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荣辱二十年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宇宙大心灵    时间: 2013-5-25 18:37
标题: 荣辱二十年 - 书评
  “中国证券教父”阚治东的人生是中国股市20年沉浮的一个缩影。
  他曾盛极一时。作为申银万国的总裁,他写下了中国证券发展史上的许多第一:主承销第一只A股、第一只B股,发行第一张金融债券、第一张企业短期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66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七点六    时间: 2013-7-24 04:52
  看完的感觉就是很难受。作为一个即将毕业踏入证券业的年轻人,为中国当官的不作为以及落井下石的卑劣行径感到痛心,首先觉得阚治东遇到了大好机遇进入证券业,其次觉得他是中国政治的杯具。看完多半年了,但每次想到这本书都是很复杂的感觉。一句话,一定程度上亲近政府,离政治越远越好,阚治东行事这么谨慎的人况且被黑掉。在中国政治风险太大,藏于表面之下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对业内朋友力荐,会比较有感触,对外人也就没什么了,都是叙述。
作者: 和尚    时间: 2013-7-25 21:31
  我现在对一部电影还印象很深刻,那部电影名字叫做《股疯》,讲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市民为股票疯狂的景象。中国证券行业还很年轻,仅仅才20多年,如果按人的年龄,正好是意气风发的青年,然而这个青年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挫折,所以这本书,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真的很有意义。
  
  说说书中的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静安证券业务部是中国的第一个股票营业部。
  
  国债最初叫国库券,叫这个名字是为了符合社会主义的宣传:“既无内债,亦无外债”
  
  国债初期在上海买盘大,各个外省城市卖盘大,不少人靠在外地买回国债在上海卖发了财,比如杨百万。
  
  1986年发行的5年期国债,年票面利率达到10%
  
  延中实业,上海实际公开发行的第一家企业股票,居然是一家街道企业。为了怕认购股票场面冷清,宣布对认购者进行抽奖,一等奖是一套房。排在第一名的认购者被该企业聘为了董事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是为了树立上海改革开放形象及金融中心,并且为了和深圳争夺国内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的头衔仓促上阵,由第一任总经理借款500万办起来
  
  第一只股票飞乐电器的公开发行,政府出动了警察、特警,开放了至少三个体育馆,险些局面失控,造成了冲击体育馆大门、踩伤人员等情况
  
  新股申购采用过认购证,购买认购证的人获得一次新股抽签机会,由于购买认购证的人少,当年认购证的中签比例达到了10%,发售的207万份认购证为上海人带来了100亿的股票收入
  
  青岛啤酒是第一只全国性的IPO股票,认购证以2元一本发售,共卖出2.8亿份,新股定价为每股6.38,发行了1亿股,认购证的成本计入发行成本后,每股的实际成本从6.38变为每股12元,发行成本过高的问题凸显
  
  当年新股发行是各地方政府的一件大事,至少都由副市长牵头督阵每只股票的发行,维持股票发行价的稳定成为了头等大事
  
  327国债期货事件中,万国证券、海通证券看空国债,而国债由于受到财政部要对期货对应的国债品种923贴息的影响,期货价格猛涨,万国证券为代表的空方抛出天量卖单,将期货价格在收盘时候打压在147,随后招致国务院的专门调查,万国证券总裁管金生被判有期徒刑17年,万国证券危机之下被迫与老对头申银证券合并,同时国债期货品种被取消,中国此后十余年开始了没有金融期货的时期,直至股指期货的出现
  
  
  阚治东与新鸿基老板私交好,曾讨论收购新鸿基证券,扩大海外业务,却因为有人向上海市政府领导打小报告作罢
  
  深圳与上海争夺金融中心城市的地位,并有后来居上的架势,为了对抗深圳,上海市成立了市领导牵头的小组,专门负责提振股市,具体为维护和提升股价,申银万国、海通等上海主要券商参与,对陆家嘴等股票的购买,使上证指数超过1000点,上海交易所也参与了股票交易,后来被国务院组成的调查组查处,认为在世界证券历史上,交易所亲自参与交易,空前绝后。部分银行和作者等几家券商的负责人承担了主要责任,以操纵股市为由被免职,替人受过
  
