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彷徨之刃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小书虫    时间: 2013-6-1 10:48
标题: 彷徨之刃 - 书评
  《东野圭吾作品:彷徨之刃》主要内容简介:正义存于人心底,还是空洞的条文中?法律保护的是受害之人,还是凶手?无辜少女惨遭凌虐杀戮。在丧女的悲痛面前,世间哪个父亲不悲怒交加?长峰重树亡命天涯,发誓要为女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04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涟煦    时间: 2013-8-10 15:42
  深深地吸了口气,又缓缓地吐了出去,我静静地合上书,耳朵自然地过滤掉了老师讲课以及同学说话的声音,开始发呆。
  
  二十六万字的小说在一下午看完,同时还因上课的缘故转战了三个教室,两幢教学楼。这么劳神劳力的阅读体验结束后,不论是谁,想必都会松一口气的。尽管我做了深呼吸,但心情反而更加沉重了,没有了剧情催促我快点读下去的紧迫感,阅读过程中积压在心里的沉闷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只好用发呆的时间去理清自己的头绪。
  
  彷徨。
  
  没错,看到静静躺在桌子上的书的封面,我终于理解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是“彷徨之刃”了。失去了女儿的长峰,因自己的复仇行动是否应该继续下去而彷徨,尽管知道自己的行为错的,但身为一个父亲,看到那些害死自己女儿的凶手不能得到制裁,其痛苦尤其是局外人能理解的,逃亡过程中为了压抑放弃复仇的理性只能不断靠观看女儿被凌辱的录像来加深复仇的想法;追捕长峰的警官们,看到那些女孩子们被强暴的录像,谁还能说长峰的杀人行为是不对的,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自己要保护的是多么卑鄙无耻的人渣,作为法律践行者的他们因自己的职业而彷徨;身为局外人的和佳子在帮助长峰逃亡的同时又希望他能放弃复仇,只不过最后导致了长峰的死实在不禁让人感叹人心的脆弱,她只是为了自我满足而已。
  
  当法律的存在成为犯罪者拿来保护自己的挡箭牌时,那受害人的家属又要承担怎样的愤怒。平日里在新闻中播放着的那些新闻离我们很远,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不负责任地说虽然少年犯的行为令人发指但复仇杀人是不对的。一旦这类事件真的降临到我们的身边,恐怕再也说不出那种话了。个人的不负责任叠加后就是社会的无责任,等犯了罪再去寻找借口那就太迟了。
  现代社会因为法律以及制度而被标榜为文明,但是杀人犯怀着而已故意为之却受不到惩罚时,文明二字岂不是苍白地可笑。还不如用习惯法来裁决,杀人者偿命。既是伸张了正义,也是对他人的警示,让那些躲在远处叫嚣着要民主人权的家伙见鬼去吧。
  
  冷静下,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要再道德和法律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话那就是加入陪审团制度了,虽然有不少弊端,但好歹也算是一种解决办法。作为社会责任的体现,陪审团能用自己的想法直接影响判决,作为旁观者,这是负责人的最佳方式了。
  
作者: stella    时间: 2013-8-12 10:32
  看完这本书,我想起了一部日本电影《告白》,同样说的是日本的少年犯罪因为明知到年龄达不到刑法裁判期即使作恶也不会受到法律制裁,那么便由受害者的父母亲自给予加害者惩罚的故事。只不过,比起《告白》来,《彷徨之刃》更具有现实意义、结局更沉重和更能引人深思。法律的制定一方面保护了未成年人的权益却完全忽视了受害者家属的感受,另外,对于未成年人的定义又是什么,是不是以年龄为限搞一刀切。对于《告白》和《彷徨之刃》的行凶者,他们明确知道法律对自己的保护而做起案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这样的人需要保护吗?我对《彷徨之刃》中的父亲能亲手为女儿报仇而感到欢欣,为警察为保护犯人而枪杀父亲感到愤怒。东野和书中的警局里暗中帮助父亲的大人物一样,对于这样一种法律这样一种社会现实感到深深的无奈和无助,只能用自己的良知与之对抗,写出了这样一个沉重的故事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大多数读者都希望结局会是父亲所想,手刃两个仇人再自首,然而结局却不能如愿,留下遗憾,这中遗憾让人对现实发出更深层更愤怒的呐喊,故事的深度一下就提高了,这也是东野的高明之处吧!
作者: 直流电    时间: 2013-8-14 07:11
       我不是学法律的,而且基本是个法盲,从来没有关注过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通过保护少年犯的法律,目的是保护未成年罪犯,促使他们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不至于把才开了个头的人生大好时光耗在监狱里。但前提是他们有改过自新的意识,且当前社会有适当手段使得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错误并改正。然而实际上有时(甚至多数时候?)却是事与愿违的。书中的几个作恶多端的少年惯犯,一次又一次犯下肮脏豪无人性的罪行的很大“动力”,就是自恃未成年,法律会保护他们,从轻发落,在牢里呆个几年就能出来。最后,法律究竟维护的是谁?公平和正义达到了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保护了作恶的未成年罪犯,而让受害者的亲人陷入万劫不复痛苦的法律,是在捍卫正义吗……也许法律只是维持社会安定的一种规范,在道理上无须承担维护公平正义的责任?(想不通只能求科普了。)
       好在法律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有缺陷甚至漏洞,但会慢慢完善,也许需要社会更大的关注,问题才能得以充分暴露。主人公长峰重树最后发现,为人父的自己,在女儿遭此劫难之前从未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有过丝毫关注,可是当悲剧真正降临到自己身上时,才发现自己想还女儿一个说法是多么困难。所以他意识到自己也是这个社会悲剧的缔造者,如果有更多的人奔走呼告,使更多的人报以关注,或许情况将大为不同。
      天一黑,我就把这本书读完了。不禁想到了天一。抛去天一“永远未成年”的身份,他嚣张跋扈蔑视法律的理由跟他官二代的特殊身份似乎关系更大。权力大过天的关系社会是恐怖的,它甚至能让很多人难以喘息,连活下去都逼得你做不到。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必须追求正义的伸张。自私一点讲,很难说别人的事一定跟你我无关,谁也不能保证不公正会不会轮到自己头上……面对社会阴暗角落,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吗?
作者: 轩辕    时间: 2013-8-26 11:33
  关于日本的少年保护法究竟合不合理的作品。这个问题其实应该也引起日本社会关注许久了吧。
  刑警说,我们保护的不是市民,不是受害者,而是法律,然而法律绝对是正确的吗?法律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保护这样不完善的法律的我们,究竟能否伸张正义呢?(大意如此)我觉得这是整部书最核心的句子了。
  结局是令人唏嘘的。长峰死于刑警的枪下。少年犯被逮捕了,然而究竟会怎样判刑是不知道的,反正是从轻处理。我在想我如果是那个刑警,肯定会装傻充愣,绝对不开枪,任由长峰打死那个不知悔改的人渣。
  也许我是激进派吧,我觉得少年法应当废除。因为知道有少年法的庇护,所以那些已经可以用自己脑袋思考的家伙们才会做出各种无法无天的事情。没有了少年法,必须承受和成年人一样的量刑时,他们才会考虑后果,才会像成年人一样思考。这样对受害人来说也相对公平一点。
  还有更激进的想法:杀人犯怎样杀人的,就怎样判处死刑,用刀砍的就判砍死,受害人挨了几刀犯人也挨几刀,掐死人的就判绞刑。人干不了就用机器代替。不过这种立法肯定不会通过的吧╮(╯▽╰)╭
作者: tonort    时间: 2013-9-17 22:59
  为什么我会陷入这失去女儿的痛苦中,为什么我的女儿会遭受如此惨无人道的欺凌。是我曾经的罪孽是我如今遭到这样的痛苦吗?那么那些双手沾满血腥的变态罪犯,是不是也是一身罪孽呢?那他们也应该受到该有的惩罚吧!既然如此,那谁又知道今天我的复仇是不是上帝借我之手做出的审判呢?彷徨之刃无需彷徨!!!
  
