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血色浪漫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7#
发表于 2012-12-3 13:49:44 | 只看该作者
    就是有这么一种人,像钟跃民一样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做法,活的很洒,我不是这种人,但我欣赏这种人.
    在书中,钟跃民很个性,但总觉的缺些什么.他活的很自我,他可以把很多别人在意的东西看的很淡,把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演的很完美.但是,他在内心深处只活他一个人的,世界与他无关.这是让我感到美中不足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6#
发表于 2012-12-3 13:49:43 | 只看该作者
  血色浪漫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原文地址我的msn空间(打开请耐心):http://braveheart261984.spaces.live.com/?_c11_BlogPart_n=1&_c11_BlogPart_handle=cns!5450029202E038D2!579&_c11_BlogPart_FullView=1&_c=BlogPart
  
  由于临近毕业,物质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看电视剧便是最好的消遣。前一阵子,每到晚8点,“11舍310剧院”便准时开场,一时间人声鼎沸,好不热闹。热播次数最多的当属《亮剑》《血色浪漫》两剧,巧的是这两部作品的原著皆出自都梁先生之手。总有人会因为种种原因落下一两集没看,第二天又到其它机器上补看,于是主人公李云龙、钟跃民的声音便总是“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看惯日剧、韩剧、港台剧的朋友们不要笑我们老土,我知道,这年头不看韩剧看国产的人和土鳖没啥分别,可我(包括这里的弟兄们)实在是讨厌看那些韩剧、日剧、港台剧。为什么呢?韩剧里的女人基本是同一个模子用刀子割出来的;日剧里的女人怎么看都像AV女优,还不如直接看AV;港台剧,尤其是台剧,我一听台湾人说话就想骂人,这他妈也算国语?大陆的众多傻B主持人还颠儿颠儿的学得不亦乐乎,还有人特崇拜那什么“装嫩天后”扬丞琳,说话时就像用热水瓶塞塞住了屁眼,还时不时“可以吗、可以吗?”(注意,这时“可”字念第三声)真想问她:我可以干你吗?还有很多年轻人一开口就港台腔:“你有吃吗?”“你有去上课吗?”听到这种话,我就想冲上去给他/她几个大耳贴子,娘的,你爸妈没教你好好说话,你小学老师没教你“有”后面不能跟再跟动词吗?(例如你问人家要不要拉屎,你只能问:你有屎吗?而不是你有拉吗?)学人家英语中的“have done”句式也不能这样生搬硬套吧。至于里面的男人,现在暂且称他们为男人,因为其中充斥着的多为奶声奶气的小白脸,看着就像一群煽驴,明明裤裆里空空如也,却还要装作“种马”在那里嗷嗷叫。哦,对了,还有欧美剧,其中当然不乏精品,可是经过长期观察,我不得不遗憾得承认,西方人的审美观和我们东方人的差距实在太大,连刘玉玲这样的长相也能进入100大美女之列,(就事论事,对她没有偏见)看来那个叫芙蓉的女人真应该去好莱坞发展。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一下我不想看这些的理由,若有得罪上述人或物的FANS的言语,还请多包涵,别跟我一般见识,也别说什么“不要一竿子打倒”之类的话,我就是这样认为的,你看着办吧。
  
  《亮剑》基本已经被人说烂了,我也不多说什么了,三句话:很喜欢,终于对国民党的将领有了一个客观的评价。说坏话的人都是疯狗,对于人民大众喜欢的总要鸡蛋里挑骨头。把书里的下半部份拍出来会更好,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不过影视审查制度横行的今天是看不到了。
  
  至于《血色浪漫》,电视剧播出的时候没怎么看全,记得是东方电影频道第一次播,和《亮剑》差不多时候,因为和《亮剑》同是都梁作品,在书城里买《亮剑》的时候顺道买了回来,看完了书,又在“310剧场”和自己的电脑上把电视剧看了两遍。感觉不错,不过还是书的描写略微精彩些,电视剧中的人物则更为生动些。
  
  关于“老三届”:
  
