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灯下看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秋水堂论金瓶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2-9-26 09:23:12 | 只看该作者
  
  周末下午,在咖啡馆消磨。随手揣上两本书,一大一小,一厚一薄,都关于另一本书——《金瓶梅》。短短几小时,文字入眼有限,实在没有评说的资格,但感触已颇深。
  
  大且厚的一本是田晓菲的《秋水堂论<金瓶梅>》,按原书章节细描慢拆,逐字逐句对比词话本和绣像本的异同;小而薄的一册是孟超的《<金瓶梅>人物》,以人物分章作论,千余字里述尽平生,盖棺定论。
  大相径庭的不仅是切入点与形式,更是风格:田的一手学院派慢工细活,沁着女性特有的明慧,和西方文艺评论惯用的人性论点立意,把《金》里满目狼藉的穷山恶水,打磨得块块砖石温润如玉。经她拆解,原书里充斥漫溢的几乎已使人神共愤的滔天利欲和遍地污秽,簌簌摇落如枯叶,铅华后款款而出的,是女性秀致的发香和柔暖的指温,更是有容乃大极欲则衰的悲悯。在她眼中,各色人物拼力周转的热闹场面,不过是出丧时敲打的鼓锣铙钹;从她笔下,能看到作者在西门庆与六儿、金莲狂淫的间歇,插入将死的瓶儿落泪的凄楚,是何等深刻震撼的“罪与罚”,死亡与寂灭的预演。
  
  孟却如眼明手快的剑客,一股子老辣的姜味,凌凌厉厉抛出观点,爱憎果决,褒贬分明,实在是够“犀利”。着眼于人物各自的造化命数,却难得的平易,下笔活泼精辟,一剑挑被,即无传统文评的繁文缛节,更不似60年代的举目纲常。形容宋惠莲——“‘替夫报仇’不妨碍‘背夫偷汉’”;总结陈敬济——“西门庆是陈敬济得志之时,陈敬济是西门庆失意之日”。种种妙语,居然和年代相距久远的迈克,和应着隔洋跨海的异曲同调。
  
  历来对《金》的褒贬所指如出一辙——尽是黑暗,全无光明。荣也在此,辱也在此。其实各花入各眼,文字所投映的心理反射,不过是各人心中的色相万千。越觉不堪的,道德栅栏里的喘息和嘶啸便越是粗重。《红楼梦》中的贾瑞,命丧于妖娆丰姿背后的恐怖荒芜。《金》正是这样一面风月宝鉴。淫者见淫,佛眼见佛。心如只到色,色便只是色,而那镜面后的真相,痛苦、罪恶与死亡的深渊,千载轮回,在任何时代场景,不断不绝的上演。
  
  不过两文统一的气息还是确凿可嗅,那便是《金》的不朽。田认为《金》是佛眼低垂,孟则认为《金》是亘古神针。其实单从文学性看来,《金》的重要和成熟实在不容抹杀:前承《水浒》后接《红楼》,却又以大俗的客观写实和大雅的深刻悲悯,独立于二者之外。《金》用万丈红尘的滚滚烟粉嚣声,和恒河沙数般繁密交织的肉躯,供养并藏匿了书页间无色无味触手生凉的寂灭。而田与孟的文笔,钩沉声色,或利或绵,均直达那凉薄却永恒不绝的底色。
  
  孟超评说《金》:“怨毒已深,暗箭愈急”,市井现实里的情色翻涌,尽出此语。一路明枪暗箭针芒往来脚步慌忙奔向的,却是无止境的幽暗。
  
  读得痛快的当头,身边有人影晃过,走到前方一桌,坐下,两男两女。
  女人面对着我,年轻可人,妆容精致的面颊上尚有软软的绒毛。浓密的眼睫轻轻刷下,一层冰雪湖光一层玲珑脸色。午后三点微灼的阳光,斜斜辉映着眸里的赤彩和唇上的珠光。
  
  两个男人,中年身材,均给我背影,只看见沟壑纵横的脖颈和暗绿色镶金边的肩头,听到嘈嘈的说和切切的笑,还有手势。男人粗硕的手指间漏进女人粉白的脸,和流转的目光。
  
  便听见春梅朗朗的声音一路踏来:“从来旋的不圆斫的圆,各人裙带上的衣食,怎么料得定?”
  
