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4| 0
|
藏地情书 |
最新书评 共 3 条
sodimi
其实,自由不是你想自由,就能任意自由。世间从没有能让你随心所欲之事,但是,也没有超能量阻碍你稍许的任性洒脱。
城市太过冰冷,于是我们选择用旅行的方式,逃离钢筋水泥,确切是说,是逃离已渐冰冷的内心。寻找哪怕一丁点的温热,就是这辈子最大的救赎。
很爱书的封面的那段话:爱情,和西藏一样,我们只能在她的臂弯里小憩,而不能长久地沉眠于此。在这个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我们的爱情会像雪山一样纯净永存。
由于,是小憩,理应在养精蓄锐之后,适可而止地,然后离开。虽然火热的内心会趋于平静,甚至冰冷,终其一生。
人都趋向于认为生活在别处。于是,我们选择一个个目的地作为别处,一次次踏上新的旅程去寻找生活新的可能,却一次次失望而归。因为,生活从来没有别处可安放。不管在西藏,还是在丽江,亦或在北极圈。
人的一生中,不知会成为别人的过客多少次,也不知别人会成为自己的过客多少次。我们擦身,然后各走各路;或是,我们擦身,然后转身,寒暄,从今以后各走各路;又或是,我们擦身,然后转身,寒暄,相爱,然后此后沦为陌路;很少发生的结局是,两个暂时火热的心从此以后一直火热下去。
我相信世间的美好,也相信邂逅的奇妙,但是对于最后一种情况,大多数人也仅是活在自己的梦境里。因为受制于世间的曲或折。
这本书里的几个在西藏发生的故事,过程美好,结局还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想象出现。故事情节不能说是老套,因为书写的故事,不论虚实,其实都是生活的映照。内心即使火热,但现实必须平静。即使她知道他爱她,可她还是在不远不近的地方与他暂别,从此天各一方。若要热烈,她或许应该敲锣打鼓地转身,奔走~可是,对于爱情,热烈,在别理时,逻辑说得不通。
人啊,始终是矛盾体,明明深爱着对方,可就是要屈身于另一个屋檐,美其名曰为了责任。岂知,责任在你转向另一个人的时候,已经将这种责任变成了负担。明明深爱着对方,可就是被一些外在的利益所蒙蔽了曾经灼热的内心,于是,心被外来物掩盖着,人就再也失去了内心,以及失去了曾经灼热的爱戴。
错过了一段情,我跟自己说下一段开始一定要跟随着心走。可是下一段,你的心,又去了哪里?谁能肯定你的心一定会如你所愿地乖巧?时间变了,地点变了,就连心里占据心房的体积,也变了。一段错过,一生的际遇便也改写了。
所以,我们若遇到,就相爱,然后在一起。
详情
今夕复
考完试第二天和室友去图书馆借书准备寒假带回家看。考完试后图书馆的座位一片空旷,倒是还有许多同学穿行在书架中间,都是在找自己想借的书的。在这样一个归心似箭的时刻我依然游荡在图书馆,不觉心中有了一丝优越感,自己多么喜欢读书啊。
在外面电脑上检索了自己想要借的书的位置,然后一排排、一层层找完过后发现并没有想要的那本,于是乎就放弃原定的读书计划了。心想就随便这样看看吧,看到哪一本顺眼就借了回去。
有时候我喜欢幻想。在这样美丽的图书馆里,在这神圣的精神食粮面前,我这样一个对知识虔诚的崇拜者,会不会和某双眼睛同时看到那本书的名字,然后发生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当我看到非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时爆了一句:“靠,《倾城之恋》还有这个版本?”然后就有一个惊喜中带着请求的甜美声音对我说:“请问你刚才说的那本书在哪?”我淡定而绅士的回答:“你说《倾城之恋》!?那不是原著!”说完我将刚才取下的的书递给她,“这是改编的剧本,有四册,都在这上面。”我一面说一面指给她看。她看着书,我看着她,到底不是小说中的美女,也不会有小说里的爱情桥段。看她还在翻那本书,我继续往前走。“嗨!不好意思,麻烦你帮我放上去好吗?”我回头看是她够不着放书的顶层。然后我回去将书放到原位,她道了声谢我们各自继续找自己的书去了。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而简单的画面,哪有小说里写的那么神奇。
