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抑郁症的自我治疗-找回真我的旅程

查看数: 14463 | 评论数: 91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2-8-13 18:13

正文摘要:

作者简介: 王宇,南京森知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兼任江苏卫视情感后援团专家;金陵晚报及东方卫报公益心理咨询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考前辅导教师。擅长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 ...

回复

活着是一种幸福标记书签 发表于 2012-8-13 18:46:47
所以,病态的完美主义与对理想化自我的追求不是优点,不是美德,不是积极向上,而是一种幻想,非真正的理想。当一个人活在自我的幻想之中,就会无力面对现实及现实中的自己,也不敢活得真实,这时,生活就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他必须时刻逼迫自己努力,没有一刻停歇,生活对他而言不是一种享受,而充满了恐惧与焦虑。他恐惧面对现实,恐惧面对自己的局限性,这时,抑郁仅仅是一种对无法达到理想中自己与理想中生活的一种绝望。他一直在奋力挣扎,即使表面看上去他是平静的、成功的、优秀的,但内心中的挣扎使他成为了理想化自我的囚徒。这种痛苦有时连他自己都无法意识到来源,所以他人更无法理解他的无奈,他好像成了一个孤军奋战的士兵——既孤独,又无望。
病态的完美主义是来自于理想化自我的幻想,正是为了把现实中的自己变成理想中的样子才会对自己提出各种“非人类”的要求。而理想化自我的来源在于:创伤性经历与维系优越感。当然这两点不能截然分开,而是或多或少的问题,下文将更详细地阐述理想化自我产生的根源。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活着是一种幸福标记书签 发表于 2012-8-13 18:46:32
会因为成绩落后几名而耿耿于怀;一个出色的人可能会因为遇到更优秀的人而紧张不安;一个看起来成熟的人可能会因为他人的一点不敬而出言不逊或拳脚相加……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维系理想化自我的幻想,也只有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才能让他满意,让他感到安全。为了这种病态的追求,他出卖了自己的生活、快乐、需求、爱好,一切都是为了成为他心中“完美的自己”而存在。即使他已经很优秀、很成功、受人欢迎,却依然不快乐,依然不觉得自己成功,因为他的目标是如此的“远大”,常人眼里的“很好”,也许仅仅是他心中的“及格”而已。
结果他仿佛成了一头被驱赶的驴子,跑得很快,看起来好似一匹马。但这却不是出于驴子的本意,而是驱赶驴子的魔鬼(理想化自我)的需要,当驴子没有按照魔鬼所期望的方向行使时,或没有达到魔鬼所要求的速度时,就会受到无情的鞭打。但这时驴子依然没有意识到它应该走自己的路,反而会恨自己为何是一头驴子,而非一匹骏马。任何会暴露它原本是头驴子的蛛丝马迹都会让它恐惧,所以它不能和同类亲近,因为这种亲近就会让同类发现它不过如此。这样就会让它丧失幻想中的优越感。
当他无法继续扮演成一匹“骏马”,或可怕的现实让他知道自己仅仅是“丑小鸭”,不是“白天鹅”的时候,也许他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生活真可怕,竟然充满了现实!”。这时他会用各种方法来逃避现实,以降低现实对病态自负的打击。他可能会离群索居,这样就可以在一个人的世界中,在幻想中满足魔鬼的需求。
但幻想终归是幻想,逃避现实终归需要接受现实的惩罚,履行魔鬼协议终究要付出代价。当幻想无法继续,当他无法再继续满足魔鬼的要求,当他无法再扮演成一匹“骏马”或“白天鹅”,当理想化自我被现实击破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两种结局:一种是放弃,轻度的放弃表现为抑郁或社交恐惧,最彻底的放弃是轻生;另一种选择是挣扎。虽然他已经漏洞百出,虽然已明知自己是强弩之末,但他依然要拼命维系幻想,依然希望自己达到幻想中的完美。结果就会表现为强迫或焦虑——为了让自己十全十美,为了让自己不犯错误,就需要拼命地检查、核对、确认,不容许自己犯“普通人”的错误。因为“神”是不会犯错,也不会失败的,所以他不允许自己被他人超越,不允许自己被他人轻视,他就必须用“神”的标准而不是“人”的标准来强迫要求自己。当他发现自己有失败或犯错的可能时,就会出现强烈的焦虑——一种预期的恐惧,一种无法成为“神”的恐惧。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活着是一种幸福标记书签 发表于 2012-8-13 18:46:16
