浮出水面,即使只是折断双翼。
      喜欢那个在海边有着大提琴般笑声的小女孩。
      喜欢那个即便长大了也依旧与影子交谈的曾经的小男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2-8-22 19:17:17 | 只看该作者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同时在看诺兰的《跟踪》,一个卖盗版CD的家伙,成天“吃饱了没事”就尾随别人的生活,他并不为了盗取财物,只是想知道,或者说——盗取他人内心的秘密。盗取他人内心的秘密,听上去多么恐怖的字眼,在影片中,主角会把从上一家盗来的女士内裤塞在这家男人的衣服里,正如金基德在04年拍的《空房间》一样,在玩具枪中注满了子弹,主人回来了,必然是大乱一场。
  然而我们的主人公却不认为他们的行为有何不对,《跟踪》的男主角堂而皇之地宣称他的行为是为了“让失主发现她们生命中忽略的东西”。听上去咋有道理,但这类事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不如说是主人公超人哲学的对象化。我最喜欢的法国导演布列松的《扒手》中就塑造了这么一个法国青年,他对警察,母亲的劝告置若罔闻,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如果说,这些电影的夸张表达使得这类人群的行为有些另类的话,那么这本同样出自感情浪漫细腻的法国佬——马克李维之手的“治愈”小说,则从一个人人都可以认可的方式叙述一种在理性上可以被判定为以上三部电影同等有“疾病”的人格生活。
  博集天卷这个中译本的策划很符合市场的期待,淡绿色的封面贴近读者的距离,淡褐色的常见的法国女孩的头发下,干净简练的一张闭上的眼睛,低下头来,哦,亲吻一个影子。针对矫情低年龄段男女(恐怕主要是女生)的腰封——一部令整个法国为之动容的温情疗愈小说。小心偷影子的人,他会带走你的心。首印45万册,法国年度图书销售总榜冠军,台湾地区首发2个月内紧急加印8次,吴佩慈,SHE落泪推荐,云云。通常,这类让人想吐的广告语会把我这样的读者吓走,让人不用看书就觉得是在读村上春树,“随着波音XXX,一曲《挪威的森林》”。。。
  但这个标题,还是有些抓我的心——偷影子的人,和《跟踪》《空房间》《扒手》的主角一样,我也是个喜欢偷点东西的人——我偷人的细节:为了写小说,许多个夜里,透过厚厚的窗帘的缝隙,我长时间地观看对面楼层马萨克玻璃里隐约可见的女子洗澡的背影。我想偷盗的是,在旁若无人,与水交融的时候,一个女性的身体是如何舒展的。我自认为找到了一个别人不知道的观察的角度,马克李维找到了一个更神奇的——影子。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比起活生生的物品或者人体,影子显得更加虚无,但在李维回忆的笔触中,在一步步成长的长河里,内心细腻,情感孤独,秉性善良的自我面对着影子,确实真实可见的。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不同,深于故事的法国小说,通过影子,勾连的是现在与回忆的具体感官。从克莱尔到苏菲,再到克莱尔,再到苏菲,结构圆熟,语言细腻,比喻形象,深得法国人的抒情传统。
  我以前常常觉得许多治愈系的中译本翻译的都是外国不入流的作家,因为有些情感太矫揉造作,放佛就是为了中国中学生无病呻吟杜撰出来的,但是阅读这本书,还是能感觉到从侯麦,到特吕弗一路下来的法国文艺的感性与细致。
  偷影子,不是随随便便能山寨的技术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2-8-22 19:17:17 | 只看该作者
  读到最后我突然发现自己竟然不知道男主角叫什么名字,之后翻了一下之前的章节也是一无所获,只是觉得这书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描述的很真实,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每个在生命里出现的人都是会离开的,已不同的形式,意想不到的方式离开。。。所能做的也只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去珍惜,去怀恋。。。
  拥有可以知道别人悲伤的能力,也许不是一件可以值得高兴的事,所能做的也只是尽力而为而已。。。温暖那些悲伤的记忆。。。仅此而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2-8-22 19:17:17 | 只看该作者
  花一天时间把这本书看完,看得我老泪纵横。我被书中的友情、爱情、亲情深深的感动了,克蕾儿说: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论你在哪里,我都会一直想着你。她还说:我等了你四个夏天,你没有信守承诺,你再也没有回来。风筝死了,我将它埋葬在这里,谁知道呢,也许有一天你会找到它。多么单纯清新的小姑娘呀,一种无法言语的悲伤充斥在我心中,小心偷影子的人,他会带走你的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2-8-22 19:17:17 | 只看该作者
  
