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血色浪漫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7#
发表于 2012-12-3 13:49:34 | 只看该作者
  怎么说呢,是不是刚看完的时候评价感觉最真切呢,我也不知道。
  昨天晚上看完的,这是我第一次看电子版的书,感觉没有纸质的好,我想这是一定的,那种合上书之后的沉思,是找不到代替品的。
  
  可能是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太高了,也可能是我之前看得东西的影响,(电影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书看过‘年轮’)所以这本书整体的感觉还是很平淡的,尤其是后面一段,亡命徒和小姐的爱情,刑警队侦破,这明明就是给电视剧写的嘛,就是奔着被改成剧本去的,这让我尤其失望。前面那段基本可以说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电影版,当我看那个电影时觉得有点意思,所以看这本书时就感觉平平,也许先看这本书后看电影,那我就会觉得这本书好了。中间那段因为看过{年轮},所以也是,感觉一般。这就是这本书啦,就三个大段落。越说越觉得没意思,唯一是我挺喜欢他这种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写作的,毕竟自己也是嘛,所以很亲切。
  
  我这写的什么呀,这么乱呢,哎,不管,贴了,总不能白敲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6#
发表于 2012-12-3 13:49:33 | 只看该作者
  <血色浪漫>很喜欢,让我改变了一些陈旧的看法,人生的命运真是掌握在其所处的环境之中,然而又不全是这样,就象书中的钟跃民,这个人物颠覆了我对坏小子的看法,你能说他不坏吗?不,当然不能,你能说他不好吗?答案还是不,但是他心中有一个底线,我只能说他是一个有想法,有凝聚力的人.无论是在动乱的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都能展露锋芒的人,在全书,我最欢这个人物.甚至于喜欢他的坏,喜欢他的机灵,喜欢他的义气,也喜欢他的真实,喜欢他的不把钱当回事,喜欢他不被任何事情套住的劲.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不会接受这样的人.又例如书中的宁伟,你能说他一开如就错了吗?他只是做了一件好事,然而这件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他本来可能成为一个将军,一个优秀的部队干部,这件事却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是他走上另外一条不归路的起点.当然,这也因为他太注重兄弟情,从这个人物上,你不能不感叹命运多变,人生无常.还有张海洋、袁军、郑桐、李奎勇、周晓白......他们都是特定环镜下真实的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5#
发表于 2012-12-3 13:49:32 | 只看该作者
      看《血色浪漫》缘起是和一班朋友聊天。
      夏夜,街边的大排档,烧烤烟雾缭绕,空酒瓶、花生壳洒满一地,油腻的桌上摆满了烤串、毛豆、啤酒。这是我们的青春,喝酒聊天,一边享受腐败、一边诅咒生活。
      聊到上个世纪60年代全国山河一片红的蔚为壮观,没有硝烟炮火,在武斗和呐喊声中,一场集体高烧,一代人挥霍了人生中最光辉灿烂的日子,回头看,人影层层叠叠,每个都是自己,每个又都不是。
      后来,花两天时间看完了《血色浪漫》,比起《阳光灿烂的日子》,它厚重、现实多了。
     、没有女人看完这本书不喜欢钟跃民,但也没有多少女人有勇气爱他。
      钟跃民诗人般的浪漫气质并没有淹没在混乱而血腥的京城,没有流失于陕北缺衣少粮、生存比自尊更加重要的岁月里;和平年代,他摊煎饼、牢狱之灾、开饭店、可可西里探险,饶有兴致扮演诸多角色,为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添加精彩的一笔又一笔。他一直在路上,怀着一颗未泯的童心,怀着对周围生活敏锐的洞察力,怀着对世界无限的好奇,走在自己人生的路上,体验各种人生况味。
