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极权制造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6 13:1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莱妮·瑞芬斯塔尔,二十世纪德国最有名,同时也最有争议的女性,著名的舞蹈家、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摄影家、作家。
      希特勒赞美她是“德国最完美的女人”,更多的人批评她是“希特勒的御用导演”。她最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61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4 10:32:37 | 只看该作者
            先不论本书对莱尼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本书首先是从侧面了解一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国社会以及电影业的发展的不错途径,从书最后长达100多页的引用标注和参考文献,可看得出作者严谨的态度,而从电影的发展和德国民众对电影的口味的角度折射出德国当时社会的整体心理等则是作者比较深入的探讨。从这个角度而言,《极权制造》对于希望了解那个年代的德国的人算是有一些帮助的。
          当然,此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连篇累牍的描述莱尼及其周围人物的言行,对某些细节甚至不计其烦地引用了的多位当事人的观点和言论以期给读者以最客观的判断和感受。应该承认作者巨细靡遗的揭示了备受争议的莱尼在第三帝国崛起以及垮台后的人生境遇,相对客观的对她的一生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虽说在某些时候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对莱尼为了维护名誉所说的谎言的嗤之以鼻,但作者仍以非常克制的口吻尽量避免了大量带有主观感情的文字,这也使得本书让人读起来更具说服力。
          忘了在哪看过的一句话,判断这本书是否是好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读完书后问问自己,是否被这本书说服了。以这个标准来说,我认为《极权制造》算得上一本好书。主要因为作者从一开始至全书结尾都在不停得举出对同一事件莱尼与其周遭其他人的不同角度和观点,尤其当我们看到莱尼从头到尾的再说自己的好话,同时试图攻击别人,而她的同事或朋友的论述却相对客观,对莱尼的性格及能力等分别给出或好或坏的评价。特别是当我们看到莱尼在《信仰的胜利》,《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等“第三帝国旋律”系列电影中不受拘束的发挥乃至浪费资源的时候,没有人会相信莱尼与纳粹奥无瓜葛。本书也就在描绘莱尼的人生进程中一步步说服了读者,而且由于这段历史的波澜起伏,更使得莱尼的境遇如小说般精彩,更吸引了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欲罢不能的读完此书。
          这里总结一下本书作者对莱尼的评价:首先必须承认莱尼的影像天赋,作为一个学舞蹈的管道工的女儿,莱尼对美学有着惊人的天赋,其作品常常达到令当时观影群众震撼的效果。而且也正是由于她没有受过正统的电影科班教学,反而使她更能打开思路,创新的利用各种方法拍摄出许多永恒的画面,而许多她的创新甚至成为了后世的标准,从这个角度而言,莱尼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这是她身为导演和制片人的优势,但同时我们要看到她在剧本上并不擅长,对于电影中连续的戏剧叙事一筹莫展,而她所创造的那些令人震惊的画面和戏剧片段也是建立在完全不需考虑成本的拍摄惊人数量的胶片后,经过后期编辑时大量的实验和失败后组合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她在第三帝国以外的地方几乎不可能成功。
