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目送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书迷可可    时间: 2013-5-26 10:53
标题: 目送 - 书评
  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正如作者所说:“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64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历史边    时间: 2013-7-21 01:35
  用心体会温情
  ——读《目送》
      同事推荐龙应台的《目送》。没有他推荐,我还不知道有这本书。想到这是一本文学散文集,就很正常了。我很长时间没有看文学书了。上次为了拯救自己阅读文学书的障碍,勉强看了大江健三郎的《宽松的纽带》,没有电子版,而且字体比较小,看得比较累。柴静的《看见》算是纪实文学,有点故事,还能读得下去,虽然文字不是很优美。
  好像以前有翻过龙应台的《野火集》什么的,想不起她讲的是什么,只记得自己翻翻就放弃了。而在微博上主张民主自由的人时不时地引用龙应台文章的语句,我猜测,龙应台在这个方面可能写了很多的文章。相对专业人士而言,她说的比较肤浅。但正因为肤浅所以传播比较广,这是真理,就像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样。
  和阅读《看见》一样,我也没时间把这本薄薄的散文集看完,翻了翻前面几十页,基本上明白了她要说什么。于是先放着,留着有闲的时候再读吧,和《看见》一样。
  和其他的文学作家一样,龙应台作文的矫情总是难免的,一开始我不大习惯,想到朱自清之类的文章都是这样的,也就理解了。文学作家可能基本上是这样的,不然就没有“贱人就是矫情”这么经典的语句了。
  她写的是亲情,友情,文章的语句比较优美,想写作的小朋友可以模仿一二。而这些有点矫情的细腻语句呈现给读者的内容却没有多大的做作,自然又真实,和作者的年龄和心境很符合。我猜测,只有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会理解这种心境和境遇。年轻人是不喜欢这种文笔和语调的。
  有几篇文章写得非常浅显,不知道是作者故意为之还是本来就这样的?可能女人的感情总是那么细腻,会写文章的女人的感情更细腻和铺张了,所以也就难免肤浅了。
  在一篇文章,龙应台说自己读不完的文章,写不完的作文,很忙,其实这真让人羡慕。作为教师行业,只有上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单调重复机械,哪里有闲暇去阅读和写作。
  不过我猜测,龙应台真的比较忙,而且有时也会感到读书的单调和无味,写作的无奈和痛苦,她能写出身边的亲情、友情什么的,无非是她在闲暇时做一位生活的有心人罢了,而这恰恰值得我这样无聊刷微博,没电下地狱的人学习的。
  生活需要记录,需要用心体会温情。
作者: 嫣然未    时间: 2013-7-24 19:42
  其实我不太喜欢吃饺子,但是每次回家我妈都要为我包饺子,而且肯定是全肉馅的。我曾多次和我妈说过,不要费事去包饺子,其实我反而不太喜欢吃的,尤其是全肉馅的。我妈就嗯啊的答应着,可是下次回家,我发现她又特意买好了肉,给我包饺子。其实我吃什么都好的,从来不挑什么,只是看我妈在那为包饺子又是和面又是拌馅还要亲手擀皮,亲手包,我是怕她有麻烦又累。有次我和她说:“妈,我郑重其事的和你说,其实我不爱吃全肉馅的饺子,一点都没觉得好吃,每次我回家你这样费事做出来的却是我不爱吃的东西,这等于是在做无用功,浪费资源你知道吗,你心意我明白,但是下次千万万别这么费事了!”结果我妈用非常无辜的眼神看着我说:“哎呀,我每次都把肉洗好多遍,很干净,一点肥肉也没有,也不腻人。”于是我知道了,全肉馅饺子是她对我的关心和爱的表达,那是她不可改变的认知。我彻底放弃劝说她了,她也继续着这种关怀,我很感谢我勤劳的妈妈,她是个贤妻良母,感谢我的父母,因为他们太辛苦了,真的是不容易。我总是很自责自己的无能。
  还是上大学的时候,一年暑假,也是我妈在为我包饺子的时候,我站在她旁边帮着擀饺子皮儿,看着她耳朵旁边的皱纹,我知道她真的老了。不仅因为岁月还有劳苦,还有无数个她为我们担心睡不着的夜晚。我看着她脸上不小心蹭上的白面粉问:“妈,你说要是没有我多好,你有一个儿子就够了,你看看你和我爸这一辈子就是为两个孩子活了,太辛苦了。孩子就是父母的大负担”我妈当即说:“那可不一样,累也愿意啊,心里有盼头有牵挂,有负担也心甘情愿。”
  很普通的一句话,我会永远记住她这句话,我想妈妈说的是全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声吧。
  
