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你好,忧愁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门下书客    时间: 2013-5-26 11:07
标题: 你好,忧愁 - 书评
  小说的主人公少女塞茜尔,生性浪漫不羁,跟同为浪荡子的父亲过着随心所欲的荒唐日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生活纳入到正规的轨道。为此,她竭力阻挠鳏居多年的父亲雷蒙和其女友安娜的婚事。因为,在塞茜尔的眼中,安娜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77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凊筱    时间: 2013-7-24 11:58
  你好忧愁,再见萨冈
  ——萨冈的忧愁与孤独
  
         弗朗索瓦兹·萨冈是二战后西方世界“叛逆”青年的代表。她的作品多为通俗小说,篇幅不长, 人物很少, 描写的都是二人或三人世界里的感情波澜,表达了一代人青春岁月里的忧愁与孤独。萨冈作品中的这种忧愁情绪主观上源于作者本人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传奇的人生经历。此外,在萨冈创作时期的法国,人类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权利、科技、文明,但却丧失了归宿感,被自己创造的文明排斥、奴役和异化。于是标榜把个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被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当做最时髦的哲学。在客观上,萨特的存在主义成为了萨冈作品中“忧愁”与“孤独”的社会根源。
         萨冈是二战后西方世界“叛逆”青年的代表。从金斯伯格的《嚎叫》,到凯路亚克的《在路上》,再到赛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固有的秩序与价值体系在现代青年人的精神世界里轰然崩塌,在颓败的废墟中只剩下茫然无措、放荡不羁和空洞的期待。萨冈的作品,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领域的体现,“她对现代人微妙的情绪体验有着深刻而细腻的把握,她的小说如舞台剧一般,在富丽堂皇、高贵优雅却又阴暗消沉、寂寞无聊的寓所或者酒吧场景里,主人公的出场总是会带着莫可名状的忧愁”,在看似平淡的画面或片段里,弥漫着一种比死亡还要痛苦的气息,是慵懒而又疲惫的倦怠,是细微而又致命的百无聊赖,是镇定而又忐忑的孤独……
  
  一、萨冈的忧愁与孤独:
  “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以烦恼而又甘甜的滋味在我心头萦绕,对于它,我犹豫不决,不知冠以忧愁这个庄重而优美的名字是否合适。”凭着这个经典的开头,萨冈叩开了文坛的大门。在《你好,忧愁》中,少女塞茜尔的忧愁源于即将到来的继母安娜。塞茜尔是一个聪明早熟的少女。为破坏安娜和父亲的关系,她设计让父亲的前女友——年轻貌美、风流轻佻的爱尔莎——与自己的男友扮做情侣,以期引起父亲的妒忌。故事的结局是悲伤的,在塞茜尔的精心策划之下,父亲终于放任了自己的欲望,心碎的安娜面对父女的挽留依然决绝地选择了分手。令人意外和痛心的是,安娜在离开的途中精神恍惚坠崖而死,从此塞茜尔独自沉浸在无尽的孤独和忧伤之中……
  塞茜尔和安娜的矛盾,似乎可以看做是青春与成熟的一种对抗:少女的稚气、任性、放荡不羁;成熟女人的宽容、节制、责任感。塞茜尔对即将成为自己继母的安娜极为不满,也是少女对成长,对进入成人世界抗拒的表现。在塞茜尔眼里,生活不过是夏天的风,带有一点点忧愁的记忆。继续奢华放纵,继续醉生梦死,生命还那样长,长得叫人厌倦。
  父亲转向了爱尔莎,这不单纯是表面的移情,更意味着他向往并且享受放荡不羁的生活,他并不具备自己年龄该有的成熟与责任感。“在我父亲的眼中,爱情的复杂性纯粹是想象出来的。他一个劲儿地反对忠诚、庄严、约束的概念。他向我解释说,它们都是随意而定的。毫无生命力可言。”而安娜所期待的是父亲能够“结束放荡的生活方式,不做毛手毛脚的小伙子,成为一个她可以将生命托付之的男子汉。而且,他必须善于克制自己,不再行为乖张,像一条可怜虫那样反复无常。”但父亲其实和塞茜尔一样,还是一个拒绝长大的“大孩子”。于是关于这类人,萨冈曾这样总结:“有时候,我认定它是游牧民族的美丽的纯种,有时候,我却以为它是贪图享乐者的冷酷的可怜种。”她漫不经心的道出了中产阶级的人生状态:无所事事玩世不恭,没有目标无所适从,没有信仰也看不到前途。安娜死后,萨冈借塞茜尔说:“我提到了上帝,而不是偶然,但是我们并不相信上帝。在这样的情景里,能相信偶然也就已非常幸福了。”
  在《某种微笑》中,多米妮克也拒绝一切计划,“我们俩找不到什么话可谈,既不谈过去,也不谈将来。这件事已味同嚼蜡。”爱情是短暂的,“一年后,或两个月后,你就再也不会爱我了。”“生活就是一手拿来另一只手还回去。”“我们将重新陷入孤独之中,这将毫无区别。那时将会有过去的另外一年……”唯一可以确认的是时光的流逝,青春渐渐远离。他们害怕衰老,害怕失去原有的东西,他们害怕烦恼,害怕无聊,他们终日生活在永远的恐惧和无尽的渴望之中。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中,女主角韶华已逝、风韵犹存、深谙世事;男主角浪荡倜傥、不负责任、追逐放任的自由。西蒙,热烈、真挚地爱着比自己大十五岁的宝珥。然而宝珥却无法真正接受这个如此年轻、爱得如此诚恳的男人。书名中那串长长的省略号,带着遗憾和失落、疼痛和忧伤。接受宿命的安排,宝珥最终没有选择西蒙,而是选择忍受罗捷心猿意马的爱情,继续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情人“厮守”,维系一种世俗所认可的关系,拒绝去面对浪漫的美丽与危险。在宝珥看来,罗捷对待爱情的轻率和放任,比西蒙的真诚和热烈更稳定更安全,这看似荒唐,却是一个真实的悖论。
  作者借西蒙模拟法庭辩论的戏谑调侃,上演了一段对没有勇气追求幸福者的控诉:“您也有罪责,我控告您无视爱情,忽视追求幸福的责任,一味逃避,得过且过,唯唯诺诺。您应当被判处死刑,您将被判终身孤寂。”经历世事沧桑的中年女子,早已在现实的消蚀中失却了憧憬单纯美好爱情的勇气,难以用同样纯粹的情感面对年轻男子真挚的追求。爱情和年龄的错位使她发出了轻轻的感叹:你喜欢勃拉姆斯吗?——勃拉姆斯的音乐并不华美,它柔和、流畅、平静、略带忧伤,仿佛是安顿灵魂最理想的归宿,谁能够抗拒它的魅力呢?但你真的有勇气“喜欢勃拉姆斯吗?”
  