  田晓菲著:《秋水堂论<金瓶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39元。
  
  孟超著:《<金瓶梅>人物》,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10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2-9-26 09:23:12 | 只看该作者
  “读《金瓶梅》的读者必须有健壮的脾胃,健全的精神,成熟的头脑,才能够真正欣赏与理解它,才能够直面其中因为极端写实而格外惊心动魄的暴力——无论是语言的,还是身体的,还是感情的。”
      虽不敢自诩拥有了作者的上述读《金》的条件,但很庆幸,自己在这个年纪才动了读它的念头,更庆幸,有《秋水堂论金瓶梅》在侧。
      因为买宇文所安的《迷楼》、《追忆》,按我的八卦习惯,“带本他老婆的《秋水堂论金瓶梅》”(推荐的朋友的原话),不想它倒成了主角。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9-26 09:23:1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金瓶梅》是一本秋天的书,有一股肃杀之气。那么《秋水堂论金瓶梅》就是一本微病在床的读物,作者田晓菲不求文之工整,但求字字带情。学问做到深处,与生命相交感。确乎如是!我是没看过《金瓶梅》的,但是并不妨碍读此书。伊的文字有诗之简也有小说之繁,互相缠绕,颇有趣味。而更令人颇为钦慕的,是她同宇文所安的好姻缘。在该书的序文中,宇文所安写道:“我们既置身于这个世界,又感到十分疏远,直到最后我们能够在不赞成的同时原谅和宽容。”而后记里,晓菲则说:“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他听我激动地讲说,和我热切地讨论,最后,又为这部书写序。没有所安,是不可能有这部书的。”真是佳子佳人。
  
  《金瓶梅》令田晓菲心回之处,就在于所有的角色都有人味儿。我们大可放言,好歹做人一场,不必同人情世故较劲,何不皆大欢喜。可这事,细究起来,人性同人情之间确乎存在着不可协调的一面。顾了此,便失了彼。而由是书推及情色文学,我倒是赞成晓菲所言,云雨不过是表象,死亡悲剧才是要旨。人生有尽,死亡无情。说白了,性欲不过是人本身一种自然的愉悦功能,和吃饭、交谈、思考或宗教信仰几乎无异。它难以付诸语言文字,就在于人性与人情的冲突,而人情的出现,到底是弥补了,还是加深了人成长中可悲的阻滞部分,很难讲清楚。人类的心智可能真是千年才能跨进一步,而现在看来,是进还是退,也还是个问号。真正的情色往往是经历和超越性爱之后,向死亡的满足发展的。而人通常只有超越才能感受到存在。
  
  《金瓶梅》就是一个红尘世界,在在深溺欲海而挣扎无涯的痴男怨女,他们乐也恋,苦也要恋,拼了命活着如那扑火的飞蛾,匆忙潦草,满眼的昼梦,殊不知,人生光景也不过风前灯火,如梦幻泡影,如电复如露。翻读的人,偶尔轻笑文中男女的贪、嗔、妒、痴,笑也无妨,却总会微微感到这却是实在的人情,没有一个人具备非人的完美,即便是最堕落不堪的角色,也会让人心生一种深深的悲哀。《金瓶梅》是令众生不安的一本书,其中赤裸裸的性爱描写令人错愕,这就是一个“人”的世界,人人沉沦于欲望的苦海,明明就要沉溺于死亡的漩涡,却还在斤斤计较眼前的利害,既看不清楚自己的处境,也对其他的沉沦者毫无同情,只有相互猜疑和仇恨。田晓菲说,《金瓶梅》里的人物没有一个能够跳出现下的物质生活,醒悟到死亡的切近,感到宇宙人生的大悲,但是,整部小说本身,却是对人之生死的一个极大的反省。我同意这样的看法。说到底《金瓶梅》是平民的,是成人的,他们要为衣食奔忙,要盘算经济,要养家糊口,他们的情爱总是与性爱密不可分。他们真实的生活里,的确俯首皆是不动声色而又惊心动魄的暴力和虐痕,是身体的也是情感的,这部小说即是用极端写实的语言来呈现这些因素,它们实在并令人们感到不安,无法取悦于人,甚至难容于人。大多数人不过平凡的存在,他们连此世可能的悦乐都享受不到,怎么能没有欲羡与留恋?他们说到底,不过是有求生的意志,独此虽不能涵盖人生全体,却也是自明的事实。绝大多数人都对色之世界心存爱恋,却不能因了这份爱恋,那色之无奈与悲哀就能少了一分。色与空、性与死之间的矛盾与张力锐利清晰,相互渗透,相互依托,贯穿于大千世界万千事中。
  
