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朽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3-28 14:13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6:3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朽》的作者胡适在社会不朽论里强调:“我这个‘小我’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无数小我有直接或间接的交互关系的,是和社会的全体和世界的全体都有着互为影响的关系的,是和社会世界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因果关系。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3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11-8 18:09:27 | 只看该作者
      30年代时,当一生都在认识真我的西方心理学大师荣格,向一位来自东方的学者请教《易经》时,后者却给这种热情泼了冷水。这位学者就是当时怀着救国救民的梦想,极力主张西学强国的胡适,在他看来,《易经》不过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巫术总结而已。然而,这并没有打击到荣格的信念,因为在他看来,误解、敌视和纷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恰好是整合的开始。这就是人类的使命——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身,身体与心灵,东方与西方——当一切深及到“人类”这一层面时,一切二元的对立都将被灵魂这一主题所无限包容。借助现象学的方法和对原型理念的阐释,作为一位心理学大师,荣格将其几乎所有的热情都全然地倾注在了对神秘学、宗教、历史文化以及人类精神现象的研究与探索中,这也让他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蒙上了一层精神层面所特有的质朴的魅力。最终,荣格还原了那个充满着传奇故事与私我神话的内在世界,引领高度工业化和社会化背景下,倍感孤独的现代人回归到了对自我与灵魂的思考和探寻中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11-8 18:09:27 | 只看该作者
      在约一百年以前,胡适先生写了一些散文,而一百年后的我读起来,觉得很亲切,就像在说我身边的人和事一样。
      
      1917年,胡适阔别中国7年从美国回国之后写了《归国杂感》:“中国的出版界——这七年来简直没有两三部以上可看的书!不但高等学问的书一部都没有,就是要找一部轮船上火车上消遣的书,也找不出”、“我回中国所见的怪现状,最普通的是‘时间不值钱’。中国人吃了饭没事做,不是打麻雀,便是打扑克”、“时间不值钱,生命自然也不值钱”、“人力那样不值钱,所以卫生也不讲究,医药也不讲究”、“人命的不值钱,真可算是到了极端了”、“社会所需要的是做事的人才,学堂所造成的是不会做事又不肯做事的人才,这种教育不是亡国的教育吗?”
      
      1927年的《麻将》一文里说:麻将只是我们这种好闲爱荡,不爱惜光阴的“精神文明”的中华民族的专利品。
      
      最有趣的是《名教》一文了,似写于1929年。胡适说,中国不是没有宗教的,中国人信仰“名教”几千年了。所谓“名教”就是崇拜写的文字,信仰写的字有神力、有魔力的宗教。从取名字,到画符念经贴门联,再到喊口号、贴标语,都属于“名教”的正传嫡派。
      
      于是,我想到了那句“坚持一百年不动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11-8 18:09:27 | 只看该作者
           有评论说 “如果把鲁迅比作酒,酒虽好但醉人;胡适就是水,水虽淡但不能少”“如果说我们与印度的交流在于玄奘西行,与日本的交流在于鉴真东渡,那么与美国的交流在于胡适之。”
         有人说胡适的文字浅,我却想说这个浅不是浅薄而是浅显而是微言大义,平常话语里尽显大师风范,平淡的白话文里心平气和的诉说着风云变幻的世界。
         胡适是个自由主义者,主张实验主义,好政府主义。认为社会的进步在于人们思想的变化,而推进社会进步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肯能“一夜之间变颜色”所以胡适是平和的是渐进的是变革的而不是暴风骤雨的革命。
         胡适对于做人主张真正的个人主义,提倡作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胡适的学说就是一个社会的公民的基本要求。
         胡适虽早已离我们远去,然而其“精神不死”其学说仍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我们的社会还不完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11-8 18:09:27 | 只看该作者
      比全息影像还真切的儒雅、谦逊、中庸的胡适,让人敬仰的老师……
      好像在给我上一堂一堂的文化课,不了的知识了了,学习的线索也有了。
      如果你想要一本让自己虚心、坦然、踏实的学习钻研的书,这本很适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2-11-8 18:09:27 | 只看该作者
      许知远:《错乱的激情》。
      
      关于最近的时事,不用我再说什么,我说过的,要说的,想说的,都在里面了。我总算可以闭嘴了。
      
      昨晚去图书馆,在新书架上又有新收获,那便是胡适之先生的《不朽》,我以前颇不喜欢他平那白无故直来直往的文风,然而昨天,我却深深地被打动了。打动我的,是那种谦逊的姿态与尝试的精神,是那种中庸与启蒙和谐统一的境界,是那种温暖的理性,是那颗朴实的心灵。身为哈佛博士的适之,才高八斗,学贯中西,温文尔雅,摒弃哗众取,拒斥宠急功近利,崇尚脚踏实地,承五千年文化之底蕴,受西人杜威经验之精神,实乃一代大师,当为后世学人之楷模。
      
      初中时,我是一小愤青,在所有场合均大言不惭地以鲁迅先生为师;高中时,写了些小诗的我,发了疯似的以为志摩会是我的命运;再后来,读了苏童,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读了卡夫卡,我诚惶诚恐地发现卡夫卡更接近于我的命运;而昨晚,短短两个小时的阅读之旅,第一次细读适之文章的我,脑海中仿佛浮现出自己未来的轨迹,那个洞悉生命明暗、迷恋似水年华却在俗世中温和积极、中规中矩的自己。下一次,我又会遇见谁的命运,或者,谁又会闯进我的命运。
      
      凌晨,我告诉远方的朋友,我感到适之好似我的忘年知己一样,感觉那么亲切,那么温暖,那么让人前进,不绝望,不虚浮,不郁闷,不躲避,不放弃。在我最需要和平与希望的时候,拜谒适之,人生大幸也。
      
      适之。临种种不适不齿不以为然者,适之,知之,师之,试之,发奋改之。
      
      我记得,适之所概括的志摩的三种单纯的信仰:爱,自由,美。一生在激情与理性中跌宕起伏的志摩,是中国现代史上真正的美的殉道者,是那为“神圣的梦想”而生的勇士与诗人。适之走的是另一个极端,他自嘲为“缠小脚的女人”,在中华传统的废园中高唱理性主义的经验之歌,他慎言主义,力促问题之解决,但求无愧于心。对于苦难深重岌岌可危的当代中国,适之,更应当成为我辈仰望之坐标。
      
      适之不朽。唯闭关修炼,以告适之。
      
      附:ewine豆瓣上想读的书单  http://www.douban.com/book/list/ewine/wish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17 13:11:15 | 只看该作者
      最爱的一本书,对于我这种受党国教育长大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都一篇文章都让我觉得以前的生活是浑浑噩噩的,是不明不白的,是没有意义的,是白过了。
      
      “什么是新生活,新生活就是有意思的生活,那什么是有意思的生活,有意思的生活就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过的生活。”
                                                                                             --胡适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6 18:27 , Processed in 0.05462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