  《目送》是我过年回家前买的,在回家的火车上,我读着它,没能读完。工作之余偶尔接着读,说来也巧,正好在母亲节那天读完了。
  我读目送,仅仅是因为龙应台的那句话“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一下子敲到了我的心上,让我感觉到的亲情已不只是温馨,伟大。甚至是决绝。
  是的决绝,是父母为了我们,一生孤注一掷,从不回头,勇敢迈步的决绝。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龙应台的书,她情感细腻,表述也豪放,我很喜欢。我仿佛感觉到了一个温柔善感的母亲或一个怀念悲伤的孩子或一个内心情感纯真的少女在娓娓诉说,诉说谁都无法道尽的亲情。
  
  书适合静下心来,慢慢去读。其实作者在书中写到的她本人对家人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除了亲情,还有作者本人生活中的许多随笔,感情比较细腻。
  我们生活在忙碌中,有时候想起父母,真的是一种无力挽回的愧疚,在外面漂泊着,有时候真的怀疑所谓的价值,到底什么占据你内心中分量更重。
  
  
作者: 浅唱烟    时间: 2013-7-30 08:01
  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本书写尽了人情冷暖,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更多精彩文章转自空间日志大全网:www.njhylight.com,空间日志转载网:www.doiio.com)
作者: anpio    时间: 2013-8-28 19:32
  活着的一生,人来人往,有些人遇见了跟你一起走了一段,有些人就是擦肩而过。眼泛泪光的看完这本书,一直想到家里的长辈,真的很感慨,温馨又有点凄凉的感觉。作为子女,我会因为觉得陪长辈的时间越来越少而感到痛心;再来假想以为为人母了,想起王伟忠的一句话,小孩到了15岁就会离开你了,觉得以后应该调整好自己,希望以后可以做一个很潇洒的母亲,老了以后可以跟自己的另一半游山玩水去……
作者: 宝蓝七    时间: 2013-9-5 02:33
  一直一直都看到过这本书,之前10年在soho的书店,具体名字不记得了,看到过这本书。当时就是推荐的畅销书。
  过了很久,又一次在网站上看到了这本书,当时有种冲动想买回来阅读,什么事耽误了,就没买成。
  后来在公司的申请样书的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应该读一读了。就借了回来。
  当晚读了一两篇。没啥特别大的触动。唯一就是觉得,她锐利的眼睛,细腻的笔触,感悟的心情一笔一捺,记录了自己的心情,同时也把别人不在意的事情定稿在心上。
  一天晚上,我特别浮躁,上网一点都没心情,听歌也觉得满是噪音,画也画不到心里。我回头看自己床头那一排的书,随手抽了《目送》。借了好几周了,都没看完,今天一定要看完送回去。
  我靠着垫子开始一页页的翻看,书封套着硫酸纸有点咯手,大大的开本拿着不是特别方便。
  一种情愫引导着我自己慢慢地静下心来看。
  家里那位看我很久不说话,背对着问我,在干吗呢。我回说,你转过来看就知道了。他转头看我,原来在看书啊。
  我想他也喜欢我读书的样子吧,至少不会在他身边烦他了。
  家里读着不过瘾,我拿着书到楼下小花园坐着看。初秋的风夹带着微热,风软软的。没有一个人的花园却不寂静,四围装修的声音惊扰了这个午后。好在我的心是平静的,可以读下去。
  有很多书,只有读过了,你才了解。很多书,只有在某个时间某个点,你遇上了,就读下去了。
  中秋节我打算回家了。想他们了……
作者: grape    时间: 2013-9-16 05:35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去探索;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考究;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时候可以默默用眼睛去诠释;那么,所有的精华,所有的一切,我们也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找到这样模样的我们。
  旅行,也许是我们每个人心中一块尚未没有被侵染的圣地,在旅途中,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疯狂与缄默找到各种各样的出口,包括那些不快、不安与不得已,所以,喜欢旅行的我们,也总会有这样时刻的自己吧……
作者: 刘怡然    时间: 2013-9-17 07:34