  二、忧愁与孤独的缘由:
  萨冈的通俗小说篇幅不长,人物很少,描写的都是二人或三人世界里的感情波澜。她的“忧愁”,表面上是一种情绪,然而在她的作品里,这个词的涵义已经无法用古典主义的深沉凝重或者浪漫主义的怅惘忧郁来诠释。那是在情绪的外衣下包裹着的一个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命题:生命是孤独的。
  《你好,忧愁》中,塞茜尔对父亲有着近乎病态的依赖和爱恋,“我不喜欢青春少年……他们在青春年华中总能发现悲欢离合的情景或者愤世嫉俗的借口”。相比之下,她“更喜欢父亲的朋友,那些四十来岁的男人”能够“体现出一种父亲兼情人般的柔情”。沉溺于肉体的欢愉、片刻的享乐,却不明白爱情的真谛:“一时间心醉神迷,缺乏紧密配合的协调,这就是我有过的全部爱情的回忆。”这种虚妄的安慰在于想要填满内心无法弥足的空洞——孤独!那与其说是寻找幸福,不如说是在寻找依赖。为逃避应当承担的责任,逃避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所产生的矛盾纠结、焦虑恐惧。对于塞茜尔来说,这种忧愁和焦虑的根源来自于成长的困惑,来自于想要摆脱孤独的挣扎。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是个悲伤的故事,结局让人感到面对命运时无能为力的寒冷。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作者执着地发问好似带着良苦的用心:即使是在琐碎和平庸之中,人也应该有勇气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努力摆脱积习的空虚和幻灭感,竭尽全力挣脱宿命的孤独情绪。萨冈说,爱和认为在爱是一回事,应该为了欺骗自己而被人爱。重要的是懂得接受彼此的自由。表白,常常只是变相的索取。但是爱一个人,很难做到对这份关系真的无所要求。“爱情是一场孤独的历险。”“有时这场历险可以是两个人分享的。这就是所谓的幸福。其实爱情未必就是孤独的。您可以相信您不孤独,您可以相信爱情;只要您相信,它就是存在的——尽管再接着,就是幻灭的时候了。”那么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去相信: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只是虚幻,人与人之间有建立起真正亲密的关系的可能,相互吸引可以转化成相互依赖,爱情可以沉淀为更淳厚的了解和陪伴?
    “许多人认为萨冈作品总是讲调情出轨、放纵欲望。她笔下的主人公之间常有不可告人的狂热爱情, 但却并非三角恋爱或情场艳遇, 而是在特殊境遇萌发孕育起来的真情。”凄凉的幸福、苦涩的柔情, 既是萨冈小说里人物的心境, 也是她本人精神状态的写照。她作品中的孤独感直接取决于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和人生经历。“我们注定要孤独的生,孤独的活,孤独的死。即使是沉浸在自以为真诚忠贞的爱情里,在某个瞬间,孤独仍会如丝绸一般层层包裹着你,潮水般慢慢涌向你,挥之不去。”
  孩提时代的萨冈生活在拥有喀斯特地貌的法国小镇,她“每日感受着手底密草的芒刺,呼吸着充满阳光的泥土气息,看着蔚蓝、空旷的天空中那些数不尽的、使人眼花缭乱的树叶,感受没有任何人类痕迹的美好。”她曾这样表述:“我把脸靠在窗户上,寻思着:我永远也不会长大,雨永远都不会停。”然而,在现实世界里,无论你多么的不情愿,多么的留恋,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无法拒绝的冰冷残酷的事实;与此同时,拒绝成长也是在拒绝充满希望的人生。
  也许太早、太快、太容易得到的一切都让现实显得虚幻和可疑。“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让我认识到那没什么意义。”一切仿佛都只是过眼云烟,财富,欲望,流言蜚语。萨冈在聚会中慷慨自然的为所有的朋友埋单,她怀着对金钱的蔑视与对孤独的恐惧躲在自己构建的世界中寻找着稳定与安全。她喜欢听到朋友们热情的喧哗,然而出于羞怯或者慎重,她会与大家保持着某种距离。“萨冈对法国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她小的时候, 村庄里的人每天傍晚都要聚在一起聊到深夜, 现在一到晚上八点家家户户都关门大吉。电视是罪魁祸首, 不仅节目内容乌七八糟, 而且使人们相互疏远, 成了偷懒和老死不相往来的借口。‘我们的时代,只有对金钱的永不满足而又使人烦恼的欲望’,因此道德标准也变得不可思议, 精神价值已经丧失殆尽。”
  对于萨冈,生活状态与作品可以算得上是一致的,在物质充盈却精神委顿的现代社会,就如马尔库塞所说:“人们面对着很多虚假的需求,每天为了虚妄的幸福而奔波,忙碌的身躯,涣散的头脑。我们自以为需要的东西到最后往往都是虚妄和无意义的。”萨冈的一生,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渴望挣脱贫困和乏味,也拒绝舒适和平缓。于是对丰沛的物质、燃烧的激情、自由的欲望带有高昂的热情。她放纵情欲、游戏人生、渴望并追逐高峰的体验,这一切在她看来,是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在她的世界里这一切才是生活中纯净的浪漫与自由的象征。或者,挥霍、游戏其实也是一种抵抗的姿态,抵抗被欲望金钱、被循规蹈矩的生活所腐蚀;抵抗酒冷杯残,更深人静,独对纸笔的空虚;抵抗直面内心、书写灵魂的孤独。
    曾先后两次获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家罗曼·加里,在《Ell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是否应该谋杀萨冈?》:“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作品比这部作品更贴近社会现实,这是一种‘资产阶级现实主义’,‘资产阶级’这个标签从来没有像这样自然地、平和地被接受,而且被那么舒服地挂上名称,萨冈的每本书,《冷水中的一点阳光》以及其他所有作品是绝对真实的社会记录。一种令人惊讶的真实,直到这部诗意地描述人物内心情感的小说达到非凡的程度。有点像枯死在小花瓶里的马鞭草和依稀的笛声,清淡、苍白而又忧伤,却从来没有到绝望的程度,因为绝望太粗暴、太强烈、太生硬。”
  为什么要谋杀萨冈?因为她掀起了纷繁华丽的外表下所掩盖的冰冷残酷的现实:即便是真诚执着的感情,也根本无法温暖虚妄颓废的灵魂;即便是热情洋溢的爱恋,也难以抹去镌刻在生命中的那份孤独。不愿意忍受衰老的罗曼·加里,最终选择对着自己的嘴巴扣动了扳机,也许在十一年前写下那段谋杀萨冈的文字之时,他就有了一种心底的秘密被揭发的焦虑,以及兼有一种获得默契的欣慰,他领会了萨冈那貌似简单透明、放纵自由的世界里,无法救赎的孤独与绝望。
  
  三、以存在主义诠释萨冈“孤独”的社会根源:
  存在主义产生于一战后,从此人类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虽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财富、权利、科技、文明,但人们也同时发觉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信仰的瓦解,人在精神层面显得一无所有,甚至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没有了归宿感,被自己创造的文明排斥、奴役和异化。在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这种异化感时,存在主义应运而生。
  二战中的法国充满消极颓废、悲观失望的情绪,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一种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于是,把标榜个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被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当做最时髦的哲学。萨冈年轻时就十分崇拜萨特,当她得知萨特双目失明、饱受疾病的折磨时,公开发表了那封《给让-保尔·萨特的情书》,倾诉了多年来她对他的仰慕爱恋之情。萨特去世时,萨冈悲痛地说:既然那个早她30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离去了,她也不愿意在没有他的世上再多活30年。可以说萨特毫无疑问的作为萨冈的精神导师,影响了她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
  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萨冈的作品遵循了萨特的这一原则,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每个人都活在当下,都在渴望和争取灵魂的自我存在。萨冈说,爱和认为在爱是一回事,所以我们应该为了欺骗自己而被人爱。重要的,是懂得,可以接受彼此的自由。而表白,常常只是变相的索取。但是爱一个人,很难做到对这份关系真的无所要求。所以爱情只能是冷水中的一点阳光,温暖却不足够融化所有的寒冷。萨冈努力让现在充满激情和欲望,以期能够摆脱忧愁和空虚,努力让时间由纯粹的流逝转变为“存在”的载体。人物在孤独和失落中无力的接受生命缓慢的消亡,只有在情感的体验中才能获得存在感,情感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情感。在激情中,忘却时间的流逝,获得一种瞬时的麻醉,终究还是要面对激情退去后的冰冷。
  其二:“自由选择”。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真正杀死安娜的也许并不是那场意外的车祸。塞茜尔认为“爱情是:迅疾的、炽烈的、转瞬即逝的。我还不到被忠贞的恋情迷惑的年龄。我对爱情仍然所知甚少:只知道有约会、亲吻、厌倦。”而安娜曾在反驳塞茜尔关于爱情的理解时说:“爱情中,有持久的柔情,甜蜜的回忆,有魂牵梦绕的留恋……有些东西你还理解不了。”可是男友的背叛毁掉了她对爱情的信念,愿望的落空、信任的破碎、绝望的痛苦都将她推向孤独的悬崖,万劫不复。萨特曾提出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他人即是地狱”。每个人的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都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称“他人即是地狱”。萨冈在这里为这个观点做出了一次形象的诠释。
  其三:“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的、抗争与残酷的,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如此,富人亦如是。
  喜欢赤脚驾驶极速飞车的萨冈, 追求血液由心脏遁往指尖和眼睑的极端体验。自由与激情,由这些内容来诠释:速度,酒精,赌博,毒品……刹那间如烟花般绽放的绚烂美丽,尽管危险而轻率,却让人怦然心动。“奢侈、舒适、安全,这些看来都很真实,令人放心。可当我们拥有这些本应让人舒适的东西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快乐不起来,反倒成了奴隶。只有激情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激情不能让人放心。”镌刻着虚无印记的忧愁悄然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表征:挥霍的青春,“垮掉的”、“颓废的”一代人的清醒和迷醉。
  萨冈充分的挥霍着青春和自由,然而在自由地写作、飙车、酗酒、恋爱、“自毁”的同时,她也清醒地意识到了自由的危险。她作品中的主人公平静无力的表达着放纵享乐之后的疲惫和倦怠。在自由和满足中迷失了方向,“什么也不想要”,“不想起床、不想工作、甚至,不想做爱。”情欲放任后的满足,带给人生的慰藉,只是“冷水中的一点阳光”,让人“一时间目眩神迷,有一种温暖的错觉”,之后便是隐隐约约但却细密绵长的幻灭感,“那种不彻底的绝望,那种无法摆脱的积习,那种铺天盖地的忧伤。”
  