  
  名噪一时的南方证券积重难返,作者作为总裁身陷囹囵,大鹏证券原总裁徐卫国、万国证券管金生、君安证券张国庆、陈浩武等全遭受牢狱之灾
  
  
  这本书建议与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搭配,很多事情可以相互印证
作者: coryzz    时间: 2013-7-26 12:19
  只是设为推荐,而不是力荐,因为这本书本身其实并不讲究行文技巧,只是平铺直叙的说记忆、回忆,所以共鸣者自共鸣。我自然是看得心潮起伏,却也完全不能确定别人如何,作者本意或许就是如此。
  
  然后我再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我想,只有把工作作为真正人生乐趣的人,才会欣赏此书的。
  
  以工作为乐趣的意思就是,不工作比工作难受。
  
  也没什么可解释的,也没什么可说明的,反正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世上总会分两种人。
  
  所以,以工作为乐趣的,就希望此生最大的乐趣和最大的灾难,都来自于工作。
  
  也没什么可解释的,也没什么可说明的,反正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世上总会分两种人。
  
  反正,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 十月朦    时间: 2013-7-29 22:38
  1. 政府是万万不能得罪的。组织要你顶包,你不敢不顶包;不顶包你这一辈子就完了,顶了包领导才能念你的忠诚,让你再起。
  2. 看这里面各种人物的浮浮沉沉,就会发现我党的干部任免跟古代的官员升迁谪调没本质区别。
  3. 阚是个肯干事实也有能力的人,但是必须是在服从领导的大前提下。
  4. 比较阚与文中的其他人(比如贺云),除了有能力,你还得经得起组织的考验,还要有强大的内心,不能一蹶不振。
  5. 不留恋权位和财富,这也是阚一路挺过来的重要因素。他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甩手走人把自己撇开的,但那意味着东山再起将成为不可能。所以虽然整本书看似充满了怨念和辩解,但阚其实是个高情商和深刻理解国情的人。
作者: 朱^布    时间: 2013-7-29 23:22
  中国证券市场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市值规模还是发行规模在全球都是有份量的。但是相比发达国家而言,证券市场设立的时间短,制度建设和监管落后一直为人诟病。阚治东这本书是中国证券史的最好概括。
  
  以下是对这本书提及的重大事件的梳理:
  
  1、静安证券营业部。1988年前,国内没有专业的证券公司,证券业处于起步阶段,银行下属的信托投资公司扮演了证券公司的角色。1986年,工商银行下属的上海信托投资公司成立静安证券营业部,为股票交易提供场所。1996年11月,邓小平向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赠送飞乐音箱的股票。凡尔霖专门赴静安营业部走访,与静安证券业务部经理黄贵显握手的镜头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主席与世界上最小的证券交易所经理的合影”。
  