  
  附摘抄:
  法律是不会制裁犯罪者的,说法律会拯救犯罪者其实比较恰当吧!
  
  
  西洋棋就像人生,一开始我们就拥有所有的棋子。如果能一直维持这样,就会平安无事,但这是不被允许的,要移动,要走出自己的阵才行。越移动或许越能打到对方,可是自己同时也会失去很多东西。西洋棋和象棋不一样,从对方赢来的棋子,并不能算是自己的棋子。
  
  
  警察到底是什么呢?是站在正义的一边吗?不是,只是逮捕犯了法的人而已。警察并非保护市民,警察要保护的是法律。为了防止法律受到破坏拼了命的东奔西跑。但是法律是绝对正确的吗?如果绝对正确,为什么又要频频修改呢?法律并非完善,为了保护不完善的法律,警察就可以为所欲为吗?践踏他人的心也无所谓吗?
作者: 男孩遇    时间: 2013-9-17 23:10
  你说的一切都可以相信吗/是的是的是的/你做的一切都可以原谅吗/是的是的是的
  想必以上的歌词,能够概括日本的少年法对于少年犯罪的态度。
     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对他人的肆意伤害上的草菅人命的少年,麻木不仁包庇纵容的父母,隔岸观火评头论足的市民,利用受害者伤口博取眼球的电视节目制作人,振振有词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和社会专家,躲在阴影中默默流泪的受害少女,痛失爱女的父母,内心矛盾的警察。东野圭吾以冷静的近乎残酷的笔触将这一切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宛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划开皮肤,顿时鲜血直流。所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莫过如此。
     从小就被育要懂得宽恕,学会大度,做到原谅与释怀。要相信好人会有好报,邪恶终将被惩治。可是现实的剧本并不如我们所想,它总是让我们失望甚至绝望,善行并非都有好报,恶行却不被付以应有的惩罚。唯一的女儿被不良少年蹂躏致死,长峰重树的人生被被彻底摧毁。对于生活,他已经没有任何的期望。但法律却无法给予他一个满意的答复。代表着公平与正义的法律却倾向于犯罪者一方,并未给予他们足够的惩罚。夺取了爱女生命的少年犯将受到十分轻微的惩罚,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助长了少年犯们的气焰。既然违法的成本如此之低,那么犯下罪行也无可畏惧。
      法律不能践行正义,那么只好自己身体力行,长峰重树踏上了为女复仇之路,支撑他的唯一信念就是复仇。可是东野圭吾再次给了我们一个残酷的结局,长峰依然没能手刃菅野,而是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倒在枪口之下。对于这个结局,我实在是无法释怀。
      法律对犯人,尤其是少年犯的权利保护过多,自己的女儿被凌辱致死,杀人犯却毫无悔改之意,就算判刑,刑期也只是轻描淡写,那些人的名字不会公开,刑期也不可能很长,待到三五年之后,他们就可以重新步入社会。与此同时,法律往往忽视受害人家属的感受。因为犯下罪行的人是未成年人,就对他们无比包容,原谅他们的所作所为,期待着能够救赎他们的灵魂,而让他们从此改过自新。一朵幼小的恶之花,在宽容的阳光下,就能够突变成为善之苗?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缺位造成了他们冷漠残酷,没有底线,以他人的痛苦取乐的灵魂,事后也没有一丝半毫的悔过之意,而是想着如何逃脱罪责。“那些受害的少女要是自杀就好了”这样的灵魂,也有值得救赎值得宽恕的意义所在吗?为何要选择原谅他们?我实在是做不到如此大度。一颗小苗弯弯曲曲地生长了这么多年,已经成为了一颗歪脖子树,妄想用这样的法律来使他们重回正途,在我看来着实可笑。恐怕也是因为少年法的纵容,他们才能如此有恃无恐吧。不难预见,这些人出狱后,悲剧还会一次又一次地上演。不仅如此,更坏的结果是,因为这样的法律,会有更多的少年效仿,更多类似的事件会上演。不再能代表正义与公平的法律,是否还能称为法律?
     知识分子和法律专家声称让少年犯们改过自新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我们要让少年犯们改过自新,重新走上社会。”那么躲在墙角默默流泪的受害者呢?他们又做错了什么,招来这样的伤害,他们的权利又该如何保护?死去的绘里与千晶不能再复生,只留下两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还有更多的受害少女,会在夜晚的噩梦中惊醒,从此生活在阴影之中。他们理应得到补偿,但却得不到。法律为何在保护他们权利时缺位?法律面前本该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但现实往往是个讽刺。我从不相信原谅释怀这样的说法,我也从不认为这是值得褒奖值得歌颂的美德。覆水难收,伤害一旦造成已经无法挽回,受害者的痛苦又有谁能感同身受。时间只能让伤口结痂,轻轻一碰,依旧血流不止,痛彻心扉。一再要求受害者对罪犯持宽大态度,就是往他们的伤口上撒盐。。因为事情并非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讲出这些话也是十分轻巧容易的,往往还能显示自己的高尚品格。不仅如此,还可以指责对方只是感情用事,缺乏理性,只为自己考虑,不为社会考虑云云。这样的说辞,一抓就能有一大把。当宽容无底线时,有谁会想起受伤害的人及其至亲一辈子无法弥补和修复的伤痕?
     还有令人作呕的媒体,肆意玩弄受害者的感情,撕开他们的伤口,为自己谋取私利。可怜的是受害者家属竟以为这是发出声音的渠道,却不知自己已然沦为他人眼中的笑柄与可怜虫。市民们酒足饭饱后咀嚼一番,实在不错。试问媒体的道德何在,底线何在?
      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文学奖上致辞说道:这个世界上有坚固的高墙,也有撞墙破碎的鸡蛋。不管高墙如何正确如何坚固,鸡蛋如何弱小如何错误,我总是选择站在鸡蛋一边。“。长峰重树便是一颗小小的鸡蛋,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撞得粉身碎骨。
     当法律无以为能的时候,是否能够容忍我们拿起手中的刀,去为自己求得正义?
     我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作者: 宇聪    时间: 2013-9-18 03:59
  很久前读过《彷徨之刃》。只记得大致情节啦。
  
  妻子故去,把唯一的宝贝留给了他,但女儿却在烟花大会之后,被两个未成年的少年强暴致死!!!于是,他开始复仇计划——或许,他的复仇也和激情犯罪——用菜刀杀了其中一个少年有关吧。
  
  这本小说内在的冲突不止是复仇和法律的矛盾,还有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监护人,看到女儿遭强暴的录影带,那种内心的自责、忏悔与社会大环境的激荡冲突。
  
  这本书,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的某些少年,在宾馆轮奸一少女的案子。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道德竟沦陷到如此地步!
  