  四、忧愁的文学与社会价值:
    “萨冈,法国文坛神话的缔造者,一个时代的青春符号;一个关于青春、天才、忧愁、畅销的传奇”。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夏尔·鲁夫人说:“萨冈变成了一个神话。她是一个神奇的人物,谁都知道她的孤独。”1954年安德烈·卢梭在《费加罗文学报》有过这样的评论:“弗朗索瓦兹·萨冈是个在男人世界里自由穿梭的女孩,她清澈敏捷的目光闪电般地穿透男人的肉体,直至他们的欲望、忧虑和自卑。用祖辈们的话说,女孩子深谙世事,从她们的眼睛就可以看出来了。她早熟了10年,或者比现在某些懵懂的女孩早熟了一生。她已经知道了一切,如果人们让她畅所欲言,她将言之无忌。”
  一直有很多人认为萨冈是被炒作成全的明星作家,她的题材略显狭隘,她的观念过于放任。也许在文学的领域她还称不上是巨匠,但她很好的诠释了很多人在青春岁月里,心底隐藏的淡淡忧愁。她的道德游荡在阴暗与明媚之间;她的情感游荡在忧愁与孤独之间;她的文字游荡在轻灵与沉重之间;她的生命游荡在生的纷争与死的彷徨之间。法国著名作家莫里亚克曾说她“以最简单的语言把握了青春生活的一切”。
  再读萨冈,除了感受到青春的执拗和迷茫,也许在那放任欲望的浮夸下还掩饰着一种真实诚恳的高尚。我们的青春虽不曾那样任性和放纵,却曾有一样的孤独和忧伤。碧姬·芭铎曾伤感地说;“弗朗索瓦兹走了,那是我的青春化成碎片离去了,是我们的青春消逝了。”那声问候了所有心声的话:“你好,忧愁。”触痛了很多人的心灵,也在他们的青春岁月里留下了印迹。“一月后,一年后”,或许曾经的“某种微笑”已成镜花水月,渗到灵魂里就是莽撞的青春磕着碰着的一块“淤青”,在“冷水中的一点阳光”里,留下些许并不虚幻的温暖。
作者: 我女朋    时间: 2013-7-24 16:15
  很喜欢作者的语言。
  很奇怪,虽然不知作者是何样的人物,但感觉她塑造的一个个角色都染上的作者的影子。安娜,她的整个纠结所在,仿佛代表她整个身心矛盾的地方。
  她的老爸,又仿佛代表她心所向往。
  会触到自己心里的一些感受。
  最精彩的还是她的语言。翻译的一点也不晦涩。
  这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看书,花了十几天看这样一本短短的小说。但是很过瘾。
  
  我想说我们的价值不是这个社会决定的。什么考试、赚钱、种种,社会的一系列产物,都无法决定我们的价值。我们人类的价值就在于我们存在,我们制造美好。就够了。
  很多东西只是一种手段而已。
  
  很想说中国社会可能正处于畸形状态。但是又想和自己说这也是一种社会,它就是这样,只要接受就会好。可是全球文化冲击太大,我们开始渐渐喜欢上别人的想法,丢失一些东西。或者改变太多。是福亦是祸。
  
  
  
  蛮无聊淘宝到现在  发现有同学还在  呵呵
  
  
  
作者: 譬如朝    时间: 2013-7-25 20:21
  豆瓣裡,只有這塊標著“書評”的版面可以給我發表點什麽。但我寫的稱不上評論,看到一位讀者寫道,所謂書評,多少需要對作者的行文構思,寫作手法評點一二,這一點看,我還寫不了評論,又有讀者說,最直接的語言才是最真實的,沒錯了,不是要寫作文給人批閱,所以,如果我寫的文字結構怪異,那也是情有可原的。
  抽出幾個小時,靜下心,看完了《你好,憂愁》。這是一部悲劇,滿滿的晦澀與陰暗。明確的說,我不喜歡主人公塞茜爾。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 感受,與書介有所出入,青春,透著淡淡的憂愁,但這是一種成長,而那種停滯壓抑的感覺,叫我十分難受。大概是我已經過了十七八歲,也忘記了那時的種種。回憶的話,似乎真有一切叛逆與荒唐,但回憶的感受已不真切,像是在講述一件與自己無關的事情,我還會停下,想下那些記憶是否正確。
  我反思,爲什麽對這樣一種憂愁,缺乏共鳴,是因為我在用一種大人的思維看問題。難怪我對安娜的個性與處事十分之歡喜呢。
  塞茜爾對安娜的討厭,除了對管束的自然抗爭之外,也源於一種自卑。她承認安娜的智慧,美貌,儀態,一個審視她,影響她的人,怎麼會不叫人畏懼呢?塞茜爾,她有真正失去自由嗎?安娜對塞茜爾說的一句話,我記憶很深,她告訴她不要把生活搞得這麼複雜,安娜說得沒錯,塞茜爾原本可以跟以前一樣快樂的,她設計安娜真正原因,大概是與父親亂倫的感情,這是塞茜爾自己道出的,全書用的是第一人稱,以回憶的方式講述的。除了父親,她不對任何人有真的感情,我多次希望讀到她的悔恨,對安娜之死的愧疚,但全書只用到憂愁,少年的憂愁嗎?未來,那對父女繼續放浪形骸,這就是自由幸福嗎?
  塞茜爾看到的世界,只是她的世界,她自認為的世界。最後看到安娜流淚驅車離開時,方才發覺她是有感情的人,不是自己一直以來看做的物體,這時她該悔恨才對。
  我一開始說到停滯壓抑的感覺,到這,我找到答案了,就是這種精神沒有獲得成長,沉淪不前的狀態。我們每個人都年輕過,年輕常會犯錯,如今回想起,那時真的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賦新詞強說愁。而《你好,憂愁》未能有這種過來人回首往事的體會,讀到了憂愁,讀到了冷漠麻木,作者僅是為展現塞茜爾的世界的話,那她是非常成功的。
  這部小說,讓我想到很多,到底什麽是自由?自由絕對不是隨心隨遇。一個沒有方向的人,沒有管束,是可怕的。在貼吧看到那些迷惘備考生,我告訴他們,如果還沒有能力自力更生達到目標,或者根本不知自己想要什麽,那就做好現在本分。我相信構成快樂幸福的元素是大同小異的,成就感,他人的關心,同愛,讚美認同……沒一件是現成的。不要說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首先自己要是個有心人。如果你覺得不快樂不幸福,是否該先從自身找原因?爲什麽連free都沒有……
  
  p.s.《你好,憂愁》是薩岡的成名作,寫此書時,她僅18歲。
作者: 流云    时间: 2013-7-30 07:49
  原谅我在这之前,并没有读过著名的《你好 忧愁》,由此,在今年夏天第一次阅读时我想起了石康的《心碎 你好》。但是我很早就知道这个全世界著名的姑娘,抽烟,开阿斯顿马汀很有速度感的红色短发的弗朗索瓦 萨岗,是从她传奇般的人生开始。就像我知道乔治桑,从她的那些著名的情人开始。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适合在夏天阅读的书
  