  卫道士以纲常伦理教化大众,然而现实中,无处不在上演的性之恶的戏码,《金瓶梅》就是对理想化的教条进行的系统而又力的反讽,反讽并不在调侃,只为道明真相。西门庆、蔡太师、应伯爵、李瓶儿、庞春梅、潘金莲无一不有浓浓的市井气儿,他们缺乏敏感而精致的情愫,挣扎求生的欲望中,是股扑面而来的人情味。《金瓶梅》的绝妙文辞,不是凭空来自一支笔,而源于作者体贴人情之入微。他把瞬间的乐同亘古之哀放在一起,密密匝匝地镶嵌在字里行间的人情世故中。不知怎的,念书中的人间欢爱,总有一种沉重哀矜的意味。我们毫无气力去指责他们的不知廉耻与不道德,因为“真正的道德,不是仅仅遵守社会的规定,而是需要勇气的,是有力而能够深深感动人的”。拥有德性,需要对人之为人拥有深刻的自省与内观,缺此,则侈谈对自己、对他人心怀慈悲。“很少人能够深深体验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们的悲痛,至于那能够死生存亡之际,省悟宇宙长存而人生短暂,从而产生形而上的深悲的人,未免就更少了”,《金瓶梅》里的人物,没有一个有能力反观自身,作者惟一寄予希望的,不过是读者能从此闻道进能悟道,看破这人生的短暂、荣华之虚浮,进而找到各自的定性,存在之哲学,进而能懂得,能同情,能理解,能慈悲。色不过色,千万别耽误了空性。
  
  田晓菲说:“我以为金瓶梅里面的男男女女是存在于任何时代的,不必一定穿着明朝或宋朝的衣服……我们的生活中,原本不缺少西门庆、蔡太师、应伯爵、李瓶儿、庞春梅、潘金莲。他们鲜衣亮衫地活跃在中国的土地上,出没于香港与纽约的豪华酒店。我曾经亲眼见到过他们。”的确如此,《金瓶梅》的世界,不过“人”的世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9-26 09:23:12 | 只看该作者
  《金瓶梅》是一本秋天的书。
  
  人生的季节已经走过春天的朝气和明媚,夏天的热烈。
  不再沉浸在梦想和空灵了。
  真相这样来了。
  
  这是我走出红楼,看金瓶的缘由。
  
  对于真相应该是怎样的态度? 逃避,哀勉,抑或直迎,沉迷。
  金瓶梅说的是慈悲。
  看到真相,接受它,悲闵但不哀怨
  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就是如此
  
  金瓶昭示的人生是什么? 贪,嗔,痴。。说来也有些七宗罪的意思,人痴迷什么,也将死于什么。你的性格或者际遇,没有绝对的祸福,也看你怎么平衡。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命运这个东西,就是来颠覆的。我们能做的也就是顺其自然,随之起伏而已。
  
  金莲,是欲望的代表。她美且媚,有着最热烈的生命力,她追求生命的激情和热度,其实完全不在乎世俗的财物。可她对欲望有无尽的索求,终于她的结局是惨烈的,可也配她轰轰烈烈的生。
  
  瓶儿,是痴迷。她温柔散漫,一生情寄西门庆,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医她的药。她临终前温柔的慈悲,她的微笑,叹息和落泪,秋水堂比喻是一支地狱的金莲,笔锋直逼《罪与罚》。我亦看的惊心。瓶儿瓶儿,真的不过是容器,引自何处而已。
  