  小说的结尾,他没能手刃少年,但他在这个追凶过程中,却表现出一个父亲 复仇的心理历程,其坎坷,磨难,痛楚,恐怕也只有他自身能体会得到……
  
  
  
  
作者: 举杯邀    时间: 2013-9-19 00:21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15年来相依为命,即使生活辛苦辛酸疲惫,只要看到女儿的笑就觉得什么都值得了。就这样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却被凌虐致死,凶手不但不思悔改,还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而逍遥法外。「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显然我没有书中的长峰勇敢,即使一辈子都活在巨大的仇恨和绝望中,也没有胆量向凶手伸出复仇之刃。但我想我支持他。像那样的人,仅通过司法程序,真的能知错并改过吗?我不相信。而仁慈最终会换来更多的伤害和牺牲。
  
  
  
  法律的不完备,导致犯罪的未成年人不用受到惩罚,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向规矩做人的长峰的复仇以及死亡,而回溯到根本上,我想家庭教育以及青少年心理问题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分量。
  
  书中反复提及敦也和快儿的父母在事情发生后的反应,纵容、包庇、事不关己。他们身为人父人母,却对自己的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甚至放任自流,完全不理会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误入歧途,这样的父母真该为这次的事件承担后果。自己好不容易生出来的孩子,不应该好好呵护他,好好教导他吗?这应该是父母的本能和责任吧!没办法认真管教的话,当初又为什么要生下来呢?
  
  比起敦也和快儿的父母,城的父母还算是关心自己的孩子的。至少在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的时候,会找孩子谈话,会坐下来一起商量解决办法。可是,却采用了一种卑劣的方式,让本来就信念歪斜的城更早地见识到成人世界的欺骗,虽然结果是为他好。
  
  毫无疑问,城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祸时感到害怕,感到不知所措,他非常需要一个人来听他讲述心里的恐惧,非常需要一个人来告诉他该怎么做。可是,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朋友,即使于敦也和快儿,自己也不过是他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小跟班。不喜欢他们,甚至不认同他们的做法,但为了不被孤立,即使被使唤被威胁,仍旧不吭声地跟着他们。他没有真正的朋友;父母,大概从来都不曾交心,如果告诉他们换来的是一顿责骂以及「早就告诉过你怎样怎样你就是不听」的言论,那宁肯让心事埋在心里。
  
  懦弱、自卑、极度缺乏安全感,否定自己的价值,这是我对城的判断。又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成就感,于是便躲到漫画的世界里,逃避身处的一切。
  
  这样的性格是如何造成的呢?我隐约看到了一个从小被骂到大的孩子,仿佛做什么错什么,只会低着头默默承受大人的责备,长久的不被肯定于是便开始自我否认,开始逃避,开始畏首畏尾。是这样吗?我一直认为鼓励式的教育比批判式的教育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无论是对他的自信心还是人格的养成。所以,多对孩子说「你真棒」这样的字眼吧。
  
  
  
  同时,「陌生的人我们习惯漠视」。很明显,这三个少年的恶名众所周知,可曾有人直接或间接地出面劝阻?这样的坏习性又岂是一两天便立时养成的,如果早早地就有人把他们带回正途,还会发生这样的惨案吗?我们围观,我们批判,可我们很少站出来。真是悲哀啊。
  
  就像新闻每天都在播报人间不同的欢乐悲喜,我们感动感伤感慨,可终究不曾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我们总是能义正辞严地发声,然后转身就忘掉。
  
  什么是正义?正义就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调味料吗?我们总是显得义愤填膺,显得!
  
  
  
  故事的结尾,组长才是那个泄密的人,不免让人觉得无奈。是对法律有多失望,才会导致一个执法的高级主管人员丛恿受害者家属去复仇去犯罪的。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原则,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无可奈何。
作者: 浮尘飘    时间: 2013-9-19 11:31
  一直喜欢东野圭吾的作品,是因为他的推理小说中总渗透着很强的社会性。这本书也不愧为争议之作,法律保护的和道德同情的到底是受害者还是凶手?给予少年犯所谓的改过自新的机会就一定是对的吗?不禁想起前阵子一直在追的周播剧,也是东野圭吾的脚本,其中一集也是在讲少年犯的问题。我不认为未成年人出于任性或以自我为中心的杀人动机就应该被原谅或减轻刑罚,有些代价是必须要付出的~
  
  
作者: Honey     时间: 2013-9-20 01:03
  书中探讨的一个观点,一直在日本有着极大的争议。特别是88年日本高中生虐杀女中学生一案,后来的很多影视书籍都不断以此案为原型,来探讨日本《少年法》的利弊。东野圭吾此书也是如此。只要是青少年,不管犯什么罪,都不会判死刑,甚至是量刑很轻。那又有谁来慰藉受害者及其家人呢?警察为了保护法律,究竟是应该替天行道,还是昧着良心单纯维护法律呢?毫无疑问,东野给出了他的答案。
作者: 胡几几    时间: 2013-9-22 15:59
  就像下到火锅里的芝士球,鲜鲜的海鲜丸里面裹着热乎乎香香奶奶的芝士,组合看起来好像有点奇怪但是有着阴阳差错的效果一样,
  
  我下午看完这本彷徨之刃
  晚上的时候又看完了鲁滨逊漂流记
  
  这次看和小时候看鲁滨逊只想着要记一记鲁滨逊做了啥以后自己万一也流落荒岛还有用处的心理 不同,此书强烈的宗教意识才是真正要表达的部分。
  
  令我意外的是,我因彷徨之刃而大起大落的心情被这本传教书给“治愈“了
  不 或许不应该说是治愈,是疏通了吧
  其实真不知这是好 还是不好  
  
  
  
  
  在东野的众多小说里, 彷徨之刃真的是令我颤抖多次的一本
  不只是因为紧张 更多的当然是愤怒
  特别特别特别急切的想知道结局到底如何
  作为一个“主流”但尖锐的作家,东野到底会把结局引向何处!
  