  关于这个姑娘的故事是这样的。
        
  1954年,她18岁,写了一本畅销小说成了千万富翁;1962年,26岁的她结束了两段干柴烈火般短暂的婚姻;1978年,她公开发表了《给让─保尔·萨特的情书》;1985年,50岁的她跟法国总统密特朗在飞机上“肩并着肩”…… 2004年9月,这个一生都生活在巴黎棉花糖般空气里的法国女人死于烟酒毒品带来的肺栓塞。她说:我的爱可以持续三到四年,绝不会更久。
      
  1953年6月的一天,十八岁的弗朗索瓦兹·萨冈对女友说:“今年夏天,我要写一本书,我会赚很多钱,我要去买一辆雪豹。”一年之后,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学女生靠一本“除了毫无爱情的同床睡觉之外,一无所有;除了高级汽车和大量威士忌之外,别无他求”的《你好,忧愁》成了畅销书史上最年轻的千万富翁。
        
  1958年,她和富有的出版人居伊·斯肖莱尔结婚,两年后离异;1962年,旅居美国时她嫁给了更富有的美国画家罗伯特,生下一个儿子之后也很快分手。爱情是奢侈品,有可以,没有也能活 。1978年,43岁的萨冈决心要真正地爱一次。于是就爱了。她选的对象是少年时代的偶像,当时整个法国的文化灵魂——让─保尔·萨特。 她丝毫不避讳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了《给让─保尔·萨特的情书》。此前萨特对她并无印象,此后则差不多每隔10天他们就在一起单独吃一顿饭。没有人知道他们在一起的那些单独晚餐和晚餐后的夜晚是怎么度过的。两年后萨特去世,她几乎是要深情地在纪念文章里这样说:我不愿意在这个没有萨特的地球上再活30年。
    
  然而寿算终究不听人的意愿,萨冈当年的信誓旦旦或许亦只是激情短暂。如同她小说中十六岁的阿修罗,看见阳光微笑和有力臂膀,清秀男孩的褐眼长睫,又看见别墅和酒会上合体的伴侣。最爱的仍是自己。不管有没有爱情,她都穿雪莱的礼服容光焕发地上电视,把身旁怀念中国情人长达六十年的杜拉斯衬得像个怨妇。
    
  她与密特朗间的不寻常的友谊就更令人好奇了——在密特朗当选前他们一起“肩并肩”地坐飞机,1985年他们一同在哥伦比亚旅行期间她出现过严重的呼吸障碍,而这位年过50的法国女人更是对总统的决策有着难以置信的影响力,她曾为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拿到乌兹别克斯坦的石油开采权去游说密特朗,事成之后,埃尔夫公司放到她账上4百万法郎。
    
  然而一个不愿作一般女人的女人最终没有逃过一般女人的命运,在她生命的最后十年,她破产了,并且百病缠身,腰部动了大手术。年轻时的荒唐生活一样样都伸回手来讨债。毒品偷税,她成了法院的常客,在法庭上,她依然豪爽。 然而在爱慕者眼中的她却永远是那个纵情放浪,在爱里亦不矫情的她。  
  
  9月24日19点35分,在诺曼底翁弗勒市的中心医院,弗朗索瓦兹·萨冈死于肺栓塞。 
    
  她活了69岁。
  
  
作者: E=mc    时间: 2013-8-2 13:07
        年轻的时候 因为维护一些东西总会利用自己的一些小聪明搭建一些周密而伟大的自我感觉良好的计划 并为之一步步安排 看其一点点的实现 得到某些内心的窃喜
       可直至有一天 你想报复的 你想达到的目的都实现了 却并没有得到臆想中的喜悦感 反而像是落空愿望一般的失落
        并且 那一瞬间你像是长大了
        也许 一路你只不过把她当做了假想敌 也说不定 少年时期的抵触和不满 极力想摆脱的东西 不过是一瞬间的执念 然后为了这个执念 展开一条艰辛的路 夹杂着辛酸痛苦 却又拿得到最终胜利的喜悦鼓励自己一步步走下去
         安娜最后死了 塞茜尔却哭了 我就是看到那个地方突然很明白当时的感觉 安慰自己那场车祸绝不是自杀而是一场意外 以此来减少自己良心上的谴责
        我始终不能明白 一开始对一个人的抵触 使得后来事实告诉自己她没那么坏这种观点始终被自己的各种理由所否定 或者会鄙夷的认为那是讨好自己的一些可笑之至的行为 直至这种好彻底消失后就有种莫名其妙的歉疚感
        一开始的态度完全倒向塞西尔 希望安娜这样的女人彻底的离开 真正离开的那瞬间又觉得自己这样的抵触丝毫没有缘由
        
        报复本身就得不到任何成就感 如果可以报复 如果可以以这样的形式惩罚一个人 要么你已经是个胜者 何须再让一个loser更加艰辛 如果你一无所有 那别让自己退场的时候更加狼狈和面目可憎
        
        ---------分割线-------
        一直不喜欢欧美文学 尤其是翻译过来的莫名其妙的语序 对白夸张和therotype(我觉得把这词再翻译成公式化的放在这里就真的是因翻译而造成的恶心感。。) 但是这篇我真心还是蛮喜欢 对少年的心理只是细致的描写 没过多主观的态度渗入在里面 年少时期那些想法 那些至今无法解释的念头 都和作者的描述契合的很完美 可以一瞬间回到当时很有想法的少年时期。
        遗憾的是没有办法用文字记录下当时想法及想法由来 当时的我一定是比现在深刻的小孩子。
作者: 小象    时间: 2013-8-15 23:35
  刚开始是在学校看到有同学在阿里推打折网http://www.alitui.com/remai/买了这个版本,我翻了下质量蛮好的之后就开始迷恋了
  是一本萨冈的小说集,萨冈的作品一般都不长。对于女主角的心理描写很是独到!质感和印刷也都不错,中等厚度,但是很轻。
作者: 慕夏    时间: 2013-8-16 15:46
  
  开篇:
  在这种陌生的感情面前,在这种以其温柔和烦恼搅得我不得安宁的感情面前,我踌躇良久,想为它安上一个名字,一个美丽而庄重的名字:忧愁。这是一种如此复杂,如此自私的感情,我不禁为此感到羞耻,然而,忧愁在我看来却永远是那么高尚。我对它虽并不熟悉,但我熟悉厌烦、遗憾,甚至还有悔恨。今天,我心中好似展开了一匹绸缎,有什么东西在轻柔地撩拨着我,使我遁离了其他的人。
  那年夏天,我十七岁,无忧无虑,沉浸于幸福之中......
  
  时间:十七岁,夏天。
  人物:塞西亚,塞西亚风流不羁的老爸:雷蒙,雷蒙的两个情人:29岁的已失去青春光泽的爱尔莎和比她长13岁的有着”高尚的情趣和优雅的温情“的安娜,塞西亚新认识的男友:希里尔
  
  即便是滚烫的恋情也不能让塞西亚摆脱缠绕着的虚无与厌倦,在她“这种年龄和经验的人看来,爱情中消遣的成分多于感人的成分。”“我的全部爱情都是如此。面对着一张脸庞,一个姿势,在一个亲吻之下,突然产生一种激动......一时间心醉神迷,缺乏紧密配合的协调,这就是我有过的全部爱情回忆。“什么也保存不了,无期待,无追悔,“时至今日,它仍在我的手中,玫瑰色的,温暖的小石子,看到它我就直想哭。”剩下的就只有这颗小石子了,它又能算是什么呢,是记忆的凭证,还是只是苍白的一张相片?
  
  安娜“将运用其绝顶的聪明,讽刺和温柔行事,而我没有什么能力抗拒她”,试图干预“我”“无忧无虑”的生活。“我‘自是不想或是塞西亚设的圈套,安娜驱车坠入悬崖。
  
  摘录:
  “也许他不具备一种流行的聪明外表,但是......”
  她打断了我,脸上露出宽容的神态:
  “你称作聪明外表的东西只是年龄。”
  
  我经常念叨着奥斯卡。王尔德那句简洁明了的格言:“罪恶是在现代世界中延续着的惟一带有新鲜色彩的记号。”我怀着绝对的信念把它当作座右铭,我如此地坚信它,我想,假如我已将它付诸实践,也不会像现在那么些坚信它。
  
  至今我仍清清楚楚地记得这一场景:在前景,在我前面,是安娜金黄色的后脖和她完美无缺的肩膀;稍稍靠下一点,是我父亲迷惘的神色和他伸出来的手,远处,是爱尔莎隐约的身影。
  
  我们一起笑道,目眩眼花,浑身懒洋洋的,满怀感激之情。我们拥有阳光和大海,拥有欢笑和爱情,恐惧和疚悔赋予它们以鲜明强烈 的色彩,什么时候我们还能像今年夏天一样再寻找到它们?寻找到那么鲜明,那么强烈的阳光,大海,欢笑,爱情?......
  