      这样一个男人,如果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会经历怎样的波澜壮阔啊?可惜,撩开生活浪漫温情的面纱,那段岁月其实面目狰狞,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钟跃民,包括他身边的女人们。
      周晓白爱他,他们那段不能称之为爱情的交往,让她心心念念20多年,但周晓白是那个年代高干子弟的典型,注定经不起太多的风雨,她要的是有责任的丈夫,稳定的家庭,寻常温暖的生活,所以她只能选择袁军,所以她只能退回朋友的位置,揪着一颗心,注视、关爱钟跃民在生活的浪潮中跌宕起伏却怡然自得。
      相对于小高,我更加喜欢秦岭,她身上的气质更接近80年代出生的我们,有着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气,但又不把爱情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在那个女权低微的时代,她算是特立独行。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钟跃民没有去念书,如果钟跃民和她一起去念书,如果她接受钟跃民的求婚……,他们的结合或许会如大多数的读者所愿,不过这仅仅是“如果”,事实上,当秦岭和钟跃民再次相逢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他们不可能走到一起了。
     “海风一直眷恋着沙,你却错过我的年华,错过我新长的枝丫,和我的白发”
      大段大段的生活空白不可能靠爱情就能填补。钟跃民入狱前撞破了秦岭和包养她的男人,他挥拳为彼此的关系作结,一个男人血性的表现;秦岭没有怪她,在关键时刻还拉了他一把,还了他亏空的50万。
      周晓白说秦岭出卖自己,其实不是。秦岭选择李楚良是必然的,就算不是为了钟跃民,她也会和他在一起。秦岭跟了他那么多年,不是没有感情,作为那个时代女人,她再坚强勇敢,随着年龄的增长,钟跃民给她的激情、刺激会慢慢倦怠,她也会想念家的温暖,与其到时候彼此怨怼,还不如好好告别,和珍惜自己的人一起,完满生活,回忆起如烟花般绚烂绽放的情感,淡然、微笑。秦岭一个华丽的转身,成为钟跃民人生一段美丽的传奇,铭心刻骨,聪明女子。
      至于小高,我没有办法评价,她能够理解并接受钟跃民在路上的生活方式,并选择陪伴他,足够勇敢,但是和秦岭比起来,她的性格太过模糊,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安排这样一个角色,让钟跃民继续潇洒不好吗?
      和钟跃民一比,袁军、郑桐、张海洋、李奎勇、李援朝……他们就黯淡了许多,倒是宁伟这个角色,笔墨不多,却让我唏嘘不已。他被迫复员、开公司、被骗、入狱、越狱、杀人,他一步步踏入命运的陷阱,几个小小的偶然就注定了他一生悲戚,几番挣扎,无处逃脱。看到他的死亡,我哭了,他的悲剧结局有自己的行差踏错,但更多是造化的无可奈何,他选择这样的方式死亡,是条汉子。
     “他们的浪漫在血色黄昏中弥漫成昨日的回忆”、“青春不过是一场绽放到极致却结束得太仓促的事”喜欢这两句话,为那个信仰狂热、个性泯灭、灵魂失重、物资紧缺的时代落下完美的注脚。
      还好,我生在现在。
      还好,我的青春正在绚烂绽放,却没有仓促收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4#
发表于 2012-12-3 13:49:31 | 只看该作者
  在路上
  我会这样一直前行
  我向往的是前方的风景
  我追求的是未知的远方
  即使会在你身边停留
  不要企图挽留
  我不会永远在你身边驻足
  因为生活不能这样归于平静
  因为追逐的身影永不会向生命妥协
  在路上
  我会一直在路上
  生生不息的探索着未知的版图
  直到有一天我倒在路边永远不在醒来
  但我的灵魂依旧会继续这没有尽头的路程
  不要以为我是拥有什么崇高理想的旅者
  我只是一个
  贪玩的孩子
  -----题记
  
  血色夕阳下,他上演着那个年代属于我们自己的浪漫。
  动荡的社会,被拘押的父亲,带着“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帽子,他无所顾忌,他肆无忌惮,但他有自己的思想,他有自己的想要的生活,他不需要约束,他渴望自由。
  
  他是那个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顽主
  他是那个好吃懒做的下乡青年
  他是不停破坏部队纪律刺儿头兵
  他是那个每天都城关人员打游击战的煎饼小贩
  他是那个奢侈糜烂狡猾阴险的商人
  ……
  