  待续。。
  
作者: 蜜糖爱    时间: 2013-8-19 17:59
        花了四天的时间把36万字实打实的看完了,对于长久不看书了的我而言这算是个浩大的工程了。总觉得平时心浮气躁的读不进去,这学期打算好好的重新填一下肚子。可是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可以说是完全超乎我先前的预期,难怪人家说文盲从来不承认自己没文化,看完这本书后,我默默算了下从预备班开始到大二的整整九年时间我是荒废了人生的一个十年没有好好看书。
        诚如我当初买这本书的初衷,我并不是单纯奔着为了了解那个年代的历史去的,虽然说作为当事人亲历事件有很强的话语权,但是若想更全面的了解一个时代的事情,我会选择更为客观的旁观者,吸引我的是阚治东那段无人堪比的经历。中国的证券市场非常年轻,在短短二十年之中,你方唱罢我登场,多少天才新星在历史的洪流中一闪而过,就消失于天际。而作为上海滩证券三猛人的阚治东是有骄傲的资本,作为唯一一个全身而退在证券市场活跃至今的元是值得自豪的,在看完这本书后我更加坚信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阚治东就是阚治东,他不会“差点”成为管金生。所以可以说这本书吸引我的就是阚治东这个人,为什么这个人可以在327国债事件中全身而退,为什么这个人在南方濒临破产之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什么这个人在深陷泥潭之后又可以再度撇清,为什么这个人可以成为东方不败的神话?这一系列的看似的“偶然”“运气”其实早已说明了一切。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有好几次我都想把他扔掉,这是脑残么,为了上海政府的过失背了一次黑锅,去南方还要背第二次,这他妈的算什么事啊。的确,我和阚治东生在不同的时代,我实在不能理解他作为一名party一员的那种莫名其妙的忠诚,那种所谓的服从组织安排,那种所谓的坚守岗位,那种所谓的好是政府的,出事算你的,这算哪门子事啊。但是这种体制不是我一句尼玛就可以改变的,阚治东也是在被一次又一次刀插得伤痕累累之后,选择在体制外创业,这后话再说。但是,除却时代赋予他的烙印之外,我不得不说他的个人性格真的太明显了,而且是和我截然相反并且迫切需要的特点。
         我在看书的时候发现阚治东真的是个很有意思而且有点矛盾的人,他其实是有中国士大夫精忠报国的理想的,所以他把自己的所有能力全部倾注在他所在的申银证券,所在的证券行业却保持清廉。北大荒的插队经历又让他有那种承担一切的勇气和责任感,最重要的是讲义气所以在申银出事的时候他选择了承担所有的责任,当然或许也是这个特点使得他在出事之后得到了那么多方面的帮助。或许是日本的留学的原因,我觉得他身上也有那么一丝丝的武士刀的精神,所以他坚决申诉。但是矛盾的点又在于他是一个很稳,很谨慎的人,在银行的工作经历使得他每一步慎之又慎,又有些许的死板。他虽然讲义气,但是却又不善于人际关系,也在上面栽过跟头……这样一个如此矛盾的综合体实在是太有趣了,我身上有一半的特征和他极其之象,但是我的鲁莽,我的不合体制走路又有些像管金生。偏题了><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阚治东在南方被如此误会曲解的情况下没有盛怒拍屁股走人,这样的涵养功夫是我辈尚且还得再修炼几十年的。
        其次再说说这本书里面表现出来的市场环境,可以说阚治东那个时代是中国的证券时代从无到有,从零开始的黄金时代,就像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及美国西部的淘金者一样,阚治东因为机缘巧合进入了这个当时中国还未开始的行业,他是走下来的成功者,我曾经记恨我们无法恢复那段辉煌的时代,我现在却庆幸,因为生在那个时代,又有谁能全身而退的呢?机遇夹裹着危机,不讨论市场体制的问题,我其实非常佩服那第一批的淘金者,敏锐的嗅觉和摸石过河的勇气都让他们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对于这批元老我们应道铭记和宽容。当然依我看,那些最搞笑的操纵股价和扰乱市场罪是最莫名其妙的,因为行为在先法律在后的判决怎么都不该成立,何况我一直认为股场如战场,技不如人那就认输。这其实是中国政府对于股市的陌生,有些行为过于急切,只看到盈利面不看到风险面等等多方原因造成的,我已经不想吐槽了。但是不得不说就在他仍有所顾忌的情况下都展示出一个如此惊心动魄的内幕,我不敢想象那背后更是会怎样。这个以后再说吧。
         或许把阚治东放到西方市场他会不如管金生的光芒闪耀,但是我们都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我不得不说这是阚总赢得实至名归。通篇我好像把他夸得很好,其实这倒不是我真的多喜欢他的性格,中国证券市场起步的时代是巨大的机遇和巨大的危机并行的时代,这其实和三国的背景很类似,对于这种乱世而言,既能身在朝廷又能善终归老的实在不多,或许他不如有些英雄闪耀,但是这绝对是有生存的智慧。
        通篇文章写写停停,还带吃零食,完全就散的不成样子和没章法没中心了,要熄灯了,我也懒得改了,就这样吧。
                                                                                                       
                                                                                                   2012/2/16
  
作者: jack    时间: 2013-9-2 10:15
    对证券感兴趣的朋友这是一本绝对不能错过的书,中国第一代证券人的回忆录,作者二十年的沉浮历程让我看到了中国证券市场这二十年间从无到有的历史画卷,让我看到了老一代证券人所不懈追求的梦想与光荣,也让我看到了体制内部的明争暗斗,举步维艰,不禁感慨在官本位主导的社会环境以及官督商办的国企体制下,想有所作为的企业家受到的制肘实在太多。
  第一代证券大佬们个个都叱咤一时,但却没有一个“全身而退”,这一代人悲壮而又传奇的经历鉴证了中国证券市场这二十年曲折迂回的发展,现今他们都已淡出历史舞台,是非功过在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前也已经不重要了,但他们的故事仍然会继续流传下去,他们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所做的贡献一定会被历史牢记。
  