觉得映入眼帘的书都没有什么意思,于是我蹲下一步步挪动,在书架最底层寻找。当我看着几本比较新的《白门柳》的时候,一个文气斐然的男生对我说:“这本书好,刘斯奋写的,获过茅盾文学奖。”我翻了翻,说:“是历史小说吧?”他说:“恩,写明末清初的,写的是黄宗羲、钱谦益、柳如是、董小宛他们。”然后我放回书,无话,他也无话,我又继续找书。
在某排书架的最底层,这本《藏地情书》横着随便摆在书上面的。这个名字似乎我曾在哪听过。知道这是一本比较新的书,可以带回去消遣消遣。
回到寝室有个喜欢读书的室友将我借的几本书翻了翻,他说《藏地情书》这本书很好,好多人给他推荐,我心中窃喜借了本好书。收拾东西的时候我问他火车上读哪一本呢,他说当然是《藏地情书》啊。我想也对,这本书是写旅行的,一般远行都和火车有关,在火车上读这本书可能一时兴起还会踏上一段没有计划的旅行呢。当然这又是小说式的幻想,事实上我在火车上根本没有看书,倒是看了两部普普通通的电影。
我读书不是很快,一天多懒懒散散的把这本书看完了。书是那种这年头很常见的排版,不知道是清新还是fashion还是浅薄。一页有半截篇幅都是空着的,字小,颜色古里古气的,不知道是装深沉还是渲染故事的背景。中间还有不知是西藏的照片还是手绘的画,僧人、铃铛、牦牛以及布达拉宫。书的作者书署的是榛生等,介绍说多么多么牛B,多么有名,当然我是不曾听过的。曾经我试着去喜欢《萌芽》以及里面的那群写东西的人,后来被一朋友警醒,他说过那群人不是我们能够拥有的生活。我渐渐认识到那是一个阶级上“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儿们。所有这些书的元素我都不怎么喜欢。
书写的是小说,语言是90’后特有的做作,我曾喜欢这种文风美称之为“空灵”,这代人很经常用这种文字写心情。我读徐志摩的时候,觉得他的抒情方式和文风离我们不是很遥远吧,不像是上世纪早期的人,而今天的写手们想刻意将情感写的华丽唯美,做作得我只想吐。
一片片故事读完后很没趣,而且从中我发现了几个规律:
去西藏的人一般都是感情受挫的。要么是失恋的,要么是丧偶的,要么是要结婚却不喜欢对方的。西藏接纳这些不幸的人们可见高原的大度,可是当伤心的人儿都往西藏跑,那岂不会成为一座伤城?
去西藏的人要么很有钱,要么手头很拘谨。年轻的公司高层因为感情问题想散散心就带着尼康单反只身前往西藏了。有的赌气只带着很有限的物件去冒险。
这些文章都是从女人的角度写的,写的是女性的心理。小说写西藏的景物和爱情,那些对景物的描写也印上了性别的痕迹,因而与我少有共振。就像那些演青春的电影,《初恋这件小事》从女生角度演绎,征服了无数女生,而我感触不是很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从男生角度演绎,折服了无数的男生。
几乎每一篇里面都有仓央嘉措。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仓央嘉措是一个日本人呢,原来他是个尘缘未了的和尚。每每看到这种现象,我就感慨我们的世界太矛盾。一个僧人,却因为爱情在诗歌上有了一番成就。你可以说他对佛教的信仰出了问题,或者修改佛教的教义让僧人也拥有爱情,或者说我么应该看他身上卓越的才华,而不应该抨击他那小小的错误,毕竟妓女也会用她们那为人不齿的事业去爱国呢!
布达拉宫也好、那曲也好、雅鲁藏布江也好、大昭寺也好...西藏只是一个地方,你去只是一个游客也是一个过客。那些风霜寒冷、辐射缺氧短暂的作用于你的身体可能对你有一定的刺激和唤醒,你觉得与自己有特殊的意义。那些同是游客的旅伴们短暂遇见,互不知道生活的前悲后伤,互相一个无心的问候和微笑让你以前时刻戒备的心怦然悸动,你觉得那是什么呢?只是偶然回归一瞬间的单纯罢了。虔诚的喇嘛、天葬的习俗是哪个民族的信仰。信仰这个东西是无可厚非的,你所谓的震撼只不过是因为它沉了你眼中的一道风景罢了。
不是一个地方和所有人的爱情都有关,只是有的人怀着一颗浪迹天涯的心。
有一天我若去旅行,我唯一想做的就是在路过的地方找回自己。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 06:58 , Processed in 0.394700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