  他是这么的不安于现状,他永远在路上,他只忠于他的内心感受
  他只是个贪玩的孩子,把自己和世界放在一起玩游戏
  所以他是幸福的,他很幸运的懂得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一直在路上,尽管他也明了事物发展的一切规律,和世间所有的潜规则,知道自己在这一切的控制之下,他不想再做无谓的挣扎,只愿在有限的空间释放他自己,尽情享受生命,享受自由带给他的种种快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3#
发表于 2012-12-3 13:49:30 | 只看该作者
  更爱郑桐
  
  这本书,在我感觉,有很多flawlessness ,但是他给我的震撼,已经足够。
  
  很显然看完这本书,很多人都会喜欢钟跃民,喜欢他的生活方式,喜欢他那种在路上的感觉。我也喜欢他,甚至喜欢他的流里流气,喜欢他的贫嘴,但是自从看了这个片段后,我更喜欢郑桐。
  
  蒋碧云感觉到,郑桐这几年的书没白看,他在思索着什么,他的思想正在发生着一种深刻的变化,近似涅架似的蜕变,他的脑海中时时闪现着思想的火花,对人生和命运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感悟。
  
  就是郑桐和蒋碧云坐在那棵树下,黄土高原显得凝重,苍凉,如血的残阳斜照在纵横起伏的山峁上,他目光迷离的睨视着远方,嘴里喃喃自语,念着那首慧特曼的诗。就是从那时侯起我的心被他震撼了。比起钟跃民,我更爱他。
  
  我的气质与钟跃民更接近,然而身边却有一个郑桐似的人物,正在慢慢被他吸引。那个傍晚,那个傍晚的郑桐带给我的震撼到现在,一直没变。
  
  我总说自己是个要流浪着但恋家的孩子,说不定哪天,我会像钟跃民去寻找那种在路上的感觉,去体验生命的过程,可我并不喜欢作者用“游戏人生”这个字眼,人生,容得你游戏吗?如果钟跃民像李奎勇那种出身,他会用“游戏”吗?应该是作者用错词了,应该用体验人生,我这样觉得!
  
  钟跃民喜欢玩,但是他并没有,对人生不屑一顾,他认真对待了他每一次玩的过程。所以我请求不要用游戏人生来形容钟跃民的人生态度。我不是钟跃民,但很有可能我也会去找那种在路上的感觉,所以为他说话,就是为自己说话。
  
  但是什么东西都要互补,人总有点会喜欢与自己气质相反的人。我觉得自己更像钟跃民,但我更喜欢郑桐。也许并不是自己是什么,就一定要去喜欢什么。
  
  还有为什么用朽儒,腐儒来形容郑桐呢?我感到愤怒!
  
