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33|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7-23 18: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已经读了三遍,但是我资质愚钝,除了序言和总论之外,就像是普及了历史知识,显然,钱穆先生是大家,像我这种原本不爱读书,知识面狭窄的人,领会不到钱穆先生的深刻用意,但是我也想写点关于制度的我自己的感受,看看将来我读第四遍、第五遍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制度有点像人和人之间的博弈,这两处“人”,不太好用其他的代称替代,既可以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也可以是统治者与反对者,还可以是反对者与被统治者。如果制度不能够使大多数人在博弈中获益,那么制度的生命力就是脆弱的。从这点来看,我们不能说中国2000年的封建专制(钱穆先生认为封建制度自中国秦汉以来就不复存在了,但我还想不出用其他名字来替代,姑且就还这么称呼吧,毕竟大多数人都这么称呼)是反动的、黑暗的,存在即是合理的,说明它是有一定生命力的,但是必须在一定的历史限度之内能够得以存在,超出了它的承受力,必然会发生质变,我想总应该历史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即钱穆先生所说的“历史意见”。我想,除地域的特殊性之外,正是制度的这种特征,是中华文明持续了数千年之久,外来民族统治中国期间,制度并未发生质变,可见中国的制度在历史上是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博弈的获益者是制度生命的决定者。
  制度具有惯性。制度以社会习惯的方式建立,约束社会习惯。从太平天国的“耕者有其田”到中共的“打土豪分田地”,又从严格尺度标准的计划经济到相对开放自由的市场经济,当中国的地理位置已经不能再为稳定提供庇护时,百余年的历史上的制度巨变不可避免。但是在变化的过程中,总会有一种阻力在阻碍着制度的更迭,这就是社会的习惯,因为制度来源于社会的习惯,而社会的习惯代表了大多数人认可的规则,能够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当新的历史事件发生后,原有的制度可能无法再代表多数利益,但社会思维并没有及时转变,为什么,很简单,因为人太多,需要时间。当中国匆匆转向现代法治,当中国匆匆强调当前如何民主的时候,社会思维还是老一套,对新事物的排斥,对新规则的不信任,导致制度不能顺利落实。一句话,需要时间。
  最后想说的一点,面对制度,面对社会,总有些无力,总觉得中国缺了些什么,大概是一种信仰吧,我们不是不自由,我们是太自由,我们的内心太自由,我们就像是一盘散沙。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2 23:44 , Processed in 0.04443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