  之前也接触过一些书 电影 关于这一日本的尖锐问题——少年法
  也曾思考过关于这法律是否真的合理
  所以对这本书有着更强烈的画面感和体会
  
  
  前部分那暗涌的波涛几乎快把我掀翻 情节异常紧促,诚告密、长峰思索片刻马上去敦也家、几乎没考虑敦也是不是已经在电视上看过他的面容而引起冲突就按门铃、立刻进门看到女儿的种种信物后就看到令人血液上涌的录像带、此时敦也突然回来、长峰藏起后又现身愤怒的一顿狂砍、切下jj、最后得知块儿在长野民宿、动身去长野继续复仇、
  
  基本上没给人思考的余地 立刻推向小高潮
  
  长峰结局究竟如何??复仇成功还是未复仇就被抓住 或者是杀了块儿后自杀还是·······
  
  令人不得不佩服不已的是 东野的人物刻画简直太到位了 入木三分啊入木三分 少年的恶劣呼之欲出 几位警官也是可爱又鲜活
  
  我简直是太恨这种作恶多端的未成年了!!! 看11:14的时候 看见那让人恨得牙根儿痒的未成年臭无赖jj被切断简直是太爽快了
  
  
  随着长峰的信 我的内心也在一遍一遍的问自己 为什么 为什么?!
  信未完全公开的时候  电台某节目 一男一女对此新闻的对话也是让我又气愤又无奈——只是指责 事不关己 轻飘飘的说 不管怎样杀人也是不对的嘛   哎~以后的日本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冲淡紧张的女“主”和佳子出现了, 推动情节的可怜蠢材中年出租车司机父亲也出现了,看似缓和情节 但其实又把剧情推向了风口处
  
  
  
  在民宿之中,看着电视采访的米娜桑讨论如果你是长峰你是否会杀人的问题,一家三口中的爸爸看了看自己可爱的儿子说 我一定会杀了他
    是啊 一定杀了他!一定不放过这种禽兽!!!未成年又如何?!法律又如何!既然法律不能惩处坏人 就让我来终结!!
  
  电视台采访之时,演员律师在台上说的所谓观点:给这些少年犯的惩罚就是 让他们踩着犯罪的石头 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通过感化他们让他们以后能为社会作贡献········狗屁不通!
  是啊!!!凭什么?!凭什么拿着别人的苦难当垫脚石??这样对受害者家属公平吗??
  激烈的争吵让我的心也跟着风起云涌 但没想到随着律师 主编的下台 也被滑稽了—— 一切也只是作秀啊···· 简直黑色幽默
  
  
  东野总是不按常理出牌 他既喜欢放一马 又常常戳死你
  所以我真的不知道他的立场究竟是怎样 完全被牵着鼻子走
  甚至在和佳子认出长峰之时  真的怕她会做出举报的行动
  
  
  随着和佳子匿藏长峰, 警察那边也在有条不紊的迅速查找发现线索
  矛盾冲突马上正面进行
  但是其实在同时 有很多东西以及感情以及在走向衰落了
  
  
  首先 长峰那边可以说是毫无进展 让人不禁有些担心 也有些冲淡,
  其次是警察在民宿中发现的小姑娘居然是之前被强奸的对象,而现在这个15岁小姑娘 果然以让人无法理解及释怀的思维做了惊叹之举——用一颗热诚之心通知块儿逃跑,并且在事后说是因为怕麻烦 而且最近和块儿过的挺开心,被强奸之后嘛···有些难过哟   。。。。。
  
  这个大家心心念念的伤害少女的事情 到了少女这里 却变成了仿佛是多管闲事  现在的年轻人到底在想些什么??
  
  
  块儿逃跑之后  长峰反思自己说  造成这种畸形的丑恶社会现象 自己也是有一份责任,自己是社会的共犯,这次, 也是选中了自己而已吧。。。。。
  是啊  平时的时候 我们大家不是也是和那电台主持一样 和普通的上班族一样  用着什么样的态度来审视 来影响这个事情的呢?
  我们一定会像那个白痴司机父亲所担心的那样——慢慢忘记这个事情
  我们不可能愤怒到感同身受 愤怒到必须推翻,除非自己女儿也被未成年人虐杀
  我们不可能像黑人推翻奴隶制那样 因为没有那么多人在忍受着痛苦 没有人在时刻提醒:我们在痛苦着!
  
  这样看来 造成这种死循环的不就正是每一个人?
  
  
  而且少年犯父母的做法也让人哭笑不得!
  
  我的情绪在慢慢衰落·············
  
  我只想知道 块儿这个社会产物到底死了没有
  
  和佳子这个坏事儿的他妈的出现干什么到底坏了事儿没有?
  
  枪声响起。
  
  
  
  织田警官被请客, 在此时,长峰的死,被轻飘飘的的代入,
  随后久塚警官道出之后两次密保是自己通知长峰的,
  发表了一段拷问
  
  全书结束。
  
  
  
  我也已经不想知道块儿结局如何 不想知道诚怎样了 不想知道和佳子会抱着什么样的心态生活  啥也不想知道了
  
  不重要了
  
  
  鲁滨逊发现食人野人以后 想杀死野人  但是之后他又放弃了 因为 他觉得也许这些野人并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罪恶的,就像人们不觉得自己吃牛肉猪肉是罪恶的一样。
  他觉得 上帝做事情都有他的道理,我们并不知道上帝判断好恶的标准究竟是怎样 也不知道上帝的惩罚是按照什么准则
  上帝之所以不杀死魔鬼是因为要让魔鬼认识到自己的罪恶。
  就算魔鬼害死了1000000个人,以他们为垫脚石,也没有凭什么,
  因为我们不知道上天是按照什么来评判事情 来做决定的,
  也许这1000000个人上辈子是别的地方的魔鬼,这是他们这世应得的惩罚,
  之所以说人生来是罪恶的  在我眼里 也许是上世的罪恶。
  病人抱怨医生为什么来晚了 其实医生正在刚刚出车祸的儿子的葬礼上,接到通知后马上赶到的,
  
  
  我们其实什么都不知道。
  
  
  
  
  
  
  
  
  不知道就不知道吧!!!!!
  坚强意志 耐心等候
    
  前方迷雾重重 还是继续走吧! 走吧
  
  
  
  
  
  
  
  
  
  
  
  
  
  
  
  
  
  
  日本未成年人死刑的真实案例: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517665/
  
  
  「死刑的意义在于,让一个犯了杀人罪的犯人,诚实的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 ,打从心里
  反省自己的误行,决心将自己剩余的人生用来赎罪并对社会做有意义的奉献。一个本来
  十恶不赦的坏蛋,最后可能会脱胎换骨变成真诚努力的善人。
  可是,国家社会却要夺去这位,已经重生的"善人"的性命。很残忍 ,很冷酷,是不是?
  是的!无情的夺取他人宝贵的生命的确是很残忍的一件事。相对的,这个时候犯人才会
  真切的体会到,被自己残忍杀害的人,他们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无价。
  死刑存在的意义不是报复手段,而是让犯人可以诚实面对自己所犯的恶行的方式。」
  
  
  
作者: 段小纯    时间: 2013-10-6 07:48
  这本书大概是我看的最久的一本了
  差不多快半年,每次都只看一章或者最多三章就有点看不下去了
  对于犯罪的录像带描述的太过真实搞得我好像真的看到那种带子一样_(:з」∠)_
  对于未成年犯罪总嚼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赶脚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些有人生却没人养的孩子虽然可怜,但是这不能构成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理由……
  人生很长,我们不可能时刻记得那些被残忍杀害的受害人,但是对于受害人家属就不一样了,他们总会记得被杀害的人可能是自己的孩子/父母/爱人,他们时刻都感受着阿鼻地狱的烈火……
  
  
  
  
  
  
  
  能放下吗?放下吗?能吗?
  