  “老三届”指的是1966、67、68三届初、高中毕业的那一代人,书中的人物基本都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的群体。为什么说他们特殊?因为他们刚接触社会的时代特殊:一个全中国都失去理智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他们的经历特殊: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上山下乡、改革开放、知青返城、计划生育、下岗,共和国的风风雨雨他们基本都经历了。男一号钟跃民:高干子弟出身,当过顽主(类似小流氓,坏孩子),去陕北插过队,通过父亲老部下的关系到军队当过兵,成为特种侦察营营长后,率领特种兵们执行过特殊任务,在军队干腻了转业,在大街上摆过无证煎饼摊,做过大企业的老总,无端卷入经济案件蹲过班房,开过饭馆,最后又到西部去探险,去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可以说他的经历是老三届这代人的缩影,当然还不是全部,为此作者补充了郑桐(文革后参加高考,成为“知识分子”),李奎勇(出身贫寒、一生都在社会底层挣扎)等人物形象作为补充。可以说这是一部向老三届致敬的作品,说的基本是我父辈的故事,时常听父母说起上山下乡的事情,所以读来颇为亲切。可以说国家对于老三届这代人亏欠得太多,苦难都摊上了,好事总轮不到他们,若是各位朋友家中有老三届的亲人,请向他们带去我的敬意,国家前50年的苦难都让了你们担了,苦了你们了。顺便说一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应当感谢文革,要不是上山下乡,父母也不会认识,当然也没有我,呵呵。
  
  关于钟跃民:
  
  钟跃民是个永远“在路上”的人,也就是说他永远想体验新鲜的事物,他不会一辈子终于一项事业。只要他觉得有意思,无论什么事,他都能高高兴兴地去干。他的死党郑桐对他的评价就是:“钟跃民是这种人,比方说原本住在一间好好的别墅里,一夜之间被大火化为灰烬,如果换成别人肯定哭天抢地,要是换成钟跃民,他能在废墟旁高高兴兴地搭一窝棚,然后高高兴兴地住进去。”很想像他那样做一个“背着菜刀的诗人”。但是,就像《亮剑》中刘伯承对李云龙所说的:“没有人能经历人世间所有的热闹”,这种“在路上”是现实中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他同时也是一个“实在”的人,他的理念就是“靠劳动吃饭永远不丢人”“人为什么要工作?在这个问题上不必唱高调,你要非说是为人民服务,那我只能认为你缺乏真诚,我只知道人要吃饭,可饭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得去挣,工作的最基本目的是为了养家糊口,既然当高官和卖煎饼都是一种谋生手段,那我索性就选择卖煎饼,因为卖煎饼比较省脑子,如果有人认为我卖煎饼丢人,那只能说明他是个俗人。”
  
  温情、实在、直白、不遮遮掩掩是贯穿都梁作品的统一格调,一些看似冠冕堂皇的说法,通过主人公之口揭下虚伪的面纱,直白的呈现在你面前,你反而会觉得有一种幽默感。只是可怜了毛主席语录,每每都被“钟跃民们”拿出来逗乐子。
  
  关于爱情:
  
  因为钟跃民是个永远“在路上”的人,因此关于老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今天住别墅吃山珍海味能陪着他,就算是明天立马上大街要饭也能开开心心的一起去的女人。因此,周晓白这样喜欢安安稳稳、相夫教子的好女孩不适合他,虽然他们是彼此的初恋,他们爱过。(作孽啊!这么好的女孩)秦岭是个和他属于同一类型的女人,但正因为是同一类型,就算她使钟跃民第一次有了结婚的想法,他们也不可能在一起,况且秦岭为了救他,把自己的一辈子和叶楚良交换了50万。高钥是一个因为爱钟跃民,才变成他那种人的女孩,只是故事在钟跃民去了西部之后便嘎然而止了。
  
  乱弹一下:周晓白对钟跃民耍大小姐脾气时颇为可爱:“钟跃民!你混蛋!帮我推车,给我拎包,请我吃饭!”不知道以后会不会遇到这种女孩······
  
  都梁作品的前半段都较为明快,《亮剑》中豪气冲天的李云龙,颇有儒将之风的楚云飞;《血色浪漫》中少年顽劣的钟跃民,温柔美丽的周晓白。然而,每到作品后半部,《亮剑》中遭到批斗,被特种部队救出,仍然不甘屈辱举枪自杀的李云龙;《血色浪漫》中不法商人的暴富和生活窘迫的返城知青,无一例外的都归于沉重,隐约的露出对社会的些许不满。
  