  安娜嫣然一笑,心地坦荡而宁静。
  
  于是,她又抬起头来,脸色骤变。她哭了。此刻,我突然才明白到,我伤害了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一个哲学实体。
  ......
  "一份豪华的礼物”
  
  “你只剩有我,我只剩有你,我们都孤苦伶仃。”
  
  只有在清晨,当我躺卧床上,听着从窗外传来的巴黎惟一的车水马龙之声时,我的记忆才偶尔背弃我:夏天和它的所有回忆重现了。安娜,安娜!我在冥暗中很低很很低地,很久很久地重复呼唤着这一名字。我的心中倏然涌上了什么,我闭紧眼睛,呼唤着它的名字来迎接它:你好,忧愁。
  
  青春,爱情,孤独,忧愁。迷人的字眼。把萨冈小说中人物放荡的行为(尽管在现实中她是如此)抽象出来,就是迷惘与虚无感下的自我沉溺,继而是沉溺下的孤独与厌倦。不想改变,这是某些人的生命,是我们的某段生命。
  不知自己是在青春的中央自恋着,还是在外缘回首自怜~于是感觉自己可笑。
  
  
  另看了同一本书中的Un Certain Sourire(<某种微笑>)(高中看的译名是<那么一种微笑>)
  始终响起的<孤独和甜蜜>是属于多米妮克和贝特朗的。贝特朗的舅舅吕克和多米妮克有着另一首歌,但在吕克看来,只是某种象征,象征一段青春,一段恋情,早用一种超然的心态来冷淡看待。
  “你不高兴了?”
  “不,”我没精打采地回答,“但是,这确实有点滑稽,在一年或两年之后,想到自己的一生中曾与一位先生生活了整整一个星期,而标志着这一星期的仅仅是张唱片,尤其是这位先生对此早已心中有数,并直言不讳。” 
  
  过两个月,我们要考试了。”贝特朗说。
  他着重强调“我们”二字,这就是巴黎大学成双作对的学生说的话。这些学生谈起考试就好像在谈论自己的吃奶婴儿似的。
  
  很少有如愿以偿的幸福。--普鲁斯特
  
  他问我在干什么。我回答他,我在学习,读书。我之所以看书或去看电影,只是想要同他谈谈这本书或这部电影。他曾对我讲起过他认识电影导演。我绝望地寻找连结我们的东西,除了我们俩一起给弗朗索瓦丝带来的可鄙的痛苦。但并不存在这种连结的东西,然而,我们却并没有感到有什么内疚。我不能对他说:“你回想一下吧。”这样做是弄虚作假,是吓唬他。我不能对他说,我在街上到处都看见或者我以为看见他的车。我不能对他说。我开始不停地拨他的电话号码,但又不拨到头。我不能说,我外出回来后便焦躁不安地问女门房可有人找我,我也不能对他说,我的一切都以他为中心,我简直快要为他而死了。我没有任何权利,无论怎样都不行,即便是在那个时刻,面对他的脸庞,他的手,他温柔的声音,明知这一切都成了不堪回首的过去,仍然不行......我消瘦了。
  
  
  多少次,想着少女对着镜子的“那么一种微笑”,不想说看破,不想说醒悟,只是种种纠缠的欢愉与痛苦已过去,受过煎熬,受过漫长的等待,可笑它不会有结果,一切都是自己错误的痴迷。
  那,还想什么呢。
  
                                         --2008-8-30
作者: 低吟浅    时间: 2013-8-28 04:13
  这是很早以前就听说的天才少女之作,期待已久,看毕果为其打动。
  
      因为书写角度相同,阅读的过程一直让我想到《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我才发现我是如此地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
  
      第一人称的叙述,从自我出发,便可以天马行空,可以随性而至,深刻哲理的同时,也可以忽而拉拉家常,忽而俏皮嬉闹,却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因为思想本来就是不停转化的,不可能一直停留在一个角度上。而第一人称的表达也正像是自我的披露一样,阅读就像是一个朋友讲她的故事给你听,真实而贴心,感她所感,喜她所喜,怒她所怒。
  
      萨冈在十八岁的时候写下此书并一举成名,算是应了张爱玲的那句话,出名要趁早。可惜出头便抵顶峰,后来再也不曾超越过。
  
      大概是的,现在到达哪个高度并不那么重要,现在处在哪个位置也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让明天比今天更好。人还是要突破自己,才能让生活光鲜起来,不能寄生于记忆里曾经的勇敢。
  
      萨冈说,“我考虑要过一种卑鄙无耻的生活,这就是我的理想”,忽然被她内心的狂野和任性深深震撼,让我感受到一种由衷的释放和解脱的快感。
  
      是呀,为什么人就一定要追求伟大和高尚,像卫道士一样,迂腐不堪地拼命去维护心中那狭隘之光。对于丑陋的承认更是一种心胸的开阔和博大,假正经、装清高,总把自己伪装得没有邪念没有私欲没有缺点的人,看起来是那么假那么不自然那么让人恶心。在不影响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我就要尽释卑劣却真实。
  
      塞西尔导演了一出戏,却让自己陷入了悔恨的深渊。她害怕端庄的安娜即将进入她和父亲的生活,打扰曾经属于她和父亲两个人无所顾忌、放纵的快乐,她厌恶所能预想到的当他们三个人一起生活时,她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所要遵守的规矩,按部就班,努力用功,于是她用她天才般的脑袋以及对父亲的了解,一点点地刺激着他们,一步步地把所有人带入了那个深渊。
  
      可当安娜像个老太婆一样那样跌跌撞撞流着泪要离开时,她才发现自己是那样的惶恐和不舍,她说:“我们需要你”,可是太迟了,安娜还是开着车离开了。她和父亲像小学生一样筹划着一封充满着歉意和爱意的信,却在还没结束的时候,接到了安娜出车祸的电话。
  
      复仇是一种想象之中的快感,就像对于梦想的追寻一样,都是过程的发生让你兴奋不已,可是当结果来到,却是那么平静和匮乏。可也正像追寻梦想一样,你无法告诉一个人,我追过了,我尝到了,不甜,你别追了,你也无法劝诫一个人,复仇不会让你感到开心的,放弃吧。
  
      在结果到来之前,复仇和梦想都是闪着五彩之光的诱惑,那是一种快感和不能自抑的冲动。虽然能模糊地预想到事情发展带来的恶果,也能从别人的经验里了解到终点的苦痛,可邪恶是一种欲念,让人兴奋而难以自拔。仇恨和梦想都是无底的黑洞,踏上了便再也回不了头,即使知道会后悔,也只能向前。过程里看起来亦步亦趋,回头却发现生命历程其实是一条清晰的集中的线。
  
      很多世间的事,就像塞西尔的恶作剧一样,是一种蠢蠢欲动的试探。生活的乏善可陈让人总想靠自己制造点什么新意出来,于是背叛、逃离、撒谎、咄咄逼人,人只是不可自制地想要看看如果这样了,会怎么样,是一种好奇心作祟。只是有些人不明白,他可以选择开始一个游戏,却不能永远地掌握着方向。
  
      塞西尔如愿以偿地拆散了父亲和安娜,却是以安娜的死亡为代价。她只是害怕她预想中即将到来的生活,可是她觉得她必须反击,这不仅是对自己生活的捍卫,更是对一种劣性好奇心理的满足。可是当她一步步即将走到所期待的目的地时,她发现这反而和她真正所想要的背道而驰。
  
      开始是不能自已的让人为之疯狂和兴奋的快感,过程是本能的驱使和理智的拉扯,结尾是空洞、乏味、令人厌恶的,以及自以为是的成就感和其实明明预想到如此结局却无力阻止自己脚步而后悔的纠缠。这就是仇恨。
  
  
作者: 好似匹    时间: 2013-9-15 03:10
  典型的法国小说,絮絮叨叨的自白、纠结不堪的心理描写。
  
  据说法国出版界正面临一场文化输出不对等的危机:几乎所有的英语小说都可译为法语,但仅仅有不到三成的法国小说会被翻成英语于全世界流传——因为法语是种将“细腻、精确”推至其致的文字,英语或是其他语言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翻译。
  
  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这本《你好,忧愁》显然也免不了在翻译过程中失色变味的厄运。要不怎么“明快、典雅,同时富有乐感和诗意,散发着淡淡的愁绪”的文字变得如此唠叨做作,缺乏读者(我)的认同感呢?
  当然,作为半个翻译的同行,我深知这并不是译者本身的错误。因为翻译,本身就是种遗憾的艺术。
  
  话说回来,这本书其实也只能算是本法国战后青春成长通俗小说吧。不论文字,它与我国80后代表春树的《长达半天的欢乐》有任何区别?
  