作者: 坟头草    时间: 2013-10-8 13:32
  这本书让我想起《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857099/)那部电影,故事的结局都是罪犯逍遥法外,警察无可奈何。这里要补充一点,其实块儿并没有逍遥法外,只是他会被轻判,对我和大多数读者来说,我想这就是逃离了法网。
  
  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便开始想象长峰的结局:
  1.长峰如愿以偿报了仇,然后自杀或者自首。
  2.长峰因民俗店老板的女儿劝说和找不到目标放弃了报仇,自杀或自首。
  3.长峰如愿以偿报了仇,然后成功逃逸。
  
  第三种想法是我最希望看到的,虽然我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结局。其实我也想到了书中描述的结局——长峰被警察射杀,但是我不愿看到,我想这也是大家最不希望看到的。
  
  我想东野圭吾本人也是反对少年法对犯罪少年的过度“纵容”,因此他写下了这样最让人难以接受的结局。如果结局是块儿被长峰杀掉,不论长峰的结局是怎样的,恶人受到了惩罚,那么大家很快就会忘记这本小说。
  
  小说中有几处细节的描写给人很震撼的感觉,一是为了突出少年犯们的残忍,描写绘摩惨遭蹂躏的场面,二是长峰刀杀敦也的情景。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口味太重,那段写的虽然血腥,我看的却是酣畅淋漓。我想起了网上流传的“南大碎尸案”中的一段猜测,说凶手在肢解被害者时的感觉就想吃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雪菜肉丝面那样爽。我想东野圭吾在描写长峰刀杀敦也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
  
  故事的结局不能用凄惨来形容,应该说是无奈。受害者的父亲竟然被警察枪杀,虽然这是警察们也不愿看到的结果。最后东野圭吾用警察自身的对话点破了我们:“警察保护的不是市民,警察保护的是法律。”
  
  大家看,很清楚,警察保护的不是我们。
  
  我想不久后我就会成为一名父亲,可能有些杞人忧天,但是我真的在想如果我的儿子成为那样的少年犯怎么办?那么我一定会从小想尽各种办法好好教育他,不让其误入歧途。可是,如果我有的是一个女儿,我是不是会感觉到很无力呢?
  
  我真的希望故事还没完,那个叫鲇村的父亲在块儿出狱后能够再次拿起菜刀,杀掉他……
  
  老无所依。
作者: René    时间: 2013-10-11 03:53
          一口气读完,因为这和东野之前的作品有很大的区别,很白话文,很好理解,但是也有些遗憾。我觉得我就是那些觉得事情无关痛痒的旁观者一样,事情虽然会引起共鸣,但也紧紧是一时之感,不会放在心上。
          日本的少年法确实很不好,法律的存在是为了限制人的某些行为,而不是包庇。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是人就逃不过一个情字,就像长峰先生一样,为了女儿而下决心报仇,不计后果,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做。
          我想不明白的一点是被害人也是未成年人,为什么她不受少年法保护呢?去世的人不在法律要考虑的范围内(判案时)?未成年人杀害未成年人是相当恶劣的一件事情,这种事情在日本也不少见,难道没有未成年人犯罪法?只有一味的保护法?如果没有正式的文法,就只能借鉴以前的案件,那要是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小孩们还不乱套了!
         父母的责任也不可忽略,没有好好关心和管教儿女,从而导致他们犯罪,他们也有错。尽管到了一定年龄,他们就会不受控制,但是父母的责任任然存在,因为他们还未成年,我实在想象不出会有殴打父母的未成年人。现在犯罪的年龄越来越低龄化了……
          日本国真的是太不安全了!
          其实有点失望,因为长峰最后并没有成功,东野让他死了,最终法打败了情。没错,社会需要法,但是人更需要情。
作者: 亮晶晶    时间: 2013-10-12 11:59
  写的很直白。
  开始,一想到可能的发展,就不想继续。
  终于一口气看完了,结局让人不满。
  真的不满吗?不知道。
  或许事情就是这样的。
  有豆友提到,受害者补偿的两种方式,一是施害者的歉意,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长峰先生想得到的是前种补偿,事实只是失望,非常失望!!!
  总之,尽力了,长峰先生。
  
  少年法,中国也有类似的,不清楚其中的详情,有机会定要细看看。
作者: 火龙    时间: 2014-3-21 18:41
      这本书看得很沉重。美丽的少女被凌虐,还不如直接被杀干净利落。地狱般的惨状还当属两位被害少女父亲看到她们被凌虐的录像。固然愤恨那两个人渣,他们被杀真是该当的,可惜的是有一个没死。可是该死的不止他们,还有他们的父母,尤其是他们的妈。同样身为女性,她们的儿子杀死逼死少女,她们竟然一点也不感到歉疚,反而还维护儿子,真是畜生不如。窃以为解恨的结局是受害人家人联手把她们也宰了。
      还有电视台的记者总编及上节目的律师,毫无同情心,为迎合恶趣味提升知名度,真是变态恶心。自杀少女的父亲应该这样回应律师:“希望你的孩子,不管男女某天能成为垫脚石。你一定深感自豪。”气死律师那个杂种。
      最后说说和佳子。不能不说有够烦她。看到有人留言说她是圣女型的,还真是。还什么要跟去废置民宿,一定让那个杀人犯道歉。吐啊。你当自己是谁?圣女?女神?恐怕你自己在那落了单,成了又一个祭品。
      不满结局,但是整本书确实引人愤懑,引人思考。
作者: 错灯影    时间: 2014-3-21 23:07
  《彷徨之刃》,一出没有答案的悲剧。全书几乎毫无悬疑、推理,犯罪描述令人作呕,受害者极度悲愤深陷泥沼,故事从头至尾笼罩在一种沉重滞闷的无力感中,人性暗黑,毫无天日。
  
