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53|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想借书] 悬浮的精英——“内地生”在香港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7-30 12:3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2-8-10 15:5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何谦 最后更新:2012-08-03 10:39:46     来源:南方周末


    对已来港6年的内地生乔苏来说,香港是一个情结,也是一个死结。

    比如2012年4月的一个晚上,它就是后者。尖沙咀北京道一号的帝廷酒家里,乔苏和她的内地生同学们的聚会,就像一个设定好的舞台——四周“群星”灿烂,她却是最黯淡的演员。

    来自投行的同学们互“晒”薪水后,不忘也问乔苏一句:“最近加薪了吗?有没有想在将军澳买房?”

    一个简单的“没”后,乔苏便一言不发了。这些来自内地并在金融、贸易或IT领域表现非凡的超级精英们,一如既往地相互出示完美的“成绩单”。乔苏则是个意外,她现在只是一名公司公关,月薪不足两万港币——相对于身边的优秀者,这仅仅是一个卑微的零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 TA的每日心情

    2013-7-30 12:3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6:02:47 | 只看该作者
    就如一个真空,介于作为落脚城市的香港与内地生所处的空间之间,“我们漂浮着,好像就是没法落地”。如从业IT的港大内地生黄超所言,“我更愿意想想为中国社会,而非只为香港做些什么。”

    和很多内地生一样,在他看来,香港作为一个和北上广并无二致的中国城市,香港身份更多意味着在北京买房买车不用排队等政策的优惠,出国签证的便利,而非更多。

    周保松表示担心,港校自主招生以来新崛起的在港内地生群体,“能否不要再当过客?”

    乔苏还记得,2012年7月1日那天,她一个人跑到维多利亚港看了烟花。当她被吞没在拥挤的人群中,突然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

    那个瞬间,她为自己感到恐惧。特别害怕有一天,身处陌生的“我城”,即便拥有城籍,她才发现,“到头来这永远都是异乡”。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 TA的每日心情

    2013-7-30 12:3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6:02:24 | 只看该作者
    “能否不要再当过客?”


    “你把身份证明书看了又看,你原来是一个只有城籍的人。”1974年,香港女作家西西写在小说《我城》里的话,正在内地生身上得到印证。香港身份,作为一纸城籍证明书,对内地生而言,是安全的保障,却有失落的乡愁。

    “前内地生”缪毅,则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历这样的身份痛感。1999年,他作为获得“香港赛马会奖学金计划”的首批学生来到香港就读。那时候,到港求学就意味着必须在原籍地销户,并且上缴身份证。

    一开始,往来港澳通行证成为缪毅唯一的身份证明,也并非大碍。到了毕业,一直希望成为律师的缪毅决定回内地参加司法考试时,才发现自己在内地早已是个“黑户”。

    这种“既不属于这儿,又不属于那儿”的窘态持续了数年。“我到底是香港人,还是内地人?这好像是个问题。”多年后,缪毅拿到了香港身份,并在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工作。现在,面对这个常被人问及的问题,他已波澜不惊。“我会说,我是个宁波人,是内地人,也是香港人。”

    内地生陆文在浸会大学的毕业作品——纪录片《他城我乡》,追踪了一个内地生与港生冲突事件。红领巾,作为内地读中小学人们的集体记忆,但对香港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却并不容易。

    在陆文的记录片中,香港城市大学内地生在学生会竞选中遭遇误解,随后,内地生们戴着“红领巾”来“占领”城大,还挂起了海报:“我戴红领巾,但我不是妖怪”。

    在很多内地生看来,身份的“悬浮”,是不得已的疏离。毕业两年的内地生米洛夫就职于某著名电视台,工作在香港的他却把住处选在深圳的落马洲,“距离远一点,这大概正说明,不是不愿意融入,而是真的无法融入香港的圈子。”
  • TA的每日心情

    2013-7-30 12:3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9#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6:01:37 | 只看该作者
    对耿春亚来说,尊严是用脚点头。初来香港时,他所保持的漫游市井小巷的习惯,并非每个内地生都有。他会自己跑遍旺角、天水围、深水埗的犄角旮旯,探秘,搭讪,也吐槽。更多的了解,才让他有更多在香港赢得尊重的底气。而更多的内地生,可能既不过问香港的本土运动,也不会知道底层街巷的香港人如何吃喝玩乐。

    “内地生对真实的香港其实是陌生的。”香港人Alex很钦佩内地同学的勤奋、务实,但也会感到这是一群“悬浮”的精英,离香港土地有点远。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师周保松,曾经书写过作为“新移民”的一个人的移民史。面对在港内地生这样的“新新移民群体”,他更关心的是,内地生“在选择留下来,投身香港商业世界的同时,还对香港社会有多少认识和关心,并慢慢扎根下来,共同推动香港的进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7-30 12:3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6:01:11 | 只看该作者
    悬浮