  都是最放浪形骸的中二,最雄心万丈的“成长期无所不能”幻想,最自我厌弃仇视一切的青春誓言,以及最忧伤残酷的egoism。
  
  其实,当萨冈回首过去阅读这篇令她名噪一时的处女作时,她也会一改昔时戾气与玩世不恭,带着嗤笑却惆怅又温柔的怀恋吧。
  因为那是一段如此宝贵却又无用、漫长却又短暂、自高自大却又自卑自怜的青春啊。
  
  Bonjour tristesse,
  Salut réjouissance。
  
作者: 雪深蓝    时间: 2013-9-15 20:32
          我愿意用这样的称呼来确认这个作家笔下的文字对我造成的冲击和震撼,并不仅仅因为她在文学史上的形象始终是那个停留在十八岁的少女单薄而美丽、颓废而执拗的影子,更是因为在她的身上,我清晰地触碰到了一种自己在心底无数次默默呐喊着想要追求,却深知自己没有勇气也无法得到的生活状态,一种只可能属于青春的岁月,换而言之,她仿佛就是我镜子后的另一种生活,一种永远处在黑暗的虚空中等待着的光明。
  
         Sagan和塞茜尔、《你好,忧愁》似乎是三位一体的,彼此不可剥离,而她用了一生的时间也没能摆脱成名作带来的巨大名声、财富和随着而来的宿命般的阴影。轻挑戏谑,放纵不羁,这些代表着青春的关键词经过五十多年岁月的淘洗,依然完好无损地保持着当年的活力,就像Sagan照片上微笑的面容,灿烂,自如,带着微微的得意,能够轻易击中我们的心中最单纯最美好的那一部分情感,那一部分最美好也最易逝的情感。但是她笔下的每个故事,却都无一例外地带有不被大众认可的情感,无论是塞茜尔用她精巧的心机害死安娜,还是女大学生与吕克叔叔之间那个带着金合欢花淡香的“心不在焉”的幸福,抑或La Chamade中所有人在狂乱的生活中复归孤独的荒谬,这些故事带来的阅读体验很难让我们用“畅快淋漓”来形容,却无法不让人反思自己的青春、爱情,和每个人从出生便如影随形着的孤独。
  
         对秩序的抵触与反叛,对成人世界的排斥与恐惧,对爱情的渴望与随性,对生命的热爱与挥霍,萨冈笔下的青春带有极强的放纵性和隐藏着的破坏性,对这个世界极尽抵抗,这种看似迷人实则脆弱的姿态可以成为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却很难成为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也许每个人在墨守成规、戴着各自的枷锁行走在路上的时候,都会期待着那种明知无法到来的生活状态与自己发生碰撞。青春是最少羁绊的,也是最少悖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轻易把自己与世界割裂,在我们放弃了一切成规、义务甚至是责任的束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追求到了自己想要的爱情后才终于发现,原来即使是爱情也无法使我们拜托孤独,即便我们躺在爱人的眼底,平静地凝视着天花板的缝隙,凝视着镜子中那个忧愁妩媚的容貌,也会从心底发出疑惑:我爱过吗?我在爱吗?一切激情,如果与青春挂上了钩,是不是一定会迅速消逝?当记忆中某个刻骨铭心的夏天,连同它蔚蓝海岸上的白帆,连同它夜晚枝形吊灯下玻璃映照出的车流,一同散逸得无影无踪?这一点,恐怕连Sagan自己都不知道,她只是用一个个并不沉甸的故事,配上简单的不加过多修饰的思考,一起抛给这个她不愿意融入的世界。正像她自己说的,每个人都有权利自毁,只要不干涉到别人。年少成名,腰缠万贯,放纵享乐,晚景凄凉,我不愿意用“错误的人生”这样沉重而坚决的字眼否定她的一生,但如果有选择,我相信,Sagan也还是会走上这条道路,从她踏进朱利亚出版社的大门的那天起便不再有更改的可能。她花了一生试图与青春和解,却还是深深陷入名声、金钱的沼泽没有自拔,最终把一切都变成了虚无。
  
         无论如何,她的一生是自己支配的,是不受外力束缚的,这一点就足以让每个人欣羡,所以,她的那些幼稚的错误,她的略显张狂的选择,都可以被轻轻原谅。像马歇尔计划一样,《你好,忧愁》和它的作者一起被五十年代的法国人牢牢记住,成为一代人青春时代的群体写照,她试图以深刻的方式剖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爱情和人生,但是一切的“理想爱情”最终的指向都是得到后的迷惘,抑或失去后的落寞,而那些被社会认可和赞颂的真正“成熟”的爱情,有相守,有责任,漫长而坎坷,需要用一生去细心呵护,这恰恰是萨冈无法接受的,因此她终究无法收货属于自己的完美的爱情,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失败,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成熟是对青春的反叛,责任是对激情的抗拒,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相信,爱情是不包含任何悖论的?
  
         Sagan没有找到爱情的存在,却也没有否认爱情的存在,她笔下的爱情总是带着强烈的小资情调,就像她一生华丽而苍凉的传奇,可以品评,不可复制,可以观瞻,无法模仿,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找寻自己的爱情,留住自己的青春,让个人和世界达成释然的和解,或许要容易得多。Sagan的价值在于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所有她渴望得到并如愿得到的事物和梦寐以求的生活状态,并用一次次的反叛向现存的秩序发起挑战,她赢得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才女,传奇,褪下一切光环后再看萨冈,也只是一颗渴望得到爱,却无法留住爱的孤独的心灵罢了。这孤独比起我们所有人的来,既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既不会自己产生,也不会自动消失,这孤独,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所以,亲爱的弗朗索瓦丝,愿你在另一个世界找到爱情,愿你的笔如同当年一般倔强地守护着青春,愿你不再落寞,不再忧愁。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3-9-16 06:37
  灰常羡慕她和爸爸那样的关系。一个青春年少模糊又清晰的夏天,充斥着青春荷尔蒙的躁动。两种生活方式。但现在那样自由自在生活的人极少。我们生活得累而不知所谓。好像浑身是线的木偶。扯不清,剪不断。想起天涯在国外跳脱衣舞的女生。很羡慕她的人生,喜欢和被喜欢,即使纠结。有各种朋友,知心的和开心的。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爱憎分明。人是复杂的动物。
作者: 嘿!大    时间: 2013-9-16 14:40
     
     萨冈教会了我唯一有用的技能——
           
                 
                   摧毁我们因为对自身的盲目而演的戏。
          
                     她送给我的是一台锻炼思想的机器。
作者: clover    时间: 2013-9-21 11:49
  
   “别了忧愁
  你好忧愁
  你镌刻在天花板的缝隙
  你镌刻在我爱人的眼底
  你并不是那悲苦
  因为最贫穷的人也会微开笑靥
  将你吐露
  ……”
  
  
  “……一个美丽而庄重的名字:忧愁。这是一种如此复杂,如此自私的感情,我不禁为此感到羞耻,然而,忧愁在我看来却永远是那么高尚。”
  