  
  
  
  
作者: 桔子先    时间: 2013-9-15 01:20
  一个月前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最近一周加速看完。
  重点阅读了书中关于作者参与创立中国证券市场以及挽救南方证券失败的部分。何小锋老师对阚治东其人嗤之以鼻,但我认为,单就这本书而言,其中记录了中国证券市场早期的发展和诸多内幕,非常值得一读。
  首先说一个书中有趣的细节:
  新时期中国最早的交易所雏形静安证券业务部仅仅有12平方米,当时的员工和交易股票数量均为个位数。1986年,纽交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到访静安业务部,静安证券业务部经理黄贵显进行了接待,西方记者拍下了一张“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主席与世界上最小的证券交易所经理的合影”。这也许就是新中国证交所的第一次对外交流活动吧。
  该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1996年上海市政府为了与深圳争夺金融中心地位,联合在沪券商、上交所、主要银行及财政部门,推动上海股票市场行情,这可谓是一次有组织、有目标、有秩序的坐庄活动。其中,申银万国、海通证券、上海国投和君安证券分别被要求坐庄陆家嘴、金山石化、申能股份和四川长虹四只指标股,进而联合推高股市。在那时,指数与价格的涨落不是由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决定的,而是由各种“闲不住的手”所左右的,领导说涨到多少点,那就能涨到多少点。为了推动上交所交易的人气与行情,为了与深圳市场相抗衡,上海市某分管领导在政府与相关部门联席会议上果断提出“如深圳市场往下微调,上海市场一定要稳住;如果深圳市场稳住了,上海市场应该往上推;上海的证券市场应不失时机地站住1000点,各个方面要同心协力,要用实质性的动作去实现这一目标。”现在看来,这些要求颇有喜感,但在当时却是常态。然而,等到上证指数在沪政府的呵护下涨起来了,上海市场交投活跃了,《人民日报》发布的一篇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管你谁是金融中心,瞬间把沪深股市统统打到跌停板。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OSS后面更有大BOSS啊!政府是最大的庄家,因为政府可以配置资金,而真正的牛庄,却可以不费一分一厘,仅用点喉舌,就可以把市场打到冰点。
  至于阚治东其人的经历,我只能说,他的两落三起,是时代和个人选择共同催化的结果。在中国证券业起步时期,他赴日深造、参与创立上交所、申银证券、就任申银万国总裁,既是国家与行业的需要,也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而后参与创投、私募等也都是在行业发展起步阶段果断乘东风而上的个人抉择。而至于他人生的两次低谷,从书中来看,却让人感到,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替罪羊。这固然由于作者这次著书多有为自己喊冤叫屈的动机,但从大局看,申银万国坐庄、南方证券破产两次事件,其中的复杂程度自不必说,牵连人马极其繁多,纵使阚治东能够呼风唤雨,他也只能是整个棋局中难以自保的一颗棋子而已。当东窗事发,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舍卒保車也许就是唯一的出路了。
  从整本书中可以看到,阚治东能够经历这一番番沉浮,他的魄力与勇气并非凡人能比。然而,过于张扬与高调可能也是他屡屡受挫的原因。我认为,在金融业这样的行业中,最终能够获得成就的,恰恰是阚治东这样的一群人,但这也要冒着极大的风险,甚至要堵上一生的前途。遥想当年管金生在327国债事件中的一搏,使他沦为了十七年的阶下囚,至今不能获得自由,而张国庆和尉文渊等中国证券业教父级人物的人生也几经沉浮。当然,其实钱与权也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之中也许会有一些不可告人的逻辑。南方证券覆灭时,阚治东遭受了21天的牢狱之灾,一批公司高管遭到调查和处罚,而当年曾经在深圳主政、经历南方证券盛极而衰这一过程的于幼军市长、许宗衡市长,你们今又安在呢?
  