    在香港,每天傍晚的地铁车厢里,肩顶着肩,脸挨着脸,呼吸喷着呼吸,动弹不得。海底隧道就是一段连接港岛和九龙的肠道,每天定时吞吐上班族,新陈代谢。

    如果是平时,乔苏不用掐表也很清楚,每天从公司回到位于粉岭住处的时间正好1小时26分。

    6月20日这天,她却多花了10分钟,绕到糕饼店买了两只泡芙犒劳自己——因为,这一天,她勇敢地辞职了。

    受够了公关工作的辛劳和低薪,乔苏终于下定决心转战金融业。她曾经的理想是加入香港本土的NGO,推动两地的支教事业和草根运动。

    “有时候,觉得自己真像候鸟,只是来香港暂留。脚还没踩到地面,可能就要换个方向飞了。”乔苏在笔记本上写过这样的句子。

    头脑聪明得深入云端,脚却未踩到地面,是多数在港内地生的共同状态。2004年就来到香港读书的内地生安茜,时常有一种找不到同路人的孤独。她常常在周末和香港朋友一起去探访独居老人,或是给住在唐楼的“新移民”及其孩子送去大米;而内地同学的周末聚会中,大家往往更多只是聚焦于“房子,票子,婚姻家庭”。
  • TA的每日心情

    2013-7-30 12:3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6:00:43 | 只看该作者
    乔苏早年的幻想也正在消失。在这里,理想和现实奇怪地统一着。一方面,她可以昂首呼吸自由的空气,另一方面则要低头扎进世俗的泥土里。“同学在一起,一比较就知道,在香港你会被逼得去care(在乎)薪水,care做不做金融,然后care更多”。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一直是赴港学子更实际的追求。为了这个目标,他们需要在这座拥挤而消费昂贵的城市里拼搏7年。但几乎每一天,陆港两地生活的差距都在发生变化,内地持续高涨的经济增长时刻冲击着赴港生的内心。他们遭遇了“七年之痒”——回去,还是留下?

    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的易宁,是从河北举家迁至北京的“北京人”。作为北京户口的拥有者,“虽然知道自己最后多半还是会拿(身份),但已经感到犹豫了”。

    这样的人似乎越来越多。香港大学金融系毕业生王颖,现在是“投行新贵”。一边是高薪,一边是高压。每天晚上十一点至凌晨三点不定时下班;每周至少加班一个通宵。工作以来,她已经开始盘算着将要撤回内地发展的未来规划,“香港身份其实根本没有那么重要”。

    在刚刚工作的内地生林奚看来,这个追逐香港身份的七年,有时候容易让人陷住。看上去,它可以是个梯子,但有时候更像个套子。“要吧,放弃海外或内地的一些机会,多可惜;不要吧,七年了,太亏了。”
  • TA的每日心情

    2013-7-30 12:3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6:00:19 | 只看该作者
    恨香港,爱香港

    来港之前,乔苏是有香港情结的。不是港片古惑仔、明星或者TVB剧集,而是一首老歌。

    1992年,艾敬的《我的1997》唱红了中国。这是一首讲述了香港梦的歌。“就让我去那花花世界吧。”艾静带着反叛气息的歌声唱进了无数青年的内心,并描绘了一幅想象中的香江盛景。

    时隔20年,一首与《我的1997》遥相呼应的“大龄文艺女屌丝青年吐槽香港留学生活之歌”——《香港,香港》,风靡网络。乔苏喜欢上这首歌,因为它“很实在,写到内地生的心坎里”。

    作者及演唱者唐艺也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内地生。她曾经以福建省第9名的高考成绩,获得香港中文大学的50万港币全额奖学金。谈及香港,她很洒脱:“足够国际化,自由,让你看到更多,听到更多。”

    然而,唐艺如今的歌词却充满“陨落”感:毕业后才发现,“港岛的高楼大厦,密得不见天日,租来的房间还放不下那一张桌子”;是“在港怂眼中我是蝗虫,在想几时才能天下大同”;是希望到那时“想当音乐人不用投身金融”。

    乔苏把歌曲链接转发给了几个内地生朋友。有人飙泪,有人收藏,更多的是在问自己:留下来,究竟图个啥?在他们看来,唐艺的歌声是最直接的质问:“香港,香港,你究竟有多香,当年我也放弃了清华北大,以为这里有我的梦想……我恨香港,但我更爱香港”。
  • TA的每日心情

    2013-7-30 12:3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5:59:53 | 只看该作者
    耿春亚,也几乎彻夜未眠。“睡不着,就听着他们在广场上玩。但我知道,那种闲,不是我要的生活。”第二天早晨七点他便直接赶到办公室开会,展开创业征途。

    最紧张莫过于办留港工作签证的时候。因为创业,作为雇主的他给自己办签证申请,开了先例。不再记得繁复的办证过程细节,最后成功拿到签证的瞬间倒是让春亚记忆犹新。那时候的他,在办公室接到确认电话后,一个人哭了。

