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首席女法医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雪    时间: 2013-5-24 23:48
标题: 首席女法医 - 书评
  弗吉尼亚,里士满。
  四名女子连续被勒杀,凶手没有留下指纹,现场却有一股似有若无的气味。警方一筹莫展,被迫向首席女法医凯斯卡佩塔求助。首席女法医经过不懈努力,发现遇害人尸体在激光照射下会发出奇异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14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阿岸    时间: 2013-8-26 17:16
  最近语言能力退化的厉害,好不容易看完一本书就强迫自己写点东西。
  这本书开始的时候挺引人入胜的,那只是很开始的时候,迷雾重重,好像周围的人都不正常,有可能是上帝视觉的问题。就这样一鼓作气读完了,我的感觉就是,这他妈就完了?
  一般读推理小说,我都喜欢最后在脑子里再回味一下,这篇小说是这样的→_→指印,发光物,非分泌者,越来越残暴的凶杀,好像都不正常的周围人,越来越不正常的周围人,非常不正常的周围人,最后,一本书要完了,女法医终于发挥了一把她超凡脱俗的机智,她就那样灵光一现的想到了罪犯是谁←_←关键是跟周围的任何一个人一毛钱关系都木有
  我……我真的是语言退化太快,无力形容我对女主的崇拜之情。我只能义正言辞的说,作者你不要来的太陡撒。你要推理就好好推理嘛,你前面写那么多对周围人的怀疑,写那么多心理纠结,那么多职场的暗潮汹涌,是为了个毛←_←
  就是想转移视线,最后在大家都猜不出来的时候给读者一个surprise吗?我……我语言退化的太快,不能形容我对这种惊喜的喜悦之情。
  真的,关上这本书,你真的会想不起来这篇文章有多少关于法医鉴定的描述,我是冲着法医和精彩刺激的办案过程来的,最后我发现是这么个东西,我真心觉得太多推理小说甩翻它了。
  惯例这不是高潮,当我顺便再把第二部残骸看了的时候,我才知道什么叫木有最烂只有更烂。情节安排之突兀,之做作已让我语言能力退化到寒武纪。
  我为什么要给差评,因为我期望太高,你早点说自己这本小说其实是言情职场微型推理小说,我会打五星的。
作者: 蝶舞    时间: 2013-9-2 02:54
        爱美剧的人,应该会喜欢的一本书.
  
         四名女子连续被勒杀,凶手没有留下指纹,现场却有一股似有若无的气味。警方一筹莫展,被迫向首席女法医凯斯卡佩塔求助。首席女法医经过不懈努力,发现遇害人尸体在激光照射下会发出奇异的闪光。
  
         故事并不十分奇特,却丝丝入扣,让人身临其境.看书的时候,是夜晚,台灯下独自一人,便沉溺在书中所弥漫的女性的恐慌中.我不得不数次放下书来,总觉得隐隐约约听见门外可疑的声音,明明知道很安全,却还是忍不住去把门反锁,甚至关上窗户.
  
         其实,我很少看书会想一口气看完.当然,有的书是需要慢慢的品和回味,有的书的趣味未必可以吸引到我舍不得放下.而这本书,典型的美剧,情节紧凑,拥有强大的趣味性让我不得不一口气读完.尤其是凶手出现在女法医的家里的时候,那种紧张与害怕,铺天盖地的蜂拥而至,那种身临其镜的恐慌,真的很可怕.
  
        爱这书的另一个原因是作者对凶手的设定.他并不是一个一开始就出场的角色,用不着去猜凶手是哪个被害人的某某.而是不经意间出现的可以让恐惧加倍的角色.有着美式恐怖最惊心动魄的精髓.
  
        所以,当我知道这本书是20年前的作品的时候,心里还是惊艳了一把.因我的恐惧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到我并没有察觉到差异可以到20年,虽然这也为许多的科技爱好者所诟病.他们说面对着科技的日新月异,DNA的出现需要对民众普及知识,电脑的应用,稍微往回走那么一点都是这么的难受和膈应。
  