  “他的脑海中时时闪现着思想的火花,对人生和命运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感悟”一个这样的人,会府会朽吗?虽然我现在不能好好的例证,但是,我坚信,不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2#
发表于 2012-12-3 13:49:29 | 只看该作者
  看完这部片子,这是我最真的体会.
  现在,很多人活的很累.原因来自很多方面,有社会的,有自身的,总之,为了生活,每个人要伪装自己.有的为了迎取上级的欢心,有的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有的为了自己的地位......这些人在生活中有太多的名利要拿.有太多的顾及.因此,他们要表现的不是自己的内心,而是要表现另外一个人,所以他会觉得累.而钟跃民却做到了为了兴趣,为了自己的喜好而生活,抛开了很多人一辈子追求的东西,他却能做到.这其中有很多人羡慕的工作,在部队他觉得没劲,主动要求转业,这可能是很多我们这代人都向往的地方,他却要寻求新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充实,更加的多采.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都在寻求铁饭碗,甚至希望是一辈子的铁饭碗,这种工作它会使人更加的麻木与堕落,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总结起来,就是太多太多的人放不下这些俗世的东西,这其中也包括了我.因此,我们很多人会从心里上向往钟式的生活,但又觉得好象这种生活不会发生在现实中的人们身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1#
发表于 2012-12-3 13:49:28 | 只看该作者
  这男人是个宝。但谁都不能真正的把他变成囊中之物,他无时不刻的在透露出“我是个爱自由的人,我需要自由”。“在路上”的人生感觉是我读这本书所得到的启发,发现自己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钟情者。那种洒脱,个性的张扬,吸引着我。周小白是个传统的女人,她充其量只能拥有和钟跃民的美好回忆而已,企图一辈子拴住他,做梦也不要想。越是这样的男人越会让女人着迷深陷其中。早早了断是个及其明智的方式。秦岭,是个谜一样的女人,留给了钟跃民一连串的迷,并且突然销声匿迹,让钟跃民追寻不已,这样的女人有着神秘感,是绝大多数男人的杀手,是他们好奇心的所在。但是,路不同不予为谋,两条道路的人怎么会在一起?最后出现的高玥才是真正的赢家,在钟跃民真正成长蜕变之后,她带着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出现了。能包容一切,有着开放的思想,有聪明的脑袋等等等等,似乎就是为钟跃民出生的……
  这本书里似乎在无意间阐释了男人与女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决定着关系的微妙因素,感兴趣的话就读读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0#
发表于 2012-12-3 13:49:27 | 只看该作者
      很早就开始读这本书,一开始是因为电视剧,已经都演到最后了,只是匆匆的看了几眼,就那么几个对白,就觉得这是近年来难得的好片子,于是又在书店里发现,就好好的拜读。这里不说电视剧,只说书本身。
      那是一个我们不曾经历过的年代,那是一个筛选人才的过程。看完后的第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知识改变命运!
      还有就是他提倡的那种人生态度。并不是对什么都满不在乎,而是一种豪爽洒脱。在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下都能寻找出快乐。
      对于书中的女子,我个人是比较推崇秦岭和高玥的,但秦岭的人生的确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最终还是幕悲剧。
      总之,我们没有经历那样火红的岁月到底是种遗憾还是种幸存,文革到底是场浩劫还是种炼钢的过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9#
发表于 2012-12-3 13:49:26 | 只看该作者
      人们总以为生于八十年代、成长于九十年代这一代人是那么的自由,却不知道我们更渴望那种“独立特行”的生活状态。至少我无法真正领略到我们精神上本应该有的自由,我们可以我行我素,却总是缺少些什么。看过很多关于文革时期的小说,小说中总是那么浪漫,看似更能体现我所追求的状态,激情、自由、理想,这无一不是现在我们所缺少的,虽然我们很自由,却没有精神上的独立,对生活的追求。正如钟跃民对待生活的态度,对他来说,蹲监狱也是一种生活体验,虽然并不值得提倡,但我们缺少这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无时无刻不是被压抑着。
      所以我一直很想了解那个并不遥远的时代,但一切信息都似乎都被抹掉了,所能接触到的小说却极大的避免去谈文革,大都只是打个擦边球,至少是在弱化文革的影响,或许是为了避免揭开伤疤。
      对钟跃民、秦岭来说,他们更在意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只要有悲欢离合就足够了,与大多数人享受生活的结果不同,所以他们感到孤独,只有更加独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8#
发表于 2012-12-3 13:49:25 | 只看该作者
  十一长假,不愿意去面对拥挤的人群,只好在陋室里享受自我的清闲.
  花了2天时间,看完了书,而后又在网上看视频,用了3个下午的时间看完.
  
  很喜欢先看书再看影视的习惯,虽然在情节上略有改动,但电视也拍出了那种感觉.
  
  每个人都经历过叛逆的年代,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叛逆都会爆发出来,然而叛逆终归会被世俗所湮灭.什么是人生?长辈们都会把他们自己的人生方式套在了后代人的身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接受了.但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是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如果我是钟的话,我会怎么样.很简单,第一,我很可能就选择了周晓白;第二,很可能继续在部队干一辈子;第三,即使退伍,那么也可能跟张海洋一样.所以我发现我跟钟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正是因为这样的不一样让我产生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质疑,而且不得不看到自己是那么世俗.
  
  也许看完这本书以后,在人生当中,在做某些决定的时候,我会多思考一步,可不可以把某种固定的看法颠倒过来.
  
  所谓"在路上",无非是看重过程,看重过程的人需要的就是变化,而我们很多人并没有勇气去应对这种变化.
  
  关于文革,正是因为可以参阅的资料太少太少,反而激起了很多对那个年代的向往和想象.
  
  关于电视剧,之前我对刘烨印象不太好,但这部电视剧让我彻底的改变过来,虽然这很感性,电视剧也值得一看.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2 18:13 , Processed in 0.04396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