  龍應台先生的口碑一直很好!慢慢讀來,汩汩流淌的親情不能不令人淚流滿面!熱愛生活,熱愛人生,一顆良善你的心寫出來的文章註定要帶給我們一次深刻的心靈體驗!文學的力量就在於指給人們一條光明正義的康莊大路。總說我的評論太短,其實有些感動是不一定要語言來描述出來的……愛爸爸,愛媽媽,珍惜親情,珍愛人生。好的文章就是要以情動人!
作者: 东闯西    时间: 2013-9-21 11:59
  去年拿到了这本书 单看书名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 兴许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那瞬间脑海中浮现的是《背影》里父亲目送儿子上火车的场景 龙应台的《目送》偏重与子女对于父母的爱 子孝就是老人晚年最大的幸福了 读此书时 难免会将书中的作者拿与自己比较 很惭愧 只身小女一人在外工作 父母总是放心不下 每次的电话都会叮嘱要好好吃饭好好喝水好好休息 而我总是很少主动电话回去 兴许因为害怕谈话冷场吧 儿女越长越大 与父母的生活越来越远 有时候真的不知道再怎么开口说些别的 有时甚至会忽略掉父母的操心 单单在意了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应该都有同感 读完这本书有一段时间了 那份作者文字透露出来的子孝依然久久留在心上
作者: 淡逸如    时间: 2013-9-21 21:08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作者: rosali    时间: 2013-11-1 04:11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高一下的期中考试的时候。大家把教材都搬到储物室里,就看到了。随手翻了翻觉得不错,就偷偷“借”来看。为了读这本书,考试都提前交卷然后拿书出去读,晚修的时候也一直在读。(当时已经要出国,期中成绩不重要,期末考得好就行。)
      当时第一次读对内容没什么感觉,但是觉得龙应台的文笔我特别喜欢,舒舒服服的,平平淡淡的。不同于那些网络上的故作无所谓的高深的无病呻吟的矫情的文章,舒服是因为可以感觉的时间还有经历在龙应台身上的沉淀。
      一天半我就看完了,之后就对这本书念念不忘。去年一个男生叫我送他生日礼物,想了半天想不出来,去书城逛逛。看到龙应台的《目送》就毫不犹豫买下来包好了。那个男生后来跟我说他也很喜欢,但是因为在课上看,结果被没收了。如果每个人都有个关键词的话,对我来说,他的关键词其中一个就是“《目送》”。
      自己读过也买过这本书,但是始终不曾拥有这本书。去年圣诞就给自己买了一本,带去了美国,跟隔壁换着看了半年的《弟子规》。这个暑假毕业回来的飞机上就拿出这本书开,依旧是很喜欢,心里读着也感觉很温暖。但是读到最后关于爸爸的部分的时候,忍不住哭了。
      “在飞机上看龙应台的「目送」,看到最后一章,一篇关于父亲走不动路的时候我一下子开始哭得很惨。我说我要嫁在深圳,不仅是我爱深圳,还因为我妈在深圳。我很怕「子欲养而亲不在」。朋友没了可以再交,爸妈不是谁都可以做的。”
      也许是和当时写书的年纪有关,但这些关于自己家庭的细节更能让读者找到与自身的关联。
      昨天在人人上看到一篇文章有提到龙应台,就一下子想起了这本书。然后发觉自己没有带过来,然后就有点难过。读书,还是要读实体书才好。从设计到纸质,都是这本书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一定要选自己最爱的一本书,一定是《目送》。
      所以我可以怎么样才能读到这本书呢?大美利坚去哪里找中文书。
作者: sidra    时间: 2013-11-1 14:25
  在看这本之前,看了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但是貌似这本书更有名一些。看《孩》的时候,刚怀孕不久,买了好几本关于养孩子,教孩子的书。看着这些书,一起跟书中的母亲共同感受一些与众不同的感觉,说不上是喜悦,也说不上是感动,说不清。
  当时那本书看的很快,一个下午时间就看完了。就觉得这是一个感性的、细心的母亲,灵敏的扑捉到了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然后用温暖的笔触记录下来,很鲜活。
  之后就想再买一本《目送》,在我还没来得及买的时候,老高却买回来了。他也只是从购书网站上看到推荐买的。买回来之后,自然是我先看。
  但是阅读过程并没有那么好。目前也已经看了有一二十篇了,但是很少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甚至没有之前看刘瑜的书有更深的阅读刺激。
  这本书里到底缺了什么吗?也可能是多了些什么?目前还说不清。。。
作者: 小豆丁    时间: 2013-11-9 06:38
  总能想起自己读高中时一步三回头的样子
  上学离家的忧伤依然藏在心中的角落
  