         但,这丝毫不减少我对这书的喜爱.所谓,好的作品,我相信在每一个时代,都能看到最吸引人的地方.至少它让我有着最真实和最强烈的感受.像看美剧一样过瘾.至少我是这样认为.
作者: angie8    时间: 2013-9-2 04:39
  感觉多数都是在描写女医生的心理,跟案子的具体内容,没太大的关系。看了一多半了,翻了下结局,貌似那个凶手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人吧。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原著的时间是一九九几年吧,这本书在那个时候,或许,也算是个新新之类,所以会这么出名。后面几本先不打算买书了,有时间看看电子版的,如果有所改善,再考虑收购。
作者: 倩倩    时间: 2013-9-4 06:56
     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我看到作者一本正经地解释DNA的时候我还愣住了,怎么现在有人,特别是读推理小说的朋友们,还不知道DNA吗?然后再看到她继续长篇大论地解释SQL的时候我觉得更奇怪了。后来才发现,对于当年来说,这两项是相当高科技的玩意儿。所以说作者很与时俱进鼓励一个。
  
     有人看了此书之后开始质疑警察在破案中的作用了,我靠法医单枪匹马搞定一切警察全都下岗得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时代越是进步,鉴证手段越是犀利,警察的作用就越不可或缺。
     怎么说呢。对,你看了CSI,知道blood pattern、ballistics、DNA、Toxic、insect、fiber、trace等等五花八门的鉴证手段。可是罪犯也时刻不忘学习啊,你知道的他们也知道。所以这个物证越是犀利能把人钉死,罪犯就会越小心对待,不会留下任何能够指向自己的东西。现在犯个罪得戴手套都是常识了,连强奸犯都知道带套子不留DNA了,所以虽然物证很给力,但是罪犯可不会好心留给你。
       所以要突破死角就还是得从心理入手了。我对警察的理解是,他们是很street smart的一群人,不同于鉴证科学家的book smart。科学家知道怎么鼓捣东西,警察该知道怎么对付人。除非什么时候科学进步到发明了读心器,否则这种善于操纵人心、善于审讯诱导的人才永远是侦探队伍中不可或缺的。此类角色的典型代表如科伦坡、凯瑟琳·丹斯、Lie to Me的男主角等等。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对职场女性生存困境的描写。即使在当今这个人人都知道喊平等的时代,我们仍须承认,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男性。女性在职场遭遇的隐形歧视,从招聘开始,到升迁、性骚扰,层出不穷。凯·斯卡佩塔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女性该如何还击,捍卫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是power不是rights,现在很少有人明目张胆地破坏你的rights,更多的是挖墙脚,破坏你的power)。
       斯卡佩塔是法医,工作于司法系统,而这个体系一直由男性牢牢占领,并且高级职位基本由男性占据。而她所学的医学专业也是如此。书中描写了她在霍普金斯大学遭遇的男生集体发起的排挤,不知道这是否也是康威尔的真实遭遇。我大学学的是电气计算机类的专业,男生占据绝大部分人口,这种无言的排挤忍受了四年,所以我非常能理解,能感受到那无处发泄的愤怒。而在这个故事中,发生的事情更糟:她的上司,一个刻板的老男人,由于不明原因的消息泄露,就想归罪于她,把她孤立起来。
       她坚决反击。在上司的施压之下,也不松口说是自己的责任(因为确实不是);团结实验室的下属,维护自己的影响力;继续正常工作以显示自己的能力。最后,她赢了。
       很多人拿“女强人”“女博士”开涮,尤其是男diaosi们。这是一种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女性气质,比如温柔可亲、体贴,是要建立在正常职场关系的基础上。如果她们不强硬不冷漠就能保护自己,也没人愿意一天到晚绷着一张脸。问题是,一旦有丝毫的示弱,来自男性同事的质疑、嘲讽、轻视接踵而来,进而威胁到她们的生存、升迁。这个社会太欺负人,我们不得不反抗。与其失去饭碗,不如被嘲笑为没女人味。
  
       一本打动人的书,必然要有让读者牵肠挂肚的人物。凯·斯卡佩塔就是这样一位让我尊敬的女性。期待后续作品,缓慢啃完中。
  
作者: 心·享    时间: 2013-9-15 06:24
  不得不说,这部小说有点法证先锋的味道。
  
  虽然我也喜欢看一些推理类的影片,比如《法证先锋》,《少年包青天》和《名侦探柯南》。
  
  但其实我并不是一名合格的观众,我只是单纯地享受其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从未设身处地地进入角色中去思考或进行推理。
  
  作为一个失败者,我只能肤浅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一个又一个谜一样的案件逐渐拨开云雾显现出所谓的真相。然后心满意足于好人的沉冤得雪或坏人被绳之于法。
  