  忧愁,孤独,我们逃脱不掉。我们伸展四肢,静静地躺在床上,以为可以什么都不想, 可抬眼,忧愁,就在那天花板的缝隙。我们拥着爱人,以为拥有世上最温暖的幸福,可当我们凝视爱人的眼睛,仍然可以看到,忧愁……
  
  可我们并不似厌恶悲苦那样厌恶忧愁。那青春岁月里的忧愁,竟是透着美丽,庄重,甚而高尚的。当我们回首青春,我们会带着微微的笑意,去怀念忧愁。
  
  按照中国人的算法,我现在23岁。或者我认为自己22岁还不到。可我质疑自己是否还在青春里。总觉得这个词是属于16,17岁的少男少女们的。过了这个年岁,我们就开始渐渐苍老。开始,回忆青春,怀念忧愁。
  
  翻开书的第一页,艾吕雅的那句“你镌刻在天花板的缝隙,你镌刻在我爱人的眼底”就让我有了一丝想哭的冲动。多久多久,连鼻子都未曾发酸过了。很多感人的东西在我看来甚而都是可笑的,却偏偏被这一句似是而非的诗句打动了。
  
  就好像,曾经被席慕容的一首诗打动:
  
  在古老单纯的时光里
  一直 有一句
  没说完的话
  
  像日里夜里的流水
  是山上海上的月光
  反复地来 反复地去
  
  让我柔弱的心
  始终在盼望 始终
  找不到栖身的地方
  
  而在此时 你用
  静默的风景 静默的
  声音把它说完
  
  我却在拦阻不及的热泪里
  发现 此刻之后
  青春终于一去不再复返
  
  ——《此刻之后》
  
  青春岁月里那句欲说还休的话,也是一种忧愁吧?当我们不再忧愁,当我们说“别了,忧愁”,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别了,青春”。
  
  所以我们如同热爱青春般的,疯狂爱上忧愁。
  
  可文中的塞西尔,竟在一开始,就说“我不喜欢青春”,也说那些大学生,“他们在青春年华中总能发现悲欢离合的情境或者愤世嫉俗的借口。”
  
  我很难想象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萨冈只有18岁,因为这仿佛是成年人回首青春抑或评价自己儿女青春岁月的话语。只有在那时,才能冷静却也冷漠地说,青春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在青春里,我们不自觉不自知地,夸大忧愁,迷恋忧愁。
  
  抑或对于塞西尔,对于萨冈,青春如同罂粟花,美丽而又罪恶,爱恨交织,欲罢不能。
  
  直到看到王尔德的那句话:“罪恶是在现代世界中延续着的唯一带有新鲜色彩的记号。”
  
  为之一震。
  
  王尔德,从我还小的时候起,他就以一篇《快乐王子》俘获了我的心。直到后来的《莎乐美》,再到《道连格雷的画像》,不断加深的迷恋。他不是我的偶像,因我无意也无力去描摹他的生活方式。可我想,我一直都爱他。
  
  因此,我可以轻易地回想起,这句话来自《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亨利勋爵,那个享乐主义的花花公子,那个不自觉地引领道连格雷走向罪恶的堕落贵族,却用他那机智迷人却也道德败坏的格言警句,让人情不自禁爱上他。他亦不就是王尔德自身的写照么?虽然王尔德给小说安上了一个正义最终得到伸张,罪恶终于得到惩罚的结局,可我一直都觉得,王尔德是热爱罪恶的,虽然他可能自己都恐惧这份热爱。他知道这将引向毁灭。他笔下罪恶的道连格雷,罪恶的莎乐美,最终都是毁灭。可他自己仍然如同飞蛾扑火般,扑向罪恶,最终也是毁灭。而萨冈,塞西尔,是否也是这样。明知罪恶仍然义无反顾。“美丽与罪恶是一对彼此不能分开的恋人”,罪恶是那么迷人,如同王尔德在巴黎的墓碑,永远印满唇印。
  
  青春的时候,我们更容易迷恋上美丽的罪恶,就好像我自小学起就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一些动画片里的俊美反派。主角的正义、勇气、道德有的时候竟让我觉得虚伪和恶心。
  
  就好像塞西尔不能忍受优雅、高尚、聪慧的安娜。
  
  我想,我没有勇气也没有条件去像塞西尔一样,以“过卑鄙无耻的生活”为理想,但是,这不妨碍我在虚拟幻象的世界里,迷恋“卑鄙无耻”。
  
  只是当我们长大的时候,我们对罪恶的迷恋或许就会慢慢减弱。“我们选择和自己黑暗的青春和解,这就是成长。”我们会崇尚道德的约束,忠贞的爱情,井然的秩序。可我们再难像曾经迷恋罪恶那般执迷于道德。于是,大多人在怀念青春的时候,与其说是怀念青春的美好,倒不如说是怀念青春的罪恶,怀念那一份执迷不悟的心境。
  
  可当我们长大成人,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候,看到自己孩子青春的罪恶,仍然会惶恐吧。因此,代沟是永恒存在的。就好似安娜与塞西尔之间的矛盾。
  
  然而,如果太迷恋青春的罪恶,以至于拒绝和解,不想长大,可我们又不似道连格雷,可以把青春安放在一幅神奇的画像里,那么,我们就只能如同王尔德,如同萨冈,如同张爱玲, 他们的青春,无处安放。
  
  青春,这个词如此美好,因此我们总是宽恕青春的放纵,原谅青春的罪恶。所以,永葆青春的道连格雷,便不用承担罪恶的后果。可王尔德,萨冈,以后张爱玲,他们没有能够被宽恕。因为他们在青春不再的时候,仍然执念青春。于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青春的殉道者。
  
  
  如果说文中的安娜象征道德和成长,塞西尔,希里尔,爱尔莎,雷蒙象征罪恶和青春,那么我们会惊异的发现,道德和罪恶并非一直互相仇视。
  
  优雅的安娜爱上了“软弱、轻浮、怯懦”的雷蒙,塞西尔认为父亲“身上可没有一丁点儿东西合她的趣味”,可安娜还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为他的笑颜,为这强壮有力的胳膊,为他旺盛的活力,为他炽热的感情”。完美的安娜也被那青春所深深吸引。道德,也会爱上罪恶。
  
  可罪恶不也恋慕着道德么?过惯了放荡不羁生活的雷蒙,为安娜的绝美之姿所倾倒,竟打算与其结婚,开始过“和睦协调的生活”。而就连塞西尔,不也说“我一直羡慕着她的生活”,“她会引导我,会为我分担生活的重负,会在各种环境下为我指明前进的道路。我将走向完善,父亲也将和我一起走向完善”。
  
  青春并非拒绝道德,青春一样憧憬文雅,精致,秩序。只是,青春抵制不了诱惑。
  
  或许,如果没有希里尔,如果没有爱尔莎,那么塞西尔和雷蒙,或许真的可以在安娜的引领下“走向完善”。可明知希里尔和爱尔莎亲率肤浅,父女俩仍然抗拒不了他们的青春美貌。对于塞西尔这样的少女,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而对于父亲雷蒙,“爱尔莎成了往昔生活、青春时代、尤其是他青春时代的象征”。雷蒙是个拒绝成人的“大孩子”,相比起塞西尔,他更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去抓住自己已经不再的青春,比如爱尔莎。
  
  于是,当父女俩遇见安娜的时候,他们都爱上了她。可当安娜介入他们的生活,要让他们远离诱惑,要强迫他们长大的时候,塞西尔首先意识到,“安娜是危险的,有害的,应该把她当作绊脚石一脚踢开。……她妨碍了我爱我自己”。
  
  塞西尔要踢开的,正是成长。而她所爱的,则是罪恶的青春。所以,如果说雷蒙还是对成长和道德有所向往的话,那么塞西尔,则无法容忍完美的道德来评价青春,让被塞西尔认为理所当然的罪恶自觉羞愧。
  
  于是塞西尔选择了与成长战斗。她的王牌竟是自己的父亲雷蒙。或许相比起安娜,她更无法忍受的是父亲,这个曾经拒绝长大的典范,居然背叛了青春。所以,只要把父亲拉回来,就是对“成长”最大的打击。
  
  于是,塞西尔用爱尔莎去诱惑父亲,让父亲在青春与成长,在罪恶与道德之间艰难选择。可同时,塞西尔自身也一直在举棋不定。即便在她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她不也三番两次地犹豫过,想要放弃过么?只是每次,当她遇见希里尔,当她遇见诱惑,她又坚定了决心。
  