  自从《亮剑》在央视热播后,军旅题材又热了起来,中国人就是这点不好,什么热,就一窝蜂,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最近又有个什么《幸福像花儿一样》,一听这名字就有问题,肯定是个文盲给起的,幸福和花这两者能拿来比喻吗?要是改成“幸福像花姑娘一样”那还好听点。完全是语病嘛!倒是可以作为小学语文改错题。后来细细一看,乖乖,原著是石钟山先生,他不会这么糊涂吧?他的《父亲进城》(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可是很喜欢的,到网上查了查才搞清楚,原来的名字应该叫《幸福如花般灿烂》,名字是导演给改的,看来这导演“高希希”改名叫“冈希希”算了,不过你还别说,人家还挺牛的,愣是把军营题材整成了“穷摇”剧,军人成天不训练,都跑大街上找司令员的女儿恋爱,文工团的女兵都一个劲儿的勾引首长们的公子,看着让人发腻,不由得想起我和我哥的一段谈话,我哥在鹰潭当兵,营教导员。
  
  “当兵算上军校都快十年了,当腻了,当傻了”
  
  “别,你可千万别放弃,你知道当兵的最大梦想是什么?”
  
  “什么?”
  
  “搞司令员的女儿呗,最快的升迁途径······”
  
  “去你的”
  
  八成是这“冈希希”导演冥冥之中听到了这段谈话,于是就把它用电视剧给兑现了,苦了石钟山先生了。
  
  附:
  
  古语有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故在《血色浪漫》电视剧及书中海量的经典台词中挑选出一小部分,与大家共乐之。
  
  1.钟跃民第一次看到周晓白,欲上前泡之:“对待自己的阶级姐妹,就不能关心一下。”
  
  2.钟跃民经典泡妞语录:
  
  周晓白:“流氓”
  钟跃民:“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周:“你混蛋”
  钟:“嘿!真神了,连我小名也知道”
  
  3.钟跃民初见高钥:“怎么样?丫头,想不想入伙啊?咱俩成立一个大的煎饼托拉斯,等将来生意做大了,出口,让煎饼走向全世界。”
  
  高钥:“泡妞拿煎饼说事儿······”
  
  4.钟跃明调戏高钥,高钥:“你流氓”
  
  钟:早跟你说了,你又不信。
  
  5.钟跃民等人在准备教训“小字辈”的流氓前:“我们要从思想上教育他们,精神上感化他们。”
  
  6.刚到知青点,钟跃民:“咱们这里的情况是七男三女,狼多肉少啊!”分宿舍和粮食,钟跃民对三位女生说:“只要几位同意,我现在就跟他们男生决裂,我和你们三个女生一块儿过日子得了。”
  
  7.钟跃民和周晓白吃完饭,钟跃明大爷似的擦擦嘴,等着周晓白付钱,周:“你倒是挺习惯的”
  
  钟:“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到地方吃顿饭还要钱啊?”
  
  8.行动前,钟跃民做完动员报告后,宁伟:“连长,你才是天下第一号亡命徒······”
  
  9.钟跃民损周晓白∶“晓白,你这个大校差不多就算了,别再让你爸走门路晋将了,要是像你这种连枪都没怎么摸过的女将军再多几个,咱们军队的脸往哪儿放呀?再说了,就算是将军世家,也不能一窝一窝的出将军,我看你们家快成'酱缸'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将军可不能靠遗传基因,你是医生,就老老实实当好你的医生,非去当什么副院长,还真事儿似的挂个大校的牌子,起什么哄呀?”
  
  ——书中情节
  
  10.蒋碧云夸钟跃民成熟不少,钟跃民假谦虚:“最近刚看了一本书,对我教育意义挺大的,这本书的名字叫《雷锋同志的故事》!”
  
  11.钟跃民的特遣队生擒毒贩后,毒贩:“你们在部队好好的,干吗来这里?”
  钟跃民:“我说来采蘑菇的,你信吗?”
  