  转入正题,对一个不喜欢动脑思考的读者来说,推理悬疑类的小说完全不适合阅读,根本就是那种坐等谜底揭开的状况。
  
  不过,这本小说写得还算成功,至少我有冲动想把它读完,想知道那个残暴的凶手究竟是谁,被杀的5个女人究竟有什么共同点。
  
  小说的故事情节基本上还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中间略显拖沓。整本书都在讲述一个变态连环杀手奸杀女人的案件。小说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专业术语,没有经验的读者大概都是一头雾水。
  
  不过小说结局写得有点虎头蛇尾之感,凶手竟然是一个从头到尾都未曾出现过的人物,而且最后还被马里诺用枪射死了。
  
  凶手是如何锁定目标的?以及凶手为什么要杀死这些女人,他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我们都无从得知。这一切的答案,我们只能从斯卡佩塔法医对案情的分析中了解到蛛丝马迹。而她的猜测与论断是否正确,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作者: S君顶    时间: 2013-9-18 01:21
  作为女法医系列的第一部 它显示出了至少帕特丽夏是个有那么点思路 那么点专业知识的作者 相对于那些半路出家的作者 帕特丽夏无疑是有本钱与之较量一番的
  不足的地方 就是读者根本不能参与到整个案子的破解中 首先那些可叹的专业知识就成了难以避免的弊端
  不论如何 这本书足够引起你对整个系列的好奇心 读一读吧
  
作者: 陈沙子    时间: 2013-9-18 12:15
  我看过的推理小说其实不多,最爱东野圭吾的。
  原本看这本书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但没想到一看就停不下来了。看了第一部才发现图书馆的系列不全,于是上网下载,可是很难找得到。东拼西凑地看。
  有紧张、有刺激、有出乎意料的情节,可以看到睿智的人们做些常人做不到的事,也不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正是我想要的那一种。
作者: 女王演    时间: 2013-10-20 14:36
         第一次看这本书大概是10年前,台湾版本。觉得很惊奇,原来法医还可以这样。遂即打算报考北医大,当个酷毙的法医。现在看来这个原因颇有些浮云,但是Patricia Cornwell这个名字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从未磨灭。
      拥有她所有英文版,台湾版的书,大陆版本只看了尸体会说话以及后来2本。感觉大陆版本翻译的比较有味道,如果你英文过关,还是推荐原版的。
作者: 不靠谱    时间: 2013-11-3 16:22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再能认真看下去书,但如今,因为“它”我终于又能重新坐下、重新认真的看书了。
  一个坚强的女法医,凭借个人的努力侦破各种变态案件,写作手法平铺直叙却扣人心弦,尤其是女主角的感情纠葛前几本中都有连带关系,整体感觉很紧凑
  值得推荐!
作者: 水镜    时间: 2013-11-3 20:32
  这是一本被赞美之词高高堆起的作品。我读这本书也是怀着对法医推理的兴趣以及被腰封上闪闪发光的评语所引诱。但是,不得不说,本书给我的惊喜远远低于给我的失望。
  
  由于写作时间的原因,书中很多法医学知识比如DNA、血型等在当时可能是十分震撼的。但现在看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了。就连我家楼下修三轮车的大爷都能拽上几句DNA。可惜现在不是当时。所以我也不会震撼。所以,首先书中有关于法医知识的描写已经不能吸引我了。
  
  既然如此,那么人物上呢?不得不说,康薇儿是个很细腻的作家。对于斯卡佩塔医生以及其他人物的塑造都是很成功的。身为一名女性法医,斯卡佩塔在工作中遭受的歧视是显而易见的。而她倔强的性格使个人魅力提升了很多。是个很招人喜欢的角色。其他角色中,急躁但很有头脑的警察马里诺,外表俊朗幽默实际卑鄙无耻的比尔检察官,歧视女性手段肮脏的局长等等……每个角色都很出彩。
  
  再看故事情节,本书的故事是从一个连环虐待奸杀案开始的。这种模式在现今的欧美犯罪小说中大量被用到。由于是法医探案,所以对谋杀现场,尤其是尸体的介绍十分详细。其中不乏一些重口味描写。但是作者显然不希望把这些东西当做故事的亮点。于是她东拉西扯的加入了很多不相干的事情。虽然作者文笔很好,但是这些东西不仅没有起到调节情节的作用,反而使原本应该紧凑刺激的情节变得不再吸引人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败笔。
  