  无论一个人在他生命的终点时得到了如何的评价,他都曾经是一弱小者。
  
  上面的这句话是我在读这篇小说的开头时的感觉。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展开的,这样的做法无疑引导读者以主人公的视角去观察小说中的世界,那么从任何人都曾经弱小过这个命题出发,我们作为读者的阅读行为其实与书中的“我”有了一种切身经历的共鸣。二者种共鸣来源我们内心深处的创伤。
  
  一个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既缺少来自己家庭的鼓励,又遭遇父母离异的境况,再加上自身的毫不出众,以及来自外部环境的压迫感,那么他或她难免会变得孤僻。小说的主人公正是现实中的这种儿童,但作者在小说中赋予了“我”一种不同寻常的能力——能够偷走别人的影子。
  
  影子是光的产物,但又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这是这种伴随的行为,使得敏感的人对影子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举杯邀明月,对应成三人”“我歌人徘徊,我舞影凌乱”“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种形影不离的互相对话,莫不透露出孤寂与无奈。而作为小说的主人公的“我”也是一个孤寂的弱小者,“我”能够和自己的影子对话,“我”能够倾听别人影子的述说,这种行为无疑比“人影互动”更神奇。
  
  但这种神奇是真的吗?不,我更愿意相信,似乎是在孤寂与渴望得到关注的过程中,“我”具备了“敏锐地感知他人内心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通过与影子的交谈,而是“与影子的交谈”成为了这一能力的解释途径。
  
  在小说中,“我”的接触的人,无论是母亲、吕克、苏菲,还是伊凡、艾丽斯,海边疗养院的老人们,他们都是不同程度的弱小者,虽然令人感到沮丧,但世界毕竟是由这些不幸的人而组成的。如何消除这种沮丧和不幸?不能寄希望于超越自然的能力,因为每一个人都不会超自然地活下去,与其关注来世,不如真切地彼此付出理解与关爱,因为我们的生命不能超越个体的限制,但我们的感情却是可以无限超越自己的肉体的。
  
  身为弱小者,彼此之间,相濡以沫,才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才更有希望。
  
  关于“我”和克蕾尔之间的美丽的爱情童话,虽然其中不乏有问题的表述,但作为读者还是宽容一点比较好,毕竟,同为弱小者的我们也依然保持着属于自己的梦——也盼望着美梦成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2-8-22 19:17:17 | 只看该作者
  上星期卖了这本书,感觉真的不错,教会了我要去珍惜的现在所拥有的很多东西,偷影子的人,感人的小女孩与小男孩。。。
  
  小店新开,会优惠哟,欢迎光临http://shop72611652.taobao.com/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2-8-22 19:17:17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本外国文学作品,我很是受到这部题为《偷影子的人》小说感动。有别于以往的作品,这里的感动是发自内心深处的那丝丝缕缕的深情;这里的感动是难于言表的那份温情抚慰;这里的感动是令人情不自禁为之动容不已的那份牵挂。无疑,如此的外文小说非常有力度和透彻力地表现出了深藏其中的精彩之味。
  
  在《偷影子的人》书中,我们读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体会那份来自书中文字酝酿的精彩浓郁气息。定位为温情疗愈小说,它的确于无声无息中却用包含深情的文字展现出了本书自身意义的所在。画龙点睛般的书名其实设置了无比特殊的效果。贬义词的“偷”字之下却为我们引入了本书中有特殊异能的主人公男孩“我”。在这里,我们切莫被小小的一个“偷”而影响了对男孩的评估。相反的,他就是那个通过“偷取”他人影子而帮助他人的主人公。可想而知,如此标新立异的用词无疑很有水准地勾起了读者相关的阅读热情和好奇之心。也让此书的书名具备了一种非常另类却又标新立异的特色。
  
  事实上,小说故事本身其实也是充斥着诸多的奇幻。尤其是主人公“我”的营造方面,更是赋予了这个看似貌不出众,总是受到班级同学欺负的特殊异能。“偷取他人的影子”却并不是为自己个人的一己私欲。相反的,正是在偷取的过程中,男孩也在不知不觉中窥探到了他人内心深处的心思。他并没有因此而利用这样的异能去谋取自己的利益。相反的,他逐步地让自己因为如此的机缘巧合而融入这些原本不会知晓的秘密之中。一旦读懂了他人的心,便是他开始帮助这些有秘密的人群。帮助他人的同时,更是为每个投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原本黑暗的影子在他的左右下而充满了浓浓的情分。影中生情,情中生爱,爱暖人间,生生相惜。
  