却不是为了自我实现,也不是因为兴趣爱好,而是通过“吾必完美”来维系理想化自我的幻想,进而满足内心中病态自负的需要(所谓病态自负是指:把幻想中的优点集于一身,进而找到一种优于他人及高人一等的自命不凡)。因为他的“目的性”,所以他极其害怕失败,害怕挫折,害怕不可控之事,害怕不完美之处。因此,他必须做到完美,必须用完美的结果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就算他成功了,也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要不就是一种逃过一劫的暂时的放松,要不就会陷入一种飘飘然的自大当中。
当“完美主义”成为一种手段,就会变成一种病态的完美主义。他要么就对自己百般挑剔,要么就会自以为了不起。当“吾必完美”成了人生的最高追求,他就容不下自己不如人之处,并认为自己就应该在任何事情上高人一等。当完美主义成了一种病态的追求,成为一种“必须”及“应该”之事,这种追求就会成为一个人沉重的枷锁。这时,在这种现实与幻想的矛盾中,他往往会迷失真我。达不到理想中的自己就会让他恐惧,受到这种焦虑与恐惧的驱使他会不断地鞭策自己,不断地向“理想”努力。在这种病态完美主义的作用下,他就会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无法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继而他会去追求荣誉,追求优越感,无法面对现实,产生病态的自负或因为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样子而自卑及自恨,一步一步地陷入深渊。
当一个人迷失了真我,他将不知道自己是谁,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整个人会陷入到一种病态的追求当中,不是为了摆脱自卑,就是为了维系自负。为了摆脱自卑,他会试图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他会试图用成功证明自己;他会无意中去模仿别人,以摆脱这个无能的自己;他会希望和所有人都处好关系,为此不惜委屈自己;他有时也会依附于他认为强大的人,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了维系自负,他会努力追求成功,不是对事情本身的热爱,仅仅是通过做到最好来证明自己鹤立鸡群。他会变得极其宽容或狭隘,“宽容”是维系自己良好的形象,“狭隘”是他不能容忍被伤害。如果他对自己的小的缺点及错误无法容忍,不是因为爱自己,而是因为恨自己,恨自己没有达到想象中的完美。当他无法表现得如自己所认为的那么完美的时候,他要么就会强迫性地努力,要么就会选择逃避。
在这种病态完美主义的作用下,一个优秀的女孩可能会因为没有得到他人的关注而焦虑;一个成功的男士可能会因为缺点而羞于见人;一个优秀的学生可能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活着是一种幸福标记书签 发表于 2012-8-13 18:46:02
探究完美主义
人生没有完美,也不可能完美,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这就是生活。我们要带着不完美走进这不完美的生活,而不要期待把自己变得完美才可以活。因为那一刻永远也不会到来。
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正是因为人有理想和目标,所以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和延续。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件好东西,也许是所有事物中最美好的。而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消逝。)《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中的台词也道出了希望与追求的重要性。但人总归是人,有些事情是无法达到的,有些事情也绝无完美。当一个人去追求本不存在的完美,就会坠入深渊。
每个人都有成为“更好自己”的心愿,但我们也能面对自己的局限。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会去追求那些可以实现的方面,放弃一些非我们所能及的目标。在这种弹性的努力下,我们有成功,有失败;有长处,同样也有不足;有朋友,当然也有不喜欢我们的人;有超越他人之处,也有被他人超越之时;有可以控制的事情,当然也有一些事情非我们所能控制。当我们在希望和现实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就会把自身所具有的潜能发挥出来,把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做得好,当然也可以欣赏他人的过人之处,不会因为自己的失败或缺点而自卑。毕竟我们知道这是作为人的局限性的一种必然,而非能力不足。在这种心态下,我们的努力与追求,仅仅是一种实现自己潜能的努力,是一种兴趣与爱好,而非迫不得已。所以,成功的时候我们会很高兴,失败的时候也能坦然面对,就算一些事情没有按照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也不会因此而怀疑自己的价值。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并真实地活。因为不用害怕失败,所以我们不会逼着自己只能成功;因为清楚自己的能力与价值,所以也不会恐惧他人的否定。所以我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敢于失败,敢于让他人发现自己的缺点及不足,敢于面对生活的现实与生命的必然……
