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虫百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06: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秦汉开始,中国才出现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秦代开始的郡县制,在汉代发扬光大,体系组织更加严密。所以说中国的政治,当从汉代开始。
  
     钱穆先生从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等方面论述了汉代政治利弊。
      问题,是制度执行的延续。接下来,我们可以清楚看一下其利于弊了。
      首先说政府组织。从上面的层次结构可以看出,在汉朝,皇室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室是皇室,政府是政府。 皇帝存在标志着国家的统一,政府则负责国家的政务。政府的首脑是宰相,宰相相当于副皇帝,或者职业经理人,皇帝更像是董事长。皇帝手下有“六尚”,尚衣、尚食、尚浴、尚冠、尚浴与尚书。而宰相的秘书处,则有十三个部门,称为“十三曹”,相当于现在国务院下边的各个部。中央政府最高级别的官员是三公、九卿。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主管行政,是文官首领;太尉主管军事,是武官首领;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相当于副丞相。地方政府有别于现在,共分为两级:“郡”与“县”,我们现在是三级:“省”、“市”,“县”。汉朝共有一百多个郡,每个郡有十到二十个县,行政区域较小,更加便于管理。
      有汉一代,虽然在形式上皇权和相权是分离的,但是我们是一个不太注重即成文法的国家。所以遇到雄才大略之主,如汉武帝等,相权被剥夺无疑。汉武帝死后,小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年岁尚幼,为防止他母亲干涉朝政,武帝杀死了昭帝的母亲。以前,皇室的事情实际是由丞相来管,而汉武帝时,丞相权利全被剥夺,现在要死了,皇室总得有人来管。武帝临死之时,派大将军霍光辅政。霍光自然成了皇室的代理人。形成的局面是,内有将军,外有丞相。将军是皇室代理人,丞相是朝廷代理人。这样就形成了“内朝”和“外廷”。内轻外重的政治难题将一直延续。于是有王莽代汉而兴,王莽便是由大司马大将军而掌握大权的。
       总结汉朝的政府组织,虽然在设计形式上区分了皇权和相权,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却没有一种监督机制能够保证这种形式的延续,以至于出现了“内重外轻”等一系列问题。
       再说选举制度。组织搭建好了,接下来就“找人唱戏”。汉朝公务员的来源渠道有三种方式:无定期选拔,特殊人才选拔和举孝廉。无定期选拔,比如说今年大旱,那肯定是政府失职,老天生气了,下诏举荐贤人,来为国家百姓办事。特殊人才选拔,比如今年要出使匈奴,那得找一个懂外语的人来,这就是特殊选拔。而影响最大,来源最广的当属举孝廉。孝就是孝顺,廉就是廉吏。朝廷会下令各郡举荐德才兼备的人为国家办事。如果举荐不出来怎么办?那你作为一个堂堂的地方长官,连一两个人才都举荐不出来,肯定是失职,朝廷就会考虑给你一定的惩罚。所以每年每个郡总会举荐一两个孝廉。按照定制,郡国满二十万户得举荐一个孝廉。中央会对举荐的人的素质进行考察,举荐渐渐变成一种从政的资格,而孝廉二字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政府中供职官员来自全国各地,可以保证其所代表的政权是全国性的。同事,读书人也获得了更多的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或许有人会问,人才由地方举荐,举荐的人会不会是贵族或有权有势的人的后代?这种现象肯定是有,但是毕竟是少数。汉朝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都是读书人,都是由地方官举荐而来,并不是因为其主上的血统或者与大官、皇帝的关系。这样的政府,称之为士人的政府或着读书人的政府或许更加合适。
      官员多从读书人而来,这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书。如果人人有书读,自然是公平的。但在汉朝,印刷术还没有发明,文字多写在竹简之上,普通人家要获得书是很难的。一方面读书可以入仕为官,一方面书又是如此紧缺的资源。所以每个郡可供选择的人才来源并不是很多,翻来覆去或许就是那么几家。这些家族随着在朝为官的人越来越多,门庭越来越显赫,形成“士族门第”,造成了客观上的不平等。魏晋时期的门第社会即滥觞于此。