  12.钟跃民和袁军两人聊到演习,钟跃民∶“你为红军,是一个齐装满员的甲种坦克师。我为蓝军,是一个特种侦察大队,我率先攻击,你认为我首选的攻击点应该在红军什么位置上?”
  袁军不屑地笑笑∶“小儿科嘛,这还用问?特种部队擅长偷袭,他的攻击点应该选在我的指挥系统,通讯和信息处理系统等要命的地方。”
  钟跃民说∶“我费那个劲干什么?找个管道工把你们驻地附近的自来水管道弄开,把巴豆水灌进去,顶多是费几百公斤巴豆,剩下的事就是看热闹了,一个师的人在同一天一起拉肚子肯定是非常壮观的景象,要是我高兴,再把你们驻地的污水管道堵死,让粪便从厕所里漾出来,不出一天,这个坦克师就成了臭哄哄的大粪场……”——书中情节
  
  13.钟跃民在班房里教训犯人老大:“就你还当流氓呢,真给流氓丢人,出去以后好好练练,别净给流氓丢脸。”
  
  14.钟跃民形容部队里吃面条:“吃面条的时候,老远的就听见我们食堂,稀哩呼噜的,就跟猪吃泔水似的!”
  
  15.蒋碧云认为钟跃民追秦岭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钟跃民:“没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吗,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回到家乡发现的第一件事,往往是自己的恋人成为别人的妻子。”
  
  16.蒋碧云要帮钟跃民洗衣服,钟跃民答到:“我听说女人都拿洗衣服当成嗜好,洗涤对她们来说是一种娱乐!要真这样的话我想我真应该成全你!”
  
  17.连里吃了一个多月的开水涮白菜,钟越民和张海洋看到政治处于副主任家里养的鸡,两眼发直,“哎,海洋,那是什么鸡呀?”
  
  “母鸡呗!”
  
  “错,是烤鸡······”
  
  18.宁伟被分到侦察营钟跃民带的班,钟跃民:“我们班可是个大染缸,别说是个宁伟了,就是蒋介石来了,我们也把他给改造咯。”
  
  19.郑桐在知青办耍贫嘴:“马主任,千万别对钟跃明这小子手软,先灌辣椒水,再上老虎凳,一下垫八块砖,千万别使美人计,这孙子肯定将计就计。”
  
  20.郑桐损钟跃民:“远看金鸡独立,近看骏马缺蹄,跑似风摆荷叶,躺在炕上不一般齐。”
  
  21.郑桐把钟跃民“拍婆子”比作“狗熊掰棒子”,同时挖苦周晓白:“可还有这么种情况,狗熊本来不在意,因为对狗熊而言,掰棒子本是一种嗜好,并不一定要吃,就算是掰着玩吧,可有的棒子却当了真,主动把脑袋伸过去,狗熊当然来者不拒,于是棒子就提出进一步要求,要狗熊停止掰棒子的嗜好,一辈子只吃这一根棒子。狗熊当然做不到。”
  
  22.众人声讨钟跃民当了经理后生活腐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七条:不许调戏妇女。”
  
  23.袁军和郑桐想法子整“革委会”王主任,拿他的痴呆儿子开刀,声情并茂地对王小三的教唆:“你要是再看见那大胖女人,你就上去 啪 啪 给她俩大耳刮子,然后你再对她说,我告诉你,你要是再敢勾引我爸,我他妈还抽你!!”
  
  24.郑桐损袁军家没文化:“你爸好歹也是个局长,你们家连户口本副食品本一块儿算上,总共不到十本书吧?” “除了你们家抽水马桶是瓷的,你见过瓷器吗?!”
  
  25.周晓白:“我要一直看着你。看你将来的妻子到底是怎么样的。要是还不如我。就别怪我当第三者。”作孽啊,作孽!
  
  26.钟跃民对周晓白的父母说:“任何承诺在时间面前都是苍白的”
  
  27.周晓白说钟跃民有诗人的气质,袁军立马反戈:“他是诗人?有天天拿着菜刀出门的诗人吗?”
  