  能打动人的
  不是多么华丽的文字
  和极具魅力的煽情
  而是自己那些散落的感情
  被作者的笔触召唤回来
  一触即发
  总是存在的
  或者忘却了
  然而这么一瞬
  是脸上的微笑也好
  是湿润的眼角也好
  总是美好的
  
  家庭的败落
  跟亲戚疏远的厉害
  而妈妈和妹妹却一直是我的支柱
  以致我根本不敢设想
  若干年后妈妈去世会怎样?
  我只能背包努力前行
  
  今天妈妈说
  等我没了
  妹妹还会一直陪着你的
  悲从中来
  或许这便是目送
  孩子越来越远
  而那分牵挂
  却越来越重
作者: lll    时间: 2013-11-9 23:55
  1. need to test how to make it look beautiful
  
  2.can this review be parted following my arrange
  
  3.it's time to see!
  
  
  
  
  4.!!!!!!
  
  
  5.let's find out
  
  
  
  6.@#$%^&
作者: 雨田姑    时间: 2013-11-22 10:27
    要怎么开始表达我看完此书的感想呢?
  
    嗯,以于右任的《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看书的过程,我哭了,不止一次。并非什么“感同身受”或者“感时伤悲”,只是某些个细细小小的痕迹像一枚枚小虫子爬进了心底,啮噬着。引出了急急而来不知所措的眼泪。在课堂上就这么掉泪实在有点神经,但是我没去忍住,哭的过程会让心里稍微呀,好受一点。
  
    第一个哭点是《目送》里面父亲用小货车送女儿到大学报道,把车停在侧门的窄巷边,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我忽然想起我的爸爸和那辆很久的凤凰牌自行车,很远的记忆了,但还是记得的。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我上学快要迟到,因为不想爸爸用老旧的自行车送我上学,我就没跟爸爸打招呼就径直出门上学了。风真是很大,吹得我的脸都红彤彤的,我搓着冰冷的手心,小跑着去学校。到了三岔路口的时候,忽然听见爸爸的声音,我回头,看见他只穿了一件酒红色的薄外衫,骑了那辆他年轻时候骑的男式自行车,气喘吁吁地追上我,他看了我一眼,只说了一句“快上车吧,要迟到了。”我躲在爸爸的背后,闻到他身上熟悉的味道,好像回到小时候他送我上幼儿园而我执意不下车,两只手死死抱着爸爸大腿的情形。到了学校,他没停在校门口,而是停在了对面的公车站,然后从兜里掏出一块钱给我,什么都没说就走了。那时我就哭了,整个冬天在我眼里融化成一片看不清的水雾,心里的内疚满出来,让一个十四岁的姑娘第一次明白什么叫做“对父亲的伤害”。
    每次离家到武汉,爸爸总是在前一天晚上来我的房间看我整理物品,也是什么都不说。也不执意送我去车站,只是问问“要不要送你去呀。”我总是摇头,笑着说“我又不是小孩子了,有什么好送的呀。”他也就作罢,点点头,维持原先的坐姿一会儿,然后离开,轻轻锁上我的房门。有一次妈妈说,你爸爸总是念叨你,总希望呀你可以经常回来,他不去送你,也怕自己舍不得呀。
    爸爸的爱总是这样,不言不语,但自有一份好风景。
  
    第二个哭点是在《山路》一文的最后一段: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倒不是因为想起谁来而不能自己,只是心有感触,回忆起以前发生的一切事情,最多的场景总是自己一个人的,所有的情绪也都自己收容着,不想对谁说,只是写只是想,然后,又是一天。什么都没改变,但心底又沉积了一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的每个晚上好像都会哭,我不能想象那个时候的自己竟然会装得了那些事情,竟然会坚强到自己承受着,从未告知父母,竟然会在那般的坏境中好好学习,做很乖的一个女生。我记得那个时候,总是在半夜起来看窗外的星星,有一颗微弱的但是一直在我守在我窗前的星星我总认为是我们家小花变成的,小花是一条黄色的狗,很喜欢我呀,我们家养的第一条狗,也许也会是最后一条。一个人在黑夜里听见爸爸的鼾声,然后忽然醒过来,看夜色中安静的城市和路灯下走过的流浪者。
    这些事情我从未对人说起,也不想说,情节太复杂,一不小心就可能带起如海上冰山一样庞大的情绪。我不想再次回望。
    何况,我已经走过了那样的年岁,现在,很好。
    一个人走过的路,会一辈子记得。
  