          其次,莱尼作为一个演员“会牺牲一切来换取一个漂亮的镜头”,她很懂得展示自己的美,尤其是自己的身体,乃至在近百岁高龄仍表现出了年轻半个世纪的风情,无论在镜头内外。但同时许多评论家又认为无论她的舞蹈还是表演都缺乏灵魂,使得本可以因其美丽而震慑历史的表演最终流于表面,我认为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莱尼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缺乏钻研,虽然对美感追求的惊人天赋成就了她,她却恰恰也仅局限于此。
          最后,莱尼作为一个历史舞台上无法忽略的人物。我们必须承认她的精明,她知道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如何利用自己的魅力让自己一步步跻身至第三帝国的最高决策层周遭,但我却无法从书中的描述得出结论她是否真是一个精于权谋而登顶的人,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那个时代造就了她。我们没有能够感受到她的是非观,没有感受到她的道德感,她似乎不了解也无所谓这些,她所尽其心力,孜孜不倦追求的就是那存于永恒的美,如果非要讨论她的政治立场,我认为她只忠于自己的美感,可悲的是她却不知道自己在投身艺术时已成为政体发言人。
          纵览莱尼的这一生,我们看到了她充满矛盾的众多面孔-----卖弄风情的,妄自尊大的,缺乏自信的,傲慢轻蔑的,泪流满面的,颐指气使的-------几十年来这些面孔交替出现,令她的崇拜者们倾倒,也让敌人们愤怒。莱尼的死就如同她的生,永无悔改,自我迷恋,全幅武装
          最后要补充一点,本书的照片都非常好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就凭借当时的设备拍出这样的影响确实值得称道,也更让人理解了为何她的成就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了后世拍摄的标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5 02:51:47 | 只看该作者
      《极权制造:莱妮瑞芬斯塔尔的一生》: 真相是,她从未爱上过什么男人
      瑞芬斯塔尔,德国著名女导演,出生于1902年,2003年去世。她活了101岁,在无情流逝的时间之河里,她勇敢地拓展着生与死的距离。但是,始终有人选择把她101年的生命剪辑成12年,与德国纳粹帝国(1933—1945)的12年,牢牢钉在一起。只要提到她的名字,他们想到的是“纳粹的宣传机器”,甚至“纳粹的情妇”。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拒绝怀揣善意来理解瑞芬斯塔尔与纳粹的关系。
      而她始终为自己做辩解,她对自我的看取,边界分明,从不含糊,打框入镜后呈现的是一个执着于美的顽美女人形象,自信、骄傲、毫无畏惧。她接受所有的赞颂,拒绝所有的诋毁、批评、责备。她用强悍的意志,把自我诠释得连贯流畅,不容许任何一个人将其切割。“只要我活着,就不会让自己依附于任何一个人。我的决定必须是我自己的。”
      在历史上,有很多红颜殃国的故事,也有很多得贤内之力助,成就家国大业的故事,女人是善是恶,皆由历史定夺,是男性历史叙事中,最喜欢玩的修辞技巧。如果褪去历史正义钩织成的鲜艳背景,瑞芬斯塔尔,作为一个女人,在男权社会里,挣扎着去实践自己的愿望、理想和各种琐碎欲求,她的成功,即便不能说是女性的胜利,至少也是男性在某种程度上的失败。
      瑞芬斯塔尔的自我旅程,从反抗脾气暴躁的父亲开始。她的父亲,一生庸庸碌碌,却非要在自己的妻女面前扮演挥斥方遒的雄壮样,那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男性。凭着父亲的身份,用压制式的父爱,意欲控制瑞芬斯塔尔的人生,所幸,他失败了。他的女儿以她顽劲的意志,谎言和欺骗,战胜了他。她拗着父亲的意识,去学舞蹈,去应聘电影演员,以任性的方式,让父亲成为自己生命里,被自己的意志征服的第一个男人。