  28.张海洋劝钟跃民别和工商局的人较劲,钟跃民:“行,就是有人往我嘴里撒尿,我也得张嘴接着,还得说跟他妈五星啤酒似的味道好极了。”
  
  29.吴满囤牺牲后,钟跃民和张海洋探望他的父母,把衣服和所有的钱都给了穷困的吴家,归途上出尽洋相,最后坐公车见义勇为,回到部队后和军政治处王副主任的几段谈话堪称经典,太长了,感兴趣的自己去看吧。奇怪了,这都梁是不是和姓王的有仇啊?丑角大多姓王······
  
  30.钟跃民:“秦岭,女孩子别把自己搞的太深奥了,否则魅力会减退的!!”深切同意,望温千莹同学参考。
  
  31.袁军:“我说你们怎么跟浇了大粪的庄稼似的,一下子就窜起来了······”
  
  32.袁军和郑桐调戏蒋碧云后被警察请进局子,袁军赖皮似的开口:“警察叔叔·······”
  警察:“别,打住,这没你叔叔,我可有不起你这种侄子!”在警察局那段尤为精彩。
  
  33.提及袁军,钟跃民: “(袁军)在一欧洲小国做见习武官。”
  
  周晓白: “见习?我看袁军那人能把人那欧洲小国搞动乱了。”
  
  34.袁军向排长请示,想偷懒去养猪,理由是:“猪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基本就这么多了,以后有机会再交流一下,呵呵
  
  另外补充一下,由于现今中国国内电视剧的制作水平有限,大大小小的错误还是有不少,比如袁军和郑桐卖花瓶时,委托行的老头“崇祯5年是1632年,距今356年”,当时明明是1968年·······而且从原著到电视剧改动较大,特别是把“日本顽主”—杜卫东这个人物去掉令我很不满,有机会的话还是看一下书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5#
发表于 2012-12-3 13:49:42 | 只看该作者
  感觉电视剧比书好看,但是书中自有另一番感受。人物的心理刻画的很成功,而且文学底蕴不高,适合大众阅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4#
发表于 2012-12-3 13:49:41 | 只看该作者
      假期里,“计划”外,但却是唯一一本完完整整看完了的书。喜欢,并不是因为钟跃民的性格和经历,而是对当时整个时代大背景感兴趣。知青上山下乡,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可以看到老爸老妈他们那一代人当年生活的影子。
  