作者: 红薯泥    时间: 2013-9-15 21:39
  有些事情可能没有说透,说明白。也许作者还无法这么做。但透过这个,可以体会这段股市历史。不要预设前提,要设身处地的想,如果是你,面对一件一件的事情,会如何做?不要事后诸葛亮,不要理所当然。
  同情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思路。但对这段历史不要失去自己的简介。
  对这段刚刚过去的年月进行回顾,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很少有的勇气。这种叙述,到目前为止,是很稀少的。
作者: 绿豆粥    时间: 2013-9-21 04:41
  撇开作者本身所经历的是是非非不谈,这本书是挺不错的,介绍的中国股市的开创历程,对于了解中国股市的发展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从本书中我看到了中国股市成长的艰辛,看到了沪深两市对金融中心地位的争夺,看到了地方政府与地方金融机构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国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内的市场化与党委专职的矛盾。对于一些官员想要政绩又不想承担相应的责任,最后导致的悲剧,实在是非常之愤恨。
作者: 卡卡    时间: 2013-9-21 08:50
  买这本书,是为了扫盲需要。读政经类杂志或者书,阚治东和“证券三教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他的名字,和新中国证券业起步及发展紧紧相连。面对如白纸般的证券业,他带领的申银及以后的申银万国写下了无数个令后来人津津乐道的第一。
  
  令人唏嘘的是,在深圳的南方证券时期,面对积重难返的烂摊子,复杂的人事关系,他的改革屡屡受挫。南方证券破产了,他也遭遇了43天的牢狱之灾。书的文笔是朴实的记录体。吸引人之处,也正在于阚的历史记录者的角色。只是在写到南方证券时期,感情色彩猛然浓烈。他的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他的愤慨和身不由己,让人读来感同身受。
  
  像书籍介绍中所说,那是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就如同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中所总结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作者: 盗亦有    时间: 2013-11-13 14:48
  这本书文采很一般,但是内容有价值,作者作为当年的三大高手,经历了令人羡慕的那个黄金年代(抑或黑金年代?),告诉你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往事,对于这个市场更好的了解和洞察意义非同小可,同时他作为过来人的经历明确地告诉你:投机市场,操纵无处不在。
作者: 我不懂    时间: 2013-11-14 03:26
  用了两个晚上,把这本书读完了。掩卷之余,忍不住要长叹一口气。这本书对于股市投机也许一点用没有,但认识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倒是大有裨益。再宽泛一点说,可以帮助认识中国的社会现实。资本市场其实是中国特色背景下更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东西,了解了中国资本市场,就是从一个更微观的角度认识中国现实和中国特色。
  
  阚治东的人生有几件大事。留学日本,进入证券界,创办申银,申万合并,退出申万,创建深创投(这个名字的确不仅别扭而且难听),挽救南方,南方垮台,阚被捕入狱。除了留学日本和进入证券界,只是阚本人的人生转折之外,其他的都无不是当时证券界轰动一时的大新闻。
  
  新闻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但由于牵涉方方面面,我们所看见的新闻,只是被过滤之后一些无关痛痒的细节。所以我不大爱看新闻。当新闻已经变成了旧闻,或许关注的人少了,对时局的影响也弱了,这时反而可以真正看到新闻所不能讲述的,旧闻所不能回避的点点滴滴。阚治东的荣辱二十年,就是对这些事件点滴的收集,或许仍有难言之隐,但笔锋扫到之处,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阚治东的猛,我之理解,是赚钱猛,开拓事业猛,学习猛,创新猛。但作为一个这个证券业的元老,他在投机事业上其实保守地很。从他在申银、申万、深创投、南方的所作所为中是不难看出这一点的。而且他在个人利益方面的态度,不仅不猛,还几乎碌碌无为。仅这一点,就可以在证券业元老中凸显出其人格中高尚的一面。他如果个人有较大的经济问题的话,离开申万后就绝对不会那么受欢迎了。
  
  申银和华夏同为工商银行的儿子,却由于华夏有北京的后台,结果阚为华夏的组建奉献了很多,最后却被华夏夺走了最多的业务。这个好人当的太不划算。由此也可见北京后台还是能量不小。在证券业如此,其他行业,其他事情,应该也是如此吧。
  
  阚治东被迫离开申万,不是负领导责任,而是在为领导负责。当时为改变深强沪弱的格局,上海一位很有水平的领导亲自指导券商坐庄。甚至上交所还买卖起股票来,实为空前绝后的一大奇观。至券商、银行的不合规行为就更不必提了。这里实际反映出几个问题,一是当时即使很有水平的领导也是很无知的,为了地方利益,连证券业的一些基本的常识性的规则都可违反。二是如阚治东这样证券业当时的精英,也无法改变,只能成为屁股决定脑袋的牺牲品。
  