  警察保护的不是市民,而是法律。但教育的缺失、社会的麻木却令倾向于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律法尴尬不已,踯躅不前。
作者: 神經欣    时间: 2014-5-12 05:54
  社会如此冷漠,我们都是共犯,这是报应。这是长峰最后的觉悟,但是他没有第二条路再走下去。双方都在追踪另一个少年犯的过程中警方不断强调不近人情的法律、看似公正的媒体其实虚伪奸猾。结局虽然很残酷,但是体制内也生反骨,社会中也有不怕惹麻烦的热心人。
作者: sirius    时间: 2014-5-24 00:41
  整个故事感觉还不错。不过不是我意料之中的结局。对于结局我是很生气的。我一直都希望长峰可以在警察抓到快儿之前杀了他,毕竟他做过的事情是不可饶恕的。简直就是变态。随意毁了别人的人生,还不会受到多大的惩罚。并且他人格中的自私,怯懦根本就不可能有悔过变好的可能。哼!坏人都不足以形容他的罪行!!!
作者: 布布徐    时间: 2014-5-27 14:19
  周末,花了大半天时间看完东野圭吾的小说《彷徨之刃》,和他的大部分作品类似,他又一次拿起了“手术刀”,冷酷、无情剖析着人性之恶。这种恶,与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深爱,法律制度的无力,媒介对灾难的消费,群氓的狂欢交织拆绕在一起,足以让我剩下的小半天都沉浸在一种无法自拔的难过之中。
  两个少年,作恶多端,除了抢劫、殴打、要挟他人,还以迷奸少女为乐,为了不让受害者报案,将犯罪情节录制下来,恶行累累。
  一位父亲,妻子去世,相依为命的15岁女儿,却在一次烟火大会后再也没回来,做父亲的,将孩子当作无可替代的宝贝,见到的是孩子赤裸的尸体,和被凌虐的令人发指的录像。
  这位父亲,该怎么办呢?
  寻求法律救助么?对不起,法律要保护未成年人,犯罪的少年在这样的法律的“包庇”之下,无非在管教所待几年,再次出来祸害社会,甚至以保护未成年人为名,少年的名字不被曝光,案件也不会公开审理。
  一些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为恶行滔天的少年犯罪分子辩护,说犯罪的少年有着不幸的家庭和悲惨的童年,说希望以他们的犯罪行为为垫脚石,教化他们,给他们新生,让他们重新做人。
  一些媒体,事无巨细的描写犯罪细节,以博取眼球,请来另外一位受害者的父亲,不过是将其作为玩偶般在电视栏目里被戏耍,让受害者的父亲说几句悲伤愤怒的话,赢得一些发行量和收视率。
  而作为普通民众而言,或者漠不关心,或者醉心于看媒体中披露的每一个犯罪细节,甚至可以这么说,那么多被凌辱的少女没有去报案,而是选择了沉默,是害怕录像暴露出去,成为大众闲暇时的消费品。她们被嘲笑,她们被特别的“同情”,她们让她们的家庭蒙羞。
  这位父亲,在神秘知情人的电话指导下,开始了报复。但最后,他的报复仅仅进行了一半,就再也没有办法进行下去,法律,这所谓主持正义的法律,注定成为了悲剧的注脚。
  忘不了警察久冢的一句话:“正义存于人心底,还是空洞的条文中?法律保护的是受害之人,还是凶手?无辜少女惨遭凌虐杀戮。在丧女的悲痛面前,世间哪个父亲不悲怒交加?长峰重树亡命天涯,发誓要为女儿报仇,要血债血偿!苍白的法律与复仇的渴望激荡长空,那把彷徨之刃将刺向何方?”
  看完《彷徨之刃》,再回到现身生活中,这种悲剧又何尝不在重演呢?每当恶性故意伤害事件特别是性犯罪事件发生时,总有所谓“公知”在“追忆”犯罪分子的悲惨人生,说“他们值得同情”;一些媒体没有忘记的,是在受害者心口上再撒一把盐;而作为旁观者的你,我,我们,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在“求种子”,在寻找、在转发受害者的一切的一切,贪婪的看着这本来早已注定是悲惨的一幕又一幕。一些女性受到了伤害,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还要消费这种伤害呢?
  当宽容无底线,当狂欢无良知,有谁会想起受伤害的人及其至亲一辈子无法弥补和修复的伤痕?
作者: 香草味    时间: 2014-5-31 20:45
  面对法律的残缺,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读完整部小说,我所面对的问题。
  故事中残骸少女的未成年男孩,既让人感觉愤怒,又觉得恶心。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我的立场都站在受害者父亲这边,直到最后,都觉得那位父亲好可怜。是谁夺走了他一直以来继续生活下去的依靠?是谁让这些未成年孩子一次次又一次的踩过道的底线?
  归根到底还是这个法律保护的社会导致的。
  
作者: skullt    时间: 2014-6-3 09:50
  东野圭吾的书有着共同的特点:问题尖锐而极端。故事中长峰的行为,在法律的角度上是错误的,但作者却有着超凡的能力,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反而默默支持这种违反法律的行为,希望他能为自己的女儿报仇,藐视传统、法制的是非观点。东野君的小说每一本都触碰着社会中锋利的棱角,揭开在正常秩序中,人们不易察觉的自己内心的阴暗一面,从未想过,曾以为世界观无比正直的自己,竟也会有支持社会反面的一天。东野善于在小说中构造特殊的社会状况,让读者一直坚持正直的心发生动摇。但事实上,在东野圭吾的书中,并没有真正的对与错,也不必一定要分清它在小说中的界限,也许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一套,在他的小说中并不适用,他有他自己的价值观,每个读者,也都有自己的观点,去判断,在书中选择自己认为对的就可以了。
作者: 猫の小    时间: 2014-6-7 02:05
  彷徨之刃。
  一读这本书,就很自然的和《告白》联系到一起了。
  同样是青少年犯罪。前者是父亲,后者是母亲,同样是选择了亲自复仇。同样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拷问。
  
  贯彻两本书的共同主线:法律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所谓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什么还要保护那些杀了人的人?
  我同样也无法理解。
  
  不同于《告白》,冷静残酷到可怕的森口老师完美地实现了她的复仇。而《彷徨之刃》的结局太过悲惨。长峰死了、杀人凶手却活了下来。
  然而,这便是现实。
  
  《告白》让我读的非常过瘾。《彷徨之刃》却让人扼腕叹息。
  
  青少年犯罪,并非一代人的问题。
  
作者: Olive    时间: 2014-6-8 04:33
  心一直被情节牵动,期待着最终长峰可以手刃变态少年凶手,看了结局才知道为何这部为东野圭吾最受争议之作。近期现实中发生了类似的案件,没有失去子女的人是体会不到这种切肤之痛,尤其是凶手竟然将凌辱杀害的过程拍摄下来让世人皆知,可以想象到父母亲人在看到这样的录像时的悲愤与痛彻心扉的嚎哭,复仇吗?如果是我会的,摊上这样的悲剧,你没有任何过错,只是你不幸的遇到了变态,你才发现法律的制裁是远远不能弥补你失去的挚爱,特别凶手是一个少年,法律给了杀人者重生的机会,而你所失去的仅仅是为了他重生的垫脚石,何况,没有丝毫血性的畜生,他用法律维系了生命,用生命继续作恶,你能看到他嘴角的冷笑,也许是嘲笑
作者: Killah    时间: 2014-6-11 12:31
  不再执迷于本格推理的精巧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东野圭吾作为一个写作者的更强大自信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对社会问题的冷静旁观与热心责任感。
  
  在一开始就把犯罪场面平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在随后的叙述中逐步就把本小说的意图完全明示,这是很考验读者耐心的挑战。从社会意义上来看,是讨论“少年犯罪问题”,而所谓“法与情”的这对矛盾实际上也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作为一个侦探小说家,东野在最后的结尾处,终于揭示了一个贯穿前后的叙述性诡计,也算是名副其实。
  
  除此之外,整部小说在手法上其实就是很好莱坞式的展开,一面是身负痛苦为女复仇的孤胆英雄,一面是代表法律意志的警方的双重追捕。两方在能得到的信息和动用的资源上是完全不平等,但是却因为某些隐秘因素的存在而得到一种制衡。两方在赛跑,看谁先一步追到猎物,那个未成年的小杀人犯。如果拍成电影的话,所有的可看元素统统具备,包括男主身边总会出现的那位女郎,以及警方内部的摇摆不定甚至是反叛。
  所以读者的期待已经从“到底谁是凶手”转变成主人公“到底能不能制裁犯罪”以及主人公将以怎样的身份和方式退场。
  
  最后的高潮部分是个大场面,在渲染紧张气氛上,东野算是中规中矩地做到位了。
  
  唉,惜乎自古英雄难过“圣母”关哪。终于还是安排了一个这样的理由来搪塞读者们落空的期待,却也似乎是在对这个社会说,即使不公,又奈若何?
  