       再说经济制度。其实主要是赋税制度。汉朝“三十税一”,也就是国家从弄明的收入里提成 3.33%,这个比例不算高。轻徭薄赋的理想基本实现。然而汉代税制的问题就在于土地政策。汉朝承认耕者有其田,不仅可以有田可种,还可以自由买卖土地。这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出现。有实力的人开始兼并土地,成为田主。而没有土地的则成为佃农。虽然国家征税很低,但是田主征收租金却很高,达到50
  %。国家税赋很低,结果是便宜了田主,农民没有捞到任何好处。为什么赋税这么低农民还要出卖自己的土地呢,这个问题以后详说。
      地分为两种,一种是耕地,一种是非耕地。耕地我们已经讨论了,这个税收归国库,这个我们已经讨论了。那么对于山林,河流这些非耕地呢?这些非耕地属于皇室,税收则归皇室,由少府征收。非耕地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禁区。但后来,非耕地经常有人闯入,砍柴渔猎,谋取私利。刚开始还要管,后边也难以遏制。那怎么办呢?设卡收税。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比如今天张三到湖里打了20斤鱼,路过关卡的时候就拿出几斤鱼来缴税。这便是最初的工、商税的来源。
      在非耕地收入较低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式尚可。然而随着历史的前进,这种非耕地的收入逐渐高了起来。最为关键的两项收入便是盐和铁。汉武帝攻打匈奴,耗光了几代皇帝的积蓄。汉武帝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他又下令富商,主要是盐商、铁商捐钱。这些人不愿意捐钱。汉武帝一想,这不都是我的地方吗,让你们去开发,从中渔利,我为什么不自己开发。于是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国有。这便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盐铁政策。
      最后说兵役制度。汉代兵制是全国皆兵的。兵役分为三种:一是到中央做卫兵,一是到边郡做戍卒,一是在原地方服兵役。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三种兵役。做卫兵为期一年,待遇比较优厚,国家付给来回路费,平时吃的穿的也是财政补贴,初到和期满还有皇帝设宴款待。戍卒待遇要差一点,来回路费、食物等得自备,不过期限很短,只有3天,来回也就5天。如果你不愿意去,交300钱便可免戍。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地方的兵役。每年秋天,凡属壮丁,都要集合操练一次。为期一月。这种地方兵役一般是以郡为单位。各地方根据当地的地理形势,分别训练各兵种,如车骑(骑兵和车兵),楼船(水师和海军),材官(步兵)之类。兵役制的问题在于虽然全民皆兵,却由于训练时间太短,导致军队战斗力并不高。
       除兵役外,还有力役。每年一个月,给政府做义务工。修修路,修修水利什么的。如果不去,可以给200钱免役。
      除了以上三种兵役和一种力役,每个公民还需缴纳人口税。汉朝的人口税一视同仁,小孩,乞丐都不例外。也就是一个人,不管你有没有赚钱的能力,不管你有没有就业,都必须缴税。不缴税就是犯法,就要被抓去做苦工。而汉朝还有另外一个规定,奴隶的人口税由奴隶主来负担。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宁愿卖身做奴隶。国家为禁此风,规定奴隶的人口税翻番。即便如此,很多奴隶主仍然愿意,因为入山开矿等需要大批人力。而奴隶由于加入了这个发财集团,起生活水准还可高于一般农民。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公司,奴隶主是负责人,奴隶是员工,人口税和平时的工资是为这个员工支付的劳动报酬。
      我们再来看汉朝的制度:在政治组织上,已经意识到皇权和相权应该区别对待;在选举方面,也意识到评价人才应该有一个客观可行的标准,而且按户口比例推荐人才客观上使得政府成了一个全国性政府;在税收方面,轻徭薄赋,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兵役制也做到了全民皆兵。所有制度设计之初的意愿都是好的,在具体实行过程种问题渐渐产生,例如君权和相权的区分终究引起了内朝和外廷的矛盾,察举制度则形成了不平等的“士族社会”,但不可以此抹杀其合理性,一律归之为专制或者黑暗。
  
  
  
  注:由于是读书笔记,很多内容只是原文的摘录与总结。若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建议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原著。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6 01:00 , Processed in 0.04522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