      在接下去的生命里,瑞芬斯塔尔成功地让很多男性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高傲地踩过他们的爱慕,走向自己的目的地。这些男性,有的是著名的电影导演,有的是摄影师,有的是政治权力的操纵者,而最为人们所注目的,是希特勒。后者以他对权力的绝对控制,给了她皇恩式的支持,巨额资金、用权力移除所有路障、至高荣誉,可谓浩浩荡荡。
      而最重要的是,瑞芬斯塔尔从未丧失自我,在男人堆里,她的目标从来不是某个男性,或者某种类型的生活,她要做的是创造自己的生活,和身边的男性无关,她只是需要利用他们来达成自己的目标。瑞芬斯塔尔72岁仍潜入深水,拍摄海底珊瑚,在镜头前,苍老的她用年轻的声音感叹说,那真的非常美。没有人有充分的理由,再去责备她是“虚伪的对美的引导”。
      在瑞芬斯塔尔的一生中,她就是自私地活着,从来没有为他人的利益去争取。她不是知识分子,也不是社会精英人士,她就是一个为自己活着的女人,没什么野心,最大的理想是拍一部以自己为主角的电影,让自己以美丽、善良、智慧合于一体的形象,出现在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里,深深打动世人,让所有人为自己着迷。
      可惜的是,她一直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现实世界里,总有一股力量把她牵引至其它的路上。年华老去,美貌凋谢,当初的雄心壮志也在漫长的岁月里变得喑哑,而她能做的,就只是在自己的回忆录里,为自己创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孩童时期沉浸在童话故事里,年轻时惊艳优雅,年老时仍怀着欣赏美的活泼心智。
      但是,人们还是没有放过她。她的回忆录,她的传记电影,都无止境地承载了大家肆无忌惮的质疑。《纽约客》的评论家泰伦斯拉夫提写文章说,如果你相信她,她就像一种怪物,如果你不相信她,她就是另一种怪物。媒体不则断地描画她的面孔,卖弄风情的、妄自尊大的、缺乏自信的、傲慢轻蔑的、羞涩忸怩的、泪流满面的、颐指气使的……
      对瑞芬斯塔尔的人生,有些研究者把重点放在辨别真伪上,因为这个维护着自己形象的女人,说了很多谎言,在事实的边界线上,用她的意志,涂抹了一片模糊之地;还有一些研究者,则把重点放在辨别真善之上,这个说着谎言,但才华横溢的女人,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过程中,并非有意要伤害他人伤害世界。
      斯蒂文巴赫则选择了把真伪的辨析,与真善的衡量,融合到一起,为瑞芬斯塔尔做传。在瑞芬斯塔尔生前,美国人以他们对爱、对人性的恪守,对她充满了敌意和不敬,在她去世后,却是一个美国人为她写了最好的传记,有尊敬、有善意,对事实保持恰当的客观,对她的谎言,予以温和的理解。
      尽管已经有了书籍《瑞芬斯塔尔回忆录》和电影《瑞芬斯塔尔壮观而可怕的一生》,但是,斯蒂文巴赫的《极权制造:莱妮瑞芬斯塔尔的一生》一出现,就得到了读者的追捧,究其原因,在此书中,斯蒂文巴赫把瑞芬斯塔尔多层次地呈现了出来:她自己眼中的自己,他人眼中的她,在事实与意愿间的她……在丰富的资料中,多重显影,让这本传记显得极为厚重。
      这本书里,充满了大量的细节,它并不完美,尽管斯蒂文巴赫在写作时极力让自己去深入理解瑞芬斯塔尔,一个很大的缺陷在于,斯蒂文巴赫是一位男性,他与瑞芬斯塔尔始终是有隔阂的。特别是,当斯蒂文巴赫行文至瑞芬斯塔尔的情事时,他显得那么粗暴,文字里无遮拦地透露出一种谴责的情绪,似乎爱上瑞芬斯塔尔又被她利用抛弃的男子,都是那么值得同情。但是,斯蒂文巴赫忘了分析,这些男人,是否真的爱过瑞芬斯塔尔。
      而事实上,在瑞芬斯塔尔生命里,爱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真相是,她从未爱上过什么男人。她美丽、智慧,同时又沉毅勇敢,几乎很少有男人可以在身体与心智上,与她相配。也正是如此,她喜欢那些有着希腊雕塑般健美身体的男子,钦佩雄健傲然唯我独尊的希特勒,愿意与掌握一定权力与资源的男人逢场作戏,她从来不遵守男人世界的规则,没有柔顺之心,没有温婉之态,只为自己。
      高傲如张爱玲,遇到胡兰成,于是低到尘埃里,也要开出花来,因为她是真的爱上了他。但是,瑞芬斯塔尔却没有遭遇这样的驯服,她凛冽泼辣,一路往前奔走,并没有为谁而驻留过。即便是那部为人污垢的电影《意志的胜利》,本质上所凸显出来的是力量,是强大,并不包含所谓的对国家社会主义的狂热信仰,她没有什么社会信仰。