但由于成长经历的差异,一些人虽然表面上也是在追求完美,但此时的追求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活着是一种幸福标记书签 发表于 2012-8-13 18:45:47
自己仅仅是只“丑小鸭”,而不是万众瞩目的“白天鹅”。
有人可能会反问:人难道不应该变得更完美?人难道不应该追求一个更好的自己?人难道必须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人是应该对自己负责,也应该有追求,而不是混沌度日,但我们必须反思这种追求的内在动力,是发自对事物本身的热爱,还是出于恐惧与逃避现实的努力。如果是后者,那么这种追求本身就好像“夸父追日”一般悲剧,因为他正在追求一个永远都达不到的结果。也正是因为“现实”无法接受,“理想”无法达成,所以他才成为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生存的人,所以他永远无法对自己满意——无法对真实的自己满意。
所以,解决之道在于:放弃幻想中的完美,放弃病态的追求,接受现实与现实中的自己,而不是一味把自己变成理想中的样子;接受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局限性,而不是活在对幻想的追求及对现实的逃避当中。
下面我将借用“完美主义”这个概念来详细阐述上述观点。当然这里的“完美主义”不仅仅是指一种做事情过度认真,在意细节,更多的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完美主义——无法接受与面对现实,投身于理想化自我的追求与捍卫之中,沉浸在幻想的国度中。
三个自我概念的说明:理想化自我、真实自我、现实自我
理想化自我:乃是为了逃避现实而在内心中建立的一种理想化的形象。因此对个人而言,它是绝对完美的,必是生活的最高标准。但它产生的基石是幻想,而非现实,是一种把幻想当成现实的自我陶醉状态。
真实自我:乃是个人所具有的天赋潜能的一部分,是活生生的,是一个人真正的生命的中心。它使人按照个人的天性及天赋潜能,自由、健康地发展,沿着自我实现的方向成长。
现实自我:是真实自我受环境的熏陶炼铸,所表现出的状况之综合,它是实际的,是现实的。简而言之,它是真实自我的外在表现。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活着是一种幸福标记书签 发表于 2012-8-13 18:45:33
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人为何不能接受真我,反而要逼迫自己达到理想中的自我?为何不能平静地生活,而是要不停地进行“旧城改造”?这其实和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及监护人(主要是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往往会发现患者有着一个容易苛责与吹毛求疵的父亲或母亲,从小无论他如何努力都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与期待。当然,就算父母不那么具有攻击性,仅仅是忽视或冷漠也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在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很难意识到这是父母的错,反而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父母才不爱自己。之后他就会更加努力做得“足够好”以博得父母的爱,越加无法接受真实的自己。当家庭中有不止一个孩子时,如果父母更喜欢其中的一个(如,重男轻女),抑或是其中的一个更为优秀,吸引了所有人的关注,那么另一个孩子就会感到受忽视,就会努力在其它方面取得优势。比如,一个孩子学习好,另一个如果无法在学习上取胜,也许就会对体育或音乐等发生兴趣。当父母爱的天平过于倾斜的时候,受忽视的孩子就需要更加努力——努力成为一个“乖乖女”或“乖乖男”,通过把自己扮演成一个“懂事”的孩子以寻求父母的关注与认同。这时的“他”已经不再是他自己,为了取悦父母他已经从小就开始“表演”,不再是真实的自己了。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当孩子从小过于受关注、重视、溺爱或太早就取得了“成功”,成了周围人讨论的话题,关注的中心。这时他就会认为:我就应该是“中心”,就该受到他人的关注,就该比别人强,就该拥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当这种自负一旦形成,他就很难容忍被他人超越,就很难接受不再受人关注的事实,也无法面对自己不如人之处。