  尽管小说中的情节并没有太大的跌宕起伏,但是读者却就是可以在感知着这份温情的同时阅读到内中文字的深意。有时候,有些的感动真的很是细微。细小到我们或许并不能发掘。但是,其造成的影响却是时时伴随你我的左右。一如书中的影子也能让男孩把握,并播种下有关的温馨,关爱,喜悦。如此的写作手法和构思方式绝对是很少可以看到的。这无疑也让本书的内容在某个层面上又有了一个全新的递升。
  
  如影随形之中,我们也在不知不觉地感知着来自于《偷影子的人》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力。忙忙碌碌的人世间,又有什么比能找到一个可以如此走入内心,呵护和帮助你的朋友还要重要的人物吗?相信很少有。但是我们又是那么地期待着什么。那么,就让我们在此中感受来自于这份奇特力量之下的无穷影中情意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2-8-22 19:17:1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做同样的事情,处于同样的环境,有的人愁眉苦脸,而有的人就能兴高采烈。造成如此差异,也不尽然是兴奋点的差别或境界的高低,而是在不得不做一些公认很无聊的事情、处于公认很平淡的环境中,那些兴高采烈的家伙给它搭配了其他好玩的元素,比如,走神。如果你把这种好玩的元素放在听课、演讲、比赛等情况下,会被认为是很不着调的表现,但如果是在开会、等车、旅途中、独处时,却是非常靠谱的选择。很多人不但喜欢自己走神,更喜欢把这种私人爱好公开化,写成故事让大家一起走神,在我们这边,这类故事多半以穿越的形式出现,而在外国基本上不需要那么多道具和后世优越感,他们只是讲述一些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刻画一些有可能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人,以及有可能出现在我们头脑里的一些走神。这两种走神的区别是,前者更多的是猎奇,而后者是共鸣,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走神之作《偷影子的人》,就属于后者。
  
  思考人生是其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当然,您不能像巴洛特利那样选择在球场上临门一脚时,而如果像《偷影子的人》里那个小男孩,选择在孤单、受气、灰色的童年,借以给寻找生活的坐标和勇气,那么这种看似走神的行为,就算是不被理解,也会是智慧的表现,甚至会有奇迹出现——和影子交谈,不仅是自己的,还有所有人的。这种特异功能让他如同掌握了读心术一般,轻而易举的了解别人的亲身经历、真实想法甚至各种隐私。
  
  尽管我们都清楚这种特异功能是不折不扣的走神,因为常识早就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如影随形”、什么是“形影不离”,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小男孩的喜爱,因为他通过与别人的影子交谈,了解到别人的真实情况,却没有利用这些信息控制别人、欺骗别人、打击别人,就算是经常打击他的死胖子马格,就算是他暗恋许久的伊丽莎白,他都能保持淡定的正常相处,而长大后的他,更是利用这一功能尽可能的帮助别人,而且尽可能的做好事不留名。这种拥有一定的超能力,却理解别人、体谅别人、悲悯别人的人,在现在的作品以及同类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也是最打动我们之处,通过一次次的“偷影子”,我们了解到的是一些人心灵的阴影和伤疤,这些人不是王侯将相、王孙公主,不属于大奸大恶、大仁大义,都是我们平常能见到、身边会出现的普通人,他们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也有此时彼时的小确幸,他们儿时亲情的冷暖、成长中爱情的离合、人生中友情的得失,都会触动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于是对他们的悲悯其实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悲悯。
  
  小男孩通过走神思考了人生,也学会了悲悯,作者通过走神给我们讲了一个好故事,让我们共鸣,而我们,看完这个故事难免也掩卷走神,品味这个平淡无奇的故事里蕴含的不平常的哲理,神游之后或许还会笑着对书及作者说一句:你走神不如我走神。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2-8-22 19:17:17 | 只看该作者
  孤独中的浪漫
  
  偷爱警/文
  
  偷影子的人,是对恐惧的挑战,更是在为自己的勇气,争取最大的交换空间。走不出影子的人,将永久锁在那间昏暗的阁楼上,如同(爱尔兰)爱玛多诺霍《房间》,没有自由、没有朋友,没有爱情。走不出来的影子,将看不到白昼与夜晚的对比。只能凭借幻想,弥补内心的徘徊。因为影子被偷走了,暗淡无光的房间,好像一所禁闭的监狱。
  
  一、孤独
  
  当家庭的亲情,遭遇孤独的冰山。当爱情的叛变,坠入孤独的深渊。当寂寞的夜晚,望着孤独的月影。怯生生的恐惧,来自于内心的庞杂与混乱。谁能拯救孤独,谁能够帮助他,走出孤独的氤氲。
  