    曾经的艰辛塑造了现在的耿春亚。兼任自己公司总裁与在港内地生毕业生联合会长的他,正致力于将更多内地生前人的经验传承下去。靠做社交网络起家的他深知“圈子”的重要,内地生“要先抱起来,才能与外面竞争”。

    对大多数赴港内地生来说,他们的未来光明而固定。在这个世界瞩目的远东自由港里,“只有三种产业:第一,银行;第二,地产;第三,银行和地产。”乔苏说。单一但极度繁荣的产业状况决定了一切。在港内地生中,大多数人择业于金融、贸易、物流、地产、高科技及工商业支援等行业,创业,只是极少数的“勇敢者游戏”。

    创业的艰苦无处不在。内地生景瑶为了备战创业比赛,连续熬了三个夜后,直接晕倒在第四天早晨。“在这样的竞争环境里,人自然而然都会变得勤奋,更勤奋,拼命,更拼命。”一位内地生说。
  • TA的每日心情

    2013-7-30 12:3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5:59:33 | 只看该作者
    勇敢者的游戏

    对内地生来说,除了优质的教育,繁荣的商业和自由的环境也是一个巨大的磁石。

    当乔苏仍在校园里做“新鲜人”时,她的师兄耿春亚已开始试图寻找属于他的创业之路。

    “搞学术,去美国;做生意,当然要来香港。”耿春亚一直相信他所看到的香港——中环价值,以及无与伦比的商业契约精神。这与很多内地生的理解有着范畴上的不同——钱并非一切,商业契约精神才是底色和核心。

    从一开始选择来港校,就是因为创业的决心。作为数届在港内地生的“大师兄”,耿春亚在很多学弟学妹眼里,就是一杆“老枪”。他创社团,拉投资,搞创业,办比赛,不亦乐乎。“上庄”(粤语,参与社团),对于他来说,是一项实践香港精神的实验。

    2005年,刚刚从港校毕业的耿春亚,为了体验创业的最坏结果“一无所有”,选择到香港街头实地体验。他在香港沙田广场,席地而卧,露宿一夜。当晚天气很好,广场上仍有三五个香港年轻人成堆。烟头,啤酒罐,滑板,“倾解”(粤语,聊天),让他们整夜未归。
  • TA的每日心情

    2013-7-30 12:3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5:59:07 | 只看该作者
    9年来,内地生一直被看作内地考试制度优胜者的新兴“精英”移民:通常以优异的考试成绩获得港校青睐,接受中西合璧的良好教育。他们大多学商科,从业投行、会计和证券,工作在港岛。他们勤奋,务实,上进,在体面的收入里求尊严。最后,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则成为一个理所当然的诉求。

    从只会在食堂讲一句“买叉烧饭”的粤语,到真正与香港人打成一片,内地生往往需要两到三年时间。9年来,港校的各式内地生联合会、联谊会层出不穷,内地生们在自己人的“圈子”与“圈子”更迭中完成从番薯人(新生,港校潮语)到“准香港人”的华丽转身。

    在与内地生打交道数年的香港人Alex眼里,他们非“富”即“贵”,拿奖学金来读的是有才,自费数十万港币读的则不只有才,还有财。

    每当有朋友问及张子律和他的女友,比之北上广,来香港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他们说“住满七年,拿身份”。“这里社会发展更完善,人好,也有规矩。”张子律相信,与回流北上广相比,留在香港是件“有盼头的事儿”。
  • TA的每日心情

    2013-7-30 12:32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5:58:43 | 只看该作者
    到香港去

    现在,相比北上广的同龄人,乔苏的港式生活精致且典型:听歌剧,看赛马,入酒会,半岛酒店会客喝下午茶,感恩节休假去巴厘岛,购物在中环铜锣湾,周末不在兰桂坊就是坐游艇出海,西贡吃海鲜,偶尔也上太平山和闺蜜小酌看夜景。

    乔苏曾以650的高分选择入港读本科,而非清华北大。“(香港)很精彩。”像乔苏一样的尖子们往往因为香港比内地更国际化的环境,比海外离家更近的地理位置而入读港校。

    内地生张子律在2007年选择了香港浸会大学。在他看来,香港是一个拼自己,几乎不需要拼爹的地方。路政署的公务员会三番五次跑到家里,可能只是为了让作为抽样调查对象的你对香港交通表达意见;楼下的清道夫一句普通话也不会讲,但是坚持每天和你打招呼。内地生们渐渐习惯了香港规矩与人情。

    内地生赵小龙来自贵州山区,2007年由港府资助到港读书。三年中,他不仅每个月都寄给父母生活费,还在毕业那年用攒下来的奖学金给家里盖了一座房子。赵小龙计划金融专业毕业后努力留在香港,“因为在香港,未来才有了可能性”。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7 14:01 , Processed in 0.04809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