  当北京要杀鸡儆猴时,阚治东悲情而又豪迈地挺身而出,揽下一切。仔细算算帐,倒也不太蚀本。虽然即时利益大受影响,但却在圈内获得了极好的口碑。所以,离开申万,反而多了更多更好的机会。北京强调的规则,也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阚治东只是一个非常弱势的牺牲品,听证会也只是走走过场,丝毫改变不了结果。这里也可以看出,官方常常为了达到某种高尚或不高尚的目的,不惜违法,只求效果,也算有些不择手段了。
  
  在南方之前,阚对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基本能从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心平气和地描述。但对在南方工作那一段的经历,字里行间充满愤懑与不满。一个想做事却处处被掣肘,甚至被不做事的人暗算,这种情绪太正常了。这也反映国企制度的弊病。虽然如这种事例很极端,但这种现象我想一定很多,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阚对监狱里遭遇的一切,描述地极为详尽,而且很冷静,视角很客观,没有带着情绪写成一段监狱风云。但是多多少少可以感受到一个有尊严的人在监狱中所受的人格屈辱。
  
  荣辱二十年,如一个让人叹息的故事,如一个揭露二十年怪现状的白描,如一次引导人向上的励志,语言朴实,却五味杂陈。最终,阚治东还是走到了体制之外。这么优秀这么正直(仅相对而言,仅对证券市场而言)这么有党性的人,仍无法在体制之内有尊严的生存,或该反思了。
作者: Pengke    时间: 2013-11-14 06:56
  买了好久一直放在那里没看,因为可能要合作,于是还算认真地看了。
  
  南方之前的经历,基本都是“猛人”的写照,特别是申银的经历,创下了太多的第一,敢想敢做,也确实有很多的创新,也正是申银的经历让阚背负了太深厚的证券情节,在南方的橄榄枝伸来时,阚毫不犹豫地接了过来,也试图将之做成申万之后的翻牌之作,但,没想到成立滑铁卢,甚至为此“身陷囹圄”,自认万分委屈。
  
  阚深为看中的政治生命还是因为南方的破产而结束了,虽然他可能真的没什么责任,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悲情无可避免。
  
  阚自认是当培养的高级金融干部,但因为南方,都烟消云散了。
  
  不过,看还是一条值得佩服的汉子,来到体制外,仍然打出了一片天地,余威尚在或者猛人依然是猛人。
  
  体制内,能做的事情的确有限,入对行很重要,时机更重要。
作者: 发条鸟    时间: 2013-11-22 11:23
  人生的起起落落,亦如人生的真真假假。
  阚爷的经理确实足够传奇。
  当我们读到这段传奇的时候,有多少被添加了传奇的色彩,或者有多少蠢事只是被一笔带过。
  
  人们给自己写传纪,总是不会想落下个坏名声。
作者: 此间的    时间: 2013-12-10 20:57
      这本书是上学期中上“投资基金管理”的欧阳良宜老师推荐的。
      之所以“力荐”,主要是基于两点,其一是阚治东的真诚,其二是内容所反映的中国特色。
  
     金融圈子始终是蒙着一层面纱的。然而,大概是有过一段失去自由的经历,阚治东的文字让我觉得非常贴近和真诚。
      比如,开头对于他母亲的叙述让我感动地眼眶湿润了:
      “家人告诉我,我出发去日本的那一天,在我下楼后,已经久病不起的母亲硬是让人把她从床上扶起来,站在窗前,静静地凝望着一步一步地远去,直至我的身影消失,也不愿离开窗前。”
      还有,可能有人会奇怪为什么阚治东花费这么多笔墨写“短短”的21天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和心理。可这确是非常自然的。这21天没有他平时任何一天的繁忙,带给他思想和心理上的震撼却一定远超碌碌一日;同时,我想,这21天是使作者最终想和读者分享他经历的核心部分——虽然前面的申银总裁、深创总裁表面上看起来更加显赫,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铺垫。
      “风刮进深圳看守所里的树叶都得在这里待上一年半载才会被扫出去,出去有那么容易吗?”
      如此真诚的感情。只是略有可惜,他在狱中反思自己在金融圈的思想过程囿于政治原因无法彻底表露。那是核心的核心,现在只能留给我们臆测了。
  
