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36|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手记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7-27 03: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王寅的专访,载于《外滩画报》第540期,原文链接http://www.bundpic.com/2013/05/21900.shtml 
  
  印象里王寅不是多话的人,而且独来独往,但是聊起摄影,他却“有说不完的话题”。2003年,由于采访需要和数码相机普及,王寅买了一台佳能G5,从采访对象、展览演出到城市生活,摄影渐渐成了他写诗以外另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摄影更多是让我愉快,如果不拍照,我可能不会走那么多路,不会去那么多地方,也不会仔细观察很多东西。”现在他的装备已经更新换代到了5D Mark III加iPhone的组合,因拍照而快乐的心境并没有改变。
  
  去年10月,王寅的图文摄影集《摄手记》出版,这些作品原是发表在《书城》杂志上的专栏,照片展示了他满世界跑的生活,短文则记录了照片背后的故事。这本书的风格和形式都容易让人联想到维姆·文德斯的《一次》,他们的照片里都有叙事,但又避免了强烈的戏剧性,当然,因为一个是导演一个是记者的缘故,他们的镜头都有机会拍到不少有名的人。比如罗伯特·弗兰克——这个王寅曾经喜欢和学习过的著名摄影师。
  
  《摄手记》在今年年初获选2012年度新浪年度十大好书,很快售罄加印,不过更让王寅高兴的是,他发现网上好多人因这本书把自己的相册也命名为“摄手记”。“这是个好名字,接下来还要出一本《iPhone摄手记》。”
  
  喜欢的摄影师每天在变
  在2009年的一次访谈里,王寅说“玛格南的大部分照片已经不能满足我了”。当时他比较喜欢马丁·帕尔的作品。去年有人向他求证,结果他说:“现在我已经不喜欢他了。”于是我重问了这个问题,这次他回答:“我很喜新厌旧的,喜欢的摄影师每天在变。”对他来说,看照片和读诗一样,首先是模仿,后来就是超越。“‘超越’不是说我拍得比他好了,而是说对我没有启发性了,随着经验的增加,鉴赏力提高了,能够打动你、对你有冲击力的照片越来越少了,虽然肯定有点眼高手低。”像很多喜欢纪实摄影的人一样,王寅曾经也被“玛格南风格”吸引,喜欢战争题材、私密题材,现在却更偏爱平易的题材。他自己也擅长拍日常生活,对他来说在日常之中永远不存在“没什么好拍”的问题,“拍就是了”。本质上讲,他是对建立在偶然性基础上的戏剧效果产生了怀疑。比如罗伯特·弗兰克有一张照片拍了星条旗下一个人在大哈气,旗子刚好把脸遮住了。“我现在对这样的照片有更多反思了,因为事实上这是利用视觉漏洞篡改了现实,加上强烈的主观意见和政治寓意,把偶然变成了必然。”
  
  相反,阿拉·古勒更具诗意。去年王寅去了土耳其,偶然在书店里翻到他的一本的黑白摄影集,拍的是60年代伊斯坦布尔老板姓的生活,“非常朴素、干净、真实,没有渲染”。虽然现在那些场景已经没有了,但很多建筑还在。王寅买下这本影集最初是因为帕慕克给他写了序,回国后重看《伊斯坦布尔》,发现书里的很多照片都是古勒拍的。“我那时候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他的拍摄方式,那绝对是大师级的,但以前不知道这个人。”
  
  类似的偶然还有很多,有一次在波兰的一个画廊里,王寅随手翻到了一本《立陶宛摄影年鉴》,其中有些不错的照片,由于平时很难看到立陶宛摄影师的信息,他把在网上搜索他们的姓名,发现了一些很好的摄影师。安德鲁·摩尔是他在纽约的书店里觅到的,也是他还没“超越”的摄影师。这个美国人在2000-2004年用大画幅相机拍摄了巨变之后的俄罗斯,尽管他的记录工整严谨、不动声色,但王寅却觉得“帝国褪色的荣耀、纪念碑式的凝重和哀伤的隐喻”在画面中随处可见。相比之下,“玛格南的浪漫主义就相对比较简单了”,如今更让王寅着迷的,是不动声色之中的态度。
  
  不应该再拍这样的照片了
  从王寅对安德鲁·摩尔的推崇之中大概可以感觉到他希望转变的意愿,因为那些成系列的,而且美学上高度一致的组照在他以往的作品中几乎没有见到过。他确实在考虑拍专题了。
  
  尽管不少人是因为摄影而知道王寅,但他自己在这件事上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野心。他就是走到哪拍到哪,并不为了拍专题而拍专题,也不会为了抓住绝妙瞬间的快感真的去做摄影记者。他花了将近10年时间才觉得拍专题的各方面条件成熟了,而很多人一开始就想利用这种更容易显出好来的形式。
  
  “《摄手记》里这些照片比较讨巧、比较清新,没什么负担,也没什么深度”。问他什么算是深度,他讲起去年11月在南京和翟永明一起的影展暨朗诵会,活动把他的摄影作品放得挺大的,他在现场看着突然就觉得,“我不应该再拍这样的照片了”。“再拍下去就重复了,无非拍得更漂亮一些,或者没去过的地方拍到了,”他说,“所以我在想以后拍的应该会不一样,会有思考,我也在筹划几个系列的题目,用一两个月时间一鼓作气去完成。”但是王寅还不肯透露这几个提起来就让他不由自主地露出笑容的题目。
  
  然而有些变化已经显而易见了。以前王寅不拍上海,他是上海人,却觉得家乡没什么好拍的,既没有亲近感,又没有距离感。开始拍上海的一个原因是台湾的出版社约他写一个“双城记”,规定其中一个城市必须是上海。这也迫使王寅去关注上海的很多东西,他甚至笑称自己曾经“有眼无珠”,对生长的地方熟视无睹。自从用上了iphone,他才突然找到了看上海的方式。王寅惯常使用的是广角镜头,而手机的局限性逼着他靠得更近去拍,很多东西就被放大了。“其实主要的问题不在于设备和对象,而是你打开了之后,一切就都有了。就是把焦距调到合适的位置,你原来可能是近视,现在戴上了眼镜。iPhone就是这副眼镜。”现在王寅几乎每次出门都有收获,用iPhone两年,已经拍了很多很多。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22 04:27 , Processed in 0.06018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