当病态的自负被现实击破,当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难以维系,他“生命的意义”就成了再次找回那个受人关注、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自己。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脱离真我,追求理想化自我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毕竟,当一个人没有得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肯定与爱的时候,内心中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与恐惧。而追求幻想中完美的自己,最起码可以给自己带来一点希望——也许成为了理想中的自己,就可以得到父母的肯定与爱。渐渐地,这种自我保护的“追求”,成为了做人的内在驱力,生存的最高准则,就算扭曲真实的自己也在所不惜。而对于在溺爱与备受关注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维系理想化的自我,不是自我保护,而是“圆梦”——如果自己足够完美,就可以再次找寻到君临天下、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他不能面对现实,因为现实只会让他知道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活着是一种幸福标记书签 发表于 2012-8-13 18:45:12
而这个“不够好”,正是现实中的自己,那个“奴仆”,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暴君的要求。只有放弃这个“足够好”的幻想,脱离暴君的统治,才能真正地同自己和平相处,才能真正地爱自己——这个“不够好”的自己。
有句话说得好: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负性思维与信念表面看来是自贬,其实也蕴含着巨大的“希望”。如,只有被人爱,我才是可爱的人;只有成功,我才有价值;只有完美,生活才有意义;只有超越他人,才能抬起头做人;只有不犯错误,才能被他人接受……如此“希望”其实正是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活在幻想的完美当中,总比残酷的现实要来得好。试想,一个从小备受苛责或成长经历中有太多的创伤性经历的人,自然心中会对现实充满恐惧,对现实中的自己产生不满。“需要”没有在现实中得到满足,就很容易在幻想中去满足。对现实中的自己不满,就容易在幻想中创造出一个完美的自己,来应对这残酷的现实。在他的世界中或许会认为:如果自己“足够好”,也许他人就不会如此对待自己了。一位女性患者,极为在意他人的看法,并且容易责任内化(别人欺负她,她不会认为这是别人的错,反而认为是自己不够好)。在人际中她总是很“善良”,害怕得罪人。同样,做事情她也尽量做到尽善尽美,因为她害怕遭到别人的否定。就算她如此“努力”,依然整日活在紧张不安当中,害怕别人“了解”她之后就会离她而去。从中我们可知她“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善良”、“完美”的人,所以才对现实中的自己如此不满,甚至隐藏真实的自己以讨好他人,博得他人的肯定。这种“解决法”成了她应对现实的生存法则,但可悲的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反而成了问题的一部分,让她活得不真实,整日处于紧张不安之中。
很多患者在头脑当中都存在一个理想化自我的幻想,幻想如果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那么自己就可以接受自己,人生也会变得有意义。他在无意识中对自己苛责,也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正是因为一直抱有这种病态的追求——把自己变成完美、没有失败及缺点的人——所以才会形成这种“有条件”的自我接纳。如,只有被他人肯定,我才能接受自己。在这种“有条件”的自我接纳作用下,一个人越来越远离真我,越来越陷入对理想化自我的幻想之中。但可悲的是:人总逃不过现实。不能放弃幻想,“自我的战争”就此被激发。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活着是一种幸福标记书签 发表于 2012-8-13 18:44:58

                       抑郁与完美主义
上文谈到,一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会影响情绪,所以通过改变负性思维与信念就可以改善情绪状态。但有时负性思维与信念非常固执,无法轻易地用理智说服,这时我们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根源。真正地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改变自己。