      如果一定要说喜欢的角色,我更倾向于袁军,当看清罗芸为了自己的前途而牺牲多年的朋友情义,毅然和她分手,拿得起放得下,是非分明;没有为周晓白对钟跃民的恋情而大动干戈或失去理智,宽容大度,执着的坚持着。可能有人会认为他软弱无能,不像个男人,但我觉得这才是就是一个男人应有的胸襟。同时事业上也是一步一个脚印,比起钟跃民始终“在路上”的状态,让人觉得更为踏实。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3#
发表于 2012-12-3 13:49:40 | 只看该作者
    看完这本书有段时间了,时不时还为故事的情节所絮绕.觉得书的整个描述好象是通过钟的赶路揭示了相对现在人的一个比较纯粹的人,这样的人好象不太多了,因为从目前看自我感太强了,不太能溶于社会。不过从书中也可以看出,在他周围也确实集合了一群欣赏他但又因种种原因不敢与其同赴一条路的人,也就是说有不少人趋同于这样一种人生之路,但不敢以身相试,一是可能没有这个底气,二是各人自己的生活小圈子不支持,三是也可能是中国中庸文化始终在起着的作用,就是随波逐流,做个老好人也做个壁上观,从众心理。也暗喻了我们一个趋势,就是一个时代青年应该如何发展自己的趋势,这个从书中褒什么贬什么已比较清楚了,既然有那么多人欣赏书中主人公的那么一种追求和做那么一种纯粹的人,显然以步其后尘为是了。本书通俗易懂,适合读群较广,没什么深奥空泛的说教和绕弯弯的哲学概念,就是通过真实的心理刻划及人物事件的处理来感发人,引导读者们向自然、真实、纯真、朴实回归的,俗话说真实就是力量,是创造的动力源泉。我也欣赏钟跃民那种不唯教,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势,不唯迫,唯自己认知为准的真实性格,不过再少些专横崇尚科学及海纳的大度要更好些。感到书中在人物能力的塑造上太人为化了些,这样无所不通无所不知的人的知识点,恐怕化上个大半辈子的时间也难以学完学精呀,何况一个年青人,这一点是不真实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2#
发表于 2012-12-3 13:49:39 | 只看该作者
   还没看完,看了几个评论.认为此书的最大看点就是人无止境,所以也不同意一些关于前后处理不联系,是败笔之说.我觉得后面和前面的断层处理是对的,这样突出了主题,即不停地上路不停地创造新的生活内容,这是贯穿这本书的精髓,因为钟跃民本身在作者的笔下就是一个跳跃性的人物,前后不一致是正常的,这样不断给人以新的看点。但从人物的塑造上说,钟的本质并没有前后不一致,他还是他,只是从一个动荡社会造就的混混,成为一个对军队有用的人才,其中使他的人格也发生了些许变化,变得要比过去高尚了。从部队回到地方,部队中与社会的一些不入的地方,同样也影响着他对人生和社会的再认识,大起大落后,经历个人感情和战友感情的悲喜剧后,可可西里也才有了他的身影,我想,从人物和社会的发展过程看,也蛮接近实际的。所有当过兵的人也同样有过这样的体会,军队尤其是早几年的军队的初级共产主义生活铭刻在军队中生活过的军人的印记是难以磨去的,这也是钟跃民本性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他成为另类的一个闪光点。从他转业后的种种行为中可以看出,他还是在军队中形成的那么一种性格处理事情的,也昭示着他必然要被在部队中鲜有的小人们的卑鄙手段所伤害,这是两种文化和思想情操的对撞。这也是作者要向人们展示的思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1#
发表于 2012-12-3 13:49:3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村盛产两种男人:
  一是爱打架会打架的混子,但他们很多人骨子里并不坏,孝顺和疼孩子几乎是他们的标志,尽管他们一句话不高兴就可能动拳脚,这两年动刀的少了;
  一种是司机,我们村似乎男人天生就会开车,尽管许多小混子因为开车没少出事。
  
  当然,有些人是两种的混合体,早年出去跑长途,没点“本事”是不行的。
  
  可惜我两种都不是,我很少打架,而且不会开车。因为同学一直觉得我年龄小,身体弱,打架从来不带我,我只有做个OB的命,而不开车是因为七岁在山路上玩“黄鼠狼”时差点从车上摔下来,心里有点阴影。
  
  有时我会想,让我做其中的任何一种人都可能比现在快乐。我承认我现在这种生活不错,可却不是我想要的。
  
  我爸可是到现在一点都没闲着。去年发大水,许多桥冲坏了,有几个小青年拦路收费。尽管只要两元钱,可我爸看不过去,加司机他们三个撂倒了七八个,还把一个塞到车里,拉到了派出所,搞的派出所里的梁叔一楞一楞的,我爸说:这叫配合政府开展扫黄打黑的行动。
  
  也许是因为这种血统的缘故,我从小就对打架有种莫名的兴奋感。由于生活中安分守几,而且冲动不起来,所以只有在文字中才能找到这种快感。
  
  我曾经看过一本网络小说,书名忘记了,也是军委大院、厂区大院里的故事,里面的主角是几个还在上学的孩子,由于初二时有相仿的经历,所以很容易就身临其境,而且当看到某个老大由于义气死掉时,我TMD哭得是稀里哗啦的。
  
  所以有时候我不敢看王朔的小说,因为那些故事和场景就像我生活过的,我害怕凝固在文字里,无法自拔。这次看《血色浪漫》却并没有顾虑,因为我完全不知道是写什么的,只知道饱受好评,作者都梁曾是个经理,因在酒桌上一句掷气的话而开始写小说。
  
  从买来就一直看,前天晚上看到凌晨一点钟,很过瘾,尤其前半部分。都梁关于“玩主”凶残好斗的描述可比王朔来的生动形象的多,让我是大快朵颐,动物可不止是一点点凶猛,尤其是嗜血的动物。
  