  母爱的孤独。儿行千里母担忧,母爱的伟大,天地可表。一封封家书是寄托思念的唯一纽带。要比Email、电话、短信,电子信息交流来的更有温度,纸和笔的沉淀,是冰冷的模块信息,所不能比拟的真实情感。一个标点,一句话语,哪怕是一处勾抹的字迹。也能体现写信者复杂的内心感受,家书是亲情的互动,是真实情感遗留下的证物。父爱已经消失,不管是背叛,还是其他原因,家散了,人心散了。母爱没有因此一蹶不振,甚至将儿子疏远。母爱的感性,到任何时候,都存在,哪怕是受到严重伤害。儿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血浓于水的感情线,不会因为任何外力的抗阻,来决裂。如果还有母性的爱存在,母子神情的血缘,一辈子不变。
  
  艾丽斯身上的孤独,体现出另一种母爱的解释。儿子与儿媳都是私自的家伙,将92岁的老人,孤零零的放置在家里。不管不顾,甚至连老人的谎言,都信以为真。母爱成为阻碍,严重的阻碍,儿子的愚钝与决绝,让家庭的温度,成为一种形式寒暄。孤独的老人,更加希望子女的爱戴,来回馈多年的养育之恩,但高龄的艾丽斯,看不到了,过个节日,居然在医院里度过。艾丽斯放弃了感情的连线,因为做过教师的她,没有教好儿子如何做人,纵容了儿子的自私,当然,做儿子的太过随性,连母爱的孤独,都不懂,也是人生的另一种失败。艾丽斯没有埋怨儿子,没有捶胸顿足的辱骂儿子,因为她是母亲,她以母亲的立场,容忍儿子的恶习,因为艾丽斯也感觉到自责和悲哀。
  
  边缘人物的孤独,伊凡的日记本,是承载勇气和哀思的唯一法宝。但上天总是给孤独的自我,各种考验。大火无情人有情。正是一种情感的沟通,发现了日记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还可以重新来过,还能够从头再来。只要活着,只要开心,只要有勇气,去揭示自我的伤疤,伤口会在某一天修复,虽然有明显的印记符号,但一切终将过去,勇气给了你无穷无尽的力量体验。孤独可以从勇气中找到一个浅浅的出口。马格的孤独,也来自于亲情的湮灭,学校似乎是个托儿所,能够承载任何人的大型监狱。在这里,你可以违逆自我的心,可以放纵的去争取,马格觉得学校可以完成他的心愿,他不知道孤独如何排解,用掠夺式的占有,体验一种讽刺的快感,感受一种邪恶的微笑,马格不知道,欺负他人换来的快乐,维持的只是一时的舒缓。邪恶社会中,占有欲,并不是专属于他的法宝,也不是解决孤独的正确渠道。吕克的孤独中,畅怀远大的理想,远大的抱负。但他没有绕过生命旅程的安排,吕克的面包房,才是打造他,后半辈子的梦想基地。尝试改变命运,谁都可以尝试,年龄、时间、学历、专业都不是问题,只要敢想,就能做到。当然坚持很重要。但兜来转去的吕克,看到老人的微笑,看到朋友的夸奖,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成功感受,自豪感来的直接。不一定要做出什么丰功伟业的辉煌大事,也不一定要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只需要做一个平实的自我,足以。生命与生活的渺小,从微小的事件里,可以体会不同的感受,可以品尝到各种味道的生活食谱,那样的生活是小资情调的自然,闲云野鹤般的田园生活。懂得享受生活,才能更好的工作。无论哪一种工作,都是在赚钱。而更多的时候,金钱不过是生活维系的工具。多有多花,少有少话,没有不花。很多人在活着,充分认识到现实的财富与拮据。只要真实的去做,不要为了某种工作而去工作,为了生活而生活,阳光生活,会时常关照你的房间。孤独也不再寂寞。
  
  二、爱情
  
  爱情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升华。男孩与克蕾儿的爱情,纯净的如同一块水晶,没有瑕疵和斑点。有人说,怎么可能呢?实际男孩自小其貌不扬、戴眼镜、个子矮小,性格内向,特腼腆的一个怪异小子,这难道不算一个人的瑕疵。克蕾儿是个聋哑女孩,虽说声带并未破损,但嘶哑的喉咙,大提琴式的音色,难道不是一个人缺陷的斑点。这两个孩子,都不算是缺陷的人,只不过他们用自卑和胆怯,来逃避人群的眼光。男孩自小就遭遇家庭破碎,母亲的爱让他感受到一丝残存的温暖。但避而远之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校园没有同学和他嬉笑玩耍,因为他是个没有自信的男孩,交流上的差异,思维逻辑上的不同,都将男孩与同学的距离,越拉越远,因为交流上的阻隔,加剧了孤僻的独立。
  