  最后来看看探案过程。出乎我的意料,探案最终的线索居然与法医毫无关系。法医唯一的作用只是引出凶手自投罗网。这让我十分不解。作为故事的主角,斯卡佩塔确实运用法医学的一点知识描绘出了凶手的特征,也是她通过调查找到了凶手。但是其中法医学的知识只有很少的一些。而且凶手的设定也是很突兀的,让人感觉不到应有的震撼。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另一个我十分喜欢的写连环杀手的大师——杰弗里·迪弗。在他的“林肯·莱姆系列”里,同样是专业技能破案,同样是变态连环杀手。但是迪弗的故事中完全是依靠莱姆的专业知识锁定疑犯,追踪凶手。而且迪弗往往会在里面用上大量的逻辑推理来与专业知识相辅相成。并且在结尾设计一个令人震撼的逆转结局。相比较起来,康薇儿的功力则差了一筹。
  
  总的来说,这本书如果当做一本普通的小说来读,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是作为侦探小说——或者说是犯罪小说吧——则有些差强人意了。不过本书毕竟是她的处女作。所以出现这些硬伤是在所难免的。也许之后的作品会越来越好,不过没看过我也不能下定论,等看了再评吧。
作者: 罗尔泰    时间: 2013-11-12 09:16
  第一次看到100多P人物关系搞不太明白。后来重看,入戏了。如果翻译不是那么差可以拿更高分。前面内容繁冗,没有一点线索铺垫,结局有点赶篇,只出现半页推理,交待凶手用了不到2个版面,然后直接交待小人曾经如何玩弄职权,美式写法?不太习惯。相比起日本极具逻辑思维的侦探小说,这个作者不过在写小说而已,甚至也谈不上推理。
作者: athena    时间: 2013-11-17 07:54
         小说下载了好久,最近终于找出来看完了,结果颇令人失望,其中情节与描述并不是十分的精彩和吸引人,几次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翻译过来的文字过于直白吧。推理得也比较牵强,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还接下去出了十几本小说,也许其中也不乏有出众的。
  
作者: 圵戰と    时间: 2013-12-3 02:13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只可惜没有选择。前段时间刚刚读完,迫不及待的想和人交流,谈一谈我的想法。  实话说,作为一本推理小说,让人有些失望,大部分的笔墨都在描述斯卡佩塔的焦虑,前一部分中伏笔埋得太少,关于凶手只提了一句话,不留心的人根本注意不到,所以使后面的推理显得很突兀,尤其是凶手的出现像是作者实在找不到凶手而随意安了一个,让我不能理解。  大部分的篇幅都在云里雾里中纠结,失去了推理小说的那种紧迫,取而代之的反而是一种焦虑。  不过,我还是很推荐大家读一下,毕竟作者凭借这本书轰动一时,相信这个系列还是值得一读的!
作者: 飘着的    时间: 2013-12-3 12:57
  书被炒作的很厉害,可是看完之后就觉得just so so,前半部分铺垫了很多,让读者感觉到了危险的靠近,可是结局似乎来的太快了,而且凶手竟然是个与前半部分毫不相干的人物,对于女法医的陷害也仅仅是个人的恩怨。。。总感觉是虎头蛇尾,不过瘾啊,不过瘾!
作者: Yoland    时间: 2014-2-5 19:28
  第一次看這本書時,深受魚媽的語論影響,覺得這本書情節拖沓、結侷乏味,缺乏自己的見解,當然也和當時緊張的閱讀時間有關。    今日重讀此書,豁然發現了康薇爾的魅力所在。    當日的拖沓變成了今日的細膩,那細緻入微的情節描述,讓人好像身臨其境地走過里士滿街頭,然後跟著弗吉尼亞一起看,一起發現,抽絲剝茧,找出每一個細節。    當憤怒時、倖福時、睏惑時、驚恐時,情緒也都緊隨主人翁跌宕起伏,神經緊繃。    從康薇爾對於細節的精准描述,和整個故事的設計來看,她的確是積攢了不少第一手資料,才能寫出如此圓滿完美的案情。    整部案件沒有一絲漏洞,甚至除了環境的描述和氣氛的烘託需要,沒有一句廢話,全然能環環緊扣在一起,結尾的每一處疑問都能在過程描述中找到呼應——那些當時讀來完全沒有意義和必要的語句。    自從手賤擺渡了“浴室自殺二十天",魚兒對法醫這個職業更為尊重和敬仰了!單是看圖就已經胃部劇烈活動了,更別說法醫要身臨其境地經受視覺、觸覺外加嗅覺的三重考驗,那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工作。向盡職盡責的法醫們致敬!    魚兒實在太愛心理偵探懸疑的小說和影片了,完全不可自拔。就讓即將到來的東野圭吾,再次為魚兒開啟這扇塵封已久的大門……
作者: 玩儿游    时间: 2014-2-7 19:44
  买了书还没来得及看
  就在这里看到了很多说不值得看的评论。对自己的银子是否打了水漂,在全书看完之前保持忧虑
  个人认为既然是小说和故事就得看看故事的侧重点在哪里
  就如同看了CSI之后会觉得物证检验无所不能,但是在看过犯罪心理后发现,还是行为分析牛,到现场看看,然后做个侧写然后就抓人,一抓一个准。但是这不能说明CSI就是废物
  道理是一样的,如果这部书可以给我更多的法医只是,我就同意它适合首席和法医两个字。
  