  于是,就如同道连格雷在象征道德的画家巴兹尔和象征罪恶的亨利勋爵之间摇摆一样,这对父女也在青春和成长之间徘徊。选择安娜,还是选择希里尔和爱尔莎,这是个问题。
  
  又如同最终道连格雷走向了堕落一样,这对父女面对青春的诱惑,抛弃了安娜,抛弃了成长与道德。“假如她不惜一切代价地寻求公理,就让她把我们扔给谬误吧。”
  
  这是人性的软弱,这也是青春的强大。
  
  “我不想逃,也不想回避,于是我堕落于这黑暗。但是这黑暗使我光明,因为黑暗代表了一切,无从对,也无从错。”
  
  于是,安娜带着她那“残酷无情地生动”面容,轰轰烈烈地消亡了。
  
  结局或许是最令这个社会为之震动的。毕竟,同样是谋杀了道德的道连格雷,最终忍受不了良心的不安,自我毁灭了青春和生命。而在这个故事里,毁灭的却只有道德和成长。塞西尔没有像安娜说的那样“走进私人诊所”,雷蒙也没有成为一个“穷途潦倒的落魄鬼”。在短暂的缅怀了那曾经离他们如此之近的道德和成长后,这对父女重又快快乐乐地回到了罪恶的青春中去。
  
  或许因为,王尔德那个时代仍然是相信上帝的存在,畏惧上帝的公正的。而在尼采宣布上帝已死后,萨冈说:“……我们不相信上帝,在这种环境里,相信偶然和机遇也就已非常幸福了”。
  
  于是,罪恶心安理得,气焰嚣张地在现代社会延续。
  
  “把evil倒过来就是live,被神认为是罪恶的,正是活着的。”
  
  一场残酷的,青春与成长的战争,以成长的失败而告终。可我们却也应该意识到,在大多数情况下,成长才是胜利者。塞西尔也知道“我仅仅是一块可塑的面团,只不过它拒绝任何模子而已。”青春反抗一切形式的束缚,却反抗不了终有一日的干化,定型。青春迷恋“疾迅的,炽烈的,转瞬即逝的爱情”,可“总有一天,我会激情满怀地爱上一个人,我要寻找一条通向他的道路,那一次,我将小心在意,充满柔情蜜意,双手颤抖……”,那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留恋”……
  
  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
  我就是那一只
  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
  只等那羽箭破空而来
  射入我早已碎裂的胸怀
  
  你若是这世间唯一
  唯一能伤我的射手
  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
  所有不能忘的欢乐和悲愁
  就好象是最后的一朵云彩
  隐没在那无限澄蓝的天空
  
  那么让我死在你的手下
  就好象是终于能
  死在你的怀中
  
  ——席慕容《白鸟之死》
  
  或许正因为现实中青春的柔弱,萨冈才在小说中给了我们一个如此强大的青春,让每个人带着那一点点的忧愁,去回望自己那已经如白鸟般逝去的青春。我们一边成长,一边仍不能自已地爱上萨冈,爱上张爱玲,爱上王尔德,爱上他们那近乎惨烈的美丽青春。
  
  爱上我们,那无处安放的青春……
  
  
  
  就静静的   看青春难依难舍
  泪还是热的   泪痕冷了
  
  
  
  
  
  
作者: NeoCob    时间: 2013-9-22 08:10
  少女最后才懂得,原来爱情和婚姻可以对一个女人那么重要,原来当一个人失去了自己最珍视的东西之后,可以如此痛苦
  无论怎样,她日后放荡不羁地生活时,总会心有余悸
  萨冈的文字译成中文后依然优美绝伦
  她对小资少女的大叔情结的把握,是无人能出其右的。
作者: 正在输    时间: 2013-10-10 20:34
  断断续续的看完这本书,一边看一边自忖,我十八岁的时候在做什么能不能写出相同的东西?答曰不能。制度不允许,性别不允许,身材同样不允许。
       跟十八岁的萨冈没得比,跟尚未成年的塞茜尔同样没得比。她活得比我们班最会泡妞的爷们还潇洒。那时初中生怀孕的花边新闻都可以让我们听的脸红心跳,还很少把怀孕必须做爱这个顺序进行链接。尤其是男方竟然是成年人,那可是爆炸性的校园八卦。
        那时还有一哥们从法国回来,说那边如何开放,JB不是累,而是烂。那时意淫这个国家俨然成了一座巨型的免费妓院。使初懂人事的我们迫不及待的想去体会法国人的浪,而非浪漫。
  
  一
      萨冈在出这本书的时候,爸爸曾说,未免被人误认为是自传。最好使用化名,她给自己就取了这个名字。这个故事情节很简单,套路不多。细节的描述却总能搔到内心合适的痒处,引人乱叫不已,当做共鸣。
  
  二
      我怀疑书中的事,萨冈是不是已经做过。这么年轻总会从身边人找灵感,最拿手的应该是写自己。某时某刻也许她就是这样想的,某刻某时她就是这样做的。所以她才是个小魔鬼,也热爱撩骚。人们总可以从塞茜尔里看见她。
  顺手摘抄了几段
  
  不喜欢青少年,比起青年人,我更喜欢父亲的朋友,那些四十来岁的男人,他们彬彬有礼地根我说话,满怀爱怜,体现出一种父亲或情人般的柔情。
  
  
  (这同时也说明萨冈的恋父情节。)
  
  他轻轻地拥吻了我,我眺望着蓝天,随即,我只看见在我紧闭的眼睑下一片发亮的红光。炎热、晕眩,初吻的甘味和一声声粗粗的喘息,长长的几分钟,只剩下这些。
  (如果没亲吻过哪会知道这些,我仿佛钻进妞的脑袋里看他们怎么激吻)
  
  我忘却了死亡的时间,忘却了生命的短暂,忘却了世间美好的感情。我考虑着要过一种卑鄙无耻的生活,这就是我的理想。
  
  坏得令人着迷,就像孩子调皮扮的鬼脸。
  她报复了,也得逞了,却害怕了。还能分清对错,不是变态,而是小坏。
  
  她写明了少女情怀,妞们不就是这样想的吗?只不过没有去做,生活是自己的,你也可以这样,但到那个份上,敢这样的人依然少数。
  
  三
         很多人恶毒的拿她和杜拉斯相提并论,说杜拉斯就像是个老气干瘪的妇人。我也曾一度把杜拉斯误认为江青,两人外表确实有些形似。杜拉斯的爱情,有种沉重,也有种抱持。但萨冈的却总是放纵,她当然可以和只是喜欢的男人做爱,并分外理性的清楚自己只是喜欢,所以离开。杜拉斯在这方面像一个灭绝师太,叫嚣着爱情并不存在,男女之间只存在激情。想表达的嫌恶不言而喻。萨冈把此当做一种游戏,你陪我认真玩,我也就好好待你。跟过家家区别不太大。才不会写出“我独爱你苍老破碎的容颜”安慰自己。因为她压根就不在乎,喝酒,抽烟、烂赌。样样都来,眼眸子却清纯得慑人心魄。你肯定做了不少坏事吧,小家伙,要不总有那么机灵调皮的眼神。
  
  四
         我很无奈的发现,貌似自己已经过了最适合看这本书的年龄。也同样错过做这些事的年龄。依照我们国情来看,这不叫放纵,而叫堕落。萨冈如果在天朝,这辈子恐怕都难嫁出去,父母在外肯定天天千夫所指。本来都是破事,还写成一本小破书。还好意思叫《你好,忧愁》。年纪轻轻哪来那么多愁,就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完全忘了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
         可就是这无病呻吟,共鸣着不同时代相似年龄的人们。那个年龄阶段就是这样的。我们不用再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而是哼着周杰伦的歌唱“没有你烦,我有多烦恼”。
        世上总有那么多本书,升华生命的意义,但就有这么本小破书,在讲生命如何无聊,并且把无聊写得生动,让人感知。意义是暂时的,无聊似乎才充斥着生命的全部。所以,愧疚,罪恶感终将烟消云撒,最重要的还是及时行乐。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www.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