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0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罗马人的故事1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08: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必然向前是真理,同样,历史上偶然事件的积累也是真理。要想做历史的主人公,需要做到的是尽快解决和摆脱不好的偶然,把好的偶然引向必然。
                                                                                                                                               ——盐野七生
  
  
  史料的繁杂与缺失,真相的模糊不清,写一个朝代兴衰是个浩大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明朝那些事儿》做到了,当年明月不止讲了一个好故事(语言的运用、章节的编排、史料的取舍),更把自己的观点代入其中,但是却还没有脱离大的正史轨迹。而《罗马人的故事》和《明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遵循正史的前提下,把握好了语言的运用(总体上翻译还是蛮不错的,当然这是第一步,不知道后面如何)、章节的编排、史料的取舍,更关键的是盐野七生想从这段历史找到从偶然引向必然的那些因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俺喜欢读历史书的根源,因此一本好的历史书不只是讲了一个好的故事,更是能引起你的思考。读史关键在于,你对历史如何提炼、如何思考、如何给出自己的意见和结论,当然最后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准则。而《罗马人的故事》正是能够给你足够多素材的书,让你去完成这种对历史的“自我学习”,千年的罗马史实在给了我们太多太多。
  
  言归正传,说说《罗马人的故事1》的感悟
  
  1、开放与包容
  建国的王政时期,六位国王出自三个不同民族(这个词并十分恰当)——罗马土著、萨宾人、伊德鲁里亚人;战败国一般不会成为奴隶,而且很多时候会授予市民权,而市民权是有在市民大会上行使投票权力的;战败的将领并不会被过分处罚;对被征服者的神明充分尊重;贵族与平民都有成为官员甚至执政官的可能(虽然难易程度不同)。可见,罗马的开放与包容程度绝对令人乍舌。
  
  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群体被罗马捏合在了一起,用中国的历史词汇来描绘,这有种王道,甚至仁道的理念在里面。与之对应的希腊,虽然也曾经辉煌过(民主的雅典、军国的斯巴达、无敌的马其顿),但缺少包容(在雅典必须双方父母皆为雅典人才可以授予市民权,而斯巴达更甚)让他们的衰落不可避免。想想连对希腊贡献巨大的亚里士多德也从未成获得雅典市民权。
  
  一个国家的短时强盛可能不一定源自包容,但国家长久繁荣则必然少不了开放与包容,甚至俺认为这是首要条件。中国历史上的例子也很好举,唐朝正是胡汗结合的最高巅峰,胡汉混血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天可汗不只是由于唐的军事强大,更是唐王朝开放包容政策的体现。清朝的界碑由满汉藏蒙回五种语言写成,康雍乾的盛世也缺少不了这种开发与包容(这里肯定很多人存疑,算是俺的一家之言吧)。
  
  当今自由主义、开放社会这些理念,也许能从罗马这里找到最好的论据。大至国家,中至企业,小至家庭,我们都需要学习这种开放和包容。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零和博弈”的世界中,民族主义也在全球化的过程显现出了更多的弊端。学学罗马吧,无论文化,无论语言,无论地域,无论贵贱,把曾经的敌人变成朋友甚至战友者方能恒强于世。
  
  2、规矩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中国缺规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两千多年前孔子不就在《论语·阳货》感叹“礼崩乐坏”。中国人就是变通的时候太多,规矩的时候太少。上升到社会、国家、文明层面,咱们的文明也总是对规矩缺乏基本的认识与尊重。
  
  而罗马绝对是一个处处有规矩,处处守规矩,处处敬规矩的民族。政治上,执政官、元老院、市民大会三位一体,每年选择两名执政官的制度行使几百年而鲜有违背。军制中武器配备、老中青搭配、单位数量的严格控制、军官的选拔甚至安营扎寨都有绝对严格的规定。外交上罗马也同样坚守几百年来的规矩,对投降的城邦绝不屠戮,与同盟国互相扶持数百年,战争开始后也不增加盟友的赋税,与交战国也同样信守承诺。
  
  罗马人有规矩却不保守,规矩不对就改,当然改之前还是要绝对服从的。平民与贵族矛盾大,就设立护民官;平民阶层随着地位的提高也可以竞选所有的官职;元老院也不仅仅是贵族的议事场所。因此并罗马没有陷入雅典、斯巴达、马其顿那种墨守成规,阻碍发展,相反在最初的五百年间缓缓进步,也许步伐不快,也许存在反复却没有停止向前。
  
  3、制衡下的效率
  绝对民主的雅典,寡头政治(精英统治)的斯巴达,王权的马其顿,没一个能长久的兴盛下去。每一种政治模式都有它的优势,历史上都有过辉煌——伯里克利时的雅典,列奥尼达时的斯巴达,还有亚历山大大帝时的马其顿,但其盛极而衰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外因不去探讨,内因中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他们都缺乏一个制衡而有效率的政体。
  
  雅典的绝对民主,最好的体现是“陶片法”——只要攒齐6000块签名的陶片,任何希腊高官都可以被驱逐10年。但正是“陶片法”也加速了无政府主义的泛滥,成为操纵民众情绪和党派斗争的工具。希腊的民主的公平性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其效率低下以及任意而为也同样令人咋舌。除非当政者像伯里克利这样,既有实干才能,又有政客厚黑底蕴,外加受民主欢迎的性格,否则内耗不可避免甚至致命。
  
  斯巴达运用的是寡头政治(精英执政)的模式,有国王也有执政官,但真正重大的决议和国王的存废都是有元老院掌控的。即便存在公民大会,但投票权重上贵族超越了半数。寡头政治的效率提高了,还有容错的空间,更能防止王权的过分独裁。但民主中精英成分太浓,普通民众没有可以议政的渠道,贫富差距拉大(斯巴达看起来是最过集体主义的城邦,但集体与集体间差异却是巨大的,很多人被剥削了公民权),阶级矛盾严重。最终斯巴达在不断的起义中走向了衰退。
  
  至于马其顿王权的坏处,不用过多的解释。2000多年来中国的皇权统治,让我们重复着治乱循环中,永远生活在“一部分是想做奴才而不可得的时代,一部分是坐稳了奴才的时代”,明主、昏君层出不穷。
  
  罗马很好的避免了过分集权与过分民主,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的结合紧密并互相制约。需要国家集权度过难关时,执政官的职权会上升,甚至会任命独裁官;元老院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贵族议会,很多平民阶层也能成为元老院的一员;公民大会选举执政官,却不能选举元老院,这又让元老院能够避免民意中因情绪而产生的不好的决定(有点英国上院的感觉);公民大会的投票权重也从原来的第一阶层超过半数,变成代表中产阶级的二三四阶层成为权重最高的部分,避免了贵族过分揽权。制衡而有效率,平民的诉求基本都可以满足,但是却不是唯民意而是从。有点杰弗逊的建国理念——在保持不韪民意的基础上,由精英统治。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7 01:31 , Processed in 0.04192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