作者: 特立独    时间: 2014-2-17 22:45
  会买这本书很大程度是受书上的“腰封”影响——东野圭吾最推崇的推理作家如此云云~好吧~我不得不承认,书商的营销策略在我身上获得了成功,作为东野粉丝的我就这么被忽悠了~
  其实,我不觉得这部书可以算是推理小说,充其量算悬疑小说把,感觉上倒是很像CSI的剧本,字里行间颇有点美剧的画面感,而作者似乎也没有把太多精力放在设置“迷局”和解谜上面,很多文字看起来就像是科普教材。当然,在20年前,很多人对DNA以及电脑的了解和认识恐怕还只停留在字面上,而作者恰恰在这些方面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她想在书中给读者们“科普”一把也无可厚非,更何况这些看起来就相当深奥的专业知识本来就是法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也能让法医这个职业更具神秘甚至传奇的色彩~不过过多的“科普”性文字也让整部小说显得有些拖沓、生涩,大大降低阅读的趣味性——至少我在看的时候很多章节都是“一目十行”的扫过去的。
  如果说东野的书,看了一部就想再看第二部、第三部的话,那么康薇儿的书,我想,至少对于我来说,看这一部就够了,不论书商再如何鼓吹,反正我是不会再买了~
作者: 笨熊攸    时间: 2014-3-1 12:48
  从故事层面说,这是一个经典的范本。   从一个案件开始,查找细节,寻找蛛丝马迹,寻找怀疑之点,否定推理的疏忽,验证推理的过程……   康薇尔不玩花活,每一个细节都真刀枪,从一到二,从二到三,有如数学推理,严谨简洁,可谓推理悬疑小说的范本。许多年前,这本书就是范本;许多年后,它依然是范本。   就像福尔摩斯。   区别是福尔摩斯是侦探,斯卡佩塔是法医。      从文字层面说,毕竟是美国小说,比起日本小说要简洁许多,情节与节奏也快许多。   最重要的,是绝不重复,不会让某人将原来的事情来一次复述。   本字读起来流畅,有节奏。   感觉不错。      从版面层面说,这是康葳尔在中国最好的本子。   康的作品全世卖了1亿多册,这个版本也算对得起她了。   设计还是挺大气大方。
作者: iKoala    时间: 2014-3-3 22:57
  In chronological order:
  
  Postmortem (1990)
  
  Body of Evidence (1991)
  
  All That Remains (1992)
  
  Cruel and Unusual (1993)
  
  The Body Farm (1994)
  
  From Potter's Field (1995)
  
  Cause of Death (1996)
  
  Unnatural Exposure (1997)
  
  Point of Origin (1998)
  
  Black Notice (1999)
  
  The Last Precinct (2000)
  
  Blow Fly (2003)
  
  Trace (2004)
  
  Predator (2005)
  
  Book of the Dead (2007)
  
  Scarpetta (2008)
  
  The Scarpetta Factor (2009)
  
  Port Mortuary (2010)
  
作者: Pomme    时间: 2014-3-4 20:52
                
  
  
  
                已经快一年没有看到令我惊艳的推理小说了
          很不幸,这一本也不是我那杯茶......
                还是东野圭吾和阿加莎最合我心意!
作者: 小西子    时间: 2014-3-10 09:54
  今年4月份那会儿吧,在当当上面看到的,网友们热赞。名字很吸引我,我就决定买一本先看看合不合胃口再做打算。怎么说呢,以前不太喜欢看翻译类的小说,嫌弃翻译后的文字特生硬,不舒服也看不下去。我之前买的N本翻译书就这这样一次次的被我搁浅的。买回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读完,感觉真的挺好。嗯,我喜欢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www.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