      读这本书,我们一路从静安交易所的黑板到上交所的全电脑配对系统,从担心股票发不出去而抽奖送房到1990年提前三天有人排队买配股,真是无愧于书名“荣辱二十年”。作者见证了中国证券市场逐步由蛮荒状态过渡到初具雏形。
       建立“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必须是阵痛的过程。有人会付出代价。不过,很多时候,一些细节还是不禁让人泯然一笑。
      比如取名“国库券”而非“国债”的原因是当时认为社会主义“既无外债又无内债”;
      上交所开始用的是securities而非stock,因为当时股票被认为资本主义的腐化物,批起来不容易;
      申银既要着手和公司一起发B股,又要和监管部门制定法律,真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啊;
      327国债的根本来源还是哥德巴赫猜想似得储蓄保值贴补率,就像目前的CPI一样,“选择性暴露”以操纵展示在人民面前的美;
      朱镕基总理真的很牛,当时开上交所时提出“光干不说”,以减少舆论压力,实在佩服啊;
      “关多少判多少,防止有些犯人由于关押时间长于服刑时间闹补偿”,真是奇葩的反逻辑啊;
      一群猫去抓耗子,最后被猫消耗的东西远远多于耗子偷的;在国企担心的不是这些人花多少钱,最怕吃饱了没事干。
  
       最后,还想说说阚治东的“两落”。
      第一次是上海市政府纠缠在沪深地位之中中让阚在的申银万国坐庄,阚夹于地方和中央这一对异常错综复杂的矛盾之间,只能壮烈地为上海市领导做“替罪羊”了;
      第二次是深圳市政府让阚作为“救火队长”拯救半死不活的南方证券。当时面对这样一个机会,其实阚并没有多考虑自己能否成功,只是对他来说,“这个对过去间接的肯定”实在太重要了!我个人认为,政府当时只是想找个人担责任而已,这样阚无疑是“最佳人员"了;所以之后政府都没有给阚提供太大的支持;而且一年之后,阚就感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说阚治东是悲情英雄并不完全恰当,只是,在这样一个混沌的中国证券市场,只能做个夹缝中的英雄,或血洗山岩,或屹立山尖。
      我想,每个今后想在国内工作的人,都很值得读读这本书。
     
作者: 迅雨    时间: 2013-12-28 01:26
  老阚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不仅是在证券方面,而且对于企业的系统构建,管理激励上,对于体制内如何左右逢源上,他都是把好手。然而,这本书却不是一本一帆风顺的企业成长日志,它戏剧性的体现了数个不同情景下的状态:
  
  在提到炒国库券的时候,作者和那些类似于杨百万的第一批淘金者一样,呈现的是那种街头智慧,那种敏锐的发展挣钱机会的嗅觉和迅速的行动。是的,这是创业者必须必须具备的street smart, 在王石,冯仑的自传中,你同样可以看到早年赚取第一桶金时的灵敏和大胆。
  
  在提到和万国的竞争时,此处写出了商战的感觉,这也和王石创办万科早期与其他股东的惊心动魄的斗争有相似的感觉。不过,作者彼时似乎更长袖善舞:他在自己熟悉的城市,对自己精通的行业和亲手打造的企业,具有良好的掌控力。
  
  在提到陆家嘴事件时,真实体现了地方政府在追求政绩时的急功近利,以及中央调控下的噤若寒蝉,这种情景闹剧,在过去20年中一直不停的在神州大地的各处上演。不过,对比后面的深圳市的表现,上海市政府真算还有点人情味。
  
  在深创投阶段,作者并没有谈到太多如何做风投的思路,他只是凭借挣钱的本能和相对老派一些的经营思路,打理好了一个公司,为股东挣到了钱,好吧,他做的挺不错。利润才是资本的最终目标,花里胡哨的概念,又有多少时候能够真的生出钱来?
  
  在南方证券,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给人的感觉,似乎从一个多年的体制内的成功者变成了体制外的人。在这个阶段,大中型国企的复杂派系,地方政府的始乱终弃,南方证券本身那些说不清明的历史遗留问题,就像黑洞一样裹挟了作者。尽管作者一再强调自己的努力,这些努力还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很明显,其实在那个环境里,作者是相当失败的。但这失败又能怪个人么?不能,你一个人空降到一个陌生的准官场,前后都是莫测的深渊,又怎么可能以企业家精神挽狂澜于既倒?
  
  这本书是作者个人20年证券从业的历史,更是中国证券业,乃至中国社会20年的多棱镜。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www.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