对负性思维与信念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负性思维与信念的产生,很多时候都源自一个人的“追求”——正是因为一个人有被所有人接受的追求,所以才会过于担心别人的看法;正是因为一个人有使自己变得十全十美的追求,所以才会对自己哪怕一点缺点而耿耿于怀;正是因为一个人有超越所有人的追求,所以才会对自己的失败及不如人之处无法释怀;正是因为一个人有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的追求,所以才会对现实中的自己百般挑剔与不满……
对自己的苛责与否定越加强烈,也就预示着“追求”越远大。患者只有达到这种“伟大的追求”,才能停止自贬与自我憎恨。负性思维与信念来自于“追求”受阻,或者说是对没有实现理想化自我的一种惩罚。只有成为幻想中的自己,只有达成幻想中的生活他才能真正停止这种自我攻击。所以自我攻击有时也是一种逼迫自己达成理想化自我的一种手段。就好像皮鞭一样,虽然抽在身上很痛,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驴”跑起来像一匹“马”,如果放弃这种手段,那么“驴”只能是“驴”了。正是因为无法面对这样的现实,患者才会不断地苛责、攻击、憎恨现实中的自己,这样总可以维系成为一匹“马”的幻想。例如,负性信念“如果我做得不够好,那么我就是一个失败者”。以前的我只会逼着自己做到“足够好”,当做不到的时候就会否定及苛责自己,却没有反思这种价值观的错误之处。做得“不够好”,那什么才是“足够好”?世上真的存在这种“足够好”吗?别人都达到了这种“足够好”吗?这种“足够好”是否是过于理想化而非现实。是否正是因为这个“足够好”过于脱离现实,才显得自己“不够好”?当我放弃了对这种“足够好”的追求,放弃了这种做人做事的价值观的时候,这种“不够好”的感觉才慢慢变淡,我的心态才慢慢变得平和。我后来发现,这个“足够好”正是内部暴君的期待,它想把我变成一个没有缺点,受到所有人欢迎的“成功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活着是一种幸福标记书签 发表于 2012-8-13 18:44:25
第三篇    抑郁的深入分析…………………………………… 83
        抑郁与完美主义 …………………………………………………84
        探究完美主义  …………………………………………………88
        创伤性经历导致的“完美主义”………………………………91
        维系优越感导致的“完美主义”………………………………95
        完美主义的表现………………………………………………101
        病态要求:“应该”和“必须”……………………………101
        自卑与自负…………………………………………………106
        放弃:逃避生活…………………………………………………109
       自残与轻生:深深的自恨………………………………………112
        迷失自我   …………………………………………………117
        如何摆脱完美主义………………………………………… 119
       停止战争:摒弃理想化自我……………………………… 119
       现实:敢于面对不再逃避    ……………………………… 123
不再“表演”,活出真实的自己……………………………… 126
纯真之心:不再为荣誉而活……………………………… 130
“战略方针”的改变      ……………………………… 132
“知道”不等于“领悟”  ……………………………… 138
  真正的治愈:回归真我………   ……………………… 146
一例抑郁患者的心理分析……   ……………………… 148
        抑郁与人际关系 …………………………………………………153
        别人都看不起我?………………………………………………154
        一切都是我的错?………………………………………………157
       挥之不去的“伪装感”…………………………………………160
        无法停止的“愤怒”…………………………………………162
        社会比较:我是一个失败者…………………………………165
        我找不到朋友!    …………………………………………168
        爱与性……………………………………………………… 171
        抑郁与工作……………………………………………………181
       学校与工作的选择……………………………………………183
       工作中的完美主义……………………………………………184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187
        工作为了什么?……………………………………………190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8 08:30 , Processed in 0.054933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