作者: 吐谷浑    时间: 2014-6-11 19:52
         读小说的时候,最惊喜的情节莫过于看到众多伏笔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隐隐指向一个呼之欲出的真相。
        
         从严格意义上讲,《彷徨之刃》并不是一篇推理小说,而是一篇侦探小说。如果在阅读前抱着能看到《X嫌疑犯》这种严密工整而又才华横溢的推理的期待去读,大概要失望了,这也大概是这篇小说豆瓣评分没有过八分的原因。
  
         然而,如果以侦探小说的观点来看,《彷徨之刃》可谓不可多得之佳作。坚毅的大叔、怯懦的少年、悲悯的警探、听从内心声音的丧子少妇……每一个齿轮在以自己的频率转动着,从自己的方向推动事态前进,“嘎吱嘎吱”,命运的齿轮由此转动起来……
  
         关于少年法的事情固然值得引起人关注,但是探讨法律的正当性并不是一个作家的本分,东野圭吾只要忠实地把各色人等面临这一困境的态度和反应描写(或者)想象出来,就已经出色地完成了作家的职责。但在本书中,他完成得太漂亮了!所有人,无论主角配角、智慧或无能,所有人在困境下的决定共同决定了事情最终的走向。
  
         我们每个人都是个普通人,仅仅是被放到了那个位置上而已。
  
        
     
作者: 阿里    时间: 2014-6-13 15:48
  其实看东野圭吾的书不多,除了近两天看的《恶意》、《超杀人事件》之外,就是很久之前看的《嫌疑人X的献身》了。从缺说她不喜欢东野圭吾的书,因为书很闷看起来很不舒服,但是这偏偏是我喜欢东野圭吾的地方,虽然看完之后都很闷很不爽,但是却总是能够让我想到很多东西。
  
  我不知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彷徨之刃》到底该不该算一步推理小说,通篇基本没有推理的成分,故事讲述的是单身父亲长峰的女儿在从烟火晚会回来的时候被几个少年迷晕QJ拍下QJ录像,后来因为给她注射毒品过量而造成她的死亡,因为犯罪是未成年人,并不会被判重刑。得到告密者资料的父亲长峰在嫌犯之一的家里发现录像带,正崩溃发狂之时嫌犯归来,一怒之下他将嫌犯杀死。但是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一时冲动,他得到另外一个嫌犯的动态之后便拿了猎枪去追杀凶手,并且寄信给警察自首,告诉警察等他报仇完毕将会自首。
  
  主要分为三条线。长峰的部分,警察的部分,还有诚的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小的线索,比如后来那个受害者的父亲,电视台,以及何佳子,除了最后告密者那里算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梗以外,其他的部分基本是毫无隐藏的,上帝视角一般将案件的发展全数摆上了台面。但是如此直线的一个故事,却一环一环地扣住了人,直到最后结局——
  长峰扣下扳机,他以为他终于能够为女儿报仇了。
  枪声响起,倒下的却是他。
  我看了下豆瓣上的评论,很多人都在骂何佳子,要不是她在长峰开枪的时候叫住长峰,长峰就不会犹豫了就把那个死小孩给杀死了。我自己合上书的时候也十分不爽,她这么一打岔,长峰不但没报到仇,还白白丢了一条命。他闭上眼睛的时候会想什么呢?
  会有仇怨吗?
  其实仔细想来,他大概也不会太恨何佳子吧,倒是何佳子……对她来说真的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么?果然是太圣女心怀了吧,太想当然了吧。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种事大概只有本人知道吧,你一个外来人凭什么跟人判断?不知道这最后造成了这样的结局,她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东野圭吾在后面并没有过多地提到她,不过我倒是蛮像看到她后悔哭泣痛苦的模样。虽然并没有如愿。好吧我真心不喜欢她。
  对那几个对长峰怀有同情的警察感觉倒是好一些,虽然最后是一直对长峰最同情的警察将那致命的一枪放了出去,还是会叹息。他也只不过处于自己的职责罢了。
  
  东野圭吾是故意这么做的。故意把少年犯塑造得那么可恶,故意让长峰显得那么好人善良,让读者同情长峰的同时对那几个少年犯深恶痛绝,然后再给一个这样让人不舒服的结局,不过也是,确实是这样的结局,才能让人引发更多一些思考,如果最后只是报仇成功了,得到的震撼一定不会这么大吧。我不懂法律,不知道在中国少年犯是个什么样的情况,但是有的时候真的觉得,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很多时候就是看生日是哪一天这个界限,还差一天成年和刚成年一天,这样的人的思维又有什么区别呢,但是法律就是这样死死地将人用这样的数据分类了,搞得好多未成年人犯罪都是从这一点下工夫。
  
  看到豆瓣上有人说中国的法律注重的是“惩罚”,日本是“救赎”。其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都无法说是绝对的吧,你不是他,你不是受害者,你不是加害者,你怎么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最适合的呢?或者说每一个案子有每一个案子的标准吧,但是这种东西根本就是完全个人感情用事的,根本不可能公平的。
  就好像我一直以来对拾金不昧要表扬,不归还却是犯法这件事表示很囧。道德这种东西如果受到法律的制裁会变得很奇怪吧,但是这也只不过是我的想法罢了。
  
  在这本小说里,作者不止一次借故事中人物表达这样的疑问:法律保护的到底是谁?
  其实这个问题也真的是千万个人有千万个答案吧,他是未成年人,他应该得到保护,你是受害者,你也应该得到保护。只不过是看谁离的利益离这个答案更近一点罢了。
  
  
作者: bleu    时间: 2014-6-18 09:07
  这本书是以快速的方式看完的,看的时候有一种紧迫感,逼迫我快点看完。情节在前面就已经叙述完毕,让人期待接下来的发展。不得不承认,看完前面几十面,我陷入一种不理智的精神状态,我理解长峰重树,甚至觉得是我的话也会毫不犹豫的杀了凶手。像那种人,凭什么获得宽恕,凭什么在毁了别人的人生之后假借着重新做人的名义活着。法律不是应该伸张正义吗?拯救了失足少年,就足以磨灭他们对社会造成的伤害了吗?
  
