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天向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顾随诗词讲记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10: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读了一堆关于古诗词的书籍。先是安意如的《当时只道是寻常》、《人生若只如初见》和《陌上花开缓缓归》,再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然后才是《顾随诗词讲记》,周汝昌的《千秋一寸心》和孟晖的《花间十六声》目前尚在阅读中。
  大抵什么东西一多,就自然有了比较与辨别的能力。个人看来,安的解  读偏重于诗中暗藏的历史和故事,而非诗词本身,虽有可取之处,但失之粗俗与粗糙,书中过于现代的语言也实在不适合用来解说古典诗词,破坏了古诗词本身的古典美;王国维先生自然是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其所著《人间词话》中的诸多理论都堪称经典,是多少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我这个对古诗词只有一知半解的鼠辈是万万不敢对其妄加评论的;顾老亦是难得一见的大师级人物,从《顾随诗词讲记》一书中可以看出,他不仅对诗词本身和诗人词人有着独到精辟的见解,对诗词的阐释更是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古今中外的诗词信手拈来,其中还不乏对人生、对生活、对为人之道的深刻领悟;周汝昌也是国学大师,他的《千秋一寸心》目前虽只读了一篇,然而他与顾老在讲解风格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周严谨,而顾随意。
  王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诗词有“隔”与“不隔”之别。此观点不仅适用于诗词,且适用于全部的文学。而用来评论对诗词的阐释,亦是适合的。对于安意如,在此就不浪费笔墨了,就王、顾、周三位大师来讲,王和周都偏于严谨,因而与读者“隔”;其中王因为用古文书写,而且是纯理论的解说,对于现代的年轻读者来说,又多“隔”了一层。而顾老随意的阐释风格(说“随意”并非意味着不严谨)就“不隔”,让读者和听者都觉得亲近平和,容易接受。这大概是由于《讲记》是根据其学生叶嘉莹教授当年的课堂笔记整理而成的缘故吧,比较口语化。
  撇开学术观点的差异,单就阅读乐趣来讲,我还是偏爱《顾随诗词讲记》。每每读到书中精彩的话语,就好比坐在课堂上听名人大师的演讲,往往要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脸上,分明是那么平静的会心一笑,而内心里,却早已是心花怒放。
  
  在此摘录书中的几段精彩话语:
  诗人是寂寞的,哲人也是寂寞的;诗人情真,哲人理真。二者皆出于寂寞,结果是真。诗人是欣赏寂寞,哲人是处理寂寞;诗人无法,哲人有法;诗人放纵,哲人约束。故在中国,诗人与哲人势同水火。但大哲人也是诗人,大诗人也是哲人,此乃指其极致言之,普通是格格不入的。
  学时要博采,创作时要一脚踢出。若不然便处处要低一格。
  读文只重视其形式音节之美,容易受其蛊惑,而忽略其内容。形式音节好,其内容未必是。当以近代人的头脑读古人书。
  文学比镜子还高,能显影且能留影。文学是照人生的镜子,而比照相活。
  任何一名词皆可加形容词,而其最适合者只有一个。明白这一点则知近代白话文所用过多之形容词是太浪费、太零碎,不是完成,而是破坏。而且写文学作品应少用名词。……如请某人吃饭,说“来”即可,何必说“来”、“坐下”、“张嘴”、“吃饭”,等等。真是破坏。
  ……
  此类妙语,读来真是令人在肃然起敬的同时又欣然而笑。我原是个阅读时喜欢摘录精彩语句的人,然而这本书中如以上这些或精辟或独到或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的话语实在太多,很多话都可以单个拎出来另作文章。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曾在课堂上对我们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大意是:学英语要有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先要“死去”,即要先下苦工夫吸纳知识,要先“进去”,这个过程一般都很辛苦而且枯燥;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要想办法“活过来”,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要“出来”。只有活过来了,才可以说真正学到家了。死了过去,但活不过来,则仍然称不上学好了。
  这个形象而经典的说法,我到现在也没有忘记。不光学英语,学任何知识都一样。
  做学问,传授知识,做到顾老这个地步,真可谓是“死去活来”了。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曾随手写下过这么一句话:“阅读此书时,犹如一个人,于黑暗的夜独自行走于街巷深处,正茫然无助地摸索着前进的时候,眼前却突然接连地亮起一盏又一盏的明灯一般,内心喜悦、欣慰,却无人诉说,也无法诉说,惟有默默地会心一笑,然后在光亮下愉快地继续前行。”这种感觉,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依然存在。
  一直以来,对于古典诗词都只有一些肤浅的了解,若说欣赏,也只是停留于表面,停留于个别优美的词句,从来都没有深入地去体会过。常常是人言亦言,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地摸索着前行。读了《顾随诗词讲记》后,不说从此就能读懂诗词了,但多少受了一些启发,头顶有了一盏照明的灯,至少可以走得容易一些,稳当一些,磕碰少一些。
  然而,不管别人解得多么好,那总归是人家的东西,不是自己的。要真正懂得诗词的奥妙,只能通过自己的阅读,靠自己一字一句地去领悟。正如顾老所说:读诗、读词,听人说好坏不成,须自己读,“说食不饱”。
  其实,又何止是诗词,所有的书籍,一切的文学作品,都需要亲自去阅读。
  阅读,是一件私事。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5-18 04:33 , Processed in 0.0395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