    第三个泪点是《如果》那篇文章,那个一个人坐飞机忐忑不安的老者,一个多年之后要回家的孩子。
    现代社会发展的那样快,丢下了那些老人,留在破旧里,没人告诉他们怎么做才会对,才会融入这个社会。
    当他们行至耄耋,与时光熟悉之后却被时光换做另一种方式丢弃在世界的边缘。
    他们或是孤单地坐在角落,破烂的衣服,看世界缤纷绚烂,或是一口破碗在前,以一种屈辱的姿势向世人宣告他们的无奈和缴械投降,亦或是一辆小小的三轮车,粗陋但是载满生活希望的物件,躲城管栉风霜沐雨雪,啃着白馒头就着矿泉水,双手遮挡住满脸阳光,看着高大的楼房和漠然而过的行人,皱纹里埋葬的隐秘情绪,无人知晓。
    夕阳成了唯一的伙伴,为他们披一件精致温和的纱衣,背后的影子孤单无助。他们也会愤怒会感慨会不甘,可是,时光早已夺取了他们与世界抵抗的力量和工具,他们唯一可以做的,就只有缄默。
    也许他们也会在星子漫苍穹的时候微微抬起头来,看着满天的璀璨,想起很多年前的事情,情节差不都都已经丢失看不见了,只模模糊糊看见少年意气奋发的自己。耄耋之年,剩余的时光似乎已经捉襟见肘,身边的温度也在慢慢降低,只是凭着微薄的回忆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是喜是悲,还是要自己一个人去品尝。
    这样的时候,总是会想起爷爷,那个说一不二、威严苛刻的男人,他的掌纹里是曾经浴血奋战的痕迹,眸光里盛满的东西叫做坚毅,一度是我们心里最高的那座山峰。记忆中的爷爷,会带着我们一群小屁孩爬过山去挖笋,会把我们用担子挑着去村里的小店买零食,会在我们不听话的眉头一锁眼神峻冷地盯着你,会在邻里发生纠纷的时候一语安怨气,会在村人有难的时候主动去帮忙。
    他是我们眼里无所不能的、世界上最帅气的爷爷呢。
  而现在,年华垂垂老去,只剩下一地苍冷的灰尘。他走在萧瑟的岁月里,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坐在那条老藤椅上,晒着暖烘烘的太阳,看着远方发呆,或是站在挂着的中国地图前面,粗糙的手指划过一个个地标,默然念叨着儿子女儿孙子孙女的名字,站很长很长时间,然后跟老朋友夸耀,我们家谁谁可是在哪里哪里。但更多的时候,爷爷的眼里会有化不开的难过,当手心里温暖的小小的我们长大飞远了,忽然的一凉总是会让他很不能适应。而他,却从来不愿说出来。
    每次牵起爷爷的手,他总是微微一愣,继而反握得很紧很紧,沿着那条小时候他牵我走的小路,一遍遍回忆着过往,旧事里贪吃不讲卫生的小女孩已经长成了如他一般高的姑娘,而那个坚毅如山的男人被时光狠狠推开,移至苍老的墙角。然后,他会朝我看一眼,依旧是那句话,“好好读书,不要担心爷爷”,眼角的情绪被隐藏得很好,但我体会得到。
    我们慢慢成了爷爷的骄傲,但这样子的转变蕴含着多少岁月更迭中的无奈,唯那颗屹立了百年的枯树可以回答。
    