  春梅,是最具现代意识的女性了。她性格刚强,端的有自己的意态,即时在身为奴依然不卑不亢;最赞叹的是,她一直有自己的趣味和操守,不依附于男人。她会欣赏花月春风,即时一个人;她对金莲有情有义.“国士待之”
  
  我还很喜欢玉楼,起自张爱玲的评价-“淹然百媚”,是何等的风致?她端正却淡然,但心似明镜,秋水说她是宝钗的影子
  
  
  
  金瓶的境界,是慈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9-26 09:23:12 | 只看该作者
      缩在被子里,目光移到秋水堂论金瓶梅的最后一个标点。胸中一阵冷森森的寒意裹挟着热辣辣的暖意在全身激突奔涌。当时,我半边身体藏在被窝中,半边身体露在南方阴寒天气里。一半热辣,一半凉寒。就像心中的感念一体透出来。
  
      性是热的,情是凉的,生是热的,死是凉的,富贵是热的,破败是凉的,希望是凉的,绝望是热的。面子是热的,里子永生是凉的。
     红楼中泼天富贵,遍地金银,盛世良情般着锦之态里不曾反转的背面在金瓶梅中被补全。
  
      写书人道,书中人没有一个参得透欲望,没有一个人能够解脱,总是软弱地而不自知地沉迷进去。
     一个个,愚笨的是凉的,聪明的也是凉的,有能力有力气的,是凉的,软弱痴迷呆傻的同样是凉的。总是一块透骨的寒冰,暖不透你的身心。却偏偏都是那点向热的痴心,驱驽着世间痴人不停走向晦暗阴冷的结局。
  
  秋水堂说,书中每一个人都被自己的欲望控制,顾不得别处别人。再爱的爱人,再深的悲痛总不及一夕的欢娱来得有诱惑。越是悲伤就越贪恋温暖。西门庆在李瓶儿灵床前对奶娘如意儿说:“我搂着你,只和搂着她(李瓶儿)一般。”何九感念西门庆救了自己弟弟何十,眉语却批为:与当初武大武二互为镜像,为何自知自己有兄,却不能体会他人兄弟之情。李瓶儿病榻缠绵却写的凄凉无比,每一个人顾念着自己的事情,些些儿关照都分不出来。她一世的温柔敦厚有担待,尚不及金莲一世刻薄却结交得春梅体心知意。在这些人眼中,他人的死生对自己来说,不过是一场能否殃及利益的变故。
  
  记得电视《水浒传》中,扮演武松的丁海峰我看后第一眼就暗自叫了一声好。那等样貌堂堂,那等一世轩昂,可不正是武松?可现在回首,亦会觉得这武松敦厚有余,奸猾不足。非奸猾不足以显其心中沟壑,非轩昂不足以显其伟堂奇男子。武松对金莲之爱恨交结,与金莲之尽心痴意,却只能让人叹道命运弄人。
  
  我一世不喜女子过于伶俐,只这里为金莲一哀。一世谋情,却总谋不着的女子,命运的吊诡,性格的雄奇,愈发只衬得凄惶的凉薄,博得个世可同哀的下场。
  
  看过后,明知那些繁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热闹最后不过烧成一堆残烬,却总还让人心中热辣辣不肯丢开手,就像贾瑞照着那风月宝鉴,明知美人枯骨,也要一度春风。
  
  不肯悟的,又岂是书中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9-26 09:23:12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一点电子版的评论,真没想到还可以这样看金瓶梅。
  如果有时间的话,真可以找本绣本金瓶梅,对着这本书一起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9-26 09:23:12 | 只看该作者
  有幸听过田晓菲和宇文所安教授的一次讲座,知其人,不读其书,可乎?读过之后,倒想起钱钟书先生说的,要了解一个人,与其看别人为其写的传记,不如看她/他为别人写的传记才好(大意)。窃以为看他/她写的书评也有同样效果,比如看金批《西厢》,看到的是神采飞扬的金圣叹而非王实甫。
  
  田晓菲先生在序言中反复申明,熟女才能欣赏金瓶梅的好,少女……只能迷恋红楼梦,这与其说是夫子自道,不如说是揽镜自赏。田晓菲先生天纵其才,幼以文名,然毕竟未曾练过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逃不脱自然规律,曾经青春期,将入更年期。看伊在书中对熟女赞不绝口,乃至时而以第一人称直写少女对熟妇的羡慕,时而以旁观者口气力赞熟女之韵味非青涩少女可及,与池莉在《来来往往》中借康伟业之口对少女身体之青涩表示不屑有同“期”相应之妙。让人忍不住遐想:其崇金抑红的思想变迁,是与其心路历程多一些关联呢,还是与其生理进程多一些?
  