      著名的纪录片导演约翰格里尔逊本想重新剪辑瑞芬斯塔尔的电影,以达到反对纳粹的目的,结果却对它们的艺术性感到敬畏,之后一直为瑞芬斯塔尔辩护,他认为,她是伟大的电影制作人。桑塔格说:“在真相和正义之间,我选择真相。而瑞芬斯塔尔,选择美,哪怕它伤天害理,洪水滔天。”
      她为自己心中完美的电影而不分昼夜地工作,她为达到某种最佳拍摄效果而挥金如土。生活至于她,真实的细节变得很不重要,她一意奔往的是那种宏大唯美的境地,完全脱离在真实生活之外。她同时代的文学家托马斯曼说:艺术的道德性,在于它的启示性。而她的艺术,却一直用美来欺骗世界。
      1990年,导演穆勒正在为91岁的瑞芬斯塔尔拍摄纪录片,她面对镜头,突然变得歇斯底里,极为愤怒,原因是他们使用的一个透镜,会暴露她的皱纹。她一如既往地希望自己在世人面前的形象,是优雅的是高贵的。
      幸好,斯蒂文巴赫虽然不能最为熨帖地理解瑞芬斯塔尔,但他却把她大量的生活细节记录了下来,通过她的口述,通过查阅她周围人的口述与日记,打捞起被她自己刻意丢弃的真实。她没有想到的是,当自己的真实都暴露在世人面前时,她反而获得了原谅,甚至敬意,有人发出了这样的呼唤:女人就应该活得像她一样。
      这是她犯得最大的错误,她通过掩饰来勾勒的美,引起了弥漫性的质疑,而真实的她,却是真正的美,真实毕竟是真实,它可以最直接的方式通往美。
      
      成稿于10-09-22
      
      《极权制造:瑞芬斯塔尔的一生》
      (美)斯蒂文巴赫 著
      程淑娟 王国栋 译
      新星出版社
      2010年7月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2 14:02:4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莱妮1987年的自传是主贴,那么这本书就是针对主贴的一篇驳贴。
      作者带着极大的愤慨,拿着一叠不容辩驳的证据,驳斥着莱妮的谎言:莱妮否认在某部早年电影里露过胸,作者就贴了一张她在那部电影里露胸的剧照;莱妮否认和戈培尔关系好,作者就引用了90年代解密的戈培尔日记里的一些相反的例子;莱妮否认曾利用集中营奴工,作者就拉出集中营幸存者的证词;莱妮说一生最爱的是母亲,作者就大声说她妈妈死的时候她都不在场,死了才一星期她就带着热情回非洲去拍片了;至于引用各色人等的证词,描述莱妮的自私自利,忘恩负义,浪费贪污(这个又列了一堆证据),剽窃作假,欺世盗名,贼喊捉贼,死不悔改,凡此种种,洋洋大观。除了对莱妮私德和公德的攻击,在专业上这位作者也带着挪揄的语气,他承认莱妮有才华,但是不断强调着她的家教差,知识浅薄,她的知识积累只是通过和各色专业人士的“恋情”得来;他承认莱妮在纪录片方面的先驱和实验意义,但是他又提醒读者那些都是“法西斯美学”,是有毒的,色情的,蛊惑人心的,千万不要上当。
      对于像我这样对莱妮的了解仅限于2003她去世时的一些纪念文章,仅仅知道她是一位伟大的纪录片导演但有严重政治污点的人来说,这位作者用力过度了,而且起到了反作用。掩卷后,我对这位被骂的女士产生了旺盛的好奇心。我现在在看莱妮的电影,想看看她到底有多“蛊惑”。
      插播一句,作者是资深电影人,曾写过玛琳黛德丽传,所以当我看到书中一句“玛琳黛德丽75岁就撒手人寰”的时候一口水喷了出来,玛琳黛德丽75岁在澳洲登台时摔伤,告别舞台而已,她一直活到91岁。这个错误肯定是翻译小同学犯的,该打。作者还说“黛德丽是莱妮的终生对手”,但是在书中根本没怎么体现。
      对于影迷,尤其是老电影影迷来说,这本书还有些可取之处,毕竟约瑟夫·冯·斯坦伯格,黛德丽,Louise Brooks,billy wilder等等,这些光辉闪耀的导演和明星和莱妮的轶事都是我以前不曾知道的。
      还有一点我觉得作者错了,他说“世上再没有一位导演有莱妮这样调集全国资源的特权。”,我告诉他,张艺谋作为极权宠儿比莱妮NB多了,而且我觉得他不会有莱妮这么倒霉。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9 13:00 , Processed in 0.05404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