    写得有些繁琐。
    我不知道要怎么写了。
作者: forsy    时间: 2013-12-10 11:18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  
  喜欢龙应台的文字,朴实之下处处皆真情。这些年,经历过生死离别后,书中的场景总会让自己特别感伤:有后悔、遗憾,也有对种种真实的珍惜和庆幸。
  朋友说,读这本书的体会是,人生就是淡淡的幸福加上淡淡的忧伤!而我的体会恰好相反,人生中的幸福很浓烈,只是我们也许在当时还不能意识到那就是幸福!往往当我们意识到时,浓浓的忧伤已来临!其实,生活也好,幸福也罢,都只是要珍惜当下!
作者: 苍耳    时间: 2013-12-10 19:45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描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平实淡然,字字句句无不蕴藏着对父母孩子的深厚情感。对父母老去的无奈,对孩子长大后疏离的伤感。她在叙述所有人的人生,字字珠玑,无比悲凉。那个对父母不耐烦的孩子,那个过马路会挣脱父母手掌的孩子,那个有时候会满怀愧疚的孩子,那个看到父母渐渐苍老而又无能为力的孩子,那个为了自己的人生不得不抛下父母的孩子,她在叙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可这又何尝不是在描述我们呢。前人总结出,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个结论被一代又一代人印证,老人渐如婴儿,但却得不到婴儿般的关照,是谁说过,父母对子女的付出远远超过子女对父母的关怀,父爱母爱是这世上最最无私伟大的爱。可是这样一份爱却得不到同等的回报,我们都会苍老,我们为什么不能给生命的两头同等的关爱呢。
作者: 绿杯子    时间: 2013-12-20 08:26
  从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到真正结束它,可能已经快半年了吧。里面好多文章,是初高中看过的,整本书看到现在,有印象的,也就是初高中看过的那几篇。
  可是明明记得当初觉得很动人啊,为什么现在再也没有那样的心境?
  或许就是太浮躁。浮躁的心读不了安静的文字,一如上大学后再也感动不了我的三毛。
  目送,大概是取了“送自己的孩子远行,送自己的父母离开”之意罢。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她讲父母。
  母亲或许是有了阿尔茨海默病,父亲或许就是因为太老了。她像带着她的孩子一样,带着母亲去逛街,陪着母亲说一些简单的话语,拍着母亲安然入睡。一切都是反的,倾尽一切甜蜜而无聊的文字,连哄带骗地引着老者前行。她描写最平凡的生活,最俗气的语言,最揪心的细节。终究是要分别,“老天,你为什么没叫过我这生死的一课?你什么都教了我,却竟然掠过这最基本、最重大的第一课?”,于是,她看着他离开,注视他离开。
  她讲孩子。
  孩子不再愿意在过马路的时候被她牵起手来,孩子不再愿意听她的指示在下雨天带上雨伞,孩子不再愿意放学搭她的车一起回家。最被戳中的是,华飞说:“妈,拜托,我才十七岁,不要教我这么多黑暗好不好?德文老师跟你一样,都不相信爱情。我才十七岁,我总得相信点什么吧?!”最温馨的是,安德烈教会她做好几样菜,她说:“好,我学会了,以后就可以做给你吃了。”儿子却睁大眼睛看着她,认认真真地说,“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还有一个最,暂且定义为最有爱吧,不过是好长一段她和安德烈的对话摘录,满是母亲的关心和儿子的无奈。可是真的很有爱啊,至少作为旁观者,我能看到他们彼此间浓浓的情感,但是表达起来,又那么神奇地充满了诙谐感。
  她讲朋友。
  她也有一个电话就能让对方为她无条件服务的朋友,我则是感动于她说,“这么常地来来去去,这么常地说‘你保重’,然而每一次说‘保重’,我们都说的那么郑重,那么认真,那么在意,我想是因为,我们实在太认识人生的无常了,我们把每一次都当做可能是最后一次。”
  还有啊,她讲生活。
  薄扶林村也好,金门岛也好,更或者,阿富汗、巴勒斯坦、安哥拉……那些忧伤的大地上,有战争,何得安宁。无法切身体会那种恐惧,但也真真能反观身在和平的美好。一次普通的台湾街头争吵,她却感到丝丝不安,“毕竟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这也是张纯如所说的,“civilization itself is tissue-thin”,人性中的某些怪异之处在于人们转瞬间能将最难以启齿的罪行当做最平常不过的事情, 只要是发生在足够遥远的地方, 而且对个人不构成威胁。还有呢,便是她讲梵高的星空,“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泪呢?”赏画也好,评人也罢,我们还是应该要用心去体会内涵,而不仅仅局限于眼所见、耳所闻。
  往回看,还是有很多感动的不是吗,安下心来细细咀嚼一些文字,多少能得到和自己经历相关的回味。
  还是回到她的开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借用她的文字,“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只会必然来自于孤独”,共勉。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www.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