  所谓成功的人生,大概就是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包括读正确的书。恋爱之前岂可不读读红楼梦,遥冀那两心相印,憧憬着你侬我侬;结婚之后怎能不看金瓶梅,体味这世态炎凉、知晓些人情人欲。初中时,班上一八卦男告诉我,某女生(时任我所在小组的小组长)的枕头下压着一本《金瓶梅》——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现在回想,不知此书对时值青春期的她有何影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9-26 09:23:12 | 只看该作者
  这部被称作“奇书”的著作一直没机会看到
  却对被称为当今对其评价最中肯的评论先睹为快
  事先就听说这本书是用佛家的慈悲角度评价的金瓶梅
  于是
  怀着慈悲的心态去读
  果然别有一番滋味
  
  犹记得当初的毕业论文想要冒昧的写关于金瓶梅的东西
  说是冒昧
  一点也不过分
  因为我对原著(未删减版)
  从未有机会读过
  后来终究放弃了
  因为怕自己才识学浅
  
  金瓶梅中的世界
  其实就是我们现实世界的影像
  西门庆 潘金莲 李瓶儿 春梅 月娘
  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某某
  或者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有其中某人的影子
  不论是思想上的还是行动上的
  
  我们往往更容易原谅一个十恶不赦的大罪人
  但那些可以影射出我们自身劣根性的人
  往往很难有翻身之日
  可能
  人们只是不希望自己在另外的人身上看到自己
  尤其是不好的方面
  
  这本评论
  果然是作者怀着慈悲之心写出来的
  对于西门庆
  作者在让他在众多女人之间得到欢乐的同时
  也看到了他的无奈
  妻妾成群 争风吃醋
  带给他的只能是违心的做一些事情
  对于潘金莲
  作者在写她的淫荡狠心无情时
  却也写出了她多情单纯痴迷的一面
  对于月娘
  作者在写出她的吝啬嫉妒报复心强时2
  也写出了她的可怜一面
  ……
  就是这样
  金瓶梅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这么活生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似曾相识
  我们对他们的遭遇不能仅仅抱着报应的心态
  还应该有同情
  因为同情他们就是同情我们自己
  
  其实想想
  当我们抱着慈悲之心去看这个世界时
  就无所谓什么可以原谅不可以原谅的了
  无论是人或者事
  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每个人活得也只是一个自己而已
  