  我想这也是久冢选择提供消息的原因。身为警察的他,对这些事情看得多了,也更能够理解被害人家属的心理。警察维护的只是法律,法律更多的是维护加害人而不是被害人,难道以让整个社会更好的发展为理由就可以忽略掉被害人家属的感受吗?谁也无法保证加害人就一定会改过,但无疑被害人家属的心情明显是没有被考虑到的。更有甚者,被害人家属完全无法得知准确的信息。警方以种种借口拒绝告诉家属完整的实情,就像是最近发生的东莞理工女生被害案一样,被害人在其家属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对被害人进行解剖,事后也没有再进行解释。家属有权力知道实情。警方不该为了会发生混乱、需要应对更多麻烦、为了维稳就隐瞒。
  
  书里有一段长峰重树的思考——之所以会发生这些惨案,来源于整个社会的漠不关心。法律的不完善应该负责,不管教好儿女的爸妈应该负责,社会大众对这些案件的冷漠应该负责。是社会放任了这些无知少年犯罪,社会纵容他们,杀人也不过是进一趟警局的事,会有什么影响呢?所以如果到了那一天,不幸正好降临到你头上,那也是之前种下的恶果。
  
  最后的结局尽管不为我所接受,犯罪的少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应该是出于作品文艺性来考虑,不可能写出迎合大众的、大快人心的结局,就是要以悲剧性来警醒世人,让大家卷入其中,去思考自己心中的正义标准。
  
  另一点是有佳子的做法。这本书里,有佳子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积极寻求正义答案的人。可是我还是忍不住讨厌她,我觉得她最后只是实现了自我对正义的满足,并没有帮助到长峰。可能还是因为我更倾向于让那个少年死吧。我实在觉得那种人渣是不可能悔过的,如果他悔过了难道不会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觉得自己不该活在这个世上了吗?有什么权利一定要用别人的血泪来作为他新生的垫脚石。所以有佳子的想法是很幼稚的,那个少年没有可能真心道歉。但是很欣赏他在车站劝说长峰自首那段。她说的是对的,长峰其实也是这么认为。杀死凶手并不能减轻他心中的悲痛,如果因为想要复仇使自己变得更加糟糕想必也不是绘摩希望看到的。绘摩一定希望爸爸可以走出失去女儿的阴霾,在接下来的生命里努力开心的活下去。
  
  如果结局是这样反而好一些,长峰就不会到最后这样死去。
  
  关于到底什么是正义?谁也说不清,法律能够做到的是很有限的,真正需要的还是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认真的思考和切实的行动。在现在这样的世道中,除了司法才存在还应该要有黑暗骑士的存在,解决司法无法企及的部分。
作者: 譬如朝    时间: 2014-6-25 11:24
  昨晚临睡前,终于把《彷徨之刃》结束掉了,获得的感受并非连贯性的,好几次停下来想大发言论一番,接着阅读下去,又会把先前的情绪覆盖掉。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对作者的立场很好奇,东野是支持复仇的吗?他对《少年法》是持批判态度吗?我知,答案定不是清晰绝对的。
  
  
  
   一、那些少年怎么了?
  
   书中不止一次写道“现在年轻人到底在想些什么?”令警察困惑,也令读者困惑,我甚至还有些激气。其中一个警官提到过去发生过的一起事件,几个少年因游戏机引起纠纷,最后虐杀了同伴。事后,他们父母带着他们来自首,那些少年哭得犀利,不是因为杀了人而哭,而是被警察抓,自己可怜自己,甚至辩解说是父母和环境让他们心灵受到了伤害。
  
  前不久,那起少女拒爱而遭毁容的事件,引起了多方关注。犯罪嫌疑人是未成年人,最后判了有期徒刑12年,因不满判决,仍在上诉中。犯罪嫌疑人有无悔恨,不得而知。对于少年犯的量刑,日本宽容得多,在《彷徨之刃》中,有写到即使是杀了人,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也只多在感化所待几年。
  
  回到小说中来,菅野潜逃后,警方在搜捕中,发现和他一起逃亡的女孩,竟然是性侵事件中的其中一位受害者。问她恨不恨菅野,她回答“普通难过”。奇怪吗?不奇怪,其实这种心理随处可见,只是在这个女孩身上毫无掩饰得表露了出来。菅野,伴崎没有为自己做的事情而后怕,只要不被怀疑似乎就没事,可以说,那些少年心理还处于婴儿期,一个牙牙仔,你不去教育他,那么他就会像动物一样只识得掠夺。偶尔会看到一些孩子抢同伴的玩具,看谁不惯就欺负谁,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也是衣冠楚楚的。生活平凡得很,它不会给出太多机会去测验一个人的心地。
  
  
  
   二、感到愤怒
  
   让我感到愤怒之事,一是菅野和伴崎,两位性侵罪犯的母亲。她们在警察询问的时候,都摆出一副无辜的样子,不相信自己的孩子犯事了,其中一位明知整个过程有拍录下来,却可笑地说那是孩子们玩游戏。不是她们无知,她们心理清楚得很,在大是大非面前,把公益和良知摆埋一边,不,也许她们从来就没有过那些。她们从小被教育怎么成为一名得体的太太。日本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多次给我这种感觉,他们的女性似乎缺乏是非观,社会责任,道德,公理,这些名词都无关于她们。
  
  另一件让我很怒的事,是媒体的行为。周刊只关心销量,不断报道和渲染,以及骚扰事主。电台节目仿佛作秀。那位支持少年法的律师,像个小丑般在完成他的演说。从这,大概能看出作者的立场了。少年法确实存在问题,这样的法律并不能起到遏制犯罪,惩罚罪恶的作用。
  
  
  
  三、无关正义
  
   既然法律不能做什么,那只有自己来了。被害少女绘摩的父亲,长峰,开始了他的追凶之路。在冲动下极其残忍杀害了伴崎,然后寻找逃亡的菅野,对于这样的行为,我表示同情理解但不赞同,这和书中媒体对路人采访得到的结论一样。以暴制暴绝非正义,也不可能得到社会支持,很简单,因为不能允许“复仇有理”这样的想法紮根。那什么是正义呢?法律?法律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地位,是统治者的工具。现代法治社会,法律是为了保障社会稳定。法律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完善中的,冠其以正义之名,是否太过理想主义了?
  
  我想起了Themis,蒙着双眼,手持天平和宝剑的正义女神。公正,公平,原本在我心底是很清晰的。东野圭吾利用少年法的漏洞,加之对受害者家属感性的同理心描写,设了个套,让我陷入了矛盾中。刚刚读完时,我对结局很不满,长峰把猎枪对准菅野,还没射出子弹,被包围的警察击中,而尾声又揭露出一个秘密,一直给长峰报信,偷偷协助他复仇的神秘人,竟然是一名警官,这便是彷徨之刃。现在想来,这样的结局真是妙,将矛盾与彷徨推向了极致。
  
  
  
  ps.推荐一部日本电影《告白》,根据小说《告白》改编而成。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www.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