  男孩开始排斥他人的善意和友好,生怕伪善的靠近,就是为了戏弄和嘲讽自己。克蕾儿的生活,和男孩差不多,生怕嘲笑的眼光,仅仅盯着她,虽然父母爱他们的女儿,但女儿还是不肯,打开身体上的差异防线,交流情感上的一切问题。没有同龄人的靠近,没有同龄人的交流,克蕾儿越来越自闭,越来越觉得自己是多么无助与孤单。形单影只的自我,永久的封存在港口的房子里,玩的地方都是充满了恐惧和无奈。两个人的火花在港口点燃,虽然两个孩子年幼,但彼此的封闭感、默契感、认同感瞬间找到了对接。风筝在空中写下的话语,成为本书,一个极为感动的画面。许诺容易,守诺难,使我想起桐华的《曾许诺》蚩尤的爱情,也是如此痴迷,缠绵。谁说孩子不懂爱情的真谛。成年眼中的爱情,只是安慰和抚慰。而孩子世界的爱情,如此纯真、朦胧、诗情画意。
  
     男孩与伊丽莎白的爱情,复仇者的游戏,很简单,也很残忍。初恋的吻,有点轻狂,有点欣喜,但初恋的背叛,更加铭心刻骨。伊丽莎白的名字被生生的刻在书上,腐朽而亡。苏菲的爱情,是成熟的爱,而爱情与友情的焦灼,撕扯着模糊不清的情感外衣,谁更爱我,我更爱谁,爱的是她的人,还是她的身体,或者说根本不爱,只是为了排解孤独的禁闭。男孩不断反问自我,当走上阁楼,抱住伊丽莎白时候,影子话语,给了他很好的提示,爱情是自私的,爱情是由不得半点虚情假意的东西。真爱无敌,并不是虚掩的伪装,如果爱她,就给她最好的自己。
  
  三、影子
     
  每个人物身上,具有各种影像,真正的影子,是内心的空虚无助。用一寸寸的换取,填补自我的孤单。影子左右着男孩的心态,影子也在帮助男孩,走出童年的支离破碎。吕克是幸运的,在影子面前,他得到父母的关照和应允,得到拼争理想的机会。但影子告诉吕克,他的生活,不在于此,而在面包房里面。影子帮助克蕾儿走出自怨自艾的世界,面对众人的目光,不再闪躲,不再迷茫,光鲜的舞台,提供给克蕾儿一份瞩目的放松与温暖。没有人再非议这个身体有异样的女孩,男孩与克蕾儿如同孤独的天使,在天堂里,得到众神的宠爱,重新获得赞誉与自信的青睐。影子是内心的恶魔,当自私与偏激、狭隘与窘迫相逢在一起,谁会去看看自己的影子,看看影子给你的提醒。急功近利、冷嘲热讽都不是评判个人的标准,也不应该成为一个人闪烁其词的借口。没有人去看影子,那会一种可怕的自嘲。千万别让影子暗自神伤,在角落里偷偷地哭泣,因为他是你的影子。
  
  回忆的影子,成长的影子,释怀的影子。回忆中,会找到一个个熟悉的面孔,那些被自己深深记忆的面孔,友好的、邪恶的、伪善的。无论是曾经伤害到自己,还是帮助过自己,都只是影子的化身。一切境遇都会随着时间,慢慢度过。成长的影子,使人学会,独立面对、独立分析、独立思考,没有人在夜晚为你疗伤,那个伤口只有自己了解病情,只有自己能够治愈。释怀的影子,能够体会,生命关爱的存在,能够理解,性格特点的错漏,能够抚平,情感刺伤的痛击。影子强悍,因为心智在壮大,因为信仰的理念,在不断稀释浮夸的秘密。不要一味的隐藏所谓的心底告白,那是骗自己的把戏。
  
  法国浪漫主义情怀的文字,在文章里,我看不到,但我看到了另一种浪漫的解析,孤独浪漫,被一点点拆解,剥茧抽丝的纤细,层层叠得,致密有加。一道充满柔弱的倩影,在黑暗与光明中穿梭。一种精神快感的救治,一种希望的重生。珍惜真爱的约定,珍存现在拥有的一切。有很多人爱你,有人多人帮助你,有人多人关注你。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20 00:34 , Processed in 0.0515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