  打架和贫嘴是玩主们最成体统的爱好,都梁把这两点写的是淋漓尽致,可就是有时候太贫了,让人有点烦。
  
  《血色浪漫》里面有一句话和《动物凶猛》里遥相呼应,那就是人多了打不起架来,因为双方都有人互相认识,一撮合就打不起来,大家无非是要个面子,找个台下。
  
  我没看过电视剧,之所以买这本书却是因为哥们们对那部电视剧的推崇和推荐。钟岳民的痞性我有所料到,不过却没料到他的见异思迁和花天酒地,从这点看来,都梁并不俗,没有按小说中一贯的主角形象来写钟岳民。
  
  钟岳民像《亮剑》里的李云龙,缺点比优点明显,可是他们的狡猾却因他们的坦诚而显得可爱,他们按自己的原则行事,不理会别人的看法和世俗的观点,在他们的原则里,适当的粗暴是合适的手法和工具,它能让敌人闭口不言。
  
   动荡的年月里,他们带刀而行,随身的还有诗人的气质和痞子的流气。
  
  
  http://olover.blog.hexun.com/5735774_d.html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0#
发表于 2012-12-3 13:49:37 | 只看该作者
  终于把《血色浪漫》看完了。发现了一种我不熟悉的活法。
  想想其实我很羡慕钟跃民,可以一直这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生活。从少年时代开始便一直未曾改变过的张狂性格,这可能是我永远不能拥有的东西。生活对谁都是这么张牙舞爪的,可是在不在乎它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京城顽主在大西北的穷乡僻壤要饭,不做营长去卖煎饼,从大经理变成开出租车的,他都甘之如饴,对他来说多一种生活体验就是有赚了。他永远都在路上,世上又有什么东西能困住这样的人呢?
  我记得龙应台跟她儿子说自己跟丈夫初识的时候,“听他谈自己的旅行。18岁的他,也是和一两个留着长发、穿着破牛仔裤的朋友,从德国一路hitchhike横过整个欧洲,到土耳其和希腊。那是欧洲的1968年,学生运动兴起、嬉皮文化焕发的时代。他提到在语言不通的国度里,发生车祸后的一团混乱;提到在西班牙设法勾引天主教堂里做弥撒的女孩;提到在一毛钱都没有的状况下,如何到希腊的农家里骗到一顿饭;提到在稻草堆里睡觉,看捷克的夜空里满天沉沉的星斗。”
  我相信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抓住属于自己的精彩。我今年22岁了,我的生命至今平静如水,以至于一个人在我生命中离开便可以带来令我窒息的波澜。我的生如夏花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准备上路了。
  还有一个角色,周晓白,也是我喜欢的。有些东西就是抓不住的,虽然用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可是起码她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不知道对我来说这个过程会不会也这么漫长,十年二十年?无所谓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9#
发表于 2012-12-3 13:49:36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个女孩子,我很羡慕钟跃民,可是却不能像他那样生活。
  
      基本上从小就被灌输的思想就是,好好学习考大学找个好工作嫁个好老公,而且一再被强调一定要擦亮眼睛找个好老公。
  
      恐怕被钟跃民伤过的小白,就属于没有擦亮眼睛吧。不过最后还好袁军儿没在乎那么多。
  
      钟跃民的大起大落我想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把。他敢于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我记得看过一句话。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活。钟跃民也说过这样很快乐。
  
      究竟是理想还是现实。
  
      如果有机会。我真的想随心所欲的生活。可是人越长大枷锁就越多,走也走不了。
  
      挣钱,买房子,还贷,供车。
  
      明星也麻烦,钱是多,每天事儿也多。
  
      大老板呢,没几个身体好的。
  
      好了。就听话吧。永远不要抱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8#
发表于 2012-12-3 13:49:35 | 只看该作者
    对这本书的喜欢,直接导致了我的写作思想的转变。
    我喜欢写作,却自认现在无法写出这样的文章,生活阅历的贫瘠让我认清的自己的斤两,我终于知道自己不是天造地设的唯一,不过的一个小小的爬虫而已。
    两只脚走路是我最大的幸福,也是我最大的不幸,我有幸为人,却无幸为人上人,只能悲哀着贫瘠的思想,做着不切实践的梦。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3 06:55 , Processed in 0.04720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