  怀着慈悲之心
  对生活多一些淡然
  对生命多一些敬仰
  人生也就会多一些坦然
  这样
  未尝不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9-26 09:23:12 | 只看该作者
   爱一个人到爱极了的时候,是可以为了引出她的一个微笑,而点燃起所有烽火台的。
                                                       ——田晓菲如是说
    没看过《金瓶梅》,先为这一本评论《金瓶梅》的书折服了。彻底佩服起另一个人的文风、笔法、字字句句中流露出来的香艳和宿命。
    《秋水堂论金瓶梅》是一本好书,好到每一页都精致动人,让人每翻一次,都因享受和满足而惊叹,进而对下一页充满了期待。
    我说一本书好,总说不出它具体地好在什么地方,只是我在看一本好书时,不光能看到浮于表面的色彩和文字,更能看到隐隐沉在文字背后的绵绵飞动的意境。我从田晓菲的文字里,看到白皑皑的大雪里潘金莲内心的情欲的翻涌与挣扎,看到她冷冷的死灰堆里泛出一丝明媚的火星。作者看西门庆与潘金莲的第一次相见,西门庆使的是故友赠的扇子,而他此行亦与奔丧有关,所以她说:死亡的气息笼罩着他们。一段孽缘。不知为何,看过之后心里格外清朗,简直有些想发抖——是看到极好的文字之后情不自禁的钦佩和喜悦吧。还有王婆遇雨的那一段,我能够看到乌云和当时那一片半明半暗的天色。雨住了,她大步云飞地离开,家常的景象,温馨而亲切。即使我看原著能体会到这些,也断然是写不出来的。
    《金瓶梅》是一部慈悲的书,缘于它对各式各样人生和人性的容纳。这里面没有完全理想的人物,各自都有缺陷和罪恶,如金莲的杀夫,月娘的愚钝,玉楼的口舌,以及西门庆的作恶多端,整个是平庸的昏暗的世界,然而真实。《金瓶梅》能够客观地看视这一切,并且平静地娓娓道来,甚至原宥很多的错误,直是心平气和的大宽容。
    《金瓶梅》和《红楼梦》原是迥异的两种境界,《红楼梦》写了高贵的、精致的、充满逃避的少年世界,而《金瓶梅》写的是平易的、俚俗的、妍媸毕露的成人世界。原来看到黛钗探湘以为少女是美丽的最好阶段,对成年妇人以及成人世界的印象只有平庸与黑暗。及至看了田评的《金瓶梅》才发现成年人的故事要丰富和顺得多,这里面的对和错不是棱角分明的,善与恶的冲击亦温柔而模糊,少了《红楼梦》里的愤世嫉俗。然而《金瓶梅》里面的平静与热闹有更大的宿命感。《金瓶梅》中的妇人有血有肉,美艳而家常,她们不是冰肌玉骨堆砌起来的,也有嫉妒,也有打骂,下完棋后也会大啖荤腥,清也清得妖冶,不是寡淡的。
    从《金瓶梅》中也可得知它对张爱玲影响之大。以前在张著中常常能看到类似插曲的小小引用,比如西门庆嫌弃宋惠莲红与紫的衣裳搭配,比如写孟玉楼惊艳的一笔——行走时花香细生,坐下时淹然百媚——真是媚到了极致。这些读张作时还感到莫名其妙的文字,读到《金瓶梅》时蓦地熟悉起来,像再见一面的美人,像再游一遍的风景。上一次所迷惑的那些零零碎碎拼凑起来,成为完整而又光鲜的一幅锦绣,这种惊喜,是难以轻易体会到的。
    《绣像金瓶梅》是好的,《金瓶梅词话》稍逊一筹。田晓菲自己也为这本书的评论添加了与之相符的图像和黑白照片,于是文字余香满颊的同时,图画的意境也情韵暗生。那些早已湮没于岁月中却在纸上依然年轻的面容,用眼神诉说着各自脉脉的心事,仿佛藉着每一颗读它的心,还魂过来。更兼作者在图画旁边,留大片的白,在下首随意写下自己的解读,工丽雅致,却空灵剔透,幽幽地把某一种心事道来,读者的心中早已悠长惆怅一片了。
    那一日,潘金莲也是那样等待着武松走向她,和当初一模一样。在西门庆家的几年,虚幻如梦。白雪皑皑,一切都没有改变,然而一切都已经变了。她仍然等待着命运的下一个转机,谁知等到的是一个血腥残暴的结局。看惯了《水浒传》中的杀戮,包括里面金莲的死亡,却依然不能忍受作者在此给金莲安排的下场。掩面不及,那不是我所能想象得到的世界。
    兰陵笑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也许是世俗里翻滚过的浪子,却有看破红尘的大慈悲,也许他幼读诗书,捧着《水浒》百看不厌,看到为前半部的一段小小的孽缘而流连,而怦然心动,为宿命的力量所牵扯,遂写下这一百回烟霞满纸的文字,里面的一个个,不是善人,不是恶人,是不悟之人。人生恍惚,至此而添加了无限缠绵低回。
    这是一部伟大的书,自《水浒》始,隐隐看出《红楼》的气象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9-26 09:23:12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很好看,文学作品鉴赏的优秀教材和典范,文笔也好。读不懂金瓶梅的人,读完这本书再去读金瓶梅会找到很多好处。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2 22:53 , Processed in 0.0534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